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687|回复: 224

天主教 与 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6-2009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烏鴉 于 27-2-2015 09:40 AM 编辑

天主教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因其将不使用上帝等词汇称呼所信仰的天主,而仅使用天主一词)。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名称由来与历史“公教會”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译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因为天主教徒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会。他们选择这个名字,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初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的出現早于现在的天主教会,在宗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裡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同正教會的“正”,其字面意思雖也平常,但是後來僅由正教會所擁有。儘管如此,仍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

羅馬天主教會
五世紀古羅馬東、西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罗马天主教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翻译为彼得)說的這句話:“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译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袭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继承者们,就是被称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高领袖。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直到现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冈的元首。

東方天主教會

馬龍派天主教會
(Ecclesia Maronitarum),是基督教中属于东仪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创立。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首任宗主教若望·马龙。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占该国人口约1/4。马龙派教会语言为古叙利亚语en:Syriac language),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
今日马龙派的最高教会首脑为安提约基雅马龙派宗主教,由全世界的马龙派主教选出,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须要报告教宗,并获得其认可,以体现马龙派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当安条克马龙派宗主教参加天主教教会活动时,他的地位相当于一位枢机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yuenxi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的天主教會

除了羅馬天主教會外,在東歐有東儀天主教會(流行於烏克蘭白俄羅斯,在蘇聯時代曾被迫併入東正教會),在黎巴嫩馬龍派天主教會,在埃及有Coptic Catholic Church。它們與其他教會不同,承認教宗的地位,與天主教有共融的關係。

教义教规

天主教的教義,都可以在天主教教廷官方的 Catechism of Catholic Church 找到。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项圣事,即聖洗聖事坚振圣事和好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聖事(基督新教则仅保留洗礼和圣体圣血作为正式的圣礼)。在这其中,弥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经》。
天主教的节日很多,在基督宗教三大派别少于东正教而多于基督新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圣诞节復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聖體聖血節等。

修道会

埃及出現了最早奉行與世俗隔離的,禁食、祈禱的信仰團體。經過聖本篤的改革,在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男、女修道院。
參加這種團體的,男的稱修士,女的稱修女。有些修会的修士都是神父, 如耶稣会(修士可以晉鐸甚至被選為教宗),他們都宣發神貧、服從、貞潔的三個聖願。
為不同目的和精神而設立的修道團體,稱為修會,這是因應不同的時代及社會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團體。天主教中著名的修會有本笃会(自身靈修為主)、方濟會(面向貧窮人)、道明會(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穌會(從事學術)、聖言會(注重向外傳教)和慈幼会 (面向青少年)。
十九世紀末開始,有許多国籍修會陸續出現,如义大利籍刚恒毅枢机创立的主徒會、永年教区韩鼎祥主教创立的中华圣体侍卫德肋撒女修会、新乡教区张维柱主教创立的贫穷献托苦修会、原籍比利时后加入中国籍的雷鸣远神父在安国教区创立的耀漢小兄弟會德来小妹妹会等。在中國大陸,很多人誤將修會說成教會,這是一種誤解。修會有屬於國際性的團體,也有隸屬教區的團體會(教區修會,如一些修女會)。在世界各國有不同形式的修會團體,但都是屬於天主教會的體系之內。

天主教與華人世界

与东方世界有关的天主教传教士,最有名的可說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他也被称为“东亚宗徒”。他虽然極想到中國傳教,却也只在臨終前到達今日中國廣東省上川島,他後來亦成為传教主保。
天主教会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至明朝中葉,開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國。隶属于耶穌會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傳教并获得明朝皇帝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雖然經歷雍正「禁教」政策以來的各種影響,但天主教在中國至今已經根深蒂固。
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教友人數,預估約有1500萬人。華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屬於拉丁禮的羅馬天主教會。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1: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天主教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但在中共的不断分化打压下,极少数主教、神父和教友在中共的怂恿下在1957年成立并加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由他们领导的教会,由于妄图脱离教宗的直接领导。史称“地上教会”、“公开教会”、“官方教会”或“爱国教会”。而大多数主教、神父和教友从此走入地下。史称“地下教会”、“忠贞教会”、“非官方教会”或“苦难教会”。直到2006年,中国天主教愛國会没有依照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及神父,遭到教宗的反对和谴责。包括擅自祝圣马英林、刘新红和王仁雷等不合格神职为非法主教。但在禮儀及祈禱上仍然是延續天主公教會的一切儀式。據了解,自1958年以來,爱国会先後自選自聖了170多名主教。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大陆天主教与普世天主教接触逐渐紧密,在地下教会的见证和广大教友的要求下,非法主教们接二连三的向教宗表示忏悔和投诚,截止到2009年1月份,在世的主教里已经高达80%获得教宗的宽赦而合法化。但是教宗期待着他们响应教宗的号召,执行教宗牧函,坚定的站在教宗的一边。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敢履行起自己的牧职。由此可见,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会与普世教会越来越紧密,正在大步迈向共融合一的道路。分裂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历史。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6月30日中國天主教徒發一封名為《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徒信》的牧函, 他在牧函中堅持教廷才有權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單上,教廷可以和中國內地能夠達成協議;此外,他促請中國政府給予信徒宗教自由,並期望能夠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關係。教廷隨牧函附有一份聲明,聲明中指出,「教宗本篤十六世表示完全願意同民事當局展開平靜而建設性的對話,最終找到解決有關公教團體的各種問題的辦法;從而實現我們所期盼的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

香港與澳門地區天主教會

香港澳門地區的教會,因為曾經歷外國統治,故與中國大陸發展出不同的風貌。天主教香港教區一國兩制下,仍受羅馬教廷的領導,而非愛國會。天主教香港教區現任主教湯漢,而前任主教陳日君樞機是兩位在世華人樞機主教之一(另一位為臺灣的單國璽樞機)。天主教澳門教區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情況一樣無變,但在回歸前歸屬葡萄牙的總教區。天主教澳門教區現任主教黎鴻昇榮休主教林家駿

台灣天主教會

天主教傳入台灣,始於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至鄭成功家族統治台灣中斷,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再度傳入台灣。在日治時代,台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從中國大陸帶來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職人員,在1952年由傳教區改制為從屬於羅馬教廷的聖統制度
目前台灣的天主教會分為七個教區,以及教廷直轄的宗座署理區,共十七位主教(包含全球僅有的兩位華人樞機主教之一的單國璽),並設有一主教團台灣地區主教團)。此外還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布在八百個教堂及其他教會機構。
宗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約30萬人左右,雖然僅佔宗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團體在宗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方面的貢獻上,有相當高的影響力。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1: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宗教大分裂是指兩次的基督宗教分裂,11世紀第一次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兩大宗。於15世紀第二次新舊教會大分裂(或稱宗教改革)中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義宗(路德教派)、聖公宗(英國國教派)以及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等,其後又從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這種小教派。而這兩次的大分裂卻是對整個歐洲基督宗教世界衝擊以及影響最大的。

東西教會大分裂

自二世紀以後,以羅馬爲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爲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天主教和東正教。


分裂的遠因
羅馬教會的首席地位

公元70年,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轉移到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根據聖經記載,羅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使徒保羅曾給在羅馬的基督徒寫了著名的羅馬書,並親自在羅馬居留了二年。根據教會的聖傳,使徒彼得是羅馬的首位主教。這兩位使徒最终都在羅馬殉道。因此,羅馬教會在初期教會中一直享有極高的威望。在此期間,教宗(羅馬主教)亦試圖在一些教會事務中扮演權威的仲裁者的角色。公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開了基督宗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普世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在大公會議所頒佈的法令中,羅馬教會列於各地方教會之首。


新羅馬的興起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將該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381年,召開了基督宗教歷史上的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這次大公會議將君士坦丁堡教區提昇爲牧首區,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僅次於羅馬教宗。451年召開的第四次普世大公會議——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通過的第28條法令,將君士坦丁堡牧首提昇至與羅馬教宗並列的首席地位。根據大公會議的法令,教宗之所以擁有首席權乃是因爲他是帝國首都羅馬的主教的緣故,故此,帝國的新首都的主教也擁有與羅馬主教相同的首席權。這一法令受到當時的教宗利奧一世的强烈抗議,認爲該法令侵犯了羅馬教宗的首席權,聲稱:教宗之所以擁有首席權是因爲他是使徒之長彼得的繼承人的緣故,君士坦丁堡牧首不擁有首席權,因此,拒不承認該法令的有效性。


特勞拉會議

621年,特勞拉(TNTRYLLI)地方召開會議,警告西方主教們如果不服從教會的紀律則開除教籍。此次會議中第五十五條──羅馬人民於四旬期星期六守齋乃違背教會之傳統,如神父為此將廢逐,若為主教,則開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時守齋亦開除其教藉。教宗不簽字認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擾。


近因
聖像破壞與教難

公元7世紀末,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在禮儀和教義上的分歧加劇。726年,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身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將堂內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這樣在東方教會引起了混亂與教難。利奧三世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聖日爾曼(St. Germanos)廢除,當時教宗額我略二世絕罰了皇帝。利奥三世報復,派箭隊活捉教宗。

利奥三世死後,繼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繼位後,願意恢復對聖像的敬禮,願意東西方教會統一,因而他得到當時君士坦丁堡牧首聖特拉烏斯(St. Tarasios)的支援,並得到羅馬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於787年,召開了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會議結果重新闡述敬禮聖像的真正意義,教會並非敬禮聖像本身,而是敬禮聖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聖母、聖人。


佛希要分裂

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納爵(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廢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繼任牧首。863年,此時的羅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採取了行動,聲明伊納爵的廢黜非法,以及開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開始了反擊,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開除教宗教籍,是為“佛希要分裂”。

雙方為教區管轄權和羅馬教會將聖靈“從父出來”改為“從父和子出來”引發的“和子句”糾紛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米海尔三世遭人暗殺,兇手自立為皇帝,是為巴西尔一世,他將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廢逐伊納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繼任的亞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東西教會統一,而東方教會也承認羅馬的首席地位。

雖然佛希要分裂只維持了幾年,但是卻種下了日後大分裂的近因。過去羅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無可否認的。這次事件後卻有人開始質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竄改教義。


正式大分裂
彌格耳分裂

佛希要分裂後,西方的拉丁教會和東方的希臘教會在“和子句”上和禮儀上的糾紛實際上並沒有解決。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賽魯來(Michael Cerularius)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因其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彌格耳致函羅馬,指責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質問西方教會彌撒用無酵的餅是源自猶太人實為異端、安息日守大齋、准許吃未出血的肉、四旬日不唱哈勒路亞等等。

當時的教皇良九世為了不讓分裂再起,派了樞機主教亨拜(Humbert)為首的協調團至君士坦丁堡,可惜亨拜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場事件陷入了另一個低潮。彌格耳就事件再次抨擊拉丁教會,相方談判失敗,亨拜與他的同伴於1054年7月14日進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對彌格耳抗議,將開除教籍的判書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聲跺腳並說到──「願我上主臨鑑,評判我輩!」

彌格耳不肯屈服,當眾把教皇送來的詔書燒毀。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新舊教大分裂(宗教改革)


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後新教從羅馬教會分裂出了聖公宗、歸正宗以及信義宗這三大支派。


遠因

人文主義的衝擊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拜占庭帝國,逃亡到西歐的學者們帶來了大量的古典。文藝復興也隨這些東羅馬學者的逃亡而來。又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人文主義成為當時歐洲的新思想,人們開始懷疑中世紀以神為本位的人生價值,而開始認真思考以人為本位的新觀點。就在這樣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觀也慢慢的受到民眾的懷疑。


工商業復興的影響

中古世紀的歐洲大致分為教士、貴族還有騎士的上等階級,跟農奴以及平民組成的下等階級。隨著工商業的復興創造出了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組成的中產階級發展出了完善的商業組織如行會、銀行等等,而之後的歐洲世界也從原本的教權轉移到由君主以及中產階級主導。

但是民生問題也隨之而來,像貧富差距以及階級對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向政府納稅,教會的各項聖禮,儀式等等也都要付費。加上教廷反對借貸生息也不利工商的發展,這樣的生活使的人民對教會的怨怒越積越深。


近因

教會的腐敗

中古世紀的人民主要的心靈依靠都是宗教,對於外在的教會禮規非常重視。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教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許多的高階神職人員的職位都是以金錢而不是道德換來的,有些神父甚至連十戒與主禱文都不清楚。有時教會為了紓解財政方面的負擔,公然販賣贖罪卷並聲稱有買罪有贖,沒買地獄去。一些高階神職人員甚至捲入性醜聞中,其中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於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可以算是性醜聞中的代表事件。

人民對教會的要求日漸升高,但是教會卻一項也無法完成,迫使人民轉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撫自己的心靈。


君權與教權的消長

在中古世紀的時候,教皇對人民心中的權利遠高過國王。教會也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斷的干涉政治,也引發了很多皇帝與教皇的衝突事件,如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罷黜教宗,甚至出兵羅馬。還有英王亨利八世直接脫離羅馬教廷都是個很好了例子。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民族主義的萌芽讓人民不再以教宗為尊,而是以國王為大。教宗的勢力也慢慢的消弱了。


正式分裂

信義宗—馬丁路德及九十五條綱論


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驅,他於1483年生於普魯士,從大學開始無意讀到《聖經》發覺與當時教會有相當的出入。又因一次的意外面臨死的意境而開始思考人生的道理,其後勵志成為修道人。但是就算路德成為了神父,心中依然的不平安,直到1513年在教授《聖經》時突然領悟因信稱義的道理,而不是當時所認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理論。

1517年他在城堡教堂揭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出售贖罪券。這樣的學術討論卻遭到教廷的指控。1520年路德被教皇定為異端,焚燒著作並且下詔開除路德教籍。路德也不屈服,也焚燒了教皇的詔書。爾後主張教廷不具聖經解釋權,鼓勵人民自己閱讀聖經,並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且人與神之間不該在介入一個神父為溝通,人應自己與神建立個人關係。又認為政教應該分離。


歸正宗—加爾文改教


加爾文生於法國,12歲時父親為他謀得神父的職位。1533年加爾文也在聖經中忽然領悟新意,當時更正教派在巴黎影響極大,但反對者眾多,於是加爾文逃亡時也辭去了神父的職位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在1536年寫了基督教要義,主張不是藉由教會變質的傳統去接觸神,而是以聖經為依歸。人不能靠自己行善得義只有上帝可以成就一切。

其中主張是不反對借貸生息,以及上帝預選論,前者的主張得到廣大中產階級的認可與支持,而後者內容為──人在未出世得救與否就已經注定,人生則是來證明自己就是那被得救的選民。


聖公宗—亨利八世的脫離

亨利八世原本也是站在羅馬教廷這一邊,更曾經獲得教皇賜與稱號——信仰擁護者,也看不出他會有多大的改革。為了國家的利益,亨利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然而凱瑟琳王后久無王子以繼承王位,加上亨利愛上一宮中貴婦博林,亨利因而興起了休妻的念頭。為此,他請求教皇批准,卻被否決了,因為當時凱瑟琳的姪子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正在攻打梵蒂岡,並且大獲全勝。亨利八世因而大怒,決定視此為英國的內政來處理,卻得不到國內教士的支持。

1531年,亨利強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且逼迫他們承認他為英國教會的元首,隔年又逼迫國會立法通過一項法案:沒經過國王同意,不可向教廷進貢。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最高治權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佈創立英國國教會,又稱聖公會,至此,亨利八世完全的脫離了羅馬的掌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拜占庭帝國。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在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十字軍運動歷時將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200多萬人,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目的為主,發動對亞洲西側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略劫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騎士想以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和財富的對象;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獲得巨大利益;而羅馬教宗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生活困苦與天災與賦稅壓迫的許多農奴與流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號召,引誘他們向東方去尋找出路與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背景伊斯蘭教徒在636年開始控制耶路撒冷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加深了對非伊斯蘭教的迫害。基督教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
1053年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Michael Cerularius),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逐將其全數關閉。羅馬教廷提出抗議。彌格耳反而質問西方教會彌撒用無酵餅源自猶太人實為異端。羅馬教宗良九世派了樞機主教亨拜(Humbert)至君士坦丁堡,與彌格耳談判,但是雙方各不相讓,談判破裂。1054年7月14日亨拜進入聖索非亞大教堂,將開除彌格耳教籍的判書放到祭台上,出了教堂。而彌格耳不肯屈服,當眾把羅馬教宗送來的詔書燒毀。之後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相互絕罰,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加冕為英王。他說法語,臣服法國。
1095年11月,羅馬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發出呼籲,請法國天主教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另外,許多民眾因為生活貧困,不滿情緒增加,威脅到教主的統治。號召民眾東征,讓民眾到外尋找出路,是教廷減小民眾壓力的一個辦法,也是促使十字軍大規模東征的原因。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軍的主要戰事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5年11月27日,教宗烏爾巴諾二世法國克萊蒙召開克萊蒙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的旨意」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1099年,十字軍佔領伊斯蘭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是次戰事中十字軍屠了安提阿耶路撒冷二城。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年,穆斯林塞爾柱人攻打伊德薩伯國。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 - 1149年),結果失敗,伊德薩伯國滅亡。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年,埃及此時已經更換為阿尤布王朝,其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議。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1840年作



1202年,教宗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劃,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屠城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 - 1261年)。
1204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并了諾曼第公國的全部領土,法英交惡。
1215年,英國貴族強迫英國國王約翰簽訂《大憲章》,要求王室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約翰無意遵守,隨即爆發內戰。次年約翰病逝,內戰停火。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1:5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軍討伐阿爾比派

教宗英諾森三世曾經屢次想要同化基督教派阿爾比派,但最終還是失敗。1209年英諾森三世發起了「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討伐整個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此次暴力鎮壓經歷20年(1209-1229)。自此,阿爾比派全被異端裁判所除滅[1][2],至14世紀末期,該派逐漸消失。

兒童十字軍東征

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教宗英諾森三世生前發起,1218年開始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埃及達米埃塔(Damietta),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泛濫被迫撤退。
幾乎於此同時,1219年至1221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蒙古西征,滅穆斯林花剌子模王朝。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對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通過軍事壓力和談判,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是到1244年耶路撒冷再度被流亡的花剌子模回教徒佔領。
1236年1241年拔都率領蒙古軍團向高加索、東歐、中歐進行第二次蒙古西征,建立金帳汗國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 - 1254年),進攻埃及阿尤布王朝,被埃及馬木留克奴隸兵團擊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阿尤布王朝也於1250年被馬木留克王朝取代。
1252年1260年旭烈兀率領10萬蒙軍進行第三次蒙古西征,滅巴格達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兒汗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270年,此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穆斯林哈夫斯王朝。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1: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Ninth Crusade)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有時也被合併成第八次東征的一部分。由英國的愛德華親王於1271及1272年發動。他獲知法王路易九世在西線失敗之後,率軍渡海在以色列阿卡登陸,企圖從東線進攻,但是最終被埃及馬木留克兵團擊敗。
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北方十字軍入侵

1240年時的條頓騎士團普斯科夫



北方十字軍戰役是由丹麥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國王,德意志的寶劍條頓騎士團和他們的盟友針對北歐波羅的海東南部,信奉異教的立陶宛發起的十字軍戰役。瑞典和德意志為反對俄羅斯東正教徒而發起的戰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軍戰役的一部分。 這些戰爭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時就被稱為十字軍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紀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義歷史學者稱為十字軍戰役。波羅的海東部因為軍事征服而改變:首先是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愛沙尼亞人,然後是瑟米利亞人庫爾蘭人普魯士人芬蘭人,都被丹麥人德意志人瑞典人合夥擊敗、洗禮、佔領,甚至有時候滅絕。


最後一次十字軍

1390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攻拜占庭帝國。拜占廷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向羅馬教宗發出呼籲,請求支援。受此請求,教宗博尼法斯九世呼籲,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和法國勃艮第公爵組織了最後一次十字軍遠征,由勃艮第公爵的兒子孔德·德·納弗爾斯(Comte de Nevers)統率。1396年9月28日,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Battle of Nicopolis)中被土耳其軍隊打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的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雖然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並使日後東方回教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十字軍東征失敗的原因

  • 第一點,十字軍缺陷多,例如根本沒組織、沒軍紀、作戰時沒有統一的指揮號令者、面對長期對峙的後勤補給幾乎毫無規劃等。十字軍所到之處,搶掠偷盜,遍地焦土,時有所聞,使十字軍聲名日漸惡化。
  • 第二點,整個十字軍運動失去社會後盾。自十三世紀以來,隨著商業社會的成長,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權伸張,封建貴族的社會經濟地位急劇下落,騎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會裏,喪失其傳統地位;因此以收復聖地展現中古騎士精神的十字軍運動,便失去了社會號召力。

十三世紀後,「十字軍」逐漸轉型,脫離「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基督教徒」的單純目的。自從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16)發動十字軍對抗阿爾比派(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軍」的定義逐漸轉變為泛指「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改革基督教在16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人。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威斯特法伦和约


改革教的先锋
  • 简单的说,教会历史上重要的改革都是教义的改革而非制度的改革。更严谨的说,即便是制度改革,也是奠基于教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使徒时代末期,教会逐渐堕落及世俗化,这时候的改革家就是护教士,如游斯丁(Justin Martyr)(c.100-165)、特土良(Tertullian)、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伊格那丢(Igantius)(c.35-107)、波里家(Polycap)(c.70-156)等。
  • -八世纪又有忠于《圣经》的教士,反对教会如同异教的跪拜神像及抬举马利亚为女神的谬误。九世纪中叶,为要证明当时教皇所宣布的主权是早在数世纪前就实行的假文献“伪西多尔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出现时,许多有良知的主教曾群起反对这骗局,但终被压制。十二世纪又有法国瓦勒度派 (Waldensians)主张教会应恢复纯以《圣经》为唯一真理,反对炼狱邪说,强调平信徒可上台讲道,教士的言论并非完全无误等,声势相当浩大。虽遭到教皇视为异端,予以除名,改职和十字军的征伐,但他们至今仍然存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成为十二世纪以前改革教会进仅存硕果。
  • 1376年英国 的勒得倭得教区长兼英王皇家神学顾问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1320-1384年) ,眼见时任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生活奢靡,教会因争竞逐财而腐化,便在牛津公开指责教会的主决者。世俗事务由神派政府管理,教皇不应干涉。他获得英国朝野的拥护,为免被教皇捉办,继续推动改革,1377年又宣称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教会唯一律法。接着他将《圣经》译成白话英文 (1384年完成,1388年修订) ,结果销路意外广大。他又主张“平民主权”即教会应以平信徒为中心,而非教皇;但可有一人遵照圣经总揽相关事务,否则便是敌基督者。并要二人一组出外传道,但非终身职。英国黑死病流行时,他被保守派归咎拿办。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后受英王亨利四世,五世摧毁殆尽,幸因查理二世波希米亚公主而再传入波希米亚。
  • 约翰·胡斯(John Huss,1369-1415年)是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教区长,因阅读威克里夫的著作后深受感动,也开始作类似的言论,起初大受波希米亚朝野赞赏,后因严词指责出售赎罪券是违反圣经的可憎习行为,在1409年比萨会议被教皇定罪,1414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后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处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亚反教皇的革命战争,迄今改革火苗仍未熄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改革的背景
  • 教会腐败 - 上述改革教会的先锋虽未能成功,但在十一 - 十二世纪,教会也接受了一些改革,如可吕尼革新运动 (Clunny)的加强管理修道院 ,要求修士修女重新过禁欲生活,并专心祈祷,读经及默想。但经过数百年,到十六世纪初期,教会内部腐败的情况又再度严重。到了中世纪的晚期,教会中充斥着可疑的宗教习俗。其中最受一般人指责的就是出卖大赦(Indulgences,又称赎罪券)以搜括民财,征收重税以及买卖教职等,使百姓信心丧失殆尽。赎罪券的贩售使马丁·路德震怒,于是改革的呼声再度提高。‘从赎罪券的兜售者帖次勒(Johannes Tetzel)的名言,可以呈现出这事的态度。“银钱叮当落银库,灵魂立即出炼狱。”’[1]
  • 政府混乱 - 宗教改革期间,神圣罗马帝国仅空有统一名号。西班牙是当时最强国家,国王卡洛斯一世登基两年后又在1519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拥护罗马天主教,竭力压制马丁·路德及新教。但因他同时忙于对战法国,未能全力消灭新教。当时英、德两国均有内乱,也难以专心制止改教运动,这便是当时有利宗教改革的大环境。尤其德国收重,加给人民的经济负担,造成农人弃田逃亡,吃亏遍地,人心求变,一旦有人提出改革主张,不论其原来目的如何,立刻就受到热烈支持。因此当出身德国埃斯勒本城(Eisleben)穷苦农家的马丁·路德,为改革开放教会弊病而登高一呼,显然在他的背后便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助力向前推进不断。

宗教改革的过程与重要人物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年)在耳弗大学 (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获立为神父。1512年 获威登堡大学(Wittenburg)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所写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看法,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人们前往教堂朝掲所拜遗物的万圣节 ,自然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虽然当印刷术才使用不久,但两周后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1521年1月3日教皇利奥十世终于下令将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唯以《圣经》为权威。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国“更正教”或“新教”(Protestantism),与之相对的东,西方天主教,则成国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由于他个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旧教传统,如祭坛蜡烛 ,基督画像告解礼,周日礼拜与圣诞节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运理
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生在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尔(Basel)、伯恩(Bern),及维也纳(Vienna)受教育。慈运理在维也纳就读大学,当时候的维也纳大学正在推行大学改革。当时在人文主义者采尔蒂斯等人的领导下,促使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者的改革。随后,他又在巴赛尔大学内,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化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立场。于瑞士东部接受区牧的职务,在1519年成为苏黎世教会的牧师。慈运理在语言上是很有能力的,他可以将无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翻译成苏黎世的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在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题是教会内道德的重整,他开始攻击赎罪券,且是有计划性的攻击。在圣礼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张:圣餐是一项纪念主的仪式,仅是象征性;基督不在圣餐之中。这点与路德有很大的不同。慈运理针对圣餐的问题和马丁·路得(M. Luther)彼此意见不同,致使于1529年在马尔堡(Colloquy of Marburg)的会议中与信义宗分道扬镳,于是各宗派在度分裂一次。在慈运理受伊拉斯姆(Erasmus)的人文主义影响,积极参与苏黎世这个城市的宗教改革,由于在瑞士是联邦体系,是有一个一个城市所组成的,而苏黎世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所以慈氏认为从此城市开始若成功则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慈氏采较宽容的态度,使得许多苏黎世人民纷纷响应。在慈氏带领之下真是逐渐脱离了罗马大公教会的管辖。但就在这个时刻慈氏在一场战役中战死,虽由他的助理起而代之,但整个改革运动就逐渐转移至瑞士另一个城市日内瓦。
在教改运动的早期,慈运理在瑞士尤以东部,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1531年的一次战役中阵亡。


加尔文

加尔文(又译作喀尔文)(1509-1564年)生长巴黎,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后又到外地学习律法。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随即到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主张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发展又多又快。


英王亨利八世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曾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会,后为要与王后迦他林 (Catherine)离婚,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 (Act of 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会,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格兰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上任后,在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摄政下,圣公会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包括颁行《四十二条信经》和《爱德华六世公祷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改革的余波
  • 宗教自决和宗教迫害 - 1555年,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终于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1598年法国皇帝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诏议 (Edict of Nantes)准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却各派互不相容,他们本着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产生《圣经》不同的见解。这种“自以为是”的结果演变成宗教迫害。原先罗马天主教就是“异端裁判所”,现在连新教都迫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 英国在宗教改革后的国教还带着不少旧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而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逼迫残害。于是许多人逃至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并爆发1640-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再经1685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新教徒在此年获得欧洲第一个获大量信仰自由的结局。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的百年纷扰,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各国终于地逐渐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印刷术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此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印刷术的发明有助减低抄写文本而产生错误的情形;另外,只要将所印刷的作品排好,即可大量印刷,同时亦降低书本的成本价格。民众只要付得出买书的钱,就可以有机会阅读。因此,当马丁·路德要传递他的宗教改革理念时,只要透过印刷和贸易路线的发达,他不需要跑到遥远的英格兰就可以传播他的思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全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战云密布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的情景


查理五世(1500-1558)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当时欧洲以马丁路德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分为天主教新教两大阵营,而德意志内部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务,以获取利益。他们分为两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与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波兰的支持;而另一方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的主导下,坚持王权高于教权,为消弱大陆上竞争对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国家阵营。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波希米亚(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起义。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2: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捷克阶段



被波希米亚议会任命为波希米亚国王的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






扔出窗外事件
波希米亚于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自那时起,波希米亚国王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逼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

蒂利伯爵巴伐利亚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统帅





全面反奥1619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斐迪南逼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答允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万五千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皇帝反攻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蒂利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终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兰,而波希米亚则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主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1623年,蒂利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为结束。

[ 本帖最后由 爱你一辈子 于 26-6-2009 02: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麦阶段


新教路德派的丹麦军队统帅,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统帅华伦斯坦



全欧反奥
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而荷兰则于1621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仍未结束。英王詹姆士一世则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民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欺压的起义战演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丹麦出兵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瑞典阶段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时的神采



瑞典出兵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大败皇帝


1632年11月1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于吕岑会战阵亡的情景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再度反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纳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 - 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欧混战阶段



黎塞留,法国首相,虽然自身是天主教红衣主教,但为了法国的世俗利益,与新教徒同盟进攻哈布斯堡皇室




法国出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因为自身是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获胜

1648年兰斯会战的情景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蒂雷纳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

丹麦参战 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赖滕费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成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战争结束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9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影响

德意志分裂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

荷瑞

独立这场战争后,荷兰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

衰落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兴起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瑞典兴起

瑞典国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卡登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战术改变

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亦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更成为其后战争的标准战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9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的资料,谢谢你分享哦,
让我了解很多东西。
你是天主教徒吗?怎么知道那么多,有什么网络的天主教圣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09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的,蛮强的哩!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2025 11:09 AM , Processed in 0.14948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