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80|回复: 12

美國總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3-2005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能否認美國是一個歷史背景獨特的國家。從一個貧窮、落后,僅僅只有十三個殖民地獨立出來組成的聯邦政府,在短短兩百多年中,蛻變發展成為現在擁有五十二個州、佔地超過九百萬平方公里的世界超級強國,它如何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相信部份功勞在于領導美國人民一同前進的美國總統,在歷屆總統的英明領導下,美國才能長期保有傲人的成就。在四十三位歷屆總統之中,我們挑選了十位作為代表,他們不只領導了美國,同時也代表了美國大躍進的十大步伐。俗語說,「溫故而知新」,重溫昔日強人的治國智慧,以及超人一等的領導藝術,從中窺得領袖的領導竅門,同時,在他們一些備受爭議的決定或是犯錯中,后人也可吸取到珍貴的教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盛頓
     首先,要談的第一位總統也是最重要的,他就是美國的開國功臣,第一屆和第二屆的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
他也被稱為「開國之父」,美國有今日強盛的發展,他功不可沒,是他一手創建了現有的政府架構。
     一七八九年四月卅日,他經由人民選舉為首屆美國總統,走馬上任之后,他堅持獨立、平等、誠信,同時把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把國家的權力交給一套機構去執行,奠定了美國強盛、繁榮的根基。
     當時他要治理的國家,幅員廣闊,版圖十倍于過去的任何共和國,僅僅是大西洋一側的海岸線就長達一千五百英里,且還分屬于幾個不同的州,同時每個州的地方體制各不相同,如何分配利益、土地、人口已是大問題,加上各州不同的風土人情、土壤、氣候、物產和人們的性格皆不同。
     實際上,儘管他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是英雄,但對于民政事務卻毫無經驗,成為總統之后,他卻要把一套不曾試驗過、概括各州和群眾的新政府體制付諸于行動,確是一大挑戰。
     所以,就職后的第一項任務,他馬上挑選合格的內閣成員,建立健全的行政部門,也是從他開始,建立了美國總統有權挑選和任命行政官員的制度,同時如果 這些行政官員不稱職的話,不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他就可以撤換他們。
好不容易組成內閣之后,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健全的司法體系,在他的指導下,聯邦法院體系誕生了。
     儘管戰戰競競,但在他的努力下,司法、政府的體制已然成形,經濟也呈現初步的繁榮。
    不過由于當時的歐洲局勢動盪不安,加上印第安人不斷的襲擊干擾,他組織了相當規模的常備軍,「國軍團」也是美國現代軍隊的雛形。
雖然他不想擔任下一屆總統,但首屆任期屆滿時,正值美國面對內憂外患,他再度以一百巴仙的投票率中選為總統。
     惟第二次當總統的他,卻面對全新的挑戰,首先內閣嚴重分歧,國內出現了兩個頗具規模的政黨,一派是當時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另外一派則是有「憲法之父」稱號的傑弗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再加上,適逢英法開戰,導致歐洲猶如一鍋煮沸了的湯,局勢非常混亂,幾乎整個歐洲都被捲入了戰爭的漩渦,但美國卻被夾在中間,雖然他接著發表了「中立宣明」,表明中立立場,但是黨爭、英法戰爭,還有西部印第安人的襲擊一度讓他感到束手無策。
     為了不讓美國捲入戰爭的旋渦,他各別與英國簽定了《傑伊條約》,以及和西班牙簽定《平克尼條約》,儘管在兩項條約中,美國放棄了一些權利,但前者為美國躲開了戰爭,確保和平,后者則規定美國從此可以在密西西比河上自由航運,為未來的商業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至于西部開拓方面,他以武力征服了印第安人,打通了拓荒者開發西部的通道,把荒原變為農地。
     在他一一的把這些任務完成之后,也到了第二屆總統屆滿的時刻了,為此他發表了公開演說,十分堅定的表明他不再競選第三屆總統的決定,要求引退回鄉。
隨著新總統在一七九七年三月四日上任,他如願以償,翌日,他向國會告別,聞訊前來送行的人如潮水般的湧來國會,同時一路跟隨他的馬車送他至寓所門口。
三月六日,他租了一條船,把全部家當搬進船裡,同月十五日,他全家人安全抵達家鄉──佛農山莊,徹底的告別了政壇。
     他毫不棧戀權位的引退,為他贏得許多掌聲,人們記住他這個人,因為他不但是戰爭的第一人,和平的第一人,同時也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第一人。

愛國精神贏來喝采, 任內奠定司法人權
     在華盛頓的領導下,美國的聯邦法院體系規定有十三個司法轄區,每一個區都有一位聯邦法官指導下的法院,同時司法轄區又劃分為三個巡迴區,巡迴法院可聽取轄區法院的上訴。
    另外,它也設立了五個最高法院,其中一名首席法官和五名副法官作為司法事務的最終仲裁人(只有彈劾案除外)。

這個體系也打下了美國的司法公正的基礎。
     在他任職總統期間,他批准了《人權法案》,主要內容有:
  (一)有宗教信仰、言論、出版、集會和請願伸冤的自由;
(二)有攜帶武器的權利;
(三)限制軍隊駐守民房(四)有抗拒無理搜查和扣押的自由
(五)不得對同一罪犯進行雙重審判和自證其罪,確保應有的法律程式;
(六)有要求迅速和公開審判的權利;
(七)有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八)不得要求過多的保釋金或是過重的罰金,不得施以酷刑;
(九)憲法未加規定的天賦權利依然不受侵犯;
(十)凡憲法未明確授予聯邦政府或未明確禁止各州行使的一種權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
(十一)來自一州的公民不得控告另一州。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事情,原本就是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卻很困難,華盛頓也是如此,在八年的任職期間,他曾經遇上許多挫折、打擊,但最后還是本著「第一公僕」、愛國精神,一一的把困難克服。
     這種「第一公僕」的精神,為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掌聲和喝采。

貫徹人人平等承諾, 不負眾望備受愛戴
     華盛頓的政績固然出色,但他之所以偉大,最重要的是他始終遵守的他的人民選出來的「第一公僕」的理念,貫徹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
同時他那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是促使他不畏困難,也要完成任務的原因。
還有就是他那說退就退,馬上把權力放下的偉大情操,放諸在今日,這種行為也是非常難得的。
     他終生愛國,一心只想為國家做有意義的事,響應國家的號召,從他被選為總統就職前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在日記中,他寫道:「我告別了佛農山莊,告別了平民的生活,帶著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憂慮不安的心情,動身前往紐約。雖然我極其樂意回應祖國的號召為國服務,但卻沒有多大的自信不辜負祖國的期待。」
     由開始的忐忑不安,到他離職時,已經兌現了之前的一些諾言,他立下了新政府的雛形、確定了一些必要的先例、避開了歐洲列強的戰爭旋渦、保障了和平、維護了商業貿易的正常進行、穩定了國家收入和公共信譽、為西部的開發舖下了基石,同時也保住了聯邦政府的權威和法律秩序。
     比較起其他國家的總統府,美國的白宮的面積不但小,且還很簡單、樸實。
    尤其是和毗鄰高聳入雲、外觀宏偉的國會大廈比較起來,它是如此的樸實無華,即使是經過幾番擴建的今天,它也不過擁有一百卅三個房間,比起英國白金漢宮的超過六百間少了很多。
    兩者如此懸殊,自有它的道理。
     原來,這反映了美國人的文化、思想、建國思想和治國策略。就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稱,「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國會代表了人民,反映的是民權,因此要修得宏偉高大。
    而白宮代表政府,總統是人民選出來的第一公僕,白宮是他居住的地方,而不是皇帝、皇宮,所以華盛頓在指導白宮設計時就一再強調「簡樸」。
基本上,白宮佔地十八英畝,主體建築物長五十二公尺,寬廿五點公,當時是採 用十八世紀最流行的帕拉地建築形式,具有濃郁的鄉間別墅的特殊風格。
整棟屋子分上下兩層,地面上有兩層半,地下還有一層,除了主樓之外還有配樓,其中最令人難得的是南面寬闊的草坪,那就是著名的南草坪,歷屆的美國總統會見外國領導人幾乎都是在這個南草坪進行。
    說起白宮,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話說美國總統府在一八一四年時曾被英國軍隊燒毀,在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重建時,曾用了一些被煙火燻黑的沙石殘牆。
   為了使房間顯得整潔干淨,接任總統下令整個建築物一律刷成雪白,從此之后它才被稱為「White House」。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33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傑弗遜
     傑弗遜也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他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無需借助任何參考書籍和小冊子,憑一己之力寫出劃時代的《獨立宣言 》。
基本上,美國的《獨立宣言》可以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在人類之間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不可割讓的自然法則,如果政府侵犯人民的這些自然法則,這個政府就應該被人民所推翻。
第二部份:英國國王這些年來一直侵犯著北美人民的權利,並且懷有把暴政強加于北美人民身上的意圖。
第三部份:因此,北美人民推翻英國北美的殖民統治而實現獨立,是理所當然的。
     《獨立宣言》徹底的說明了傑弗遜是民主自由的信徒,沒有他,或許就沒有今日美國式的民主和自由。
可以說,他是美國的建國之魂,他的自由、民主精神貫徹在美國人的身上,深深的影響了他們對人、對事、對國家的看法。
除了他的思想之外,他的政績也不容小覷,其中從西班牙的手中購回路易斯安那州就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話說遠在兩百多年前,路易斯安那州不是今日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而是概括了阿肯色州、科羅拉多州、北達科他州、愛荷華州、堪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明尼英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奧克拉荷馬州以及懷俄明州,總面積達一百萬平方英里的廣闊土地。
據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麥迪遜分析,西部的開發與密西西比河有很大的關聯,可說是美國的交通大樞紐,但只要控制了紐奧連斯,就算是操控密西西比河的生命線,當時的紐奧連斯落在西班牙的手中。
而當時的歐洲局勢是西班牙的國力正在逐步衰退,法國拿破崙的勢力正在崛起,為了擴充勢力,他不斷的併吞土地,不幸的紐奧連斯就這樣從西班牙落入法國的手中。
     麥迪遜的看法是如果美國欲從法國的手中奪回紐奧連斯的話,開戰是唯一的方法,但以其薄弱的勢力,只有與英國結盟才有勝算,不過這卻是傑弗遜和美國上下極其不想做的事。
麥迪遜馬上把自己的分析向傑弗遜報告,兩人一致認為,應該循外交途徑伺機購回紐奧連斯。
    于是,他們一方面秘密的促請國會撥出二百萬美元以備急需,另一方面則在等待時機到來,再用重金把紐奧連斯買下,
時機到來了,一八零三年三月,他特地派遣一名特使詹姆斯門羅趕至法國巴黎,協助美國駐法國公使利文斯頓與拿破崙談判。
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麥迪遜還特地面授門羅,以五千萬法郎買下紐奧連斯和佛羅里達,或者是用三千萬法郎單獨買下紐奧連斯。
孰知,門羅才到巴黎第二天,拿破崙的特使已經派人過來問,美國是不是有意要整個路易斯安那州?並且開價一億法郎(折約七千萬令吉)。
    原來當時的拿破崙已經決定與英國開戰,並且打定算盤要及早把路易斯安那州賣掉以賺一筆,以免拱手讓給英國,所以他急于想知道美國人願意開價多少。
     雙方在價錢方面一直不肯讓步,直至一個多月之后,由于拿破崙急需一筆錢充作軍餉,而不得不答應以六千萬法郎,約當時一千五百萬美元脫售整個路易斯安那州給美國,雙方簽定了條約,從此路易斯安那州歸還美國,成為美國的彊土。
    由于擔心拿破崙反悔,傑弗遜還極力催促參議院儘快通過此項條約,條約被通過之后,他才放下心頭大石。
    而他這一英明決策,輕易的就把美國的國土擴大了一倍。


革新白宮繁文縟節, 真正貫徹全民平等
     一八零一年,傑弗遜剛搬進白宮時,白宮才剛落成不久,內頭的設備十分不齊全。
     在他搬進去之后,才慢慢的增加佣人房、工作間、冰窖、儲肉室、酒窖和雞舍,白宮才逐步像是總統的家,以及接待外賓的總統府。
眾所皆知,傑弗遜不僅是哲學家、作家,同時還是建築師、設計師,他特地設計一組能夠旋轉的碗碟托盤,他把這套裝置稱為「啞巴侍應」,安裝在飯廳的牆壁裡頭,這個飯廳現在被稱為綠廳。
有了這套裝置之后,侍應可以在廳外上菜,所以傑弗遜與貴賓在用餐時不必擔心侍應走得太靠近而聽到他們商討的秘密。
     另一方面,由于他是一位民主主義份子,他認為修建白宮的錢來自人民,所以人民應當有參觀的權利,于是他下令從一八零一年七月四日起,開放白宮,每天上午供人參觀,此項做法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還有,他也對白宮實施英國皇室的繁文縟節很感不以為然,認為這是陳規陋習,所以進行了改革。
    首先,他取消了原來每週一次的覲見禮,所謂的覲見禮,即是名士淑女們列隊向總統問好,他無法忍受這種虛偽的客套。
他也下令去掉公文格式中的「閣下」一詞,接著是白宮的宴會形式,他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論資歷排位。
    他認為,方桌子可以根據工作的需要而隨意就座,但是圓桌子的位置就沒有主次之分,時至今日,聯合國以及許多國家的圓桌會議都是依照他那時代的圓桌會議而延續下來的。
    從這些小事情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一名熱愛民主、真誠的人。
     
任總統欠下滿身債, 無視貧困籌建大學
     令人遺憾的是,傑弗遜也是美國第一位死于貧困的總統。
    出身貴族家庭的他,屬于富有階層,但出任美國總統八年,卻使他欠下滿身債。
    由于總統的薪俸根本不足以支持開銷,八年的總統生涯,導致他欠下一萬一千美元的債務,迫使他不得另外舉債償還,以離開白宮。
    離開白宮之后,他回到了家鄉蒙蒂塞洛,雖然他還擁有幾間小工作坊,和一個小農場,但還是入不敷出,后來他不得不忍痛賣掉一些地皮來還債,但他仍然積欠了大約五萬美元的債務。
    于是,還債成為這名總統晚年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八一二年,英國人入侵焚燒了國會圖書館,無視本身的貧窮,他義不容辭的將自己價值五萬美元的藏書,以二萬三千五百美元的低價賣給國會,償還了近一半的債務。
    儘管手頭拮据,但他從一八一六年起,即全心全意的投入籌建造維吉尼亞大學的運作之中,並且還到處遊說捐款,在他的努力奔走之下,州議會批准每年支付一萬五千美元以資辦學,直至一八二五年,大學正式開學,雖然學生只有卅名。
    最終,他終于在極其貧困兼過度疲勞中病倒了,當這個消息傳開之后,美國各地展開籌款活動,並籌到一萬六千美元,但這筆錢並不足以償還他的債務以及治療他的疾病。
    六月廿四日,他寫下生平最后一封親筆信,抱歉地推辭了華盛頓紀念《獨立宣言》五十週年的活動。
   雖然病重,但他一直堅持要活到七月四日(美國獨立日),最終他的最后願望得以實現,只剩下最后一口氣的他,在當日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離開人世。

謠傳與混血兒有染, 政敵攻訐備受困擾   
    熱愛民主、自由的傑弗遜,儘管備受人民愛戴,行事光明磊落,但是他卻有一個洗不脫的污點,困擾了他許多年,同時也成為政敵攻訐的目標。
    中年喪妻的他,遵守絕不再娶的誓言,但坊間卻傳出一個消息:多年來,他一直與一名黑人女子有不尋常的關係,兩人還生下了幾名孩子。
這個爆炸性的消息,不但震撼了當時的社會,同時也對他造成很大的困擾,當時的美國人民都不願意相信他們的總統和一名混血兒通姦。
儘管傑弗遜過后否認此項傳言,同時他的大女兒瑪麗也挺身出來表示支持,並指出有關的指責是缺乏證據的。
     事實上,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迄今沒有人可以證實,既使是歷史學家,也深感疑惑。
    傳聞中的女主角賽麗海明絲是一名擁有四份之一黑人血統的女奴,據說,她是傑弗遜太太瑪莎同父異母的胞妹,她的母親是瑪莎父親的情婦。
據說,從一七八九年至一八零五年,她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三女四男,其中兩名剛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另外五名孩子則在傑弗遜的協助下,脫離了奴隸制度,這也是他對賽麗的承諾。
    當這五名孩子一個接一個滿廿一歲,要離開家門遠走高飛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部份的實情。
為了保護賽麗,他頗費了一番功夫,最后還是決定當她不存在,因此,在一七八九年以后,賽麗這個名字就沒有出現在有關他任何的文字記載中,甚至包括他的遺囑。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36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肯
     除了解放黑奴之外,林肯得到國際高評價的原因在于他把當時處于動盪不安的美國,重新統一,納回前進發展的軌道,才會有今日和平進步的美國。
    另外,他那高貴的人格也備受尊崇,自始至終,他不屈不撓的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從不后退,態度是堅定且謙虛的,直至他以殉難者的身份倒下之后,美國人民才意識到這是他們最大的損失。
    出身于開荒種地的墾荒家庭,林肯來自不斷勞動且搬遷的家庭,他的母親早逝,幸好有繼母的栽培,他才有后來的這些成就。
    實際上,當林肯中選為總統的時候,美國已經四分五裂,當時的南方(實施奴隸制度,民主黨地盤)有六個州屬已經脫離了聯邦,並在一八六一年自組政府,自稱南方同盟政府,並且另外還有四個南方的州屬要加入。
    而北方則是共和黨的地盤,是響應解放黑奴制度的一方,儘管林肯上任之后做了種種努力,但不能避免的,兩者的沖突越來越激烈,終于在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內戰全面爆發,南方同盟政府的總統戴維斯以「保衛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制度」為名,全面開戰。
    而北方呢,基于形勢十分緊急,林肯馬上公開征召士兵,結果一呼百諾,報名參軍的人數遠遠超過政府的預測。
    原來,在人民的心目中,這是一場正義之戰,不止是解放黑奴,同時還是統一美國之戰。
    可惜的是,儘管人數佔了優勢,但在最初的兩年,由于將帥人選的不適合,北方政府出師不利,屢屢打敗仗,直至林肯宣佈《解放宣言》之后,局勢才扭轉過來。
    在舉世聞名的《解放宣言》中,他以總統的身份,宣佈所有的奴隸從現在起(一八六一年一月一日)獲得永遠的自由,未來他們是為了合理的工資而勞動。
     此項宣佈,大大提高了戰爭的勝算,徹底的敲響了奴隸制度的喪鐘。
    由于宣言指出黑人也可以參軍,全國各地即出現了黑人報名參軍的熱潮,根據統計,有廿萬黑人加入前線,廿五萬黑人在后勤,其中超過九萬名是從南方的莊園逃出來的,由于他們刻苦耐勞,衝鋒陷陣時勢如猛虎,大大的提高軍隊戰鬥力。
    在聯邦軍隊士氣大振之下,南方同盟政府節節敗退,一路退守,直至其軍事重鎮,位于密西西比河的維克斯堡也被攻破之后,整個密西西比河悉數落入聯軍的手中,聯邦政府才算是佔了上風。
    而內戰正酣的時候,又到了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時值一八六四年,民主黨吸取教訓之后決定團結一致,反觀共和黨卻鬧分裂,擁護林肯的人支持他連任,反對者要求提出新的總統候選人。
    就在這嚴峻的時刻,聯軍在前線不斷傳來捷報,眼看勝利在望,共和黨內部又重新團結,結果林肯以絕對的優勢獲得連任。
    連任之后,他加快結束內戰的步伐,隨著南方政府的投降,美國內戰的戰火終于在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正式撲滅,分裂已久的美國重新統一。
   但在一個星期過后,即四月十四日,星期五的晚上,悲劇發生了,當時林肯攜同夫人瑪麗前往華盛頓福特劇院看歌劇──《我們的美國兄弟》的演出。
    當歌劇進行到一半時,一個憎恨林肯、同情南方的演員布斯潛入包廂開槍射殺了林肯。
    這位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在第二天凌晨不治身亡,他的不幸去世,不但是美國的悲哀,也是全世界的悲哀。
   
目睹買賣奴隸慘事, 矢志廢除黑奴制度
      十八世紀的美國南部,奴隸制度十分流行,在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手戴著枷鎖、腳鎖著鐵鍊的奴隸們成群結隊地路過,不知道他們又將被趕到哪一個種植場。
    林肯就曾經親眼看過一些買賣奴隸的慘事。話說一八零三年,林肯沿著密西西比河隨船運送貨物到紐奧連斯去,結果,令他感受良深的是販買奴隸的廣告牌。
    這些廣告牌琳瑯滿目,內容包括「本人願意出高價購買各類黑人,並備有設施完善的監牢一座供黑奴住宿。」「出售─少女數名,廿四歲的婦女一名,外帶三個非常健康的孩子。」
    在奴隸販賣市場,黑人奴隸就像牲畜一樣任由人鞭笞、任由剝削,奴隸販子可以在市集中公然鞭打戴著鐐銬的黑奴,用燒紅的鐵條烙他們,殘酷地折磨和侮辱他們。
    林肯看過最慘無人道的一幕是一名人口販子把一個年輕少女從她的母親身邊強拉出來,並強行扯脫她的上衣,讓她在眾目睽睽之下坦露胸膛,且毫不知廉恥的叫嚷:「不論要她勞動,還是跟她睡覺,她都像牛一樣的有勁。」
    當時號稱民主、人人平等的美國,竟然有這樣悲慘、踐踏人權的事情發生,這種悲憤的情懷深深的烙印在林肯的腦海中,並讓他立下了后要廢除黑奴制度的決心。

行凶者被警方擊斃, 美國史上一大懸案
     林肯被刺,誰是背后的操縱者,隨著當時的行凶者布斯被擊斃之后,已經成為美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布斯是一名演員,他是趁沒有人看守劇院時,偷偷的進入林肯的包廂,並栓上了門,用一枝大口徑的短筒手鎗從身后向林肯開槍,射倒了林肯之后,他還意猶未盡的跳到舞台上高喊:「南方已經復仇了!」
    人們當時還未反應過來,直至瑪麗尖叫:「他把總統打死了!」他們才如夢初醒,趕快聚攏過來,當時的瑪麗發瘋似哭著要求已經奄奄一息的林肯勇敢的活下去,但第二天淩晨,他不幸去世。
    后來人們才知道,原來南方的政敵們密謀多日企圖暗殺林肯,只是一直沒有下手的機會,直至那天晚上,他們探知林肯和格蘭特將軍會出席觀賞歌劇,就準備把他們一起殺掉。
    而當晚陪同林肯到劇院的衛兵是一名內奸,他一到了劇院,馬上向林肯請假,要求離開,林肯也允許他馬上離開,如此一來,包廂裡頭就一個護衛也沒有了,而格蘭特將軍臨時有急事不能出席,所以事發的時候,包廂裡頭只有林肯夫婦兩人。
    而當時的護衛工作也做得很差勁,凶手在數百人的面前輕而易舉的射殺了總統,同時還逃之夭夭。
     幸好的是,凶手連夜逃到離華盛頓數十英里的農莊想寄宿,而有關的農夫見他形跡可疑,偷偷的報了警,警方立即派人前來把農莊團團圍住,凶手負隅困鬥,最后被當場擊斃。
     他一死,線索就斷了線,警方也無從追查幕后真正的操縱者是誰。
     
出身貧窮自學成功, 正直廉潔雄辯滔滔
     出身貧窮的林肯,多虧他的后母,空閑時教導他算術和語文,打下了學習的基礎。
   在他十一歲時,繼母送林肯去上學,惟當時的學校不算是正式的學校,學生也很少,老師來了上課,老師一走,學校就關門,上課的時間大多是在沒有干活的冬季。
    林肯就是這樣斷斷續續的接受了大約一年的初級教育,之后就再也沒有上過學,一切的學問都是靠他自學而來的。
    當時的他去干活時,口袋裡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書本,二是糧食,直至他廿歲那年應征入伍,派去攻打印第安人,但在軍隊一個月中,他從來沒有打過一場仗,算是他的憾事之一。
    他是在一八三二年投入政壇,當時他競選伊利諾州議員,但失敗,后來他開始學習法律,研讀法律書籍,最終還獲得律師資格,同時他再次競選州議員成功。
     他身為州議員和律師時,以正直和廉潔出名,經常替貧民辯護而分文不收,他在法庭上的機智是無人能及的,另外,他非常擅長講故事。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格拉斯大辯論」就是他與道格拉斯進行多次的激烈辯論。
     當時的道格拉斯是美國第一流的政治紅人,有錢、有地位和政治勢力,他是民主黨和南方實施黑奴制度的代表,而林肯呢,則贊同解放黑奴。
    林肯向道格拉斯寄出一份挑戰書,要求后者到伊利諾州進行競選,同時在進行演說時,可以先由道格拉斯講一次,再由林肯演說,然后再由道格拉斯反駁。
    在競選中,兩個人幾乎走遍整個州,面對面地辯論無數次,每一次道格拉斯都輸得灰頭土臉。
     特別在辯論黑白平等的問題中,林肯的表現非常傑出,即使是道格拉斯故意為難,他也同樣的取得勝利。
    就如其中一次,道格拉斯問他,既然他真的主張黑白平等,為什么不娶個黑人做老婆而娶白人做老婆呢?
    結果,林肯不亢不卑的回答:「我年紀大了,我不想離婚重新娶妻子,但即使我還沒有結婚,我也不準備娶黑人妻子。我認為應當讓黑人姑娘自由地嫁給黑人男子或是白人男子,白人男子也可以自由地娶白人或黑人姑娘做妻子。不應當在這種事情上進行干涉,這就是平等。」
    雙方的多次辯論,都是林肯獲勝,但競選州議員卻是林肯輸了,原因是道格拉斯運用他的金錢和政治勢力,收買了許多選票,而勉強獲勝。
     儘管落敗了,但是林肯卻贏得了知名度,「林肯」這個名字廣為人知,也為他打下日后競選總統的基礎。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38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羅斯福
     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唯一擔任過四屆總統的美國總統,打破了首任總統華盛頓定下來的條例,不過操勞過度、半身癱瘓(早年時小兒麻痺症導致右腳失去活動能力)的他,連任四屆總統不到三個月,就心力交瘁而猝世。
    出身于富有家庭的他,自小得到父母寵愛,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他對軍事和政治的濃厚興趣,大學時主修政治和歷史,之后也取得律師資格。
    一如預料,他果然投身于政壇,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
    這名民主黨的黨員,獲悉自己將競選總統之后,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其中以  「我將與人民一起實施新政」引起注目。
    到底什么是新政?話說當時的美國正經歷經濟大蕭條,百業待興、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而羅斯福的新政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發。
    新政綱領的內容包括削減聯邦開支、健全的貨幣制度、公開就業、失業和老年保險計劃等等。
   對于如何實施新政,他自有一套方法。他善于從別人的身上吸取知識,好比說,他不是經濟學家,但除了國務院之外,他還有一個白宮團隊(演變成今天的智囊團),請年輕的知識份子、教授專家為他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供他選擇。
    而新政的成功,促使人民對他充滿信心,羅斯福順利的在一九三七年連任第二任總統。
    惟這一任的考驗比前一任來得嚴峻,因為當時德國納粹領導人希特勒的野心顯露,並把戰爭的魔爪伸至歐洲,不斷襲擊一些小國,如波蘭、比利時、捷克等,一九三九年,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基于局勢險峻,大部份的美國人都不贊同介入戰爭,于是五十五巴仙的人民選擇了羅斯福第三次出任美國總統,他的任務是拯救美國和它的各種制度,以免受到外部的摧毀。
    而當時的羅斯福也矢言不會介入世界大戰。
    儘管當時歐洲的情況一亂糟,德國甚至入侵當時的蘇聯,不過在這期間,羅斯福遵守他的承諾,只向英國和其他抵抗德軍的國家提供物資和裝備,不介入戰爭。
    不過,所有的承諾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被粉碎,舉世聞名的珍珠港襲擊事件,迫使美國忍無可忍,他在翌日即刻宣佈: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
    宣戰之后,美國上下總動員的做好戰爭的準備,同時也向日本還以顏色,成功的轟炸東京,震醒了日本人以為東京永遠不會受到攻擊的美夢。
    其實,當時的美國已經隱隱然展現出強國的風範了,由美軍負責的太平洋地區,不斷傳來捷報,反之,由英國和美國兩國盟軍負責的歐洲和地中海區則戰情緊急,在德軍步步進攻之下,它們需要與蘇聯聯手,才有把握擊潰德軍。
    在這種局勢之下,唯有召開三國首腦會議(史大林、邱吉爾和羅斯福)商討,三造最終一致贊成以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作為會議地點。
    這就是著名的雅爾達會議(一九四五年四月七日至十一日),在會議中,三大巨頭各自達致協議,各取所需,包括對德國的索償、劃分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波蘭為蘇聯所控制,以及戰后成立聯合國的問題。
    但就在炮彈未歇、戰爭正激烈的時候,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又到了,順理成章的,羅斯福再度獲選為總統,以完成他結束戰爭的使命。
   不過,長期奔波、背負沉重政務的他,等不及世界大戰結束就猝然去世了。

積極提升國家經濟,以工代賑救濟貧民
     對勞動階層來說,羅斯福的新政,確是能夠實在的解決他們的困境,所以他們擁護他,「他們」包括了工人、中小資產階級、自由派知識份子和廣大的黑人。
    在新政中,羅斯福實施了一些利民的政策,比如他承諾會穩定物價(對農民有利)、發放緊急救濟金(協助工人)、實施公共工程計劃(制造就業機會)、復興金融公司(讓商業活動持續進行),以及採取平衡的預算案。
    一上任之后,他馬上實施新政,首先,他制訂了一套經濟復甦的方案,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法案加速新政的推行。
    他放棄了自由放任的政策,運用行政大力干預國家經濟,實施了聯邦勞工立法,開創了社會保險制度,把即將沉沒的美國經濟納回正常的軌道。
    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幻想主義者,他要的是看得到和摸得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他集中解決人民最關切的問題,比如說他結束了一九一九年以來的禁酒令。
    在過去十多年來,圍繞著私酒的問題層出不窮,由私釀、販賣、走私各種問題都有,弄得全國上下烏煙瘴氣,廢除禁酒令之后,這些問題馬上解決了,同時還製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另外,為了救濟貧民,他想出了以工代賑的方案,救濟機構安排工作給領取救濟者,保全他們的自尊心,同時還為藝術家、音樂家、演員和作家提供工作的機會。如果說,華盛頓創建了美國,林肯保衛了美國,那么羅斯福則是恢復了美國人的活力。
   
日本襲美國珍珠港, 猛烈反擊一雪國恥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日軍一共投擲了四十枚魚雷、各類型炸彈五百五十六枚,共計一百四十四噸。
    同時,它們還擊沉、損壞了美軍各類戰艦四十多艘、擊毀兩百六十架飛機,死于該次襲擊的美軍人數高達兩千四百零三人,其中一千人死于「亞利桑那號」艦上,二千人受傷,十八艘軍艦被毀壞的程度過于嚴重而報廢。
    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個永遠的國恥日。
    為了報復日本的偷襲,美國展開了猛烈的轟炸行動。
    首先,美國派遣太平洋僅有的四艘航空母艦和其護航艦隊襲擊了日本在太平洋的島嶼之后,接著又策劃轟炸東京。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日,由「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秘密的載著十六架B─25型轟炸機抵達日本海域,同月十八日早上,轟炸開始,一架又一架的飛機,掠過市區,扔下一顆顆炸彈,除了醫院、學校和皇宮,大半個東京被摧毀。
   炸了東京之后,美軍並不滿足,他們決定在中途島與日軍展開空戰和海戰,美軍先派戰鬥機與日本戰鬥機開戰,成功吸引了敵人的注意,之后再使用高空轟炸機攻擊日本的航空母艦。
   中途島之役,美軍大獲全勝,日本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型巡洋艦、兩千兩百名水兵、兩百卅四架戰鬥機以及最好的海軍飛行員。
   而美軍這次的大勝,嚴重的打擊了日軍的士氣,埋下了日后戰敗的伏筆。
   
秘密協定最受非議, 蘇美交易均為利益
    目前,在美國,甚至國際輿論界談論不休的問題是:誰是雅爾達會議的最大得益者?羅斯福到底是否上了史大林的當?
    實際上,在這場會議中,三位領袖都恰如其份的扮演了他們的角色,他們都出色的維護了本國的利益,各有所得,各有讓步。
    不過,當時的會議中還有一項關于遠東問題的秘密協定,由羅斯福、史大林商定,由邱吉爾簽字。
   此項秘密協定也是羅斯福在外交上最受非議的地方。
   在雙造的秘密協議之下,結束了歐洲戰爭之后,蘇聯將協助美國攻打日本,並以三項條件作為代價。
    這三項條件是:(一)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二)恢復一九零四年日本進攻之后對蘇聯的權利所造成的破壞,包括將庫頁島南部及全部毗鄰島嶼歸還、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享有優惠權益,並恢復旅順港為蘇聯的海軍基地等等;(三)千島群島歸蘇聯。
    上述的三項條件都是在中國毫不知情之下簽定的,事前並沒有知會中方,只有在羅斯福去世,杜魯門上台之后,才通知中方。
    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對蘇聯作出太大的讓步,同時越俎代庖,毫不尊重當時的盟國,即中國的自主權。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羅斯福之所以要和蘇聯交易,一切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
    據他的估計,歐洲戰爭只需再多三個月就可以結束,即一九四五年七月至十二月之間,反之,對日作戰需要更長、更多的財力和物力。
   當時他認為,美國對日作戰可能需要長達十八個月的時間,如果蘇聯加入的話,至少可以減少五十萬美國軍人的傷亡。
    同時此舉也避免蘇聯趁機揮軍進入中國,佔領大陸。
    這些目的都是羅斯福不顧一切,下定決心與史大林訂下秘密協定的原因。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40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尼迪
     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最為膾炙人口的名言,就是他就職美國總統時所發表的宣言的其中一段:“我的美國同胞們,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是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
    這兩句話,讓聚集在零下十度冷得發抖的美國人,頓感全身溫暖不已,激起他們前所未有的愛國之心。
    當年43歲的肯尼迪,年輕有為,風度翩翩,口才一流,在位3年期間,他成功的打造了自己是羅斯福繼承人的形象,對內極力消除貧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外則保持強硬作風,特別是對蘇聯,以提升美國的國際形象。
     上任之后,他要把不一樣的活力帶給美國人民,以他為首的內閣是20世紀最年輕的美國內閣成員,成員的首要條件是年輕能干、視國家利益為首要的人,當時主要的內閣成員的平均年齡不超過49歲。
     這個充滿活力的內閣不但陪伴他度過美國經濟衰退和兩次國際危機,同時也為他建立了良好的名聲。
    實際上,總統一職十分具有挑戰性,尤其是當時的美國經濟正面臨著生產過剩和金融危機的嚴重局面,同時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受到挑戰。
    為了解救國家經濟,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救濟措施,包括提高升業津貼、擴大救濟金的救援對象、提供最低工資標準和提供農民緊急救濟等,適時的恢復了消費者和企業信心,讓經濟逐步恢復原動力。
    在軍事方面,他主張大事擴張及提升武器裝備,並且實行赤字預算,尤其是研究核武,僅在第1年,美國的軍費就增加了70億美元。
    1962年的古巴導彈事件,凸顯了他身為美國總統的勇敢精神和強硬態度,不但保住美國的尊嚴,同時也大大的鞏固美國在國際的地位。
    話說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柏林圍牆”事件(參考邊稿)被迫讓步之后,心中一直不忿,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剛好當時古巴領導人卡特羅要求蘇聯給予軍事上的援助,並派遣其兄弟勞爾抵達莫斯科會見赫魯曉夫展開洽談。
   古巴的要求正中赫魯曉夫的下懷,他因此建議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兩人一拍即合,立即達致協議。
   就在當年夏季,美國一艘在加勒比海巡邏的海軍電子偵察船“瑪拉”號突然在古巴島附近偵收到一種不尋常的輻射信號,經過中央情報局的電子戰專家分析之后,驚奇的發現:這種輻射信號竟是蘇聯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的雷達輻射信號。
    此項發現令華府大事戒備,儘管蘇聯否認把核武運至古巴,但通過美國高空偵察機對古巴島嶼進行拍照偵察之后,發現證據確鑿,蘇聯的確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導彈,而且一個導彈營的裝置已經安裝妥當。
   由于情況危殆,肯尼迪馬上發表電視演講,把蘇聯的陰謀公告天下,並且宣佈海上封鎖命令。
   這名年輕的總統決定要給蘇聯顏色看,他接著宣佈攔截前往古巴的艦船,同時派出了90艘戰艦、68支空軍和8艘航空母艦封鎖古巴領海,並在美國西岸集合了大量陸軍,隨時應戰。
   這是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最劍拔弩張的一次,戰爭隨時爆發。
   結果,在美國強大壓力之下,蘇聯的強硬態度不得不軟化,最終同意撤走導彈,美國也停止海上軍事封鎖,“古巴導彈危機”消弭于無形,世界再度恢復和平,美國成功的維護了它在國際的威望。
   
防共產黨稱霸世界, 美力挺聯合國制度
     肯尼迪並不把共產黨人稱為“我們的敵人”,而是“那些使自己成為我們的對手的人”。
    對于共產黨國家,特別是蘇聯,他相信它有野心稱霸世界,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有責任維護世界和平。
    1961年9月份,這也是聯合國成立以來最關鍵的時刻,由于蘇聯對聯合國在剛果維持和平的行動感到惱怒,于是它收緊聯合國的財務,導致后者無法發展。
    另外,他又堅持要聯合國設立3位秘書長,而不是一位秘書長,每一位秘書長代表不同國家的勢力(東方、西方和中立國),而每一位都有權否決其他兩位的決定。
    其實,他提出上述制度是別有居心,用意是讓聯合國就此癱瘓,為此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非常憤怒,指責赫魯曉夫為“喬裝成一個中立人士”,過后他不幸的飛機失事身亡。
    結果,肯尼迪在同月25日的第16屆聯合國大會中發表演說,表明了美國的立場。
    他表明美國不贊成委任3位秘書長的原則,同時大力支持原有的制度,並肯定不幸失事身亡的哈馬舍爾德的貢獻。
    由于美國的大力支持,給聯合國注入了新的活力,代理秘書長順利誕生,蘇聯堅持的三位秘書長的制度告吹,聯合國才能夠再度的發揮作用。
   
維護西柏林控制權, 態度強硬絕不退讓   
    柏林危機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至第2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時期。
    由于當時的柏林東部由東德所有,而西部則是由美國、英國和法國共同擁有,這種特殊的背景導致主權危機不時發生。
    而第2次柏林危機的起源是當時的蘇聯有意從西方政府的手中奪取西柏林的政權,並一再強調,“整個柏林應該屬于東德的”,同時也要求西柏林成為自由的城市,間接解除了3國在西柏林的權利。
    同時他也強調,如果美國拒絕,蘇聯將與東德單獨簽定和約。
    由于肯尼迪在上任70天之后,就聽信中情局的情報,以解放古巴為名大膽入侵古巴,但入侵的結果卻是美軍慘敗,基于這點,赫魯曉夫認為肯尼迪是一名軟弱的總統,蘇聯可能只需要承擔少許風險,就能夠取得西柏林的控制權。
    只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肯尼迪並不是好惹的人,他清楚的意識到,柏林問題已經成為考驗美國勇氣和意志的試石金,如果美國在這個時候流露出一絲軟弱,馬上失去它作為西歐保護者的信任,因此,他決定一步也不退讓,以強硬態度應對。
    他即將要求國會追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增加軍隊、購置新配備、擴大民防計劃,並在電視演講重申:“絕不允許蘇聯藉由武力把美國趕出柏林。”
    與此同時,他派遣大批美軍、數目龐大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趕赴歐洲,迅速進入備戰狀態。
    他的強硬態度使赫魯曉夫有所顧忌,在與東德領導人洽商之后,東德軍隊與蘇聯駐東德的軍隊聯合展開行動,在一夜之間,沿著東西柏林分界線,用石塊和水泥築起了一道“柏林圍牆”,同時還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切斷了東西柏林的往來。
   這就是著名“柏林圍牆”的來源。
    美國和西方國家為此震怒不已,肯尼迪揚言美國不惜一戰,同時派了一支1千5百人的戰鬥隊,開到西柏林,同時還用卡車衝撞了一部份“柏林圍牆”,以表示絕不讓步的決心。
    而蘇聯也不甘示弱,命令重型坦克開上去,與美軍對峙了一個晚上,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不過雙造的心中都明白,一旦開戰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大家都按兵不動,直至蘇聯先把坦克車開回來,20分鐘之后,美軍也把其軍隊開走,第2次柏林危機才宣告結束。

避免貨幣制度崩潰, 堅持不讓美元貶值
    當美國經濟衰退時,肯尼迪堅持美元不貶值的決定,他認為,一旦美元貶值的話,所引起的后果是很嚴重的。
    儘管他實施了一連串的刺激經濟的措施,但是當時的工業自動化無法避免的造成一部份工人失業,這是他無法解決的。
    無論如何,他堅持不讓美元眨值,同時也不想用停止貸款、進口或者停止美元外匯交易,以阻止美元和黃金的外流。
    他認為,一旦美元貶值的話,美國一手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制度將完全崩潰,美國的信譽和穩定,甚至是總統的能力都會受到懷疑。
   同時,一旦美元貶值的話,美國可能被迫把海外的軍隊調回來,而其他的強國可能會利用這一點來影響美國,因為屆時只要它們脫售手頭上的美元,將對美國的經濟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
   雖然他堅持美元不貶值,但是疲弱的美元,卻讓他無法採取降低利率的措施,來進一步的刺激經濟。
     另外,他也擔心當時的聯邦儲備局主席會調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如此一來,可能會導致剛有起色的經濟回退。
     根據美國法律,既使是貴為總統,他也不能夠對當時的主席馬丁下達任何命令,不過他卻經常私下和他商談,公開讚揚他的工作,並重新任命他為主席。
    在他的努力之下,美國的經濟果然逐步有起色,同時他兩次成功的解決國際危機也提高了他的威信,基本上,如果不是被暗殺身亡的話,他絕對能夠蟬聯下一屆總統。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43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克遜
     撇開水門事件不提,實際上,作為一名美國總統,理查尼克遜(Richard M.Nixon)還是有他的獨到之處,他對當時的世界局勢暸如指掌,並且有自己的一套精辟看法,也因為這樣,與中國恢復建交被他視為是大事。
    的確,當時的美國和蘇聯關係沒有多大的進展,同時陷入越戰泥沼的美國,還出現實力沒落的跡象。
    儘管美蘇兩國有意對限制核武發展的問題“認真的交換意見”,但基于彼此長期以來的敵對立場,兩國領導人3次會談,都談不出任何結果,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就在這時,尼克遜深切的了解到與中國恢復建交的重要性。
    為了遏止蘇聯不斷的擴充勢力,他提出“三角外交”,即打通中美的關係,結束中美對抗,並以中美兩國來制衡蘇聯。
    他認為,全球有5大力量中心,分別是美國、歐洲、蘇聯、中國和日本,這5大力量將主宰世界格局。
    1970年9月29日,在接受《時代雜誌》記者的訪問時,他釋放出要與中國恢復邦交的善意,同時又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向中國傳遞資訊。
    美國的善意,中國很快的就感受到了,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訪問時,表示歡迎美國總統到中國,中美之間的問題需要解決。
    在尼克遜的努力下,1971年3月15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取消使用護照去中國的一切限制,而中國的回應更加出乎美國的意料;同年的4月6日,在日本參加世界錦標賽的美國乒乓團,受邀前往中國訪問,並獲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接待。
   尼克遜對此迅速作出反應,他宣佈美國將加速發給從中國到美國來訪問的個人或團體簽證、允許中國使用美元、取消對往來中國船只和飛機的燃料限制,以及准許中國船只在美國港口靠岸。
   到了這個地步,美中兩國的關係只欠最高領導人會面就可以達成和解,就在這時,中方捎來好消息:願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的特使、國務卿,或是總統本人,直接見面和商談。
   尼克遜在接到消息之后十分興奮,但他還是慎重的認為有必要的派遣一名特使安排行程並交換初步意見。
    他選中基辛格作為特使,秘密的派遣他前往中國以安排自己訪華的行程和準備。
    而基辛格也圓滿的完成他的任務,同時在第2次飛往中國時,也起草訪問之后發表的公報(即是后來的上海公報)。
    一切準備就緒,美中歷史性的一刻終于到來了,1972年2月17日,尼克遜抵達北京,開始了一次具有非凡意義的外交活動,由總理周恩來親自迎接,過后毛澤東也在中南海接見他,雙方就國際局勢和台灣問題發表了意見。
    此項為期7天的訪華行程,大為成功,美中兩國長期的敵對關係結束,國際局勢出現了新的格局,列強們靜觀其變,按兵不動。
    而尼克遜的身價也倍增,看厭了越戰血淋淋場面的美國人,看電視播映尼克遜與毛澤東的對話、和周恩來干杯、登上長城的興高采烈、向老百姓揮手時的和藹可親場面,莫不歡欣鼓舞。
    訪華的成功,使他的支持率遠遠的拋離了民主黨的對手,奠定了他在來屆大選勝利的基礎。
   
水門事件證據確鑿, 彈劾聲高被迫下台
     相信自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之后,接下來的美國總統都會吸取他的教訓,不會冒險循非正常途徑刺探政敵的秘密和情報,以免壯志未酬,卻被迫鞠躬下台。
    “水門事件”原本不算大事,只是5個人半夜偷潛入民主黨位于華盛頓的總部水門大廈被捕,但一經媒體報導之后,越演越烈,最終還迫使總統下台。
    經過警方的調查后,發現其中4個人來自邁阿密,一名自稱是中央情報員,另外3名則是古巴人,他們隨身攜帶照相機和電子偵察設備;被捕時,正戴著橡膠手套安裝竊聽裝置。
    過后,該名自稱“情報員”的人,被揭露與“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有連繫,但白宮隨后發表聲明撇清關係。
    1972年3月21日,民主黨向共和黨提出訴訟,指他們進行間碟活動而要求賠償100萬美元的損失。
    由于當時大選在即,一心想蟬聯的尼克遜擔心越鬧越大的水門事件,會影響他的支持率,因此他親自下令要減低水門事件的負面影響。
    在他的指示下,白宮找了一個代罪羔羊,企圖掩蓋真相。
    與此同時,他在外交上毫不鬆懈,與中國及蘇聯的關係加深,同年7月,他完成從越南撤軍的承諾。
    在國內,他成功地制止了通貨通膨,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措施,大大的贏得美國人的歡心。
   果然,在11月7日的大選中,他以大多數票大勝,連任總統。
   只不過,“水門事件”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反而因為其中1名涉案者的一封告白信再度引起軒然大波,這一回,尼克遜再也無法撇清關係,特別是白宮法律顧問、國內事務助理約翰迪安不堪壓力之下,供出他曾親自下令掩蓋水門事件的真相。
    在媒體、情報界、國會和司法的重重包圍下,尼克遜最終被迫交出其辦公室錄音帶,原本為了方便日后寫回憶錄而進行的部署,反而害了他。
    從一卷又一卷的錄音帶中,法官找到了他真接參與水門事件的證據,證據確鑿,他無從抵賴,同時全國要求彈劾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國會也通過了彈劾他的決定,並訂于1974年8月9日公開辯論。
    8日8日晚上9時12分,他在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發表最后一次演說,很緩慢的,他終于講出了他自稱有生以來最難啟齒的一句話:“我將辭去總統職位,明天中午生效。”
   翌日早上,他和夫人飛往南加利福尼亞州,開始了平民生活。

美國最新民調顯示, 愛國建言挽回聲譽
    對于已故前任總統尼克遜的民意調查中,大部份的美國人認為他的“功大于過”。
   據福克斯新聞最新的民意調查中,52%的美國人受訪時透露,尼克遜打開美國與中國的通路,以及與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對話是重要的歷史印記。
    而另外的21%受訪者則認為“水門事件”是這名已故總統遺留下來的最重要“歷史遺產”。
   還有另外的13%受訪者認為兩者皆是,余下的14%受訪者則不置可否。
   對于尼克遜在國會提起彈劾案之后,沒有等待結果出來就引咎辭職的做法,62%的美國人認為他做得很對。
   實際上,尼克遜辭職之后,成為資深的政論家,晚年,他寫作出書,對歷屆總統提供世界政策和中國政策的建言,挽回了1名美國愛國總統的聲譽,同時他也為接下來的數任美國總統提供諮詢和顧問。
   1994年4月18日傍晚,他在新澤西的家中突患中風,被立即送往康奈爾中心急救,但急救無效,他在21日下午即陷入昏迷狀態,翌日逝世,享年81歲。
   超過4萬名群眾出席他的喪禮,包括當時5位仍建在的美國歷任總統克林頓、老布什、卡特、福特與里根。
     
質疑撤軍越戰承諾, 利用戰爭虜獲民心
     越戰是從1962年開始,直至1973年1月,雙造在巴黎達致停戰協定,同意在同月27日開始停火,而美國武裝部隊是在同年8月才停止戰鬥。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在這11年戰爭期間,美軍死亡人數高達4萬6千人,受傷30萬人,比朝鮮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更高。
     嚴格來說,尼克遜下台時,越戰還未結束,但他卻憑著“要結束越戰”的承諾而登上總統寶座。
     如今有人質疑他的停戰承諾,認為他有意延長越戰的期限,利用越戰來贏得民心。
    事實上,尼克遜的確了解美國是不可能從越戰中獲得勝利,但身為強國的美國說什么也不能夠就此認輸,而是要實現“體面的和平”。
   為此,他採取了新政策。在新政策下,他不再增兵越南,而是從越南逐步撤軍,訓練和裝備越南人,讓越南人對抗越南人(南越和北越),此舉不但可以平息美國的反戰情緒,同時也減少美軍的傷亡人數。
    另外,他也不時派遣專人與北越領導層談判,但是談判的進展不是如此順利。為了早日結束越戰,他甚至不惜入侵柬埔寨,但此舉卻不得人心,美國為此多次爆發反戰示威和暴動,這種大規模的反戰行動,迫使他不得不撤出柬埔寨。
     基本上,他想在保全美國面子的情況下結束越戰,但事不如願,直至他宣佈辭職的那一刻,美國還是深陷越戰,無法脫困。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45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特
     卡特,原是一名栽種花生的南方農夫,在1977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成為第39任總統,不過,在屆滿一任之后,他就被選民拋棄,成為自1932年以來,首位連任不成的總統。
    當時擊敗他的對手是里根,里根獲得壓倒性勝利,贏得超過80%的選舉人票。
    其實,美國人對卡特的支持率大跌,是因為他無法解決陷入低谷的美國經濟,如石油危機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效應,以及國內失業率偏高的問題。
    對外方面,由開始的成功(完成中國建交、力促埃及和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最終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爛攤子,特別是伊朗人質課題,更是導致他下台的主因。
   與其他美國總統不一樣的是,在位時,他被公認為最無能的總統之一,但下台之后,反而成為“歷來最有成就的前美國總統”,完全是兩種極端的評價。
    實際上,在任期內,他被猛烈抨擊,但下台之后,民眾對他的懷念程度卻與日俱增,說穿了,這是因為人們事后才認識到他的無能,並不完全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運氣和時機的不恰當。
    一上任,他就針對美國停滯不前的經濟問題,提出擴大政府開支以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減少稅收以刺激經濟成長的方案。開始時,這個方案的確恢復了美國經濟的活力,但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和高企不下的油價,迅速吞噬了它的好處。
    當時的美國一年進口超過4億噸原油,阿拉伯國家對美國採取禁運措施和西亞戰爭,石油價格暴漲,美國因而爆發能源危機,當時在油站等候加油的車龍長達數英里,引起了美國人的怒吼。
    至于對外國際關係,他通過鄧小平訪美,完成了美中建交,落實了當年尼克遜與中國簽定的“上海公報”,肯定了中國“一個中國”的原則,確認了美軍要撤出台灣,並宣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
   另外,他還促成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和平協定”,承認了以色列的國家地位。
    話說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人民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政權,已故伊朗精神領袖科梅尼凱旋歸國和掌權,由于不滿美國在過去一直支持巴列維,同時還以養病為由收留這位前國王,一怒之下,在同年11月4日支持一批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扣留了超過60名人質,以要脅美國引渡巴列維回國。
   當時卡特也以強硬手段回應,包括驅逐伊朗外交官、留學生、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和凍結伊朗在美的資產,以及實施經濟制栽。
   不過,伊朗仍然不退縮,不肯釋放人質,1980年4月22日,美國採取“藍光行動”,卡特下令以武力營救人質,派遣戰鬥直升機前往德黑蘭突擊大使館,但此項行動出師不利,死了8名士兵,損失了8架飛機,慘敗告終。
    “藍光”拯救行動的失敗,註定了卡特的失敗,伊朗當局延遲釋放人質,直至美國政府答允重新解凍它的資產,才釋放那52名人質(之前已釋放一些婦女和黑人)。
    被扣押長達444天之后,這批人質終于被釋放,但美國也變天了,卡特黯然離開白宮,改由里根當總統。
   
發揮高明外交手腕, 埃及以色列簽和約
     1978年9月5日,著名的大衛營會議正式開始,大衛營是美國總統的別墅,由海軍陸戰隊負責管理和保衛。
    這個會議的出席者為埃及、以色列(西亞國家的死對頭)和美國三巨頭,包括當時的埃及總統沙特達、以色列總理貝京和卡特。
    卡特決意以個人威望,親自調解埃及和以色列糾結數十年來的仇恨,讓雙方簽下和平條約。
   在會議中,卡特施展出渾身解數,為他們詳細分析國際局勢,以及世界各國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以使埃及和以色列握手言和。
    惟,雙方在坐下來討論如何締結和平條約時,卻一度扯破臉皮,又回到了對立的局面,談判幾乎破裂。
    會議結束之后,卡特再度發揮他的外交手腕,努力地在西亞國家之間奔走和斡旋,令以色列改變它的強硬態度和立場,進而解決了埃及和以色列在談判中無法達共識的問題。
    1979年3月26日,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在白宮正式簽字,結束了雙方長期的敵對和戰爭狀態。
    此項和約規定: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退,雙方不訴諸武力,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蘇伊士運河自由航行。
   儘管埃及和以色列的講和,引起阿拉伯世界的激烈反對,蘇聯也作出譴責,但于事無補,兩個實力最強的西亞國家和世界強國之間的聯盟已經成立了。
    當時經歷了能源危機的美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並對卡特加以讚賞,遺憾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造成卡特的支持率大跌,名譽掃地。
   
不在崗位工作更多, 卡特中心關心國際
     下台之后的卡特,並沒有沉緬在沮喪和失望當中,而是積極展開另一項工作──他相信,美國總統只是一個崗位,即使不在崗位,他仍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可做,並且把它們做好。
    他成立了卡特中心,並于1986年10月正式開放,卡特中心裡頭設有圖書館、博物館、辦事處,和其他計劃的專案。
    位于阿特蘭大城的卡特中心,提供一個針對國際性課題討論和研究的平台,他邀請世界公認的專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和研究,如西亞和平問題、美蘇關係、拉丁美洲民主問題、人權問題、全球健康、環保及解決衝突等等問題。
   他不遺余力的推動西亞和平進程,勸說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與韓國公開對話;率領代表團遊說海地領袖交出權力;調停波斯尼亞的停火協議。
    同時他也成為第一位訪問古巴的美國離任總統,並與卡斯特羅會談,對促進美國和古巴的關係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卡特中心也推動衛生計劃,協助消滅多種寄生蟲病,如龍線蟲關節炎和蟠尾絲蟲症,同時也協助多個非洲國家的農業發展和經濟成長。
    他對中國有一份特別的感情,離開白宮之后,他前后六次前往中國訪問,並推動中國的鄉村成長。
   在他的協助下,中國政府進行義肢生產,同時也參與了中國特種教育師資的培訓,並且為中國農村基層選舉的程序化提供技術。
   積極在全球奔走的同時,他也未曾停止寫作,1980年至今,他已經出版了16本書,其中記載他童年回憶錄的《天亮前一小時》,不僅成為全美暢銷書,同時其高超的文學水平也入選普立茲獎。
   
斷交20年后訪台灣, 認美中建交效應大     
    卡特對中國擁有深厚的感情,是完成美中建交的大功臣,但對台灣來說,他卻是切斷美國與台灣邦交的人。
    1978年12月15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他宣佈美國將于明年與中國建立邦交,並中止與台灣的邦交。
    他的決定一度讓台灣陷入前途茫茫的恐慌之中,傷害了美國與台灣的感情,特別是卡特在競選總統時,曾有台灣旅美留學生為他助陣,還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花生總統卡特”,向台灣人介紹這名“親台”的總統。
    孰知,日后美國和台灣的斷交也是因為他的決定,當時的台灣人還一度以花生來洩憤。
    不過,在美中兩國的聯合公報中,特別加入一項保證美國與中國的新關係不會損害台灣人的幸福的條款,同時也列明美國日后將通過非政府途徑同台灣人保持已有的商務、文化和貿易關係。
    為了繼續維持美國與台灣人民的關係,美國國會制定了“台灣關係法”,作為美國行政部門處理對台灣關係的依據。
    1999年3月29日,在美和台斷交20年之后,卡特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在台北的一場演講中,他回顧與中國達致建交的歷史,仍然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他說,此舉不但緩和了當時區域的緊張狀態,同時也讓北京改善了人權,另外,台灣也從戒嚴走向民主,兩者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
    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成功故事,同時故事還未結束,讓他既感高興的同時,也感到驕傲。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47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里根
     從一名身材健碩、樣貌英俊的電影明星,到一名統領泱泱大國的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的一生,多姿多采。
    在他統治期間,成功為美國經濟營造繁景,不過,卻為國家帶來累累債務,財政赤字創下新高。
    這一名總統,大學時主攻經濟,雖然成績平平,然而在他任職總統期間,也的確擅用他的經濟知識,推出一套別出心裁的經濟方案。
    在當上總統前,里根曾就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表現極為出色。他大大地精簡機關,裁減工作人員,毫不留情的砍掉一些耗資大的專案,並繳請企業界人士具體指導實施中的計劃,用經營企業的方法改進地方政府的工作。
    他使加州預算減少10%,成為該州歷史上削減預算最大的州長。此外,他還對該州的福利計劃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減少靠福利金生活的人,增加對急需者的補貼。
    里根連任兩任州長,8 年的時間內,扭轉了加州的財政赤字,從負 2 億美元轉為 5 億多美元的盈余。
   里根一直以這 8 年的功績沾沾自喜,其后 3 次的總統競選中總是不忘向人們炫耀他過去的政績,說他執政州長時是加州的“黃金時代”。
   當他終于成功坐上美國總統寶座時,他也野心勃勃想創下一番佳績,在財政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其時,他年近70歲,身體健康,意志堅定,勇往直前,他相信,凡是美國人想辦到的事,就一定能辦到,他不把總統職務視為負擔,而是把它當成取得政績的機會。
   里根提出了治國經濟方案,這個別開生面的方案創造了一個新造用語──“里根經濟學”,他的如意算盤是企圖在增加國防開支和減少所得稅的同時,實現預算的平衡。其目的是要避免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進行困難的選擇。
   收入縮減,開支增加,卻想取得預算平衡,可說近乎神奇,難怪喬治布什曾將這種理論喻為“巫術般的經濟學”。
   盡管它的各種主張相互矛盾,其數字也非一般算術能計算,很多人都不認同,卻無損里根的堅定信心,他依然相信它是一種完全合適的理論。
   無論如何,里根經濟學在某方面仍是奏效的,他當選后,大幅度減稅遏止了美國國內經濟下滑的趨勢,並且取得連續 25 個月的強勁增長。
   然而,達致這種成就,須付出重大的代價,一方稅收減少,另一方面,國防開支激增,無可避免地將美國拖進赤字泥淖中,里根在 8 年屆滿時,美國已由一個世界最大債權國淪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
   1985年,美國自1914年以來第一次成為淨債務國,外債達1100余億美元。在1986年底,其淨外債已增加到4210億美元。
   其聯邦政府債務也節節上升,從1981年的8000億美元擴大到1987年的 2萬3000億美元,赤字不斷擴大。
   甭說,里根那“1984年實現財政預算平衡”的諾言早就成了海市蜃樓。
   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曾評說:“『里根經濟學』的一個重大代價就是我們沒有為將來累積國家財富。”
   
視蘇聯為動亂根源, 軍備競賽拖垮對方
    里根推行強硬的實力外交,對蘇聯尤然,在反蘇反共上,是二戰后歷任美國總統中的佼佼者,他視蘇聯為“世界一切動亂的根源”,而且也幾乎把每一個問題都同美蘇爭霸聯繫起來。
    他對外政策的主題是:“加強國防,恢復軍事優勢,與蘇聯進行抗衡。”
    與前任總統們有別,里根不像他們主要從蘇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出發反蘇,而是強調雙方意識型態的對立,把蘇聯視為美國不共戴天的敵人,“邪惡的帝國”,雙方的矛盾不可能調和,只有在一方徹底失敗才能得到解決。
   其次,在美國經濟下滑后,前任總統們擔心過多的軍費支出會進一步削減美國國民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滿足于美蘇兩國戰略武器的基本平衡,里根卻明確地提出要取得對蘇聯的戰略優勢。
     其三,在蘇聯建立了能夠摧毀美國的導彈核武器庫后,美國前幾任總統都接受“有把握相互毀滅”作為軍事戰略的基礎,以雙方足以摧毀對方的武器互相牽制,相信雙方都不敢加以使用,以免自己同樣遭殃。
    里根卻不認同這種理論,而提出“戰略防禦倡議”,主張研製和部署反導彈系統,通過加強戰略防禦,謀取優勢,也就展開了耗資驚人的“上兆的世紀大工程”──“星球大戰計劃”。
   里根相信,美蘇展開軍備競賽,將使蘇聯的經濟無法承受,而被迫與美國談判妥協,這樣和平才有保障,美國也將恢復其“受人尊敬”的霸主地位。
    事實上,有關計劃如他所言為蘇聯帶來巨大的軍事和經濟壓力,1989年蘇聯解體,與此不無關係。可以說,對蘇的關係上,里根是個大贏家。
   里根曾說過:“為了鎮懾敵人,在國防上只要需要,無論多少錢都該花。”
    里根任職期間,國防開支不斷攀高,完成第一個任期時,其軍費開支已從他上任前1500余億美元激增至2500余億美元。
   
樂觀自信長材短用, 低估困難面對考驗
     里根以基本、樂觀及樸實無華的個性贏得人們的歡迎,不過這種個性也成為其政府的一大弱點。
   他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簡單了,他一直以為,掌管一國也會像他管理一州那么容易,憑著獨有的樂觀心態,他信心滿滿能降低國家赤字,在四年內達到收支平衡。
   其管理與預算局長斯托克曼就曾如此形容他:“他在個性上和素養上是個道道地地的樂天派。他認為只要政策對頭,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他也深信,只要採取必要的行動,他想做的事大部份都是可以辦到的。他甚至相信,他不需要作出什么犧牲,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他向人民許下的改革諾言。
    他認為國家的大部份問題來自“政府機構不必要的臃腫”,而沒有意識到精簡它比任加州州長時難許多,經濟上的困擾最終也令他覺悟,要改造一個形成已有半世紀歷史的福利國家,他低估了其困難度。
    在選賢任能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他把內閣視為一個董事會,所選擇的政府官員,著重于管理家,較少用專家和理論家。
    他認為,專家可以僱而用之,管理技術和常識卻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故,即使是在某方面學有專精者,也被安排在他們難以發揮技術專長的崗位上。

學業平凡才華出眾 , 三次參選總統獲勝
    在大學裡,里根唸經濟學與社會學,學習成績一般,唯在體育和戲劇方面才華出眾。他在足球和游泳方面尤為特出,多次獲獎,他在戲劇方面的專長也數次為他在大學聯賽中爭光。
   各方面的肯定,令他決定投入銀色生涯。唯找工艱難,他在一年后才獲聘為一家電台的體育廣播員。
   里根播音有了一點名氣,獲華納公司邀請簽約,從上踏上銀幕。
   他在好萊塢工作20多年,共拍攝50多部影片,題材廣泛,不過始終擺脫不了二線角色。
   然而,他的收入已大為改善,年薪有15萬美元,加上他斂財有道,使他最終成為百萬富翁。
   1954年,他受美國著名的通用電氣公司之邀,簽約8年,擔任該公司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節目對象為該公司旗下20多萬名工人,以期改善屬下各廠普遍存在的生產情緒低落、經營管理及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通過這個節目,里根結識了不少資本家,了解了許多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況,並把他們的觀點加以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觀點。
   廣播員及節目主持人的生活歷練,為里根日后從政奠下良好的基礎,他能言善道,處事機敏,再加上幽默的個性,使他往往能輕易化解對手拋出的難堪問題,其有哲理的演詞也能打動人心。
    里根三次參加總統競選,分別是1968年、1976年和1980年。1968年時,他剛當上加州不久,是“試試水溫”之舉,1975年時,他與福特總統在共和黨內部對壘,兩人旗鼓相當,他只以微票之差敗北。
   1980年,他與尋求蟬聯的卡特總統及獨立人士安德森展開三角戰,終于揚眉吐氣。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51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布什
1989年 1月,做了 8年的副總統,喬治布什(George Bush)順利從外交作風強硬的里根手裡接過總統棒子。
    這個時候,冷戰形勢趨于緩和,美國的經濟成長也已持續了 7年,然而,繁榮的背后,是高達 2.8兆美元的國債,年度赤字遠遠超過1500億美元,除了龐大的貿易赤字,還面對失業、吸毒及教育等社會問題。
    種種問題,考驗這位新上任總統的能耐。
    整個世界時勢走向對他有利,造就他在外交關係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他上任不到 1個月,日本裕仁天皇去世,他決定赴日本參加天皇的葬禮,順道訪問中國和韓國,這次外交活動,被稱為“葬禮外交”。
   這是有別于前任總統的做法,美國最重要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布什第一次出訪,竟捨歐洲而取亞太地區,令人矚目,紛紛揣測其意圖。
   世界輿論普遍認為,此舉反映了他在戰略意圖的新變化,更加著重于亞太地區在美國外交戰略上的地位,以增強抗衡前蘇聯的力量。
   當時美國政府還用冷戰的思維考慮該國的全球戰略,對前蘇聯採取“遏制政策”。
    唯,不久后,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東歐更是出現劇烈的變化,事情的發展如美國所愿,1989年 11月,豎立在東西德之間的“柏林圍牆”被拆除了。
   “柏林圍牆”是 20世紀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抗中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它的拆除是 20 世紀終結的關鍵性轉捩點,是冷戰正式結束的前奏,徹底改寫了該世紀傳統的全球政經架構。
    在后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已逐漸減弱,因此,對蘇聯,布什走的是較溫和的外交路線。
    他密切地關注全球新形勢,加強與西歐國家的應對政策和行動,同時,他也認為是時機調整對蘇聯的政策了。
    早在 1983年,美國當時的國務卿舒爾茨就曾聲明美國打算走出“遏制和緩和階段”,然而時機未成熟。
    事隔數年,情況逆轉,美國的外交觀念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位總統甫上位不久,便提出了新主張:“美國現在的目標要比簡單地遏制前蘇聯擴張主義更大得多,我們尋求使蘇聯融合到國際社會中。”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歡迎蘇聯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他深深明白,穩住原蘇聯以防止東歐國家的局勢失控是當務之急。
    1989年 12月初,美蘇兩大巨頭會晤,高峰會談涉及加速裁軍談判,以及蘇聯不以武力干涉東歐國家的體制變動。
    次年中,布什與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再次會晤,談及經濟與科技的合作,並在銷毀先進武器上取得卓越成果,使美國人放下心來,擺脫核戰爭的陰影。
   他的外交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他對外行,對內卻外行,甫上任時即面對提名的國防部長人選遭國會否決,以及國內儲蓄和信貸發生危機,使他頭痛。
   再加上,國際上的大事件已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使他無暇處理迫切待處理的種種問題,導致國內政績乏善可陳。
    他在大選時承諾繼承里根的經濟政策,但是最終礙于國會的壓力,不得不讓步,結果其領導能力受到人民的懷疑,使他的民眾支持率直線下降,短短六週內即下跌 20個百分點。
   1991初,美國時代周刊以他作封面,指他在國際舞台上具有遠見卓識,但在國內則無甚作為。
   他信奉的信念是:“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他想帶領美國人民和他一起前進,然而,該向哪個方向走,往哪裡去,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選民選他作總統,畢竟是要他帶來實惠,他的外交雖出色,但是在國內卻無建樹,終究成了他的致命傷,也使他在第 42任的總統選舉中敗下陣來,無法贏得人民的委托繼續連任。
   
2個月退10萬伊軍, 海灣戰爭挽回聲望
    老布什任內最著名的一場戰事為第一次海灣戰爭。
    1990年 8月 2日,有百萬雄師之稱的伊拉克侵占鄰國科威特,他借助此事為科威特出頭,成功挽回下跌的聲勢。
    當天凌晨,10萬伊拉克大軍靜悄悄的越境攻入科威特領土,直搗其首都。
    土地面積只有 1.8萬平方公里,軍隊只有 2萬人的科威特根本不是其對手,全無招架之力。
    良機當前,這位白宮主人馬上動員國內外輿論強烈譴責伊拉克。
    國外出現危機時,美國人都會把支持總統視為本身的義務,歷來,美國人在戰爭事件上始終會支持本身的領袖。因此多位美國總統都會利用國外危機以達到國內政治目的,有者甚至故意在國外挑起危機。
    採用這一步棋,卻有一定的風險,如果這種危機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形成曠日持久的戰爭,令美國付出巨大代價的話,民眾支持率就會逐步下降,就如現今發生在伊拉克的戰事一樣,現任總統獲得的支持率即已下跌。
    老布什取得國內人民的認可,也成功推動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開戰。
    他找多個盟國聯合出軍,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打戰要花一大筆錢,美國國庫卻無法單獨承擔這個重擔,因此找多幾個國家分擔軍費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為安撫以色列,以免上了伊拉克的當加入戰圍,而破壞美國與沙地阿拉伯的結盟,白宮還派“愛國者”導彈保護以色列。
   1990年 1月 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展開“沙漠風暴”行動,進行空襲及后來的地面作戰行動,兩個月內即徹底擊潰伊拉克的數 10萬大軍,迫使伊退軍。
   這場第一次的海灣戰爭,除了核武器以外,美國把其他各種最先進的精良武器都派上用場,充份展示了美國雄厚的軍力,把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美國從而得以加強及鞏固其在西亞的地位,美國人民也大受鼓勵,對國家的先進武器充滿信心,總統的聲望也扶搖直上,民意支持率一度創下最高紀錄的90%。
    海灣戰爭,雖然把美國總統的聲望推向最高點,然而,民眾在戰爭期間的心態是靠不住的,這種激情只是維持短短的一瞬間,無法持久。
   到了年底,老布什在民眾心中的受歡迎程度已經底跌到了140%,直到與克林頓的最后交鋒時,他的業績認可率只剩下30%。
    美國人是現實的,4年的任期一到,他們還是捨棄了老布什,而選擇了克林頓。
   
提出建世界新秩序, 一切以美國為重心
     作為世界超級強國的領袖,老布什在海灣戰爭爆發后,便提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誠然,一切依舊以美國的利益及觀點為出發點,這個“世界新秩序”,也還是“美國式的世界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的概念,源自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考克羅夫將軍,即:“在美國的領導和蘇聯的協助下,聯合國可以按照其憲章的原則保護世界的安全,懲罰做壞事的人和國家。”
    他指出,美國出兵,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大好良機,並為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作出闡述:“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美國的領導作用已是必不可少,美國要為下一個世紀作好準備,即要建立世界新秩序。這個世界新秩序要以美國為樣板,在全世界推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
    他還指出,海灣危機提供了絕佳機會,這種動盪時期過后,可以實現他們的世界新秩序目標。
    世界新秩序的具體作法,是通過美國推動盟國的集體參與,由美國發揮領導作用,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西方 7 國為核心的體系,一個由美國、歐洲與日本三分天下的格局。
   前蘇聯解體后,也成了美國的戰略伙伴,接受了布什政府的大量物質援助,兩國在政經及軍事領域開始有密切的合作。
    至于對日本方面,美國也有一套,企圖利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國服務,同時要使日本成為不要侵犯其利益的國家,還要防止日本的軍國主義復活。
   為了對付地區性武裝威脅,維護本身及盟國的利益,如波斯灣的石油,美國政府一直維持其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在歐亞等地駐軍,防止危及其利益的地區性強國出現。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5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克林頓
    當我們慶祝在國外贏得冷戰勝利時,在國內,美國之夢卻在消失。美國人工作得更辛苦了,日子卻更難,孩子們面臨的未來將比他們的父輩更糟糕。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時刻,我想站出來,擔起挽救國家、重建美國的歷史重任。”
    這是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競選美國第42任總統總統的參選演說。時值20世紀90年代初。
   他說:“我們需要有全新觀念的領袖,致力于變革的領袖,不再陷入政治泥淖不能自拔的領袖,不受舊意識束縛的領袖,知道如何為政府、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的領袖。”
    他的演說,深深的打動選民的心,美國人相信了這位來自南方小州阿肯色州的州長。他,的確與之前的總統不一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詠恚?位美國總統都是清一色軍人出身,美國社會心理調查結果顯示,當時的美國人早已對“兵總統”感到厭倦,渴望新臉孔。
    克林頓適時出現,他才 45歲,年輕有活力,臉色紅潤、神采風揚、精神奕奕,微胖的身軀似有無窮的精力,有 12年的州長經驗,是全美最年輕的州長,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軍人背景。
   克林頓上任之前,美國經濟出現“三高”的怪現象,即“高赤字”、“高債務”和“高貿易逆差”,繁華背后蘊藏著衰退的威脅,最終把老布什的連任之夢砸碎。
   上任后,克林頓對經濟不敢掉以輕心,拋出“綜合經濟復興計劃”,採用平衡的做法,包括採取最嚴格的控制措施減少國債,同時大幅度增加投資;為中產階級減稅,加速聯邦公共工程計劃及開支,以製造就業機會。
    他的增稅措施“向富人開刀”,在5年內便為政府增加了 3千 200億美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他致力削減開支,如減少軍費、裁減政僱員,以及改革社會福利制度,特別是負擔沉重的醫療保健體系,為政府省卻了數千億美元。
    政府的大工程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克林頓政府在 4年內投資 2千 200億美元于基建、大規模淨化環境工程,創造了數以 600百萬個就業機會。
   不單如此,它還鼓勵私人界開辦中小企業及技術推擴,並大力加強先進科技的研究。
    克林頓以“教育州長”出身,任總統時也對教育問題毫不放鬆,提供青年大學貸款,並提供窮人廣泛的教育資助和就業培訓。
    一方面,美國經濟已在1991年跌入谷底(-1.9%負成長),另一面也拜他的大刀闊斧改革所賜,經濟大有起色,迅速走出谷底。
    1993年11月,他就任還不到1年,情況便有了很大的改變,經濟成長按年率計算達6.9%,失業率也從1992年的7.5%降到6.4%。
    到了1994年,強勁的經濟成長已迫使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一年中提高利率多達6次,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年輕的克林頓,憑其傑出的表現深獲其國民愛戴與讚揚,順利連任總統。
   在對外政策方面,他的表現或許比內政遜色,然而,在推動最難纏的西亞和平進程方面,卻是貢獻良多,令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領袖能坐下談判,甚為難得。
    他也致力促進北愛爾蘭的和平,北愛人民形容他為“和平使者”。
    對于這一個人物,《美國新陣與世界報導》主編暨美國總統文案報筆人大衛葛根評得好:“克林頓總統讓美國人又愛又恨。當他御任,一切塵埃落定時,我們回顧他任內表現,儘管緋聞、醜聞不斷,美國在他手中卻蒸蒸日上。不論在經濟、社會,甚至文化方面,美國在他統理下顯著成長不少。對美國人來說,90年代是20世紀中最耀眼的年代之一,克林頓居功甚偉,這讓他深得人心。”
   
改革教育有聲有色, 無愧教育州長稱號
    克林頓初當州長時並不順利,四處碰壁,尋求連任失敗,臥薪嘗膽及檢討失敗后,他終于明白:“一個改革者,必須做選民需要他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下屆時,他再次出來競選,並告訴選民他已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結果如愿中選,並干得有聲有色,成為最傑出的州長之一。
   在任期間,他把這個農業小州發展成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州,為人民製造了許多工作機會。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認為教育是振興經濟的關鍵,推動“教育革命”,大幅度提高教師工資和改革公立學校制度,故有“教育州長”的美稱。
    克林頓的一大優點在于他能夠聽進夫人希拉莉及助手們的意見,勇于承認錯誤,並分析錯誤的原因,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歸納起來,克林頓的優點還包括韌勁、能言善道、說服力強、過人的智慧、勇氣,以及對大眾利益的深切關心。
   克林頓有如此高的成就,並非靠運氣,而是經過許多的血汗,他的座右銘是:“努力再努力”。于他,要達成目的,必須比別人更加努力,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他在任時工作勤懇,周末照舊工作,鮮少休假,時常把安排好的假期往后挪。
   
精力充沛退而不休, 四處演講寫回憶錄
    據美電台《美國之音》報導,針對一些研究總統政績的歷史學家的調查顯示,在 43任總統當中,大部份的學者對于克林頓的評價只屬中等,令克林頓感到不是滋味。
    他說:“我和其中幾位歷史學家交談過,他們看重的那些方面使我大為震驚。不過,我對這些並不在乎。我相信 30年以后,事實會作出更公正的評價。”
    很多分析人士和歷史學家認為,克林頓有股衝動,要洗刷他受到玷污的政治遺產,不過,這是一件極困難的事。
    看來,克林頓當前能做的,也只有向前看,其實,他退休之后,生活的忙碌程度並不亞于當總統之時。
    他馬不停蹄地在美國境內和海外東奔西走,半年來足跡遍及半個地球,包括歐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四處演講或出席活動。
     他所著的回憶錄,在還未出版之前,便已拿到出版商的首期 1千萬的稿費,其所造成的聲勢令人側目,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克林頓卸任時年方 53歲,作為自小羅斯福總統之后最年輕的“前總統”,他在今日仍然精力充沛,一點都閒不住,因此,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有好一段日子,他都不會退隱,因此,他除了是美國最會賺錢的前總統外,極有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出風頭的前總統”。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54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5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記
     美國獨立迄今 200多年來,共有 43任總統坐鎮白宮,各個總統的領導風格、個人行事作風各異,也各有優缺點。
    然而,毋庸質疑的是,他們之中絕無阿斗式的人物,都有令人欽佩,及值得令人學習的地方。
     觀察及研究這個泱泱大國的歷史,其所走過的道路,以及叱吒風雲的領導人,去蕪存菁后加以吸收,對我們將大有裨益。

[ Last edited by qqjeff on 11-3-2005 at 06:54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3-2005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登上美国总统这个职位的人,
当然是不简单的人物啊....
不过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肯尼迪和羅斯福总统...
最讨厌的是布什俩父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2025 03:55 PM , Processed in 0.14928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