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11-2017 10:2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ya 发表于 6-11-2017 11:11 PM
我国的pattern是叫你每天去官方网站、手机apps Mycuaca、fb、twitter、拨打热线查询详情的。
剛好火箭和火箭粉都和中央搞針對,不領情不去看,以致完全沒有準備。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12:4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村野夫 发表于 7-11-2017 10:18 AM
事后预测的准确率较高嘛。
有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4日(星期六),我与槟城大水灾擦肩而过。
我在周三从巴生乘搭邮轮前往泰国与缅甸小岛,这本是一趟轻松的旅游采访,往安达曼海域的路上也是天气晴朗。
在畅游两国小岛后回程,巨大邮轮于4日下午2时停泊槟城码头让游客下船,当时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荡”,整个船身像个受寒的孩子一直抖个不停。
当时下着大雨,我坚持撑伞在姓周桥一带寻找美食,但马上尝到苦头。雨势伴随大风不断加强和扩大,雨伞亦被吹断,最后只好乘搭德士。
傍晚7时回港时,部分道路水位已淹上脚踝,德士司机透露,这场长命雨从4日凌晨4至5时下至傍晚未间断,一些店铺亦提早打烊“避灾”。
直至晚上8时邮轮离港时,风雨不断,且越来越大,引起一波波汹涌大浪。在离开槟城海域前,无论船头或船身都明显摆动。这艘10层楼高,排水量达4万2000吨的邮轮竟被吹到在波浪上左摇右晃整整2个小时,可见风浪之巨。
部分乘客窃窃私语,有人脸露惧色,我也因此晕船,吃了药后便昏睡在房内。直至翌日凌晨起床,得知气象台发了红色警戒,槟首长还漏夜致电向副首相求助。
我不断跟进槟城新闻,看到多个地区沦为灾城,甚至有人丧生,心情变得压抑与悲伤,走过了“风暴眼”,我默默祝福槟城。
天佑槟城!(南洋商報*作者*陳協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5日早上,经歷一整晚令人听了不安的狂风呼啸声后,一大早出门工作,一路尽是树倒、土崩、积水、泥泞、残枝散叶,情和景尽是沮丧。
这是人们熟悉的檳城吗?印象中,水灾总是別人家的事,近年却一而再找上了门,还一次比一次「夸张」。
真的需要用夸张二字形容,至少对很少面对天灾的檳民来说是这样。
檳城尤其是岛民给人的印象,就是总有一股傲气,这里不但有闻名全国的山水,歷史上无论是政治改革或民间运动,都是全马先驱,加上气候稳定,总是人人羡慕的宜居福地。
就算是以往发生水灾,也是局部地区受影响,且再长命的风雨,也很少是一天一夜、两天两夜的风雨廝杀。
今次11月4日持续至6日(6日早,威省部分地区仍淹水)的暴雨狂风,却不再只是「局部受影响」那么简单,受影响层面是人人有份。
11月6日,威省部分地区积水未退,檳岛则老天保佑地停雨超过12小时。只是水退后,留下大片大片泥泞在路上、地上、每一个被水吻过的物品上。
即使很幸运地住在20%不受水灾影响的檳城地区,很幸运不是灾民,出门也必定会困扰重重。
首先是许多大树直接肆无忌惮地横躺在大路中央,星期日早上是檳岛难得最少车穿行的时段,也诡异地多处塞车、许多店家也受影响关店。
即使没遇到树倒路段,每个人的交通工具轮胎,必都是土黄色,这两天在檳岛路上,应该很难找到一粒干净的轮胎,多处是水退后留下的泥泞。
雨过天晴了,水走了泥还留在路上,许多路段黄土飞扬,沙尘滚滚的。地方政府移走的东歪西倒的树木后,要清洗各地泥泞也是工程不小。
今次的黄土泥泞有多厚?很多地方是一脚踩下去会留下深深鞋印,受灾家庭也面对水退后清理泥泞的困扰。
或许有人怀疑这么多的土,究竟从哪里来?嗯,好问题,黄土当然是从山来,下雨免不了有泥土流失,但究竟路面与灾民家里所见的厚厚泥层是否正常,则有待专家鑑定了。
听过数名经歷1995年檳城大水灾的前辈说过,当时乔治市的积水看来是沟渠水,今次乔治市再变泽乡,积水却是拉茶色的,乔治市周围並不靠山。
从航拍鸟瞰图可见,11月5日早的乔治市积水缓缓流出大海,拉茶色与海色形成很大差別。檳城绿水变黄水,这场天灾也意味著环境发出的警讯吗?
气候变化,政府与人民都需面对灾难隨时来到面前的事实。今次最令人喜见的,是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放下政治成见,不再事情一发生就迫不及待互相指责,而是感激彼此对灾民的付出。
灾难发生时,州政府与中央政府骂来骂去,对受灾人民而言,就好像病重的孩子看父母忙于指责彼此疏于照顾,对病情一点帮助都没有。
山崩了树倒了,有人质问檳城还是青山绿水好地方吗?
在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努力、大家的祝愿下,祈愿檳城仍是青山绿水好地方,有清甜的山水、健康的矮矮山岭、得天独厚的水土盛產全世界最香甜的榴槤。(诗华日报评论: 蔡志玲)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莱殊 于 7-11-2017 03:10 PM 编辑
都变成这样了。。。。。还再下雨。。。。。
光大风水阵也太可怕了。。。。。连其他地方也被波及了。。。。。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会骂翻,简直是个笑话! 自己对时事不敏感,还有脸出来赖这个赖那个。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槟州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却出现一个小插曲,马青总团长张盛闻发表“不要跟天斗”言论,最终向槟城人民道歉。近年来,政党政治的恶斗经常踰越界线,希望这是政治走向成熟的起点。
事实上,在槟州首长林冠英向联邦政府求助後,国阵政府领袖就指示国家安全理事会负责协调救灾工作,参与的单位包括国防卫队及国家天灾管理机构。
人道主义是超越政治的,既然政府为罗兴亚人及其他命运悲惨的外国人伸出援手,肯定也会援助面临灾难的国人,不管他们来自甚麽州丶持甚麽政治立场。
此外,马华志工团启动救灾机制,民政党动员志愿者救援,巫统女青年团出动500至1000名团员,柔佛青年与体育局召集150至200名志愿者,吉兰丹州政府拨出5万令吉和派遣志工赈灾,雪兰莪州政府也捐献100万令吉。
非政府组织丶慈善机构纷纷把物资送往灾区,星洲日报联同佛光山等组织到灾情严重的地区分发乾粮和物资,报馆同事接到许多有意捐款的电话,各地民众自动自发捐款丶捐物资,大家都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和人道精神。
就好像柔佛在2006年底与2011年除夕夜的大水灾,以及吉兰丹在2014年底的大水灾,全民不分种族一起救灾,协助灾民渡过最困难的时刻,也提升国民和谐。
槟州大水灾的情况也一样,我们没有忘记大家都是同胞,不管甚麽肤色,都是马来西亚人丶一家人。如果我们学会宽恕丶互相援助,没有甚麽灾难是克服不了的。
但是,因为政治歧见,让许多人的心中滋长仇恨,不再有同理心。9月15日,槟岛发生水灾,网民在网上交锋;10月30日,吉隆坡联邦大道闪电水灾,网民又在网上开骂。
大马政治这10年来陷入恶斗,不时牺牲人民的利益。譬如,雪州之前因为水源供不应求,导致制水,但是联邦与州之间的斗法,使冷岳2滤水站工程拖延,首阶段工程预计在2019年12月才能竣工。
在雪州华小校地风波上,马华和行动党也互相指责,争闹了数年没有结果。
希望这次槟州百年来最严重水灾,能够让政治人物晓得甚麽是以民为本,在需要的时候互相配合及支援。而民众也必须懂得适时放下政治,不要让亲人丶朋友和同事变成敌人;让政治影响生活,是愚蠢的事情,人生还有很多事情比政治重要。
在经历数次大水灾过後,人们也应该学习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虚的态度,因为被破坏的环境迟早会反扑。地球暖化已造成气候骤变丶引起剧烈地壳活动(加剧地震),大马不再是没有天灾的天堂,比如沙巴兰瑙在2015年发生5.9级地震。
10月21日,东马受到袭击菲律宾东部的台风“兰恩”的影响,出现狂风暴雨,但大马半岛却天气炎热,东西马两种极端天气。不料两个星期後,半岛北部受低压带影响,出现不寻常的持续性暴雨。
天然资源及环境部长旺朱乃迪指出,这次槟城大水灾主因是遇上超过百年一遇的降雨量。为何“超乎平常的雨量”那麽频密的出现?我们必须接受“气候异常”已经来到眼前。
现在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已经无法应对超大雨量,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丶摒弃侥幸心理,拨出更多资源做好应急的准备,包括改善预警丶疏散和救援机制。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有爱,很快就会雨过天晴,天佑槟城。(文章来源:星洲日报/风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2017.11.07)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发生天灾,都是归咎天气。
气候变了,海平面上升丶降雨落雪不再根据固定模式,和大自然和平相处变得越来越艰巨。
天然资源及环境部指这次槟城大水灾主要因素是碰上超过百年一遇的降雨量,这种天气变化是否是大自然的报复?
那先要检讨我们到底对它做了甚麽伤害,才会让它以这种方法来惩罚人类。
多年前到过荷兰,对它的治水之道印象深刻。荷兰有三分之二的土地低於海平面,这个小国多数土地由河口三角洲组成,河道频密改道丶沼泽沉积,还有泥炭层土壤复杂化地理形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1953年的大水灾夺逾千人命是永远的痛,然而荷兰人不向大自然屈服,继续和水搏斗,甚至与水抢地,填海造地,积极发展。
荷兰打造精密治水工程计划,这个闻名於世的三角洲海坝工程(Delta Projects)让荷兰人感到自豪,荷兰人总是认为人定胜天,长年累月提升水坝和防御系统,和水对抗到底。
不过1993和1995年的两场大水灾让政府领略到侵犯环境,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项领悟也让荷兰人从此改变治水的思维,从和水斗法的心态,转变为与水和乐共存。
这套概念叫“还地於河”,把水引到低洼的圩田区,把更多土地还给河流,放弃长期与大自然搏斗,让自然界发挥它的功能。
发展和环保如何取得平衡是政府最大的考验,它也可以试探出政府在人民与利益之间作出怎样的选择,是利字摆中间,人民放两边?还是民生置於一切之上?
槟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劫,虽然不寻常的降雨量丶罕见暴风雨以及海潮是带来天灾的原因,但是从大多数水灾区的道路变成“黄河”的情况来看,无法否认水利灌溉的策划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加跟不上环境的变化。
是否在不妥当的地方开发建设,环境会通过洪水的颜色道出真相。
环保组织和专家对於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的警告和忧虑,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执政者需要更宽大的胸襟接纳意见看法,拥有更前瞻性的思维进行管理,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就像荷兰近年来不见水患,但依然不松懈的长年加强精端防御系统,至少百年都不必担心发生不寻常水灾,但是政府预见了未来极端气候的影响而未雨绸缪,整合水利丶土木丶都市计划与景观设计四个学门的知识,耗费10年把原本属於河流海川的土地归还大自然,改变和自然环境对抗的心态,和水和谐共处,如今不管人民或政府,都比以前更加悠然畅怀。
最可贵的是政府听见人民的声音。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相信大多数人民都不想看到过度发展,他们要的不是冷冰冰和虚假的钢骨水泥森林,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温度,有真实感的城市。
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灾难事件是时候唤醒所有人:不是天灾侵袭人类,而是人类不断侵犯环境,强逼它们改变,剥夺它存在的空间,在它下一次咆哮以前,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甚麽时候把自然还给环境。(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下班的路‧作者:黄晓虹‧《星洲日报》执行编辑·2017.11.07) |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11-2017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1-2017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朵烏雲都鑲有銀邊”,在黑暗背后必有一道明亮的光,等著你撥雲見日。
天災一來,少不了好人好事。
由衷佩服那些捲起衣袖,出錢又出力,把善事做到底的人。
出錢的人不少,但善事只做到一半,還需要許多犧牲個人時間、不怕髒亂臭的人出力,八方善心才到位。
不是站著,是用蹲下的姿勢,讓每一位災民感受到自己真的受到了照顧;這個姿勢,政客永遠學不好。
最感人的善行,都是默默無聲的,安靜的到來,靜靜的離開。
不需要一票官員恭迎、握手、拍團體照(只差沒比“V”字手勢),皮鞋VS濕鞋,官員VS草民,如同把災民放在金魚缸任人觀賞當政績招牌,也讓災民眼中只看到一個他。
政客的心善不善、寬不寬?稍被挑撥離間,一群窩囊廢又開始自相殘殺,不出所料,敗興收場。
政治犧牲了,人民進步了。
慈濟人默默的來到,民間自行領導救災,在面子書上揪團組志工隊,捐款出力不落人后,許多看不見的手,默默地讓災民感受到人間真有情。
真正的善行,像一碗阿媽煮的熱氣蒸騰的白粥,溫柔傳遞,不讓災民感到卑微,寄人籬下,讓“善”的真諦,回到“良”的正宗。
每當災難來臨,我們都會看見這些默默行善的人,感恩有你。
你們的救援力度,比許多官爺更到位,工作時間比許多政客還長,普渡一群又一群受難的災民,在恐懼、悲傷中,看到烏雲的銀邊。(中國報評論*甄子權)
|
|
|
|
|
|
|
|
发表于 23-6-2020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