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第二

浅谈圣言量及略谈菩萨道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7-2009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龙树反部派的法有之说)
"法"--非有非无--->"法"空---> (涅盘也没有, 业也没有, 轮回也没有)-->"法"无



唯识
"法"--唯识, 唯心--->识也是诸"法"之一, 唯"识"独有-->(一部分的)的"法"有
而真如, 佛性---"我"有的接尸还魂


个人发现学"中观"--"法"空, 法"无"的人, 会倾向否定"业", "轮回", "涅盘", 若不小心就堕入断灭见. 而唯识和佛性说倾向说于常见.

错错错

关于佛法
佛陀说""令众生能解脱无常的烦恼和痛苦
"
四圣谛", "", "涅盘", "五蕴", "六入""七觉支"等诸法由佛开示.

但修行的人不依法修行却产生诸多看法


"
"是有还是没有?
"
"是有还是没有
?
"
轮回"是有还是没有
?
"
涅盘"是有还是没有
?
"
四圣谛"是有还是没有
?


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凡夫,只有一条路,在修行断烦恼路上(无漏正见上),
放弃对于存有的探讨。
苦谛只取五取蕴苦,不谈轮回和不受后有之苦。谈后者必然谈到存在的有无和状况,居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现量,任何立场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争执,尤其是任何有关于无为法的描述和判断-无记是最好的立场。(无漏正见上)谈识只讲六识,不谈结生识,谈后者不只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而且还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的主体问题。。。
任何有关存有的描述(包括轮回和不受后有)只能在世间正见来处理,无漏正见上,就让佛法单单纯纯的
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之因
五取蕴苦灭
五取蕴苦灭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7-2009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龙树反部派的法有之说)
"法"--非有非无--->"法"空---> (涅盘也没有, 业也没有, 轮回也没有)-->"法"无



唯识
"法"--唯识, 唯心--->识也是诸"法"之一, 唯"识"独有-->(一部分的)的"法"有
而真如, 佛性---"我"有的接尸还魂


个人发现学"中观"--"法"空, 法"无"的人, 会倾向否定"业", "轮回", "涅盘", 若不小心就堕入断灭见. 而唯识和佛性说倾向说于常见.

错错错

关于佛法
佛陀说""令众生能解脱无常的烦恼和痛苦
"
四圣谛", "", "涅盘", "五蕴", "六入""七觉支"等诸法由佛开示.

但修行的人不依法修行却产生诸多看法


"
"是有还是没有?
"
"是有还是没有
?
"
轮回"是有还是没有
?
"
涅盘"是有还是没有
?
"
四圣谛"是有还是没有
?


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凡夫,只有一条路,在修行断烦恼路上(无漏正见上),
放弃对于存有的探讨。
苦谛只取五取蕴苦,不谈轮回和不受后有之苦。谈后者必然谈到存在的有无和状况,居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现量,任何立场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争执,尤其是任何有关于无为法的描述和判断-无记是最好的立场。(无漏正见上)谈识只讲六识,不谈结生识,谈后者不只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而且还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的主体问题。。。
任何有关存有的描述(包括轮回和不受后有)只能在世间正见来处理,无漏正见上,就让佛法单单纯纯的
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之因
五取蕴苦灭
五取蕴苦灭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7-2009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龙树反部派的法有之说)
"法"--非有非无--->"法"空---> (涅盘也没有, 业也没有, 轮回也没有)-->"法"无



唯识
"法"--唯识, 唯心--->识也是诸"法"之一, 唯"识"独有-->(一部分的)的"法"有
而真如, 佛性---"我"有的接尸还魂


个人发现学"中观"--"法"空, 法"无"的人, 会倾向否定"业", "轮回", "涅盘", 若不小心就堕入断灭见. 而唯识和佛性说倾向说于常见.

错错错

关于佛法
佛陀说""令众生能解脱无常的烦恼和痛苦
"
四圣谛", "", "涅盘", "五蕴", "六入""七觉支"等诸法由佛开示.

但修行的人不依法修行却产生诸多看法


"
"是有还是没有?
"
"是有还是没有
?
"
轮回"是有还是没有
?
"
涅盘"是有还是没有
?
"
四圣谛"是有还是没有
?


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凡夫,只有一条路,在修行断烦恼路上(无漏正见上),
放弃对于存有的探讨。
苦谛只取五取蕴苦,不谈轮回和不受后有之苦。谈后者必然谈到存在的有无和状况,居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现量,任何立场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争执,尤其是任何有关于无为法的描述和判断-无记是最好的立场。(无漏正见上)谈识只讲六识,不谈结生识,谈后者不只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而且还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的主体问题。。。
任何有关存有的描述(包括轮回和不受后有)只能在世间正见来处理,无漏正见上,就让佛法单单纯纯的
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之因
五取蕴苦灭
五取蕴苦灭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7-2009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龙树反部派的法有之说)
"法"--非有非无--->"法"空---> (涅盘也没有, 业也没有, 轮回也没有)-->"法"无



唯识
"法"--唯识, 唯心--->识也是诸"法"之一, 唯"识"独有-->(一部分的)的"法"有
而真如, 佛性---"我"有的接尸还魂


个人发现学"中观"--"法"空, 法"无"的人, 会倾向否定"业", "轮回", "涅盘", 若不小心就堕入断灭见. 而唯识和佛性说倾向说于常见.

错错错

关于佛法
佛陀说""令众生能解脱无常的烦恼和痛苦
"
四圣谛", "", "涅盘", "五蕴", "六入""七觉支"等诸法由佛开示.

但修行的人不依法修行却产生诸多看法


"
"是有还是没有?
"
"是有还是没有
?
"
轮回"是有还是没有
?
"
涅盘"是有还是没有
?
"
四圣谛"是有还是没有
?


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凡夫,只有一条路,在修行断烦恼路上(无漏正见上),
放弃对于存有的探讨。
苦谛只取五取蕴苦,不谈轮回和不受后有之苦。谈后者必然谈到存在的有无和状况,居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现量,任何立场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争执,尤其是任何有关于无为法的描述和判断-无记是最好的立场。(无漏正见上)谈识只讲六识,不谈结生识,谈后者不只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而且还谈到轮回和不受后有的主体问题。。。
任何有关存有的描述(包括轮回和不受后有)只能在世间正见来处理,无漏正见上,就让佛法单单纯纯的
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之因
五取蕴苦灭
五取蕴苦灭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7-2009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8# upatissa 的帖子

没错, "放弃对于存有的探讨" 反过来探讨空无的知见, 你就是断灭见的支持者.


整个佛法像一头大象, 有瞎子只捉住一部分, 然后说法就是这样, 其他就不是, 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捉"五取蕴"然后说其他的都不是, 一个捉"四食"然后说其他的都不是, 不知接下来还有人要捉什么???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0-7-2009 11:1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9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菩萨道德迷思

佛教界在现况来说,最备受质疑的莫过是大乘佛教其中的菩萨道引起了本来相安无事的佛教界的很多争论。以下是我个人多年以来对于大乘发现的一些事,下面只是略说我个人对大乘佛法的一些批判,如果版主认为不适合请删贴。

有人说菩萨的智慧胜于阿罗汉,

也有人说菩萨能够渡脱众生,

还有人说菩萨道比声闻道殊胜是一种真实而不是一种羞辱贬低,

还有其他如种姓说,个人的人格决定他未来的成就二乘还是佛果。


大乘菩萨的修学次第是十地加等觉与妙觉,而八地菩萨也称为不动地菩萨,据说他的证量是与四果阿罗汉相同贪嗔痴已断但是习气未断。他与阿罗汉不同的地方就是八地菩萨可以现在家相而当一位圣者证了阿罗汉果,他必定会选择出家







世尊对商人说:你意下如何如果耶舍已跟你一样以有学之见洞悉佛法;若他重温自己所见并亲证的法,心无执取而从诸漏中解脱。耶舍可能再返回世俗,如过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欲乐吗?

不可能的,世尊!

这正恰是耶舍所作,不可能返回世俗如过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欲乐了。



《律藏大品1:7 》








这是阿罗汉的例子,而佛陀也是如此。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并没有恢复在家相,相反的佛陀对世俗人有不想说法的倾向。当一个人已断贪嗔痴并且成就禅定,他会倾向独处,少语喜欢安静的地方佛陀就曾说







如来欢喜于空寂之舍




《律藏小品6:4》



阿那律尊者,难提与金毗罗尊者在作务的时候并不会谈话。








世尊!我们之间不论是谁最先从村落乞食回来,都回先准备好座位,饮用水与洗脚水笔杆子把废物桶放好。最后回来的人,若有需要则可吃任何剩余的食物,否则就把剩饭扔到无草只处或无生物的水中。他会收拾好座位,饮用谁与洗脚水,把废物桶洗净后放好,然后清扫食堂。无论是谁注意到装饮用,洗脚或厕所水不满或空无时,都会去打水。如果太重,他会打手势招呼另一个人,两人一起合作完成。我们不会为此而交谈,但我们每五天会共坐彻夜谈法。我们就如此不放逸,精勤,自制的生活。《律藏大品10:》





对于一个四果圣者来说世俗就有如刺般那么的可厌,那里还会回到世俗当中。
我想八地菩萨与四果的证量相同这种想法被接受不能单单只建立在理论的基础成立而已,我们认为论师所提出的理由合理,就完完全全的接受,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考量其他的因素就比如一个断了烦恼的人他的心理状态是如何,而不能单单说凭愿力就涵盖了一切,只要有愿就一切万能。这问题牵涉到菩萨是不是凡夫的课题?站在大乘当然认为是可以,最能够接受的说法是菩萨最高的证量是到四加行的顶位,所以站在我的立场菩萨是凡夫,他是没有能力度众生让他们证得四果。我们且看佛陀证悟的过程就知道这个事实,佛陀觉悟前是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不是什么十地妙觉菩萨,这个是佛陀自己亲口承认的,而从事迹来看佛陀未觉悟之前根本没有度过任何的一个众生但是大乘行者就是接受不来并且给与种种的解释来达到他们成立大乘菩萨道,大乘菩萨道是佛说,是佛法的说法。


在经典中佛陀曾经引用阿那伽战鼓和珠宝来比喻在后世会有相似佛法的出世







「诸比丘!同样地,如来所宣说的教法于未来也将出现与阿那伽战鼓一样的情形。到了某个时候,会有一些比丘因为当时的形势所需,或由于个人的贪心、欲望、无明,把佛法一点一滴地换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后,如来的圣教将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所剩下来的仍然被称为‘佛教’,但实际上,佛陀的教诲已经荡然无存了。」(S.20.7.;杂1258)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减。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杂906;别杂 121;S.16.13.)







菩萨道利人的事业是伟大的,但是声闻道所行的利人事业才是真实的菩萨道。佛陀是如此,佛陀的诸大弟子与佛陀其他的圣弟子也是如此。







智者先立己,而后教他人,
智者行如是,方不染诸垢。
若欲教他人,己行应如是,
自御能御人,御己最艰难。《南传法句经自己品》




大乘菩萨道最大的致命点在于它的传承思想并非源自于佛陀,大乘行者普篇上都是因为菩萨的伟大行但不大理会和根据历史的事实而信受菩萨道。换言之菩萨道是他们自己个人的领悟,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菩萨道。



他们因为今生生于佛世,能够听闻所谓的大乘佛法他们才会觉得菩萨的智慧,能力和度人手段都超越于声闻圣者。但试想想如果处身在茫茫的轮回当中甚至在现在在一些没有佛法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可能连菩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跨跨奇谈的在那边谈论菩萨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从接触大乘佛法开始。菩萨道只是随着佛法的历史流变的另一个人类思想产物而已,换句话以后的可能更是另一番风味,可能现在在某个大千世界当中的佛法就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无明凡夫都是把现在的东西当作真实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个人并没有否定菩萨道,佛陀成道就是一个事实。我个人所质疑的是大乘所标榜的菩萨道并非成佛的真正之因。

[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11-8-2009 01:0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8-2009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真的有什么“十地菩萨”吗?请仔细思考橙色句子。

真的有什么彼岸,无余涅磐吗?请仔细思考红色句子。

最后请请思考蓝色句子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或是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0-2024 02:30 PM , Processed in 0.1052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