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18|回复: 28
|
请教, [拈花一笑] 佛陀这举动想表什么?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9-7-2013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7-2013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7-2013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oyallam 发表于 9-7-2013 04:11 PM
。。。。。。。。
是这样吗?
请再来.
|
|
|
|
|
|
|
|
发表于 9-7-2013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花微笑這典故,是後世禪宗子弟編造出來,出自五燈會元,在各佛經毫無記載。
這故事的偽造目的是要禪宗的法脈傳承得到認可。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3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老法师:拈花微笑的公案
下面这一段,「尤应深省者」,尤其应该我们深深去反省。
「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这个公案、典故出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拈华微笑就出在这个经上。
「梵王至灵山」,大梵天王,灵山就是耆阇崛山,就是王舍城耆阇崛山。
「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这是用花供佛,供养佛。「舍身为座」,大梵天王也是来表法的,若不是古佛再来,至少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来表演。舍身为座,你看国王对佛多恭敬,他请佛坐在他身上。
「请佛为众生说法」,大梵天王不是普通人。「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世尊也满他的愿就坐一下,不能坐太久,坐太久就不近人情,大梵天王。
所以这些都有人情东西在里面,所以他的时间愈短愈好。请说法,他拈花,这个花什么?就是大梵天王供养的那朵花,拈华示众,比一比给大家看看。
「人天百万」,人不多,天神多,跟着大梵天王来的。「悉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这个花的意思,都不知道。
「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只有迦叶尊者微微的笑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就把这个花给迦叶,这是禅宗里头第一个公案,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明白了,他开悟了,在世尊这一个动作当中,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后来传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最初释迦牟尼佛传迦叶不是衣钵,是大梵天王供养的这一朵花,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九集)2010/7/26 檔名:02-039-0089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7196.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7-2013 12:56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鏡花水月 发表于 10-7-2013 01:26 AM
依日本忽滑谷快天《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文所说,本经应系伪经。因为无译者名、无请回日本的祖师、无藏 ...
仅供参考:
1.卍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26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全文;内有序言: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凡例斯经全轴二十四品。品名开于后。轴今成两本。斯经三百有年来。秘于某寺经函。故文字多为蠹鱼蚀者。圈儿充之。间有纸叶脱者。可叹惜矣。斯经出处。不敢分明说。盖付予人。以秘藏故。深诫说来历。读人毋加穿凿。斯经震旦秘之御府。不许流通。故见者最希。本邦幸有此本者。实国家之宝也。专赖有力弘通。诚知王荆公宋景濂语不虚也哉。斯经传写。失译人之名。莫怪之。斯经请益品一篇。文相句义。与涅槃经同。但有中间处处。文字增添耳。然字蚀最甚。依涅槃经全文。则理显著矣。斯经梵王。于涅槃会上。别发问。如来为之重说。故文身句体。与涅槃经。大同小异。斯经予深秘五十年于兹。时逢圣明。今正流布。窃意。五百年之嘉运者乎。见闻诸师。伏冀随喜流通。斯经始终。为台贤二师别顿判看。至心熟读。则经旨精通无遗。世说我国台岭慈觉大师。曾自大唐抄来斯经。在于某国某寺。欲亲讨校正。老矣所不能也。暂俟后贤。
2. 又名《问佛决疑经》。有二卷本和一卷本两种。该书曾在古代中国出现,后来流传至日本,后来在中国失传,近代有学者前往日本,将这本被日本视为国宝的真经又再次请出,带到中国。收在《万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叙述世尊于灵山会上拈金波罗华,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说我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后世禅徒乃谓此事为禅的起源。“拈花微笑”的典故即依据本书。--百度百科,《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oyallam 发表于 9-7-2013 04:11 PM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供参考:
1.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照金色波罗华条。--互动百科,《拈花微笑》
2. 关于“拈花微笑”公案,唐宋以来在禅门流传。灵山会上,世尊拈花、大迦叶微笑,世尊授记大迦叶尊者得佛正法眼藏。六祖以后,禅门都不知佛经也记载过此事,还以为只有祖师开示过,经藏并无记载。从各种灯录来看,禅师都未提到它在佛经里的出处,都以为不见于藏经。禅门也不知道有《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部经。后来,北宋宰相、居士王安石在宫内翰林院见过《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了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世尊授记摩诃迦叶得正法眼藏。王安石在偶然与佛慧泉禅师言谈时,才发现禅师并不知道佛经有记载这件事,于是他告诉了禅门中人。据《宗门杂录》记载:【王荆公(王安石)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王安石)云:“余顷在翰苑(翰林院),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更奇妙的是,这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不但禅门中人不知,竟然还是北宋宰相从宫内秘藏的不公开版本的大藏经里看到后,偶然闲谈中告诉禅门中人的。可见此经在至少北宋以前早已来中国,被帝王珍秘在大内秘藏大藏经中,不在世间刊刻流传。此经更不是禅门中人编造的。近代,该经在日本又被发现,它又名《问佛决疑经》,有二卷本(24品)和一卷本(7品)两种,收在新纂续藏经第 01 册 No. 0027、《续藏》第87册。因其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不详,历代大藏经也未公开此经,因而常被无正法眼者疑伪。--佛教文章,《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是货真价实的真经
3. 唐代记录证明当时大家已经知道世尊拈花这个典故,非宋朝后撰: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供参考: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第二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妙哉。我念过去无量劫,事于燃灯佛布说法处,发菩提心,从佛修行。亦复世尊布说法,于说法中,得漏尽智,成阿罗汉。亦复闻说诸法实相,入菩萨道,不动先果,成大乘道,得近如来一切‘种智’。”
“如是妙智,从何处来?皆从凡夫久远心来。其久远心,等诸佛心,是为法身,是名成佛。得见是心,非在言教理诲、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缘熟时,凡夫即见。是故佛道,传于凡夫,人中不绝。”
“若无此法,唯有感果贤圣得道,而无凡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佛道者。若然于末法浊恶世中,证果人者,千万人中,无有一人。无证果故,佛道绝传,唯有名字,无有道象。有此法故,传佛道象,不结于末世”。
佛言:“善哉。摩诃迦叶。如汝所言,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传法象尔。我灭度后,以大法藏,今付于汝。能持传传,弘通正法,寻嗣心道,令不断绝”。
尔时,世尊从起,梵王以身为座妙严天座。着于本座,告大梵王:“汝于过去无量中,修菩萨道,住高地位,能问是法。于末法浊恶世中,相续诸佛大道心法,令不断绝,咸是所以依汝力也。尚有所以思,悉恣问之,如来为汝,演说正法”。
大梵王言:“善哉,世尊。听问如是,我当问之。如来先经,为未说之?为未示之?为既示之?”
佛告大梵王言:“我先已说,为既说之。为舍利弗谓‘不可以言宣’是也。时舍利弗,面会此法,即得当成‘华光佛’记。”
“亦复龙女,以一宝珠,无句上之。龙女以一宝珠,无句上之。如来又也速受宝珠,无句受之。龙女又依此佛心道,即得成佛,亦复是也”。
大梵王言:“若如是者,今日如来,以此一法,为最真实”。
佛言:“如是,如汝所言。舍利弗者,过去劫来,不离于我,今日亦然,我俱不久入于涅盘,不留我后。龙女已得他方成佛,非我弟子,其法不传,皆如无耳”。
“今日有独摩诃迦叶,传真道象。我灭度后,至于末法,五浊恶世,后五百岁,不绝佛道,唯在迦叶,独付传中。是故名曰‘唯是真实’”。
大梵王言:“如来先说‘后五百岁’,其五百岁,是何时也?”
佛言:“夫其‘五百岁’者:我灭度后,佛法住世,正法八百年,像法千二百,末法五千五百年。已去正法、像法、末法,后所有年,五百岁是也”。
大梵王言:“正法、像法、末法,及后五百岁者,是谓何世、何国然也?”
佛言:“其世是人间世,而非天世、及龙世也。亦复其国,是阎浮中,随机诸国,非必一国。”
“所以者何?天世龙世,是圣者世,而无年限。但有人世,上清下浊,上盛下衰,是故有限。亦复国国,时改机变,或有天护,或有圣护,或无天护,或无圣护。或有神护,或有仙护,或无神护,或无仙护。人机无量,国随人机。是故非必一国然也。”
梵王白言:“世尊。如是如佛所说,国机不同,或有有缘,或有无缘,或有护安,或有护难。兹兴彼废,兹废彼兴。佛法东渐,后五百岁,留法不绝,利益众生。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出世,四十余年,种种说法。云何有‘未曾有法’耶?云何有‘及言语法’耶?愿为世间一切人天,能示己自”。言了,金色千叶大婆罗华持以上佛,而退舍身,以为床座,真诚念愿。
尔时,世尊着坐其座,廊然拈华。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
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
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
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依一心性,已成说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谓余法,尚有更一,诸佛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十方佛说。”
“迦叶当知:汝所付属,八万藏经。是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间牛车马车,是为诸法,乘之渡于道路器也,所有教经亦复如是。汝能奉持”。
尔时,摩诃迦叶欢喜踊跃,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此法实难遭者,诚是直道,诚是妙道”。
“我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厌生死,唯求涅盘,但修无为,不求是法。但了空理,不知是法。难行苦行,多年作劳,得阿罗汉,思之诚难”。
“今日如来,最上妙示,唯刹那事,非年非劫,非难妙易。令我成佛,无有疑惑。虽非实至劫数成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妙觉成佛。实知法身,是心是佛。三世诸佛,一躯妙体。”
“今思已前,于多年中,难行苦行,是劳无功。亦多年中,求空无为,皆虚假法,更非实法。”
“今日见得是真空法:其相正空,而性不空。其体无为,而性圆满。一切众生,唯依是法,当得成佛。”
佛告摩诃迦叶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汝于未来,当得成佛,如我今日是法”。
尔时世尊,说此言已,即从座起,还坐本座,无语无动。众会亦复寂莫无声,皆含妙气。
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能快说之:世尊灭度,后世众生,云何入得?云何修行?愿为我入‘入得修行精密法要’。”
佛告大梵天王:“天王谛听,善思念说之。众生机根,种种无量。或听理入,或禅定入,或因缘入,或持示入,不一般也。”
“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云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于心性外,无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实求者,能人是道”。
“智慧如舍利弗,多闻如阿难陀,辨才如布娄那,解空如须菩提,持戒如优婆利,神通如目健连,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辈,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辈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实体故”。
“唯证性体,必灭佛道。如是了知,真实求者,能入是道。天王,或有知见心性妙实体者,知见之时,即体妙理。无放无离,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见闻觉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非异非别,唯以融一个之道。我于即时,成佛道已,世间出世,修行无咎”。
尔时,大梵天王问迦叶言:“世尊往昔说种种教,其教理之。今日仁者,从佛所受心。云何有所差别?”
语梵王言:“仁者莫问如是。此事若有‘世尊已前所说教理,差于今日所受心’者,彼诸教者,即是邪说。若有‘世尊今日所受心,差于已前所说教理’,是此心者,即是心。一切教之,此一心理,无有毛端所差别所。若有学人,谓‘诸教理与此心理有所差别’,是即外道天魔所说。非唯不知诸大乘经所说之理,亦不知我受一心理。若知心理,应知教理一理无差。但有所差诸教理者,以虽有益非真。今此知见教,唯是实无二。虽设有他教,其益皆小分,不谓他无益分。性说一端,如星光日为”。
“分光为星光 不谓星无光
小端如无益 四谛十二缘
五戒及十善 念佛往净土
具戒及坐禅 权大诸菩萨
皆是彼端小
此教如日光 他教如星光
众星虽□天 不谓之白昼
日光出现时 夜明天成昼
他教虽有世 不谓佛法者
众生正诸佛 秽土是净土
生死自涅盘 三世永一世
世法即佛法 有为实无为
如是知见教 及其修行者
谓之佛法有 又谓我世有
佛说是语时 众有百千人
皆了无上道”
“言教令悟心性理,令成佛道。传心理者以心传之,得心性理,令成佛道。教者,渐入。心者,顿入心者,迟速不同,理则一同。”
“譬如东国人指日轮,谓:‘此日轮从我东天,往彼西天’。西国人亦指日轮,谓:‘此日轮从彼东天,来我西天’等。虽异彼此,往来之言不差,谓日日轮之言,与语日东西,理者不差。”
“如来教示,亦复如是。教传、心传,示相不同,于理一同”。
白言:“世尊。此见性道,应唯比丘行此道哉?亦诸在家可普行哉?”
佛言:“天王。心性之道,出家在家,天龙鬼神,皆悉具足。何可限之比丘耳?”
“唯有在家出家行相,于相异非一。其出家行,父母已赦,出父母家,代父母事三世诸佛。无主君故,代事菩萨。布佛形家,如生身佛;有佛舍利,如在世佛。出世俗故,不礼国王、不敬天仙、不求财宝。但持一钵,不畜衣服,但持三衣,安住深山,树下岩洞。清意净身,身明了觉,知自己本佛陀方佛身一躬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13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0-7-2013 01:23 PM
仅供参考: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第二
谢谢教导。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如舍利弗,多闻如阿难陀,辨才如布娄那,解空如须菩提,持戒如优婆利,神通如目健连,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辈,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辈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实体故”
未得"心性真实体"?? 心性真实体 -- 真我, 梵我, 本尊??
摩诃迦叶尊者就是主持第一次结聚的大阿罗汉, 南传巴利文三藏和阿含经就是摩诃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和其它的阿罗汉结聚, 几时摩诃迦叶尊者教大乘法?? 后人造书了得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1-7-2013 12:23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3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原典的内容都被后人误解到7788了,导致现在出现乱七八糟的非法......可惜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7-2013 07: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ulan4896 发表于 10-7-2013 11:44 PM
很多原典的内容都被后人误解到7788了,导致现在出现乱七八糟的非法......可惜咯....
爬了几天贴,才发觉南北传那么多分歧!
为何呢?
|
|
|
|
|
|
|
|
发表于 11-7-2013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传说。很美的传说。为何那么多的祖师大德,都没有删除这个传说?
因为,这个传说带有很重要的讯息。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花?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沉默不语?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笑?
每一个知道的人都一定会笑。
当你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也一定会笑。 |
|
|
|
|
|
|
|
发表于 11-7-2013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那些心境在同一个程次上的人, 一人在细微的行为表现上而另一人明白彼此间的意境, 当然会会心一笑. |
|
|
|
|
|
|
|
发表于 12-7-2013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