二 圣经的翻译
(一)翻译的必要
圣经翻译的目的,首先是让各民各族能够读到圣经。这一需要,随着福音的广传与日俱增。其次,随着语言的演化,同一语种也需要相应的新译本。再者,为适应不同的需要,如有些圣经是为了研读,有些圣经是为了在信徒中普及,圣经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准则及书写规范,因而产生不同的版本。最后,译者所处的时代,圣经真理解开的情形,也直接影响翻译的结果。
(二)圣经翻译现况 时至今日,圣经仍然是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书。当今全球六千九百个语种中,有二千四百种语言,至少有圣经中一卷书的翻译本,包括六百八十种非洲语言,五百九十种亚洲语言,四百二十种大洋洲语言,四百二十种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语言,二百一十种欧洲语言,以及七十五种北美语言。现有的圣经译本,可使全世界超过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以母语阅读。
(三)圣经翻译在西方
1 古代
亚兰文律法书 普遍认可的圣经最早译本,是由犹太律法书(Torah)翻译成亚兰文律法书(Targums)。其编译时间从公元前五世纪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经圣殿重建,直至中世纪早期。当时犹太人通用亚兰文,多数人已不谙希伯来文。自Targums被翻译成功后,在犹太会堂里,亚兰文与希伯文被逐句交替朗读,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多数犹太会堂存留。
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LXX)的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当时在希腊文化的全面冲击之下,希伯来语退居为特殊语种,以至于亚历山大港很多犹太作家只能用希腊文进行写作。因此,为要让犹太人能读懂圣经,希腊语翻译势在必行。遂有十二支派的七十二位文士,将经书译成希腊文之举,该译本因此得名。
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文法、词义迥异,给翻译造成相当的困难。七十士译本却十分成功,为后来研究圣经的人在“律法”、“灵”、“罪”、“拯救”等关键的概念上,打下很好的基础。数百年间,七十士译本被地中海沿岸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视为圣经的标准本。七十士译本将圣经从犹太人中推向了整个希腊语世界,使之随希腊文明的扩展遍及欧洲各国。它也为早期拉丁译本,哥特语(Gothic)、斯拉夫语(Slavonic)等译本的产生预备了条件。公元一世纪时该译本流传至巴勒斯坦,新约圣经中所引用的旧约就是出自七十士译本,耶稣基督于福音书中所引用的旧约也是其中的译文,使徒时期的教父们亦然。
通俗拉丁文译本 耶柔米(Jerome)于公元五世纪所译的通俗拉丁文译本,又称武加大(Vulgate)译本。其旧约从希伯来文本,参考七十士译本,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为西方当时最通用的版本,历时一千年。该译本扬弃了西塞罗式的雄辩文风及优雅的古典风格,转而取用世俗拉丁文,“武加大”原意即为“通俗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通俗拉丁文译本代表了罗马文化最后的辉煌,且对欧洲的文化影响深远。诸多其他早期译本,如威克利夫英译本即据此而来,英语钦定本亦受其显著影响。许多英语单词皆直接从其中的拉丁文而来,如creation出自creatio(创一1,来九11),salvation出自salvatio(赛三七32,弗二5)等。
2 中世纪 在中世纪,圣经翻译,尤其是对旧约的翻译,受到压制。不过仍有些零散的古英文圣经翻译,包括“尊者”Bede(the Venerable Bede)已失传的古英语约翰福音(约公元七三五年),古高德文(Old High German version)的马太福音(七四八年),古教会斯拉夫语译文(九世纪末叶)等。一一九九年教皇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将所有未批准的圣经版本列为禁书。因此,最著名的中古英文圣经翻译—威克里夫圣经,也于一四〇八年间被禁。
威克里夫英译本
威克里夫的英文译本,作为第一本完整英译本,历史地位独特。该译本于一三八〇至一三九〇年间,在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0年间至1384年)主导下,根据武加大译本(拉丁文)翻成中古英语。威克里夫的这本英译本,得来不易,其背后的故事可歌可泣。十四世纪,正值中世纪末叶,天主教内部日益腐败,民族主义兴起,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满罗马教廷的长期辖控,君王与教廷之间的权力冲突日增。威克里夫在这黑暗的乱世高举圣经权柄,成为一名杰出的改革者。
当时的欧洲,圣经解释权在教皇手中,翻译圣经就意味着公然抵挡教皇。威克里夫痛恨罗马教廷对真理的离弃,愤然要求将圣经交还给广大民众。为使英国大众能读圣经,威克里夫以翻译圣经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生。
威克里夫与其跟随者胡司(John Huss)对于“信心”以及“圣经”权威的确信,比路德马丁早了整整一个世纪。他们主张以圣经为独一的权威,以信心为得救的条件。这两个观点衍生出后来的“惟独圣经”以及“惟靠信心”论点,成为百年后宗教改革的主要内涵。威克里夫向罗马教廷所提出的严重抗议,使他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因此他和胡司,被并称为“改教运动的晨星”。
3 改教时期及近代
路德圣经 一五二一年,初兴改教大潮的路德马丁躲藏在瓦特堡,开始将新约圣经从希腊文译成德文;在此幽禁期间,他完成了其一生最有价值的工作。路德翻译圣经的宗旨与其先驱威克里夫一致,就是要使全民都能读懂圣经。其新约译本(Luther's Bible)于一五二二年九月付梓。紧随路德圣经之后,其他语言如法语、荷兰语、英语的白话译本,也相继出现。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丁道尔英译本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约1494年至1536年)将圣经翻译成早期近代英语,并大批印刷,遭到严酷迫害,于一五三五年被捕入狱,翌年以异端和通敌罪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他临终的祷告是:“主啊,求你开英国国王的眼。”丁道尔译本虽然使其译者惨遭戕害,却激发了更多圣经翻译的工作,包括The Great Bible(1539年由英皇亨利八世授权翻译,许多基督徒认为这是神对丁道尔临终祷告的答应),日内瓦圣经(the Geneva Bible,1560),主教圣经(the Bishops' Bible,1568),The Douay-Rheims Bible(1582–1609 )以及钦定本圣经(the King James Version,1611)。丁道尔译本对其后各种译本,包括最著名的钦定本在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和启发。
钦定本圣经 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敕令下,钦定本圣经(简称KJV)由四十七位圣经学者翻译成功,于一六一一年出版。该版本新约部分译自希腊原文 Textus Receptus(Erasmus),参照丁道尔英译本;旧约则译自马索拉卷(Masoretic Text)。为了让更多未受高等教育的平民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版圣经只用八千个常用英文单字,十分容易理解。钦定版的翻译可谓信、达、雅的典范,词义准确严谨,行文更是优美典雅,不仅影响了随后的各版英文圣经,对英语文学也有很大影响。
钦定本圣经衍生出许多版本,英语修订本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本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修订标准本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新钦定本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本。
达秘圣经 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是十九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弟兄会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是时代论神学的创始人,在神学界以“时代论之父”著称。其神学借司可福参读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1901)的广泛流传,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国弟兄会对圣经真理恢复之空前,乃是公认的事实。如果说路德马丁所作的是使圣经从罗马天主教手中得以公开,那么弟兄们的成就,就是使已经公开的圣经开始解开。
达秘最著名的文字工作,是将圣经根据希伯来语和希腊原文重新翻译成德文、法文和英文三种文字(Darby Bible)。一八九〇年德文版达秘圣经的介言中写道:“此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向文人提供一个精深的作品,而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尽可能准确的译本。” 后来修正圣经钦定本的人,采用达秘的新约译文,希奇他研究的透彻和工作的浩大。至于他的翻译风格,是字对字的直译,宁愿牺牲词句的通顺,力求保存字义的准确,因此他的译笔有些奇特;但是那些难能可贵的注解当可补偿有余。这些注解详实精确,融合达秘对真理透彻的认识,具有极高的研读价值。
英文恢复本圣经 英文新约圣经恢复本(Recovery Version)于一九九一年出版,旧约恢复本经文版于一九九九年夏正式出版,二〇〇三年冬,含全部新旧约经文及注解、串珠之英文版本正式发行。恢复本特别注重忠实于圣经原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逐字、逐句、逐节推敲,态度极为严谨。新旧约各卷都辅以主题及纲目,全书附有一万六千六百多个注解,和二万六千二百余串珠经文,实为研读圣经,探究真理之最佳工具。
旧约部分之翻译根据最具权威的德国斯图嘎版希伯来文经文(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一九九〇年修订版;新约部分依据学者公认最佳之希腊文Nestle-Aland 第二十六版经文,凡照原文直译或古卷差异值得注意之处,均参照七十士译本或其他古代译本。原文若有不同解释或译法者,均加注解释。
(四)圣经翻译在华语世界的历史 中文圣经译本最早出现在七世纪天主教(景教)传到中国的时候。如果从唐朝景教传入中国算起,基督教在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景教已经传入中国。直至十七世纪,于陕西西安郊区,掘出了“大秦(罗马)景教流行中国碑”,真相始为人知。根据碑文的记载,第一个来中国的景教传教士名叫“阿罗本”。他于公元六三五年来华,唐太宗命宰相去迎接他,允许他将一些经文翻译为中文,加以研究并准予传扬,但这些译本如今全部失传。
十三世纪末,方济会会士将诗篇与新约圣经翻译成鞑靼文。十八世纪末,随着基督教来华,圣经中译本的翻译工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继《马殊曼译本》后,又有马礼逊的《神天圣书》。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为苏格兰传教士,于一八〇七年到达澳门,成为中华基督教会的创办人。他于一八一四年翻译并出版了第一本新约中文圣经,一八二三年出版了旧约中文圣经。此外,他还编纂了《华英字典》,使其后的翻译者甚得其利。 继马礼逊译本之后,有修译本《新遗诏书》和《旧遗诏书》、郭实腊修订的《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太平天国删改的《旧遗诏圣书》及《新遗诏圣书》。从一八二三年到一九〇〇年间,中国通行的译本有十多种,若将地方方言译本计算在内,则有三十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