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64|回复: 4

佛教在印度式微与消亡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2019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在印度式微与消亡的原因

作者:张开基

(经过作者同意转贴,本文作者拥有著作权,非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转贴、摘录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佛教起始于印度,创始者释迦牟尼生活在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又称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群雄割据,互相征战不休的乱世。

释迦牟尼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藩属国(以拘萨罗国为其宗主国),位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就是加德满都西南方靠近印度边境,据日本佛教印度考古团「上野照夫」先生的推测,迦毗罗城东西宽约五百公尺,南北约一公里长;因为毁坏的非常严重,所以目前仍无法确定;但是,范围非常小却是事实。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中文虽译成「王」,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相当于一种 「部族统领」(raj )的地位。

释迦牟尼是这个由「释迦族」组成的「迦毗罗卫国」统领第一顺位继承人,勉强可以称为「王储」,但是,中国的佛教界将之称为大国的太子,那是夸大其词的溢美和神化心态。

此外,虽然自古以来的佛教徒总是自许为独立宗教,自外于印度教,然而,事实上,佛教承袭了太多印度教的主流教义和思想,或者说佛教所主张的基本教义「轮回、解脱、涅盘」无一不是出自印度教,所以,不论在宗教学或实质的内涵分类上,佛教只能算是印度教的一支,视为印度教中的「改革派」,应该更接近事实。

释迦牟尼为反对印度教传统的「种姓制度」和「有我」(真我阿特曼),所以他提倡「众生平等」和「无我」来抗衡;在世时积极传道四十五年,但是,他在世时期,佛教在印度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教派,加上他反对建庙及祭祀,所以除了「僧团」组织以及「比丘商团」,没有大规模的信众和庙宇建筑。

甚至他尚在世时,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已经被宗主国「拘萨罗国」的琉璃王所灭,「释迦族」几乎全被屠灭殆尽;而一手创建的「僧团」组织中也已经有了不同派别,甚至有些较大的派别领袖意图挑战他的领导地位,争夺主控权。加上他接受各种种姓加入或皈依为弟子,其中许多是目不识丁的「贱民」,有些根本只是为了求食而来,这点释迦牟尼自己在晚年时也相当慨叹的证实过。整个「佛教」教派在他晚年,加入的份子已经非常杂乱,层次高低悬殊,派别林立,已经失去主轴的坚定信仰,虽然释迦牟尼自己一再宣称他不谈「形而上」;事实上对于一般中下阶层教育程度不高的信众而言;他一生所传的道全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及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对于一般庶民的实际生活或者在苦难中意图藉由宗教信仰寻求庇佑与心理慰藉方面是完全付之阙如的。他自己生前也没有留下任何经典;在他圆寂之后,弟子第一次集结开始就发生了严重的分裂,这也是可以想见的结果。

到了「孔雀王朝」时代,由于阿育王突然皈依了佛教,并且以佛教为国教,几乎是一夕之间,形势丕变,佛教在印度开始大兴,进入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代;

但是,也因为随着「孔雀王朝」的衰败灭亡,到了「笈多王朝」时代,重新改信婆罗门教,佛教的势力在印度已经大不如前;

到了「商羯罗」重新整顿并积极复兴印度教之后,驳倒了佛教的大部分哲学思辨,于是佛教开始慢慢式微;关于这点;并不是佛教内部没有思维精深、辩才无碍的高僧能人足以与商羯罗这位印度教的旷世大哲相抗衡,实在是因为释迦牟尼留下的佛教教义本身有着难解的矛盾(请参阅后文)。

西元十一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王国」。对于印度教和佛教这类异教是完全无法认同的,其中,对于佛教更是有如眼中钉,肉中刺,是除之务尽的,对于这些被他们称为「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的异教徒更是赶尽杀绝,绝不留情(注1);西元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邦和东边的孟加拉地区,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佛教就在印度正式覆亡而消失了。 (参见注2)

相较于同期的印度教,处境至少比佛教好多了;其中有许多明显的差别原因;

其一是;伊斯兰教是「一神论」,和印度教至少都相信有「主宰神」,而佛教却是「无神论」;不相信任何「主宰神」。
其二是;伊斯兰教相信真理来自「真主」透过先知示谕的「天启」,佛教却认为真理是由人为觉悟出来的,而且人人都可悟道成佛(印度教也有「吠陀天启」的主张)。

其三是;伊斯兰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宿是末日复活和审判,善人可升入「天园」获得永生,而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进入轮回,但是如果可以彻悟就能究竟涅盘,不生不灭,但是也不和任何主宰神相关(印度教则认为最终人将和梵合而为一)。

其四是;佛教是主张不杀生与非暴力的,所以当面对伊斯兰教徒的侵犯和血腥杀戮时,根本无力对抗也不想以暴易暴的来积极反抗(印度教徒并不会消极的束手就擒或坐以待毙,加上有国家和贵族的军队武力,足以让对方有所忌惮)。

其五是;佛教在那个时期原本已经在和印度教的势力消长中处于劣势,只退居在东印度一隅,而印度教却是遍布全印度的,尤其是几乎深入的根植于各地民间社会的,也是最普遍的传统信仰,何况上层的刹帝利贵族武士阶级和婆罗门阶级原本就是「种姓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同意佛教的「众生平等」主张,也所以必然是印度教最忠心的实力支持者,所以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对于印度教总是必须作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在实际面上也不可能对所有印度教徒彻底铲除和赶尽杀绝;但是对于没有武力和教义完全没有丝毫共通点;又是占人口绝对少数人信仰的佛教,那当然就毫不留情的势必加以灭绝了,以致残余的佛教徒若非改宗被迫皈依,否则就是四散逃逸。

但是;如果要深入探究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各种原因中;当然不只是伊斯兰教王朝政治和武力的攻击这么直接;还有许多远因近因,简单的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释迦牟尼对于「无我」和「轮回转世」两个主要教义的矛盾冲突,在他生前没有解说清楚;埋下日后教内因为认知诠释的南辕北辙而形成派别之争,严重到几近分裂状态。

二,第一点的教义矛盾,局缩了其他方向的思考,单单一个「无我」,就引发了从小乘到大乘几乎千年的哲理基础争议,一说推翻另一说,在核心思想上无法统一,不只是上层知识份子信众因无所适从而不得不抱持怀疑;中下层绝大多数属于无知的信众也就更是不知所措?茫茫然找不到确定的中心信仰。

三,释迦牟尼生前主张「众生平等」,所以允许任何种姓民众皈依佛教或追随信奉,但是却反而形成龙蛇杂处,牛骥一皂的混乱状态(状况反而远不如阶级森严印度教),尤其到了释迦牟尼晚年,他几乎在领导整个教团时有相当的无力感,在他圆寂后的分崩离析也就成了定局。

四,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的专横与垄断知识,反对贵族的集权统治和穷奢极侈,主张「众生平等」,在在都已经注定无法获得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阶级的支持,所以他的信众和弟子中以吠舍和首陀罗居多;但是在「吠舍」这类平民商贾中,支持他的还是远不如支持「耆那教」的众多。

五,释迦牟尼反对像印度教一样的牺牲祭祀,不准兴建大庙高塔,不敬拜偶像,但是,对于中下阶层的普罗大众来说;他们信仰任何宗教必定会有世俗的祈求,这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对于印度教种种眩惑人心的仪式和「神祇庇佑」的观念深植人心已久,从一个市井小民的眼中来看佛教释迦牟尼的教义,无异是在唱高调,肯定是曲高和寡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像印度教一样深入民间,根植人心(释迦牟尼说他不谈形而上,其实应该说他只是不谈「玄学」,除此,即使从今日来看;他终其一生谈的都是形而上。但是,他不谈如何祭祀,如何获得信仰庇佑,如何获致现世利益,这些是真的没错,但是,也注定是大失民心,毕竟对平民百姓而言,眼前的富足安全肯定比死后涅盘要实际的多。参见注3)

六,不能否认的,释迦牟尼是明确歧视女性的,原本根本不同意有比丘尼,甚至认为女性要修行必须先转世成为男性才行;这种态度当然使得佛教无法获得女性信徒的支持,也难以在一般家庭落脚。

七,佛教所主张的修行终极标的是「成佛」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寂静涅盘」之境;但是,这些完全要靠个人自己独力修行来完成,没有任何外力或者神祇的助力。然而,实事求是的来看;从释迦牟尼本身被认为「成佛」;也自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仍然还是血肉之躯,跟一般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一样要受世间所有苦难,释迦牟尼又反对展现或修行「神通法力」,对于当时教育程度不高,容易迷信又缺乏判断力的一般民众而言,他的言论显然有如「空谈」,对于人性一向追求欲望满足的基本需求,并不能提供任何实质的帮助,释迦牟尼甚至反对人们追逐现世利益,认为「万法空无」,因此所有信徒对于自己的现实问题依然要自己解决,心灵上的慰藉,实际物质上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信佛求佛或成佛又有何用?相较于原本主流的印度教,提供的是一种有阶级高低,有祭祀仪轨做有形强化信仰的依循模式,而且完全不反对各种阶级信徒追求现世利益及欲望的满足,相对于此;佛教当然非常缺乏诱因(而不少贱民之所以会皈依佛教,那是为了减低种姓歧视而非真的坚信佛教教义)。

八,对高种姓的人来说,本来就已经是位尊权大,拥有傲人的荣华富贵​​,与其相信一个「样样必须舍弃」,以今生现有的荣华富贵​​,来交换一张死后才能兑现的支票,甚至也可能完全无法兑现的画饼,诱因更小,尤其是既得利益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更难放弃权力和财富去追求「涅盘」。

九,对低种姓的阶级来说,原本就赤贫一无所有,信了佛教之后,还是没有受到任何神祇庇佑,可以让生活变富足,减少一些困苦匮乏的烦恼,终生修行去憧憬死后的美好境界,那同样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的空谈。所以,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加上信众不过数十万人而已,圆寂之后,弟子中缺乏与他相当拥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信徒不增反减也是想当然耳的事。

十,因为从「阿育王」时期独尊佛教开始,印度教的婆罗门僧侣备受压力,产生了严重危机意识,亟思团结抗争,当孔雀王朝覆亡后,婆罗门开始殚尽心思的更加强化愚民手段,编造了著名的「摩奴法典」,从神话、业报轮回观念、婆罗门至上,加上各种严苛残酷的罚则统统细细订定,稳固的奠定了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在那样民智未开的时空背景下,严苛的规范比起佛教的自由信仰型态是更有实际和强制性效率的。

十一,「大乘佛教」不只是世俗化,而且开始变得功利化和商业化,许多僧尼或寺庙拥有大量的屋舍、田地、金银珠宝等财货,甚至拥有佃农和奴隶,并且有普遍放债行为,使这些僧尼成为大地主或者商贾,还有「比丘商团」组织,从事远方贸易,这种严重的腐化和堕落,与释迦牟尼的基本教义早就相违背了,反而行径更类似释迦牟尼一向反对的「婆罗门僧侣」一样腐败,结果就是根本看不出来「佛教」和「婆罗门教」又有何差异?当改革派变成和「原本被改革的对象」行径相同时,有识之士又何必加入改革派?又何必放弃原本信仰的婆罗门教,改信佛教,而同样的行径,新兴的改革派所受到的传统宗教攻击只会更严酷。

十二,「大乘佛教」的世俗化,同时也将「释迦牟尼」神格化,加入了诸多菩萨与神祇的神化崇拜,甚至效法婆罗门教的「收编」策略,将印度教传统的诸神大肆收编及拼命矮化,譬如将「因陀罗」变成「帝释天」,权力缩小到只掌管天庭,与「梵天」只是释迦牟尼佛身边小小的护法神而已,将「毗湿奴神」矮化为「那罗延天」,同时又将大自在天、摩利支天、耶摩天、鬼子母神以及辩才天女、吉祥天女和四大天王一起收编矮化,(印度神话中的俱毗罗神被收编为「多闻天王」),这些统统被矮化变成佛教护法神等等,但是,以当时只有几十万信众信仰的佛教,和整个大印度地区上千万以上的「婆罗门教」信徒相比,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其实是相当阿Q的;结果,释迦牟尼反而被对方成功的收编成「毗湿奴神」的第九个化身,两相较劲的结局当然全然败北,不但不能动摇对手,反而使佛教变得更加被婆罗门教所吸附,成了一个附庸教派。

十三,西元八世纪,大哲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在哲理上成功击溃了佛教的「无我论」和「唯识论」,在高阶层好思辨的少数菁英份子中,佛教的基本教义迅速退色,光芒不再。

十四,由于以上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各地逐渐失守,最后退居到东印度地区;迫于时势和生存的必然,不得不和当地传统的「左道密教」结合;但是,有如饮鸩止渴,当佛教密教化之后,虽然得以残喘一时,然而,本质上早已是面目全非了,严格说来,密教化的之后的佛教根本偏离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反其道而行的有了牺牲血祭和性力崇拜,以及混合了原住民的巫术成份,这些都是违反佛教基本教义的(注:虽然因此在后来莲花生大士由此将「密化佛教」带入西藏地区时,能够快速被认同和欣然接受,并因此在西藏开枝散叶,但是,那已是名存实亡的佛教了。),其实佛教的「密教化」等于是不战而降的臣服于印度教了,最后没能改革印度教,反而被印度教同化并成功的收编;这是佛教教义的灭亡。

十五,最后当然就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扫荡了,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再被焚烧和彻底摧毁,僧侣和信徒不是被杀死就是被迫皈依伊斯兰教,再不然只能改装逃亡国外,甚至远走西藏。这是佛教在印度的实体灭亡。

注1.释迦牟尼在世时确实是反对牺牲祭祀、兴建大庙高塔和偶像崇拜的,但是,到了三百年后的「阿育王」时代,因为独尊佛教,加上国家强盛,外交成功,不但广建寺庙精舍,更专程从希腊、埃及等地聘请诸多雕塑巧匠前来印度,雕琢了无数的精美佛像、菩萨像,佛教到此已经无形中开启了偶像崇拜的风潮,其中有许多「犍陀罗风格」(「犍陀罗」是一个城市名,在现今巴基斯坦境内「白夏瓦」市附近)的各种佛陀、菩萨石雕,迄今在印度各地博物馆几乎随处可见,数量也多得惊人。

在现今尼泊尔境内及印度东北部境内的佛教四大圣地(释迦牟尼出生地的「伦毗尼」,得道的「菩提迦耶」,初转法轮的「鹿野苑」,涅盘的「拘尸那罗」)原本都有「阿育王」时代兴建的宏伟庙宇和精舍建筑,并树柱立碑。结果统统被伊斯兰教徒摧毁殆尽,除了「鹿野苑」还保留一座「阿育王舍利塔」(后来重修过,但是,外表还是遗留着被伊斯兰教徒放火焚烧的痕迹。),其他地表以上的建物根本是片瓦不留,只剩下残破的地基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而已,附近迄今仍然十分荒凉。

注2.假设;廿一世纪的现今;在欧美一所中学的某一个班级,有几十名青少年男女的学生,统统没有宗教信仰,对东方文化也没太多接触和了解。

我是美术老师,上课时,在教室中间摆放一个及胸高度的稳固台子,放置一个我特别准备的沉重布包,在解开布包前,我先郑重宣布;这里面是一尊雕像,我不先解说名称和来历,我会离开教室三十分钟;我交代大家可以共同在这三十分钟以内观看,触摸和讨论,然后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第一印象」观感结论,用不超过一百个字工整的写在黑板上;三十分钟之后我会回到教室看看大家的观感结论;同学们点头同意之后,我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尊三十公分高的「九头大威德金刚」双身交合的黄铜雕像……

我出去悠闲的喝了杯咖啡,三十分钟之后,我回到教室,我相信黑板上的共同观感结论大概会是这样:

『狰狞、恐怖、色情,诡异,应该是东方某个异教或者邪教的雕像,与宗教有关,可能包含原始动物、性、恶魔崇拜的性质,也可能本身就是恶魔的具象雕塑品。虽然造型独特,但是,全班大多数同学的感觉都不好。 』

我也可以肯定同学们的结论绝对不可能是:『圣洁、慈爱、崇高,令人见之心生喜悦平和;应该是东方某种宗教最崇敬的大神……』这类正面的观感评价。

那么,在东印度与印度「左道密教」结合后兴建的「超戒寺」、「大飞行寺」以及「那烂陀寺」中无法计数,大大小小的各种密教诡异、狰狞、恐怖、邪淫的那些佛陀、菩萨、明王、金刚等等的雕像;从有着严禁偶像崇拜基本教义规范的伊斯兰入侵军队和教徒的眼中看来;那当然是属于『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的宗教和邪庙,当然务必彻底将雕像摧毁,寺庙烧尽,僧尼教徒杀光而后快;

想想,佛教为什么会被视为『狰狞、恐怖、色情,诡异,包含原始动物、性、恶魔崇拜的性质』以及『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呢?这绝对不是恶意的污蔑或者宗教的排他性使然,而是因为在其他非佛教徒眼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啊!

注3.释迦牟尼主张「超脱轮回」、「究竟涅盘」;在他生前,除了他本身「究竟涅盘」,还有两位弟子,一是「目犍连」、一是「舍利佛」,两人都是早他一步圆寂的,释迦牟尼亲口认证过他们两人已经证得「涅盘」了,如果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究竟涅盘」;试问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后,还有那位他亲炙的弟子也「究竟涅盘」了?或者说从他圆寂之后到今天的二千五百多年之间,还有那位佛教高僧因为虔诚精进的修行佛教法门,然后像释迦牟尼一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超脱轮回,究竟涅盘的?答案竟然是没有!那么如果连精通佛法的高僧都不能达到,何况是一般资质平庸,修行寻常的普罗大众呢?再想想;在二千六百年前的印度那个生活环境,根本就是一个乱世,绝大多数人民是普遍贫困、几近无知,平均寿命又很短;释迦牟尼高唱的「无上正等正觉」、「超脱轮回」、「究竟涅盘」这些教义对他们来说岂不是太过高远而渺不可及的?反观于印度教的众多神祇,各有各的庇佑功能,抱着祈求庇佑平安,现世利益的愿望实现,只需带一点点微薄的祭品鲜花,就能在全印度各地大大小小的庙宇经由这样一种具象的仪轨,至少求得心安或者得到一点希望;而且婆罗门僧侣一再强调的就是;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所属的阶级中安分守己的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来世就能转生到更高的阶级种姓,享受更好的生活;如果虔诚祭祀更有可能升入天界,也或者只要在像圣城「瓦拉纳西」之类的地方去世、火化,把骨灰撒入恒河之中,就能直接升天::相较之下;印度教不是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有更具象的神祇可以实际膜拜,有更具体的仪式可用以强化信仰得到心灵寄托,有最简单的方法祈求现世利益和平安的庇佑吗?与其断欲苦修来穷究那些高深的哲理,以追求那种虚无飘渺的「究竟涅盘」,还不如转头回去安分守己,虔诚祭祀,只求来世能转生更高的种姓阶级,比今生过得更好就于愿已足了。所以,印度教始终都是被印度普罗大众所最容易接受和信仰的,虽然「种姓制度」是这么样的不公平,但是「业报轮回」的观念早就深植人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传统观念。所以与其去追随一个信众本身对其教义不甚了了,目标又高远到虚无飘渺,一般人又很难达到终极目标的改革派宗师;更缺少众多神祇的关爱和加持护佑。佛教这样的教义和宣教方式,怎能获得普罗大众的认同呢?这原本就是佛教的特质,结果也成了不能在印度跟印度教分庭抗礼,更别说取而代之的真正原因。反观后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或者在韩国、日本、台湾也颇为兴盛;那是早就偏离基本教义甚远,更加世俗化、功利化的大乘佛教;与释迦牟尼时代的原始佛教(本初佛教)早就相去甚远,标榜作功德求福报,在比较富裕的地区,用奉献金钱来祈求来世福报,这种方式当然更能被接受,因为在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长期薰陶下,花钱买到个人所需,满足自己欲望(包括来世期望)是最直接最便捷最省事也最习以为常的方式。

(笔者注:本文曾收录于「千古骗局 业报轮回」乙书之中,本篇内容已重新修订)。











來源:http://www.cwnp.net/thread-12999-1-1.html

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133009842859/learning_cont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3-2019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种狰狞恐怖的像,本来就是魔。后来被驯服收纳,从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9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说参杂。
但我们也可以说进化。原始和现在佛法,隔了两千年,再隔了中印文化,再隔了语言。所以适用性来说,很难讲。呵呵
好像伊斯兰,如果开明派的,是已经吸纳西方民主和现代价值的。如果原旨意伊斯兰,反而是很接近IS。
因此佛陀看到这个久流传比变质的问题,还有不变则不通的问题,因此就有了卡拉玛经。简单说就是要我们探索思考,不要盲信。这就是佛教一大特色之一。就像佛陀没有随便就信仰当时权威的宗教和神谕典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9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元八世纪,大哲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在哲理上成功击溃了佛教的「无我论」和「唯识论」,在高阶层好思辨的少数菁英份子中,佛教的基本教义迅速退色,光芒不再。''

变则通。商羯罗会辨赢,就是他吸收了大乘思想,他的老师就是很崇尚中观。所以你很难说是印度教辨赢佛教。商羯罗没有吸收大乘思想。印度教的系统是没有那么完整。
事实证明大乘思想经得起考验。在超个人心理学采纳的,都是进化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19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涅槃真的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11-2024 01:18 PM , Processed in 0.13377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