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显示卡(Graphic card)新闻发布专区-09/05/09正式开放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0-2009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iBiKi1314 于 12-10-2009 10:47 AM 发表

下了5870了..........好大张


为了在连线时,你会看到我的角色美一点? 。。。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0-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2-10-2009 08:20 PM 发表




5750 rm529
5770 rm649
5850 rm999
5870 rm1399

都是sapphire的


sapphire 有 5770 了吗? 我只订到 5850 2张, 现在售价没那么高了 RM930~940左右

Gigabyte 的好贵
R587D5-1GD RM1450
R585D5-1GD RM1020
R577D5-1GD RM630

PowerColor的好一些
AX5870 1GBD5-MDHG RM1420
AX5850 1GBD5-MDHG RM9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09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Galaxy有 GT200 Series的显卡,这些卡效能怎么样?价格在RM200~300左右而已

PGT220-1GB        GT220 New 40nm GPU        1GB DDR3
PGT220-512        GT220 New 40nm GPU        512MB DDR3
PGT220-1GBD2        GT220 New 40nm GPU        1GB DDR2
PGT220-512D2        GT220 New 40nm GPU        512MB DDR2
PGT210-512D2        GT210 Low Profile 64bit! 40nm GPU        512MB DDR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2-10-2009 08:20 PM 发表




5750 rm529
5770 rm649
5850 rm999
5870 rm1399

都是sapphire的



大概和4850差不多性能,但是性价比不高,差不多出了半年吧。。。9800GTX的升级版。


定价太高了吧。。。
买4890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ekeong123 于 13/10/2009 01:47 发表


定价太高了吧。。。
买4890更好。。。

其实HD5850和HD5870的性能是相差多少 %
我觉得HD5850更具性价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吹响全面反击号角 ATI镭5770全国首测试

转载自IT168





  【IT168显卡频道】RadeonHD5800系列的发布标志着ATI首先进入DirectX11时代,同时也在踏时效性的基础上赢得了最强性能的地位。不过无论ATI还是NVIDIA都清楚知道,本着SweetSpot中型核心策略的RadeonHD5800系列优胜的只是策略,它是无法在单核性能上与大核心策略的G100攀比的。策略性的胜利并真正全面稳妥的胜利,ATI真正要和NVIDIA争夺的战场并不在高端旗舰市场,ATI SweetSpot中型核心策略最大的威力在于性能级乃至主流级的市场,所以ATI在RadeonHD5800系列发布之后并没有怠慢,而是很快又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主角——RadeonHD5700系列。

快速推进DX11产品线


进一步细分产品线

  RadeonHD5700系列距离RadeonHD5800系列发布仅20天,ATI如此火速推出RadeonHD5770的目的很简单,进一步加速普及自身的DX11产品线,让中端产品也能在API标准上领先对手一代。从目前NVIDIA所泄露的消息来看,除了G100旗舰外的所有即将推出的产品都不支持DX11,并且已经确定的GeforceGT220和GeforceGT240都仅属于入门级和主流级产品,中端始终仍然由3年前的G92系列产品和高成本的GeforceGTX260支撑。RadeonHD5700的来临正是要让NVIDIA为前两年停滞不前的马甲战术而埋单。

  RadeonHD5700系列和上代ATI上代旗舰核心RV770一样拥有800个流处理单元,但因为使用新40nm工艺和仅配备128Bit显存位宽(显存控制器部分会占用相当数量的晶体管)的缘故,RadeonHD5700系列的核心面积大幅度缩小至178平方毫米,这个数字仅比55nm工艺、320个流处理器单元的RV730(RadeonHD4600系列)大30平方毫米左右,可见40nm工艺实在在制造成本上又大跨了一步。
  在产品规格划分方面,RadeonHD5700系列同样是仿效了RadeonHD5800系列的方法,以流处理器单元的硬性方法来进行划分,而不再象以往RadeonHD4000系列那样以频率的软方法划分,这样的规划是因为ATI考虑到5系列是首批采用40nm新工艺的核心,成品率控制方面会有所风险,所以部分非成品可以通过屏蔽工作单元的方法来进行芯片消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RadeonHD5000系列的产品也首次把PCI-E总线升级至2.1,由于目前还未有过多关于PCI-E 2.1的介绍,所以这里暂不详细叙述。




今次我们
显卡
频道收到的是来自迪兰恒进的HD5770,如大家拟知道的一样迪兰恒进是国内外知名的两大AIB之一,不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且更拥有着雄厚实力的工厂。看来迪兰恒进也不甘心被景钛和华硕两家厂商出尽风头,在HD5770上来了个先发制人。




接口配置与高端的RadeonHD5800系列一致,双DVI+HDMI+DisplayPort的高端输出配置,废弃掉老旧的D-SUB模拟输出口。真正的做到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整体设计沿用高端RadeonHD5800系列的风格,全罩式散热起只露出尾部两个空口,与RadeonHD5850的
电源
接口位置一样,被安置在其中一个空口里面,从美观角度方面看有点欠妥。






从外观来看,RadeonHD5770与RadeonHD5800系列只在长度方面有所不一样,无论是PCB还是
散热器
,RadeonHD5770都可以看成是RadeonHD5800系列的迷你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10-2009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宽度为11.65mm


核心长度为15.25mm




上图为由40nm工艺制造的HD5770核心,核心程长方形设计,拥有800个流处理器、40个纹理单元、16个ROP单元,核心频率高达850Mhz。



此次收到的HD5770采用的是现代的GDDR5显存颗粒,正反面各四颗共8颗组成了1GB/128bit的显存规格,默认频率为1200Mhz(等效于4800Mhz)。虽然显存位宽只有128bit,但仍然能提供了76.8GB/s带宽,浮点性能更高达1.36TFlops。






与高端的HD5800系列一样,PCB颜色仍然为黑色,看来ATI已经抛弃掉使用已久的经典红色转投黑色PCB的怀抱。初看PCB的感觉就似心前的HD4770一样,核心和供电位置的布局都级为相似。



3相供电设计


由ST出品的L6788A供电控制芯片


与高端的HD5800系列不同,HD5770的核心供电部分抛弃数字供电模块转而使用价格低廉的传统PWM供电模块。3个YAGEO的G25电感配备了九个英飞凌MOSFET,再配合大量的固态电感组成了三相核心供电模块,虽然用料算不上豪华,但也相当讲究。




此驵供电模块为前端显存和I/O的供电,以获得更纯净更稳定的电流,确保GDDR5能够高速正确的与GPU协同工作。




显存供电部分为两相供电设计,两个R23配合两个颗VT243WF高集成控制芯片。VT234WF不但整合MOS而且整合主控和驱动IC,这种设计适合要求不高、只需要一两相供电的场合,可以进一步简化PCB设计。每颗VT234WF即能提供30A,两颗为显存输出最大60A电流,可满足GDDR5在超高频率下稳定运行。



HD5770散热器仍为涡轮散热器。




HD5770的这个公版散热器构造比HD5850的更要简单,同时分量也更轻。唯一最吸引编辑的是,小巧的散热器下原来内有奥秒。咱看是一个没有热管扶助的散热器,其实散热器的底部是“真空腔”比传统的热管更快的把热量传达出去。



要知道高频率的GDDR5往往都会带来不容小看的热量,显存配以散热片已经是厂商们的共识,不过最巧妙的是HD5770的显存散热片也能起来固定PCB板的作用,一举两得。


测试平台:


  性能测试项目方面,我们舍弃了老旧的3Dmark06,只采用最新的3DMarkVantage作为理论性能的项目。游戏方面我们选取了10款游戏,其中的极品飞车和超级房车赛使用Fraps手动测试,其余游戏采用自带或者第三方Benchamark软件测试。分辨率方面,考虑到测试对象为中端级显卡,所以采用1680x1050和1920x1200这两个较常见的分辨率对显卡进行测试。

关于游戏的FPS:
   衡量一块显卡的性能我们通常都会用到FPS这个单位,帧数这个数字越大代表着显卡的每秒渲染能力越强,数值越高代表着用户在游戏中将获得体验效果越流畅。
   通常一个游戏的FPS数值是通过测试数值求平均值获得,这样的测试通常可以展现真实游戏中场景与体验的一个预先录制片段。这个录制的片段将会被应用在每款测试的显卡上,测试的前提是每款显卡都采用相同的画质设置,这样才能保证获得客观真实的测试结果。

假如一款显卡在测试中平均帧数低于30FPS,那就意味着无法顺畅的玩该款游戏。
达到大约30~40FPS左右,我们将可以较为流畅的运行游戏,当然也会有片刻停顿的状况。总的来说,还是能够获得较好的游戏享受。在这个分辨率下获得匹配的最佳分辨率。
当一款显卡的平均帧数可以达到或者超越60FPS,那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并且打开所有可以打开的画质设置。
超越100FPS的显卡?或许这是一款怪兽级的显卡有或者是在一款相当老的游戏才会遇到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测试——3Dmark Vantage



游戏测试——孤岛危机:弹头


游戏测试——孤岛惊魂2



游戏测试——街头霸王4


游戏测试——生化危机5




游戏测试——极品飞车:变速


游戏测试——汤姆克兰西之鹰击长空




游戏测试——冲突世界:苏联入侵


游戏测试——潜行者:晴空




游戏测试——鬼泣4


游戏测试——超级房车赛




功耗测试:
  功耗因素测试说明 :
  

  在功耗的对比方面,我们选择了Seasonic的Powerangel功率测试仪器进行平台的功耗对比(不包含光驱、显示器及其他周边配件和外设)即机箱内设备功耗。测试主要划分为闲置与满载两个项目,其中闲置主要是针对进入系统后闲置的状态下,而满载则针对的是FURMARK进行渲染平均功耗读数测试进行。
  注:都关闭主板板载的CPU节能功能。



测试总结:
  这次测试的对比对象我们选取了昔日ATI的旗舰RadeonHD4870和NVIDIA的次旗舰GeforceGTX260+,理由是因为他们三者目前的售价都比较接近。从测试看来RadeonHD5770并没有超乎想象之外的性能,仍然不敌两位老前辈,不过也已经相当接近昔日A卡旗舰RadeonHD4870。对于一款当代中端显卡来说,RadeonHD5770也足够给观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RadeonHD5770上市价为1299元,比目前市场上相当一部分的GeforceGTX260+售价还高,单单从性能价格比方面考虑的话其竞争力相当一般。不过考虑到RadeonHD5770拥有更低的功耗、支持更新的DirectX版本,在功能方面还包含Eyefintiy多屏输出、加强版UVD 2.0等等方面综合来说的话,其实这个定价也并不算高。
RadeonHD5700系列的未来:
  尽管3D性能不及目前千元级的上代显卡,但RadeonHD5770的未来是可预见的,首先1299元仅仅是它的上市价,和RadeonHD4870、GeforceGTX260等高端卡2000元以上的上市价相差甚远,加上其核心成本要比RV770和GT200低得多,所以价格下潜空间是RadeonHD4870和GeforceGTX260+不能比拟的。按照ATI过去两年的定价策略可以猜测,RadeonHD5770走进成熟期后的售价应该在599-699元左右。
  目前NVIDIA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款产品能在和RadeonHD5770性能相若的基础上,又可以拼价格下潜空间,根据我们了解GeforceGT240GDDR5版本的性能仅仅是和Geforce9800GT差不多甚至还有所不及,而代替GeforceGTS250接班人到现在还未有任何消息。ATI这款中端级DX11显卡如果在短期内进入千元以下,那将成为NVIDIA最担忧的问题。



编者后记:
  在笔者看到RadeonHD5770裸卡那一刻,仿佛明白了一些事情。RadeonHD5770核心RV840与RadeonHD4770的RV740是同样针脚定义的,我们从RadeonHD4770胎死腹中一事中联想到,这会不会是ATI给NVIDIA设的一个烟雾弹?ATI突然取消RadeonHD4770的计划或许并非因为是台积电的产能问题,而是要把珍贵的40nm工艺产能让出来给予更重要的RadeonHD5800和RadeonHD5700系列?当业界都认为ATI在40nm新工艺上吃了大亏的时候,ATI却因为这个烟雾弹好好保密了新的RadeonHD5000系列,以至在预想时间前就接二连三地爆发出新的DirectX11产品线。如果这场公关战役确实如此的话,那么ATI这场自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实在太美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0-2009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2-10-2009 08:20 PM 发表




5750 rm529
5770 rm649

5850 rm999
5870 rm1399

都是sapphire的



我的目标好贵~
GT3xx出来过后肯定会跌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hysic demo from at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4# lumianic 的帖子

不是很看得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度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GTX275(896-D3)
• Sapphire HD4870 vapor-x (2gb-D5)
两个都是RM790~800
那个比较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气很热 于 14/10/2009 10:40 发表
• GTX275(896-D3)
• Sapphire HD4870 vapor-x (2gb-D5)
两个都是RM790~800
那个比较优秀??

加百多块买HD5850更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orce_Ming 于 14-10-2009 12:13 PM 发表

加百多块买HD5850更优秀


不能了
之前我只打算买GTS250。。
然后怕不够好。。
最多加多RM300这样罢了
HD5850 超出预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RM700-800买4870,4890已经不值得了。不如加多RM100拿5850
一些4890才below RM7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0-2009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5770比4870/4890更值得买。
虽然还有一点点的微差,但是基本上FPS在3张范围内。
而且温度+耗电确实是5770的卖点。

你可以比较付出的电费和PSU的价钱,就知道拿5770是可以省下很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4-10-2009 05:56 PM 发表




我觉得,5770比4870/4890更值得买。
虽然还有一点点的微差,但是基本上FPS在3张范围 ...

请问哦~我从某个网站看到下面这张图片

大家注意第四行>HD音频视频输出:HDMI1.3,杜比HD,DTS Master
杜比应该指的是Dolby吧?
难道57xx系列的GC也有SoundCard的功能?那有谁知道效果如何呢?

[ 本帖最后由 WaterBird90 于 14-10-2009 07:5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0-2009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Bird90 于 14-10-2009 07:42 PM 发表

请问哦~我从某个网站看到下面这张图片

大家注意第四行>HD音频视频输出:HDMI1.3,杜比HD,DTS Master
杜比应该指的是Dolby吧?
难道57xx系列 ...


但你用HDMI接口时,你的LCD上有speaker就有声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9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4-10-2009 05:56 PM 发表

我觉得,5770比4870/4890更值得买。
虽然还有一点点的微差,但是基本上FPS在3张范围 ...


日后新的驱动可能就可以抛离4890 鸟...
不过4890 比较多非公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6-2024 07:13 AM , Processed in 0.21868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