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44|回复: 5

中国唐代官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12-2005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目前我们所知的有点出入,在唐代,所谓的‘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中央政府的权力核心,而根据唐代的制度,尽管中央政府中设有多个省,但真正控制朝政的只有3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3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朝庭大员,并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力(因而,唐代共设3位宰相),辅助皇帝共商国事。

不知是否因为唐朝国力强大,它的政府官职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复杂和仔细,并且还会依照中央政府机构的重要性,地方人口的密度和省市的规模设下相同官职,但不同品级的官员,根据地区和人口的划分决定地方政府的机构规模,虽复杂繁乱,但也属于相当成熟且现代化的制度。

我现在先介绍唐代的中央和地方文官制度,等时间充分了,再来整理武官制度。用较短的时间整理出来的,如果当中出现什么遗漏或问题,请多多指教。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27-12-2005 02:0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5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政府文官制度

由于唐朝的中央政府系统非常复杂,而且各司其职,因此我将根据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分别介绍较为重要的官职,其他比较小的机构我就会省略过。

1.三师三公
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较为特别的制度,这并非官职,而是皇帝封赐的最高头衔,前者有名无实,后者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正一品
三师
和明朝的制度差不多,只有皇帝的老师(大家熟悉的词汇,就是‘国师’)才有资格受封,只是类似我们大马的‘敦’头衔,没有什么实际管制的权力。隋朝已经废黜这个‘三师’制度,由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重新恢复。
A 太师
B 太傅
C太保

三公
根据史料记载,三公是‘无所不统’,他们将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手掌兵权和政权(但他们不是宰相),绝对有动摇朝纲的能力,不过如果获得其头衔的是一位亲王,他除了可以代皇帝处理祭祀的事宜,就没有其他的权力(皇帝担心被亲王纂位)。
A 太尉
B 司徒
C 司空

2.尚书省(首相署,龙朔2年即公元662年改名为‘中台’,当时尚书令一职被废;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武则天即改‘中台’为‘文昌台’;垂拱元年即公元685年改为‘都台’;长安3年即公元703年有改回‘中台’,这些皇帝太得空没事干,老是改名)

正二品
尚书令
就是现代的首相,负责领导百官,也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也下辖6个部门,即吏、户、礼、兵、刑,以及工,其部门领导人为‘尚书’。

从二品
左、右仆射(统理六官,其权力也揽括类似清朝的‘都察院按察使’,也负责弹劾纠正行为不当的官员。龙朔2年,改名为左、右匡政,尚书令一职被废后,即扶摇直上,成为尚书省正二品的长官,和中书令以及侍中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力;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左、右相;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则改称为左、右丞相;天宝元年即公元724年又改回‘左、右仆射’)。

正三品
尚书(6部部长,在龙朔2年改为‘太常伯’, 光宅元年改为‘文昌都省’,在后又改回‘太常伯’,在唐朝,6部又分类为前、中、后3行):

  前行                   中行               后行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正如上部所说,尚书共分为3行,而每1行都有4个附属机构,在当时被称为‘司’,被委派为1行长官的尚书也被称为‘头司’,机构的职员是‘子司’,专门负责处理民政事务,也负责向下传达皇帝和政府的命令。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就顺便谈谈唐朝皇令下达的制度。

根据史料记载,政府或皇帝下达旨意的制度分为6种不同的方式,以其身份决定所使用的方式。头3种是‘制’(牵制)、‘敕’(赦免令)和‘册’(册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第4种是‘令’,皇太子用之;第5种是‘教’(教旨),亲王和公主用之;第6种是‘符’(这类的制度比较普遍,也比较繁琐,通常用在政策的颁布,必须先由省下于州,再由州下于县,县下于乡)。

而民情上达,又有一套制度,也是分为6个程序,即:表、状、笺、启、辞,以及牒。官员互相监督又有3个层次,即:关、刺,以及移。凡符、移、关、牒,由都省审查,如果事关重大无法决定,可以直接交由‘尚书省’定夺。

正四品上
左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由他负责)

正四品下
A 右丞(职责和左丞相同,但负责兵部、刑部、工部)
B 侍郎(即副部长,在龙朔2年改为‘少常伯’)

从五品上
郎中(掌付诸司之务,每司设1人,总理部门机构,是机构总监)

从六品上
员外郎(掌付诸司之务,每司设1人,机构副总监)

从七品上

都事(每司设6人,辅助郎中、员外郎)

从八品下
主事(6人,稽查官,和令史、书令史共同确定文件没有问题后,就可以‘出符目’,即现代的‘宪报’)

从九品上
诸司主事

不入流
A 令史各十八人
B 书令史三十六人
C 亭长各六人
D 掌固各十四人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27-12-2005 06: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5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门下省 (皇帝的秘书处,专门草拟皇帝的旨意,也负责处理皇族官员礼仪,兼具审讯能力以监督官员的行操。和中书省及尚书省并列,举凡国事必须由3省首长共同商议。该机构在龙朔2年改名为东台,到了垂拱元年再改称鸾台,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又改成黄门省)

正二品
侍中(设2人,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也负责管理宫殿的礼仪,为门下省首长。该职在龙朔2年改名左相,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改称监,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又复称左相)

正三品
门下侍郎(设2人,辅助侍中,举凡国家有大型祭祀则跟随左右协办。和其他的职位一样,该职一样无法逃离改名的命运,在龙朔2年改为东台侍郎,垂拱元年再改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到了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称黄门侍郎,在太历2年即公元767年恢复门下侍郎的旧称)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设2人,侍郎的顾问)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设4人,负责谏谕得失,一旦部门领导人甚至是皇帝的政策出现错误,他们有责任力谏,是种随时会被砍头的职位。该职位的前身其实是李渊初登基时的谏议大夫,只是在贞元4年即788年才分为左、右谏议)

正五品上
给事中(设4人,侍郎或侍中的助理)

从六品上
A 起居郎(设2人,负责并记录皇帝的起居法度,肩负史官的重任)
B 舍人(职同起居朗,不过这个官职在贞观3年时被废,在这之前,举凡皇帝在正殿上朝时,起居郎会站在皇帝的左边,而舍人则在右边,二人同理秘书之职,充当皇帝的会议秘书)
C 城门郎(设4人,负责开启京城、皇城、官殿诸门,也是负责管理这些殿门钥匙的官员。根据历史记载,其没有品级的下属有:令史2人,书令史2人,以及门仆800多人)
D 符宝郎(设4人,负责管理皇帝的‘八宝’及‘国符’,类似大马君主制度中的‘掌玺大臣’,其没有品级的直属职员为令史2人、书令史3人、主宝2人、主符4人、主节4人。

从七品上
录事(设4人,给事中附属官员)
左补阙(设6人,给事中附属官员)

从八品上
左拾遗(设6人,给事中附属官员)

从八品下
主事(设4人,给事中附属官员,其下属有:令史22人、书令史43人、甲库令史13人、能书1人、传制2人、亭长6人、掌固14人、脩补制敕匠5人、装潢1人、起居郎领令史3人、赞者6人)

从九品下
典仪(设2人,负责处理皇宫娱乐的官员,也是掌礼仪的附属官员,在祭祀时少不了他们)

4.中书省 (和尚书省一样,在行政上负责辅助皇帝,不过其运作较倾向于司法机关,同时也是军事参谋处,赦旨、册封、增减官吏或废置州县、发兵等事项,大部分都由这个机构处理。在龙朔元年,中书省改为西台;光宅元年,改称凤阁;开元元年,改名紫微省)

正二品
中书令(设2人,协助皇帝执政,中书省首长。龙朔元年中书令改成右相;光宅元年,称内史。开元元年,改曰紫微令。天宝元年再复称为右相)

正三品
侍郎(设2人,中书省副首长)

正五品上
舍人(设6人,起草诏书的官员)

从六品上
A 起居舍人(设2人,和门下省的起居郎职责相当接近。其附属官员有:楷书手4人、典2人)
B 通事舍人(设16人,负责带领官员引见皇帝,以及奏报的工作。其附属官员有:令史10人、典谒10人、亭长18人、掌固24人)

从七品上
主书(设4人)

从八品下
主事(设4人,其没有品级的下属有:令史25人、书令史50人、能书4人、蕃书译语10人、乘驿20人、传制20人、亭长18人、掌固24人、装制敕匠1人、脩补制敕匠50人、掌函和掌案各20人)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28-12-2005 09: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5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 御史台(即清代的‘都察院’,唐朝政府的内部调查和投诉委员会,专门设来纠正和弹劾行为不检的官员。其属有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和‘刑部’平行。只要有冤屈而投诉无门,就可以向上诉3院,通常这类案件,既以民告官或官告官,由三司会审,即:御史大夫、中书、门下。龙朔2年,‘御史台’改为‘宪台’;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改称‘肃政台’,到了光宅元年‘肃政台’被拆分为左右台,因这类制度对官员非常苛刻,而且非常官僚,因此引起官员不满,在神龙初年即公元705年武则天下台后,唐中宗李显即废除这类制度)

正三品
大夫(1人,御史台最高长官,和刑部尚书同等,在朝会时必须负责安排所属官员的入殿的次序。龙朔2年,改称大司宪)

正四品下
中丞(2人,副长官,龙朔2年,改称司宪大夫)。

从六品下
侍御史(6人,负责纠举百官,有弹劾权,遇到长官可免‘去戴下马’。当三司处理案件的时候,将和给事中、中书舍人共同充当秘书和执行员)。

从七品下
A 殿中侍御史(9人,侍御史辅助官员,掌殿庭供奉之仪,京畿诸州的官兵皆由他们负责监督。享有的特权和侍御史一样,遇到长官可免‘去戴下马’之礼)
B 主簿(1人,掌印,受事发辰,核台务,不在御史之列)

正八品下
监察御史(15人,督察百官,负责范围较多样化,从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等实物,都在其督察范围内。行踪不定,有时会在各区周游,以检举地方官)

从九品下
录事(2人,其不入流的下属有:主事2人)。

不入流
(台院)              (殿院)            (察院)
A 令史78人          A 令史8人           A 计史34人
B 书令史25人        B 书令史18人        B 令史10人
C 亭长6人                               C 掌固12人
D 掌固12人         

6. 大理寺(法庭,但没有权力判死刑和流配。如果罪达流配、或死刑,必须将案件呈上刑部,并通知中书和门下2省。在龙朔2年,改称‘详刑寺’;光宅元年改曰‘司刑寺’)

从三品
卿(1人,大理寺长官)

从五品下
少卿(2人,副长官)
正(2人,掌议狱,是大理寺的内部审查官员,只要发现法官断罪不当,他们则以法正之)

从六品上
A 丞(6人,大理寺的法官,如果罪犯被判刑,法官必须传召其家属向他们宣读其罪状,然后会问他们是否服判决,如果不服,可以上诉)
B 司直(6人)

从七品上
主簿(2人,掌印)

从八品下
评事(8人,由2名助理即录事从旁协助)

从九品下
狱丞(2人,掌率狱史,负责管理囚徒。根据唐史记载,监狱有分贵贱和男女狱,禁纸笔、金刃、钱物。囚病,给医药,重病者或年老者可不必配带刑具)

不入流
府28人、史56人、司直史12人、评事史24人、狱史6人、亭长4人、掌固18人、问事100人。

7. 鸿胪寺(类似现代的外交部,专门处理政府对外的事务。由于当时唐朝非常强盛,周边国家多已经奉唐皇帝为天子,成为蕃属,其领导人每年都会入朝见唐皇帝,同时也会在固定的时间向皇帝进贡,因此这类部门主要负责接待这些蕃属王和宾客,同时也指导他们晋见皇帝和宫殿内的礼仪;在当时,蕃属所献上的贡品并非直接送到皇帝那边去,而是送到鸿胪寺,由他们处理贡品事宜,并整理清单向皇帝报告,当蕃属要归国时,即由他们负责回礼。内设领典客和司仪2署。龙朔2年,改称‘同文寺’,到了光宅元年,改曰‘司宾寺’)

从三品
卿(1人,鸿胪寺首长)

从四品上
少卿(2人)

从六品上
丞(2人)

从七品上
主簿(1人,鸿胪寺秘书,有2名助理,称录事)

不入流
府5人、史10人、亭长4人、掌固6人。

8. 司农寺(农业部,负责仓储委积之事,也负责划田耕种,总之,就是管耕种和粮仓的部门;龙朔2年,‘司农寺’改称‘司稼寺’)

从三品
卿(1人,司农寺的长官,总理司农寺内设的上林、太仓、钩盾、霡官四署及诸仓、司竹、诸汤、宫苑、盐池、诸屯等附属机构)

从四品上
少卿(2人)。

从六品上
丞(6人,司农寺的行政行政总秘书)

从七品上
主簿(2人,有录事2人)

不入流
府38人、史76人、计史3人、亭长9人、掌固7人。

9. 太府寺(财政及贸易部,负责处理百官的薪金和四方贡赋,也确立商业和贸易制度。龙朔2年,改曰‘外府寺’;光宅元年改曰‘司府寺’;中宗即位后,复称‘太府寺’)

从三品
卿(1人,‘太府寺’首长,总理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等附属机构,凡四方贡赋、百官俸秩等出纳活动,都必须获得其批文)

从四品上
少卿(2人,辅助卿)

从六品上
丞(设4人,总秘书)

从七品上
主簿(2人,掌印,省钞目,句检稽失,平权衡度量;和其他的部门一样,也设有录事2人)

不入流
有府25人、史50人、计史4人、亭长7人、掌固7人。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1-1-2006 01: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5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政府文官制度(州级)

唐朝的地方官员区分会比较混乱,都是依照一个州和县的规模决定其官员的品级,一般上所属的地方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较高,其品级就会比较高。如一样的官名,在不同规模的地方政府匹配的品级就不同。

此外,地方政府只分为道州县乡4大类,管理‘道’(即几个州的总长官)的为观察使。

1.上州

从三品
刺史1人(职同牧尹,武德年之前即公元618年前,是称呼为‘太守’的,一州首长)

从四品下
别驾1人(州副首长)

从五品上
长史1人(类似首席部长)

从五品下
司马1人(负责州军事务)

从七品上
录事参军事1人(司马的秘书)

从七品下
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各1人、司法参军事2人(州属机构长官)

从八品下
参军事4人(副长官)

从九品上
市令1人(附属官员)
文学1人(附属官员)

从九品下
A 录事2人(录事参军事的秘书)
B 丞1人(附属官员)
C 医学博士1人(附属官员)

2。中州

正四品下
刺史1人

正八品上
录事参军事1人

正八品下
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各1人

从九品上
录事1人

正九品下
参军事3人

从九品下
医学博士1人

3。下州

正四品下
刺史1人

从五品上
别驾1人

从六品上
司马1人

从八品上
录事参军事1人

从八品下
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1人

从九品下
A 录事1人
B 参军事2人
C 医学博士1人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27-12-2005 06: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5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政府文官制度(县级)

1。京县

正五品上
令各1人(一县长官,也是县级法官,有权力依照农民的需要分发授田,过节时必须向乡民行酒礼,虽然属有其他部门,不过每个部门的长官必须每日向县令汇报)

从七品上
丞2人(副县长,负责课税)

从八品上
簿2人(总秘书,亦管理财政)

从八品下
尉6人(附属官员)

从九品下
录事2人(附属官员)

2。畿县

正六品上
令各1人

正八品下
丞1人

正九品上
簿1人

正九品下
尉2人

3。上县

从六品上
令1人

从八品下
丞1人

正九品下
主簿1人

从九品上
尉2人

4。中县

正七品上
令1人

从八品下
丞1人

从九品上
主簿1人

从九品下
尉1人

5。中下县

从七品上
令1人

正九品上
丞1人

从九品上
主簿1人

从九品下
尉1人

6。下县

从七品下
令1人

正九品下
丞1人

从九品上
主簿1人

从九品下
尉1人


[ 本帖最后由 惟诚 于 27-12-2005 06: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2025 02:15 AM , Processed in 0.11668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