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oulplayer

【100句粤语口头禅】一共4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1——猛人


 混得不错的一种人,可以是黑社会“大佬”,也可以是社会精英。例:“长江后浪推前浪,猛人咁款噃!”(长江后浪推前浪,一看就已混出个人样!)

  两辆小车不小心追尾相碰,驾车者都忘了说声“对不起”,于是都怒目圆睁准备开打。其中一个捋起了衣袖,另一个觉得势头不对,立时转身上车猛踩油门溜之大吉,之所以胆怯,是因为看到这一个的手臂上文着一只鹰。

  有人知道这则秩事后嗤之以鼻:“湿湿碎(参见‘湿湿碎’条)啦!”据他了解,有两个老板各出奇招要抢一桩大生意,两人恰好凑到一起浸桑拿,另一个瞧见这一个的文身后拱拱手连喊三声“猛人”。原来,令人折服的那个老板臀部竟文着10个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人之为人,形形色色,混得不错的,自有富人贵人名人要人高人伟人圣人等说法去涵括之。广东人却认为,还有一种人叫“猛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者,好歹也沾点“猛人”的边,或手臂文鹰或胸脯文龙者,则容易给人“黑道”上混的错觉。能揍人者不一定靠动粗,谈笑间把对手糟蹋得无地容身者,当属“猛人”中之上品。

  “猛人”出没处,皆因一个“场”。大凡官场职场商场考场以至于体育场,只要有人群在竞技,则必有勇猛超群的“猛人”。

  偏爱文身的广东人,心态上往往有“猛人”情结,至于能不能修成正果,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猛人”自有与众不同处,光外表,就有着明显的视觉识别。你看那一年的足球世界杯,具备“莫希干头”或是“阿福头”的参赛球员,其球技都非同小可。回到现代大都市里的写字楼,我们不少文质彬彬的白领小姐居然也爱上了文身。职场上但求更进一步的心计,至此已暴露无遗。

  “场”如逆水行舟,能不步步进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2——窜


读禁(gam,阴去声)串(cyn,阴去声)。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例:“做人咁窜,食咗人只车咩?”(做人如此嚣张,想要人家的命吗?)

  同在一个地球上,人、兽、禽、虫等生物之间有时会找到某种共通的属性,故此,现代汉语的修辞学里常常谈到“拟人”和“拟物”。

  广东人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咁窜”,这就是“拟物”。查《广州音字典》,知道“咁”为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么”。该口头禅译成普通话可念“这么窜”。何物“窜”?且观赏老鼠过街、飞蛾扑火……显然,这个行为动词虽以动作快捷见称,却又是迷失方向的。

  粤语和普通话里的“窜”虽同属贬义词,所指情态则截然不同。内地人眼中的“这么窜”,相当于抱头鼠窜,那是人失势时所为。广东人的“咁窜”,却表现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属于得势之“窜”。我们知道,大雨将临的时候,便有一群蜻蜓在低空“咁窜”——尽管科学家撰文说这是蜻蜓捕食的最佳时机,可广东人却戴上了修辞学的有色眼镜,看到了人生舞台上特殊的一幕:不该当主角的角色以其夸张的动作抢先登台表演来了,小人得志啊!

  如果把问题引向科学家所阐述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会发现,“咁窜”的实质是一种高熵状态,即以无秩序和无有效能量为其特征。这样,“咁窜”之人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了,借用内地人的一句俗谚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3——鬼佬


读轨(guei,阴上声)老(lou,阴上声)。外国人,老外。例:“乜你唔声唔声就嫁咗个鬼佬啊?”(看你一点都不吭声地怎么就嫁了个老外?)  

  人际交往中,常常接触到“老”这一带有尊重意义的词头:“老友”、“老弟”、“老师”……连称呼外国人也一言以概之:“老外”。

  广东人爱玩玩倒装句,称呼上把“老”音挪到词尾去:“肥佬”、“细佬”、“四眼佬”、“口水佬”……至于“老外”,则换成了“鬼佬”。

  查有关字典,“佬”意为“成年的人(含轻视意)”。该字典编撰者恐怕没征询过广东人的意见,想当然地,就把“佬”与“含轻视意”画上了等号。“老”字加上个“人”偏旁,其实正是把称呼对象当人看待的具体表现。若是某姓氏后缀一个“老”,更是对德高望重者的极大尊敬。

  广东人称呼“鬼佬”时,绝对不含轻视态度。对外开放是个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好东西,开放的那一头,不就连接着“鬼佬”吗?眼见得家里的日用品越来越多地打上了“鬼佬”标记,眼见得电影院中最叫座的竟大多是音效、画面皆很讲技术含量的“鬼(佬)片”,有时便生搬硬套地把“圆月亮”也算到“鬼佬”账上。

  对外开放,给广东各大中城市街头带来了五颜六色的“鬼佬”。曾记否?“老外”这一时兴的称谓,历史上曾被唤作“鬼子”(譬如“日本鬼子”、“美国鬼子”)以示蔑视。广东人大概是认为“老外”太见“外”,便有创意地把“鬼子”升格为“鬼佬”了。

  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毕竟有赖于与“鬼佬”的多方面合作,亲昵地尊称一声“老”或“佬”,这点礼貌还是要讲的,我们的国度可是个礼仪之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4——茶煲


读查(ca,阳平声)褒(bou,阴平声)。英语trouble的音译。麻麻烦烦、婆婆妈妈。例:“好人好姐咁茶煲,真系服咗你嘞。”(好端端的人这么婆婆妈妈,服了你啦)

  说人“茶煲”,难免令人产生误会。

  ——笑我样子像个茶煲,肚皮大、嘴巴长?

  ——笑我老婆不给我洗衣服,弄得我像个茶煲似的满身结垢?

  非也,非也。

  这又是香港电视文化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之一例。中英文夹杂似乎是香港人说话的一个特点。“茶煲”实际上是英文单词“trouble”的音译,意指麻烦。

  一般来说,“茶煲”中以女性居多。“三个女人一个墟”这一俗谚,大概可以说明女性由于话多而可能招致的麻烦效果。故此,不少单位在招收员工时,是很注意把女性控制在一定比例内的,再精明强干的领导,在一大堆“茶煲”面前都会显得束手无策,就像自己无法应付家里“茶煲”那没完没了的唠叨。

  生理结构是天意,女性的婆婆妈妈与生俱来,男子汉只好忍着点,究其实,男性也有“茶煲”的,家藏此宝者,回单位免不了向同事们炫耀自己的“模范丈夫”:“老公临出门时一再叮嘱我午饭后别忘了吃一个昨晚放在我手袋里的乌xxx凤丸……”这种情况下,女人就应该出去打天下,好让家里的男性“茶煲”充分地发光发热。

  看来,把“trouble”译作“茶煲”而不是“车铺”或是“菜圃”,该是译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皆因茶煲家家都有,天天必用,一旦它不在身边时会更麻烦!回过头再看每一个单位里的员工组成就会明白:太多“茶煲”不行,缺了“茶煲”也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5——扮嘢


读办(ban,阳去声)冶(ye,阳上声),矫揉造作,不是本来面目的意思。例:“扮嘢就好、唔好扮蟹。”(矫揉造作没问题,但不要像螃蟹似的弄出个不可一世的样子)。

  上个世纪有一段时间,由于电影《追捕》的误导,全中国的大姑娘到处都在呼唤“高仓健哪里去了”,于是,男子汉一个个都变得不拘言笑一脸冷峻一脸深沉。

  既然靓女们都喜欢“扮靓”,男子汉为什么不可以“扮嘢?”彼此彼此。真实的自己是可爱的,粉饰打扮的自己另有一番可爱。

  查《新华字典》,“靓”即“漂亮,好看”。“嘢”呢?《广州音字典》把它收进去了,定义为“东西”。“扮嘢”莫不成了“扮东西?”这样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其意思的。就像“扮靓”一样,“扮嘢”同样是为了塑造一个新的“我”。如果说,“扮靓”靠的是买来(或馈赠)的化妆品、首饰等附加物品,“扮嘢”则全凭自身的内涵、学识外加演技。社会在进步,当男子汉们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文明有一段差距时,就希望以“扮嘢”求得同步,或扮温文尔雅或扮风流倜傥,那种哈哈镜式的夸张却难免令靓女们捧腹。一来二去,反而造就了人际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幽默感。

  由看着好玩,靓女们如今转而也扮起“嘢”来,诸如“扮纯情”、“扮天真”、“扮野性”、“扮中性”一类亦大行其道。反正,男人今日也“扮靓”嘛!

  很难用惯常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广东人的“扮嘢”。从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去看,“扮嘢”有着它在人际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作用。人们不该把伪君子行为与“扮嘢”画上等号,要知道,“扮嘢”是光明正大的,你一眼就看得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6——波士


读玻(bo,阴平声)是(xi,阴上声)。Boss,老板的英文音译。现在多称“老顶”(顶头上司)或“老细”(读世sei,阴去声)。老板、上司、领导者。例:“靠晒波士照住嘅喇。”(有劳领导多关怀了)

  大凡厅长、局长、处长、科长、组长,抑或总裁、经理、主任、主管,一应顶头上司,都可援引三种不同的说法称呼之:一、“老细”;二、“老顶”;三、“波士”。

  “老细”之称谓如今呈普度众“生(男生之生)”趋势(参见“老细”条),由此造成鱼龙混杂,若不是前缀一个“我”字,强调是“我老细”,有时真不容易让人一辨真假。“老顶”,展开来说就是“顶头上司”,不必多加解释都会听明白的。对“波士”则不妨多说两句。

  “波士”,这一来自英文说法的称谓一度广为流传,不会没有理由。“波士”的要害在于“波”。“波”,ball,球的英语音译。香港人把观看球类比赛说成“睇波”,踢球是“踢波”,球鞋是“波鞋”,睹输赢是“睹波”,甚至因为香港某艺员的特殊身段而指称对方为“波霸”。香港人最早使用“波士”一说,大概是由老板的大腹便便而对“波”产生了联想吧。“波士”源自香港,却在广东发扬光大。

  广东人也偏爱那“波士”里的“波”字,恐怕是读了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后的一种潜移默化。尽管工作中须受顶头上司的指派而干这干那,貌似尊敬的一声“波士”,骨子里却在暗暗指控对方不过是可踢可打的“波”——没什么了不起!这与阿Q口中的“儿子打老子”实在如出一辙。说是逆反心理也罢,人有时就需要这样一种廉价的自我满足。

  至于与“波”有牵连的“波士”本人,听了这话照样高兴。“波士”深知,事业成功的标志往往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波”在竞技场上恰恰是观众们目光的聚焦所在。嘿嘿,想到鄙人正是“波士”,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波”,讲究变通。如果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心态上有时确实处于对立关系,那么,“波士”一说,好就好在取得了对立双方的一致认同。倘能化解种种对立面,“精神胜利法”为什么就不可以大力提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7——大只讲


  读带(dai,阳去声)脊(zeg,中入声)港(gong,阴上声)。许了空诺。例:“无端白事话请大家欧洲游,谂白都系大只讲嘞。”(平白无故说请大伙欧洲游,想来只是空口许诺罢了。)

  粤港一家亲,广东人的一些口头禅常常可以在香港找到源头。“大只讲”就是一例。由于某部香港电视连续剧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的播出,剧中的这一句台词竟激发了人们的兴奋点。

  “大只讲”这一处世方式其实是存在很久的了,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去阐述?有时,需要外来文化的碰撞。我们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上级、同事、亲戚或朋友 ——他很喜欢拍着胸脯给你许下诺言:某事包在自己身上。到第二天他就忘了曾经说了些什么,却又轻率地许一个新的诺言。对此,我们就可以套用“大只讲”去感叹一下。

  “大只讲”常常弄得人哭笑不得。虽知偏爱“大只讲”者许下诺言的动机都是好的,是真心要帮人家的忙,只不过彼人日理万机却缺一个行政事务助理赶紧把诺言记录在案以便督办。如果你全信了他的话,那就糟了。譬如他许诺周末晚上给你介绍一个品学兼优、有楼有车的大好青年,你因此就“从一而终”,而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又不好意思催问没有下文的“周末约会”,岂不误了终身大事?!

  人际关系太微妙,有时,你明知对方“大只讲”,心存疑惑却又撕不开脸皮去追索结果。毕竟,这与合同上对等互换的利益关系截然不同,人家善意的许诺,并不向你索取什么做交换条件呀!

  唉,“大只讲”啊,“大只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8——豆泥


读逗(deo,阳去声)泥(nei,阳平声)。不怎么样。例:“点解捞到咁豆泥,真系唔明。”(何以混成这个模样,连自己都搞不明白。)

  与读书人交往,感触良多。赋得歪诗一首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豆泥屋”……不对!是不对,此歪诗纯属笔者对旧人作品的篡改。但是,客观事实曾经这样摆在人们面前:书读得多了,也许会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钟情于你精神上的富有——好多小说或影视作品都是这样描述的;但你成家后,却只能藏娇于“豆泥屋”。

  广东人所说的“豆泥”,指人,人猥琐;说屋,屋糟糕。虽知“豆”和“泥”同属自然界里的微小、平凡之物,比不得金、玉一类,不会受人重视的。两字连用,更强调了词义中的微不足道。

  知识的价值堪比金、玉,但不少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怎么会“豆泥”了呢?纵观历史长河,知识分子的地位多有变化,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高度评价,也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不屑一顾。到了元代,更有人提供“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或作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座次名单,读书人于是就戴上了“臭老九”的帽子。在大“革”“文化命”的年头,更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极致说法。

  拨乱反正了,当“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人们的共识,当经济建设已成社会发展始终不渝的中心任务,知识自是在不断创造价值,包括为知识拥有者创造出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年薪等不菲的价值。

  或问:书中还有“豆泥屋”吗?有的,君不见,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当然还包括硕士生甚至于博士生们)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薪资稍高的工作,不住“豆泥屋”又住哪里?学历不等于能力——这是天下读书人和用人单位都应该明白的浅显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69——巴陛


读巴(ba,阴平声)蔽(bei,阴去声),也写作“巴闭”。意近好厉害,妒嫉或是羡慕别人时使用,例:“郁吓就认屎认屁,你以为你好巴陛咩?”(言行上动不动就标榜自己,你以为你好厉害吗?)

  人比人,气死人。看谁谁的房子买了一套又一套,从“二房”、“三房”到“四房”,从临江豪宅到山边别墅……明明心理有点不平衡,偏要用不屑的语气撇撇嘴:“好巴陛咩?”

  “巴陛”,好多人写成“巴闭”。我以为,表述“巴陛”更能直指问题实质。什么样的人才“巴陛”?“巴陛”何以那么遭人妒嫉兼且遭人羡慕?先看“巴”,《说文解字》释义为“食象蛇”,那是传说中一口就能吞食一只大象的厉害动物!“陛”,指皇宫的台阶,后又引申为皇帝特有的尊称(陛下)。“巴”、“陛”叠用,可谓至尊至荣。

  作为汉语古词汇所遗留下的产物,“巴”和“陛”一直以来为多少人所梦寐以求。梦难成真,才会演化妒嫉,以至于偷换概念,但求 “巴”、“闭”——把“巴陛”关闭。自己得不到的,最好人家也得不到,人性的弱点,有时候就是这么通过一句口头禅去表达矛盾。

  是够矛盾的,人们心里明明寄望于“巴陛”,却又让听话者觉得自己不“巴陛”。反正,这口头禅是绝对说人不说己的。社会上正冒头的仇富心态,用“巴陛” 是最好解释其根源所在的了。由“巴陛”说法的由来已久,可证仇富心态非自今日始,只不过,当大家的物质生活都过得不怎么样的时候,“好巴陛咩”一说亦不知从何谈起。

  “巴陛”多指物质财富,又不仅仅限于这个范畴。因为“巴陛”产生于人与人之间所作比较,故此,谁谁出了学术成果、谁谁评了什么奖、谁谁获得新的任命,诸如此类,心理不平衡者都会说上一句“好巴陛咩”。那“巴陛”,有时表达的意思就是“巴闭”,即希望把人家的“巴陛”牢牢关闭。

  不去比较,我们就不会说“巴陛”。不去比较,我们的心态就会趋向平和、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70):卖剩蔗


读迈(mai,阳去声)证(jing,阴去声)借(ze,阴去声)。也作“箩底橙”。顾客挑剩的,引申为掉价了。多用于指述女性,例:“唔好以为我系卖剩蔗。”(不要以为我已掉价了。)

  大姑娘年过三十还未找到意中人,有被左邻右舍、三姑六婆议论为“卖剩蔗”的危险。类似的说法,还有“箩底橙”。要说靓女单身就是“卖剩”的货,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肯定是不对的。不该因此一概而论,靓女们之所以迟迟未被男人爱上,其实有许多原因。有必要澄清的误解就是:“卖剩蔗”、“箩底橙”并非都是不甜的,顾客之所以挑不中,只能怨他们不识货。

  同样是过了“而立”之年,男人们却绝对不会被说成“卖剩蔗”,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有说是“成品”,有说是“上品”的。如果是“不惑之年”,更属于异常紧俏抢手的“极品”呢。“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亦无妨,总有妙龄靓女“越品越有味”。这不对头呀,莫非男女之中竟存在买和卖的关系,女人是被卖的 “蔗”,男人则是来为“蔗”安排归宿的?

  话说起来,中国文字对男人和女人的结婚是分别赋予不同概念的:男“娶”,取女也;女“嫁”,女靠(男)家也。作为世界性的现象,连《圣经》都强调上帝造人是男女有别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了男人,而女人只不过是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一根肋骨。同在一个地球上,广东人想了个“卖剩蔗”,无非是用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让大男人主义得以延伸。

  这句与男女关系有牵涉的口头禅,讲的是买卖关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据学者论证,不同的氛围会造就不同的“人”,诸如“政治人”(北京人总体上就属于这一类别,连的士司机谈论政治都是一套套的)、“文化人”之类。那么,“卖剩蔗”一说似乎可印证这样一种推论:广东人是“经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71)——年晚煎堆


读连(lin,阳平声)万(man,阴上声)毡(jin,阴平声)对(dui,阴平声)。过年常吃的圆球状油炸食物,用其歇后语“人有我有”。例:“求其执番件都系年晚煎堆啫!”(随便找个男朋友都因为人有我有罢了)

  一般来说,人总是要嫁(娶)的。奇就奇在,部分大龄青年谈到自己终于觅到的意中人时,  
竟以“年晚煎堆”作喻,谓之“人有我有”。“煎堆”,不就是过年常吃的那种圆球状油炸食物吗?它,与即将成为自己配偶的“那一位”有何关联?

  一年一度年关近,这下子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年晚煎堆”了。按旧时广东人家家户户迎春接福的习俗,是要开开油锅,炸些油角、煎堆、蛋散、糖环一类年宵品,据说这样才可以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驱除干净,同时兼有让“财神”、“灶君”一饱口福的含义。

  毋庸置疑,“财神”、“灶君”最偏爱的食品肯定就有煎堆。你看煎堆的构造便知:内含爆谷、花生、芝麻等寓意“五谷丰登”,伴有糖浆想到“甜甜蜜蜜”,外表浑圆以示“连年圆”。冲着对新春来临的美好憧憬,旧时即使是餐餐吃糠咽菜的穷苦人家,到了年关,怎么勒紧裤腰带也要炮制些“年晚煎堆”,那好意头,人有我有啊!

  回到大龄青年寻找意中人的话题上来,于是明白,那“年晚煎堆”的譬如折射着说话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岁月不饶人,只想着快点印证老祖宗谓之 “道”的男女之事;另一方面,毕竟拖了那么久,对于“那一位”与“梦中情人”对不上号深深不愤,却又无可奈何。不管怎么说,那“丰登”、“甜蜜”与“圆满”的意头还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正不断产生新变化。都已是21世纪了,一些传统礼仪已为年轻的一代所不屑。你不妨挨家挨户找找“年晚煎堆”看,再不是人有我有了。那么,把“财神”和“灶君”的肚子饿坏了可怎么办?!不要紧的,有包装精美的点心盒可以代劳。

  同理,人生之旅中对于“那一位”的期待,也有个从“98版”到“XP版”的升级问题。高标准严要求不是错,但一些大龄青年(准确说法应为中年)由此派生的“人有我新”、“人新我换”,换来换去,则大有商榷的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2)——订煲


读订(deng,阳去声)褒(bou,阴平声)。又作“掟煲”。男女关系的终结。例:“侧侧膊,唔多觉,唔使玩到订煲啩?”(胳膊稍稍歪斜一下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事情何必弄到分手这一步?)

  原先毫不相干的某男某女,因某种机缘相识、相爱了,不外乎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  
订婚,二是“订煲”。

  谁都知道订婚是怎么一回事,反正,那一男一女的角色关系到时候就得转化为夫妻。“订煲”呢?有广东人以为我这里搞错了,“订”是“掟”(“掟”为掷)的笔误吧?非也。我以为,“订煲”更切合男女之间与订婚背道而驰的归宿实质。

  “煲”,一作名词,表示壁呈陡直的容器;二作动词,意为用这种容器加热慢熬。“订煲”,好像有东西,想想又是空的。那“煲”,也曾盛载过有滋有味的一些什么,但里面的酸甜苦辣却通通属于匆匆过客。

  相识是缘分,你和她(他)有一天发现,两人的关系不可能朝订婚的方向发展,内心真是很不好受!称为“订煲”,也就意味两人的感情世界订下了“煲”的过程,从此要用火慢慢煎熬。只有时间是最好的疗剂。“订煲”后的一段日子里,当事人一般不愿再去交异性朋友,除非不曾投入过真感情。

  确实也想不出更贴切的词汇,来说明这种有缘无分的男女关系了。你说“订空气”?言空未必空,话无却曾有。你说“掟煲”?人毕竟是感情动物,让对方心碎,自己能不心碎?

  时间在匆匆流逝,我们之中有些人,到了“百爷公”“百爷婆”(老头子、老太婆)这一步,仍一直难忘“订煲”的恋人,希望见上一面便成了生命倒计时中的最大心愿。有媒体积极响应,专门推出“寻找初恋的情人”大行动……找是找了,见也见了,“订煲”修来的恰恰不是同渡船!

  有一句广告词仿佛是为“订煲”而写的——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3)——依依揖揖


读衣(yi,阴平声)衣泣(yeb,阴入声)泣。用于指责别人犯有男女间过错,例:“你哋即管依依揖揖,总之我冇眼睇。”(你们尽管做爱做的事情,总之我看不到)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角色关系,诸如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谈到上述这些  
“关系”时,人们并不会由此“想歪了”。只是,一旦提及谁和谁有“男女关系”,不得了,须知此“男女”非彼男女(上述诸关系),用内地人粗俗的话,叫“狗男狗女”;换句粤语口头禅,则叫“依依揖揖”。

  熟语中的“杨柳依依”、“依依不舍”,描述的都是男女间暗生情愫后的非一般状态。那么,“依依”加上“揖揖”,是不是有着礼节上的揖让需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也,我以为。正像此“非礼”不是彼“非礼(勿视、勿言、勿动)”,“依依揖揖”亦是就礼节而言的逆向思维:事情已发展到这个地步,又何须拘泥于礼节?!

  人在“依依揖揖”时,伴随一定的动作内容。我们知道,一个靓女大声叫嚷“非礼”时,对动作主动方已严正地表达了不满的态度。毋庸置疑,“依依揖揖”也有“非礼”倾向,但当事双方都感到很受用,丝毫没有反对的意思。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些人因此偏激地认定男人天生就有“色狼基因”,认为男女单独共处就会“发生事情”。所虑者,一是发生“非礼”;二是发生“男女关系”,即广东人口中的“依依揖揖”。事情其实应该两面看:对“非礼”行为肯定要严加防范,“依依揖揖”又碍着谁了?

  多少年来,中国人一提“男女关系”似乎就是天大的事,组织管、单位管,街坊也会管。依法治国了,我们逐渐认识到,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实乃评判一个合格公民的底线。且看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一次举世闻名的“依依揖揖”,最后受到世人指责的,只是其“说话不老实”。这里丝毫没有为不道德行为去喝彩的念头,也没有声讨“道德法庭”的胆量。以人为本,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4)——摆款


读败(bai,阴上声)宽(fun,阴上声)。摆架子。例:“唔使咁样摆款啩?”(不必这样摆架子吧?)

  “这个,这个……同志们呐,好好干啊……那个,那个……”不用猜,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个首长。对于这一类明显带有个人身份地位标记的言行举止,广东人称之为“摆款”。

  好多人当官之后都学会了“摆(官)款”这一手,是不是工作需要就说不清了。究其实,“摆款”人人可为。被尊称为“老师”者(“老师”的岗位不一定在学校),就可以因自己学识渊博(天知道!)而对小字辈“摆(老师)款”,“这一点你还欠缺火候……那一点你必须充实营养……”草芥小民,一无所长,回家后可试试在儿子面前“摆(父亲)款”。即使是流鼻涕的小家伙,仍可冲着小猫小狗“摆(人)款”呢!

  啰里啰嗦了这么些话,有读者忍不住要发问了:“摆款”之“款”究为何物?钱财?条款?翻阅许慎老先生编撰的《说文解字》,答案出来了:“款”,“意有所欲也”。原来,“摆款”是为了满足做人的某种欲望!

  人处社会中,职业、学历、职称、级别、官阶一类符号,便确认了你自己被社会所承认的程度大小。如果你觉得自己在社会的坐标系上比某些人排得前一点(高一点),就具备了向某些人“摆款”的条件,这时,“意有所欲”的是身份地位的自我满足。

  “摆款”,属于施和受的一对关系,故总有人或恭敬或崇拜或畏惧地接受你身份地位的信号显示。“摆款”是十分过瘾的,但接受“摆款”的对象则一点都不好玩。对方之所以不扫你的兴,往往是有求于你或受制于你,其实也是“意有所欲”——等到“媳妇熬成婆”那一天,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75)——话事


读蛙(wa,阳去声)士(xi,阳去声)本义是用说话去传述事情,引申为行使权力。例:“升个副职,不如留番系度话事。”(升了副职,倒不如留在原来职位上行使权力。)

  饭桌上常常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大家推来让去,总不愿吃那只唯一的鸡头。那鸡头,有时又可以是鱼头、乳鸽头一类。广东人有虚伪的一面,尽管心底里  
有强烈的动筷子愿望,但又颇讲韬略地掩饰这一过程中所表述的象征意义。

  “宁为鸡首,莫为牛后”,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言志。只是饭桌上一般不会出现牛头,要不然,各怀心事的假装推让会更令人嗟叹。或鸡首或牛头,均有一个指挥全身各系统的大脑和一张代表大脑发号施令的嘴巴。广东人对这一首脑行为一言以概之:“话事。”

  同样是使用嘴巴,“话事”不能理解成“说事”。那“事”虽靠说话去传述,却极富权力意味。在一个单位里,能“话事”者只一人,说是有集体领导,但先民主后集中,最终总是依第一把手的说话为定夺。如果是在运动场里,“话事”者当然非裁判莫属了,尽管有许多的游戏规则——界定着运动员的竞技动作,是否违规却须由主裁判说了算。

  哪怕是足球比赛这样一般都认为很讲游戏规则的大型竞技,入门的球可以判“越位在先”,传中的球可以判“空中出了线”,诸如此类,“黑哨”的威力缘自裁判至高无上的“话事”权。有不平者后来提议,看比赛录像不比裁判说法更切合事实吗?回答是不行,关键是要有人“话事”。

  爱看足球的广东人悟出了其中三昧: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凌驾于规则之上的还是人——“话事”之人。有些事情明摆着,大凡升迁任免、上岗下岗,有时并不是看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取决于“朝中”有没有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话事”就是这么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6)——冧善


读林(lem,阴去声)擅(xin,阳去声)。过于善良。例:“你做人咁冧善,都唔知以后捞边饭?”(你做人太过善良,都不知道以后干什么才合适?)

  人,专挑软的欺——这是劣根性之一,也是丛林法则所依循的生存之道。“冧善”,就是被挑来欺负的那种类型。

  比软的还要软,便成“冧”,餐桌上吃过“煲冧大白菜”就知,“冧”了食客就容易下箸。菜肴中但凡涉及“冧”字,都是最快被撕扯完毕的。“善”与“真” “美”并列,是人类三大优良品德。但美德不能当饭吃,“冧”加“善”一旦到了极端,如何在丛林法则中求生存就成了大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子的过程,会不会就是步步使之摆脱“冧善”的过程?人不那么“冧善”,走向社会了,就有生存能力了。为人父母者,在结合实践谈到育儿经时,对“冧善”二字可真是百感交集:人不能太“冧善”,人太不“冧善”更不好!是啊,“冧善”不会伤害人,“冧善”可作知心友。反之,人太不“冧善”,就会到处搞斗争,就会把身边的亲友全当成垫脚石。

  不妨寻根问底,看看“冧善”不“冧善”的由来。人本是素食者,细密的牙齿、长长的肠子,尽为消化有纤维的蔬菜水果而准备。素食者,本“冧善”。猿是人类的老祖宗,他老人家也是“冧善”的素食者。丛林法则却告诉我们:肉食者牙齿锐利、肠子短短,譬如狮子、老虎和狼,擅扑食,快消化。而肉食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里发展很快的大工业,正在迎合现代人的新的饮食需求。那么,人在演变为肉食者的过程中,是否就会不“冧善”、就弱肉强食了呢?

  如果没有丛林法则,如果到处莺歌燕舞,还是“冧善”好。难怪,那么多的广东人面对生存与发展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坚守大致上“冧善”的做人底线。欲求生活中多一些真善美,只能从自己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7)——吹涨


读炊(ceu,阴去声)账(zeng,阴去声)。真是气死人。例:“食碗面反碗底,问你吹涨未?”(忘恩负义小人一个,请问你是否被气死?)

  人总是会生气的。

  如果,所生之“气”越积越多,会不会把自己活活气死?譬如那一回,对方明明在电话里信誓旦旦答应好  
了要积极配合你的工作,当你依照约好的时间风尘仆仆赶去,出了火车站,才发现对方把活派给了部下而部下却说不知你的来意然后就爱理不理。气不打一处来,但你又能怎么着?你只好嘀咕一声“吹涨”,让所生之“气”有个去处。

  人不可能被活活气死,但有可能被“吹涨”。让自己“吹涨”的机会非常多:工作上,某个领导不切实际对你的瞎指挥;生活里,某家电售后服务约好到你家,你一整天大门不出等了又等、等了也白等……经历了太多让人生气的事情,广东人就会变得豁达大度起来,不与小人一般见识。

  由“吹涨”的频频说出,又觉得广东人还是挺聪明的,生气归生气,至多“吹涨”而已。反观外省人,一张口就是“气死”,不想对自己宝贵的生命多负责任。

  “吹涨”好过“气死”,但“吹涨”本身也非常不过瘾。老是被“吹涨”却又无处发泄,人就会心急气躁,体内机制还会因精神状态失常而生成毒素,弄出一身病来。癌症就是这样给搞出来的。都说鼻咽癌是广东人的癌,而呼吸系统又是“吹涨”的门户与窗口,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且留待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去。

  关键还是要让“气”有个去处,比如多抽点时间去做做户外运动,像跑步、打球、游泳、登山、打太极拳、跳健美操什么的。如果以上条件和时间都不具备,晚上“冲凉”(洗澡)时扯开破嗓子尽情展现歌喉,所“吹涨”之“气”就出来了。

  “炒虾擦蟹”(讲粗言滥语)据说也是化解“吹涨”的好法子,但此举有违文明、败坏风气,不宜提倡。有关经验亦告诉我们:如果在家庭小范围内对着电视机播放的足球比赛“炒”几句出出“气”,问题应不是太大;如果随之去洗手间按一下抽水马桶,以冲掉假想中的不洁之物,则化解效果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8)——够班


读救(geo,阴去声)颁(ban,阴平声)。达到一定的级别或资格。例:“人哋嚟个巡视员,你去介绍情况未够班嘅!”(人家来的是正厅级干部,你去介绍情况是不够资格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出席某些重大场合之前,“牛犊”会被告知:“你仲未够班!”这话,说的是还不够出席资格。没有商量余地,只能换一个“够班”的去。

  谁去才“够班”?先要弄明白什么叫“班”,现代汉语的释义不好对上号,那就往古汉语找答案去。《隋书·百官志》载:“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古时候就已有定调了,这“班”,指的是等级。

  “够班”者,级别也。部队有军阶,地方有级别,多少年来所形成的政务公务活动惯例中,人们就爱讲究个交往上的对等。比如说,我一个厅级干部去你那里视察工作,你派一个处级干部接待我,就不“够班”了。又比如,你一个国家元首来访,我就得出一个国家领导人陪同——哪怕你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只等于我一个中等城市,市长出面是不“够班”的。

  怎么甄别“够班”,是官场上的一门大学问。职务上是个组长,行政级别可以是股级、科级,也可以是厅级甚至更高级。单位里管理着上千号人的一把手,与区区十来人的某机构头头对话,也许“仲未够班”。这就难怪,有人要在名片上印个括弧加点字,免得人家不知天高地厚;这就难怪,在人多位子少的情况下,还可以灵活变通地任命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什么的。

  “够班”,才能在更高级别的层面上取得话语权。人在社会生存,不好免俗。单位也好,个人也罢,总想在级别上有更大作为,只为“够班”。曾记否?一个普通劳动者向国家总理反映自己被欠薪的事实,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非常不“够班”的普通人,在与国家总理对上话那一刻又是“够班”的。但是,于芸芸众生来说,这样打破常规的“够班”机会,比中百万元大奖还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79)——扑街


读(璞pog,阴去声)佳(gai,阳平声)。一指摔倒在大街上,一指横尸街头。也作“仆街”。例:“你咁克人憎,正扑街!”(你这样令人讨厌,一定会摔倒在大街上的)

  作为初来广东的外省人,你学过这一句粤语口头禅吗?练习“扑街”发音时,为师者一脸坏笑,怂恿你只管大胆说。什么意思?答案揭晓,对方会善意地向你解释,对于文明社会中的不和谐音,要学会用“扑街”去加以斥责。

  “我哋广东人,就系咁样爱憎分明!”说话者语气肯定。  

  “扑街”,“扑”是象声词,表示摔倒在地的动作和声音;“街”指称摔跤发生地。对“扑街”二字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意指的是摔倒在大街上;另一种意见认为说的就是横尸街头。广东人认为,大凡不好的东西,到了大街上是肯定要“扑街”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用广东人的话来说就是“扑街”,道理都是为了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呼唤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

  有些人生来就品行不端,譬如损毁财物,又譬如一个人爱占两个人的位子。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家里,并不碍着谁了,那么就不存在公众舆论上的“扑街”指责,充其量要“扑”也是“扑屋企(家里)”。问题是“扑街”所为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仗义之人挺身而出说“扑街”,实在是出于以恶制恶的初衷。

  问题是,有谁愿意“扑街”啊?!有感于面子上的太难看,由此一般会引发一场口水大战,各自恶言相向,很难“收科”(详见“收科”条)。说“扑街”者主观上希望制止恶习,客观上却“防卫过当”,由此造成了用互不文明的语句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好事,就这样变成了坏事。

  构建和谐社会,像“扑街”这样比较损人的口头禅,还是少说为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80)——拗撬


读坳(ao,阴去声)叫(giu,阴去声)。闹矛盾,过不去。例:“个仔生性中意同人拗撬。”(这孩子生来喜欢与人过不去。)

  古时候,有位大力士想赚点外快换酒喝,于是走上广州街头兜售一种木棍。他自卖自夸道:“拿这种棍子去撬东西,使多么大的力都断不了。”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又想趁机炫耀一下自己的力气:“无论什么东西交在我手中,拗(‘拗’是折的粤语读音)一下就断!”有人提醒他:“用你的力气去拗你的棍子,断还是不断?”大力士语塞,人群于是起哄道:“拗撬!”

  这故事没听说过?是的,这是我根据韩非子的一个著名寓言胡乱改编的。事实上,生活中随处可见类似这样的自相抵触、互相排斥的现象,古人才用了个“矛盾”做出形象的描述。只不过,诸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那一时期,广东人还是化外之民,文化传播不易,故广东人把矛盾说成“拗撬”,并沿用至今。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测。

  人是个非常复杂的高级动物,同处一个集体里,一般都有个人发展的欲望——或曰“事业心”,但个人发展的方向与集体发展的方向有时并不完全一致,而每一个人的发展目标又各有指向,这样,工作中你用力“拗”时我偏使劲“撬”。力是都使出来了,于集体事业却极为不利。“拗撬”造成了人人都深有体会的一个客观存在:内耗。

  除非是一个人静心独处,倘走进人群就有可能“拗撬”,哪怕相互间都是陌生人。故此,无论是乘车、逛商场或是挤电梯,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流动的“个人空间”,其具体表现为:脸部不带任何表情,目光也尽量避免接触,将周围的陌生人均视作“无人”!

  人们都不希望“拗撬”,难怪在人与人必须打交道的时候,都爱握握手,并由衷地祝福:合作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4 02:17 PM , Processed in 0.08365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