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前病变认识(中医肿瘤学基础/24种癌症治疗篇/肿瘤科常用中药)不讨论和回复问题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2-1-2008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软坚散结法简介
经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肿瘤又名石瘕、石疽、乳岩、石瘿、肾岩、石疔等,多为有形之肿块,治疗除当据证分别予以扶正培本、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滋阴清热、健脾益肾、化痰祛湿外,还应兼以软坚散结以图其标,消除肿块。一般而言,软坚散结法虽较少单独用治于肿瘤,但在肿瘤的全程治疗中,却常常不乏软坚散结之品,软坚散结法又为肿瘤的常用治法之一。
常用的软坚散结药物有: 鳖甲、藤梨根、石见穿、莪术、八月札、海藻、瓜蒌、地龙、牡蛎、土鳖、昆布等。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2008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化痰除湿法概说
痰湿为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凝聚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对于肿瘤的治疗,化痰除湿法占有一定的位置。化痰除湿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而且可使有些肿瘤得以控制。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有些化痰、祛湿药物本身就有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中,化痰除湿法并非单独应用,往往结合病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配以其他治疗方法。化痰法与理气法合用即理气化痰,用于气郁痰凝者;与清热药合用即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火互结或热灼痰结者;与健脾药合用即健脾化痰法,用于脾虚痰凝者;与活血药合用即活血化痰法,用于血瘀痰结者等。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犯人,每与风邪、寒邪相兼,治疗采用祛风除湿;内湿治当除湿利水。同时,根据湿聚部位不同分别采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除湿、温化水湿等法治之。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2008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毒攻毒法概论
瘤之所成,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久之均能淤积成毒,毒结体内是肿瘤的根本病因之一。由于肿瘤形成缓慢,毒邪深居,非攻不克,所以临床常用有毒之品,性峻力猛,即所谓“以毒攻毒”法。肿瘤是正虚邪毒结于内,大多表现为阴毒内结,所以在应用攻毒法时,多采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以开拔毒结。临床中使用该法时,一定要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病情及患者体质等因素,掌握好毒药的剂量。因为许多毒性药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故应慎重,适可而止。在使用攻毒药的同时应照顾正气,合理配伍且注意药物的合理炮制,选择适宜剂型,这样既可发挥其治癌作用,又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总之,以毒攻毒作为肿瘤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临床中每宜依据辨证,结合其他治法,共奏抗癌之功。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2008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固摄培本解毒法概说
固摄培本解毒法与中医药抗转移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癌毒为阴毒,易伤阳气,且其毒性猛烈,既耗散正气,又易于扩散。《内经》指出:"散者收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提示应当采用具有收敛、固涩、收摄等作用的药物,以治疗正气(包括气、血、精、津等)有形或无形的消耗、散失及防止癌毒侵袭扩散、转移之证候,我们将此种治法称为固摄法。其作用机制,一方面是通过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另一方面是通过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使之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也同时受到抑制。
防治转移应当是肿瘤治疗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不可孤立于综合治疗之外。在固摄法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扶正培本与祛邪解毒两方面的治法,从而形成培本固摄解毒这一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法则,发挥全面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2008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中关于肿瘤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从作用上看不外扶正与祛邪。其方法大概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方面。
1。内治法
a.辩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2。气滞血瘀证
3。痰凝湿聚证
4。热毒内炽证
5。气血两亏证
2。单方,验方疗法
在中医古籍中及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治疗肿瘤的单方,验方。目前临床与研究,有些方确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现举例如下:
1。守宫酒
2。核桃枝煮鸡蛋
3。藤梨根
4。蟾酥酒
5。抗癌乙丸
6。抗癌验方
7。加味犀黄散
8。平消片
9。龙蛇羊泉汤
10。香松散
11。神仙追毒丹
12。益气养阴解毒方
3。中成药
1。传统中成药9种。
2。现代中成药3种。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
二,饮食疗法
三,气功疗法
四,外治法
膏药贴敷法等9种。
五,针灸疗法
有食道癌,肺癌,鼻咽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淋巴癌等7种腧穴方。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肿瘤临证思路
1.1中医肿瘤临证思路的基本指导原则
(1)群体辨证与个体辨证结合的原则
肿瘤作为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临床中往往体现出共同的基本病机特点,即正气不足。而相同部位和性质的肿瘤临床中亦能发现其共同的中心症候群和总的病机特点,如肺癌患者往往以咳嗽、胸痛、咯血、发热、消瘦为中心症候特点,而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特点,所以,临床辨治中应首先分析、掌握相同肿瘤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了解其共性特征,总结其治疗规律和用药特色。其次,由于不同个体、不同病期、不同生物学特性的肿瘤,临床表现、病机和用药亦有所差异,因此,在充分分析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个性特征,使群体辨证与个体辨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肿瘤作为临床症状复杂,病情多变的一类疾病,临床中更应掌握好辨证,才能及时、准确把握疾病发展的动态。同时,肿瘤作为一类特殊的疾病,由于部位不同,肿瘤生物学特性各异,又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临床中只有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肿瘤。
(3)“杂合以治”的原则
肿瘤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发病因素的复杂化,这就决定了肿瘤性疾病治疗的综合化,所以,临床中应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肿瘤,把握治疗时机,有计划选择治疗手段,发挥肿瘤“综合治疗”效益。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证思路(2)
1.2临证思路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搜集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的搜集是临证思维的基础,临床资料的准确、完整与否直接影响了临床思维的正确性,因此,临床医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底和临证观察技巧,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临床资料更准确,更能客观反应疾病的内在本质。由于肿瘤性疾病的特殊性,临床病情的复杂,更要求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抓住关键的症候资料,解决主证。
(2)辨证与辨病
在掌握准确的临床资料基础上,根据肿瘤病的特点,首先应根据所收集的临床症状、体征、各种检查进行辨病,明确疾病的诊断,然后,根据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明确中医的证类性质。
(3)提出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辨病和辨证的结果,确立临床治疗方案。如:肺癌,可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等明确疾病诊断,包括细胞学诊断、分期诊断等等,然后,明确中医辨证类型,根据这些提出综合治疗方案,进行临床观察。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证思路(3)
(4)验证与随访
临床疗效是验证治疗方案好坏的关键。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方案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伴随着疾病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并通过临床反复验证,才能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4.2 肿瘤临床用药特色
用药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用药规律和特色。临床肿瘤用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4.2.1强调辨证用药和辨病用药结合。如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肺癌可配伍鱼腥草、白花舌蛇草;肝癌配半枝莲、干蟾皮;脑瘤选用藤梨根、蜈蚣等。
4.2.2宜平补,忌大补;宜温平,忌苦寒。肿瘤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变。一般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或放化疗后的患者,全身状况较虚弱,古人云:“虚不受补”,因此,临床中不宜大补,往往采用平补的办法,收到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中医认为肿瘤性疾病属阴瘤范围,加之肿瘤患者体质较弱,苦寒之药宜败伤脾胃,不利于肿瘤消散,所以,临床中不宜用大苦大寒的药物,往往采用温平之药使脾胃得健,阴瘤得散。
4.2.3强调扶正药的应用:正气不足贯穿了肿瘤发病的始终,因此,肿瘤治疗十分强调扶正药的应用,常用的药物如:黄芪、猪苓、茯苓、女贞子、补骨脂、鳖甲、冬虫夏草、灵芝等。
4.2.4用药量宜大:肿瘤病情复杂,病势沉疴,临床非重剂不可为,所以,临床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物剂量,如仙鹤草30-60克、薏苡仁30克、生芪30克等。但在使用毒性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典剂量标准,做到“中病即止”,避免中毒发生。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证思路(4 )
4.3.常见肿瘤病的临床辨治思路和用药规律
肺癌:基本病机:气阴两虚、毒瘀互结。治法: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食管癌、胃癌:基本病机:脾肾两亏,痰瘀胶结,气逆不降。治法:补益脾肾,化痰散瘀,降逆。方药:参赭培气汤加减。
肝癌:基本病机:肝郁脾虚,毒瘀互结。治法: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消导散结。方药:鳖甲煎丸或青蒿鳖甲汤加减。
大肠癌:基本病机:脾肾双虚,湿毒内结。治法:健脾补肾,化湿解毒。方药:六合汤加减。
乳腺癌:基本病机:肝郁气滞,毒瘀互结。治法:疏肝理气,化瘀解毒。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恶性淋巴瘤: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治法:健脾补肾,化痰散瘀,通络解毒。方药:消瘰丸加减。
卵巢癌: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瘀毒内结。治法: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解毒。方药:大黄蔗虫丸加减。
脑瘤: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痰瘀阻窍。治法:健脾补肾,化痰开窍,活血解毒。方药:白金丸加减。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3-1-2008 09:2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肿瘤病因病机
回顾与再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是从人与自然的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的。历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数种观点,分述如下:
3.1毒邪为主说:中医学认为“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邪之凶险者谓之毒”。综观古籍,以毒命名的疾病,有一共同特点,即:病势发展快而较崐重,严重地危害着人的生命与健康。恶性肿瘤害人之速,发展之凶险,必因毒邪所致。在此观点指导下,采用“以毒攻毒,使邪毒有出路”的治则,临床用药表现为攻邪之药或用量较大或毒性较强等等。有的学者依据《疮疡经验全书》的论述,结合乳岩临床表现--坚硬如石的特点,认为此乃“阴毒”,非一般的火毒,主张用阳和汤施治。钱伯文氏以热毒立论,认为肿瘤的形成,或外感热毒,或内生火毒,遵循古训“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治疗采用清热解毒,育阴化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孙秉严氏以“毒邪瘀滞”立论,认为癌的发生是先有脏腑阴阳失调,再加六淫、外伤、七情诱发,使体内产生一种寒性或热性瘀滞后,又产生一种“毒””,由于毒的日积月累,才引发了癌。因此主张治癌必须攻毒,立法以祛毒、破瘀、攻下相结合,其中祛毒使用汞、砷制剂,斑蟊、蟾酥、巴豆等毒剧药,提出“攻有毒就不中毒”。林通国氏采用“十八反”药物研制成拮抗丸,进行以毒攻毒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效果。晚近对砷制剂、斑蟊提取物等的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肿瘤病因病机
3.2 痰邪为主说:《丹溪心法》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类证治裁》提出:“痰核专由痰结深固而成。”朱曾柏氏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尽管致癌原因很多,一旦肿块形成.多由“顽痰死血,结聚化毒使然”,治疗以化痰为主,酌佐破死血,解蕴毒,软坚散结。并认为“大凡体表肿瘤,其色晦暗,扪之疼痛,或舌紫红,为顽痰死血之象” 其治疗多选用夏枯草、半夏、白芥子、海藻、黄药子等。
3.3瘀血为主说:瘀血凝滞是肿瘤形成的极为重要的原因,目前已为医学界所公认。陈健民氏从西医学角度阐述了血瘀证(癌症的血液高粘学说):(1)癌细胞容易引起血液高粘状态;(2)血液高粘状态又为癌栓创造了条件;(3)药物抗凝可提高治癌的疗效,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期。并且认为形成血液高粘度的四大因素为:a.癌细胞可分泌“癌凝血因子”;b.血蛋白数量增多;c.血小板聚集性升高;d.血脂数量增多。其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肿瘤患者瘀血证候的存在,故化瘀是治癌的必用之法。
3.4 气郁学说: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气以充足流通为常,一旦流通受阻,局部阻滞,升降出入之枢被扰乱,津液营血随之而凝,久则成岩。《外科正宗》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医宗金鉴》也指出:“乳岩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临床多数肿瘤患者具有情志抑郁或强烈情志刺激史,说明情绪因素在肿瘤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出气郁、气滞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之一。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5阳虚学说:《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疮疡经验全书》认为乳岩的形成,是阴极而阳衰,阴虚积聚,血无阳不敛所致,岩之坚硬如石,阴也。喻全谕氏经对照研究,认为阳虚是肺癌正虚之关键,又直接与邪实的产生和发展有关,温阳药的应用,有效率达62%,非温化组仅35%有效,且应用温化药无副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使用物理加热疗法,以43℃的温度直接作用于局部,能迅速杀死癌细胞。在临床采用温肾化瘀散结法治疗脑肿瘤,取得较好的疗效。
3.6 正虚学说:《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科秘录》说:“天地之六气,无岁不有,人身之七情,何时不发,乃有病有不病者何也?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故六淫所伤,伤于气血之亏也;七情所伤,伤于气血之乏也。”这些论述皆说明,凡病皆有正虚的一面,肿瘤的发生尤其如此。《医学汇编·乳岩附论》指出:“正气虚则为岩”,张景岳有“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约少年少见此病,而为年衰耗伤者有之”。赵献可认为噎膈“惟男子年高有之,少无噎膈。”《医宗必读》也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临床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也随之增高,说明正气虚弱是肿瘤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即使早期患者无明显虚象,若检查其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一般是低下的,中医使用的补剂,特别是补脾、补肾都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7 生物全息论:山东大学张氏提出:“全息胚是生物体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任何一个全息胚都可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癌的形成是滞育在卵裂期或桑椹期发育阶段的全息胚,具有此两期的细胞学特性。因此征服癌的新战略在于:促进癌细胞的发育穿出癌区而正常化,凡具有促进和诱导再生、修复的物质,都是全息胚的分化促进剂。”研究发现:仙茅、蝉蜕、白花蛇、乌梢蛇、地龙、斑蟊、壁虎等具有促分化的作用。这一理论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4-1-2008 01:0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8耗散学说: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肿瘤的病机特点可用“耗散”两字概括,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医肿瘤发病学说—“耗散学说”。认为肿瘤性疾病具有其特殊性,其病程中自始至终表现出“散”与“失固”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正虚”与“癌毒”两个方面。一方面肿瘤患者自始至终表现正气耗散、正虚失于内固的过程,一方面癌毒本身具有易于扩散转移的特性。从生理上讲,正气与癌毒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作用,正气具有抗邪的本能,癌毒一旦产生,正气即作出反应,发挥其抗癌能力;正气还具有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的作用,这一作用贯穿疾病全程。只有在癌毒的扩散能力超过了正气的固摄能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癌毒扩散,肿瘤转移。从病理上讲,正虚与癌毒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正虚是导致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如《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同时,正虚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更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初期,正气的抗癌、固癌能力尚强于癌毒的致病力,癌毒深伏,扩散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临床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进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疾病进展,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癌毒发生扩散,形成转移,进入中期;恶性肿瘤晚期,毒势鸱张,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逐渐出现阳虚阴竭,阴阳离决而死亡。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学说提出了“固摄法”,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上述这些观点既有古人经验的继承,又有当代医家的实践研究,无疑对探索治疗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每一种观点都不能指导临床去征服肿瘤,说明这些学术观点尚需完善,而其深入的探索为我们开阔了研究的思路,活跃了科研学术空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3-1-2008 09:44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诊断研究
由于恶性肿瘤发展快,预后差,一旦进入中,晚期,往往难以根治。因此对肿瘤性疾病做到“三早”,特别是及早发现和确诊,尤其重要。中医肿瘤诊断具有以下特点,1,简便易行,无任何损伤,2, 具有及早发现异常的特征,即使尚无任何症状,3,不仅有定性,定位的特性,而且有确定病机的特色,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目前主要在舌诊,耳诊,唇诊,甲诊,输穴诊,尿诊,体诊等方面有所发现。
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已成为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对于各种肿瘤病人,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对于不同的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舌象有不同的变化,常有一定规律可循,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对判断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1.区别肿瘤的性质:不同的肿瘤性质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为热,一般见于胃癌或肠癌之邪实正盛而郁热内结者;白苔多是寒,一般在肺癌或胃癌之虚寒型者可见;腐腻苔多属食积痰浊,如食道癌、胃癌或肺癌之正虚邪实而食积痰浊难化者;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者,则属瘀血为患,如乳癌、肝癌或膀胱癌之气滞血瘀者。
2.分辨病位的深浅:舌苔的厚薄能反映肿瘤病位的深浅。若苔薄者,则多为病之初期,病位尚浅;若苔厚者,则多为癌肿较重,病位已深,如肺癌患者;若见苔薄白而质润者,则表明尚在早期而病浅;若见苔厚腐腻而质晦黯者,则表明已进入中晚期而病深。就舌质而言,若舌质红绛而干燥者,则为热入营血而病位更深。如肝癌晚期,热毒耗灼脏腑而肝阴心血俱伤者,亦见此舌。
3.判断正气的盛衰:肿瘤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印证于舌。如舌质红润为正气充盈,苔薄白而微润是胃气旺盛,一般见之于癌肿早期正气未伤者,也可见于治疗肿块缩小而胃气来复正气日盛者,一般见于癌肿已呈恶病质,表现为脾肾阳虚或心脾两虚者;如舌红光剥无苔,则为胃气衰败,一般见于消化道癌肿之火毒内蕴、气阴两伤、纳少津枯者。
4.推断病势的进展: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深浅,故察舌辨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这在火毒内蕴为主要病因病机的癌肿病例中,尤有特殊临床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者,多是癌肿由轻变重,由寒化热;如舌苔由润变燥,多是火毒内蕴而津液渐伤;如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者,则往往是胃气津液来复及癌肿缩小的预兆。
5.用于肿瘤诊断的粗筛:有人用舌象初筛食道癌,凡舌色呈黯青紫色者,经过拉网证实,有一部分人有病变,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部分中晚期癌肿病人的舌象具有共同特点,即全舌晦滞无华,舌中段一小块呈淡灰色、干晦枯萎、底里不活之败象。它对于临床上“晚中求早”的诊断颇有价值。有不少病人就诊前,未经西医专科检查或理化检查,不知道患肿瘤,这时如发现有败象,再进一步检查,可以早期确诊,以免延误病情。治疗后如败象消失,而代之以舌质红有津或淡红润者,是表明药证相符,病有转机,癌肿缩小或控制之象。就食道癌而言,初期多见舌质偏红而舌苔薄腻,中期多见舌质红或青紫,甚则红绛或呈镜面舌,至晚期往往呈现败象。如患有胃溃疡或胃窦炎病史者,当舌现此败象时,应警惕胃癌的发生。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科耳诊研究
中医运用耳诊诊断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就有利用耳部变化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如《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和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关系。近年来,耳诊对肿瘤的诊断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耳廓和全身各部及五脏六腑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脏器的病理改变可在耳廓有所反映。从现代“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看,人体每一相对独立的器官,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许多研究报告表明,在脏器患病的同时,耳廓相应的穴位上会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这些理论,运用耳部的望诊和信息诊断来判断肿瘤的存在与否。
1.局部望诊
祖国医学的长期实践说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局部的病理改变都可能是整体病变的反应。肿瘤患者耳部的阳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耳壳的有关位置的增厚隆起,以及相应部位及皮肤颜色的异常。何氏等调查49例癌症患者,39例耳穴有增生隆起,约占70%。孟氏对103例经临床确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道癌、胃癌、肝癌等)进行耳壳视诊,发现有97例耳壳出现反应物,占94%,其中13例癌症患者的耳壳上全部出现隆起物。赵氏采用双盲法和单盲法,对69例经西医临床确诊为癌症的病人采用耳壳视诊法,对照结果,符合率达80%左右。其所见癌症患者的耳壳相应部位不是有隆起物,就是有癌点(蝇屎色或褐色小点)。唯肝癌有不少在肝大区可见梅花型凹陷,瘀点也可同时出现。食管、贲门癌患者耳壳的耳轮脚消失处呈现玉米粒样高低不平;肺癌在右肺区有较多癌块(癌点成片)。王氏对33例食管癌患者及39名健康人的耳部食管穴探查,食管癌患者耳壳增生物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许氏等仔细观察了肝大、脾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耳廓反应与肝癌患者的耳廓反应,发现后者耳廓之肝区有似梅花样排列之环形凹陷,转移性肝癌梅花样可大小相互交叉。潘氏等对消化道癌患者耳壳视诊结果表明,单侧相应耳穴区局部隆起者,胃癌为59%,肝癌为52%,食管癌为33%,肠癌为39%,与健康者相比有显著差异;单侧相应耳穴区凹陷者,上述几种癌症分别为42%、39%、21%和22%,与健康者相比差异亦显著。何氏还注意到,肝部癌肿切除后,耳穴增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并无变化。宋氏对54例肝癌患者耳壳视诊结果,肝区有结节隆起者32人,对照组(52例)只有2人;肝区呈菜花状或点片状暗灰色者22人,对照组无;此外,54例肝癌患者在特异区I(耳轮边缘的上中段),特异区Ⅱ(耳垂扁桃体穴3~4,呈一条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而对照组仅有6人有阳性反应,以上耳壳视诊结果与现代医学诊断结果对照,符合者占83.33%。由此看出,耳部望诊作为肿瘤普查的初筛手段,是很有价值的。
2.信息诊断
除局部的形态学改变外,在耳穴中皮肤电的反应也比较明显。多数报道说明,使用经络测定仪测定人体皮肤的导电量或电阻时,发现有“良导点”或“低电阻点”的存在。这些点多数与穴位点相符合,因此,临床上可用测定穴位导电量作为指标,判断虚实状态。
叶艳、郭英峰用自己设计制造的XZ型信息诊断仪,在耳穴上进行探测,用这种方法在患者耳郭病理改变的相应穴位上及特异性肿瘤穴位上,可以听到断续的声响,这也是皮肤电发生病理改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常穴位基本无此现象;同时还测定病变穴位的导电量;再观察耳穴局部颜色的改变,有些患者相应穴位呈白色片状或暗灰色,肿瘤特异区有变形,对这三方面观察结果作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李选员报道,XZ-20型耳部信息诊断仪用于肿瘤普查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245人检查查到有肿瘤信息者12人,其阳性率为9.6%,病理确诊 11例,符合达91.6%。郭英峰等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在食道癌普查中,与细胞学拉网作双盲法对照观察,共普查448例,经病理学拉网确诊的70例食管癌中,耳穴皮肤电的测定相符合者62例,符合率为88.5%,假阴性率11.43%。文漫江等用耳穴皮肤电的方法,使用耳部信息测定仪验证恶性肿瘤153例,观察对象均系省级肿瘤医院确诊病人。作者将病人分成三组:A组为未治疗组,B组为正在治疗组,C组为治疗组。目的是观察治疗是否会影响诊断的符合率,测定结果,符合率分别为A组83.9%,B组63.6%,C组47.2%;总符合率为68%。常义松等IA3J应用84—工型微型电子肿瘤探测仪(湖北省仙桃市电子仪器厂产)采用双盲法,对200例住院病人进行探测,探诊结果,完全符合者119例,符合率为59.5%,基本符合者27例,基本符合率为18.5%,总符合率为78%。从以上看出信息诊断简便易行,作为人群肿瘤普查的初筛及鉴别肿物的性质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有人通过对大量病人进行耳部信息检查,发现耳郭穴位中,肿瘤1、肿瘤2、肿瘤3、肿瘤4、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等7个具有不同代表性质穴位信号,直接反映了肿瘤的有无和性质,也提示了肿瘤的分期。指出肿瘤1和肿瘤4阳性指数增高,较多出现于恶性肿瘤;肿瘤1至肿瘤4测得的信号强弱及出现规律可以判断有无肿瘤,并区别其为良性或恶性。从而认为阳性穴位电流的平均值下降及皮质下阳性指数变化是诊断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运用耳诊诊断肿瘤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普查工作中的初筛提供了客观依据。耳郭局部望诊及信息诊断方法简便,时间迅速,价格低廉,因此,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和普及的方法,尤其在CT、B超等现代诊疗设置及技术难以普及的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及时发现肿瘤信息,对肿瘤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一诊法在客观化、定量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触诊
触及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与皮肤粘连,多属癌性肿块,常见于乳癌、失荣、石瘿等病;若肿块表面光滑,硬而不坚,或质软如绵,或质硬而不坚,或按之有囊性感,根脚活动,不与表皮粘连,多为良性肿瘤或囊肿。
目前,国内部分单位通过探测耳穴来诊断肝癌、胃癌、肺癌。主要是根据肝癌等患者耳壳相应穴位电阻降低的原理,设计简易的肿瘤探测仪来进行探测。探查可疑肝癌636例,发现与肝癌常用检查方法对照,诊断符合率达70%;同时发现肝癌患者有几个耳穴敏感点——正特异区、背特异区、左肝大区、右肝大区、肾上腺、皮质下及松肌点。可疑胃癌25例,与胃镜对照,符合率为46.4%;疑肺癌110例,符合率为67.3%。在早期肝癌的定位研究中,把耳穴探测与超声波检查作双盲对照,然后经手术探查,60%~70%患者的肝癌部位与耳穴探测部位相吻合。这些方法简便易行,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中医诊断癌症,以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近代,医学界把中医癌症诊断学的研究聚焦于“望诊”这一热点。根据祖国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及脏腑、经络学说等理论,控寻出了许多新的望诊法。如上海等研究机构对耳穴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福州第一医院对“躯干白斑与内脏癌的关系”的研究;江西省上饶人民医院肿瘤科对消化道癌望诊的研究,从传统的舌诊瞄向了眼诊、耳诊、唇诊、体诊和甲诊等多个视点,还探索并形成了“六诊(九项)综合判断法”......大大丰富了中医癌症诊断学的内容。现将确有参考价值的一些望诊法介绍如下。
眼诊(1)眼球上半部结膜表层血管的异常走向,阳性:出现横行血管,使血管走向呈“U”形(健康人呈“人”字形走向)。阳性率: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肝癌为45%;健康人组阳性率16%。(2)眼球上半部结膜下层呈现“~”字形的静脉显露为阳性征。阳性率:肝癌>食管癌>肠癌>胃癌,胃癌阳性率为28%,健康人组为5%。
耳诊 (1)单侧相应耳穴区局部隆起(含结节隆起、块状隆起、粟粒状隆起)为阳性;双耳同一耳穴区隆起为阴性。检出阳性率比较: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2)单侧相应耳穴区的局部凹陷,尤其单纯凹陷伴色素加深及梅花状凹陷为阳性。阳性率:胃癌>肝癌>肠癌>食管癌。
还有人观察到肝癌病人在耳穴“肝区”局部有似梅花样排列的环状凹陷,“肝区”呈土黄色,局部有压痛。
唇诊 阳性:下唇黏膜上见紫色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色紫黑,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要注意与下唇雀斑区别),一般直径在0.2-0.6厘米,不论大小,多少均为阳性。阳性率: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肠癌为38%;健康人组阳性检出率为11%。
舌诊 阳性:张口后伸舌、未伸舌均呈青紫色(包括淡青紫、青紫、暗青紫)。阳性率:食管癌(70%)>胃癌>肠癌>肝癌,肝癌阳性率为63%;健康人组为5%。
体诊 (1)躯干白斑:指胸、剑突周围、腹、背、腰五个部位出现圆形白斑,境界清楚,散在或密集分布,直径在0.2-1厘米,不高出皮肤,表面光滑,无症状.小白斑3个以上为阳性.阳性率:胃癌(71%)>食管癌>肝癌>肠癌。(2)肩背部长毛:常见于背部大椎穴周围和肩胛骨上,形似头发,不与发际相连,散在或密集分布,而不伴有胸等其他部位长毛,即为阳性。阳性率比较: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健康人为零。
甲诊 阳性:手指甲床的纵指纹,颜色深浅不一,粗细不等,深者呈黑色,浅者呈褐色,宽度0.1-0.4厘米,一指或多指出现一条或几条。阳性率:胃癌>肝癌>肠癌>食管癌。
以上阳性征还应综合分析,结合定位诊断以确定病变所在脏腑。定位诊断法有三种:
(1)耳穴定位。根据中医理论,食管、胃、肝、肠在耳穿着 均有定位,相应脏腑病变。
(2)舌诊定位。舌边出现瘀斑、瘀点或肝瘿线时,定位为肝、胆病变;青紫舌合并舌根部舌乳头增大,明显高于舌面者,则考虑食管病变;舌中瘀点,定位为胃、肠病变。
(3)联合定位。舌诊+体诊+耳诊均阳性,定位在肠;耳诊+舌诊+眼诊均阳性,定位在食管;体诊+唇诊+耳诊均阳性,定位在胃;眼诊+甲诊+舌诊均阳性,定位在肠;耳诊+舌诊+眼诊均阳性,定位在肝。虽然上述一些中医望诊法仍在进一步研讨之中,但已显露出可喜苗头,值得临床诊断时借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8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肿瘤中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和方法,是世界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药是祖国医学用来防治疾病的有力武器,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中药除了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预防肿瘤,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放、化疗敏感性,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各种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有的成果已经转化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本文就抗肿瘤中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抗肿瘤中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功效及作用特点,其在抗肿瘤中的应用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1扶正培本药扶正培本治则是通过药物的扶助正气和培植本元,使人体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原则。化疗是多数癌症病人都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但化疗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常常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既影响进一步的治疗,又可使病情恶化。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抗癌制剂,通过血液环流全身,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给本已虚弱的机体增加了新的损害,常使治疗不能继续进行而中途停药。因此,要注重致病因素,更注重机体的反应性,对肿瘤及宿主双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增加和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应用放化疗时应配合扶正培本药,增强患者体质,保证放化疗顺利进行。当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出现体质下降,毒副反应明显时,及时应用扶正培本药,扶助正气,促进骨髓和免疫功能恢复。经过扶正治疗后,还可以再转入以打击肿瘤为主的巩固治疗,尽可能扫除潜在残存癌细胞,再进行长期扶正培本治疗,尤其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对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有明显作用。此类药物有天冬、麦冬、花粉、石斛、玉竹、女贞予、沙参、黄精、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五味子、山药、当归、熟地、何首乌、桑寄生、续断、枸杞等。
1.2清热解毒药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现代研究证实,某些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可直接或间接抑杀癌细胞。一般清热解毒药物有抗菌消炎、解热及改善症状的作用,故清热解毒法亦为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调整机体的免疫力、阻断致癌和反突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炎排毒、抑制癌基因转录、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来治疗恶性肿瘤,对某些清热解毒药的抗癌机理亦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进一步对其抗癌机理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常用的中药有蒲公英、地丁、半支莲、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草、夏枯草、重楼、鱼腥草、土茯苓、金银花、野菊花、凤尾草、龙葵、红藤、马齿苋、牛黄、黄芩、黄柏、苦参、栀子等。多数人认为清热解毒治法与扶正培本等其它中医疗法相结合效果较佳,故临床应用时多为清热解毒药与其它中药联合制成的复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治疗。
1.3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法主要是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网的作用,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往往存在着癌细胞或微小癌栓,在随血液流动时,不易附壁着床生长。当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微循环功能障碍时,瘀血停滞,这样癌细胞就易着床生长。而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往往还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集,将其包绕起来,避开人体防御系统的搜捕与攻击。血小板还可释放某些物质,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表现出癌肿增大或转移。具有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 :全蝎、蟪虫、水蛭、虻虫、川芎、红花、丹参、三棱、莪术、川楝子、乌药、归尾、大黄、降香、五灵脂、鸡血藤、柘树、喜树、紫杉等。这类中药治疗肿瘤的基本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多数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有的还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如莪术、水蛭、穿山甲、苏木、斑螫等,而对正常细胞却不然,即具有特异性;(2) 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血液的高凝状况;(3)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乏氧状态,使抗癌药物易于发挥作用,对放疗、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4)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对免疫系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少数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红花总黄素,某些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益母草、牛膝具有双向调节功能;(5)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抗炎、抗感染作用,可用于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癌性疼痛等。
1.4化痰祛瘀药痰湿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作为病理因素又可作用于机体而成致病因素。朱丹溪首先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痰”有关,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由于宿痰凝聚而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 导致气滞血瘀, 久之则形成积聚肿块。津液与血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彼此互补,津液可注入脉中而为血,血中之阴液亦可渗于脉外而为津。其运行均以气为动力,无论血瘀或津停均可导致气机失常,而气滞又可导致血瘀或津停。痰可阻碍血液的运行而致瘀;瘀也可阻碍水液、津液输布而致痰,痰与瘀互为因果,而化痰与祛瘀可使水津和血液得以正常运行和输布,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与此同时,现代中药药理对化痰祛瘀药物的研究又为化痰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化痰祛瘀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大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常用的中药有猪苓、半夏、黄药子、瓜蒌等 。
1.5以毒攻毒药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所以,攻毒祛邪多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取开解拔毒之效。实践证明,以毒攻毒的方药确能攻坚蚀疮、破瘀散结、祛毒除癌。此类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甚至致人死亡,故临床应用以毒攻毒药物防治肿瘤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继之使用无毒或小毒的药物以扶正祛邪,有毒中药可通过炮制以减轻其毒性。常用的以毒攻毒类中药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常山、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巴豆、干漆、洋金花、生附子、乌头、钩吻、独角莲、芫花、大戟、蓖麻、雄黄、硇砂、砒霜、轻粉等。研究表明,有毒中药的抗癌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诱导凋亡及诱导分化而发挥细胞毒的作用。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08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肿瘤中药机理
2。抗肿瘤中药机理
2.1逆转多药耐药作用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根据肿瘤细胞的耐药特点,耐药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 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 两大类。PDR指仅对诱导药物产生耐药性而对其他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MDR包括内在性(原发性)和获得性两种。长期以来,MDR现象是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内外学者正积极寻找高效、低毒、作用靶点广泛的肿瘤耐药逆转剂,并已开发出各种逆转剂,如tariquidar XR9576、zosuquidar LY335979 等,但这类药毒副作用明显。中药资源丰富,作用靶点多,可针对MDR机制复杂的特点。肿瘤MDR性的产生可能是人体经过化疗打击后正气亏虚、邪气踞之的表现,由于扶正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MDR逆转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放化疗与中药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补益类中药和活血化瘀中药对放化疗有增效减毒作用,形成了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面之一。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侧重点由增效减毒变为增敏减毒,并明确提出了中药增敏剂的概念。
2.2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有2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无血管的肿瘤通过组织间液获取从毛细血管渗透的营养物质,细胞增殖缓慢,原发瘤体积小,这种状态称血管前期;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过程是一多步骤、多分子参与的癌细胞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连续过程,包括原发瘤增殖、肿瘤新生血管生长;侵袭基底膜,在循环系统形成瘤栓并转移到靶器官,肿瘤血管形成,转移癌灶增殖。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在抗肿瘤研究中是一个新的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复方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2.3抑制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为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它存在于干细胞、精原细胞和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的模板,即以自身RNA组分为模板,复制合成端粒序列,延长端粒DNA。正常细胞周期中,细胞每分裂1次,端粒子链即缩短1次。人的端粒长度达15 kb,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端粒逐渐缩短(每次丢失约50~200个核甘酸),经过若干分裂周期后,端粒缩短至临界长度,细胞进入凋亡阶段,即限制了细胞的继续增殖。而某些癌细胞则是在某些机制作用下,启动端粒酶表达,使染色体端粒稳定地维持在一定长度,不随DNA复制而变短,从而使癌细胞得以持续增殖,获得永生化。目前抑制端粒酶活性也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热点。一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如健脾理气中药(白术、山楂、党参、枳壳、八月札、茯苓等)、扶正抑瘤汤等。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0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肿瘤中药机理(2)
2.4诱导细胞分化现代研究认为,细胞的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诱导分化是指恶性肿瘤在诱导分化剂的存在下,重新分化向正常成熟方向逆转的现象。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研究的新途径,其基本特点,不是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包括甙类、黄酮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等,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且无副作用。
2.5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细胞信号转导通路(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是指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表达,并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如果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传递通路中某一环节的异常,可引起细胞生长失控,导致肿瘤的产生。因此,研究细胞间信号通路与中药抗肿瘤之间关系倍受重视。研究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筛选药物以选择性阻断肿瘤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信号传导通路,破坏其自控性的生长调节机制,对中晚期肿瘤或转移性癌可能具有独特的疗效。
2.6免疫增强作用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保护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中药的补虚药以及一些多糖类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较明显,能影响人体免疫的各个方面:影响人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及体液免疫;提高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某些中药具有诱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等。如地黄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碍瘤株对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肿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显著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力,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免疫增强剂的抗肿瘤活性不直接表现在杀伤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加强免疫力间接地达到抗肿瘤目的。
。待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08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肿瘤中药机理(3)
2.7影响拓扑异构酶(topoismerase,Topo) Topo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必需酶,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等关键的生化过程中必须有Topo参与,该酶在癌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故抑制Topo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癌作用。DNA Topo有Ⅰ型(TopoⅠ)和Ⅱ型(TopoⅡ)2种。目前,TopoⅠ为靶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是喜树碱及其衍生物,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能选择性地抑制TopoⅠ修复DNA,使DNA不可逆断裂,同时使TopoDNA断裂复合物的物理特性发生改变,停用羟基喜树碱后,也不能使断裂复合物还原,导致细胞周期中断,肿瘤细胞凋亡。TopoⅡ为靶的抗癌药较多,如鬼臼毒素类、Bufalin(中药蟾酥成分中的蟾毒配基之一)等。
2.8抗微管作用微管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多态多聚物结构,为细胞内运输载体核构成细胞骨架,在细胞中具有诸多功能,特别是以纺锤体的形式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肿瘤细胞的重要特点是无限制地快速繁殖,若抑制其纺锤体的形成,必将导致有丝分裂过程的阻断,使得肿瘤细胞生长停滞于G2/M期。因此,作为细胞分裂的重要过程,微管骨架的解聚和纺锤体的形成是抗肿瘤化疗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此类抗肿瘤药物疗效独特,目前发现的天然微管稳定剂有紫杉醇、eleutherobin、discodermolide、laulimalides、epothilones等,其中对紫杉醇的研究最多。
2.9诱导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一种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是指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外环境的稳定,细胞对内外信号刺激做出应答反应。通过基因调控,包括诱导、启动来实施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消亡的过程。细胞凋亡与增殖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正常状况两者维持动态平衡,当细胞增殖与死亡的速度平衡失调时,则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许多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增殖等过程,最终触发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如用一定量的骆驼蓬总碱(TAH)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可观察到染色质边集、浓缩,在核膜下形成小团块以及胞浆起泡,凋亡小体形成和DNA电泳图呈典型梯状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变化,提示诱导细胞凋亡是TAH抗肿瘤机制之一。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中可含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因此抗肿瘤作用可能是全面而广泛的,包括抗肿瘤增生、诱导分化和凋亡、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肿瘤耐药性等多方面、多环节发挥作用。虽然现在还有许多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机理尚不完全清晰,但随着抗肿瘤药物研制过程中难题的解决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中药提取技术的日益成熟,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必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肿瘤。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