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債台高築”隱憂揮之不去,打房不能手軟、打債更要堅決!這也許是國家銀行當前下的最大決心! 市場熱傳政府近期又要出新招,向房貸下手,以“淨收入”替代“總收入”作為批准房貸指標、還可能在預算案中讓高達30%的產業稅捲土重來,“打房”、“打債”一舉兩得。然而,“雙打”一出,究竟誰最痛?會否殃及無辜,反引起對“蚊子叮牛角”的民怨?升斗小民此時該進還是退?今天的《財富焦點》或能夠為你解決“燃眉之急”。 全球經濟再掀雙重衰退隱憂,原本“蠢蠢欲動”的房貸利率突像泄了氣的汽球,暫令購屋者放下心頭大石,但唯恐不能開心得太早,因為前方還有另一巨石,那就是早在7月已悄悄傳開的打房措施,以扣除所有債務的淨收入標準計算家庭債務(房貸與車貸),而非目前實施的毛收入基準。 這項措施的落實度多高?市場眾說紛紜,但若按大馬目前高居不下的家債水平來看,該措施恐怕志在必行,尤其眼看國行近期頻頻收緊信用卡的“優待”。 家債禍首:低利率與購產業便利 大馬家庭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在2009與2010年創新高,自2008年的63.7%,暴升至76與75.9%,低利率與購買產業便利的融資方案顯然是家庭債務狂飆的兩大禍首。 家庭債務覆水難收,也反映在總住宅產業貸款批准上,即使7月總產業貸款批准按月跌8.2%,但按年仍起14.7%,住宅產業貸款佔總貸款比也相應自49.7%,增至54.3%。 因此,國行早前曾直言將繼續“緊盯”大馬家庭債務情況並在必要時採取額外對策,也正向銀行業者咨詢,以淨收入計算家債可行性,打房與打債似乎心意已決。 貸款人的薪資是銀行評估房貸的關鍵指標,目前房貸與車貸等家庭債,可接收水平是佔毛收入的30%,因此,若該措施落實,民眾貸款幅度與產業負擔力必難逃一劫。 興業研究不排除國行落實該政策的可能性,主要是行政措施將是壓制房貸成長氾濫的唯一工具。 儘管分析員不確定該收入門檻會否調整,但即使調整,相信也不會顯著,否則這將減少國行壓制家庭債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大馬產業市場無論在增值、交易量與開放度上,雖皆落後區域產業市場,如新加坡、香港與中國第一級城市,但相對下,國行採取的打房與打債措施也遠不如區域各國,意味國行擁有更多空間來採取更多嚴謹策略。
中低收入群 首當其衝 一旦這項措施落實,分析員預計會削減市民負擔力14到37%,收入低過5千令吉的中低收入族群,顯然首當其衝。 前身為大馬產業經紀公會(MIEA)會長的Reapfield產業計劃行銷主管蘇瑪直言,若國行真落實以“淨收入”來計算房貸,對產業市場與一般市民的影響恐怕很大。 他舉例,若某個人總收入為1萬令吉,他的貸款償還最多是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即3千300令吉,依貸款期限25年與4%利率估算,能夠獲得的房貸達62萬令吉,但如果以淨收入而言,他可能只有8千令吉,貸款償還將急降至2千666令吉,貸款期限25年與4%利率前提下,獲得的貸款也將降至50萬令吉。 “這意味前者可購買的房價達78萬令吉,但後者只能購買價格為62萬令吉的產業。 ” 根據興業分析,若個人每月總薪資為5千令吉,按淨薪資與每年總收入5或6倍的產業負擔價值計,相關人士所能承擔的產業價格,估計從30萬令吉減至23萬1千令吉,或自36萬令吉降低到27萬7千令吉。 若以巴生河流域產業作指標,去年住宅產業平均價介於29萬1千至48萬9千令吉,同時,約23%的住宅產業以25萬令吉以上標價,2.3%以超過100萬令吉標價,這意味只有每月總收入超過5千令吉的個人或家庭具負擔力。 蘇瑪:降低個人購產業能力 蘇瑪認為,此舉其實降低了個人購買更高房價的產業能力,必然引起市場爭議,尤其正置產業價走高之際。 “這對中收入者的影響很大,可能對一般購屋者太‘嚴苛’!”他認為,若這項政策執行,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是最大隱憂,若未執行妥善,大眾購買力料顯著稀釋,除非另一新措施隨之擬定。 一名產業特許估價師也指出,除非國行執行該措施後,能夠降低國內中價產業價格,否則,這項措施無疑是政府提昇可負擔產業計劃目標的“阻力”。 依據首相署經濟策劃單位(EPU)資料,城市家庭中,高達30.6%的每月收入超過5千令吉,或整體總家庭的24.2%,每月薪資超過5千令吉,另5.9%每月賺超過1萬令吉。 75%家庭只能負擔30萬以下房產 基於大馬總家庭數量達650萬戶,意味大馬只有130萬至150萬家庭有能力購買價值超過30萬令吉的產業,若平均家庭人數為4.3人,這相當於人口570萬至670萬人,佔總人口2千800萬人約21%,即超過75%者,只能負擔30萬令吉以下房價的產業。 價格介於10萬與30萬令吉的中價產業推介與需求放緩,是市場人士的擔憂。 該估價師解釋,這項措施下,一般收入者受到的打擊,肯定超過高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產業認購率走低,必導致中價產業需求長期走疲。 然而,興業卻看法不一,認為大眾市場專注的中價產業,受創度可能較高檔產業輕,因首次購房者或能夠在政策中逃過一劫。 檳城Azmi&Co特許估價師與產業顧問董事經理詹德拉也不鼓勵國行採取此舉,因為這難免帶來負面的連鎖效應。 打壓投機客 30%盈利稅或捲土重來 另一方面,全國大選迫在眉睫,政府為消弭大馬民怨的榜首-高房價,恐怕接二連三的打房策略早在預期中,2007年高達30%的產業盈利稅會否捲土重來,也成了此次預算案的焦點。 不久前,政府的打房政策敲鑼打鼓,從重施產業盈利稅到限制第三房貸上限,傳言政府可能在即將公佈的預算案,再向產業盈利稅“開刀”,恢復數年前高達30%的產業盈利稅。 興業預見,如果政府此次再向產業盈利稅下手,可能回復到2007年4月1日前或略較當時低的水平。 當時,若購置產業首2年內脫售,產業盈利稅高達30%,再按購置產業的年數增加,逐步降低產業盈利稅,即購置產業的3與4年內脫售,各為20與15%。 為打擊產業投機客,政府自2010年1月1日起,規定產業購置5年內轉售,需支付產業盈利稅5%。 隨調高產業盈利稅主要為打擊產業投機者,蘇瑪認為,市場應對此舉大表歡迎。 不會動搖自住購屋者能力 “大馬應為節節上升的產業價降溫,而此舉正好是長期良好舉措,不但不會動搖自住購屋者的能力,還能壓制投機者。” 不過,他強調,國行打投機客,應針對擁有數項產業者,許多擁有10至20項產業以上的投機客仍在購買產業,這些才是導致產業泡沫的主導者! “產業盈利稅削減融資賺幅,絕對有助於壓制投機風。”他也建議,政府大可對購置產業一年內脫售者,施產業盈利稅的同時,也施“棄籍稅”(Exit Tax),或確保擁有超過5棟房產者的融資轉幅只有50%,以加重打房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