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也推算過,假若這個星體小於5~10公斤的話,那大概很難降落到地面來了。可能在半空中就化為一片「星雲」了。 而落到地面上來的隕石,也很難再逆向推算它在外太空時的重量和體積,因為這與它切入大氣層時的角度、速率、風速、及本身材質,都有關係。比如「石隕石」 (Stone Meteorite) 就會消耗的比較多,而「鎳鐵隕石」 (Iron-Nickel Meteorite) 就會消耗的比較少。 當隕石以這麼快的速度撞擊到地面上時,小塊的就不提了,撞破屋瓦、打破穀倉都不算什麼,大塊的,數以噸計重的,掉落海中會引發海嘯,撞擊地面,會引發如原子彈爆炸時的威力! 在非洲‧荷巴 (Hoba, Africa) 所發現的鎳鐵隕石,重達66公噸,是歷史上有記載所發現最大的鎳鐵隕石。在美國亞歷桑那州有一個隕石坑,直徑長達1610公尺 (約一英哩) ,是多大的隕石所造成的,現在也無法估量了。 生物學家一直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為什麼七仟伍佰萬年前橫行於地球上,身軀龐大,力量驚人,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恐龍家族,為什麼會突然地從地球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無人能抗衡、無人能匹敵的巨無霸,怎麼可能絕種了呢? 近代科學家就歸結出一種新的理論,他們認為恐龍的滅絕應該歸咎於隕石的撞擊地球。科學家在北美洲墨西哥灣區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推算時間差不多,應該就是促成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了。一顆大隕石撞擊地面,可能產生如原子彈爆炸,或數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的威力。爆炸當時所產生的殺傷力當然非常驚人,但最可怕的事情卻是在事後。由於類似像原子彈的爆炸,產生巨大的灰塵濃霧,遮蔽了整個天空,連陽光都照射不進來,大地可能都是在一片天昏地暗的狀況下。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個數年,所有的植物因為沒有陽光而不能繼續生長,動物們也沒了食物來源,尤其體形龐大的恐龍都是要吃特大號的才能維持生命,現在都沒了,所以也就一一掛了,在地球的進化歷史上永遠的缺席了。 這是到目前為止,所有討論恐龍絕跡的各種理論中,可能性最高,也最被各方所接受的一種理論。也許日後會有新的證據出土,再有新的理論形成,那麼就以後再說了吧! 雖然隕石消滅了恐龍,聽起來有點殘忍和可惜,但對人類卻是好的。不然,以人類的體型和體力,如何和恐龍互爭長短呢?恐龍是當時大地之王呢,誰都對牠莫可奈何呀!只有恐龍消滅了,人類才有機會,或說才有那個空隙,站上世界的舞臺,變成地球的主宰者。隕石直接地消滅了恐龍,卻間接地幫助了人類,隕石應該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才是。 不過,看看人類的進化史,與其他物種的進化比較而言,人類好像是突然冒出來的一般,不是循序漸進的。有許多人類學家推測人類、黑猩猩、大猩猩等在1400萬~180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出土的化石中也有「猿人」、「人猿」等等,但真正連結「猿人」與「現代人」之間的關鍵化石,卻從未被發現到。也就是有A,有C,卻少了B。人類進化的「過程」,找不到。 而人類這種動物也真好玩。假設出現在地球的時間有過1800萬年,或算是100萬年也成啦。人類有文字歷史記載的時間約五、六千年而已,這之前95萬年的文明幾乎是等於0,幾乎都是沉睡的時間哪。可能嗎? 從五、六千年幾乎是原始人生活的狀況,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發展。就好像在蓋一棟高樓,前200天都是在挖地基,到了第201天,大樓就突然蓋好了。這好不好玩?是不是很奇怪? 又,我們的那些堂兄弟、表姐妹的大猩猩、黑猩猩呢?自然界虧欠了他們什麼?為什麼佰萬年來沒叫牠們進化?雖然基因裡的染色體僅差一對,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啊! 人類的事是題外話,以後再討論。隕石是幫了人類的大忙卻是錯不了的。 話說流星 (Shooting Star) 落到地上後,就是「隕石」 (Meteorite) 了,且依其所含的成份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一) 鐵隕石 (Iron Meteorites) (二) 石隕石 (Stone Meteorites) (三) 鐵石隕石 (Stony-Iron Meteorites) 顧名思義,鐵隕石就都是金屬成份的了。鐵隕石只是個概略分法,它還包含相當成份的鎳 (Nickel, 6~75%) ,所以也常稱為「鎳鐵隕石」 (Iron-Nickel Meteorites) 。鐵隕石大概佔了所有下降流星的5.7%。 石隕石佔了所有流星的92.8%比率,是最多的,較平常的,其成份也多類似地球上的礦石,只是比例上不一樣,矽、碳、磷、鎂、鈷,也包含了少量的 (15%以下) 的鎳和鐵。還有,也常在此類隕石中發現「橄欖石」 (Olivine) 的結晶。 當一塊隕石,含有約一半一半左右的鐵和石的時候,是個混合體,就稱作為「鐵石隕石」 (Stony-Iron Meteorites) 了。這種的比率最少,約佔所有流星下降率的1.5%而已。 這是以所有落下比率的流星來估算。但是在實際找尋與被發現的比率上,卻是鎳鐵隕石的最多,因為它的結構最堅固、也最耐消耗。 這是因為流星在穿過大氣層時的現象,也好像是在洗三溫暖一般。在外太空的溫度,大約是零下273℃,一進入大氣層後與空氣摩擦所產生的熱度最少在1600℃以上,就是鐵的熔點以上了,也有高到1800℃的。然後在下降到最後一、二千公尺中,已進入大氣層的底部,隕石的行進速度比起在剛進入大氣層中已減少很多了,濃密的空氣又會為它降溫達到地表的溫度。哈哈,短短10~15秒鐘的旅程,溫度上下約有2000℃的差距。絕大部份的「石隕石」不堪忍受此種蹂躝,就爆為一片「塵雲」 (Dust Cloud) 了。只有頭殼比較硬的「鎳鐵隕石」,才下得到地面上來,所以被發現的比例也較多。 可見得流星要進入地球表面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哦!它們在外太空億萬年之久,可能都平安無事,進到地球的大氣層後,或撞上堅硬的地表後,大多粉身碎骨,化為烏有了。 石隕石的命運不佳,鎳鐵隕石到了地球後,各自的命運也是差別很多。幸運的,到了博物館、蒐藏家、或您我的手中,那就愛惜呵護有加;倒霉的掉入海、湖、河、沼、或叢林中、或溼度高的地方,就會開始銹蝕。它原本是永恒的生命,就終結在地球的懷抱中了……,想到此,還真的有些鼻酸。 不過,換個角度想,隕石在太空中雖像是永恒,但實際上是冰冷又孤獨的。撞進地球以後,雖然化為烏有了,卻只是轉換為不同的能量型態,而變為地球「有機體」的元素、細胞,反而是活了起來,賦予了新生命。別忘了我們的地球也是一顆星星哦,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也是生活在宇宙中。能量不滅,生命不死,只是型態不斷地轉化罷了。我們歡迎隕石的加入,它也變為我們的食物、呼吸、飲水、及生命的一部份。 看看這浩瀚無垠的宇宙,無盡虛空,一顆在太空中流浪的隕石要撞上地球,需要多大的緣份啊,因為那機率是何其渺茫呢!而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小塊的隕石,那又是何等的幸運啊!能不好好珍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