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Play2

娶越南妹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6-2014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的缘份必须跨国方能续缘,真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14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心哦!最近whechat常看到有越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堂哥娶越南妹,年轻,生了一男一女,每年回越南,最后不要孩子,跑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et1980 发表于 5-6-2014 02:31 PM
我是女的,沒娶過,可是和一堆越南大學出來的女生一起在國際公司工作過,對於她們,我只有o嗮嘴,一般也想嫁 ...

越南妹有读过书的会少少英文的都喜欢鬼老,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她们认为鬼老比较高级,嫁给鬼老仿佛高人一等,另外越南人在工作方面是没有秘密的,他们无所不谈,同事之间薪水多少他们都可以说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Play2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娶越南妹妹正如有些女人嫁歐美州國家的男人同样道理。有一半都是自己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女眼角高,没变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6-2014 07:5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easywin3 发表于 5-6-2014 08:44 PM
人家会妒忌你,你就是美女。验证完毕。

我们都是美女,我没有她温柔,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7:5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猫之子 发表于 6-6-2014 03:33 PM
越南妹有读过书的会少少英文的都喜欢鬼老,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她们认为鬼老比较高级,嫁给鬼老仿佛高人一 ...

对!你好了解,遇到知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14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mo^ 发表于 5-6-2014 11:07 PM
怎么我去越南只看到女人在干粗活  辛劳赚钱
男人多数在喝咖啡   下午茶 3点 喝到 5点

那是越南以前多年打仗,打完法国打美国、打完美国打柬埔寨和中国……
造成女多男少,女人与男人的比例,达到1:3-5个……(和苏联当年二战后一样)
男人供不应求……所以才是:女人在外干活养家、男人在家玩……(苏联、朝鲜当年战后也一样)
而且越南男人除当兵等外、什么也不干……就象雄狮子一样……
苏联、朝鲜当年战后也一样 :苏联男人还经常喝酒后打女人,女人如不能忍受,
俄罗斯男人提着箱包与自己的衣服就走……不怕找不到没男人急于找男人的富有寡妇或女人……
而女人为了留住男人,不得不忍受挣钱养家、还有男人酒后的挨打(象雌狮捕猎、雄狮先吃……)……
所以俄罗斯、乌克兰等女人,喜欢嫁外国人……至今还是如此……
你以为越南真是母系社会?……家里是女人当家做主?……完全相反的事……

但你看看越南高层、各行业的高层……或苏联、俄罗斯等高层……有几个是女人当权当政的?
和欧洲特别北欧、女权主义高涨,内阁里女人部长、总理、女王等,基本上占近一半的比例……、完全相反……
在德国与北欧、由于男女体质强度相差不大,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
所以他们的女人,是非常讲究男女平等的……非常讨厌被“照顾”的……
她们认为:“只有弱者,才会被照顾”……而越照顾、越保护,只会让受保护弱者,越来越弱……
而她们强调的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不认为自己是“弱者”……
所以你如果“照顾”她们……她们会认为:你视她们为“弱者”……
你是看不起她们……认为她们需要照顾与保护……
她们只要求平等地对待、平等地竞争……非常讨厌被人贴上“弱者”标签……
特别是女强人身上,体现的更突出……
你以为是母系社会?

但大马的巫族,几十年如一日地认为自己是“弱者”……
永远是弱者、永远长不大,……
没有志气与骨气……需要永远的保护与照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kheng2003 发表于 5-6-2014 11:40 PM
尽然没马来西亚 

是马来西亚自己不参加,也不让马来西亚的华裔代表大马参加的……
因为大马的巫人的平均智商只有85,低于东南亚的平均87、与美国黑人差不多……
中国东亚的平均105、白人的平均100、欧裔犹太人的平均107……

所以马来西亚如果要派出4-6个人参加
每年的国际中学生的奥林匹克数理化生信息科技竞争的话……
应该是清一色的大马华人青年中学生、独中生的代表……
如有巫人个别参加,也没任何奖牌的份……
那也太难看了……更休现出巫人智商的无能……
比大马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体现出巫人选手的无能……
政治后果更严重……

(就象美国队的大部分也是华裔、亚裔包括日韩越裔、
还有极个别印度裔、拉丁裔的混血儿……
但好歹还有白人裔、犹太裔……的中学生存在,
没有任何黑人或印第安人青年……
如我看过某年美奥数赛选手6个有3个华裔、1越华裔、1白人、1犹太人……
一般美参赛中学生选手,美华裔占极大比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可惜了大马为了避免巫人青年出丑,也不许大马华人青年参加
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生、信息等大赛……
让大马华人青年、独中生,(那怕自费去)失去了无数好机会……

但何人一旦在国际大赛上得奖,不用说金牌银牌,那怕是铜牌……
全世界所有的顶级大学,的任何入学机会,还有全额、甚至更高额的奖学金,
就全部对得奖者展开,……
那些优胜者、那怕没得奖,但表现的足够优秀者……
都是全世界各大学,免试高额奖学金,尽力争取的入学对象……
无论美国的麻省哈佛期坦佛、还是英国的牛津剑桥、还是日本的东京早稻田……
还是新加坡的新大NTU、还是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还德国的汉堡、俄罗斯的莫大等……
你想去那上学,就可以去那上学,还可最少拿全额奖学金……
就象你能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奖,那想旧任何国家的体育大学,都不难还能拿全额奖学金……

而只需要付出一点考试参赛费用,比起那些奖学金,根本不在话下……
就连穷的象以前的越南一样,都舍得下钱参加比赛……
只因为其能得到好成绩……
基本一报有发达国家、极大多数有地位有教育的世界各国中学生,都参加了……
而不是每年都全军几乎没得奖,血本无归……又让人笑话…… 本帖最后由 fly6636 于 6-6-2014 08:4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获奖学生名单
  
  北大: 93人次
  清华: 14人次
  复旦:5人次
  上海交大: 4人次
  科大: 7人次
  其它: 3人次
  近75%保送北大.
  
  第26届(1985年,芬兰)
  吴思皓 (男) 上海向明中学 铜牌 上海交通大学
  王 锋 (男) 北京大学
  
  第27届(1986年,波兰)
  李平立 (男) 天津南开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方为民 (男) 河南实验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张 浩 (男) 上海大同中学 金牌 复旦大学
  荆 秦 (女) 陕西西安八十五中 银牌 北京大学
  林 强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铜牌 中国科技大学
  
  第28届(1987年,古巴)
  刘 雄 (男) 湖南湘阴中学 金牌 南开大学
  滕 峻 (女)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林 强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银牌 中国科技大学
  潘于刚 (男) 上海向明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何建勋 (男)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中 铜牌 中国科技大学
  高 峡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铜牌 北京大学
  
  第29届(1988年,澳大利亚) * 团体总分第二
  陈 晞 (男)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金牌 复旦大学
  韦国恒 (男)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银牌 北京大学
  查宇涵 (男) 南京十中 银牌 北京大学
  邹 钢 (男) 江苏镇江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王健梅 (女) 天津南开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0届(1989年,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团体总分第一
  罗华章 (男) 重庆水川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俞 扬 (男)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吉林大学
  霍晓明 (男) 江西景德镇景光中学 金牌 中国科技大学
  唐若曦 (男) 四川成都九中 银牌 中国科技大学
  颜华菲 (女)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银牌 北京大学
  蒋步星 (男) 新疆石河子五中 金牌 清华大学
  
  第31届(1990年,中国) * 团体总分第一
  周 彤 (男)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汪建华 (男) 陕西汉中西乡一中 金牌 南开大学
  王 菘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余嘉联 (男) 安徽铜陵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
  张朝晖 (男) 北京四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库 超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2届(1991年,瑞典) *团体总分第二
  罗 炜 (男)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张里钊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王绍昱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王 菘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郭早阳 (男)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银牌 清华大学
  刘彤威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3届(1992年,前苏联) *团体总分第一
  沈 凯 (男)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上海交通大学
  杨保中 (男) 河南郑州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罗 炜 (男) 黑龙扛哈尔滨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何斯迈 (男) 安徽安庆一中 金牌 中国科技大学
  周 宏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章 寅 (男) 四川成都七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第34届(1993年,土耳其)
  周 宏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杨 克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清华大学
  袁汉辉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刘 炀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上海交通大学
  张 镭  山东青岛二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冯 炯  上海向明中学 金牌 上海交通大学
  
  第35届(1994年,香港) *团体总分第二
  张 健 (男) 上海市建平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姚健钢 (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彭建波 (男)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奚晨海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银牌 北京大学
  王海栋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银牌 复旦大学
  李 挺 (男) 四川内江安岳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6届(1995年,加拿大)
  常 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柳 耸  山东实验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朱辰畅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王海栋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复旦大学
  林逸舟  山东实验中学 银牌 清华大学
  姚一隽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银牌 复旦大学
  
  第37届(1996年,印度) *团体总分第六
  陈华一 (男) 福建省福安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闫 理 (男) 北京二十二中 金牌 北京大学
  何旭华 (男) 重庆十八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王 列 (男) 辽宁沈阳育才学校 银牌 北京大学
  蔡凯华 (男) 江苏启东中学 银牌 中国科技大学
  刘 拂 (女)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铜牌 北京大学
  
  第38届(1997年,阿根廷) *团体总分第一
  邹 瑾 (男)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孙晓明 (男) 山东青岛二?? 金牌 北京大学
  郑常津 (男) 福建福安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倪 忆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韩嘉睿 (男) 广东深圳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安金鹏 (男) 天津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第39届(1998年,台北) 因故未参赛
  
  
  第40届(1999年,罗马尼亚)
  瞿振华 (男) 上海市延安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李鑫 (男) 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刘若川 (男) 东北育才学校学?? 金牌 北京大学
  程晓龙 (男)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孔文彬 (男)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 银牌 北京大学
  朱琪慧 (男) 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 银牌 清华大学
  
  第41届(2000年,韩国)
  恽之玮 (男) 江苏常州高级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李鑫 (男)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袁新意 (男) 湖北黄冈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朱琪慧 (男)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 金牌 清华大学
  吴忠涛 (男) 上海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刘志鹏 (男) 长沙一中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第42届(2001年,美国)
  肖 梁 北京人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张志强 长沙市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余 君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郑 晖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陈建鑫 江苏启东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
  瞿 枫 东北育才学校 金牌 北京大学
  
  第43届(2002年,英国)
  王博潼 东北育才学校 金牌 北京大学
  付云皓 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王 彬 西安铁路第一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曾宪乙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金牌 北京大学
  肖 维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符文杰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第44届(2003年,日本)
  付云皓 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向 振 长沙市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
  王 伟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方家聪 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万 昕 四川彭州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周 游 湖北武汉武钢三中 银牌 北京大学
  
  第45届(2004年,希腊)
  黄志毅 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朱庆三 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杨诗武 黄冈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李先颖 湖南师大附中 (清华大学) (金牌)
  彭闽昱 鹰潭市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林运成 上海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第46届(2005年)
  任庆春 天津耀华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刁晗生 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罗 晔 江西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康嘉引 深圳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邵烜程 复旦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赵彤远 石家庄二中 银牌 北京大学
  
  第47届(2006年)
  
  柳智宇 华中师大一附中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沈才立 浙江镇海中学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邓煜 深圳高级中学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金龙 东北师大附中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甘文颖 武汉武钢三中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任庆春 天津耀华中学 第47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第48届(2007年)
    沈才立(浙江镇海中学) 36分金牌保送院校:北大
    付 雷(湖北武汉武钢三中)30分 金牌 保送院校:北大
    王 烜(广东深圳中学)30分 金牌 保送院校:北大
    杨 奔(北京人大附中)30分 金牌 保送学校: 北大
    马腾宇(东北师大附中)28分 银牌保送院校:高二,北大预录
    胡 涵(湖南师大附中)27分 银牌 保送院校:北大
  
  编辑 删除 # 沈亚洲 1秒前
  历届国际化学奥赛获奖者,75%左右的保送北大.
  
  网上只有最近6年的部分获奖者所读大学情况.
  
  1987年
  化学 第19届 1987年 匈牙利 苏朝晖 男 福建垅海中学 金牌
  化学 第19届 1987年 匈牙利 潘炜 男 北京花园路中学 银牌
  化学 第19届 1987年 匈牙利 王忠 男 江苏建湖中学 银牌
  化学 第19届 1987年 匈牙利 赖热 男 四川新都一中 铜牌
  1988年
  化学 第20届 1988年 芬兰 汪琛 男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0届 1988年 芬兰 黄烯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0届 1988年 芬兰 倪强 男 江苏苏州市第十中学 银牌
  化学 第20届 1988年 芬兰 卢国强 男 福建莆田一中 铜牌
  1989年
  化学 第21届 1989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沈周新 男 福建福州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1届 1989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周沛 男 安徽马鞍山二中 金牌
  化学 第21届 1989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陈晖 男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1届 1989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宋越扬 男 浙江杭州学军中学 铜牌
  1990年
  化学 第22届 1990年 法国 吴颉 女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2届 1990年 法国 林傲 男 安徽合肥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2届 1990年 法国 夏煜 男 湖北武汉六中 金牌
  化学 第22届 1990年 法国 王庆根 男 江苏梅安中学 金牌
  1991年
  化学 第23届 1991年 波兰 林诚 男 福建三明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3届 1991年 波兰 金宁 男 山东济南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3届 1991年 波兰 江琪 男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3届 1991年 波兰 倪浩 男 江苏无锡一中 银牌
  1992年
  化学 第24届 1992年 美国 郑页 男 北京四中 金牌
  化学 第24届 1992年 美国 汤志浩 男 安徽合肥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4届 1992年 美国 沈君 女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4届 1992年 美国 林熹晨 男 山东实验中学 银牌
  1993年
  化学 第25届 1993年 意大利 周彪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5届 1993年 意大利 施威杨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5届 1993年 意大利 郑晓亮 男 山东淄博一中 银牌
  化学 第25届 1993年 意大利 袁泉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银牌
  
  1994年
  化学 第26届 1994年 挪威 黄永亮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6届 1994年 挪威 李帅格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6届 1994年 挪威 唐海峰 男 江苏无锡一中 银牌
  化学 第26届 1994年 挪威 丁胜 男 北京大学附中 银牌
  1995年
  化学 第27届 1995年 中国 张建辉 男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7届 1995年 中国 骆宏鹏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化学 第27届 1995年 中国 焦宇辰 男 天津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7届 1995年 中国 陈景阳 男 江苏扬州中学 金牌
  
  1996年
  化学 第28届 1996年 俄罗斯 周小平 男 湖南沅江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8届 1996年 俄罗斯 汪建明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8届 1996年 俄罗斯 刘镇宁 男 吉林吉林一中 金牌
  化学 第28届 1996年 俄罗斯 王晓化 男 黑龙江大庆四中 铜牌
  
  
  1997年
  化学 第29届 1997年 加拿大 周游 男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银牌
  化学 第29届 1997年 加拿大 周璐 男 江苏启东中学 银牌
  化学 第29届 1997年 加拿大 刘登峰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银牌
  化学 第29届 1997年 加拿大 潮兴娟 女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银牌
  1998年
  化学 第30届 1998年 澳大利亚 刘铭钊 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 金牌
  化学 第30届 1998年 澳大利亚 陈以昀 男 河南郑州一中 银牌
  化学 第30届 1998年 澳大利亚 廖涵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化学 第30届 1998年 澳大利亚 谢佳 男 湖北荆州中学 银牌
  1999年
  化学 第31届 1999年 泰国 洪毅颖 女 福建厦门一中 金牌
  化学 第31届 1999年 泰国 付丹 男 湖北黄冈中学 金牌
  化学 第31届 1999年 泰国 陈德来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化学 第31届 1999年 泰国 曹晓宇 男 福建龙岩一中 银牌
  2000年
  化学 第32届 2000年 丹麦 陈政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化学 第32届 2000年 丹麦 冯玮 男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化学 第32届 2000年 丹麦 汤砚蔚 男 浙江杭州二中 金牌
  化学 第32届 2000年 丹麦 张靖 女 江苏盐城中学 银牌
  
  01年
  化学 第33届 2001年 印度 陈思远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化学 第33届 2001年 印度 罗佗平 男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 金牌
  化学 第33届 2001年 印度 韩德伟 男 天津南开中学 金牌
  化学 第33届 2001年 印度 张维 男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银牌
  
  02年
  化学 第34届 2002年 荷兰 朱烨 男 山东实验中学 金牌 保送北大
  化学 第34届 2002年 荷兰 吕华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保送北大
  化学 第34届 2002年 荷兰 刘伟山 男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保送北大
  化学 第34届 2002年 荷兰 王峰 男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保送北大
  
  03 年 化学35届
   周 焱 化学金牌 山西省实验中学 保送北大
   晏奇帆 化学金牌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保送北大
   倪奔博 化学金牌 江苏省启东中学 保送北大
   胡蓉蓉 化学金牌 湖南师大附中 保送北大
  
  04年化学36届
   岳衎 男 河南省实验中学 金牌 保送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
   刘良会 男 长沙一中 金牌 保送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
   薛明宇 男 深圳中学 金牌 保送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
   袁键 男 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
  
  05年 化学37届
  台湾举办,因故未参加
  国家代表队4位队员全部保送北大
  
  06年化学38届
  蔡李超 长沙一中 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叶钦达 华东师大二附中 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刘艺斌 江西鹰潭一中 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曾毅 深圳中学 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07年化学39届
  张子旸 江苏省泰州中学;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杨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徐磊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方源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 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中国参加的历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奖牌得主
  
  第17届(1986年,英国)
  林 晨 (男) 银牌 北京大学*
  卫 星 (男) 铜牌 复旦大学*
  张 明 (男) 表扬 北京大学
  
  第18届(1987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陈 恂 (男) 湖北武汉一中 银牌 北京大学 (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
  黎锦晖 (男) 山东实验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吴爱华 (男) 湖北荆州中学 铜牌 北京大学
  张燕平 (男) 北京四中   铜牌 北京大学 (?)
  唐鹏飞 (男) 四川简阳中学 铜牌 北京大学 (工程师) (Berkeley)
  
  第19届(1988年,奥地利)
  陈岩松 (男) 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徐剑波 (男) 浙江鄞县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
  陈 丰 (男) 江苏南箐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丁爱东 (男)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铜牌 北京大学
  陈 建 (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表扬 北京大学
  
  第20届{1989年,波兰} 团体总分第二
  葛 宁 (男) 陕西电讯工程学院附中 银牌 清华大学
  燕 京 (男) 北京四中 银牌 北京大学
  毛 甬 (男) 浙江杭州四中 银牌 北京大学
  邱东昱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林晓帆 (男)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中 铜牌 清华大学
  
  第21届(1990年,荷兰) 团体总分第二
  吴明扬 (男)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周 纲 (男) 浙江慈溪县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林 巍 (男) 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中 银牌 北京大学
  陈伯友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铜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段志勇 (男) 湖北武汉六中 铜牌 北京大学
  
  第22届(1991年,古巴) 团体总分第一
  王泰然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宣佩琦 (男) 浙扛绍兴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Berkeley)
  任宇翔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吕 强 (男) 天津跃华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夏 磊 (男) 北京四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第23届(1992年,芬兰) 团体总分第一
  陈 涵 (男) 广东江门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 (Princeton)
  李 翌 (男)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Caltech)
  石长春 (男) 河南开封高中 金牌 北京大学* (Berkeley)
  罗卫东 (男) 湖南沅扛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Berkeley)
  张霖涛 (男) 湖北江汉油田广华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Princeton)
  
  第24届(1993年,美国) 团体总分第二
  张俊安 (男) 湖北沙市三中 金牌 清华大学*
  李林波 (男) 河南郑州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
  贾占峰 (男)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银牌 清华大学
  韦 韬 (男)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银牌 北京大学
  黄稚宁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铜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第25届(1994年,中国) 团体总分第一
  杨 亮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复旦大学
  韩 岩 (男) 河南郑州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
  田 涛 (男) 四川重庆巴蜀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 (UCLA)
  饶京翔 (男) 北京四中 金牌 北京大学
  黄 英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第26届(1995年,澳大利亚) 团体总分第一
  於海涛 (男) 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毛 蔚 (女) 江苏启东市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转Caltech)
  谢小林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倪 彬 (男)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蒋 志 (男) 四川潼南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
  
  第27届(1996年,挪威) 团体总分第一
  刘雨润 (男)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
  张 蕊 (女)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 (Stanford)
  徐开闻 (男) 江苏南京市外语学校 金牌 北京大学
  倪 征 (男)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陈汇钢 (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第28届(1997年,加拿大)
  赖柯吉 (男) 广西南宁市二中 金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Princeton)
  连 乔 (男) 福建三明市一中 金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Microsoft)
  王晨扬 (男) 天津南开中学 金牌 北京大学(转Caltech) (Stanford)
  倪欣来 (男) 辽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银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UIUC)
  王新元 (男) 湖北黄冈市中学 银牌 清华大学
  
  第29届(1998年,冰岛)
  陈宇翱 (男) 江苏启东中学学生 金牌 个人总分第一 中国科技大学
  邓志峰 (男) 湖南长沙一中学生 金牌 个人总分第二 北京大学物理系 (Stanford)
  李啸峰 (男) 清华大学附中学生 金牌 清华大学
  吴欣安 (男) 浙江杭州二中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Stanford)
  刘 媛 (女) 天津南开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Princeton)
  
  第30届(1999年,意大利)
  季 焘 (男) 北京第四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McGill)
  蒋 良 (男) 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Harvard)
  段雪峰 (男) 湖北荆州中学学生 银牌 北京大学* (Caltech)
  张志鹏 (男) 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学生 银牌 北京大学 (Caltech)
  贾 旬 (男)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学生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1届(2000年,英国)
  肖 晶 (男)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 金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吕 莹 (男) 天津南开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宋均亮 (男)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陈晓升 (男) 江苏梁丰中学学生 金牌 北京大学
  张 弛 (男)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学生 金牌 清华大学*
  
  第32届(2001年,土耳其)
  魏轶F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施陈博 江苏省启东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
  戚扬 北京师大二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刘彦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北京大学物理系
  吴彬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银牌 清华大学(转Caltech)
  
  第33届(2002年,印度尼西亚)
  樊向军 江苏省启东中学 金牌 个人总分第二 清华大学
  杨 桓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转Caltech)
  顾春晖 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转Caltech)
  陈 阳 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清华大学
  高 俊 黄岗中学 银牌 北京大学
  
  第34届(2003年,台湾) 我国没有参加
  
  第35届(2004年,韩国)
  缪亚立 江苏省苏州中学 金牌 个人总分第二 理论比赛第一 清华大学
  李真 江苏省启东中学 金牌 清华大学
  郎瑞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高亢 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施烨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北京大学
  
  第36届(2005年)
  戴明劼(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全国理科试验班, 金牌, 保送清华大学)
  余江雷(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李晗晗(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保送北京大学)
  李安(天津市南开中学, 金牌, 保送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
  黄武杰(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 金牌, 保送清华大学)
  
  第37届(2006年)
  王星泽 湖北黄冈中学 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裴东斐 郑州一中 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张鸿凯 石家庄二中 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北京大学
  杨硕龙 苏州中学 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清华大学
  朱力 启东中学 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清华大学
  
  
  我国历届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成绩
  
  第4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3年荷兰)
  一金三银
  刘岳毅 女(金牌第2名) 北京二中 北京大学
  高 璐 女(银牌第 名) 河北唐山一中 北京大学
  徐 兴 男(银牌第 名) 北京大学附中 北京大学
  欧阳晓光 男(银牌第 名)福建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第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4年保加利亚)
  一金二银一铜
  王晓婷 女(金牌第 名) 北京一0一中学 北京大学
  赵革新 男(银牌第 名) 大庆四中 复旦大学
  郑春阳 男(银牌第 名) 河北唐山一中 北京大学
  周 雁 男(铜牌第 名)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复旦大学
  
  第6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5年泰国)
  二金一银
  王海波 男(金牌第 名)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 北京大学
  薛华丹 女(金牌第 名)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 北京医科大学
  林 甦 男(银牌第 名) 福建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第7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6年乌克兰)
  一金三银
  张 弩 男(金牌第 名) 清华大学附中 北京大学
  任瑞漪 女(银牌第 名) 湖南长沙一中 北京大学
  佘星宇 男(银牌第 名) 湖南长沙一中 复旦大学
  张 翔 男(银牌第 名) 山东省实验中学 复旦大学
  
  第8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7年土库曼斯坦)
  三金一银
  杨祥宇 男(金牌第 名) 清华大学附中 北京大学
  夏 凡 男(金牌第 名) 湖南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徐承远 男(金牌第 名)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复旦大学
  范 捷 男(银牌第 名) 福建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第9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8年德国)
  三金一银
  郭 婧 (金牌第1名) 湖南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凌 晨 (金牌第 名) 华中师大二附中 北京大学
  江健森 (金牌第 名) 福建永定一中 清华大学
  魏迪明 (银牌第 名) 湖南长沙一中 北京大学
  
  第10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1999年瑞典)
  三金一银
  彭晓聿 女(金牌第1名) 湖南长沙长郡中学 北京大学
  张焱明 男(金牌第 名) 哈尔滨三中 北京大学
  刘沁颖 女(金牌第13名)福建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颜 毅 男(银牌第 名) 湖南长沙一中 北京大学
  
  第11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0年土耳其的安塔利亚)
  二金二银
  王 旭 (金牌第1名) 山东省实验中学 复旦大学
  宋臻涛 (金牌第12名)长沙一中 北京大学
  叶江滨 (银牌第4名) 陕西师大附中 复旦大学
  徐良亮 (银牌第12名)湖南师大附中 清华大学
  
  第12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1年比利时)
  三金一铜
  童 一 女(金牌第7名 )成都七中 北京大学
  廖雅静 女(金牌第11名)长沙一中 北京大学
  卢 立 男(金牌第16名)湖南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吴 薇 女(银牌第60名)福建厦门一中 北京大学
  
  第1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2年拉托维亚)
  三金一银
  陈 栩 女(金牌第1名)福建师大附中 北京大学
  傅宏宇 男(金牌第6名)成都七中 北京大学
  凌 晨 男(金牌第15名)长沙一中 清华大学
  孙 路 男(银牌第36名)陕西师大附中 清华大学
  
  第14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3年白俄罗斯)
  三金一银
  黄 璞   男    湖南长郡中学   金    北京大学
  郭琴溪   男    山东师大附中   金    北京大学
  孟琳燕   女    浙江杭州十四中学 金    北京大学
  谭 昊   男    福建师大附中   银    北京大学
  
  第1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4年澳大利亚)
  二金二银
  周 腾 男 福建莆田一中 金 北京大学
  杨露菡 女 四川成都七中 金 北京大学
  李晶晶 女 安徽合肥一中 银 北京大学
  张洪康 男 湖南师大附中 银 北京大学
  
  第16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5年中国北京)
  四金
  周 舟 武汉二中 金 北京大学
  王 澜 杭州二中 金 北京大学
  叶倩倩 浙江金华一中 金 北京大学
  于静怡 山东省实验中学 金 北京大学
  
  第17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6年阿根廷)
  四金
  刘 潇 女(金牌第2名) 四川成都七中 北京大学
  彭 艺 女(金牌第3名) 湖南长沙一中 复旦大学
  欧 洋 女(金牌第15名) 江苏省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 北京大学
  胡子诚 男(金牌第16名) 浙江省绍兴市一中 复旦大学
  
  第18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我国队员成绩(2007年)
  湖南师大附中 朱军豪 北京大学
  合肥一中 周謇 北京大学
  杭州十四中学 林济民 北京大学
  山东青岛第二中学 冉辰 北京大学
http://bbs.tianya.cn/post-no110-481553-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编辑]


国际奥林匹亚数学竞赛标志
国际数学奥林匹亚(英语: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历史最长的赛事。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率先在其国内的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把这种数学竞赛和体育竞赛相提并论,冠以“数学奥林匹亚”的名称,形象地揭示选手间智力较量的过程。

1959年,第一届IMO于罗马尼亚举行,参赛国包括7个东欧国家。自此以来,除了1980年之外,IMO从未中断。随着IMO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赛国也不断增多,近几年已达约100个,基本包括了中学数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目前每个参赛国可派出最多6位参赛选手、一名领队、一名副领队和观察员。参赛者必须在比赛时未满20周岁,最高学历为中学,不过每名选手参加IMO的次数没有限制。

自第24届(1983年)起,IMO试卷由6道题目组成,每题7分,满分42分。赛事分两日进行,每日参赛者有4.5小时来解决3道问题(由上午9时到下午1时30分)。通常每天的第1题(即第1、4题)最简单,第2题(即第2、5题)中等,第3题(即第3、6题)最困难。所有题目不超出公认的中学数学课程范围,一般分为代数、几何、数论和组合数学四大类。

IMO题目植根于中学数学,但在具体知识方面有所扩展,方法上有更高要求。一般来说,IMO题目的难度较大,灵活性强,富于智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参赛者具有高深的数学知识(例如微积分),但需要参赛者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基本功,坚韧的毅力以及一定的创造性。原则上,IMO不鼓励选手利用超出中学范畴的数学知识与工具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明确限制),并会在确定题目时充分考量这点。考虑到上述特点,IMO试题及其备选题,连同各国的一些数学竞赛题目和训练题目一起,代表着一种介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的特殊的数学——竞赛数学。

目录  [隐藏]
1 比赛过程
2 奖项
3 赛事举行地点及时间
4 历届总分第一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比赛过程[编辑]
比赛的拟题方法为除主办国外的参与国家提供问题和解答,由主办国组成拟题委员会,从提交题目中挑选候选题目。各国领队在队员前数天抵达,共同商议出问题及官方答案,及由各领队把试题翻译为他们各自语言。不获选的候选试题,直至下一届比赛前不予公布,以便各参赛国作为训练和测试之用。

由于领队知悉问题,他们在比赛结束后才可和参赛者接触。他们居住于大会安排酒店,地点不对外公布。参赛队员则由副领队带领,有时也有观察员随行,居住在大学宿舍,比赛完结前不得与外界通讯,包括打电话和上网。大会也为各参与队伍安排一名导游照料参赛队员,向参赛队员解释日程和守则,带领他们往返各场所,以及安排比赛后游览活动等。领队、副领队和参赛者住宿饮食的开支由大会负担,观察员则需自费。

比赛后有两天批改答卷。每一题由各国领队和副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协调员评改,商议出最后分数。领队为参赛者向协调员尽量争取分数,若他们未能达成一致结果,则交由主试委员会仲裁。最后定出金银铜的分数线,于比赛闭幕礼颁奖。

奖项[编辑]
参赛者会依其个人成绩排先后次序。

全部参赛者中首1/12得金牌
全部参赛者中之后2/12得银牌
全部参赛者中之后3/12得铜牌
未能取得奖牌但在某一题目满分的参赛者可获优异奖
特别奖会给予使用了特别方式或发现好的一般化来解决某个问题的参赛者。这个奖项经常在80年代早期出现,最后于2005年出现,得奖者是一位摩尔多瓦选手。

赛事举行地点及时间[编辑]
粗体者为下届赛事。

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和布加勒斯特(1959年6月23日-7月31日),7个国家参赛
罗马尼亚锡纳亚(1960年7月18-25日),5个国家参赛
匈牙利维斯普雷姆(1961年7月6-16日),6个国家参赛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布杰约维采(1962年7月7-15日),7个国家参赛
波兰的华沙和弗罗茨瓦夫(1963年7月5-13日),8个国家参赛
苏联莫斯科(1964年6月30日-7月10日),9个国家参赛
东德东柏林(1965年6月13日-7月13日),10个国家参赛
保加利亚索菲亚(1966年7年3-13日),9个国家参赛
南斯拉夫采蒂涅(1967年7月7-13日),13个国家参赛
苏联莫斯科(1968年7月5-18日),9个国家参赛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69年7月5-20日),14个国家参赛
匈牙利凯斯特海伊(1970年7月8-22日),14个国家参赛
捷克斯洛伐克日利纳(1971年7月10-21日),15个国家参赛
波兰托伦(1972年7月5-17日),15个国家参赛
苏联莫斯科(1973年7月5-16日),16个国家参赛
东德的爱尔福特和东柏林(1974年7月4-17日),16个国家参赛
保加利亚的布尔加斯和索菲亚(1975年7月3-16日),17个国家参赛
奥地利利恩茨(1976年7月2-21日),19个国家参赛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1977年7月1-13日),20个国家参赛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78年7月3-10日),17个国家参赛
英国伦敦(1979年6月30日-7月9日),23个国家参赛
美国华盛顿(1981年7月8-20日),27个国家参赛
匈牙利布达佩斯(1982年7月5-14日),30个国家参赛
法国巴黎(1983年7月3-12日),32个国家参赛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年6月29日-7月10日),34个国家参赛
芬兰约察(1985年6月29日-7月11日),38个国家参赛
波兰华沙(1986年7月4-15日),37个国家参赛
古巴哈瓦那(1987年7月5-16日),42个国家参赛
澳洲堪培拉(1988年7月9-21日),49个国家参赛
西德不伦瑞克(1989年7月13-24日),52个国家参赛
中国北京(1990年7月8-19日),54个国家参赛
瑞典锡格蒂纳(1991年7月12-23日),55个国家参赛
俄罗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个国家参赛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93年7月13-24日),73个国家参赛
英属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个国家参赛
加拿大多伦多(1995年7月13-25日),73个国家参赛 [6]
印度孟买(1996年7月5-17日) [7],75个国家参赛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1997年7月18-31日)[8],82个国家参赛
中华民国台北(1998年7月10-21日),76个国家参赛(中国大陆没有参加)[9]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个国家参赛 [10]
韩国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个国家参赛 [11]
美国华盛顿(2001年7月1-14日),83个国家参赛 [12]
英国格拉斯哥(2002年7月19-30日),84个国家参赛
日本东京(2003年7月7-19日),82个国家参赛 [13]
希腊雅典(2004年7月6-18日),89个国家参赛 [14]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7月8-19日),91个国家参赛[15]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2006年7月6-18日),90个国家参赛[16]
越南河内(2007年7月19-31日),93个国家参赛[17]
西班牙马德里(2008年7月10-22日),97个国家参赛[18]
德国不莱梅(2009年7月10-22日),104个国家参赛[19]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2010年7月2-14日),97个国家参赛[20]
荷兰阿姆斯特丹(2011年7月12-24日),101个国家参赛[21]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2012年7月4-15日),100个国家参赛[22]
哥伦比亚圣玛尔塔(2013年7月18-28日)[23]
南非开普敦(2014年)[24]
泰国曼谷(2015年)
中国香港(2016年)[1]
注意:1980年原定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举行,但因故取消。两个较小规模的非官方比赛在卢森堡和芬兰举行。

从1959年至1981年,每队派队员8名,1982年派4名,1983年起派6名。

历届总分第一[编辑]
1977年:美国
1978年:罗马尼亚
1979年:苏联
1981年:美国 2
1982年:西德
1983年:西德 2
1984年:苏联 2
1985年:罗马尼亚 2
1986年:苏联 3
1987年:罗马尼亚 3
1988年:苏联 4
1989年:中国
1990年:中国 2
1991年:苏联 5
1992年:中国 3
1993年:中国 4
1994年:美国 3
1995年:中国 5
1996年:罗马尼亚 4
1997年:中国 6
1998年:伊朗
1999年:中国 7/俄罗斯
2000年:中国 8
2001年:中国 9
2002年:中国 10
2003年:保加利亚
2004年:中国 11
2005年:中国 12
2006年:中国 13
2007年:俄罗斯 2
2008年:中国 14
2009年:中国 15[2]
2010年:中国 16[3]
2011年:中国 17[4]
2012年: 韩国 1[5]
2013年:中国 18[6]
参考文献[编辑]
^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 ... thematical-olympiad
^ [1]
^ [2]
^ [3]
^ [4]
^ [5]
外部链接[编辑]
(英文)IMO的官方网站
(英文)IMO问题和答案
(英文)IMO成绩
(英文)奥数选手成为一流数学家
(英文)IMO详尽介绍
(德文)IMO winners Hall of Fame - IMO得奖者中取得费尔兹奖或奈望林纳奖
(德文)取得3个或以上的金牌的IMO得奖者
(中文)中国奥数论坛“鹏博奥数”
(中文)中国大陆IMO论坛“奥数之家”
(中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2007香港选拔赛
[隐藏] 查 论 编
国际科学奥林匹克
数学(IMO) · 物理(IPhO) · 化学(IChO) · 信息学(IOI) · 生物(IBO) · 哲学(IPO) · 天文(IAO) · 地理(IGeO) · 语言(IOL) · 初中科学(IJSO) · 天体物理(IOAA) · 地球科学(IESO)

分类: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竞赛
http://zh.wikipedia.org/wiki/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编辑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又称为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是供全球各地中学生的比赛,一般指由世界各国尚未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中学生参加的学科知识竞赛。
目录
1简介
2历史
3宗旨
4举办
5竞赛条例
▪ 一、总则
▪ 二、竞赛的组织机构
▪ 三、竞赛的组织实施
▪ 四、竞赛守则和纪律
▪ 五、监督
▪ 六、处罚
▪ 七、经费
▪ 八、竞赛的申办
▪ 九、条例的制定、修改和解释
6分类
7国际概况
8中国概况
▪ 参赛情况
▪ 指导思想
9物理竞赛
10化学竞赛
11生物竞赛
12数学竞赛
1简介
编辑

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办一次,由参与竞赛各国的国家级主管教育的部门(通常为教育部)轮流举办。参加竞赛的国家每国派出1-4人不等的中学生组成代表队赴举办国参加比赛,决出金、银、铜牌及其他各种奖项若干。
2历史
编辑

这项活动自50年代末始于东欧,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组队参加该项国际赛事,竞赛学科除数学、物理、化学外,又增加了信息学(计算机)和生物学。该项大赛每年分学科在不同的国家举行。
已经举行过的历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表明:这项活动不仅推动了各国科学教育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增进了各国青少年学生的相互了解,而且激发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基础学科科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这项活动为世界各国表现本民族的聪明才智提供了竞争和交流的舞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并因此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许多国际科技教育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3宗旨
编辑

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宗旨,主要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竞赛达到使大多数青少年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目标。并在普及活动的基础上,为少数优秀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
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杰出的成果。
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可以获得保送名牌大学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
4举办
编辑

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一般由各国政府和科技团体联合主办。在中国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出国参赛等各项具体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部负责,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部会同各有关全国性专业学会共同做好选拔、培训和组队工作。
中国组队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在广泛开展全国性学科竞赛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组织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生物学竞赛。这些活动是由各有关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院士、学科带头人倡导和提出的,是全国性学会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促进相应学科的教学改革,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少年的途径。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中,始终坚持普及性原则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帮助青少年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广泛参与的普及性学科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中国从1985年开始陆续组队参加了国际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和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截至1997年,中国共派出了230名选手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取奖牌226枚,金牌133枚、银牌65枚、铜牌28枚。团体总分多次位居参赛各国之首。
中国中学生在上述各项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强国。多年来,这一国际竞赛活动一直受到中国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同志及许多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亲切会见各学科参赛的学生、领队和教练,对这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江泽民周志高兴地说,看到这么多青少年在国际竞赛中获奖,为祖国争得荣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要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随着中国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规模和影响的日益增大,在每年组队参加由各国举办的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同时,中国也曾先后主办过3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即:1990年主办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94年主办的第25届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和1995年主办的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来自世界各国的近千名优秀中学生选手先后汇聚中国首都北京,增进了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之盛事。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还将主办第12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届时,将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推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5竞赛条例
编辑

一、总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特别美就不要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ly6636 发表于 6-6-2014 08:12 PM
是马来西亚自己不参加,也不让马来西亚的华裔代表大马参加的……
因为大马的巫人的平均智商只有85,低于 ...

我兼职和数学有关;
你说的,更这个不一样?Mathematical Olympiad
http://www.emos.com.m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14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kheng2003 发表于 6-6-2014 10:37 PM
我兼职和数学有关;
你说的,更这个不一样?Mathematical Olympiad
http://www.emos.com.my/  

不是这个,就象大马的全国运动会,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是两码事……
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生信竞赛……各国都只派出几个选手……是国际间的比赛竞赛……
不是大马国内间的比赛……

大马有没有派出中学生选手(包括大马全国竞赛的优胜者),
去参加国际间的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生信,竞赛……
但我知道反正那怕有,大马的竞赛成绩也不佳,基本上没出线过……
和绝大多数阿拉伯、非洲、拉美国家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类: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分类“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页面
以下13个页面属于本分类,共13个页面。


國際科學奧林匹克
*
Template:國際科學奧林匹亞
I
国际天文奥林匹克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 续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
國際初中科學奧林匹克
國際哲學奧林匹克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国 续
國際地理奧林匹克
國際物理奧林匹克
國際生物奧林匹克
分类:科学竞赛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ly6636 发表于 6-6-2014 11:00 PM
不是这个,就象大马的全国运动会,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是两码事……
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 ...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IMO) ?
就是国内赢的才能去IMO呀。

KUALA LUMPUR: Six Malaysian students will represent the country at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IMO) 2013 in Colombia this month.
The contingent comprises Anzo Teh Zhao Yang, 17; How Si Wei, 18; How Si Yu, 18; Justin Lim Kai Ze, 17; Khong Yi Kye, 17; and Shazryl Shafyz Zulrushdi, 17.


Read more: 6 to battle it out at Maths Olympiad - General - New Straits Times http://www.nst.com.my/nation/gen ... 15710#ixzz33s6hDJU5

http://www.nst.com.my/nation/gen ... s-olympiad-1.3157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4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kheng2003 发表于 6-6-2014 10:37 PM
我兼职和数学有关;
你说的,更这个不一样?Mathematical Olympiad
http://www.emos.com.my/  

http://www.baike.com/wiki/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开放分类: 奥赛 数学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



目录[ 隐藏 ]
1 简介2 奖项介绍3 以往举行地点及时间4 赛题提供5 我国向IMO提供的题目6 比赛过程7 历届总冠军8 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简介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其他名称: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
创办时间: 1959年
主办单位: 由参赛国轮流主办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创办于1959年,目的是为了发现并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竞赛 - 奖项介绍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目前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主试委员会的职责有7条:1)、选定试题;2)、确定评分标准;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获奖者总数不能超过参赛学生的半数。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以往举行地点及时间
1959/1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59/2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59/3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59/4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59/5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59/6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0/1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0/2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0/3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0/4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0/5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0/6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0/7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1/1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1/2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1/3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1/4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1/5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1/6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2/1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2/2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2/3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2/4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2/5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2/6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2/7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3/1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3/2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3/3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3/4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3/5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3/6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4/1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4/2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4/3 proposed by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1964/4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4/5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4/6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5/1 proposed by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1965/2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5/3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5/4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5/5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5/6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6/1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6/2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6/3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6/4 proposed by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1966/5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6/6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7/1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7/2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7/3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67/4 proposed by Italy 意大利
1967/5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67/6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8/1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68/2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68/3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68/4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8/5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8/6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69/1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69/2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69/3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69/4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69/5 proposed by Mongolia 蒙古
1969/6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0/1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70/2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70/3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70/4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70/5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1970/6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1/1 proposed by Hungary 匈牙利
1971/2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1/3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71/4 proposed by Netherlands荷兰
1971/5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71/6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72/1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2/2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2/3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2/4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2/5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72/6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3/1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73/2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73/3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73/4 proposed by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1973/5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73/6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74/1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74/2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74/3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74/4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74/5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4/6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75/1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75/2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5/3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5/4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5/5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5/6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6/1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76/2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76/3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6/4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76/5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6/6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7/1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7/2 proposed by Phan ??c Chính, Vietnam 越南
1977/3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7/4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7/5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77/6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78/1 proposed by Cuba 古巴
1978/2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78/3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78/4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78/5 proposed by France 芬兰
1978/6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79/1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79/2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79/3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79/4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79/5 proposed by Israel 以色列
1979/6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1/1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1/2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1/3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81/4 proposed by Belgium 比利时
1981/5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81/6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82/1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2/2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82/3 proposed by A.Grishkov, USSR 苏联
1982/4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2/5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82/6 proposed by V?n Nh? C??ng, Vietnam 越南
1983/1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3/2 proposed by I.F.Sharygin, USSR 苏联
1983/3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3/4 proposed by Belgium 比利时
1983/5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83/6 proposed by USA 美国
1984/1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4/2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84/3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84/4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84/5 proposed by Mongolia 蒙古
1984/6 proposed by Poland 波兰
1985/1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5/2 proposed by Australia 澳大利亚
1985/3 proposed by Netherlands 荷兰
1985/4 proposed by Mongolia 蒙古
1985/5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85/6 proposed by Sweden 瑞典
1986/1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联邦德国
1986/2 proposed by Gengzhe Chang and Dongxu Qi, China 中国常庚哲齐东旭
1986/3 proposed by Elias Wegert,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6/4 proposed by Iceland 冰岛
1986/5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6/6 proposed by Konrad Engel,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恩格尔
1987/1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7/2 proposed by I.A.Kushnir, USSR 苏联
1987/3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联邦德国
1987/4 proposed by Nguy?n Minh ??c, Vietnam 越南
1987/5 proposed by Eastern Germany 民主德国
1987/6 proposed by V.F.Lev, USSR 苏联
1988/1 proposed by Lucien Kieffer, Luxembourg 卢森堡
1988/2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88/3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88/4 proposed by Ireland 爱尔兰
1988/5 proposed by Dimitris Kontogiannis, Greece 希腊
1988/6 proposed by Western Germany 联邦德国
1989/1 proposed by Philippines 菲律宾
1989/2 proposed by Australia 澳大利亚
1989/3 proposed by Hendrikus Gerardus Derksen, Netherlands 荷兰
1989/4 proposed by Iceland
1989/5 proposed by Sweden
1989/6 proposed by Professor Marcin Kuczma, university of Warsaw, Poland 波兰
1990/1 proposed by India 印度
1990/2 proposed by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1990/3 proposed by Laurentin Panaitopol,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Romania 罗马尼亚
1990/4 proposed by Turkey 土耳其
1990/5 proposed by Germany 德国
1990/6 proposed by Hendrikus Gerardus Derksen, Netherlands 荷兰
1991/1 proposed by USSR 苏联
1991/2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91/3 proposed by Chengzhang Li, China 中国 李成章
1991/4 proposed by USA
1991/5 proposed by Johan Yebbou, France
1991/6 proposed by Hendrikus Gerardus Derksen, Netherlands
1992/1 proposed by New Zealand 新西兰
1992/2 proposed by India 印度
1992/3 proposed by Chengzhang Li, China 中国 李成章
1992/4 proposed by Johan Yebbou, France 法国
1992/5 proposed by Italy 意大利
1992/6 proposed by Tony Gardiner,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93/1 proposed by Ireland 爱尔兰
1993/2 proposed by David Monk, formerl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93/3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93/4 proposed by F.Y.R. Macedonia 马萨多尼亚
1993/5 proposed by Elias Wegert, Germany 德国
1993/6 proposed by N.G. de Bruijn, Netherlands 荷兰
1994/1 proposed by Vincent Lafforgue, France 法国
1994/2 proposed by Hans Lausch,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and Armenia independently 亚美尼亚-澳大利亚
1994/3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94/4 proposed by Australia 澳大利亚
1994/5 proposed by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94/6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95/1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1995/2 proposed by nazar Agakhanov, Russia 俄罗斯
1995/3 proposed by Jaromir Simsa, Czech Republic(我在其他地方得到的信息是这题为日本提供)
1995/4 proposed by Professor Marcin Kuczma, university of Warsaw, Poland 波兰
1995/5 proposed by New Zealand 新西兰
1995/6 proposed by Professor Marcin Kuczma, university of Warsaw, Poland 波兰
1996/1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1996/2 proposed by Canada 加拿大
1996/3 proposed by Romania 罗马尼亚
1996/4 proposed by Alexander S. Golovanov, Russia 俄罗斯
1996/5 proposed by Nairi M. Sedrakyan, Armenia 亚美尼亚
1996/6 proposed by Laurent Rosaz, France 法国
1997/1 proposed by Belarus 白俄罗斯
1997/2 proposed by David Monk, formerl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英国
1997/3 proposed by Russia 俄罗斯
1997/4 proposed by Iran 伊朗
1997/5 proposed by Petr Kanovsky, Czech Republic 捷克斯洛伐克
1997/6 proposed by Giedrius Alkauskas, Lithuania 立陶宛
1998/1 proposed by Charles Leytem, high school Dierkirch, Luxembourg 卢森堡
1998/2 proposed by India 印度
1998/3 proposed by Belarus 白俄罗斯
1998/4 proposed by David Monk university Edinbourg 英国
1998/5 proposed by Ukraine 乌克兰
1998/6 proposed by Nikolai Nikolov and Oleg Mushkarov Institut Mathematiques Informatiques Academie des Sciences Sofia Bulgarie 保加利亚
1999/1 proposed by Jan Willemson university of Tartu, Estonia 爱沙尼亚
1999/2 proposed by Professor Marcin Kuczma, university of Warsaw, Poland 波兰
1999/3 proposed by E.Barabanov and I.Voronovich, Belarus 白俄罗斯
1999/4 proposed by Taiwan 中国台湾
1999/5 proposed by P.Kozhevnikov, Russia 俄罗斯
1999/6 proposed by Japan 日本
2000/1 proposed by Serge Berlov, Saint-Petersbourg Russia 俄罗斯
2000/2 proposed by Titu Andreescu, USA 美国
2000/3 proposed by Belarus 白俄罗斯
2000/4 proposed by Sandor Dobos professor lyc Fazekas Mihaly, Budapest, Hungary 匈牙利
2000/5 proposed by Valerii Senderov, Moscou Russia 俄罗斯
2000/6 proposed by Lev and Tatiana Emelianovii, Kaluga Russia 俄罗斯
2001/1 proposed by Hojoo Lee university Kwangwoon, Seoul Korea 韩国
2001/2 proposed by Hojoo Lee university Kwangwoon, Seoul Korea 韩国
2001/3 proposed by Dr.Christian Bey university of Rostock, Germany 德国
2001/4 proposed by Professor Bill Sands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加拿大
2001/5 proposed by Toshio Seimiya, Kawasaki Japan / see cruxmathematicorum problem 2501 (以色列)
2001/6 proposed by Alexander Ivanov, Bulgaria 保加利亚
2002/1 proposed by Federico Ardila, university of Los Andes, Bogota Colombia 哥伦比亚
2002/2 proposed by Hojoo Lee university Kwangwoon, Seoul Korea 韩国
2002/3 proposed by Laurentin Panaitopol,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2/4 proposed by Mihai Manea, Galati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2/5 proposed by B.J.Venkatachal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Indian Institut of Sciences, Bangalore India 印度
2002/6 proposed by Vyacheslav Yasinskiy, Vinnitsa Pedagogical University, Vinnitsa Ukraine 乌克兰
2003/1 proposed by Carlos Gustavo Moreira, BrasILIA 巴西
2003/2 proposed by Bulgaria 保加利亚
2003/3 proposed by Waldemar Pompe, Poland 波兰
2003/4 proposed by Finland 芬兰
2003/5 proposed by Ireland 爱尔兰
2003/6 proposed by Johan Yebbou Professeur Mathematiques Speciales MP* in France 法国
2004/1 proposed by Valentin Vornicu and Dinu Serbanescu,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4/2 proposed by Hojoo Lee university Kwangwoon, Seoul Korea 韩国
2004/3 proposed by Jan Villemson, Estonia 爱沙尼亚
2004/4 proposed by Hojoo Lee university Kwangwoon, Seoul Korea 韩国
2004/5 proposed by Waldemar Pompe, Poland 波兰
2004/6 proposed by Dr. Mohsen Jamaly, Iran 伊朗
2005/1 proposed by Bogdan Enescu,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5/2 proposed by N.G. de Bruijn, Netherlands 荷兰
2005/3 proposed by Hojoo Lee, South Korea 韩国
2005/4 proposed by Mariusz Skalba, Poland 波兰
2005/5 proposed by Waldemar Pompe, Poland 波兰
2005/6 proposed by Radu Gologan and Dan Schwarz,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6/1 proposed by Hojoo Lee, South Korea 韩国
2006/2 proposed by Du?an Djuki?, Serbia 塞尔维亚-黑山
2006/3 proposed by Finbarr Holland, Ireland 爱尔兰
2006/4 proposed by Zuming Feng, USA 美国 冯祖铭
2006/5 proposed by Dan Schwarz, Romania 罗马尼亚
2006/6 proposed by Du?an Djuki?, Serbia 塞尔维亚-黑山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赛题提供
2007年第4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试题由以下国家提供
第1题:新西兰;
第2题:卢森堡;
第3题:俄罗斯
第5题:英国;
第6题:荷兰
2008年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试题由以下国家提供
第1题由俄罗斯的Andrey Gavrilyuk提供。
第2题由奥地利的Walther Janous提供。
第3题由立陶宛的Kęstutis Česnavičius提供。
第4题由韩国的Hojoo Lee提供,他已为IMO供题多道,经常上mathoe的就都知道此人了。
第5题由法国的Bruno Le Floch and Ilia Smilga共同提供。
第6题由俄罗斯的Vladimir Shmarov提供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我国向IMO提供的题目
1986第27届IMO第2题,这是我国向IMO提供的第一道试题。
在平面上给定的点P0和△A1A2A3,且约定S≥4时,As=A s-3,构造点列P0,P1,P2,……,使得P k+1为点Pk绕中心A k+1顺时针旋转120°所到达的位置,k=0,1,2,……。求证:如果P1986=P0,则△A1A2A3为等边三角形。
由中国科技大学常庚哲和吉林大学齐东旭共同命制。
1991第32届IMO第3题,这是我国向IMO提供的第二道试题。
设S={1,2,3,……,280},求最小的自然数n,使得S的每个n元子集中都含有5个两两互素的数。
由南开大学李成章命制。
1992第33届IMO第3题,这是我国向IMO提供的第三道试题。
给定空间中的九个点,其中任何四点都不共面,在每一对点之间都连有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可染为红色或蓝色,也可不染色。试求出最小的n值,使得将其中任意n条线段中的每一条任意地染为红蓝二色之一时,在这n条线段的集合中都必然包含有一个各边同色的三角形。
由南开大学李成章命制。
1999年第40届IMO第四题由我国台湾提供。
确定所有的正整数对(n,p),满足:p是一个素数,n≤2p,且(p-1)n+1能够被n p-1整除。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比赛过程
比赛的拟题方法为除主办国外的参与国家提供问题和解答,由主办国组成拟题委员会,从提交题目中挑选候选题目。各国领队在队员前数天抵达,共同商议出问题及官方答案,及由各领队把试题翻译为他们各自语言。不获选的候选试题,直至下一届比赛前不予公布,以便各参赛国作为训练和测试之用。
由于领队知悉问题,他们在比赛结束后才可和参赛者接触。他们居住于大会安排酒店,地点不对外公布。参赛队员则由副领队带领,有时也有观察员随行,居住在大学宿舍,比赛完结前不得与外界通讯,包括打电话和上网。大会也为各参与队伍安排一名导游照料参赛队员,向参赛队员解释日程和守则,带领他们往返各场所,以及安排比赛后游览活动等。领队、副领队和参赛者住宿饮食的开支由大会负担,观察员则需自费。
比赛后有两天批改答卷。每一题由各国领队和副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协调员评改,商议出最后分数。领队为参赛者向协调员尽量争取分数,若他们未能达成一致结果,则交由主试委员会仲裁。最后定出金银铜的分数线,于比赛闭幕礼颁奖。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历届总冠军
1977年:美国
1978年:罗马尼亚
1979年:苏联
1981年:美国 2
1982年:西德
1983年:西德 2
1984年:苏联 2
1985年:罗马尼亚 2
1986年:苏联 3
1987年:罗马尼亚 3
1988年:苏联 4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
1991年:苏联 5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3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
1994年:美国 3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
1996年:罗马尼亚 4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6
1998年:伊朗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7/俄罗斯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8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9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2003年:保加利亚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1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2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3
2007年:俄罗斯 2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4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15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2010年7月6日至12日,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来自105个国家的1200名选手参赛。
聂子佩、李嘉伦、肖伊康、张敏、赖力和苏均组成的中国队以197分的总成绩夺得团体总分第一,6名队员获得金牌,中国队员聂子佩成为本届比赛中唯一一个获 得满分的选手。俄罗斯、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分获第二至第五名。








附图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组图相关影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6-2024 08:39 AM , Processed in 0.06598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