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方言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更是中文互联网上传递欢乐的重要介质。作为方言界的老牌网红,东北话就是最好的代表。
正所谓,流水的段子,铁打的东北话梗。
从基础的“瞅你咋地”,到延伸来出的“紫腚能行”这种谐音梗,亲切的口吻、豪放的性格和无与伦比的喜剧代入感,让来自黑土地的语调成了无数沙雕段子的宝藏。
可若是想到东北话,只能想到简单粗暴、幽默好笑和俗掉渣的泥土芬芳,甚至觉得它是全中国最简单的方言。如此,就太小瞧这门伟大的语言艺术了。
同一个意象,100个东北人也能给你打出100种截然不同的比方来。比如说一个人脸皮厚,刘能损赵四是“国家为什么没有拿你的脸皮去研究防弹衣呢?”;大妈埋汰和自己抢最水灵一棵大白菜的敌人是“枪毙30分钟都不带打透的”。
因为这些精妙的比喻都不是出自于死板的课本,而是得益于每个人独有的生活体验。不一定信达雅,但却十分符合语境。就看“吓一跳山”、“瞪眼岭”、“出不来沟”这些东北特有地名,几个字出来就能感受到命名人当时是爬累了、还是迷路了。
唯有一个比喻是整齐划一的,那就是每个东北妈妈都会把自家孩子形容成美食——“妈,我想吃雪糕、烤肉、奶茶。”“吃什么吃?我看你像雪糕、烤肉、奶茶。”
​
黑土地,歇后语之乡
如果你认识一个东北人,看他状态是不是放松,就看他有没有动不动来几句东北名言警句儿、整点儿俏皮嗑。
尤其是东北的歇后语简直是一座富矿,大多发自底层,看上去很土,细细琢磨起来就越来越有道理。
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老太太喝粥——锦(紧)西(吸)
歇后语十级学者赵本山还能用自己超然绝群的文学天赋,把他们编排成一个完成的故事:
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
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
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
动物系列的也不少,最常被东北歇后语cue到的动物,非癞蛤蟆莫属。
耗子算卦——撂爪就忘
狗长犄角——整洋(羊)事儿
猪鼻子插葱——装象
屎壳螂打旋风脚——过分(粪)
南方人偶尔会纳闷儿,为啥说话还非得打个哑谜。其实不仅为了卖关子、抖包袱,以求得语言的喜剧效果最大化。还可以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因为如果说歇后语在其他地方是用来益智的,那么在东北它更多是用来埋汰人的:
肚脐眼拔罐子——抽风
肚脐眼放屁——咋想(响)的
吃冰棍拉冰棍——没话(化)找话
把即使无奈妥协,也要抖个机灵表达出愤懑之情,小心思都藏在了字缝里,当属东北方言中特有的高级幽默。
最俗的段子里,有最真实的大道理
东北话就是这样一门丰富的语言,绝不是你想象中简单粗暴的一套东北三连(嘎哈、你瞅啥、跟谁俩呢)就能掌握精髓的。刻板印象里的那句“能动手就别吵吵”,更是埋没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天赋。这时候问题来了:东北人都是从哪儿整的这么多词儿呢?
这不仅要得益于他们幽默爽朗的性格,见人就想上演本山大叔小品里的话疗,坐着就是跟你唠。还得从当地特殊的历史底蕴说起。东北不仅有满汉文化的融合,还受到俄、日、韩等国文化渗入的影响。比如“嘎达”、“嗯呐”、“耷拉”都是发源于满语的表达,而表示下水井盖的“马葫芦”一词,则来自日语。这让黑土地上的语言体系,和他们最爱的东北乱炖一样兼收并蓄,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于是你看到,东北话讽刺起来再怒骂也不会少了戏谑,东北话的玩笑也往往是话糙理不糙。带着一股被萧条逼出的文学性,敢言人所不敢言,笑人所不敢笑。比如,《东北一家人》里下了岗的牛小伟,就有过字字泣血的悲伤独白——
“得了真经就是你们唐僧的,惹了祸就是我孙猴子的,我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沙和尚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你们还真把我当白龙马骑了?”
《乡村爱情》里象牙山野生哲学家莱昂纳多·刘能不仅留下过“你淡定是因为你不怕死,我比你淡定是因为我不怕你死”的名句,还曾在女神谢大脚结婚时吟诗一首,赚得观众数行清泪。
最近发现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听书软件,
FanFan Fm,专为6000万海外华人打造,汇聚7500万海量音频资源,打造全新收听盛宴。没有恼人的广告,没有繁复的界面,只有用心的交互,简约的设计。 小说音乐相声英语段子新闻,你想听的,应有尽有...,对海外的你来说一键下载听书非常合适。
每个人或许没想有境界,却都莫名有了境界,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最后,甭管上面的东北话整没整明白,都得送大家一句赵本山在小品《相亲》里的警世箴言——“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