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9|回复: 3
|
[报告]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和获奖名录
[复制链接]
|
|
诺贝尔文学奖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胶制炸药和无烟炸药等,另外在人造杜胶、人造丝、人造革、燃气发动机和钢铁氢氧焊接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得85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于人类。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颂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选出的5人委员会颁发。
根据创立者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一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谛波父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八十一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奖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均表示拒绝领奖。
[ 本帖最后由 if 于 24-11-2006 03:0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1-2006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么评选出来的
A.评奖基准: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基于任何公认或众所周知的原则或标准,而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签署的最后遗嘱。诺贝尔遗嘱与奖金有关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
这部份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执行起来有许多实际困难。因此,《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份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确认了遗嘱中的四个颁奖机构,认定“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就是指“瑞典学院”(Svenska Akademien,英译为Swedish Academy)。各颁奖机构分别制定有关专项细则,各自负责专项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布,设立专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负责初选工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不另设初选机构),并选出委托人组成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会。由于许多重大成果并非在一年内就可以确认,遗嘱中规定的“过去一年中”的时间限制条件被适当放宽,在章程中被阐释为“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显示出重大意义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虑。对于文学奖,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B.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
一七八六年四月五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学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头衔,也无“文学”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词,因此经常被人混为一谈,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瑞典文学院”是约定俗成的汉译,其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主要是为了瑞典语言的“纯洁、活力和庄严”。瑞典文学院限定由十八名终身院士组成(堪称“十八罗汉”),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没有一位女性。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只到近些年来才有根本改变。根瑞典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一八九六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被补选为院士,近年来终于超过半数,作为“文学院”终算名至实归。
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瑞典文学院的现任院士以及诺奖评委简介如下:
1. 斯登•儒德霍尔姆(Sten Rudholm):82岁,法学家,宫廷枢密官,曾任大法官,1977年当选院士。
2. 布•拉尔夫(Bo Ralph):55岁,教授,语言学家,1999年当选院士。
3. 斯丢列•阿连(Sture All□n):72岁,教授,语言学家,1980年当选院士,1986年至1999年任文学院常务秘书。
4. 拉希•福塞尔(Lars Forssell):72岁,作家,诗人,1971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5. 约然•马尔姆奎斯特(Goeran Malmqvist),中文名字马悦然:76岁,教授,语言学家,汉学家,1985年当选院士。
6. 碧尔基塔•特罗基(Birgitta Trotzig):女,71岁,作家,评论家,1993年当选院士。
7. 克努特•昂隆德(Knut Ahnlund):77岁,教授,作家,1983年当选院士,1996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8. 奥斯登•赫斯特然德Oesten Sjoestrand):75岁,作家,诗人,1975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9.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62岁,作家,小说家,1991年当选院士。
10.艾立克•冷罗斯(Erik Loennroth):90岁,教授,历史学家,1962年当选院士。
11.乌尔夫•林德(Ulf Linde):71岁,教授,艺术评论家,博物馆长,1977年当选院士。
12.派尔•威斯特拜瑞(Per Waestberg):67岁,作家,1997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
13.古奈尔•瓦尔奎斯特(Gunnel Vallquist):女,82岁,作家,翻译家, 1982年当选院士。
14.拉希•居连斯登(Lars Gyllensten):79岁,教授,作家,1966年当选院士,1989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15.夏丝汀•艾克曼(Kerstin Ekman):女,67岁,作家,小说家,1978年当选院士,1989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活动。
16.谢尔•艾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教授,诗人,文史学家,小说家, 1981年当选院士,1988年起任诺奖评委会主席。
17.霍雷斯•恩达尔(Horace Engdahl):52岁,文学评论家,1997年当选院士,现任诺奖评委,1999年6月起任文学院常务秘书。
18.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女,47岁,作家,诗人,1992年当选院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1-2006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例如,马悦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多年来最极力推荐的候选人一直是中国流亡诗人北岛,他以第一时间翻译北岛诗稿,使其瑞典文译本比中文原本出版得还要快而多,但至今没能使多数院士认同他的推荐。今年的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胜过北岛的客观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译本语种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认为优美语言的法文本居多。还值得一提的是,马悦然教授并非现任评委,对评选结果的影响,未必有许多人猜想的那么大。对评选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往往是评委主席和文学院常务秘书,前者负责初选,后者负责决选。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二百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三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还包括文学院前任常务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居连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 鲁西迪而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 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三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尽管文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文学院的活动。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文学院活动。此后,文学院开会时,十四名院士只能面对四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去年,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学的拉尔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十年的交椅。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5名院士选出的。
C.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候选者都必须是个人,必须有书面形式发表的成果。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有文章称,瑞典文学院在1988年曾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先生,由于他5月10日去世而错过了机会。从时间上看,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沈先生去世比“短名单”的提交期限还早20天,当时中国方面并未封锁这个消息,文学院是否在近一个月后还会把死者误列入“短名单”,就已大有疑问;至于数月后仍会误作上述“初步决定”,更令人难以置信。)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舒乙声称,1968年的文学奖最初是其父老舍胜出,但此后发现老舍早己在1966年去世,才重新选出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这种说法与评选程序出入太大。有关“决选者”近况的报告应在9月复会前已完成,文学院不等调查报告就轻率进行最后决选,然后恰恰在公布之前几天内得到老舍的去世消息,可能性太小。即使发生上述情况,最大的可能不会是当年重选,而是推迟一年再评选。据笔者的消息来源,老舍当年确实是评委“短名单”的首选,但在9月复会前,文学院就通过瑞典驻华使馆得知他的去世消息,因此就失去了由十八名院士评选的机会。“短名单”的首选比其他人的机会确实会大些,但在决选中失败的概率也不低,评奖史上不乏先例。例如,据传北岛近两年就遇到这种霉气。)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今年高达九百万瑞典克朗),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这样的事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1-2006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01年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
1915年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
1919年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1年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
1936年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
1944年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6年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英国作家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瑞典作家拉格尔克维斯特因小说《刽子手》、诗《在信仰的地位上》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因小说《给麻疯病人的亲吻》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英国首相丘吉尔因艺术性历史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小说《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因写了恢复冰岛古代史诗的艺术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因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法国作家加缪因小说《陌生人》、《鼠设》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克因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领奖。
1959年
意大利作家夸西莫多因诗《水与土》、《日复一日》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法国科学家佩斯因诗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当代场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南斯拉夫作家安德利奇因历史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因小说《愤怒的葡萄》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
希腊作家塞菲里斯因诗集《航海日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法国作家萨特因作品“思想丰富,充满…探求真理的精神”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了该奖。
1965年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说《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因“深刻而具有特色的叙事艺术”、瑞典作家萨克斯因作品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的命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因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小说《雪国》、《古都》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法国作家贝克特因在荒诞派戏剧中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拒绝了该奖。
1970年
1971年
智利作家聂鲁达因诗歌《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
德国作家伯尔因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澳大利亚作家怀特因小说《暴风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
瑞典作家约翰松因小说《克里隆三部曲》、瑞典作家马丁松因“其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了整个世界”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
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因其“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阐明了人的价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
美国作家贝洛因小说《洪堡的礼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7年
西班牙作家亚莱克桑德雷因诗集《毁灭或实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8年
美国作家辛格因其“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9年
希腊作家埃利蒂斯因长篇叙事诗《俊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美国作家米洛什因小说《篡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英国作家康内蒂因作品“视野宽阔,思想丰收富,创造性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萨斯因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英国作家戈尔丁因“小说具有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塞费尔特因小说《孤岛上的音乐会》、《瘟疫纵队》、《莫扎特在布拉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法国作家西蒙因小说《佛兰德公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年
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
1988年
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
1991年
纳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
德列克•沃尔科特(特里尼达)
1993年
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4年
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
显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年
维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年
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年
君特•格拉斯(德国)
2000年
法籍华人高行健因两部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获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英]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
2003年
南非小说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
2004年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2005年
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