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0|回复: 4
|
转网络的一篇关于 - HIFI杂感
[复制链接]
|
|
无意间看到的,觉得内容蛮中肯,所以和各位大大分享。
--------------------------
所谓HiFi,原来是高保真的意思。所谓高保真,就是失真小。所以,当年的高保真,几乎是音质好的代名词。
但是,很快的,HiFi 就变味了。HiFi在当今发烧友的文化里,意思是虽然保真度可能不算很好,但是听感不错。
那些强调保真度的器材呢,就不叫HiFi了,经常被叫做“监听风格的器材”。
至于什么叫HiFi,其实是很乱的。比如说,我觉得DT880和HD600属于同一类,风格很接近,但是我的发烧友朋友们断然否认,他们说:你错得离谱!DT880是典型的监听风格,非常均衡,纯粹是白开水,几乎没有音染。而HD600是典型的HiFi风格,味道很浓郁。
但是,我的耳朵真的与他不同。我真心觉得HD600也是很均衡,也没明显音染,也是明显的“监听”风格。只是为啥大多数发烧友都把HD880当作监听耳机,却把HD600当HiFi耳机,这是我不理解的。而且,我还觉得HD800也是监听风格的,也是没什么音染的,也是白开水一样的。
反而是那些纯正的监听耳机,比如HD280, HD380,我真心觉得它音染比HD600重,也比HD800重。
有人说监听和HiFi的区别在于细节和分辨率。监听要强调的是均衡和细节,而HiFi不能细节多到暴露器材的毛病。可是我还是觉得HD800是一个监听耳机。HD600也是监听耳机。他们的细节都不错。
有发烧友跟我说HIFi和监听在声场上有明显区别的,HiFi设备要听出好的声场、定位、空气感和临场感来。
我觉得5.1声道的环绕立体声声场不错,绝对够HiFi了吧,但是发烧友说:No,那不是HiFi,那是AV。所谓HiFi音响,只能是左右二声道的。
可是AV音箱也跟发烧音箱没啥子区别呀。
No!发烧友说:这是根本不同的。AV音箱,讲究的是刺激,而HiFi,讲究的是声音的贵气。
后来那些HiF一族开始迷恋各种古典大喇叭。珠三角尤其开始流行Altec、EV、之类,这波及中文圈,不仅流行港澳台,也流行新加坡,美国发霉掉漆的破烂几乎都被贩卖到亚洲东部。
我真心不觉得剧院之声那种声音叫贵气,我听过A7, A5, A19, A14,A12,没有一只喇叭是贵气的,只能叫爽朗、豪迈、豁达、放肆……这咋算贵气。
我对发烧友哥们说,还是JBL的好听,你听那4425, 那么简单,那么平稳,那么温文尔雅,那才是好声音。
一群发烧友立即纠正我的错误观点:No!你是工程师,纯技术派,对于音乐的内涵,你是不懂的。这JBL的4425, 4435, 固然是平衡得不得了,准确得不得了,可是这声音是死的,没有活力。所以这种音箱并不适合听音乐,只适合做监听。
然后我请教JBL什么音箱又准确又适合听音乐。4344!他们一致推荐。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也没听过4344,虽然曾在某处见到一对旧货,然后过些日子就消失了,大概被某个发烧友收藏了。
我年轻时候,发烧友文化主要来自香港。后来台湾人也来凑热闹。大陆发烧友似乎是踮着脚仰着头看那伙港台神棍胡扯。比港台发烧友更令人敬畏的,是日本发烧友。日本人喜欢玩道,即使喝茶也要变成茶道,所以日本有很多发烧俱乐部,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和交流,有些日本发烧友每完成一件作品,要沐浴更衣,吟诗作画,或题词写书法,与设备合影拍照片,那是很隆重的典礼。
后来,一些香港发烧友开始教训大陆的发烧友不懂咸菜和胆的精微,说只要咸菜、功放和喇叭搭配好了,小房间也可以放大喇叭。然后说了一系列他在那些著名的日本发烧友家里聆听大喇叭的天籁之声,而其中最受日本人崇拜的,就是JBL4344。这些香港发烧友显然是认真的,他们的经历很有说服力,于是喇叭、咸菜和功放的搭配就折腾了很多大陆人。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明白过来。日本人之所以酷爱在6平米的房间摆上15寸低音的大喇叭,那是因为他们的房子是木头的,这种薄木板对低音毫无隔音,就跟无限大空间一样,所以他们必须用这些大喇叭听才有足够的低频。而你在上海的钢筋水泥小房间里,要玩这样的大喇叭,除非你切除一部分低音。他们之所以喜欢4344远远超过4225和4235,是因为他们离喇叭很近,典型的近距离聆听,所以有一个中音单元播放主要频段的4344听起来会舒服得多。
然后我也想明白了他们吹得神乎其神的英美文化差异导致的美国声和英国声的差异。其实还是跟房子有关。美国人的房子以木头的居多,房间普遍比英国的大,而英国的房子以石头的居多,房间面积比美国的小。所以美国大多数音箱比英国的高低频饱满,而所谓的英国声,其实就是因为居住环境声学条件不够好而做出的妥协,既要减少低音来避免低频驻波,又要去掉一些中高音以避免硬墙壁反射带来的混响导致声音偏亮。这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英国人比美国人更有古典音乐底蕴的关系,那些发烧友纯粹是胡扯。
后来又流行一款叫 LS-3/5 的小喇叭。据说也叫监听喇叭。当时我就懵了,这货既没有高段也没有底端也没有动态,音染还挺明显,这怎么也叫监听了?他们说这是典型的英国声,适合表现小提琴和人声,是一款非常有底蕴的经典喇叭。
当年有一个笑话,说某发烧友一直奇怪《查拉斯图特拉》开始那一段为啥是很长时间的空白,后来才知道是他的喇叭太小了,放不出低音。这个LS3/5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显然不符合我的品味。后来我才知道这所谓的监听,是BBC的工作人员用来监听语言的。BBC作为广播电台,当时主要发射调幅广播,5000赫兹以上的都截掉,主要强调300-3000赫兹的频率。而大多数的家用电子管收音机的喇叭也都是五六寸,用这样一款小喇叭来监听播音,实在是非常合适的,只是它怎么成为发烧友的神器,实在令人奇怪。
来自香港的发烧文化,很折腾人的还有脚钉。有用围棋的,有用橡胶的,更有各种各样稀罕名贵木头做的,有些木头被卖到天价,如中年男人的串珠一样昂贵。懂得用脚钉调音更成为高手的表征。后来我想了很久,试验很多次,明白为啥需要脚钉了。因为音箱底部和地面的接触是很复杂的,一震动,其实是两个面在啪啪啪,改为三点接触就好了。至于那种把脚钉说得极其玄奥的,我也佩服他们的折腾精神。后来到一些专业的地方看看,发现脚钉文化仅仅存在于发烧友文化圈。
当年还有一篇发烧入门圣经,叫《音响xx要》,我发现作者竟然是个连分贝之类的基本概念都一塌糊涂的家伙。而很多在发烧界名声显赫的,充其量不过是星座学家档次的民科角色,真正谈技术人士,却是一说话就被人嘲笑,因为那些《音响xx要》之类的前辈读物已经成了不可动摇的信仰。
音响玄学盛行的90时代初,有一群发烧友争论说电子管管壳肥大的,听起来声音就丰满,管壳纤细的,声音就干瘪,于是一大堆人拿同样芯而玻璃壳大小不同的电子管作比较,竟然真有这事。后来总算有专业人士给出了道理:灯丝一加热,吸附的气体会跑出来,管壳大的真空度高,所以不同大小外壳的其实是真空度不同导致特征曲线不同。
发烧界要靠玄吹当KOL,得有几个原则。首先是你得有钱,你听过的昂贵器材多,因为发烧圈坚信只有富人的耳朵才能听得出差异。
另外,你得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那些港台发烧大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吹下的那些理论,你得继承,否则你在这圈子里就没了发言权,你一贴仪器测量数据,一谈科学技术分析,人家就嘲笑你不懂音乐和发烧的真谛,妄图把仪器数据当听感。你夸一个新品牌,人家就嘲笑你完全不懂什么叫底蕴。
当然,跟当前的那些耳机论坛、贴吧之类的地方比,20年前的发烧圈还是值得尊重的。那些玄吹神棍,其实大多数也很真诚,也很探索,不像现在那些神棍那么不要脸。
而那时候的资深发烧友,大多数自己拿烙铁焊过功放,会看电路图会用万用表,亲手做过几个音箱,总体的平均素质,比今天耳机贴吧那群年青的傻瓜还是强太多,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因为毕竟那个年代没互联网和游戏可玩,玩电子技术DIY的人比较多。
文/饱醉豚(简书签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92a8c0f59e9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签约作者”。
|
|
|
|
|
|
|
|
发表于 21-12-2016 07:1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触感。好像在讲偶
伤心ing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6 12:4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2-201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房子有关?誰人可以告诉我真的肯定或知道喇叭廠商在什么样的空间和設计下而完美造就的某些经典喇叭。 |
|
|
|
|
|
|
|
发表于 28-12-2016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你有錢到叫喇叭廠商工程師给你家造適合你家空间的喇叭和嗝音,不然阿Q想法~平有平玩,貴有貴玩,玩的開心玩的滿足最重要,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