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50|回复: 1

9789573260981.謀殺的解析.傑德.魯本菲爾德.遠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7-2007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夏最值得注意的小說--《謀殺的解析》

  如果說《達文西密碼》是西洋宗教藝術史的最佳課外讀物,那麼《謀殺的解析》一書當然也可以是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輔助教材;甚至連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研究,都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參考資料。本書內容相當豐富,顯然是因為背後有個博學多聞的作者。
  《謀殺的解析》其作者賈德‧魯本菲爾德現為耶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憲法為其研究領域,但同時亦對佛洛伊德著作、莎士比亞戲劇有所鑽研。這使他得以寫出這麼一部考證精確,真實與虛構纏繞,錯綜複雜卻又緊張刺激的精彩作品。作者在書中展現淵博學識,信手拈來皆為典故,場景器械描寫鉅細靡遺,叫人印象深刻。更難得的是,身為研究學者的賈德,卻有著高超的小說技巧:多線敘事觀點同時進行,不僅有條不紊,同時還在某些時刻將不同的故事線加以巧妙整合,穿插出天衣無縫的整部作品。
  其實就嚴格的角度來說,我不認為《謀殺的解析》一書應該歸類為推理小說:就好像我也不把《達文西密碼》當成推理小說一樣。我覺得:這是使用了推理小說技巧的一部作品,全書著重於闡述精神分析學派開創之初,掌門人佛洛伊德,與其欽定繼承人榮格,以及年輕美國心理醫師楊格之間,對於精神分析學的不同見解以及相互辯證,對於熟悉該門學科的人來說,大師們的唇槍舌劍想必非常精彩。據作者賈德所言,這些辯證過程全部有所根據,完全引用自這些歷史人物的著作或書信。而賈德卻能將這些硬梆梆的理論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讓小說讀者不覺突兀,這實在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功力。
  當前的推理小說,多半將主題定位在對於「犯罪行為」的探討,包括手法,動機,甚至是犯罪心理等等。然而,《謀殺的解析》一書,比較像是將犯罪事件當成劇情的一部份,同時以偵察犯罪作為驗證精神分析學的一個實例;犯罪本身不見得是小說探討的主題,精神分析的過程才是重點。然而儘管如此,作者仍然相當費心地構築小說裡的推理元素,甚至還使用了一個相當古典的謎團詭計。而在通往犯人的道路上,作者沿途還灑下許多燻紅魚(Red herring),不但大大地誤導讀者,同時也在劇情上造成諸多轉折,這些都是精彩推理小說的必備要件。只是就公平性的標準來看,作者算是小小地犯了一點點規;不過既然全書重點並不在於古典解謎,甚至作者還用了一些顛覆的手法,對於推理小說讀者而言,這書仍有相當可觀之處。
  故事啟始於佛洛伊德於一九0九年自歐洲受邀訪美演講。當時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在歐洲正受到傳統保守勢力的進逼攻擊,但在美國新大陸卻受到親切熱烈的歡迎。佛洛伊德帶著包括榮格在內的弟子訪美,而在美國接待他們的,則是年輕的心理醫師,史特拉漢‧楊格。然而,大約在佛洛伊德訪美的同時,一座門禁森嚴的高級公寓裡,發生了一樁血腥的謀殺案。大有為的紐約市長馬上要求徹查,但驗屍官卻在犯罪現場吃了悶虧:公寓主人是市長的好朋友,自作主張地把犯罪現場都破壞掉了。
  緊接著,另一次攻擊事件悄悄地發生了;這回的被害者諾拉幸運地逃過一劫,但是卻喪失記憶,而且還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看來這是精神創傷的典型徵兆,於是市長透過關係找上這一群心理學家,請他們治療這位逃過一劫的少女,希望能找出一點蛛絲馬跡,將冷血兇手繩之以法。
  同一時間,這群心理學家的周遭似乎也出現了看不見的敵人:佛洛伊德著作的譯稿莫名地失蹤、報社收到黑函攻擊佛洛伊德,似乎想要阻撓演講的進行、榮格的行蹤詭秘,彷彿暗地裡在進行什麼活動似的。這些事件跟冷血兇手有關連嗎?而且,第一件兇殺案的屍體居然遺失了,即使這是一百年前的紐約,但這還是太離譜了吧!
  作者賈德考證精確,由故事的整個氛圍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紐約正準備成為世界最大都市,公共建設欣欣向榮,社會充滿活力;但偶而出現的陰暗角落裡,邪惡人士依然蠢蠢欲動。此外,一九0九年正在興建曼哈頓大橋,當時最先進的氣壓沉箱工法,也被作者寫進小說裡。它被用來安排一個重要的詭計,還藉以執行一樁冷血的謀殺,以及接近結局時的一段驚險動作場面。附帶一提,據說《謀殺的解析》即將拍成電影,到時候這段劇情想必非常精彩吧。
  如前所述,故事採多線並行,人物角色眾多,而且幾乎都是歷史真實人物,情節變化豐富。而小說節奏控制得宜,儘管前面伏筆很多,但結尾部分收線相當漂亮,越接近結局,越是不忍釋卷。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佛洛伊德的學說裡,「性」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元素,因此小說裡難免出現讓人臉紅心跳的情節描寫;不過多半點到為止,在某方面有所期待的讀者可不要因此而失望了。
  總之,這是相當精采的一部小說;而且,這也可能是這個夏天最值得注意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NetLover 于 23-7-2007 11: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7-2007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謀殺的藝術文/劉森堯(文化學者、影評家,現任教於逢甲大學外文系)

  這本書的書名——《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立即引起我們的好奇和關切,因為這樣的書名顯然來自對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名著《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醫書書名的仿製,而且這顯然也是一本關謀殺犯罪的偵探小說,這樣做到底和佛洛伊德有什麼關連呢?代表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會注意到,本書的作者魯本菲爾德斯(Jed Rubernfeld)是個佛洛伊德專家,曾寫過有關佛洛伊德的專業論文,想必對精神分析理論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當他企圖著手寫一本謀殺犯的偵探小說時,遂想到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觀念和他的謀殺故事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做法的確很別出心裁,但實際情況似乎尚不只如此,因為作者甚至把佛洛伊德直接帶入他的謀殺故事之中,像是有故弄玄虛之嫌,事實卻又不然,因為佛洛伊德在全篇故事中的行徑幾乎都是有案可稽的寫實手法。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本事實和虛構互相交錯的犯罪偵探小說,作者透過對虛構犯罪故事的描寫,展現他對佛洛伊德的至高敬意,好比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寫《時時刻刻》(The hours)這本小說正式為了展現對吳爾芙女士(Virginia Woolf)的崇敬之意,同樣都形成了他們各自突出的「後設」風格。

  的確不錯,《謀殺的解析》正是一部有所本的「後設小說」,如果說《時時刻刻》賴以滑稽模仿(parody)的對是吳爾芙女士及其《戴洛維夫人》一書,那麼,《謀殺的解析》所賴以滑稽模仿的對象就是佛洛伊德及其《少女朵拉的故事》一書(也許還可再加上《論失語症》和《歇斯底里研究》)。本來只是一樁單純的謀殺案件,只要圍繞在類似福爾摩斯或克莉絲蒂式的「誰是兇手」的追逐遊戲上面,加上曲折迷離之情節即可,如今由於佛洛伊德的介入,整篇故事立刻變得更加複雜詭異,但同時內容也顯得更加豐富有趣。如果說《達文西密碼》有蒙娜麗莎的微笑和聖杯傳奇,《玫瑰的名字》有福爾摩斯和亞里斯多德(沒有人讀過的《論喜劇》,讀過的人都在書中被幹掉了),《謀殺的解析》則有精神官能症和伊底帕斯情結,在敘述策略上又有後設的斷裂敘述架構和狄更斯的敘述觀點變化(《荒涼屋》中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觀點交叉變化的模式),多麼豐富呀!看來當今小說寫法除了偏向通俗路線之外,還必得不斷向賣弄學問的後設手法靠攏,這說明一件事實,通俗小說要寫得精彩好看,似乎只有擷取後設觀念一途了。

  《謀殺的解析》在非虛構的事實部份︰一九○九年八月底,佛洛伊德應美國克拉克大學邀請赴美訪問演講有關精神分析的觀念,關於這個訪問過程,彼得‧蓋伊教授(Pro. Peter Gay)在其大著《佛洛伊德傳》(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一書第五章的〈美國插曲〉一節有詳細記載。佛洛伊德和榮格、費倫齊等一行三人於該年八月二十九日搭船抵達紐約,住進曼哈頓大飯店,在紐約停留一週,然後轉往克拉克大學。事實上,大師和兩位徒弟停留紐約期間,除了盡興遊歷紐約之外,加上大師胃腸不適,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本書作者抓住這一世實大作文章並加油添醋M不讓大師和他的徒弟閒著,突發奇想編織一樁離奇謀殺命案,透過一位名叫楊格的紐約年輕精神科醫生,以第一人稱觀點,把他所景仰的佛洛伊德扯入這個命案,讓佛洛伊德以大師姿態督導他位案件受害少女從事精神分析,這是這篇故事的虛構部份,事實和虛構夾雜交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觀點交互運用,加上斷裂敘述架構手法的頻頻使用,引發懸疑氣氛此起彼落,因而使得整個故事在筆調上顯得無比活潑生動,除了有克莉絲蒂的懸疑風格之外(故事中最沒嫌疑者往往到最後竟是真兇),又加上狄更斯的創意(如《荒涼屋》中敘述觀點的變化),還有令人大開眼界的薩德主義(性虐待的變態行為,比如綁住手腳用鞭子抽打),然後又披上精神分析的亮麗外衣(歇斯底里症、失語症、哈姆雷特式伊底帕斯情結、移情作用……等全部出籠),總結這些,讀來實在是真正的意趣橫生了。

  偵探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正統文學創作一樣,進入後現代之後,再也不能依循成規走傳統的路線了,我認為「後設」可能是一條極可行的最佳路線,《玫瑰的名字》和《達文西密碼》會那麼風靡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尤其後者,幾乎滑稽模仿了中國武俠小說、○○七公式、西方偵探推理風格等通俗要素,然後披上達文西和聖杯傳奇的外衣,寫來真是得心應手,讀者讀來痛快淋漓,竟忘了這實在是一則一廂情願至極的俗爛故事。

  誠然,西方一百年來德偵探推理故事全都是舊瓶新酒,如何處心積慮去演出眩人耳目的獨特風格,這才是真正要務。《謀殺的解析》在佛洛伊德這樁事實底下,其實也是許多傳統偵探推理小說的滑稽模仿,到處都是前輩名家的影子,不說福爾摩斯和克莉絲蒂,即使錢德勒及漢密特這兩位美國前輩名家,都是作者所要借鏡的對象。但他更進一步的地方是,他刻意回到歷史的現場——一九○九年八月底的紐約,佛洛伊德訪問美國的歷史時刻——好比《玫瑰的名字》刻意把我門帶回十四世紀義大利北部一個特定的修道院,或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把我們帶回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時代,故事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之下進行,許多人物和當時環境景觀紛紛上場(比如就本書而言,除了佛洛伊德這一行人之外,還有當時督導辦案的紐約市長,以及反對佛洛伊德的一群精神科醫生。)這些都必須透過可靠的考據工夫,藉以取信於人,即使故事和一些人物是虛構的,讀來卻有參與現場的感覺,說得上是栩栩如生,如親臨其境,而這是一般通俗犯罪小說所少能辦到的。

  就我個人而言,這本小說吸引人之處,反而不是滑稽模仿《少女朵拉的故事》,亦即書中有關偵查兇案曲折過程的部份。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我認為是作者為是時年屆五十三歲的佛洛伊德來到陌生異邦之際,所勾勒出的具體鮮明的突出形象。蓋伊教授在《佛洛伊德傳》裡頭曾生動描寫大師進入五十歲之後的意象︰跨入五十歲之後的佛洛伊德思想力旺盛而身健體壯,不過確實而被自己會老朽的灰暗念頭所困擾。這顯然是一種老年恐慌症,更確切地說,死亡念頭揮之不去,老年情結時時壓迫著他。他旺盛的思考和寫作能力,以及外表炫人的風采,始終讓外人無從察覺他內在潛藏的精神官能症般的執念。《謀殺的解析》之中,有關他的諸多著墨,無形中為我們塑造一個這樣的佛洛伊德意象,就像小說《大師》(The Master)一書中,作者柯姆‧托賓(Colm Toibin)為我們塑造的年過五十歲的亨利‧詹姆斯的意象一樣,自信底下隱含恐懼和焦慮,儘管如此,仍然處處流露智慧飽滿且洞悉世故的大師風範。

  因此,一本《謀殺的解析》從頭到尾讀下來,佛洛伊德反客為主,反而成為書中的真正主角,作者暗中所透露的訊息至為明顯,他顯然是在向大師呈獻最高的敬意,我們甚至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化身的書中那位年輕醫生,藉著大師的精神分析理論,實際運用在案件成功之餘,更激發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他已然成為大師的最偉大崇拜者了,即使他始終不願認同伊底帕斯情結觀念,卻終究無法反駁,就像威廉‧詹姆斯那次去克拉克大學聽佛洛伊德演講,儘管不認同他的反宗教觀點,卻不得不佩服他在心理學領域偉大的真知卓見。

  總之,這本通俗犯罪小說再度為我們印證佛洛伊德的魅力,把我們帶到歷史的案件現場,親自領受大師的迷人風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4 12:24 AM , Processed in 0.12697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