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21:埋堆
读买(mai,阳平声)对(den,阴平声)。融入某一堆人,进入了某一圈子。例:“埋堆先至有得玩。”(大家多互相帮才会有发展。)
“埋堆”,我总怀疑这与女娲造人的远古传说有关。却说女娲她老人家捏五色土造人,已是依据不同品种分成了一堆堆。以后,分散于不同角落
的人们连同后代便都有了与生俱来的“埋堆”意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埋”,现代汉语的引申义是隐藏。不显山不露水地,让自我融入了某一堆人,或曰进入了某一圈子——“埋堆”说白了就那么一回事。切莫看轻了“埋堆”的作用。若是在机关里工作,“埋堆”绝对是个人要求进步的先决条件,“埋堆”对了头,进步会更快。
大家都是湖南老乡、安徽老乡或别的什么老乡,语言、饮食等的文化相同,就有了“埋堆”的前提。广州有食肆干脆命名为“同湘会”,这已把借饮食而“埋堆”的动机与条件表露无遗!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埋堆”使得人们因某种利益取向聚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生性再爱独处的人,有时也要“埋堆”,由此而蓄积了能量、寻觅了机会。
谁爱“埋堆”,谁的赢面就大。事情甚至可以从下一代的成长抓起,进幼儿园、接下来的读小学、中学、大学……求学求知还求“进重点”“抓名牌”!问世间知心知己有几人,数来数去就“同学”二字是可以一生相伴相随的。这就是“埋堆”了。如果同学圈都是名牌学府里出来的,成才成功的“堆头”不就大得多吗?若混不上“哈佛堆”、“剑桥堆”,博个“北大堆”、“清华堆”也错不到哪里去。
人生步步需努力,莫待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2:晒气
读晒(sai,阴平声)气(hei,阴去声),也作“嘥气”,劳而无功的意思。例:“佢咁个猫样都想追我?晒气啦。”(他这样的身份也想追我?简直是浪费精力)。
你试过把空气置放于太阳底下,使它干燥,让它吸收光和热吗?
“晒气。”广东人这样回答。
回答恰恰就等于问题本身。阳光,空气
,普及于我们生存的任一空间,晒与不晒,气还是那么一回事。但这口头禅为何仍反反复复地陈述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靓仔一厢情愿爱上了某靓女,但求梦想成真,或天天委托花店送上一束姹紫嫣红的鲜花,或月夜中抱吉他苦苦守候在靓女家门前的路灯下,或借助氢气球升起有“I爱Y”字样的红绸缎……靓女最终表态:“晒气。”
有时,连“气”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对方“晒”来“晒”去都出不了名堂。不然,何谓“气”?而一部分年轻女性与生俱来的没有主见,也许注定了她们更多地听命于长辈教诲和友人劝诫,致使好姻缘失之交臂。据《新华字典》解,“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为气。女性,有人以“水”、以“云”作喻,用意与“气”恐怕差不多。
“晒气”、“晒水”、“晒云”……类似的劳而无功也常见于我们的工作中。或费尽波折拿到一个新项目,或呕心沥血拟就一个改革新方案……最后仍须自我感叹一番:“晒气。”这项目、这方案,可触可摸,却又不幸成为“没有一定的形状”的“气”,确实令人困惑!此中真义,有习惯势力的制约,有各种关系的平衡, “晒气”者,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啊!
小伙子追求真爱,不怕“晒气”,始终会赢得一位靓女的芳心。
这个社会呼唤深化改革,只说不干,岂不是“晒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3:郁 佢
读旭(yug,阴入声)拒(keu,阳上声),作用于客体的行为动作。例:“手板眼见功夫,总之郁佢。”(一眼可见的工作,干了就是)。
“郁”是表示动作的行为动词,“佢”为被“郁”的客体对象。广东人口中的“郁佢”,那真是无所不包。你劝众亲友吃掉满桌佳肴时也说“郁佢”。总而言之,打抓拉扯,踢踏跳跃,吃喝吻咬……你动手动脚,或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大凡与四肢五官有关系的行为概念,都可浓缩为一个词:“郁佢”。
“郁佢”,可以容纳那么多内容却又雅俗共赏。大首长作动员报告时,结尾处若振臂高呼“郁佢”,那无疑是十分有煽动力的。话到唇边又吞下,这话欠严肃缺典雅不庄重,总而言之有失身份,“这个这个……”马上拍板说出口的是,“为……而奋斗!”
与新闻界的同行接触多了,又发现“郁佢”是很有正义感的句子。追查事件真相,做好舆论监督,追求公正公平,呼唤人间真情。这是同行们普遍认同的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一旦接到哪里又有损害群众利益的新闻报料,马上就会挺身而出。一声“郁佢”之后,立即进入一线采访现场。
“郁佢”是需要大无畏精神的,而这个构词本身的诙谐味,又体现了广东人“在战术上要轻视敌人”的幽默气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4:八
读八(bad,中入声),也有人写作“八卦”,多管闲事的意思。例:“三姑六婆,八埋一齐。”(好管闲事的女人都聚在一起了)。
这“八”,不是那好意头的“八” (皆因谐音“发”)。
这“八卦”,亦不是那八卦。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牵涉到伏羲
帝、周文王等老人家的那深奥异常的八卦,寓指天地间的万物万象。广东人的“八卦”则简单多了,“八卦”也可称“八挂”——就是八方挂念,多管闲事。
要想参悟八卦的真谛,最好找一个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安静去处。认识广东人的“八卦”太容易,与人交往就行。本来,一个人想不想结婚归根到底是他自己的事,但“八卦”者就喜爱多方提供关心、爱护和帮助,玉成好事之后,对方的生儿育女又提上议事日程……忙来忙去,“八卦”者谱写的尽是别人的歌!
接受“八”的一方,有时会感到内心烦躁,于是就嗔怪:“八卦!”——对方的好心肠这时竟当了驴肝肺!怎么说呢,还得翻翻古人那八卦,《周易·彖》注释 “丰”卦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当太阳和月亮把过多的光辉洒向人间时,自身也弄得要亏蚀、淡出了。“八卦”亦然,本意是为了培养一段段良好的人际关系,过多过滥,往往适得其反。
平心而论,有“八”与缺“八”大不一样,譬如我们所寄居的街道小区,如果“人人自扫门前雪”,那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环境卫生、防火防盗……不少事情都需要好心的“八卦”者站出来料理一番。可以这样说,“八”是散布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公共关系。只是,公共关系学却不屑于把“八“作为一门学问收进教科书里,嫌它俗气。
”八“的名声已不太好听,但这个世界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乐于“八”,做善事不图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5:照杀
读照(jiu,阴去声)杀(sad,中入声),下定决心要干成一件事之意。例:“乜话?买呢部车要比晒我啲老婆本?照杀!”(你说什么?买这辆车要全赔上我准备娶老婆的本钱?买!)
“照杀!”
够杀气腾腾的。这话儿并非搬自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对决,也不是屠宰场里的录音播放。身为广东人的你,日常生活中就没说过“照杀”吗?
你逛农贸市场,与某小贩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便会咬咬牙掏出几张钞票:“照杀!”
你躲家里书房应付出版社的催稿,小宝宝却哇啦哇啦哭诉肚子饿存心分散你的注意力。你随意拿一个橡胶奶头往小家伙嘴里一塞,哭声止住。你乐了:“嘻,照杀!”
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干成一件事,那就是“照杀”了。
许慎《说文解字》释“杀”道:“戮也。”司马迁《史记》述:“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杀”的是人。柳宗元《捕蛇者说》记:“去死肌,杀三虫。” “杀”的是动物。黄巢《不第后赋菊》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植物也会遭“杀”。“杀”,显然与生命的丧失有直接关系。今日广东人说“照杀”,难道也意味着刀光剑影?
你也许会发现商品社会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商品降价竟标明“大出血”;买方压价则称“杀价”;企业要破产了,经营者会感叹“要跳楼了”,甚至于真的付诸实践!历史事实还一次次告诉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倘若搞不上去,人要饿毙,国将不国!认识了“照杀”,也就认识了经济成败与生命得失的利害关系。
搞经济工作,不妨学会说一句“照杀”,这话儿道尽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办事决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6:“度桥”
读铎(dou,阳入声)乔(kju,阴上声)。想办法、出主意。也简称“度”,例:“唔理你用乜嘢手段,总之同我度掂佢。”(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手段,总之要把办法想出来。)
有些人一生中就是赖“度桥”以“揾食”(参见“揾食”条)的。
——谁?
——张良、诸葛亮、吴用、刘伯
温……
——须知这几位摇鸡毛扇的先生尚未拿到高等学府里的建筑专业文凭,如何“度桥”?
原来,广东人所说的“度桥”,与广州大桥、解放大桥、洛溪大桥一类跨河流建筑物风马牛不相及。那“桥”,据说架设于人体大脑内,倘不好好忖度,智慧就不会老老实实跑出来。正因为没人可让眼睛转个180度,以便观察大脑思维时是怎样一种状态,人们才编神话似的找了一些参照物。流传甚广的有两种:一说“脑袋”——那智慧就装口袋里;一说“脑海”,广东人偏重于后一种说法,故想到“度桥”以跨越思维障碍。
“度”,是揣度、计算、测量的意思。于“度桥”之人来说,无论怎么“度”,也要在思维障碍之间架起一道智慧的金桥。
要是爹妈少给了一副会“度桥”的脑袋,怎么办?不要紧的,社会化大生产讲究各尽所能,社会分工中有专事“度桥”的职业。古时候,任职军师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谓“度桥”之佼佼者。至于师爷,其职业的普及性更为旧时的老百姓所熟悉。现代社会中,则有不少偏重于“度桥”的饭碗可供求职者选择。“度桥”本身,不就描述了人们脑袋间的智慧是可以借“桥”而输出输入的吗?
宋人秦少游一阕《鹊桥仙》,可证“度桥”多么艰难:“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度桥”时,那绞尽脑汁的苦楚有如牛郎织女之难成眷属……蓦然回首,却见灵感的喜鹊翩翩而来!
苦是苦了一点,但人们还是热衷置身在“度桥”职业。本来嘛,桥的本质就是讲究传播、讲究沟通的,何乐而不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7:甫 士
读普(pou,阴平声)是(xi,阴上声),英文pose的译音,意为美妙的姿势。例:“呢款甫士,直程会电死人啦。”(这一姿势,对异性的杀伤力实在太强了)。
庄子在《天运》篇中讲述过一个关于“甫士”的故事:东施相貌奇丑却心有不甘,一天,她发现邻人西施捂着胸部皱着眉头的模样惹来许多小伙子的“注目礼”。于是,东施也大摆西施生病时的“甫士”,结果把人们都吓坏了!
人类自以为最美妙的姿势,换句洋腔来说,就叫“甫士”。如庄周老先生所述,美女摆“甫士”愈显风韵,丑人摆“甫士”适得其丑。如今,网络上有些什么 “姐姐”、“妹妹”之类热衷于摆“S”形或是别的什么型“甫士”,据说还可以让观众看了“流鼻血”,到底是效仿西施还是东施?那就人人心中有杆秤了。
平日里,人们也许不会考究自身的四肢五官该如何摆布才富有美感。一旦冲着照相机的镜头,想到自己这一瞬间将要作为美的作品留之于世,那就马虎不得了。 “甫士”美不美,自有照相机的快门作证。摆过一两回“甫士”之后,男人们一般都会知难而退,日后结伴郊游时,宁愿拿照相机充当为“甫士”作嫁衣裳的角色。
反之,靓女一举手一投足,自我感觉风情万种,光是依傍着柳绿花红“抢镜头”仍嫌不过瘾,那“甫士”还摆到自家闺房的梳妆镜前,孤芳自赏——按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叫“自恋情结”的充分体验。如果“甫士”单单用于“自恋情结”,未免太浪费资源了。最好在自娱过程中还捞取些意外收获,现代社会中仪态万千地穿梭于广告界和时装界的模特儿们,已印证了职业化的“甫士”具备极大的商用价值。
但是,具体“甫士”还要具体分析。韩非子在《内储说》篇中讲述道:楚王宫里的一位美女新近得宠,该美女常以一款纤纤玉手轻掩樱桃小嘴的“甫士”展示于楚王。楚王不解,问疑于郑袖,郑袖趁机进谗言道:“当然是她讨厌你嘴里的臭气。”这还了得?楚王一怒之下,竟命令侍卫拔刀把美女的鼻子割掉了!
弄巧有时反成拙,这是“美人无鼻”的典故告诉我们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28—— 有 冇 搞 错
读友(yeo,阳上声)母(mou,阳上声)狡(gao,阴上声)挫(co,阴去声),意思为是否弄错了。例:“手指拗出唔拗入,有冇搞错啊?”(不帮自己人反倒帮了外人,是否弄错了?)
你发现有个家伙居然写了本书大谈粤语口头禅,其实他的某些演绎纯粹是似懂非懂,你生气了:“有冇搞错啊?!”
“有无搞错”是一种善意的指责,与外省人口中的“是否弄错了”意思差不多,在买和卖的关系中出现得最频繁。譬如说,某时装店一件款式别致的中褛标价 888元,有心要买它到手的你摸摸自己口袋里的钱,免不了指责卖主:“咁贵,有冇搞错啊?!”卖主听这句话也许早就听得耳朵起茧了,反问“你要几多”,你压价道“280”,这一回轮到卖主说“有冇搞错”了。或者你最后付出368元便买到这件中褛,想一想看,如果你不借助这句口头禅,就只好买贵嘢。
公共场合常闻“有冇搞错”。挤公共汽车时你不慎踩了别人的脚后跟,你最希望看到的反应当然是一张笑脸和一声“没有关系”。但一般人的修养未必那样好,于是会嗔怪“有冇搞错”,既发泄了自身怨气,又不至于令你太难堪。也好,倘若换一句“你瞎了眼”,双方不大打出手才怪。
回到家里,父亲惹母亲生气。儿子就会挺身而出:“有冇搞错?”老公说话太不顾忌场合,老婆也会提醒他:“有冇搞错?”圣人都会出错,关键是有人肯站出来善意指责。而广东人的“有冇搞错”一语,恰恰照顾了人的自尊,在指责人时不至于令对方太难接受。
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能不能也引进“有冇搞错”?尤其是当下属的,不妨试着对专横的上司轻声说一句“有冇搞错”,这口头禅本身所蕴含的幽默力量,或许可以使工作关系和工作效率都得以改观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29:食水
读蚀(Xig,阳入声)虽(seu,阴上声)。本义为船舶水位深浅,引伸义为中间环节中赚取的收益。多用于商业行为,例:“呢单生意,你食水好深噃!”(这宗买卖,你所赚的利润也太多了!)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这是近年来为专家学者所热说的话题之一。据认为
,从两汉甚至于更早的年代,中原及沿海地区的商贩就把陶瓷、丝绸等物品装船,经广东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埃及、罗马等地。就是这样,我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奇妙桥梁。
广东人的口头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证据,是否可以也为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真相做出一分贡献?我指的是“食水”。
“哗,食水好深啵!”这话,我们常听常说。想细想深,讲述的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时来来往往的船舶状况又是什么?!
沧海桑田,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历史尘封,今人所说的“食水”以及“食水好深”,已偏离了本义。稍稍沾点边的,是该口头禅专用于商业行为。我们每天吃到嘴里、用在身上的种种物品,流通中所经环节越多,“食水”就越多。若然中间环节从中狠赚了一把,我们就会慨叹“食水好深”。
“水”为钱财,“食”为赚取,说白了就这么回事。古人的海上丝绸之路,船身“食水(位)”越深,便意味着装货越重从而可卖得更高的价钱。今人商业行为中的“食水”深浅,却未必按照商品功能价值而定。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除了商品的功能价值以外,还包括信息附加价值、技术附加价值、文化附加价值等的价值总和。而每时每刻争夺我们眼球的以致于挟带明星效应的商业广告,只是依附于附加值之“食水”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身处信息经济时代,附加值在商品价格中的比例是大于其功能价值的,故此,“食水”者异常活跃,盆满钵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 30 识做
读色(xig,阴入声)皂(zou,阳去声)。也作“识嘟”。懂得“怎么做”。例:“唔使喊苦喊忽嘅,识做就掂。”(不用这样哭丧着脸,懂“怎么做”就行)
广东人有时把这口头禅唤作“识嘟”。意思都一样,“嘟”在英文里写成do,是“做”的英语读音。
“我识嘟■嘞(我识做的啦)。”说话的人脸带狡黠的微
笑,听话的人亦以会心的微笑相报,千种万种许诺,不如这种心照不宣来得透彻。
企业为新产品做质量鉴定,“唔(不)识做”者清茶一杯待客,甚至连“工作餐”也不管;“识做”者……嘿嘿!你猜一猜,怎样才更容易给专家们留下良好印象?人们“识做”的机会非常多:接待各级检查、与有关职能部门打交道……“识做”与“唔识做”效果大不一样。
“识做”究竟为何物?谁说穿了,谁就属于“唔识做”。你有求于人,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炸药包”“手榴弹”(此类物品据其形状而命名)扔到对方的办公室里,那当然是自讨没趣。你转为暗中行事,但带进对方家里的“炸药包”夹了馅——数万元计的钞票,你以为人家就一定领情吗?一方面,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另一方面,人类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公务上与人交往,如果这两方面都考虑周全,可算作“识做”。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识做”活跃其间,功效如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子是否可以给“识做”作个注解呢?“学问”、“文章”两者,全在一“识”。有些事情可做不可说,有些事情说了就是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31——冕
读冕(mian,发普通话的阴平声),该口头禅本来是英文,读Man。男人味。例:“你真系好冕啫,我中意死嘞!”(你真是很有男人味,我非常喜欢你!)
但全广东的男人女人都爱Man爱得不得了,言语之间老是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地翻来覆去用感叹的语气提及Man。M
an,粤语表述时,书面文字怎么写?我以为不妨借“冕”一用。
何物是“冕”?按字典释义,是古代的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大官所戴的礼帽。后人则专指帝王的礼帽,例:加冕。口头禅中的“冕”,同样是顶帽子,只不过,那是专门加在男人头上的。本来嘛,Man,英文释义就是男人。
兜兜转转,七绕八拐,直接指称男人不就行啦?就是不行,广东人固执己见,认为有男人味的男人才是“冕”。少了男人味的男人,可以叫男人却不可以加“冕”。这事情,是够复杂的。
正如确认一个绝色美女,除了美貌和“三围”(有相关数字上的标准认定),还要附加上女人味。“冕”,则为男人中的上品。只不过,缺了女人味的美貌女子照样可以倾城倾国,生为男人如果不“冕”,则未免是一种人生遗憾。
要问怎样的男人算得上“冕”,却又不是那么能够容易回答准确,因此,在广东人的生活圈中遂有那么多的议论和感叹。这名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如体格、智慧、才艺、学识、地位、权势、财富等等的综合考察,甚至于要加上幽默感,也不知能不能评上一个“冕”。搞不清,是谁想的主意,对现实世界中的男人之是否男人心存芥蒂,所以才借用一句洋话,欲擒故纵。
为觅得一个“冕”,多少靓女等了又等,只怕错过漏过,不愿轻率言嫁。
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修之身,可以理解为“冕”。
“冕”者,如同帝王般的帽子啊,那么容易得到、修到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32——相睇
读伤(seng,阴平声)体(tei,阴上声)。陌生男女在媒人介绍下出于求偶需要的初次见面。例:“我哋老夫老妻糖?#91;豆咁,仲唔系靠相睇行埋一齐!”(我们老夫老妻这么恩爱,还不是靠相亲才走到一起来!)
乍听这话,未婚男女免不了脸红耳热像做了亏心事。可是
,不少人最终还是要实践“相睇”一回或多回。
不是说男人和女人之间讲求一个“缘”字吗?“相睇”就是缘分的开始。老夫老妻,回想许多年以前“相睇”,也许就会唏嘘不已:百年修来共枕眠,千金难买那一“睇”啊!
“相睇”直译过来,就是两人互相对看。广东人把夫妻关系、亲友关系、同事关系、业务关系等等多种对看关系全剔除掉,单单把某男某女出于“那种动机”的第一回对看关系划定为“相睇”,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在旧时广东,“相睇”确实起源于陌生男女之间的不吭不哈。那时候,男女对象连同双方父母加上大媒人聚到一起到茶楼去饮茶——其实是为了对看,是否看得上眼则无关大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最终决定婚姻的成败。
时代不同了。今日之“相睇”,尽管仍有做媒的在场(双方父母则一般不会来了),男女对象却不可能再充当哑巴。那么,终身大事这关键性的第一步,为什么仍要沿用旧说?若定义为“谈心”,可表明言语交流与心灵感应的不可缺少;倘借用“拍板”一说,更提醒了男女双方——切勿错过稍纵即逝的一段缘!
看看《说文解字》是怎么说的,相,“省视也”;睇,“目小视也”。两字的本义原来都不太强调视觉的结论。是的,单纯靠打扮和说话,并不可以向对方证明一个真实的自己。再看看时下报章常见的征婚启事文字:“某男,诚实可靠,事业有成……”“某女,品貌俱佳,文静苗条……”可靠吗?俱佳否?那文字上的东西还得靠“相睇”去验证。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睇”便是心与心的对看与判断。人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观念的时候,如果都像“相睇”一样,那该少犯多少错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33——拍拖
读帕(pag,中入声)妥(to,阴平声)。本为航运术语,今指男女之间交朋友、谈恋爱。又有“拍散拖”一说,表述假装恋爱状态。例:“学生哥要温功课,咪日日挂住拍拖。”(学生以学习为主,没必要天天想着交异性朋友)
如果说,“拍拖”与谈恋爱指的是同一意
思,那么,这口头禅证明了让爱情升华的方法是有南北差异的:广东习惯于站起来走而内地人热衷于坐下来谈。
广东人又有“拍散拖”一说,内中夹杂一个“散”字,取的是“散装”、“散漫”之意,用来描述一种假装恋爱的生活状态,印证的是不完整的、无结果的“拍拖”。
“拍拖”一语,最早源自珠江河面的水上人家。船与船靠拢并行为“拍”,一船牵动另一船叫“拖”。“拍拖”挪作他用的日子,当在上个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后。那时,自由恋爱的风气刚刚开始,倾心相恋的青年男女可谓“又怕死又反动”,夜阑人静的地方自是并肩而“拍”,地旺人稠之处却是一前一后地“拖”。
近几十年间,“拍拖”以及“拍散拖”均有了很大演变,有上世纪一阙顺口溜为证:“50年代肩并肩,60年代手拖手,70年代手搂肩,80年代手搂腰, 90年代脸贴脸……”再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上街看看就知,“零距离”、“全方位”,热恋中的男女用什么方式“拍拖”都不为过。这顺口溜,又该怎么接下去?
这样看来,时间上溯半个世纪,“拍拖”之“拖”就已名存实亡了,“拍拖”却还是照说不误。当然了,我们若实事求是地单说一个“拍”,是会让人产生误会的,以为只要一味拍马屁,妻子(丈夫)就可以到手。那么,让“谈恋爱”一语去实现“南北统一”行不行?不行,广东人更看重男女交往中的行为语言。
谈恋爱之“谈”,应属于恋爱的初级阶段,情到浓时,“谈”就是多余的了。况且,“谈”易流于“王婆卖瓜”式的自我推销,显得不那么可靠。男女之间一旦缔结了婚姻,每日所谈者,无非柴米油盐、生儿育女、敬老养老一类,还怎么可能老把“恋爱”挂在嘴上?“拍拖”就不同了,它用象征性的词汇,概括了男女间相识、相爱、相知、相伴(“拍散拖”则不在相伴之列)的人生全过程。
到了老夫老妻的时候,“拍拖”犹显得比谈恋爱更具价值。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34:夹
读甲(gab,中入声)。合得来。例:“我哋两个话头醒尾,夹到冇人有。”(我们两人只提开头就明白后面要说什么,像天造地设似的一对)
这个地球上,为什么有些人与自己特别合得来?广东人猜想,冥冥中也许有一把无形的钳子在操纵一切,于是就感叹:“夹!”
未婚男女如果感觉相互之间比较“夹”,最后“夹”成一个甜蜜温馨的小家庭,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夹”倘落在已婚的一男(女)和另一女(男)心目中,则会有婚姻不专一的危险性(但不等于因果关系)。“夹”虽无形,却使夫妻情爱如初恋,父子相处如兄弟。
大自然更是充满“夹”的法则,丽日映蓝天、长空伴彩虹、高山绕清流、春风兼细雨、绿叶扶红花……我们每天塞进肠胃的食物,同样讲个“夹”字:鲮鱼煲粉葛、牛腩焖萝卜、鱼头炖川芎……如果“唔(不)夹”,借用一句话就可说明其破坏程度:贴错了门神!
“夹”从何来?人们都想弄清楚“夹”有多少个“应知”、“应会”,这样,在决定组合小家庭和结交新朋友时就会学聪明一点,不至于后来要寻找“后悔药”。
奇怪的是,人们自身的角色地位,有时竟给“夹”或“唔夹”提供了先决条件。你是幼儿园阿姨,能与小朋友“唔夹”吗?你若当上了警察,没有与小偷“夹” 的道理。即使回到一个家庭里,为人女婿,与岳父岳母自然就“夹”。做人“新袍”(媳妇),婆媳关系则是要注意的有可能“唔夹”的薄弱环节!
不过,世间任何事物关系都是相对而言的。幼儿园阿姨倘若不修边幅,举止粗野(社会上确实存在这种误人子弟的“阿姨”),要小朋友与你“夹”都好难!而婆媳间互敬互让,“夹”得如母女一样的例子也不罕见。想到“文革”期间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胡乱移到这里作“应知”、“应会”或可说得通的——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35)——缩水
读叔(sug,阴入声)虽(seu,阴上声)。货品貌似对板,但实际上还是不对板。例:“呢间屋公摊面积咁大,似乎有啲缩水啵!”(这住宅公摊面积这么大,似乎有点货不对板。)
前面说过,广府文化“水分”很足,故粤语口头禅中比较多“水”(参见有关“水”条)。“缩”字偶尔也会在口头禅中出现,但多含贬义,如“缩
数”、“缩骨”(参见有关“缩”条),又如“缩水”。
最直观不过的“缩水”,表现于新购置的衣物,水洗过一两回之后,就不是原来的尺寸了。货品貌似对板,但实际上还是不对板,是谓“缩水”。
“缩水”是个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是认识生活本来面目的一个过程。假日里随旅行社出游,虽说有张行程表详列所去景点,结果则是远眺一下而已,目光所及也是“去”。说到一些房地产广告的“缩水”内容,你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因为是貌似对板,所以就让缺乏想象力的消费者在多次看楼盘之后学聪明起来。知晓 “缩水”属于经济交往中有时要附加的小动作,广东人一般会宽容待之。
正如购置衣物时会稍把尺寸预大,广东人经历“缩水”多了,处理问题往往会用上这一特殊的方法论。企业运作中便常有这种“缩水”情况:部门向上呈报预算方案,所需人、财、物故意让“尺寸”做大一些,好给领导的批复留下一定的裁减余地。反正,“缩水”权掌控在领导手里,由此造就一个心照不宣的宽容空间。
我们都知道,宽容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如果说,有一种行为可以让我们通过多次的心理体验去培育宽容,那么,“缩水”就“缩水”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36:顶 硬 上
读鼎(ding,阴上声)硬(ngang,阳去声)尚(seng,阳去声)。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例:“逼到埋嚟,只能够顶硬上喇。”(事到临头,只能拼着命去干好它啦)。
工作上的重要任命,常常是在你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到头上的。这样,你就只好“顶硬上”了。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这时候,你连
吃奶的力气都得准备用上去。
“顶硬上”语出旧社会“咕喱”(旧时对搬运工人的带轻视态度的称谓)中流行的一支歌谣。肩负重荷,一步一颤,“咕喱”们唱道:“嗨呀嗨哟,顶硬上啰,鬼叫你穷啊……”“顶硬上”是穷之过,那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搬运工人,不拼死拼活出卖劳动力,又哪有第二条活路?!
时移世易。如今,重物的搬运者尽可借助于吊车铲车一类现代机械,“顶硬上”这一把人当牛做马的日子亦已一去不复返。该口头禅却被今天的广东人照说不误,当然,其语义与“鬼叫你穷”已扯不上关系。
“顶硬上”也许是让你主持某个新课题的科研工作,也许是策划某项新产品的销售大行动,用外省人的话叫“压担子”,那是从客观条件去形容该工作非同小可。广东人则会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感慨一声“顶硬上”,其实,所要印证的道理都一样:事在人为。看过描写旧时搬运工人题材的电影或戏剧就知道,那 “顶硬上”者,喘着粗气、淌着大汗、青筋凸现……总之,很不好受!至于今天“压担子”造成的“顶硬上”,也会把人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句职场上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对“顶硬上”作了最贴切不过的诠释:“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既然如此,人为什么仍要“顶硬上”?观其过程,可看到个人的潜力如何得以充分发挥;视其结果,则有成功来之不易的莫大喜悦。
人之所以为人,总因为长了颗“事业心”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37:爆 棚
读包(bao,阴去声)彭(pang,阳平声)。人太多了。“章子怡同周杰伦比,你话边个嚟会爆棚啲喇?”(拿章子怡与周杰伦比较,你说谁来会吸引更多的人?)
计划是约请300位嘉宾的酒会,殊不料来了上千人!眼见得僧多粥少,主办人就会无可奈何地感叹:“哗,爆棚!”在我们的生存空间,“爆棚”奇观其实时有所见,五一、十一、春节黄金周中的热门旅游景点和商业旺地,国际影星、球星所出席的户外活动……只因某一触发点,人流便不知好歹地涌到“棚”里来了。爆炸之“爆”,一语惊人,说明了该特定空间所潜藏着的危险性。
还是先翻翻老皇历。旧时戏班子下乡,村民们便砍来竹子,在村里的某一空旷地搭起一个“棚”——临时舞台。那时候缺少收音机没见过大彩电总之是精神粮食极度贫乏,有戏可看当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于是,邻近的和不邻近的乡下人都赶来了,人越挤越多,那临时舞台不堪其挤,只听一阵“哗啦啦”——“爆棚” 了!
时移世易,正宗的“爆棚”如今已难得一见。源自乡下地方的“爆棚”一说,却更为今天的城里人所喜欢使用。从单位空间占有人口的比数就知,城市,这一社会进化之“棚”具备更厉害的“爆棚”因素!如果把我们寄居的整个地球也视作一个“棚”,那么,“爆棚”的危险依然存在。目前,世界人口在急剧增长,有限的地球资源能满足人类的无限需求吗?正是为了避免人口爆炸,计划生育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国策,才要常抓不懈。
一位西方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笼子里养了几对老鼠,起初,它们和睦相处,生儿育女,一只只很健壮。笼子里的老鼠越来越多了,便开始互相撕咬,争夺空间。终于有一天,鼠辈们在拥挤不堪的笼子里全都死去。
——这就是“爆棚”。
多到极点,也是空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38—博懵
读搏(bog,中入声)梦(mung,阴上声)。也作“索油”、“揩油”。男性想在行为过程中在女性身上沾些小便宜。通常为女性指责男性时用,例:“冇雷公咁远你都伸只脚埋嚟,博懵啊?!”(隔了打雷闪电那么远的距离你的脚都伸过来,沾什么小便宜啊?!)
乘公共汽车一类较拥挤的公共场所,偶尔可听到一声娇叱:“博懵啊?!”
听多了,知道“博懵”是男性的行动专利和女性的语言专利,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也有女性把这一口头禅称之为“索油”,意为男性可在该行为过程中沾上些小便宜,诸如借肌肤接触之机揩上些脂粉之类。我以为,“博懵”之说,更显当事人在主观动机上或曰审美意义上的意识驱动。
据《新华字典》所解:“博”为“用自己的行动换取”;“懵”为“糊涂,不明白事理”。人挤人时,确有“不明白事理”之男士试图借机会释放身体中的荷尔蒙,“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一时之快感。广东的靓女敢于提醒对方“博”不过,这就保证了公共场所这一角不至于伤风败俗。究其实,靓女中也有“不明白事理” 者,她们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偏爱无事生非。因公共汽车急刹车而无意“博懵”的男士,因那一声娇叱而莫名其妙地被摆到了十分尴尬的位置,方知:做男人难!
要说明的是,若属于公众场合中动手动脚的不雅、不轨行为,则绝不能与“博懵”混为一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39:求 其
读球(keo,阳平声)奇(kei,阳平声)。也作“求祈”。随便啦。例:“乜咁大阵仗啊?求其就得啦。”(哪用那么铺张啊?随便就行啦)
“一生何求……”此话拿来当歌唱容易,要衡量活生生的人极难。人一出娘胎就嗷嗷待哺,求的是食。日后,七情六欲全发育成熟,求的
东西就更多了:求学、求友、求财、求爱、求偶、求功、求名……
广东人回答问题时,有一句话说得最妙:“求其”啦。
“求其”?!要知道,“其”是个虚词,单独说它出来时并不表达实在的意义。有关字典开列了“其”参与组词时所能表达的一些相关的意思:“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他们”、“他们的”、“那”、“那些”、“如果”、“假使”。这样看来,“求其”所求的,难道是个不定物?有些听话者干脆就把该口头禅曲解成“随便啦”,随意地把“其”打发掉。
错了。
“求其”是有所求的,关键是要准确破译那个“其”字。譬如这一个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的故事:某热心人士要在某靓女和某小伙子之间牵红线,于是悄悄征询靓女的意见。“求其啦”。靓女的这一回答是认真的,“其”所指的就是那特定的“他”。如果听话者误以为靓女还不把心思放在终身大事上,岂不错过了一段好姻缘?
是的,对“其”所蕴藏的“他”“她”“那些”“如果”之理解深浅,实际上验证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默契程度。倘若是肝胆相照的朋友,又倘若是如胶似漆的夫妻,所求之“其”尽在双方的会心一笑之中。怪不得恋人间在商量到下一次的周末约会内容时,答话的靓女总是爱说“求其啦”(潜台词是:哼,你如果连“其”都不懂,我们就吹!)。
人生之“求其”,求的不就是至情至爱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2-2007 0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口头禅之40:收 科
读修(seo,阴平声)火(fo,阴平声)。意近收场、结局。用于喻指较难收拾的场面,例:“我都唔知佢点收科!”(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收拾这样的场面)凡属不太容易收拾的场面,广东人爱说“收科”,不说收场。
戏是要收场的,棋是有结局的,什么样的情况才会导致“收科”呢?“收
科”,广东人的形象思维里,应铭刻着对旧时科举的酸楚记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是多少古人一生做人目标的孜孜追求,而广东人的业绩偏偏差强人意。像封开人莫宣卿那样实现广东籍状元的零的突破,自是可喜可贺,怎奈后继乏人。能怪自身不努力吗?河源人古成之赴考落第的遭遇,总让人对科举的制度化弊端产生不少困惑。三次考秀才未取,花县人洪秀全用揭竿而起的举止,表示了对科举腐败的极大愤慨。
困惑归困惑,愤慨归愤慨,人们若不执迷于科举又能怎么办?假如,成功之路只存在一座独木桥?高中状元的广州人伦文叙及第前爱吃猪杂肉丸粥,参照其食谱冠名“及第粥”的一款粥品流行至今,寄托着与之有关的种种复杂情愫。终其一生亦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吃一碗粥,解解馋也好。该“收拾科举”了,有人议论。怎么“点样收科”(怎么收拾科举)?有人不解。
有些事情,并不会因为消失已久,就会从记忆中淡忘。每逢遇上一团乱麻似的场面,广东人马上联想到的,仍是“点样收科”的旧时记忆,那是曾经纠缠了1300多年的记忆啊!真到了“点样收科”的地步,要解决起来是够棘手的。
有感于“收科”之烦恼,我们才渐渐地学聪明起来:凡事三思而后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