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me

基督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5-2009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1
内地会宣教士来到马来亚,展开新村福音工作。



内地会在马来亚
1948年,因为马共对马来亚的安全的威胁,英国殖民地政府宣告全马进入紧急状态。为了切断对马共的支援供应链,殖民地政府在1951年推展了毕斯计划(Briggs Plan),将为数大约50万名散居在森林和园坵边沿的华人迁入近500个新村去。



内地会认定这是上帝在背后运筹帷幄,把本来没有办法接触福音的50万名华人集中起来了。从1951年开始,内地会宣教士开始进入马来亚的新村。他们选择与村民认同,与村民一样住在铁丝网围起来的新村里,成为村民的邻舍。


19517月内地会首批宣教士先落足柔佛州的巴株安南(Batu Anam)
接下来有宣教士迁入
  三合港(Cha’ah),
  武吉仕本(Bukit Siput),
  加什Buloh Kasap
  新邦令金(Simpang Rengam)


有些则北上
雪兰莪州的Kalumpang, 叻思(Rasa), 万挠(Rawang), 沙登(Serdang), 乌鲁音(Ulu Yam)还有丹绒士拔(Tanjong Sepat)。之后工作继续推展到彭亨州的而连突(Jerantut), 加叻(Karak), 金马苏(Kemansur), 士里甘孟(Gambang), 冷力(Ringlet), 双溪兰(Sungai Ruan), 淡马鲁(Temerloh)以及直凉(Triang)。再北上直到霹雳州的美罗(Bidor),打巴(Tapah), 也南(Jeram),
拉湾古达(Lawan Kuda), 双溪古月(Malim Nawar)和仕林新村(Slim River)



1951年到1970年中期,一共有大约150名内地会宣教士曾经在近100个华人新村传福音。他们不只会操流利的华语,同时也学习华人的各种方言。
当时内地会的政策是不另立宗派,所以除了建立本色化的新村华人教会。内地会也与同样对新村有负担的宗派合作。在南马和中马一代,使团和长老会,还有卫理工会配搭。在北马霹雳,则与圣公会配搭。早期所用的福音策略包括逐家布道,巡回各新村的福音布道车,医疗诊所的事工,儿童和青少年事工。


除了植堂,内地会一直以来也非常注重圣经培训和文字工作。在1961内地会开办了万桡基督徒训练中心,积极为新村教会培训福音工人。万桡基督徒训练中心在1972年关闭后,由马来西亚基督徒训练中心承继其起初的异象。后来当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MBS)在1977年成立时,该中心的学生和原有的师资就转到了马圣。


在文宣工作上,内地会的宣教士也协助读经会(Scripture Union)的圣经函授课程,和稼禾书局(Evangel Book Centre)的初期的发展。另外,从1961年到1972年。内地会的陈美玲姑娘(Sadie Custer)也在大宗派的华人教会中巡回教导圣经,推广基督教教育。


婆罗州福音宣道会(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s, 简称BEM)在东马建立了许多SIB教会。1978BEM和使团合并,继续为SIB教会提供所需要的培训和支持。今天仍有使团的宣教士继续在东马SIB所属的马来西亚福音神学院任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5-2009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华人(华文)教会历史,如果从1859 年福音堂在檳城開荒算起,已經有140多年了


浸信会

海外宣教事工1954年(民国43年)7月联会成立,当年12月圣诞节即首次推动举办「国外布道环球祈祷周」,鼓励众教会为海外宣教事工奉献,关心代祷,所有奉献皆转至美南浸信会国外传道部。

联会于1960年(民国49年)即差派首位海外宣教士穆亨瑞牧师前往泰国曼谷华侨教会宣教。

四十年来的联会海外宣教事工,拓展泰国曼谷,韩国釜山,韩国光州,马来西亚槟城,美属萨摩亚,德国柏林等地,但都属华人事工,且多数工场后来都因故而联会中止支持。 目前持續差派支持之地區與對象是馬來西亞檳城之宣教事工。

目前持续差派支持之地区与对象是马来西亚槟城之宣教事工。 五年前,亞洲浸信會聯會首次在台北舉行第五屆大會,藉此機會將聯會更推向國際合作宣教事工中,因此五年來,聯會開始進行跨文化宣教服事。
五年前,亚洲浸信会联会首次在台北举行第五届大会,借此机会将联会更推向国际合作宣教事工中,因此五年来,联会开始进行跨文化宣教服事。 至今已參與了尼泊爾,孟加拉,印度,不丹等地區的福音工作,尤其是與尼泊爾浸聯會合作支持當地31位國內宣教士,同時也進入東亞地區某些回教團體中,看見初熟萌芽的福音果子。

至今已参与了尼泊尔,孟加拉,印度,不丹等地区的福音工作,尤其是与尼泊尔浸联会合作支持当地31位国内宣教士,同时也进入东亚地区某些回教团体中,看见初熟萌芽的福音果子。


华人宣教事工1981年(民国70年)台港联会青年部举办首届的台港浸信会青年大会,揭开台港两地浸会青年交流,经过二十年华人浸会的努力,如今已扩大组织成为【全球华人浸信会宣教促进会】,每三年举办乙次之「宣教大会」(目前全球有十二个地区华人联会加入),1995年(民国84年)首届在香港举行,第二届在马来西亚,去年第三届在台北举行,目前正筹画第四届2004年(民国93年)假泰北举办。 此項行動,對帶動全球華人浸信會參與宣教事工有極大影響。此项行动,对带动全球华人浸信会参与宣教事工有极大影响。

http://translate.google.com.my/translate?hl=zh-CN&sl=zh-TW&u=http://www.twbap.org.tw/history/&ei=oHQASq6gIZGgkQWS3NCKBw&sa=X&oi=translate&resnum=5&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5%25A4%25A7%25E9%25A9%25AC%25E6%25B5%25B8%25E4%25BF%25A1%25E4%25BC%259A%26hl%3Den%26sa%3DN%26start%3D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救世军

卜维廉和卜凯赛琳(William Booth and Catherine Booth)于1865年7月2日,在英国伦敦东部创立。是一个循道会牧师


在世界各地成立的时间

救世军在世界各地成立的时间
1865年 - 英格兰
1874年 - 威尔士
1879年 - 泽西岛、苏格兰
1880年 - 澳大利亚、北爱尔兰、美国
1881年 - 法国
1882年 - 加拿大、根西岛、印度、瑞典、瑞士
1883年 - 马恩岛、新西兰、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
1884年 - 爱尔兰、圣赫勒拿岛
1886年 - 德国、纽芬兰
1887年 - 丹麦、意大利、牙买加、荷兰
1888年 - 挪威
1889年 - 比利时、芬兰
1890年 - 阿根廷、乌拉圭
1891年 - 津巴布韦、祖鲁
1894年 - 奥兰(至1950年)、夏威夷、印尼
1895年 - 直布罗陀(至1968年)、圭亚那、冰岛、日本
1896年 - 百慕大、马耳他(至1972年)
1898年 - 阿拉斯加、巴巴多斯
1901年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02年 - 格林纳达、圣卢西亚
1903年 - 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及格瑞纳丁
1904年 - 巴拿马
1907年 - 哥斯达黎加
1908年 - 韩国
1909年 - 智利
1910年 - 巴拉圭、秘鲁
1913年 - 俄国(至1923年)
1915年 - 伯利兹、缅甸
1916年 - 中国(至1951年)、莫桑比克、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
1917年 - 美属维尔京群岛
1918年 - 古巴
1919年 - 捷克(至1950年)
1920年 - 玻利维亚、尼日利亚
1921年 - 肯尼亚
1922年 - 巴西、加纳、赞比亚
1923年 - 拉脱维亚(至1939年)
1924年 - 法罗群岛、匈牙利(至1949年)
1926年 - 苏里南
1927年 - 奥地利、埃塞俄比亚(至1940年)、 库拉索(至1980年)
1930年 - 香港
1931年 - 巴哈马、乌干达
1932年 - 那米比亚(至1939年)
1933年 - 法属圭亚那(至1952年)、坦桑尼亚、南斯拉夫(至1948年)
1934年 - 阿尔及利亚(至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满洲国(至1945年)
1935年 - 新加坡
1936年 - 埃及(至1949年)
1937年 - 刚果共和国、墨西哥、菲律宾
1938年 - 马来西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91%E4%B8%96%E5%86%9B&variant=zh-cn

社会服务中心
社会服务中心会对该地区做一些地方上的福利工作,是为有需要的人士而提供的,例如不同性别年龄层的成长教育、生活技能、弱势者的照顾、关顾辅导、急难救助、住宿、收容等。社会服务中心通常会由一位军官负责,并且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协助。

  教育机构在某些地方,特别是那些发展中的国家,救世军除了自己兴办的教育工作,也会和当地政府的教育部门合作,提供助贫或帮助解除文盲的教育服务。

[ 本帖最后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2:0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圣公会早在西元一七七二年,就开始在马来亚半岛活动,但是当时只注重英国人自己信仰的需要。


直到一百多年后,一九零零年,才正式在当地按立第一位印度人牧师,来负责牧养印度的群众。
并到了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才进一步的大量训练当、栽培本地的圣职人员。


一直到了一九四七年,终于在怡保成立了第一个容纳三大民族(英、印、华)的圣彼得教堂(马来西亚法律规定不得向信奉回教的马来人传福音)。 由此可见向当地住民的福传工作起步的相当晚,而且进展得相当缓慢。

虽然是筚路蓝缕,得来不易,但从西元一九五八年,圣公会开始了教会本土化的工作,尔后教会的发展似乎较为快速。
甚至到了西马教区成立后,开始注重栽培与训练平信徒的工作,至此,可以看到教会工作蓬勃的发展。


如今,西马教区、新加坡教区的教会已经茁壮,并有提供给华人、印度人、土著等各种语言以及族群的崇拜,以满足不同族群的需要。




虽然仍可见历史性的建筑与传统规模,但往往为了便民以及适应当地环境而有些许权变与调整。




比如说:高高在上的讲道台,与座落在地面上的读经台合而为一;跪领圣餐改为站立的领受圣餐;上下圣坛不行鞠躬礼等。



从圣公会在马来亚半岛两百多年的发展,到如今生根茁壮,似乎可以看到两个转捩点:一个是教会的本土化,以及训练启用本地圣职人员自己来牧养并发展教会。


其二是积极训练平信徒并鼓励他们参与圣工。


http://translate.google.com.my/translate?hl=zh-CN&sl=zh-TW&u=http://www.episcopalchurch.org.tw/share/contentfab7.html%3Fino2%3D87%26name2%3D%25E5%258F%2583%25E5%258A%25A0%25E6%2596%25B0%25E3%2580%2581%25E9%25A6%25AC%25E3%2580%2581%25E5%258F%25B0%25E3%2580%2581%25E5%258F%25A4%25E6%2599%2589%25E6%2595%2599%25E5%258D%2580%25E8%2581%25AF%25E5%2590%2588%25E9%2580%2580%25E4%25BF%25AE%25E6%259C%2583%25E6%2584%259F%25E6%2583%25B3%26name3%3D&ei=gYMASpOEJ5mG6wPcp-GpBg&sa=X&oi=translate&resnum=9&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9%25A9%25AC%25E6%259D%25A5%25E8%25A5%25BF%25E4%25BA%259A%25E5%259C%25A3%25E5%2585%25AC%25E4%25BC%259A%26hl%3Den%26sa%3DN%26start%3D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

Malaysia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was established on 11 January 1954 at 35, Anson Road, Penang with three teachers and four students.
Dr. Greene W. Strother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http://www.mbts.net.my/_aboutus_history.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义宗(路德会、路德教派,Lutheranism)屬於更正教之一,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uthseal.gif][/url]

1977年至78年
    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看见新加坡的重要性,若在新加坡设立中信分会,可以帮助当地及邻国的教会,又可以向当地及附近各国华人传福音,因此于1977年设立了新加坡中国信徒布道会,向新加坡政府申请登记。
    首届邀请贺友三牧师、高季恩牧师、吴有庆长老、郑遂蓝长老、高景泰先生、叶法长老等为董事,并请高景泰先生为义务主任,借用逐家文字布道会为临时会址。

1979年
-鉴于会务进展,请黄沐明传道任全职主任,并租用圣经公会为办事处。
-广泛推介中信月刊到邻国各教会。
1980至83年
-迁到长老会禧年堂属下的星洲幼稚园,租用其中一个房间为办事处。
-1980年美国中信停止经费支助,本会开始经济独立,自筹经费。

1984年
    3月,办事处迁至耶稣教自立会。5月,黄沐明传道辞职前往加拿大深造。主任一职由庄焕清牧师替代。至9月李继荣牧师接任主任一职。
1985年
-李继荣牧师走访西马教会,从柔佛至槟城。
-美国总干事郑果牧师偕同四位同工前来带领研讨会及晚上培灵会,赴会者400多人。
-李继荣牧师走访印尼椰城教会。
-邀请林黎清牧师为印尼区董事。
-开始成立影音制作部门。
-举行8周年感恩庆典。

http://www.ccmfy.org/v2/CCM/History/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5-2009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852 年,槟城的圣约翰学院为亚洲第一所教会学校。

1900 年,福建闽清县基督教徒黄乃裳(1849–1924年)与马来亚沙捞越王布洛克(Charles Brooke)签订了开发当地的诗巫的合约。他于1901年到1903年分三批组织了闽清、古田、侯官、屏南等乡人移民诗巫。这些移民中,基督徒占了2 /3。

1903年他们在诗巫建新安堂, 1908年又建福源堂。

到1935年诗巫的基督教堂多达40间,教会学校多达40所。

诗巫的华人基督徒还办了《卫理报》(1950年) ,创立了卫理道学会(1954年) ,开办了卫理福音书局(1955年) ,成立了教友互助会(1956年) 。

1970年沙捞越有华人牧师48人,教堂64所,主日学校103所,基督教直属中小学、幼儿园28家,到2000年止,沙捞越和沙巴华人卫理教会会友达67 442人,教堂104家,布道所21处,专任华人牧师123人。


[ 本帖最后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2: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兄会运动是在1825年开始,发源地是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发起人有:
- 郭罗宁(Dr. Edward Cronin)一位天主教徒改信基督教的牙医。他因拒绝成为一个固定宗派的会友而被指控为「反宗派而不服权柄」的叛徒。

- 威尔逊(Edward Wilson)一位圣经公会的分会助理书记。
- 赫金申(Francis Hutchinson)。
- 格鲁斯(Anthony Norris Groves)一位英格兰的牙医,后来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修读神学,毕业后(1828年)去到巴格达宣教成为弟兄会第一位的宣教士。他在印度建立的宣教基地共差出了一千三百位宣教士把福音带到海外五十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
- 柏尔烈(John Gifford Bellett),一位专业律师。
- 达尔庇(John Nelson Darby)一位出色的学者,曾在爱尔兰任律师和被安立为爱尔兰东部维克罗(Wicklow)牧师。
到1830年弟兄会在爱尔兰已设立有几个据点,后来也传到伦敦 (London),普里穆特(Plymouth)和布里斯托(Bristol)。
在伦敦的发起人是威南(George Wigram)一位英国著名船业商人的儿子,也是牛津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的毕业生。而在普里穆特(Plymouth)的发起人是牛顿(B.W.Newton),贺理斯(James Harris)一位英格兰教会的助理牧师和德礼柯厘斯(Dr.S.P. Tregelles)一位著名的圣经原文评论家。
布里斯托(Bristol)的弟兄会主要发起人是慕 (George Muller).慕勒曾在一间小教堂任牧师时发表了一个重要的属灵看见,就是基督徒聚会必需让圣灵自由的运行和全权带领。慕勒在弟兄会事奉神六十六年之久。他是一个祷告和有信心的人。他凭着信心和祷告创办了五间大孤儿院,共收容了超过一万名的孤儿。他也是第一个把弟兄会运动介绍到德国去的人。


以琳福音堂历史
怡保以琳福音堂的起源
第一位踏入马来亚半岛的弟兄会宣教士是约翰.查赫曼夫妇(Mr. & Mrs. John Chapman). 查赫曼在于1860年被布里斯托(Bristol)毕士大教会差派到槟城.过后威廉.麦多拿(William MacDonald)加入了查赫曼的阵容。

在他们努力之下不但在槟城建立了教会也把福音带到爪夷和高渊最后也在当时霹雳洲的首府太平建立教会
到十九世纪末,弟兄会已在马来亚四个主要的城市建立了教会:它们是摈城福音堂,太平福音堂,吉隆坡福音堂和新加坡毕士大福音堂。透过槟城的宣教据点福音传到了吉打,南泰国特别是Tongkah岛(也就是现在的Phuket岛),西缅甸和苏门搭拉。从吉隆坡宣教士们再把福音带到巴生港口,新古毛,芙蓉和附近的村庄。从南部的新加坡,福音也到达了新山和马六甲。

而从太平,宣教士们把宣教目标移到近打区。在这班宣教士当中有一对夫妇,佐治.威尔逊(George Wilson)和以丽莎白.得蓉(Elizabeth Dron),他们就是怡保以琳福音堂的创办人。他们的事奉从槟城移到太平,从太平移到金宝(1905年),再从金宝移到怡保(1913年).在当年位于休罗街(Hugh Low Street)和郑太平路的交叉处有荒废的树胶林出售.当时这两位神的仆人跪在该树林中迫切求神赐下该地供圣工之用.神很快就答应了他们的祈求,就在他们还没回国述职之前,得了足够的钱款把那地买下了.

1915年,第一间被建立在该地的就是一座双层的「宣教之家」(Mission House)其楼下是供信徒聚会之用.这间大楼是由当地一位建筑师和承包商也一位热心爱主的弟兄拉柏罗赖(Claude Henry Labrooy)出钱出力建造的.最先搬进「宣教之家」的宣教士是露丝.麦肯(R. McCann)和莎拉.雪犁芙(Sarah Shirtliff).他们是从金宝迁移到怡保事奉主.佐治.威尔逊述职回来后,而莎拉.雪犁芙被派到吉隆坡服事.当年在「宣教之家」侧旁另建设了一间单层的孤儿院院.於1917年又建筑了一间更大的双层的木板大楼作为女孤儿院.

1918年, 温玉云姐妹(Voon Nyok Yoon)成了全时间的住宿生.她与威尔逊夫人和其他宣教士一起去到树胶园和锡矿探访和传福音.

威尔逊夫人一度开设一所学校教育孤儿和其他的孩童,地点在「宣教之家」的楼下.由于地方窄小,兴建教堂的计划便被提议.这工程也是由拉柏罗赖弟兄(Claude Henry Labrooy)负责建筑并于1920年完成.从那时开始这间以琳福音堂就成为了中英文堂的聚会所。

1925年,一间新单层的男孤儿院被建立在靠近休罗街(Hugh Low Street),也就是现今中文堂用来敬拜的大礼堂的空地上。此建筑物可容纳约十五位孩童。孤儿院的事工非常成功,大多数所收留的孤儿们都敞开他们的心接受主。

1927年古尚勤弟兄从中国来到怡保服事主。他就成了怡保以琳福音堂的第一位全职的传道人。古先生(当时弟兄姐妹对他的称呼)于1957年安息主怀,安葬在怡保十三间基督徒坟场。
1929年又加多一位女宣教士侯勒侯斯(E. Holehouse, 后来成了Mrs. Regler)与露丝.麦肯(R. McCann)和莎拉.雪犁芙(Sarah Shirtliff)同工直到日本侵犯时期。

1931年教会再购买一块相连地,就是现今英文教堂的位置。

1933年当威尔逊夫人的得力助手Voon Nyok Yoon姐妹因结婚并迁居到马六甲,当时陈端心姑母从实兆远来到本堂担任起全时间的女传道。陈姑母忠心耿耿的做探访和个人布道为主结了许多的果子,这些果子有一些还在我们当中。陈姑母在本堂事奉主51年如一日,最终因身体虚弱在1984年退休与她的妹妹住在吉隆坡安邦。在退休期间,在她能力可行之下她仍然在吉隆坡做医院探访和个人布道。陈姑母在1998年六月22日在安邦安息,24日安葬在怡保打门基督徒坟场。

http://elimgospelhall.org/history.html

[ 本帖最后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3:0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5-2009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兄会

在日本侵略时期(1942-1945)所有宣教士和外国人都必需疏散离境。当时佐治.威尔逊(George Wilson)病重,他与太太和女儿Phylis Wilson虽到达新加坡但在1942年一月10日安息主怀,年60岁。在这期间一些弟兄会的宣教士被抓和被扣留在新加坡的Changi 监牢直到日本被打败才被释放。在监牢情况困苦但却容许他们掰饼记念主和向其他囚犯谈论福音。

在战争期间,马来西亚的福音堂都停顿一切活动,只是怡保以琳福音堂不曾错过一个中英联合的敬拜和主日学。当时日军虽容许聚会但却夺取了本堂所有的建筑物和地。「宣教之家」成了被扣留有日本太太的欧洲人的一个转运站,但之后转换为一个日本军官的俱乐部。女孤儿院成了一间日军的安抚院。男孤儿院却被日本间谍所占据作为他们的一个据点。而教堂(旧堂)却用来做军火储藏。

在日军占据教会建筑物的期间,中英的敬拜聚会是在George C. S. Yin的住家位于Dulcieville Lane.十个月后聚会据点移到育才小学范围里的一间棚屋大约六个月之久。之后教会的四位长老经过祷告后勇敢的去见当时在怡保最高权威的日本军官要求把礼拜堂归还给以琳福音堂的信徒为敬拜用途。当四位长老被询问教会的政策时,长老们及时引用了罗马书13章。就是这么奇妙的日本军官们居然没有其他条件的把礼拜堂归还了。虽然归还后,曾有两次再被赶出但他们仍然能回到礼拜堂继续举行敬拜聚会。感谢主!

1946年日本占领时期结束后,被华文部弟兄姐妹称为卫姑娘(Phylis Wilson)的从新西兰回到怡保。四个月后她的母亲也回到怡保与她的女儿同心修建已破坏不堪的女孤儿院。

在英国军政的时期,怡保以琳福音堂在A.E.Perera,William Rode, David Boler(怡保男英华学校的教员),Low Ah Yu 和Dr.J.J.Samuel 的带领下30位信主受浸加入教会。

1948年一对宣教夫妇Ernest V.Brewerton 从新西兰回到马来亚就到怡保事奉。他们的专心的做辅导和医院与逐家探访。

在马来亚独立前(1957),怡保以琳中文部是由英文长执会管理。每次开会中文部只有一位代表既是当时的传道人古尚勤弟兄和一位翻译员李大卫弟兄。独立后中文部才开始有自己的管理和领导人。在60年代被选立为长老者有:郑天郛,张志明,李大卫,何继昌,李永江等兄长

1971年主带领吴春善弟兄来到我们当中担任传道人和陈姑母配搭。吴春善传道忠心的在以琳事奉主17年直到他在1988年11月19日安息主怀。1986年头一位年轻传道人程光辉弟兄加入本堂全职事奉。

1976年六月一日,中英文堂用不同地方聚会敬拜和进行儿童主日学。英文堂用郑太平路六号既是那两层以前作为女孤儿院的木楼。而中文堂仍然使用郑太平路四号既是2001年中才拆掉的所「旧堂」。

1981年英文堂在旧孤儿院和「宣教之家」之间的空地上动工新建了他们自己的教堂并在1982年正月开始启用新堂。

在七十年代,中文堂因人数也有增加,也开始讨论建新堂的需要。正当英文堂动工建堂时,中文堂也宣告成立筹建新堂委员会。几年后,在1985年七月中文堂的新教堂工程开始了。感谢主,在弟兄姐妹同心合力之下新教堂在1986年尾完工,1987年正月一日启用,五月一日举行献堂典礼。新堂启用了四年中文堂主日出席人数已超越了英文堂,共有大约250信徒。

1991年六月程光辉传道离开以琳加入中心飞跃机构担任霹雳洲执行主任。同年七月一日,陈怡新传道从新加坡神学院毕业后回到母会全职事奉。1992年十二月本堂执事陈万德完成马圣的课程后也进入了全职事奉。

1994年八月陈万德传道离开去了信义会。从1999年到2001年三年内,增加了另外四位全职同工,其中三位原是本堂的弟兄姐妹。他们是陈忠圣传道(1998年六月加入),洪大卫传道(2001年七月加入),马雪珊圣乐专工(2001年八月加入)。柯哲辉传道是在1999年九月离开了加影生命堂加入了以琳全职同工的阵容。

95年七月15日至16日举办了第一届的差传年会。这使教会进入一个新的旅程碑,开始学习和实行普世宣教的使命。

2002年三月三十一日以琳福音堂在18年前所开拓的务边福音中心在母会的祝福下宣布为一独立自治的教会,并在四月七日举行了一个自治典礼。

信徒人数继续增加,到了1999年主日敬拜的出席者已达平均485人。这时长执主工们都发觉到,教会需要更多的设备来装备不同年龄的信徒、更大的空间来供应六个团契和三个主日学使用和更合适的办公地方。因此开始讨论建筑一间行政教育楼。

2001年三月怡保市政厅批准了蓝图之后教会立刻成立了一个重建副堂筹委会。2001年七月一日那间站立在郑太平路4号,见证了日本侵略时代的旧堂被拆了。行政教育楼在2002年六月完成,而献堂礼在七月27日举行,荣耀归主名。当日为以琳行政教育楼献堂特别祷告者是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的院长陈金狮博士而证道和揭幕者是新加坡神学院院长沈立德牧师。不过此新行政教育楼因入伙准证的耽搁在2002年11月才开始启用。

因着有了更好的设备和足够的师资,教会在2003年一月16日开始了「以琳夜校证书训练课程」。此课程是公开给所有教会的圣工人员参加。又在五月二日教会的电话辅导热线(05-2552340)正式投入服务.服务时间是星期五,六和日晚上8点至十点.

http://elimgospelhall.org/history.html



[ 本帖最后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3:1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 学园传道会

MCCC was founded by David Hock Tey and his wife Mary in 1968.

MCCC 是大卫 Hock Tey 和他的妻子 玛莉1968 年建立的。

Today, 40 years later, it has more than 120 staff members serving in various ministries in Malaysia and overseas.
http://www.mccc.org.my/ministries.htm

Vacation Bible School
Campus life is both fun and fulfilling.
Praying for the marketplace.
Spending a memorable weekend at a Marriage Conference.
JESUS film reaches people of all ages.


[ 本帖最后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3: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拉越教会历史

兴安堂史略











1936年,
在巴拉述坡住有10家左
右,人口约有数10人。内
中十馀人是卫理公会圣徒。每逢星期日,多数都停止工
作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一天,一群有三四位弟兄姐妹在



,那时郑金世忽然间谈起主

耶稣的爱,觉得需要一座会所。那时候一人发起,数人响应,于是他们建造了一座小茅屋,阔12尺,长14尺,数日后完成,这场所可容纳20多人。此后每逢星期日早晨八时三十分都在这里聚会礼拜。聚会时间很短,读经祷告而后散会。感谢主,几个月后,他差遣蔡氏文华先生到本坡栽种谋生,于是他们就得到一位临时的牧人。他为他们服务约有年馀,然后他离开本坡,又是会友轮流主领聚会。  转眼之间过了数年,巴拉述坡人数渐渐增加,礼拜的人组越来越多,以至小茅屋容纳不下。这时候他们就去见富雅各牧师谈及本地一切情形。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带他们去见省长。他们虽不知富牧师和省长说些什么,却见省长非常高兴,满口答应。接着他问他们那里有地方建礼拜堂,郑弟兄说有。他们回到家乡召集坡众会议,大家都一致赞成。当场卢龙华弟兄和卢德庆弟兄奉献地皮25分,合共半依甲给教会用。
  几个月后,富雅各牧师回国去,换夏牧师在诗巫工作,向他建议,要在本坡建造礼拜堂和学校,他答应了,礼拜堂就建起来。这座礼拜堂阔24尺,长54尺,分成两边,左边是礼拜堂,右边是新兴学校。我们祷告的地方就成了牧师屋。这样过了十多年,本坡人数增多,做礼拜人数也渐加增,又觉得狭小,那旧的牧师屋早已破旧不堪。若有牧人到来便无住宿的地方,故不得不再建牧师屋。

想不到上帝早已安排妥当,一经提起,大家就捐款建牧师屋,牧师屋终于1958年建成。这时林羡郎弟兄在本堂主理堂务,上帝为他预备一笔巨款,就是他将卖出土地之价银抽出十分之一奉献本堂作为建堂基金。一下子众心火热,捐款建新礼拜堂,并向总会和各教区捐助,于1961年新礼拜堂落成。

巴拉述的坡众自1972年起因常施戒严,胶价跌落,渐渐都搬走。到80年代,屋子被伊班人拆去,唯有圣堂仍然存在,他们每次偷拆都不成功。据说有一次,他们带着锯、斧头来,当他们要动手拆的时候,听到圣堂有声音发出,他们就不敢拆了。过几天,他们还是不死心,因圣堂的板料太好,又再次带着器具来,却拆的时候,听到好大的声音,好像唱歌一样,他们便住手不拆。那个带头的人回到家时,他的妻子血压升高,不久就死去。于是他知道那圣堂是不可以偷拆。从那时起没有人敢再来动圣堂的东西.


近几年来,巴拉述兴安堂圣堂只有一个月聚会崇拜一次。其他主日都在市区会友家里崇拜。妇女会是唯一剩下的团契,约有17位会员。本堂的会友多数是由那些非常有心的老会友,每个月第二星期日下午来到这里敬拜神。虽然人数并无往年多,但人老心却不老,继续维持这个圣堂。当地除了一两家人在那里栽种之外,已无他人居住。感谢主,他给本堂希望。盼望当伊干河的侨建造完成时,巴拉述一带发展后,将带来兴安堂的复兴。





http://archiveshistory.spaces.live.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拉越教会历史


源善堂史略
主厉1933年,为吾卫理公会于泽洛邦源建立堂会之年,是时该坡华侨垦植事业发达,坡中侨胞渐多有识之士,如纪旺金、卢发模、张公苕、刘善德等感须开办学校以教育儿童。惟时景恶劣,未易进行。当富公雅各主政卫理会务时,公仁爱好义,时临穷乡僻壤,以扩建圣堂,遍立学校为已任。坡众人闻之乃一面请求富公资助,一面积极捐款,同时又得官启济先生捐献空地二英亩,以为建堂地址,如是即招工进行建筑。其间屡蒙林开臻牧师热心策划指导,致此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数月后全部工程已告完竣,计建筑费共耗三百余元。新圣堂落成命名为源善堂。其中附光中小学,是时立下了教会与学校的基础。随后成人与小孩受洗者10余人,正式教友5人。牧区议会亦于是时正式成立,继后又添建宿舍,其中费用除由总会资助外,余皆由坡众乐捐。

  

本堂传道主任首由有灵命与爱教会之教育工作者兼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总会计划始有专任传道。于沦陷其中群羊无牧,教友疏散,会务日形冷淡。光复后始由首任传道刘启义牧师连年呼召,多方策划,如是会友信心逐渐回复,会友人数也渐次增加。

  

战后以来,教会事工不断在圣灵领导之下进步,虽是小小穷乡僻壤,至今已成为发达之地,会友10多家。圣日崇拜多数放下工作,参加礼拜事奉主。因旧堂是已有二三十年之历史的木屋,破烂不堪,自1959年,陈文杰牧师继任之后努力筹建,新圣堂1969年12月告落成。耗资一万多元。正式会友70多人,主日学学生60多名。青少年团契和妇女会都非常活跃,对教会工作皆同心努力协助,使本牧区各事工日渐进步。

  

1937年至1970年历任传道牧师如下:

l         1933年                  刘云安

l         1934年7月-1936年12月  黄广崇

l         1937年月-6月            黄幼伦

l         1937年7月-12月         官启济

l         1938年1月-6月          吴祈章

l         1938年7月-1939年       黄其善

l         1940年1月-6月          官启济      

l         1940年7月-12月         刘耀西

l         1941年                  黄广崇  

l         1946年10月-1953年      刘启义

l         1953年1月-1956年       刘信镛

l         1957年-1958年           刘云安

l         1959年-1969年       陈文杰

l         1970年              许玉英

  

由于70年代期间,乡区地方局势动荡不安,时有戒严,生活艰难,许多乡民为了生活而多迁居至市区或外地谋生。因此,本堂当时的会友人数减少,许多的活动也都受到影响。偶尔还要停止聚会。1975年,局势已较平静,再加上许玉英牧师努力的带领之下,一切圣工渐渐恢复常态。

  

1975年至1980年,本堂的牧师是许玉英牧师。在这六年期间,历任教友领袖是陈梅贡、张钦尊和萧武明。崇拜人数有30位左右。青团主席是林忠凤、陈立兴、黄杰央和杨日燕,出席聚会人数约22人。少团的主席是黄玉琼、林月珠、杨碧玲和张丁文,出席聚会的人数约15位。妇女会主席是陈月钗。,聚会人数约10位左右。

  

1977年11月本堂曾重新油漆圣堂及扩建青少年会所。青团于1980年旅游加帛。妇女会轮流在姐妹家举行常会。堂会执行委员会推动种香蕉且已出产。1981年至1984年,由刘启义牧师来牧养本堂的会友,四年中的教友领袖是萧武明。崇拜出席人数约30位。青团主席是林忠凤,聚会人数约15名。少团主席为杨日荷、陈立财,出席的人数约有21位。妇女会主席为林赛花(三年),杨丽芳(一年),聚会人数是10位左右。由于团契的需要,1981年添置一架风琴,由张永武弟兄奉献。1983年,主日学增至两班。同年成立成人诗班。1984年,本坡开始有电流的供应,本堂也装备了电路。少团曾拜访怀仁堂与天锡堂;青团分担了堂会中大部分的工作;妇女会活动照常。

  

1985年至1986年,年会委派陈振华传道到本堂来担任传道,当时的教友领袖为萧武明。崇拜人数约40名。青团主席是林忠凤,聚会人数约12位。少团主席是陈立财,出席人数有15位左右。1985年,年中时在陈传道建议之下合并成青少团。妇女会主席是杨丽芳,聚会人数有15人。同年设立了堂会查经班,妇女会亦邀请男执事参加读经和考灵修手册。同年,本堂妇女会与真仁堂执行委员会联合买了一辆电单车供两堂的牧师传道用。青少团在这期间美化圣堂周围的环境。1986年,妇女会举办了一年的识字班。同时本堂再次重新油漆圣堂。在这两年期间陈传道多注重探访的工作。主日学也于1986年增至三班。

  

1987年至1989年,本堂的牧师为蔡明华牧师,教友领袖是萧武明。崇拜出席人数约40名,1989年减少至28名左右。青少团主席是陈立财、陈立青、陈燕珍。聚会人数约13位。蔡牧师曾尝试设立少年主日学和成人主日学。堂会查经班照旧。1987年,开始每年5月间举办堂会性退修会。本堂曾联合真仁堂举办执事属长训练会。1998年1月,联合真仁堂成立了成年团契。主席为林忠凤,契友约有15名。1989年,在蔡牧师鼓励下联合真仁堂增办执事查经班。在这三年期间,妇女会曾举办了两次的堂会性联谊会(一次与真仁堂妇女会联合举办),旅游沐胶及加帛,拜访天恩堂。同时青少团的几位契友在蔡牧师的建议及鼓励之下成功地在光民中学成立了学生团契,参加人数约28名。1989年在庆祝青团成立35周年纪念,成团也庆祝成立1周年纪念。

  

1990年,由罗爱明传道来带领本堂工作,教友领袖是萧武明。崇拜出席人数约有22名。青少团主席是张立德,契友共有18名。妇女会主席是杨丽芳,会员只有12位。成团主席则为林忠凤、张世南。契友有12名。堂会性的查经班与真仁堂联合,执事查经班照旧。

  

1991年至2000年本堂历任传道牧师如下:

l         1991年-1993年   陈联麒牧师

l         1994年-1997年   胡新汉牧师

l         1998年-2000年   刘星牧师

  

1992年至2001年本堂历任会友领袖:萧武明弟兄。1992年至2001年本堂历任执事部主席:陈立财弟兄

  

圣工:

1991年,捐助真仁堂购买福音车。

1992年5月24日,本堂派4位代表出席卫国纪念堂会见黄顺开部长。

1993年,圣堂计划换直透瓦,总额高达6000元。

1994年,2月份起圣日崇拜时间更换早上七时三十分。进行堂会性读经运动。崇拜前15分钟赞美时光。按月轮流假会友府上举行团契性学道班。

  

1995年,捐助祷告园共RM240。维修圣堂牌子事件,价180元以全铝制成。

  

1997年,围篱笆,工程耗资RM5,691.70.

  

1998年,9月15日假光民中学广场主办一项露天布道会。10月17日堂会性唱诗比赛。在陈立财弟兄推动下成立跟进小组。

  

1999年,二堂联办门徒训练班。10月中堂会性举办义卖会所筹得款项是RM1,116.举办点唱奉献。陈燕萍、陈燕彬两位姐妹献身攻读神学(1999年堂会全年津贴RM1200,2000年堂会津贴RM600).

  

2000年,每月第一个主日崇拜的讲台证道决定采用华语讲道。成团成立于2月20日,主席为杨丽芳姐妹,出席人数平均18位左右。7月份维修圣堂各项费达RM530.10。10月第二次义卖会所得RM2,604。本堂有4位会友参加百节经文考试,另有18位参与速读圣经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拉越教会历史




福临堂
砂临坡,坡众少,四周毗连伊班友族地界;一片荒凉,山兽繁多。本堂事工始于1933年秋,圣日借用会友吴美仕府上大厅举行聚会历时两载。初期,倡建圣所之创办人吴郎仕、俞昌松、吴美仕及池元宗诸会友,刻苦筹备百余元,经请示于富雅各教室后,决定购买八依甲荒地。继而在该地上建造一座教会与学校共用之木屋,名称为福临堂与高山学校。该牌板系黄星辉区长题署。经十余年,热心会友之奋斗,地方人士之努力,会友增加,学校进展。

  

当时教会与学校相铺合作,校长可代理传道,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圣日崇拜。稍后,有林志尊传道、李学贤牧师、王东升牧师等曾任本堂传道。迨至日军南侵,教会备受严重影响。唯有吴朗仕会友愿意奉献主持本堂礼拜,直至联军光复。

  

战后,教会复原。本堂有专任传道黄回章牧师长驻牧养,组织成立主日学、青年团契及妇女会等。当时青年团契极为活跃,曾引导不少伊班友族归主,成绩可嘉。后者,有陈雪钦传道、何受良牧师及神学院师生等任本堂传道工人。1971年,许天组传道接任,曾引导青年人参加团契,鼓励儿童参加主日学等。堂会事工相当活跃。1973年,黄孟祚牧师担任本堂牧师。

  

由于初期建筑历时将近40年,经已陈旧破烂不堪,乃于1974年开始筹建新堂。在新堂筹建委员谢福雷、徐代顺、詹世猷、徐金珠、吴其礼、张新忠等带领之下两度出发募捐。1975年11月23日,新堂举行落成感恩礼拜,宾主满堂,盛况空前,并特假谢福雷、徐金珠会友伉俪上设宴招待。

  

在落成感恩礼拜中,谢福雷会伯受邀献唱新堂落成山歌一首,留给人们深刻印象。谢会伯以古稀之年,仍然活跃热心教会建堂,及社会造路等公益事工。他常常单身匹马为这些事工的需要而劝募。虽然只是一为农夫,但是他有编唱山歌的恩赐,常常把神的恩典,心中的感动,教会的使命,社会的需要等的赞美、感恩、祷告自编自唱表达出来。听他唱山歌,人人会感动。的确,他立下“将恩赐献给主“的良好楷模,这将使有音乐恩赐的后起之秀在教会事工配搭上得着许多鼓励。

  

为配合地方发展,本堂加强执事部阵容,并积极展开各项计划。1977年,张惠如传道(林启显师母)担任本堂牧职。1978年,本堂牧师屋落成。1979年,砂临坡卫理幼稚园正式开办。至于加帛教区性会议,如教区会友退修会、妇女会等,曾在本堂举行。继起担任本堂传道的有刘启义牧师、罗爱燕传道、刘恭恩传道、许惠新传道、陈丽卿传道及陈振华传道等。

  

  

自1985年至1990年,砂林公路两旁土地开始发展,政府最新大型自来水过滤站就建在本坡,同时房屋发展正如雨后春笋。本坡人口今后将逐渐增加,福临堂正是理想地点传扬福音,引人归主。迈入90年代,圣堂又呈陈旧破烂,四周野草杂林令人深感荒凉。陈振华传道伉俪与堂会执事同心协力,美化四周花草,并且注重领人归主。

  

1991年,陈丽卿传道




1992年,刘恭恩传道




从1993年至1994年,谢世兴牧师忙于遍地寻找迷羊,努力引人归主。1995年,上半年黄开和传道,下半年林靖传道。在这段时间内,堂会执事池德灿、詹世猷、郑作治、陈兴光等在教友领袖谢启钦领导下于1994年完成换圣堂屋顶瓦;购买福音车;新建厕所;换圣堂天花板;建圣堂四周的钢骨水泥篱笆。

  

1995年,建大门前钢骨水泥梯、圣堂大门前凉篷、圣堂内外铺上钢骨水泥地面、圣堂内外油漆。同时建设圣堂边的停车场。1996年,有4位牧者事奉分别为张月明牧师,于1995年至1996年3月25日蒙主恩召,林靖传道代替两个星期,黄开和传道由5月19日至6月23日实习,林振水会友传道由7月至12月止。

  

1997年至2000年,本堂牧者为许新光牧师。1997年,堂会添购牧师屋用具:冷气、电话、冰柜、厨房设备等。同时圣堂也制跪垫供应用。1998年,本堂大门前铺上黑油土沙路。电火局派员查询装置路灯地点,蒙谢启钦教友领袖献议在大路边,又是福临堂大门前斜坡上装上黑夜灯光,来往交通非常方便。12月13日下午7时,本堂举行65周年感恩会。许新光牧师任主席,执事会主席池德灿弟兄致欢迎词,年会秘书陈康胜弟兄致词,林忠赞弟兄述堂会历史,加帛教区会友领袖杨中春弟兄致词,陈泽崇会长证道,主日学学生唱游,执事和妇女组、青少团契等各献唱诗舞蹈节目,表演精彩,掌声热烈。会友领袖谢启钦致谢词,陈泽崇会长祝福。

  

1999年,修建路旁堂会堤壁,于7月18日议决通过由金城建筑承包商进行建筑,建筑很适合应用。2000年10月31日,本教区会议于加帛福音堂举行,同时庆祝福音堂50周年纪念。当晚联合加帛教区欢庆卫理公会百周年庆典,本堂出席代表5位,即许新光牧师、谢启钦、池德灿、林忠赞、周清香。

http://archiveshistory.spaces.live.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3: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砂拉越教会历史


实明堂主厉1930,陈伯锭来该地开垦种植橡胶,当时只有数户土人居住以种植谋生。陈君认为该地土质肥沃,地点适中,宜于发展,即建小屋一栋独居,种菜。后来,陈君即与教会当局富先生磋商,代向政府请地,并召人来此地开垦。
  此后,於1932年与龚宜明、谢福安、毛圣庚、刘月圆等,计划建立圣堂。在未竣工前聚会均在伯锭君府上。后黄幼灼先生由东来坡兼往南实工作。待圣堂落成即名之为“实明堂“。历年来每至季会时,有分饼会餐,招人礼拜。因教会由陈君集款,置有产业,如此办法亦可极一时之盛。陈君於1945510日蒙主召归天,享年57岁。日后,旁人见教会发起人遭意外发生而毙,对于此后聚会事逐亦显冷淡,以至圣日每无聚会。於1948年余被派到本坡传道,首次与陈君孤子讲述道理,经余再三劝导,始于次年受洗,后为正式会友且热诚接待信徒。因此,教会即告回复原状,荣归主名。
  此后,该地教会工作连续发展,并可查以下历任男女传道姓名与任期表;按当时本地方居民有千余人,计百三十户。1932年始建会堂至1960年始建牧师屋,1948年信友有22户,人数男女会友共有64人。自从地方环境变迁,土产价钱下降,农民生活艰苦,人们开始迁移他方谋生。在此,最感遗憾者即是,所移居民多半都是信徒,余下的居民又多是非信徒。由此可想见教会之衰微。至今教会只余下一座破烂的圣堂,一座牧师屋。

历任牧者:
1960年 姚瑞琼
1962年 黄品端
1963年 林德福
1964年 谢楣光
1965年 卢鸿恩
1965年 刘真光
1966年 黄素明
1967年 江洪英
1968年 吴佳德
1970年 谢必桃
1973年 汤祖勇
1973年 林玉兰
1973年 张宏儒
1973年 夏凤琼
1974年 谢启木
1974年 刘锦云






http://archiveshistory.spaces.live.com/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ubiquitous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9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tm.edu.my/english/in ... id=33&Itemid=29

STM 形成随着在 1 月 6 日上的一次联合英国,福音路德教会和卫理公会派的冒险 1979 年。对英国和福音的路德教会这在马来西亚在神学的教育中在他们的合作标明进一步阶段,更早包括了信仰基督训练中心和 Kolej Theoloji 马来西亚。我们了解在 STM 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他们的角色的很多人的抱负和贡献和我们也意识到仍位于前方的巨大的任务。

直到 1998 年我们在吉隆坡和 Petaling Jaya 必须位于了三不同的地点。从 1979 年到 1983 年中期我们是在 Brickfields 的福音路德教会的教堂的客人和在那之后我们在租用来自在 Sentul 的卫理公会派教徒教堂的房产。在年那我们在 Sentul 里,改进按设施制作,但是它然后被认识那更大和固定的地点为我们的到马来西亚的教堂的部门的长期的发展需要。然后在 1990 年我们必须再次移动,这次我们从在圣 Francis Xavier 教堂, Jalan Gasing, Petaling Jaya 及其周边地区的天主教徒必须租用办公室空间,教室和学生住宿。


STM came into existence as a joint Anglican, Evangelical Lutheran and Methodist venture on the 6th of January 1979. For Anglicans and Evangelical Lutherans this marked a further stage in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Malaysia, which had earlier included the Christian Training Centre and Kolej Theoloji Malaysia. We are conscious of the vis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many people who played their part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M and we are also aware of the immense task that still lies ahead.

Until the year 1998 we have had to be located at three different sites in Kuala Lumpur and Petaling Jaya. From 1979 to mid-1983 we were guests of 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at Brickfields and after that we were renting premises from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Sentul. In the years that we were in Sentul, improvements were made to the facilities, but it was then recognised that a larger and permanent site was required for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our ministry to the churches of Malaysia. Then in 1990 we had to move again, this time we had to rent office space, classrooms and student accommodation from the Catholics in and around St. Francis Xavier Church, Jalan Gasing, Petaling Jay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09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基督美女圣徒 于 6-5-2009 03:17 AM 发表
马来西亚 学园传道会 http://www.mccc.org.my/images/mccc.gif" border="0">

MCCC was founded by David Hock Tey and his wife Mary in 1968.

MCCC 是大卫 Hock Tey 和他的妻子 ...


很棒的资讯。谢谢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2-2024 10:25 AM , Processed in 0.10770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