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晴宗

我在扫树叶-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7-2012 06: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7-2012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7-7-2012 07:35 AM 编辑

为什么现今时代有那么多的饭来张口-钱来伸手。。。这句是给在座的每一位自己去检讨的说



《消失的古格王朝(Guge - The Lost Kingdom Of Tibet)》。 一個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一個西藏佛教的黃金時代。《消失的古格王朝》深入探討這個有七百年歷史的王國如何在一夕間瓦解崩落的原­因與過程,為您揭開隱藏在其背後的秘辛。
­西藏西部的札布讓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地區之一,古格文明曾經在此地生根茁壯,西藏佛教­的黃金時期便在西元十世紀發源於此。這個強大帝國何以在十七世紀中葉突然消失,是­因為西方傳教士嗎?或是因為兩兄弟間的爭權奪利­?整個古城為什麼荒廢了?最近在當地發現的無頭屍究竟真實身分為何?

~~~~~~~~~~~~~~~~~~~~~~~~~~~~~~~~~~~~~~~~~~


什么都要人送上面前明明白白的解释和导读。。。这离开去除无明--佛教正法觉悟很远很远的说

上面视频的其中和以下这句是关联性以及相呼应的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性版本~~~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佛教【释迦佛陀的佛教正法】不是乌托邦-空中阁楼--他是作为地球上语言发达-思维扩张的人类我们历史上生活的部份-醒醒吧在座各位

你能力差不是我的错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2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專心唸佛參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2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7-7-2012 03:47 PM 编辑

念~~作为动词解释就是通过语言说出文章-句子【比如佛经-佛教故事记述等等等】

念~~作为名词解释就是思维想法的涌现-比如执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以此类推】

念这个字的单字和融入连贯性文句解释都有着许多个人观点思维理解程度的不同性-而误区和误导性也俨然而生

念是当下发生的-所以很可爱的分割观读是“天的情”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芬姐第4 于 28-7-2012 02:00 AM 编辑

风起云涌 发表于 27-7-2012 07:24 AM
你能力差不是我的错

是你的错,简直是你的错
只讲几句话,完全没有佛法的味道就不是佛法
这里是佛教论坛,不是你的个人留言版

想要自由写什么就什么的,帖子就请开在个人留言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06: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28-7-2012 06:31 AM 编辑

本楼标题大大个字写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个出自北传的典故看来确实没让几个人证悟觉悟--是因为拈花的是释迦佛陀所有充满佛味

反之或许可能是个阿瓜在拈花的说

何必聂??佛教法音真那么不堪吗??在座各位??释迦佛陀拈花就是充满佛味的开示--我写个帖子还真那么的不堪的说--这里的管理坛主包括已经卸任的都拉去打三十大板吧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欢迎告诉我拈花为什么充满佛法的味道-是因为重点不是拈花而是拈花人吗??好一群依人不依法的所谓佛教人士相关者的说-哀-确实离开释迦佛陀的佛教正法非常非常非常远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7-2012 06: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芬姐第4 发表于 28-7-2012 01:56 AM
是你的错,简直是你的错
只讲几句话,完全没有佛法的味道就不是佛法
这里是佛教论坛,不是你的个人留 ...

本楼标题大大个字写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个出自北传的典故看来确实没让几个人证悟觉悟--是因为拈花的是释迦佛陀所有充满佛味

反之或许可能是个阿瓜在拈花的说

何必聂??佛教法音真那么不堪吗??在座各位??释迦佛陀拈花就是充满佛味的开示--我写个帖子还真那么的不堪的说--这里的管理坛主包括已经卸任的都拉去打三十大板吧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欢迎告诉我拈花为什么充满佛法的味道-是因为重点不是拈花而是拈花人吗??好一群依人不依法的所谓佛教人士相关者的说-哀-确实离开释迦佛陀的佛教正法非常非常非常远的说

你能力差真的不是我的错-也不是释迦佛陀的错-更不是惟迦叶尊者的错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芬姐第4 发表于 28-7-2012 01:56 AM
是你的错,简直是你的错
只讲几句话,完全没有佛法的味道就不是佛法
这里是佛教论坛,不是你的个人留 ...

人家写什么好过你胡乱放屁到处找渣,自己佛理差得可怜又不知羞耻地假扮高人,恶心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12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芬姐第4 于 29-7-2012 01:52 AM 编辑
风起云涌 发表于 28-7-2012 06:35 AM
本楼标题大大个字写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个出自北传的典故看来确实没让几个人证悟觉悟--是因为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法性

我是讲你写的  “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只会让人误解你在讲清明的事,做人懒惰写就去个人留言版开个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芬姐第4 发表于 28-7-2012 01:56 AM
是你的错,简直是你的错
只讲几句话,完全没有佛法的味道就不是佛法
这里是佛教论坛,不是你的个人留 ...
这里是佛教论坛,不是你的个人留言版

想要自由写什么就什么的,帖子就请开在个人留言版

你真好笑,自己拉了屎,却说别人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2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2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坛主处理我的回复帖子是非常的积极的-这点很明显不过。。。只是对于那北小姐和凤姐等的挑衅动机帖子却又很佛学空性如也的视若无睹--果真佩服这里的坛主的说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2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佳丽论坛新系统的关系--不知道我的旧帐号会不会出状况--所以登录看看--目前发现到帖子下方的引用回复用不到--主题上方和下方的回复按键也用不到--只能用最下面的快速回复帖子功能做回复--希望网管留意下。。。

光宗语录~~入世未深-何来出世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7-2012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娘腔腔的男人,你自己对别人人身攻击,用凤姐的挑衅外号就很合理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2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管理坛主是什么柴米油盐应该不必再怎么着墨了--外面有个楼的网友转贴分享让我这一夜若有所思的说--先转过来本楼供自己以后慢慢再思索前因后果的说--以下转贴

我们看大乘佛教的发展,在早期时对于阿罗汉,还是相当地尊重;而后愈发展,就愈贬损阿罗汉。到最后,乃如《维摩诘经》说的:

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宁可犯五无间罪而入地狱,也不要变成阿罗汉。这对阿罗汉还不够诋毁污蔑呢?故言下之意,乃谓它最后的目标,其实不在解脱也。

问:既成佛不可得,解脱无所求,何以为大『乘』呢?所谓「乘」,乃谓能到彼岸也。而大乘,究竟欲达那个岸呢?

大乘情结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在中国佛教的系统中,却少有人能作正面的省思。为什么?

北传的子孙,能避免于中国情结和大乘情结者,乃凤毛麟角也:因为我们都认为既是北传佛教的子孙,当就应顶礼、膜拜大乘佛教。故认为既中国佛教才是最好的;也大乘佛教才是最究竟者。

所以今天要论真正的佛法,首先得避免于中国情结与大乘情结。以北传佛教,其实是经过中亚细亚,才传到中国来的。而中亚细亚那一带,因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以生活不安定,故不可能发展出很精致的文化。

所以佛法必须作了相当程度的调整,才能适应于游牧民族。故再传到中国的佛教,已不是道地的原始佛教。因此除非我们能够避开中国情结和大乘情结,否则没办法去探讨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虽从大乘入门,但修行体验,却更相应于原始佛教:对于这一点,我乃能有比较深的体会。既在中国学佛,多是从大乘佛教入门的。但是在我多次的修行体验中,却更相应于原始佛教的风格。

于是因于我对原始佛教的了解,以及在修行上的体验,对大乘便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下面首先来探究大乘的起源:

大乘的起源
继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发展而来

首先它是源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延伸而继续发扬光大。释迦牟尼佛说法乃是应机说法,今天碰到什么因缘,就讲什么法;而不像哲学家,先建立好一个架构,然后顺着架构慢慢铺演。因此虽说法四十余年,一般人却看不到佛法的全体。

而等他涅槃之后,所说的法才慢慢结集,成佛教经典。而后更由专精的论师,来作归纳与统合,故能一览佛教的全体。然又因每位论师统合的结论不同,故形成部派佛教也。

于是再由部派佛教,更分析、统合,最后终能开展出大乘佛法。因此虽大乘佛法的根本还是在原始佛教,但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既分析得更精辟,也架构得更宏伟。

目前学术界通称大乘有三学:首先是般若中观学,其次是瑜伽唯识学,第三乃真如心性学。这三种学说,虽非大乘所独有的,但在大乘中,乃能发挥得更宏伟精湛。因此这一部分的大乘佛法,我们还是不能不予以崇敬赞叹。

大众部的兴起
其次,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过程中,初先分成上座部与大众部,而两派因道风不同,故有一些争议:

重律与重法之诤:如传统上说,上座部乃比较重视持律,而大众部比较重视法义。而两者之中,重律的道风,当然是比较简单;因为律文乃是很明确的。

而重法的道风,就没那么单纯了!此为除非已在修行上,曾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否则但凭思惟,却未必能掌握到解脱的心要。而如只注重思惟.理解,便很容易产生一种弊端:就是眼高手低,脚跟不着地。就像大乘许多经论都说「本来成佛」,结果听了老半天,还是凡夫一个,因为根本没有实证的功夫啊!

所以如未解行并重,且有真正的体验;而只是从义理去会意,这光说不练,其实还不足称之为「重法」也。

保守与新进之间:既上座部因为重律,所以比较保守;而大众部因为重法,所以比较新进。其实,保守不一定就是错的;而新进,也未必更高明。主要在于法,能否相应?以及在修行上,能否更有效率?

所以问题的焦点,还是得回归到:对法的确定,对法的修持契入。否则,只在保守与新进间琢磨,我认为没有意义。

量化与俗化之间:既称为大众部,就意谓着人比较多。但人多,就一定是好事吗?且未必,因为这又牵涉到「量化与俗化」的问题。

如众生界中,有善根者却不多;于是为了广度众生,当然得用更多的方便。而更多的方便,就不免有俗化的倾向。因此量化与俗化,其实很难分舍,愈想量化,就愈得俗化。这情况看台湾佛教的诸山头,便很清楚。

正法.像法.末法的结局:既大众部能兴起,即意谓着佛教不得不走上「量化与俗化」的路途。因此于经典上谓:有正法、像法、末法的阶段。故为既大众部兴起,即很难避免于将从正法而变成像法,甚至从像法而变成末法。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二种起源,我认为大众部的兴起,其实是带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2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梵乘
原始佛教,乃以出三界为唯一目标: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乃慢慢转成梵乘也。在原始佛教中,修行最后的目标,很明确地就是为了出三界,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断烦恼、了生死。

后来,乃渐形成梵乘的格局─理论为般若,行持乃以六度四摄为主导的菩萨道:但在慢慢形成大乘后─初为般若乘,即可看出,虽理论上还以般若为轴心,而讲无常、无我,四圣谛、八正道等。可是在行持上,乃形成以六度四摄为主。而六度首先就是布施、持戒,四摄也是布施、爱语等;乃从广结人缘中去下功夫也。

这也就说在原始佛教中,乃以解脱法为始终的依归;但在大乘中,却以「度人」为要。

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其实是『天王』示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呢?我经过慢慢沉思,以及阅读一些资料后,慢慢确定:大乘佛教里的菩萨,其实是天王示现的。在释迦牟尼佛初成佛说法时,如《阿含经》所述,却未有文殊.观音.普贤等大乘菩萨。但却有梵天王.帝释天主,经常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前后而为护法。因此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就说到:其实大乘里的文殊菩萨,乃影射着梵天王;而普贤菩萨,当影射着帝释天也。

然而当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后,这些护法的天王,若要度众生;当不可能示现成佛的模样,也不可能示现成阿罗汉的模样。因此他们乃以菩萨的形相示现,因此菩萨的形相都是天身。所以大乘佛教里的菩萨,应多是天王化身的。

护法诸天
为祈恶道减少,天众增加故,护持佛教:那天王.天将为何要以菩萨的形相示现,而来度众生呢?我们再从《阿含经》里,找到一些线索。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梵天王首先启请佛能为众生说法。

而启请说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为佛如能说法教化众生,就能使恶道减少,天众增加。于是乃为求天众增加,所以护持佛教。为何祈愿天众增加呢?因为他就是梵天王啊!

未必切愿于解脱道:所以这些天王,虽来护持佛教,却不见得非常衷心于解脱道。为什么呢?因为既是天王,当然他的福报是够大的;既时时在享天福,故根本不觉得「生命是苦的」。所以即使解脱道,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但对他而言,却还不是那么切身。

第二由于天寿很长,故即使想修行,也不必急于一时。天王不会像人一般,会被车撞死或有夭折.横死的可能。所以即使求解脱,也悠悠哉哉地再等个三劫、五劫不迟。

因此虽听佛法,对修行的意愿,就没有那么急切。然而对他们来讲,若天众愈来愈少,则他们的子民就愈来愈零落,这倒是较急切也。

知空而不证空:于是「虽听闻佛法,但不急于去修行」,这样的心态,终慢慢影响到大乘佛法的教理,故有所谓「知空而不证空」的说词。以天王的善根福德,要深入理解空义,倒是没有问题。至于修证,他们就不着急。

然「知空而不证空」,应用于这些天王身上,且不为过。但若应用在人间的众生上,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道众生的寿命既短,且灾横蛮多。如失掉这次机会,便万劫难复也。

大乘佛教,乃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作号召,再加上『天』道而成:因此大乘佛教,虽一方面是继承原始佛教的教理而发扬光大,也是以原始佛教为号召,但已慢慢渗透进一些天道的成分。

它刚开始当不可能直接用天道的方式,来说法度众生;因为大家已接受佛教了。故只有继续穿著佛教的外衣,也传述一些佛教的根本教理,如三无漏学、四圣谛、八正道等,然后再把一些天道的成分,慢慢渗进去。而这些渗进去的部分,即是「方便道」,而非「解脱道」。

『天』道,特别重视于度众生:如就我对天道的了解,天道乃特别重视于「度众生」。然此之「度众生」,却非断烦恼.了生死的度法;他们既无兴趣,也无能力。然「度众生」,是度到那里去呢?这世成为他们的信众,下世成为他们天国的子民。

这情况就像人间的山头主义,也都急于度众生。但将度到那里去呢?成为山门里的护法.信徒。至于这些人那时候开悟?那时候了生死?他们乃无所谓;他们自己的生死都不着急了,怎会替这些众生着急呢?

为天人都有『慢心』─好大喜功.广揽信众故:而喜欢度众生,这是天道的特色。一为度众生,他们才有子民。二为天道都有慢心,包括梵天王亦然。而慢心愈重,就愈好大喜功;故以招揽信徒,而为成就也。

天道,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因此在大乘佛法里,乃变成:虽广度众生入佛门,可是却不希望他们赶快去修行。这在目前的佛教界,尤表现得更明显。事实上,这不是佛道,而是天道,或者说是「附佛法外道」。

那为什么没有人挺身而为澄清或抗衡呢?事实上,天道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除非有些众生出离心特别深切,否则天道的说法,乃与他们的习气更相应。这相应大致可分两种:

对有信心.慢心.进取者,美其名为菩萨道:如众生中,既有狂者,也有狷者。以狂者进取,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肯努力去争取目标;于是便把度众生,当做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感。而有成就感后,当更增长慢心也。所以对狂者的进取,美其名为菩萨道。

对信心不足者,有他力加持.佛国净土:其次对狷者─狷者乃畏避而信心不足也,授以「他力」法门。不必担心修行无成就,具信愿者,即能往生也。往生到那里去呢?到他们的天国去当眷属也。

大乘的『大』,非高明之意;而只谓更涵容.更方便.更复杂也:因此这大乘的「大」,却不是更高明之意。不是因比小乘高明,所以才叫做大乘。当然就号召力而言,必得用「大乘」才行。

客观地说,这大乘的「大」,只是更涵容─包涵的面更广。更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更复杂─既有天道的成分,也有巫教等方术。所以事实上,这大乘的「大」,还得「小」心去抉择哩!

众生不死于『大』字招牌者,几稀矣:所以即使大乘佛法,也能通向解脱道;但它的路,也变得更迂回.更缭绕。

可是很多人就没办法超然客观地来评量大乘,因为初看到这「大」字招牌时,便已心花怒放,而趾高气昂了;更何况我们又都是北传佛教的子孙。所以既认为在「大」字招牌下,便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也刚好在「大」字招牌下的说法,却跟自己习气更相应。于是众生不沉溺于『大』字招牌者,几稀矣!

天道日下─初为禅定天,继为空居天,后为地居天:于是我们就从这个观点,来看大乘佛教的整个发展,则可说到「天道日下」也。以最初的大乘,是以般若思想为主导,而修习菩萨道;这相当于禅定天的层次,而属于文殊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后来就慢慢降成空居天的层次,乃以唯识法门为主导,而属于弥勒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后来密教兴起,则更降成地居天的层次,而属于普贤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因此虽都是天道,但层次乃愈来愈低尔。

『人乘佛教』的由来?而目前乃有人更说:当今应属于人乘佛教的时代,虽列举了很多理由,但我们从层次的递降来看,还不免苦笑也!不正因为现在连天乘,都上不去了,故只能更降为「人乘」吗?

那么既天乘,是附佛法外道;难道人乘,就非附佛法外道吗?所以人乘佛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只图在人间打混,而不求解脱也。这与儒教等,便没什么差别;也跟世间的「恋世情结」纠缠不清。

其实,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乘佛教,本没有错:我们要从人身的基础出发,而更求觉悟与解脱。而在原始佛教或禅宗里,本就是这个样子。可是目前人所谓的「人乘佛教」,却变成以现世的人间为终极目标,而非以了脱生死为终极目标。故以人乘为因,而上求佛道,即是正法;反之,以人乘为果,而不求佛道,便是邪见。

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天乘与人乘。其实,天乘与人乘的宗教,在世界上到处都有,乃非佛教的特胜,更何况是「大」乘佛法的特胜?

光宗语录~~人加一为大-人加二为天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2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腊的影响
大乘佛法,多少曾受希腊的影响:大乘佛教的第四种来源,我认为是受到希腊的影响。在目前的史料上,说亚历山大在西元前三二五年,东征到印度。虽未将印度征服,但由于文化交流的关系,多少会对印度宗教有所启示。

以西元前三二五年,也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二百多年。而目前学术界的说法,乃谓大乘佛教是兴起于佛灭度后五百年。也就是于亚历山大东征印度,二百多年之后产生了大乘佛教。

目前学术界已公认,佛像雕刻曾受希腊风格的影响:我们知道希腊时代,最精湛的艺术就是雕刻,而且是人像的雕刻。于是佛教乃把他们雕人像的技术,转移成雕刻佛像。佛教本来是不雕任何形像的,可是受到希腊影响后,却变成每一间寺院都有雕像了。

至于对宗教的影响,目前尚待研究中:既佛像的雕刻,是受希腊影响。至于宗教,应也会受到希腊哲学、希腊人生观的影响。以菩萨道的风格,既不同于原始佛教,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度宗教。故其受外来宗教的影响,乃昭昭自明者也。

以原始佛教和印度传统的宗教,大致都是以了脱生死为主要目标。而大乘菩萨道的风格,不只不急切于了脱生死,而且还洋溢着对生命的热情,这是在印度的传统宗教上,不可能有的。故其必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外来的文化,最可能的乃是希腊文化也。

以希腊人多对生命洋溢着热情,而且他们更重视的不是来生,而是当生。虽目前,这还未在学术界上,能找到更多的证据与回应。但我相信于未来,必会有更多的人乃从这样的观点,去重新省思大乘佛教的由来。

菩萨道
以上,也非全盘否定菩萨道:从前面讲到这里为止,好象我是全盘否定菩萨道,说它是天乘,说它受希腊的影响,说它受大众部的量化与俗化。但其实,我并非全盘否定菩萨道。

菩萨的原意,乃觉悟众生;未觉者求觉,已觉者觉他:因为我们皆知,菩萨的原意就是菩提萨埵,而菩提乃是觉悟,萨埵为有情,或说是众生。故觉悟众生,即是菩萨也。

所以若未觉悟者,而求觉悟;或已觉悟者,更帮助他人去觉悟。这以「觉悟」为主要诉求的菩萨道,才符合佛法的本意。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故佛教,即是求觉悟的宗教。然若把菩萨道,解释成广度众生,那就已落入天乘的陷阱中。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即是菩萨道的典型:由是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从是一位王子,而看到生老病死,便为求觉悟生命的真相,而不惜以王子之身而出家、苦行。这一切乃为求觉悟尔。

而既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即随方游化而说法度众生。故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即是修学菩萨道的典型。

于是从未觉悟而求觉悟,从已觉悟而弘传禅法,便是修禅者的典范。因此我再三说到,禅法的修学与原始佛教的道风,其实是最相应的。

发菩提心
依法不依人,唯求觉悟实相尔:于是我们再来省思,所谓「发菩提心」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在原始佛教中,不劝发菩提心。事实上不劝发菩提心,并不意谓即不发菩提心也。因为如人人都已发菩提心,就不用再来劝发了。

而是原始佛教中,果真为人人都已发菩提心,故就不用再来劝发吗?既发菩提心,即是为求觉悟;而如果不觉悟,就不能了脱生死。因此在原始佛教中,云何能不发菩提心呢?

因此发菩提心,乃单纯地为求觉悟「法」也。也就是应从对「法」的尊崇而发菩提心,而非从人而发菩提心。

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也不为度众生而发心:但目前,很多人却将菩提心解释为「度众生之心」,这却非菩提的本意。因为如未觉悟,凭什么去度众生呢?

因此在密宗,乃改说:为去度众生而求觉悟。这我觉得还是有点迂回!直接发心去求觉悟,不是更单纯吗?这也就说当「依法不依人」而发菩提心。

为何不依人而发心呢?因为若依人而发心,便很容易受到人情的摆布、人情的束缚。这不依人,乃既不依自己,也不依众生。这即是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也不为求广度众生而发心,而只是为求「无上正等正觉」而发心。故这样的心,才是既最单纯,也最究竟的。但目前所见,很多人都不这么意会。

若觉悟后,乃依法而行,法尔如是也:如修行觉悟后,就依法而行─从调整我们的身心,使跟法能完全相应。到最后一切所为,乃法尔如是也。

而这时候,还度众生吗?非度非不度!何以为非度呢?如真觉悟而能与法相应,即是无心境界也;而既无心,云何能更发心去度众生呢?所以小菩萨才发愿度众生,大菩萨则无愿度众生。但无愿度众生,却非发愿不度众生也。

虽不发愿度众生,却于无功用心中,广度众生:所以很多人乃错以为:既阿罗汉,未发愿度众生;即是自了汉而已!事实上,既觉悟到法、证悟到法,对于度不度众生,只是随缘而已!如众生有求于法,他就随缘而说;但说过后,众生得不得度,那是众生的问题。

因此既阿罗汉,不发愿度众生;也大菩萨无愿度众生。但虽无愿度众生,或反能度更多的众生。因为于无功用心中,反而能更圆满也。而太急切于度众生者,却常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别人的问题。因此度来度去,始终纠缠不清。故在自己的问题未解决之前,奢谈度众生,唯言之过早尔。

从内摄.上升而外延.下化:于是这度众生的历程,乃跟我们所说的修行模式,更相吻合。即是从内摄法门启修,而内摄到某种程度后,才能从提升中而得觉悟。既觉悟后,即自转成外延与下化。

其中从内摄而上升,即是菩萨道中,上求佛道的阶段。至于外延与下化,就相当于菩萨道中,下化众生的阶段。

而内摄.上升.外延.下化,也非一次即能完成,乃是不断去努力,而无终结:我们也再三说到:这内摄、上升、外延、下化的过程,也非一次就能完成;而是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内摄提升,一次又一次地外延下化,而无终结。既修行无最后的终结,也成佛不是终结。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是还在度众生吗?

「从不求终结而发上求下化之心」,这才是究竟了义的菩萨道。至于何时成佛?已入无功用心了,还那来这个问题呢?

小结
佛法别无异径,只是从见性而出离尔:因此对于真了解空性的人而言,佛法只有一法,就是从见性而出离.解脱。故佛法只有一乘,没有两.三乘,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至于再分别『谁成佛,谁不成佛』,却只道是『头上安头』而已。

而后来很多的经典、论典,便从分别大小乘后,更衍生出「成不成佛」的问题。虽说得天花乱坠,却只迷惑人心,而无实义。

《法华经》中,诸〈授记品〉等,不也只是「黄叶止儿啼」吗?因此我对于《法华经》里,有「五百弟子受记品」及「授学无学人记品」,让每个人通通有奖,好象皆大欢喜。其实却也不过是「黄叶止儿啼」而已!为大乘经典里的「超」异方便。

以性不二故,佛法乃不二法门;然因众生修行层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属性:若从性门而观,佛法当是不二法门;因为性,乃不会有二性。但因为众生修行层次的高低,而将呈现出不同的种性。

如所谓:众生有菩萨种性,有声闻种性,有独觉种性的差异。其实种性只是习性,而习性是可以透过修行来慢慢改变的。如刚开始比较偏向于自度,那是可接受的,因为还自身难保啊!但待于修行上,有更大的体证后,便能有余力去度众生。因此这「自度与度他」的差异,是修行的层次使然,而非众生的根器本有差异,更非佛法有种种不同的乘法、教派。

不必复从二乘的观点,更谈回小向大.回大向小等问题:这意思是,如果我们见地更高,便不会有这些问题,讲什么回小向大或回大向小等。至于见地不高者,才会胡扯这些无聊的问题而大费周章。

以上对于这题目,就说到这里为止。阿弥陀佛!

摘録自 涟珠甘露 - - 从菩萨道到成佛 [ 释果煜法师 ]

-----------------------------------------------------------
光宗语录~~佛度众生-众生误佛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12-2024 01:32 PM , Processed in 0.1008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