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人对饮食之道,历来十分讲究。近百多年来,羊城茶楼餐馆之众,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它素以品类之丰,菜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遇这,无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都可上席,广东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享有盛誉,在海外也深受欢迎。“食在广东” 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祥。其实,广东菜源于顺德,顺德厨娘在广东菜发展中功不可没。
一、日常饮食习惯
广东民间,日食三餐。早餐一般较简单,多数人家以白粥、粉面为主,亦有牛奶、豆浆加面包的。老人多到附近茶楼餐馆“叹茶”,品“一盅两件”。
午、晚两餐比较丰盛,菜肴中必有一汤,汤料除美味可口外,还要滋补有益。1949年前,中等以上家庭多有佣婢(广州人多雇顺德妈姐)为炊,一般家庭由妇女司其事。1949年后,男女均下厨掌勺,同做烹调。
家庭常见菜式有瓜菜炒猪牛鱼肉、清蒸鱼、蒸排骨、烧肉。烧鹅、叉烧、白切鸡等,还有一味“老少平安”即用豆腐拌鱼滑(鲮鱼肉),加上鸡蛋、姜葱油盐,蒸熟后香滑可口,老少咸宜,是广州家庭特有的菜式之一。
广东人吃饭时十分讲究礼节,首先按辈分、年龄、长幼依次围坐,长者坐首席,晚辈举筷前要先招呼尊长,用餐时两手不能横向左右伸张,夹菜时只夹面前的,咀嚼不宜有声,也不多说话,碗里的饭要吃干净,不能有剩余,吃完饭后,把碗筷在面前轻放,对围席的人说声“慢慢吃”,才离席另坐。
二、节庆饮食风情
广东民间对节庆饮食,向来比较重视,特别是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等;其中以春节最为热闹,不论贫富,年卅晚合家围坐吃“四年饭”,菜式必寓意吉祥,如一般用八九道菜,取义“发财长久”,也有用生菜、大蒜、芹菜(取生财、会蒜、勤恳之意),用小红纸包好挂在厨房,也为“压年”之用。还要煎两条鲮鱼放在米缸里“压年”,取义年年有余。
年初一那天,许多人家还要吃斋,以粉丝、腐竹、金针、云耳、冬菇、发菜、瓜菜等混合煮成斋菜,年初二做“头牙”才吃荤。
元宵节食品自然以元宵(糯米汤圆)为主;清明节以金猪(烧猪肉)祭祖,祭后饱餐;端午节必有裹粽,分成肉粽、豆沙粽。枧水粽等,并有饮雄黄酒辟邪的习俗。
中秋节广东民间除操办“三牲”祭品外,还有月饼、芋头、柚子、香蕉、杨桃等,另有中秋“吃田螺”的风习,寓意子孙繁昌。广东式月饼皮薄馅丰,种类繁多,享誉中外。
七夕则接雨水或汲清水储备日后药用,谓可清热解毒,退热治疮疥等。
冬至节民间多蒸糕或煮咸汤丸,还有晒冬姜等风俗。
三、饮食行会组织
清末民初,广州的饮食行业就有了行业会馆组织,资方有协福堂公会,会址在西关(今荔湾区)桨栏路。公会设正副理事长各一人,理事若干人,每三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其职责为代表资方利益,应付官府衙门的干预,防范黑社会敲榨勒索,同时也为联络聚集各酒楼茶室的在事(司理),交流市场信息,研究社会动态,预测与展望饮食业未来的淡旺趋势,以供决定投资意向及选行选点等问题。协福堂作为资方的群众性组织,小老板工余时多聚此闲聊。据说广州当年的“如”字号茶楼就是在协福堂闲聊中聊出来的。
当时人们认为“如”字意头好,故饮食业多喜欢以此命名。如“东如”在二角市口,“西如”在第十甫路文昌路口,“南如”在北京路惠福路口,“多如”在珠玑路梯云路口,“太如”在太平南(今人民南路)太平桥,“惠如”在惠爱路(今中山五路),“三如”位于河南(今海珠区)大基头,“五如”在维新路(今起义路),“九如”在十三行同兴街口,“天如”在河南堑口,“瑞如”在五仙门(今海珠广场西侧),“福如”在惠爱路卖麻街,“宝如”在一德路仁济路口等等,有十多家。
广州市茶居工会(即茶楼饼饵职业工会),属于工人群众性组织。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会址在天成路。该会对茶楼饮食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协议制订职工工资和福利条例,维护广大职工人身安全,促进工人技术交流,保证企业各生产服务部门的出品,帮助失业工人维持生活等。
工会的经费,一是来源各会员每月的“板面费”(广东人俗称下栏);二是人会费和月费(人会费只交一次);三是广告收人。
茶居工会属下的分部有十多家,分布全市各区,有孔怀馆、礼和馆、结庐、合群等。
四、广东的茶楼风情
广东人历来有“叹茶” 习惯。早上见到熟人,第一句话便问,“叹?茶未?” 人们“一杯在手,半日清谈”。广东饮茶分早、午、晚市。一般以早茶为主,午晚市多是亲友聚会或洽谈商务。广东的茶客,男女老幼都有,不少职工、干部上班前饮早茶,退休者也“叹茶”。茶座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广东茶楼比杂货铺还要多。
从前广东妇女上茶楼饮茶者极少,自1949年以来逐渐增多,年龄层次也有所改变,以前多为中老年人,后来青年男女都不少。
广东的茶楼,多以“居”字命名,如福来居、天然居、陆羽居、陶陶居、西华居、美珍居等,不少沿用至今。本世纪初,广州著名的“四大茶楼”为:文园、谟觞、南园、西园。稍后崛起的有北园、大三元、广州、泮溪、大同等。
各茶楼都有自己的招牌菜,特别是招牌鸡,如北园的花雕鸡、广州的文昌鸡、大三元的太爷鸡、东江的盐?鸡;菜式如南园的佛跳墙、菜根香的素菜、泮溪的白兔饺、趣香的蛋散等。为招徕顾客,不少茶楼还设了曲艺茶座或粤剧茶座。
广东人在宾馆茶楼十分讲究礼貌。首先衣冠整洁,不能赤足露体,或蹲在椅上。别人给你斟茶时,要以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如需加水时,将茶壶(盅)盖揭起,让服务员加水,不用大声叫唤。结帐时,叫声“埋单”,便有服务员代劳。银钱交割时顾客若高兴,可留下些小费,多少随意,若不留小费,服务员也照样笑脸相送。
过去广东茶楼还有许多迷信习俗,不少茶楼选址时都请风水先生看过,测定风水宝地,测定方位等,然后选择吉日才破土动工。但出于茶楼建筑需要结合专业实用,不可能随意改变布局,即以镇符手段填补,如安装一面镜子,悬挂个“八卦”等。
饮食业的保护神为关圣帝,各茶楼都有供奉,供桌很讲究,多用酸枝、坤甸等高级木料作长桥台。下置八仙台,八仙台下是该店铺的本宅地主神位。
五、广东菜三绝与无鸡不成宴
广东菜品种繁多,色香味鲜俱佳。首先体现在“食以味为先”上,即指食物的原味“清”和“鲜”。以鸡为例,最著名的是白切鸡,在这基础上创制出五花八门的文昌鸡、清平鸡、路边鸡、市师鸡等,皆以原汁原味为上乘,其他还有盐?鸡、太爷鸡、手撕鸡、柱侯鸡、芝麻鸡、花雕鸡等,各有特色;别具风味。所以广州饮食行业有句口头禅,叫做“无鸡不成宴”过去广东人不论是家宴、祭租或宴请宾客均以鸡为主菜。欢宴亲朋好友;更是如此,否则视为人的失敬。最流行的吃法是“白切鸡”,即将整鸡挖去内脏,上汤浸至九成熟,然后切件上席,配以姜葱、蒜茸、芫茜、生抽等佐料,鲜美软滑,十分可口,故此流行至今。
此外,较有特色的还有被誉为“粤菜三绝”的焖狗、?雀、烩蛇羹。蛇馔是粤菜的美食之一。广东从左百越时代就有食蛇的习惯。但在清代中叶以前,广东人吃蛇还不普遍,只有市郊农民才敢吃蛇,市民极少问津。清代末年,珠江南岸有一官外精研饮食之道。有一次他下乡在佃户家歇脚,忽然一阵香味传来,问于佃户,方知厨中正制“蛇馔”,不禁食指大动,与佃户共享顿觉“蛇馔”色香味俱全,回家后经常烹制。
广东著名的“三蛇羹”,有眼镜蛇(又叫饭铲头)、金环蛇(俗称金脚带)、银环蛇(又叫过基峡),后来发展成“五蛇羹(加过树榕、三索线)。“龙虎凤大会”(即前三种蛇加老猫、母鸡,伴以药材烹制),广东有专门的蛇餐馆“蛇王满”,除烩蛇羹外,还能配制30多道蛇馔。
焗雀。“雀”专指禾花雀。每年两造当稻谷结粒时,这时小鸟便千百成群在水田啄吃禾花稻粒。农民多在夜晚张网围捕,一网可足数十、数百只不等。食法有?、炸、煎、蒸等,以焗最为可口,是广州名菜之一。
焖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广州时序”载,广东人“夏至磔狗御蛊毒”。现在广东人吃狗肉多在冬季而不在夏天。广东俗谚云:“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广东人有一套“三六经”,所谓“一黄二黑三花四白”,认为黄狗的肉最香,白狗的肉最腥。实际上广东人最喜欢食黑狗,肉味最好,滋补最强。食时伴以腐竹、生菜、葱、姜、蒜、芫茜,柠檬叶等,焖或“打边炉”。但切忌食饱狗向后,再食绿豆或香蕉,以免腹胀或有生命危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6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
六、广东的风味小食
(一)炒田螺
广东传统小食。每逢夏秋季节,螺蚬上市,是人们大吃田螺蚬肉之时,广东人多用鼓椒炒熟,伴以辣椒丝、紫苏叶丝、油盐姜葱,鲜美可口,久食不厌。广东的食肆、大排档,乃至酒楼宾馆也有此菜式,不少外国客人,华侨和港澳同胞都喜爱,边吃边谈笑,越食越想食,乐此不疲。
(二)煎禾虫
禾虫每年两造,盛产于肥沃的沙田、围田。每当水稻扬花结颗时,在禾梗根部滋长一种七彩斑斓、长约二寸的千虫随水流 出。当禾虫大量上市之际,人们竞相争购。煎禾虫,先用水洗干净,加上鸡蛋、陈皮、油条(炸面)、油盐姜葱,经拌匀后置于锅中煎熟(或放于盅内清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在珠江三角洲的种桑养蚕的农家,都有炒蚕蛹的风习。先将 蚕蛹洗净后,用姜葱盐煎炒,其味香脆鲜美,营养价值高,为当 地农民生活中的常菜。
(三)美点
广东的名牌点心风味小食,品种繁多,中外驰名。传统点心 有:豆沙包、麻蓉包、莲蓉包、生肉包、猪油包、叉烧包、炸包、蛋散、伦教糕、马蹄糕、萝卜糕、春卷、咸水角、糯米鸡、荷叶饭、裹蒸粽、脆皮角、干蒸烧买、牛肉烧买等,香、甜、咸、辣、爽、滑、脆、鲜,无所不备,各有千秋。德昌油香饼、娥姐粉果、聚丰园烧饼、萨棠记“萨骑马”,其中泮溪白兔饺、广东酒家烧买、大同酒家“蛋挞”,都具广东特色。
(四)粥品
广东的粥品以上乘粘米、腐竹、薏米、白果、陈皮等作粥底,浓稠适度,呈乳白状,加上各种配料煮制各种粥品。“三及第粥”(猪肉九、猪肝、猪粉肠),其来历是古时应科举制的殿考前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以其猪肉丸、猪肝、猪粉肠顺序代表,借此冠以美名。若再加猪腰、猪心、猪舌、鱼片,又称为“七及第粥”。传说此物与清代状元林兆棠有关。林兆棠登科前特别喜食此物,登科后冠以美名。
艇仔粥,始于清末荔湾河上专营粥品的小食艇,以精肉、鱼片、海蛰、鱿鱼、花生、薄脆、油条、姜、葱、胡椒粉拌匀调味,价廉物美,食之者赞不绝口,其后遍及各茶楼饭店、大排档。
此外,还有吴莲记鱼片粥、皮蛋白果瘦肉粥、七彩粥、猪红(血)粥、猪肝粥、牛肉粥、滑鸡粥、鸭粥等。
(五)炖品
广东的炖品,名目繁多。多用瓷、瓦盅装好明火精炖,如炖龟、水鱼、鹌鹑、山鸡、白鸽、鸡、牛肘、羊肉、兔肉、猪肝、黄?、果子狸、蛇等,盅内伴以少量淮山、茨实、杞子、莲子、元肉、党参、北芪等药材,加上油盐味精等佐料,成为上乘炖品。因其清润滋补,营养价值高,历来为广东人所喜爱。
七、广东的饼饵业与广式月饼
饼饵糕点一般分为几类,一是用于婚礼的龙凤礼饼,计有红绫酥(豆沙馅)、黄绫酥(豆蓉馅)、白绫酥(夹糖馅)、莲蓉酥、皮蛋酥、蚝豉酥等;二是中秋月饼,有豆沙、豆蓉、莲蓉、五仁、枣蓉、咸甜肉、火腿、烧鸡等;三是一般饼饵,如合桃酥、鸡仔饼、鸡蛋糕、蒸饼等。
饼饵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广东地区饼饵业,管理十分严格,广州佛山一带,就连雕刻饼印,都有专门的店铺,不能与刻图章的店铺相混,收徒传艺,也有严格规定,三年师满,方能习艺,从学习剜刻、凿边开始,再学刻字、雕人,合格后方能坐台刻印。清末时期的广东的饼饵业多聚集于河南(今海珠区)龙导尾、大基头一带,开设有巧南、奇南、利南、永南、杏南等店铺,以小规模独资经营,或附设小工场;店主多是本行业出身兼(案板)师傅,有一、二名亲属当助手。
饼饵茶果业的经营特点,多以零售为主,批发业务较少,主要靠接做结婚礼饼、聘礼茶果、神诞供品的订单,或自制较多的中秋月饼、零售糕点等。
(一)一般糕点饼饵
对日常什用、不宜久存的如萨骑马、鸡蛋糕、蛋挞等少数制作;对保存期一周左右的各式酥饼:如合桃酥、通心酥、椰蓉酥 等则制作较多。
(二)结婚礼饼
通常的结婚礼饼有龙饼、凤饼、红菱(豆沙)酥、黄绫酥 (豆蓉酥)、白绫(五仁冰肉)酥、夹糖酥等。高级一些的有莲蓉 酥、皮蛋酥、冬蓉酥、叉烧酥、西樵大饼等。
(三)聘礼茶果
普遍使用松糕(片糖糕、白糖糕、黄枝糕、红枣糕等)、大发、红包、油堆、油散、麻列等。富裕人家则增加麻通、米通、九层糕、西米糕、马蹄糕、棋子饼(谐音“祈子饼”)等。
(四)迎亲响糕
用木模溶糖捣铸(木模经长期用水浸泡后才用,且占地较 多)。其规格是:大塔顶(俗称宝珠)每个重十二两(旧秤),“状元仙姬”每对重十二两,列为主要礼品,其配套的有五件、七件,直至多达一百零八件一套。其格式是以四方木台一张,两旁有木棍供人担抬,木台中央方形梯级二三层(俗称“响糖板”),四面按级用糖浆粘砌“响糖公仔”。
(五)寿、丧、神诞供品
生日寿品,有寿包、寿面、寿龟、百子寿桃等。婴儿满月用的象生时果。丧事祭品,多以木碟堆砌成塔形,俗称“顶”。节令、神诞供品,多以红包、大发为主。清明节拜祭还加白糖饼。福肉饼等。端午节则以裹蒸粽、成肉粽、豆沙粽、莲蓉粽及视水粽为主。七夕乞巧节,少女相聚“拜仙”(广东人俗称“拜七姐”),多用 “顶头’”棋子饼、连环饼、厚切饼、通心酥摆设桌上。中秋节则以各种款式的月饼为主。每逢神诞如观音诞、龙母诞。关帝诞、上元、中元、下元,供品用“顶式”红包、自包、花卷及连环冰、棋子饼、通心酥等。盂兰节,除神诞供品外,还有“浮花幽食”,即用“幽菜”、“幽包”堆砌在幽食架上。“幽包”则每层用算盘珠大小的红白包仔,相粘切堆成因。“幽饭”用粘米粉糊,铺装木架上,手工塑成花盆、牡丹、枝叶,涂上颜色,插上佛手状的“幽手”。这些习俗与工艺,至今识者已不多了。
(六)中秋月饼
广东的酒家茶楼饼饵业,每逢年节业务多盛况空前,而中秋月饼品种款式之丰富多彩,历来为全国之冠。其中著名的有:广东酒家的双黄莲蓉月、泮溪酒家的单黄莲蓉月、新光花园酒家的双黄白莲蓉月、大三元酒家的五仁咸肉月、双黄莲蓉月、大同酒家的九子连环月、双黄白莲蓉月、莲香楼的纯正莲蓉月、双黄莲蓉月、国强、趣香糕点厂的双黄、蛋黄莲蓉月饼等。名称大同小异,质量、味道各有千秋。节前,人们以月饼相互馈赠。不少国内亲友节前遥寄月饼给欧美、澳、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亲友,让他们品尝家乡的月姘,互相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据说每年中秋节广州市月饼总销售量达一千五百多万盒。是营业中一笔可观的收人,据说销售一造中秋月饼足可支付一年内相当的费用,故此有以饼会形式积累资金,争购粮油豆类莲子五仁糖面,以应付物价波动,也乐意以月费支付形式获得折扣的,免却一次性付出的购饼之资,主客两便,故受欢迎。
八、广东式腊味
腊味是以猪肉加以佐料腌制而成,闻名远近的广东腊味以特制的腊肠、腊肉为主,还有润肠、金银润、鸭扎等品种。
清末民初,广东腊味只有猪肉零售、批发店兼营,或有少数家庭式作坊制作。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增多而形成行业,40年代以来,兼有色、香、味俱佳及状条特点的广东式腊味(腊肠。腊肉),长盛不衰,饮誉中外。广东式腊肠,广东人俗称“风肠’”。因其精制过程讲究风热而得名。其独特风味,在于香味醇和、皮脆肉爽、色泽鲜明、油而不腻,为广东各种腌制食物中之佼佼者。既是日常酒楼宾馆大小宴席的上乘配菜,也是三两知己者随意小酌,“饮酒?饭”的精美食物。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相互赠送“手信’”的佳品,广东人素有广东式腊味“华实相宜” 的赞语。其中又以“皇上皇”和“沧州”老店出品为最佳;东莞则以厚街“猪仔腊肠” 为上品。
九、广东的清凉饮料
广东地处亚热带,天气炎热,广东人历来有饮凉茶习俗,并有许多经营凉茶业的老字号店铺,如王老吉、大声公、生茂泰、源吉林等,颇受人们喜爱。
广东出售凉茶叮档,遍布大街小巷,街道卫生院、诊所也兼营各种凉茶。品种有王老吉、五花茶、竹蔗水、甘和廿四味等,多用中草药配制而成。成分有金银花、野菊花、茵陈、木棉花、火炭毛、地胆头、槐花、鸡蛋花、桑叶、夏枯草、水翁花、板兰根、蛇舌草、半边莲、岗梅、淡竹叶等、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这林林总总的凉茶中,以“王老吉”凉茶为最著名。据传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有一位名叫王吉的医生,在一条小巷里开了一间店铺,一边为人诊病,一边出售凉茶。其凉茶不仅能生津解渴,而且治病效果很好。药方由金英藤、山芝麻、岗稔根等十多种草药配制而成,药味先苦后甘,凉而不寒,一年四季,均可饮用,有清热、消暑、祛湿之功效。广东人外出经商、学习、旅游或探亲访友多有携带备用者,而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各地华侨、华人也喜欢饮用。王吉辞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种凉茶称做“王老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6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
十、特殊餐会
(一)中山小榄的菊花餐\n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是有名的菊乡。那里有60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解放后曾改为10年一度),已有200多年历史,种植菊花的历史更为悠久,菊艺精湛,以菊花烹制各种食品,很有特色。
传说小榄的先民是宋朝时从南雄县珠玑巷迁来的。宋度宗为追捕潜逃的宫妃,派兵大肆搜查,珠玑巷移民为避祸殃,再度南逃,至香山海边,见黄花遍地,水足田肥,便留下定居,开垦种植,生息繁衍,这便是后来的小榄村。人们保留了当初看见一片黄菊的美好印象,世代种植艺菊,培养出许多菊花精品,并用菊花烹制菜肴,如菊花烩蛇羹、菊花肉、菊花鱼球、菊花鱼片粥。菊花打边炉、菊花酒、菊花饼等,统称“菊花餐”。
小榄人进菊花餐时,餐桌周围摆满各种盘菊,一边欣赏,一边谈论菊艺,一边品味菊花餐。并不是所有的菊花的能做餐,要瓣似莲花、阔大肉厚质嫩的方可入餐,其中以“黄海秋月”、“玉立西施”两种为最佳。一般人都喜欢用自家种的,尚带有露珠的鲜菊瓣,即摘即用,清香四溢,别有风味。在一碗滚热的粥羹中,加人鲜菊瓣,即有菊香滕起,鲜嫩可口;那菊花肉更是金黄剔透,甘香不腻,所以很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纪念先人,寄寓乡情的深意,所以菊花餐长盛不衰。
(二)增城龙角的“莲叶餐”
广东增城县龙角村乡民,对莲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该村的莲塘特别多,莲藕生长得特别好,荷绿藕肥,非常可爱。每逢五月端午,人们还喜欢用荷叶来包饭吃,清香可口,并寄托他们感恩之意。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文字狱盛行。村中有个贡生,叫做韩有钦,为求功名,投奔湖南文豪张熙府上。张曾在名山大川题诗留墨,偶存影射,被四川总督岳钟琪定了蓄意谋反之罪,立即捕杀,韩有钦亦受到诛连。事发后,韩有钦避嫌返回家乡,追兵赶来,围住龙角村村。该村居民都是南宋末年为避战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中原移民,一向齐心协力,共挡祸殃,不肯将无辜的韩有钦交出。于是三千村民凡被杀绝,唯有两个小孩,一男一女,穿着兜肚童衣,钻进莲塘深处,得以逃生,是日正是五月端阳。后来,这对童男童女被邻村秀才谢官禄救出,抚养成人,教习诗文,繁衍后代。
年复一年,龙角村又逐渐兴旺起来。为了使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忘这场灾难,他们每年端午都举办莲叶餐,用莲叶包饭吃,寄寓莲叶救生之意。
(三)花县的木耳宴
花县(今花都市)人的传统菜式为木耳肴,至今凡有亲友或海外同胞返乡,他们必首选这道菜式,婚嫁筵席也离不开这道菜。一般宴席喜欢摆九大碗,其中木耳肴两碗,主料除木耳外还有笋干猪肉等,烧猪肉一碗,以酸养头垫底,白切鸡一碗,以咸菜或酸萝卜垫底,猪浮皮一碗,以猪皮加黄牙白制作,粉丝一碗,配料有虾米、芹菜等,上下水一碗,主料为猪杂、腐竹,焖排骨一碗,以菜心垫底,炒鱿鱼一碗,配料用洋葱头或荷兰豆。花县人喜欢用大海碗盛菜,较少用碟,至今农村依然,摆酒俗称“摆九大碗”
(四)中秋鱼宴
增城县增江畔有条小村子――龟头潭村,历来有个奇特的风俗:每逢中秋佳节,举村同庆,共设鱼宴,少则十数席,多则上百席,邀集亲友前来庆贺。
据该村《村谱》记载:“明蒋万诚(1344~1406)任河源令农课大使,假归途中停留增江,见江岸平坦,草木繁茂,地丰景美,便择地而居。因村头有山,山下有潭,山形似龟,故而得名。一日,万诚到深潭游泳,突被一巨鱼咬伤,数月卧床不起。
村民于中秋捕鱼投于江中,蒋病始得康复,后官升浮阳县丞。民循例于每年中秋节将鱼投于江中,再后觉得投江太可惜,遂改为鱼宴,至有中秋鱼宴的风俗”。
据村民回忆,龟头潭村的鱼宴最盛是独家设宴几十席,全村设宴达200多席。中秋节为村庆,外村人人村,老少皆请,不得拒绝,乞丐亦得分食。如属亲朋,席后每人还送鱼一尾。据说有一次爱国将领蒋光鼐从海外回来省亲,也参加了中秋鱼宴。蒋将军对此风俗很感兴趣,曾叫秘书查考岭南有多少村子有此风俗。后经查证,外地均无此俗,唯独龟头潭村有此俗举,确实如此。
(五)食鱼生
广州、南海、顺德一带的人,素来喜欢食鱼生,因其味鲜爽滑,别有一番风味。鱼生的制作非常讲究,用作鱼生的鱼不能在泥塘里放养,要在沙底塘里放养,仅限于鲩鱼(草鱼)和生鱼(乌鱼)。必须是鲜活的,去鳞开膛后去皮,把鱼肉切成薄片,备姜、葱、紫苏叶、酸荞头、红萝卜丝、炒芝麻、花生等分别盛以小碟。食用时取鱼片放在碗里,拌以各种佐料,用花生油,滴少许酒捞匀,夹出鱼片蘸些白沙糖便可吃,边吃边喝点酒,味道更佳,还可杀菌。食用时间以冬季为宜。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冬至鱼生,夏至狗肉。”又云:“粤俗嗜鱼生,以胪鱼……鲩鱼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刽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羽,两两相比,沃以老醋,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
(六)食槟榔
广东人食槟榔的风俗,古已有之。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道:“广州不记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可见当时广东食槟榔风之盛、其后明末清初屈人均《广东新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龛随笔》及各通志、府志中均有记载,食槟榔之风。作为一种礼俗,还是保存下来,历时千年之久。在民间歌谣谚语中,关于槟榔的也特别多,流行最广的有广州儿歌:“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这首儿歌不但广州流行,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粤西地区都有传唱。肇庆民歌云:“睇牛妹,睇牛婆,爱吃槟榔过来摞。槟榔在我荷包袋,褛里褛外解晤开。”东莞的槟榔歌,更是闻名遐迩,长及千言,并有“敬槟榔歌”、“酬槟榔歌”之分,“送姑”、“答嫂”、“答妹”、“答侄女”,都有一定程式,礼节比较烦琐。一般来说,食槟榔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代茶敬客。客至,必以此果相敬。槟榔须削开,装在精致的槟榔盒中,“富者以金银,贫者以锡为小盒,雕嵌人物花卉,务极精丽,中分二隔,上贮灰脐蒌须槟榔,下贮萎叶。食时,先取槟榔,次蒌须,次蒌叶,次灰凡四物,各有其序。萎须或用或不用,必然以灰为主。有灰而槟榔萎叶乃回甘”(《广东新语》卷十六)。2.互相馈赠。过去广东人以槟榔为礼果,每亲朋会合,互相饷以为礼。或干盂兰会期,相饷龙眼、槟榔,曰结圆(《广东通志》卷九十二)。3.婚嫁聘礼。结婚时,宾客至,新妇必以槟榔代茶敬客。三朝回门,要送女家槟榔,过去是一担四合至十二合,明曰“酬槟榔”。4.拜祀鬼神。如七夕拜七姐,必以槟榔七口祀之;盂兰节相饷以槟榔,平时请巫祀鬼,也必须以槟榔果酒奉之。现在食槟榔的习俗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已消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6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