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横眉冷对

节录:在網路時代,談繁體字的未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5-2008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繁體眾上部應從目,從血為俗字
【說文解字】節錄
眾,多也。从乑目,衆意。之仲切


正字通有作補充,可供參考
【正字通】節錄
眾,从橫目,从㐺,人數多也。目,數也。字彙作衆,列血部,非。


「㐺」象形,「众」會意。兩者不同。

「从」倒是簡得不錯... 真正的古字

[ 本帖最后由 lens 于 12-5-2008 12:2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5-2008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众] 也簡化得不錯,直觀會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馬「繁體一夕變簡體」 【2005/05/30 聯合報】吉隆坡記者程榕寧

台灣人到東南亞旅行,常有熟悉的感覺。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古晉,有時整條街的商店招牌都寫中文,而且是繁體字。

   早期中國移民,將漢字文化帶往南亞;繁體字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一直維持到廿 世紀末。隨著兩岸政治勢力消長,東南亞的中文版圖逐漸改變,不僅中文教學改用簡體字,報刊字體也棄繁就簡;加上日常書寫習慣改變,南亞華人圈如今已是簡體字天下。

   來自大馬的作家黃錦樹,正好歷經過大馬中文教育的「變天」。他記得,大馬中文學校的華文教材,以前都是台灣政府協助編印,因此他直到小學六年級都學繁體字。到了初中,「繁體字一夕之間變成簡體字」,外交政策的政治力量是主要因素。但他認為,這也和台灣僑教政策棄守大馬有關。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小學都是私立學校,過去學生清一色是華人子弟。近年來,因為華校教育水準高,加上中文熱推波助瀾,許多馬來人、印度人子弟也送到華人學校就讀,學習簡體中文字和漢語拼音。

   與馬來西亞相較,新加坡對於中文教育政策就更有遠見。

   一九八○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後頒定小學和中學的華文文字表,從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教育軌道,轉進至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文化往來很重要,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交流更是密切,務實的新加坡人把「識繁寫簡」當成中文學習的原則。星政府在簡體字華文課本後面,附加簡體字和繁體字對照表,幫助學生同時認識兩種字體。

   除了台灣,香港是繁體字最後的雕堡。但滿街繁體字的招牌底下,細微變化正在發生。

   九七以後,學講普通話、學寫簡體字的人都多了,開在大廈二樓的簡體字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去年底,佔據四層樓的新華書城在銅鑼灣開幕,不但是香港最大書店,且以銷售簡體字書籍為主。

  香港看世界的角度在轉變,評論家、香港TOM集團顧問劉細良說:「我們以前透過台灣書了解世界。但現在,還要靠大陸書。」他說,大陸圖書出版發展快速,有更多種類書籍可讀;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播來看,香港人使用簡體字的潮流,還只是開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8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簡繁體字之爭 程榕寧 2005-5-30 寄自 吉隆坡

     東南亞因毗鄰中國大陸,從十八世紀起便有數以百萬計的華夏子孫移居落腳,或多或少都沿續著正式及非正式的中文教育,但自廿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執掌中國政權的異變,冷戰時代的對立及圍堵,及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意識型態及傾向,皆波及東南亞的中文教育體制,有的瀕臨掙扎,有的面臨存亡關頭,有的甚至中斷了五十年。

    在世事大局的震盪中,沒有政權在手的華人對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危機意識非常高,為了維護使用中國字的基本權利,至於它是簡?是繁?相形之下是微不足道的課題,呈現的是隨波逐流,未曾掀起波瀾壯闊的爭議。


馬來西亞

    通常國家教育都是根據自身的國情而制定的,馬來西亞自英國殖民者掙脫後,國民教育政策以國語(馬來文)為主,因華人社會堅持發揚中華文化,以母語為主的中文的教育,自成獨立系統,由華人社會扶助供養(被形容為「另類所得稅」),不但在東南亞鶴立雞群,在全球亦是一個異數。

   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現有1200餘所小學、60所獨立中學及新紀元、南方兩所學院(建立獨立中文大學之議,被評為「鐵樹開花」),歷史可上溯檳城1819年創立的五福書院,而現代學校教育以1902年檳城創立的中華學校為首。不管是「僑民教育」或「國民教育」,華校一向都是自力更生,飽受以英國殖民政府及馬來人為主導的國家政策產生的低潮及困境,除了有不少倡議華文教育的領袖陷獄,在「馬來亞共產黨」的陰影下,中文教育有廿年時光有如走進不見天日的黑暗期,幾乎達至覆滅的絕境。

   事實上,華族社會為了鞏固族群團結,自馬來亞1957年獨立、1963年建立馬來西亞以來,不停的進行棄用方言、研討語文操作,及對地理名稱和華文用語作規範化等改革。這些運動花費了華人社團的大量資源,於是在七○年代面對以簡體字、漢語拼音等來取代繁體字、注音符號時,除了華文報言論版有數月的輿論爭論外,大體上都在政治趨勢的驅使下,採取「順應時代潮流」的態度。

   中國在1956年開始採用簡體字,1958年頒布漢語拼音方案,因為「鐵幕」阻隔、東南亞圍堵中國的大環境,沒有對大馬華人社會產生任何影響,加上中文師資來自台灣、香港和大陸輾轉流落而至的,繁體字和注音符號是中文小學的一貫主流,就連各級教學教材也是我國供應。

   到1974年大馬與中國於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在當時總理拉薩指示「不能忽略存在了廿二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八億人口」之下,教育部「課程發展中心」提出報告,建議中文教育改革,包括以簡體字、漢語拼音教學等;陪同拉薩前往北京建交的曾永森律師成立「華文簡體字合法化委員會」,正式展開推廣。

   及至1977年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華校教師會及全國華校教總小學課程綱要組、馬華公會(華人政黨)教育小組、考試局等正式主張採用「漢語拼音」為漢字注音,理由是漢語拼音綜合了國際各種音標,如耶魯音標、韋氏音標、國際音標等的長處, 整理規劃出來,比注音符號簡便、實用、系統化、科學化,也較注音符號容易學習。

    教育部因此決定在1978 至1979年試行漢語拼音兩年,並以堂皇的理由「它對華語的推廣幫助極大,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及想學華語的其他種族人士,都可以通過漢語拼音去把握華語」,來說服支持注音符號的人。

   在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方面,針鋒相對的爭辯延續半年之久。贊成者認為,漢字的簡化是中國文字的進步,提高了書寫的方便性,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發展,華文文字筆劃繁多,書寫不易,極費時費事,為了加強它的靈活性,使它更便捷、更易為人學習運用。更有人強調,簡體字的取而代之,是適合變化急遽、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的需求,因為簡體字容易書寫、記憶、節省時間、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方便教師教學和批改作業,對教科書、讀物的編寫及廣告業方面的活動,也省時省力省原料。

   擁護繁體字的一派,認爲除了傳承文化的發展,繁體字的間架結構、錯落層次非常美妙,完全是一種藝術形式,在書法創作中使用,繁體字就像一幅畫一樣優美,讓人靜心。例如「奮」的簡體把中間的「隹」字簡化掉了,隹是一種候鳥,下面的田代表鳥的棲息地,這個字說明候鳥只有奮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遷徙,去掉「隹」就丟掉了奮的最本質的信息。

   在八○年代,日常生活中繁體字和簡化字的混用給大馬華人造成許多不便。因大陸規定常用字爲2500字,次常用字是 1000字,合爲3500字,加上各行各業使用的專業詞彙,「通用字表」共有7000字。由於簡化了筆劃,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識別率大爲降低,於是閱讀速度反而變慢。

    同時,由於簡化字增加很多偏旁部首,或把很多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合併成一個簡化字,經常導致語意的混亂,使漢字本身內在的詞源關係喪失,使整個漢字系統出現結構紊亂,從而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書法家的眼裡就比繁體字粗俗難看得多,而沒學過簡化字的人很難認識大陸的漢字。

    作為華人社會資訊媒介的大馬華文報章採用簡體字有反覆的過程。由於共産黨六十年代的簡化方案使漢字由平均16筆劃降到10.3畫,到1977年又想推行第二套簡化方案,計劃將筆劃降到十以下,因大陸民衆反對强烈而停止。華文報原本打算「一步到位」徹底簡化,但因讀者反彈「看不懂」形成巨大壓力,再退回六十年代的初期簡體字,有報紙(中國報)堅持使用繁體字,加上報導內容與華人權益息息相關,銷路迄今暢穩,許多廣告牌依然使用繁體字,反映不少華人的擇善固執。

   華文報章使用簡體字,形成間接的推廣力量。讀者發現若先學習兼可作為偏旁的簡體字,辨識相似字,留意同音假借字、俗字及連筆字,在閱讀時,二者沒有太大差別,但簡體字割裂了文化,使延續幾千年的文化命脉被簡體字割斷了,目前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很難閱讀40年前的書報,更別說在那以前的文史古籍了,中華文化被攔腰砍斷了。

    大馬是多元種族、文化、語言的國家,莊敬自強的中文教育面對變幻的課程制度、師資短缺(常以臨時教師充數)、政府撥款不足(只有在選舉時拉攏選票時意思一下)、華人人口稠密的部分地區缺乏華小等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教學體系雖強調是重視中文教育的三語教育(中文、馬來文及英文),但由於課業繁重,教育素質欠理想,輟學率相當高,加上家長的望子成龍、文憑至上及加強職場競爭力的心態,使學生偏重主要的考試科目,迫使中文淪為興趣項目,因此,目前的學科參考書已完全簡體字化及本土化,即使素來支持僑胞教育的我僑委會也有心無力,除了早已中斷書籍的供應,如今只能在「全球網絡教學中心」網站上供應素材任由學生下載。

   至於進口台灣書籍的書商,要求青少年階層的必須採用簡體字,而一般成人閱讀的經世、休閒及參考書,只要有市場,仍以原裝繁體字輸入,在規模宏偉的紀依國、page one、大將、大眾等書店都居大宗,只是閱讀人口及數量始終提升不起來,銷路有限。#(程榕寧 )

 

新加坡

    新加坡1965年立國之初,高瞻遠囑的建國領袖們在考量政治、族群、經濟、文化等因素,擇定以英文及馬來文為主的雙語政策,目的在與世界接軌,並符合國家對印尼及馬來西亞鄰邦和睦相處的需求。

     對於人口占總數七成六的華人所使用的中文,早年華語教學以「注意符號」為本,為符合及實施雙語政策的改革,在拼音方面,自一九七○ 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漢語拼音」辦法的公布實施,也決定全盤採用,規定華族學生必須用華語姓名的漢語拼音,做為學校使用的英文姓名,以減少方言的影響。不過,此一措施帶來極大的反彈,對於不少華人而言,華語姓名慣以方言發音,因此不論姓Tan(陳)或姓Teo(張),他們的姓氏已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由Tan改為漢語拼音的Chen,或由Teo改為Zhang,雖然都是華文「陳」或「張」,但對他們而言乃是強制改變世代沿用的姓氏,侵犯其基本人權。然而儘管面臨輿論的反對,政府仍堅持於一九八○年開始在小學實施,並擴及全國中小學。

    由於中文最困難的就是書寫能力,教育研究報告認為,簡體字可節省書寫及學習的時間,對華語的推廣也有相互輔助之效,因此決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收錄了由502個繁體字簡化而成的498個簡體字,經過五年的試驗使用,1974年頒行「簡體字總表」,公布2287個簡體字,從此進入使用簡體字的時代。與此同時,華文報章全面使用簡體字,率先採用橫排。

  不過,因該表收錄49個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兩種字體並存並用,在書寫和印刷上往往造成諸多不便,教育部於1976年又頒行修訂本「簡體字總表」,把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全部删除。新加坡的簡體字從此與中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教育部又於1979年發布「異體字表」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删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劃。

    在學校方面,教育部於1980年和1983年,先後頒行「小學分級字表」和「中學華文字表」,兩個表的字體,都是根據簡體字、新字形和規範字頒行的,由是進入全面使用規範字的時代。1993年新加坡國民登記局爲國人重新更換新身份證之際,也爲華族人士加上簡體字姓名。凡此種種,足見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决心。

 因爲大多數新加坡人掌握了簡體字,他們到中國經商貿易或旅游觀光,與中國人交往,可以無往不利。不過,由於香港、臺灣、澳門、中國沿海特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使用繁體字的情况還是很普遍,新加坡人需要和他們交往,以便溝通信息。在商業上,新加坡人需要閱讀他們的資料和函件,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只得「用簡識繁」。

  無微不至的政府,想出一個辦法,便是在華文教材裡,在每篇華文課文之後,附錄簡繁字體對照表,同時又在每册華文課本之後,附錄該册所出現的簡繁字體對照表。教師不必特意教導學生書寫繁體字,只要幫助他們辨認即可。這不是推行繁體字,而是爲了適應環境的需要的權宜之計。

   事實上,繁體字在新加坡屢見不鮮:中國、香港和台灣各劇種演出時,所有的字幕說明,全用繁體字。港台行銷的圖書報紙和期刊雜誌,以及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和産品包裝的說明文字等,都用繁體字。在新加坡的港台商人和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華人,有的仍然偏愛使用繁體字。電纜電視(SCV)寬頻視界所提供的港、台頻道等,字幕都是繁體字。

    因此,老一輩的星馬華人流行舉的一個例子: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時發行一百張限額的「百年書簽」,印刷精美,成爲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誰知書簽錯字連篇,如「桃李芬芳」錯成「桃李紛芳」,「直挂雲帆濟滄海」錯成「直挂雲帆濟蒼海」,「坐擁書城,富甲一方」錯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連北大都鬧出這樣的笑話,中國字的繁簡之爭何時方休?#(程榕 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4 10:18 PM , Processed in 0.11477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