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十:Keep Off
英語構詞法有一點特色, 就是 (動詞 + 副詞) =新動詞。例一:keep out (勿進)、keep off (勿踏或勿觸摸)、keep away (勿接近)、keep in (約束)、keep back (阻止前進)、keep down (壓住)、keep up (保持)、keep on (繼續)。同是一個 keep 詞, 加上副詞後, 可以產生多個新動詞。而這些新動詞都是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ir parts 的。例二:cut off (斬掉)、cut up (斬碎)、cut in (插入)、cut out (剪出)、cut back (削減)、cut down (砍下)、cut loose (斬斷)、cut across (橫過)。例三:take away (取去)、take after (仿效)、take apart (分析)、take aside (拿到一旁)、take back (取回)、take down (抄下)、take off (起飛)、take on (承擔)、take over (接手)、take to (喜歡上, 如愛上) 和 take up (開始採用)。
漢語構詞法也有個相似的特點, 就是 (動詞+名詞)=新動詞。例如:打靶、打包、打鑼、打鼓、打結、打架、……。不過, 漢語此構詞法有個大弱點。我們可以說"打大鼓"、"打了三下鼓"、"打完了鼓"等。那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鼓"是否仍是一個詞呢?
罵十一:"家"、"者"、"員"
有人稱我為哲學家, 我慚不敢當, 乃因我的哲學未能成一家學說, 我只是一個philosopher。我是個"哲學者"而已。但"哲學者"一詞, 似乎未有所聞。英語 musician 表"玩音樂的人", 不是甚麼大人物。一般在夜總會裏笙歌伴舞的人士, 是否應稱為"音樂家"呢?學校行畢業體, 某某學生是典體的 pianist, 他是否鋼琴家呢?典體儀式裏彈鋼琴的, 從前叫"司琴"。不過假如他是拉小提琴的, 是否也叫他做"司琴"呢?吹喇叭的又如何叫呢?
我們漢語有個"者"字。Musician 就是"音樂者", pianist 就是"鋼琴者"。數學有"數學者", 心理學有"心理學者", 科學有"科學者"5。玩藝的叫"玩藝者",爬山的叫"爬山者", 生還的叫"生還者", 狂歡的叫"狂歡者", 如此類推。
香港政府部門和許多私人機構有些職位叫作"officer", 中文翻譯為"主任"。原本"主任"是"主管"之意。例如大學的物理系有位系主任, 主管全個學系的任務。如今香港的許多主任是一人主任, (是 officer 而不是 chief 或 head) 屬下只有他自己一人。難道中文真的如此缺乏詞匯嗎?
其實 officer 可以翻譯為"行政員"。有人說,"行政員"的"員"太低賤了, 不好用。這是事實麼?的確有"炊事員"和"售貨員"。但也有"教員"、"運動員"、"黨員"、"委員", 甚至"指揮員"和"司令員"。其實漢語裏有"員""工"之分,"員"原本是指文書的, 而"工"是指勞工的。(英語則分為 white collar 和 blue collar) 所以漢語有所謂"員工"。近年來國人濫用漢語, 所以這"員"與"工"的分別便淆亂了。漢語在新科技和外來語的衝擊下, 是會繼續急速肢解的, 唯一補救辦法便是全面改革。
http://www.hkedcity.net/iclub_fi ... ords/chinese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