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1|回复: 14
|
论枪手:枪手不死,新血不流?
[复制链接]
|
|
之一:槟城的枪手真可怜
全世界的比赛项目的指导大概就属槟城的中学戏剧比赛的指导最可怜。
称为指导是给三分薄面,多数时候人们称之为枪手,全名:幕后枪手。
放眼古今中外,那个比赛项目不要指导?为何这些指导、教练、老师能享有与比赛选手一样的备受观众的重视的地位?当他训练的队伍获奖后也能与队伍一起接受观众的欢呼肯定。有没有听过谁在后面旁边左右指指点点:“不是比赛者的作品,是枪手代劳的!”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没有指导的付出就没有选手的成绩,没有选手本身的天分努力,加临场的正常发挥,就没有最后的赛果。
那为什么这一切到了槟城就变了样?
指导们辛辛苦苦废寝忘餐的灌注心血到头来得到什么?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8-6-2006 09:1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6-2006 05: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枪手之二:枪手不死,新血不流?
一个说法可能很有有市场:枪手/指导/老师(这三个词当然并非同义词,但在槟学生剧场的语境里,它几乎是同一个意思。为了行文的方便,这里就暂时把它们当同义词,故下文同)限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意与天分,因为“很多作品一看就知道不可能由中学生的手中孕育出来,大家更明了那是谁写的,导的。”并由此质疑学生参赛的目的。最后结论是“学生成了别人的傀儡”以及“可能连自己的戏在说些什么至终也不懂”。
戏剧是综合艺术,剧本——一剧之本,是演出成功的先决条件。导演是演出各部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把一个好剧本“立”在舞台上的关键性人物。这两者是戏剧“从无到有”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对初次接触戏剧的中学生,为什么急着要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他们肩上呢?
而戏剧的综合元素里,其最本质核心的部分就是演员面对观众的表演,也就是说表演的部分才是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的最重要环节。其他部分包括剧本导演都是为了“成人之美”,“人”——通过演员的扮演来呈现给观众的表演艺术。
所以,说学生是傀儡实际上是不了解戏剧的本质,是一种简单思考——把戏剧(话剧)与皮影戏等同起来了。这种简单判断言论,也许不会影响那些有好老师(专业、成熟者)指导的学会的师生关系(去问问那些学生吧,没有调查研究不要随便发言),却有可能对没有老师指导的学会或老师不够专业的学会成员,产生不小的误导——戏剧这门艺术(包括学生戏剧或专业、业余剧团),演出时一定要本团体包办全部的工作。请别人帮忙(老师也是别人?),就会成为别人的傀儡。
这简直是扯淡胡说八道。
要是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舞蹈比赛的舞,也得学生自己编、自己排,把舞蹈老师赶走。要不然就成了老师的傀儡!同理,歌唱比赛或器乐比赛的音乐或歌曲也得参赛者自己编并拒绝老师的指导。
这有可能吗?有这回事吗?不可能吧?那为什么舞蹈音乐不可能而独戏剧受另眼呢?
事实是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剧团,包括专业剧团也请枪手,如邀请客座导演或编剧或特约演员。专业剧团可以,尚在初学阶段的学生团体却不可以,岂不怪哉?
至于“学生演完了戏还不知道这个戏要说什么”这一定是老师出了问题吗?
不否认有些老师可能无法顺畅或以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来把戏说清楚。这一点老师本身当然要改善,排戏说到底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沟通不良如何排好戏?但以学生“不懂”戏,来指控老师把学生当傀儡,不让学生“真懂”也是武断的。
我不是要替哪个枪手辩护,我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许老师说了也许没说好,也许出于策略效果得分人说或分阶段说。而学生方面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与条件并不一致,吸收能力也不同,所以折射出来的可能就是:有的懂有的不懂,有的懂多有的懂少。
但一个演员懂戏与否并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在舞台上做出来,导演如能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准确表达,就已经是完成任务。至于“说”,还得看学生本人,毕竟我们这个复杂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精确表达能力是弊多于利的。
扯远了现在简单总结:枪手非但不是妨碍学生成长的阻力,相反,在减轻了学生的工作负担与难度后,把学生集中在最核心的表演部门,能较快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这门艺术而非茫无头绪之下处处碰壁以至灰心离去。
故“枪手不死,新血不流”之说不成立。
[ 本帖最后由 wokaonigejiba 于 7-6-2006 05:13 A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7-6-2006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槟城学生剧场的语境里,“枪手/指导/老师”并非等同意思。
据我所知,
1)老师是指平常都在给学生定时上课的人物;
2)指导是指学生自行完成所有筹备之后邀请来给予评语、指点,提供改进的对象;
3)枪手是指学校为了比赛而邀请/聘请来负责整个演出的关键。
因此,假设某学校请来戏剧老师提供平日的培训与教学,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就像教育,你可以自己买书阅读、参考,自己摸索,依然可以无师自通。但是如果要有一个方向,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指引。也像教育,老师不是直接导致学生好坏的因素。一个公认的好老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个校方头痛的老师也可以调教出标青的学生。关键在于:双方的沟通是否顺利。
老师在平日把课程纲要,加上自己所可以提供的例子,把教学传达给学生,把知识跟学生分享。然后比赛的时候,就像学生考试,他们得靠自己的能力去准备、去做。
关于指导,由于有些学校并没有戏剧老师(课外活动的负责老师不算),故学生没有所谓的fundamental blocks。学生们甚至不知道戏剧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唯有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做完了以后觉得怎么看都不对,所以请来指导,照着他们的原先结构作出提点以便修饰。对于指导,基本上学生的作品还在,只是有了改进。
最后才是枪手。事实上,槟城出现这么荒谬的状况:学生联络毕业的学长,要求学长回校协助。回到学校之后才说出真相:从剧本创作、导戏、设计等所有工作都必须假手于学长,学生“专心”演戏;而其他的枪手,以“光耀门楣”为主要目标,主动编、导、管理整个演出,以达到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甚至有凸显个人主义的,全程标榜个人成就。
对于“学生成了别人的傀儡”这个说法,也看情况。
众所周知,不管是老师、指导还是枪手,因为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他们处理的手法也不同。
假设老师平常传授的知识获得学生的吸收,然后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进而融合所懂与创作,那么作品属于学生的结晶,这与学生成了别人的傀儡是没有任何关联。因为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受到老师的摆布。除非老师在比赛期间变成了强制性指导或枪手,执意干涉学生。假如老师把知识与学生分享,但是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的教导,可以是教导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接受。这或许是老师的分享方式跟学生无法起共鸣,也或许是学生的态度问题。
无论如何,老师一般,如可以,按照学生的类型来调整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吸收与发挥,这是肯定的。
把学生弄成傀儡的,责任不完全在于枪手。学生本身如果没有自己的坚持,甚至浑浑噩噩,那么完全听从指示来做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当然那些control freak压着学生来操也是有的,导致学生有怨言,旁观者也打抱不平。
总结整个状况,其实没有人要求学生做个啥样水准的作品,但是至少在表达上是希望看到他们真正的实力在哪里,问题在哪里,那么才有真正改进的空间。戏剧不完全注重在于表演的部份而已,否则幕后的点点谁来组成?严格上来说,戏剧分演绎部与管理部。演绎部当然也包括了创作,故学生应该从多面去理解戏剧,才不会曲解戏剧的真正意思。
其实,舞蹈比赛当然以学生自编自排为佳。舞蹈老师是否让学生利用平时的学习成果来组织一个舞目,那是看老师怎么看待。事实上,是真有学生在集合了自己所学的技巧之后,融合吸收外来的观赏心得,以及具体化自己索要表达的课题,自己编排舞蹈去参加比赛的。 |
|
|
|
|
|
|
|
发表于 7-6-2006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来留意,观摩比赛后。。。参与队伍会如何。。。
对于枪手,我会在观摩比赛后和相关人士探讨。
因为上周末舞蹈节刚比赛完。他们就很名正言顺的请老师教,是为了比赛?还是平时都有练习?
在舞蹈节就看到观摩比赛有时是指导在较量。(个人主观看法。)
戏剧观摩比赛呢。我当然想看到同学们的努力。但是也有听说校长放声要得奖才参赛。(后来该学校没参赛)
所有,大家再看看接下来的回应声音吧。。。
[ 本帖最后由 pingstage 于 7-6-2006 11:1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8-6-2006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ngstage 于 7-6-2006 11:12 PM 发表
但是也有听说校长放声要得奖才参赛
这似乎是坊间流传的一些传闻。
其真实性与是否有其他学校也同样这样则有待认证。
无论如何,这是不好的。
甚至有些学校现实到比赛赢了之后,要求改善设备就很容易批准,否则就让其自生自灭。
好可怕! |
|
|
|
|
|
|
|
发表于 11-6-2006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同楼主的说法,戏剧比赛是一个很全面的比赛,奖项还有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而非单单只有最佳演员奖。
(如果有)抢手包办了编导,那么每部剧的编剧导演都只是名誉上的吗?
请问不是每一部电影或戏剧都被俗称为该导演的作品,还是其演员们的作品?如果学生们的责任就只是演戏,当演员,那为何参赛的队伍们都已着该校的名誉参赛,而不是包山包海,劳苦兼功高的抢手们呢?
戏剧是综合艺术,剧本——一剧之本,是演出成功的先决条件。导演是演出各部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把一个好剧本“立”在舞台上的关键性人物。这两者是戏剧“从无到有”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对初次接触戏剧的中学生,为什么急着要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他们肩上呢?
何必急着对于他们作品的要求那么高呢?潺潺的流水声,虽不比浪花激昂,壮观,但却不是多了一份青涩吗?
让他们自己满满琢,满满雕,不能吗?他们需要的是导师,而绝不是操控一切的抢手。倘若每年都以“为什么急着要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他们肩上呢”的理由传承,那戏剧比赛那么多届了,什么时候才该让他们承担这个重任?毕了业,学多了,才回去学校帮学弟学妹们扛吗?
而学生方面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与条件并不一致,吸收能力也不同,所以折射出来的可能就是:有的懂有的不懂,有的懂多有的懂少。
但一个演员懂戏与否并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在舞台上做出来,导演如能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准确表达,就已经是完成任务。至于“说”,还得看学生本人,毕竟我们这个复杂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精确表达能力是弊多于利的。
对于一部戏剧演出的培训,应该是从基本功开始,还是从应付比赛开始?
而对于一个非正确性的教导方式的效果,学生们的悟性与条件是否可以当成主因呢?
要是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舞蹈比赛的舞,也得学生自己编、自己排,把舞蹈老师赶走。要不然就成了老师的傀儡!同理,歌唱比赛或器乐比赛的音乐或歌曲也得参赛者自己编并拒绝老师的指导。
这有可能吗?有这回事吗?不可能吧?那为什么舞蹈音乐不可能而独戏剧受另眼呢?
不懂呃,舞蹈老师对我而言,就有如戏剧导师一样,不能缺少的,但一旦舞蹈老师过分独裁学生们的参赛作品,那跟抢手没两样吧?;而歌唱比赛是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吧?考的就只是演唱者本身的唱功,而非歌曲的本身的词,曲及编曲等。戏剧比赛又何止考演员们的演技而已呢?至于乐器比赛。。。。这我就不懂啦。。。。
但是,至少歌唱比赛不能与戏剧比赛混为一谈吧?除非是槟州北马中学生歌曲创作比赛吧?哈哈。
扯远了现在简单总结:枪手非但不是妨碍学生成长的阻力,相反,在减轻了学生的工作负担与难度后,把学生集中在最核心的表演部门,能较快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这门艺术而非茫无头绪之下处处碰壁以至灰心离去。
多丽丝,你要不要发表以下你的“八字辈,不能熬,太依靠”等的论言啊?嘻嘻。。。。
抢手不死,新血不流吗?不不,我说抢手不死,新血难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1-6-2006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6-2006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排部戏剧/舞蹈/舞台演出,容易吗?
相信学生们是可以努力尝试,但是要胜任导演/编剧一职并不简单。
我也赞成戏剧/舞蹈比赛的作品是要纯“学生”的创作。
不管效果好不好,品质高不高,那些所谓的指导/教练/枪手,是应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DIY的。
但是,
我们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
舞台演出,比赛,也需要有观众的支持。
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的比赛,甚至有收入门票之类的。
要搞个演出/比赛,所花费的费用有多少?有时候sponsor找不到也只有搞到亏钱的后果,可是比赛/演出依然需要继续进行。
找sponsor也要有一定的观众群,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应。可以说,如果你的规模不大,sponsor的部分就相当的缩小,甚至没有。
商家始终是商家。要找sponsor,你的演出就要有看头!有看头就有观众,有新闻价值,有媒体关注,sponsor就会觉得有商业价值,可以达到宣传效应,主办当局也不必面临亏钱的困境,整个演出/比赛也不会有资金不足,不会搞到不汤不水,不伦不类。
没有看头,就没有观众。
尤其是许多人对戏剧的认识并不多,不懂得欣赏戏剧的人更不胜枚举。这里泛指的是学校的学生,老师,家长,演出者身边的朋友。
一个第一次来看类似演出的观众,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第一印象算满重要的。因为可能可以导致一个新的观众喜欢/讨厌再看。
要是每一场演出/比赛,都缺水准;为何会缺水准,其实就是不善于表达。来看的观众就可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然后就会对戏剧/舞蹈,这些不能用1+1就是2的想法来思考的演出产生一种抗拒。
“你们这些艺术,我看不明白。”
单单靠纯学生一手包办整个舞蹈/戏剧的筹备,可能真的是缺乏卖点。
我不是小看学生的能力,有许多学生真的是有很大的本事,可以做出professional like的作品;可以我们站在整体,巴仙率,所有参与戏剧的学生;有多少个可以做出“有卖点的professional like作品”呢?
回到这个主题。
那些参与比赛的队伍,选择使用指导/教练/枪手;一方面你可以觉得他们是为了争取“胜利”而采取的战略。
事实就是,你找的指导/教练/枪手有多厉害,你的比赛的胜数自然就越高!
可是换个角度,选择使用指导/教练/枪手,不是也令整个比赛/演出,更丰富,更有卖点,更多观众,更成功,演员有更多的体验,学习得更多。
每个方法都是好有坏的一面。
我相信学生自己创作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火花。非常赞成自行创作!
但是找指导/教练/枪手,也不一定是个错误的方法。阶段不同而已。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2-6-2006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舞蹈比赛的舞,也得学生自己编、自己排,把舞蹈老师赶走。要不然就成了老师的傀儡!同理,歌唱比赛或器乐比赛的音乐或歌曲也得参赛者自己编并拒绝老师的指导。
歌唱比赛或器乐比赛的音乐或歌曲的参与,和戏剧舞蹈舞台演出的参与不同。
歌唱比赛或器乐比赛可以是个人的,多人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范围。譬如吉他手是打吉他的,健盘手是弹健盘的,和音就是和音。你可以一边做和音一边敲击乐器,但是function都是肯定的,有规律的,具体的。
乐器只要有长时间的练习,非常长时间的练习。譬如健盘手有学钢琴好几年了,演出/比赛也是弹钢琴。所以音乐/乐团的profession是可以保持一定的水准。根基也可以比较扎实。
创作方面可以天马行空,任由发挥;是因为大家都精于自己的function,所以掌握拿捏比较好。
换句话说,搞音乐是比较容易达成。
观众也非常容易接受。
搞音乐思考方面也比较单纯,直接;可以只凭感觉就可以做出不错的东西。
有导师是可以让你做到更好,没有导师也不失水准。
许多著名的音乐人/歌手都是无师自通,甚至一步登天。
戏剧,舞蹈演出,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不一定有规律的。可能一时你当爸爸的角色,一时你是爸爸小时候,忽然又死了。演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需要考虑良多,参考,练习。因为作的并不时表面的东西。要顾虑的细节是源自内心的,抽象的,而且需要比较深入的思考。
并不是随随便便有两三年演出经验就能够胜任的一门学问。
换句话说,戏剧作的是更深一层的思考,筹备者需要有更多更多的经验和宪想法;而舞蹈更不简单,因为作的都是比较抽象的编排。
观众比较难接受。
搞戏剧/舞蹈思考方面也比较复杂,连贯性,牵扯的东西比较多;必须经过严厉的思考才可以做出不错的东西。
许多著名的演员/舞者,都是经过非常严厉的磨练而得的。
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2-6-2006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论的相左,大多来自观点的焦点处不同。
同一观点处,言论依然相左,大多来自背景不同。
所以,站在“中学生戏剧比赛”这个立场上,也有多个不同立场而引致大家的意见。
首先,如果站在让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我建议学生不要这么快参加比赛。
要知道,在市场学上,有先supply后demand与先demand后supply的分别。
今天如果说学生的根基尚未打稳,就是常说的还不会走,那么很自然的就不要心猿意马的想学飞。这是对事情态度上的问题。
先学走后学飞,这是一步一步来的基本原则。
如果戏剧比赛永远都处在被动的情况,让枪手的参与来达到卖点而得到赞助,那么主办其实真的可以考虑改办戏剧观摩就好。意思就是不比赛,办一个大家可以安排参加的大杂烩戏剧演出,各剧团或个人,只要有卖点就可以参与,呈献一部部的作品,这样会比较好。因为大家都知道看的是何种水平,不必为了所谓水准的因素而觉得有枪手与没有枪手的对垒而觉得可悲。
看回去,为什么早期的戏剧比赛可以靠自己作出一部又一部的好作品,后来却是每况愈下呢?素质?我不觉得。我依然觉得是态度问题。
我们来假设:举办这么一场戏剧比赛,为的是希望学生们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甚至是他们的见解转化成画面来告诉我们。如果学生的作品都成了枪手的作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到学生的优缺点?很多人都说学生不行所以才要插手。问题是,都没有让他们同级的较量,怎么看出来他们不行?如果有人反驳:我们就是看过,看不过眼,所以才插手。拜托,他们不行,他们不自己想办法,要你们来插手。好啦,表面上瞒天过海盖过去了,拿了奖,然后有一天,你们走了,他们怎么办?不止原先的不行要原形毕露,还要冠带以前是赢家,现在竟成了丧家犬。这样的手法,是否顾虑他们的感受?
“学生”的寿命不长,参赛的机会也只有几个,但是学校只要有学生就不会消失。今天靠枪手作出的成绩,就像服食增进剂一样,没了枪手的时候,不止全身乏力,还破坏了学生必须靠自己才能组织起来的凝聚力。
人类有种强烈的保护意识,就是自己当年的苦头,希望可以转换成更好的,以免让后辈重蹈覆辙。所以,以前的人可以马死落地行,现在的被剥夺了这种危机意识,结果马一死,马上看也不看的找头驴来顶着。可悲的是,还以为可以像骑马一样的嚣张。
我见过自己的母校的成败起伏,我概叹学妹们没有秉持学姐们的努力,乘戴着以往的风光,尝试再在不稳的根基中闯出奇迹。结果没有一年是有意外惊喜的。我想起佐一古曾经说过的“温室里的小花”。外面的风霜,没有自己用力的去莰下一步一脚印,是没有办法盛开的。后来,据说学妹们又开始了学习戏剧的日子。只要他们坚持不断磨练,总有一天是会再度靠着自己的剧本重新再放光芒的!
所以我曾经这么想:如果有谁愿意发掘剧坛的新血,想要举办戏剧比赛,好不好也把戏剧课程放进提供的项目之一。给学生上上课,先认识、学习,然后让他们从中发掘自己的才能,编剧也好、导戏也罢,甚至演绎教导以及幕后技术,这样来促成一个完整的成长,有正统老师的教导,又有真正的学习机会,是不是更有卖点,更让大家都受惠?
戏剧的土地不是很大,如果大家可以共同开拓,一起规划,同时发展,那么要让其茁壮,因无私而更显助长。 |
|
|
|
|
|
|
|
发表于 18-6-2006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我们建议,列下一项条规不允许枪手代劳。
届时不知会有什么火花呢? |
|
|
|
|
|
|
|
发表于 18-6-2006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校际比赛,不收入门费的小型比赛;我觉得是不应该请枪手代劳。
能靠学生的实力来得到的成果;有更多的磨练,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所以觉对支持学生创作!
但是如果比赛有涉及入门费,甚至搬上大舞台;我觉得戏剧的品质需要被考虑。
如果觉得使用枪手代劳来提高演出的质素,我觉得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最重要的是演员本身的思想,不可一以缺乏方向!
有枪手来代劳,其实演员是可以站在多角度来观察;尝试站在枪手的立场来想,如果你是枪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有机会学习别人的拍戏方式,总好过什么都不懂,乱来一通。
这里要表达的是,使用枪手是不被鼓励的,但是也不反对。
建议
可能主办当局可以用初赛,半决赛,决赛的方法来过滤;而每一次评审的评判其实都会给与意见和批评,受到批评以后,各组就回去反省,并再加强自己不足的部分;下一围比赛的时候就可以立刻看到进步的地方。
而最后总决赛的时候,各队的品质都不会差,令人满意。
相信在入围赛的时候开始有实际的宣传,到总决赛的时候应该有不少剧照和媒体来宣传这场比赛。所以在总决赛的观众反映应该不会太难堪,甚至可能大爆满。
对主办当局来说是一种安全手段。
对演员来说说不定是个更好的学习经验。 |
|
|
|
|
|
|
|
发表于 19-6-2006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郑平 于 18-6-2006 12:05 PM 发表
不如我们建议,列下一项条规不允许枪手代劳。
届时不知会有什么火花呢?
这建议很大胆,但是要怎样才能有效的达到这个效应却是不简单的。无论如何,能够办到,那肯定最好。问题是: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没人能够想像。 |
|
|
|
|
|
|
|
发表于 19-6-2006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枪手(非导师)的不健康现象,令PG近几年都没有出色的新一代戏剧人材出现。充其量也只有一些稍微会演戏的,编导或舞台美术的根本没接班人。枪手无形中抹杀了幼苗成长的机会,制作比赛作品的过程缺乏了本身的脑力激荡是很可惜的。过后参赛者(中学生)只留下感动啊,辛苦啊,学到很多啊什么的。但是本身的戏剧层次并没提高。而且学到的往往是很肤浅的戏剧知识,像道具制作或音响操作。没有做决定的发挥空间,即使是自己想表达的一些戏剧。很多恐怕连IDEA都还没浮现过,更不必说创作能力了。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6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QSB 于 19-6-2006 11:22 PM 发表
我觉得枪手(非导师)的不健康现象,令PG近几年都没有出色的新一代戏剧人材出现。充其量也只有一些稍微会演戏的,编导或舞台美术的根本没接班人。枪手无形中抹杀了幼苗成长的机会,制作比赛作品的过程缺乏了本身的 ...
赞成说枪手(非导师)的存在对戏剧的成长“生态”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也可以说间接性的抹杀了幼苗成长的机会。
可是那些新一代的学生要能担任编剧的角色,就必须先充实自己,先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助导。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学员有idea有够创意就可以作编剧做导演。
非常赞成学生们尝试学习,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亲身体验的失败,才能得到更多,跌得更痛,就学得更多!可是尝试以后要对自己做出严厉的检讨;而不是因为少少成就就自以为是。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