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48|回复: 5

『金末』与钹

[复制链接]
ahl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1-2006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北方与南方的语言,在某些词汇是有分别的。如北方话的一毛钱,南方的闽客粤等方言就称作一角钱。                                                                                                                                                                                                                                                                                    中国闽潮语的一角钱,在北马的闽潮语里却不用“角”,而是“钹”,一角(钱)就叫做“一钹(钱)”。                                                                                            
        许雲樵編《南洋華語俚俗辭典》指出:“『金末』(潮pat)暹語bat之對音,乃暹幣單位,亦為重量四錢之稱。鈸(閩pat)一角錢,巫語kupang之訛略。”
        泰國(舊稱暹羅,簡稱暹)的貨幣單位baht,潮州話譯為“『金末』”,簡寫“末”。潮州話的“末”音近baht,因為是貨幣單位,故給予加上“金”字旁。這個“『金末』”字,在字典是找不到的。(註:許雲樵著作里,卻將『金末』誤作『金未』。其實是“末”字,非“未”。)
        北馬(太平以北)的閩潮語,將馬來語的貨幣單位kupang,稱做“鈸(闽南音buat)”,民間略寫“犮”,相当于10仙(sen),即是1角錢。1 kupang就是1角,闽潮语就叫做“1钹”。許雲樵君謂闽南話的“鈸”,是馬來語kupang之訛略,這點我不同意。
        許君在《馬來亞叢談》指出:“檳城人把古邦(按:kupang)叫作‘鈸’(Bat),一角錢便說做一鈸,很容易使暹羅來的人聽了誤會為一塊錢,因為暹羅人的一塊錢,便叫作Baht……暹羅一『金末』是一元,檳城人一鈸是一角,雖則幣制不同,但也不可不辨。”
        鈸是kupang之訛略嗎?我認為兩者沒有關系。kupang再如何音譯,也不會變成鈸,從發音上相去十萬八千里可見一斑。
        此外,傅吾康、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前言》裡,也把檳城廣東暨汀州義山碑的罕見貨幣名“不”及福建公冢碑的“犮”,指為馬來古貨幣單位pat的音譯。在注釋處注明參考許云樵著《馬來亞叢談‧檳城彭亨的舊幣制》,可是許君在文中指出“鈸”自kupang而來,未提到馬來古貨幣單位pat啊!
        我的研究推斷,北馬閩潮語的“鈸”及廣府話的“不”,皆是泰幣單位baht的音譯。“鈸”、“不”及泰國潮語的“『金末』”,在發音方面都諧baht音。
        19世紀中葉,檳城的華人大量湧到泰南發展錫米業。張少寬著《檳榔嶼華人史話》稱:“1828年之前,他(陳玉淡,通扣二王)與雍清壽在普吉合創合興號,開采錫米,並帶領大批同安籍鄉親,由檳城進入普吉……”這段史話讓我們了解檳城與泰南普吉的密切關係。
        泰南與北馬不僅一衣帶水,在地緣、血緣、業緣(商業活動)、神緣(宗教信仰)、語緣方面可謂唇齒相依。所以,普吉的福建人借取當地貨幣單位“鈸”(baht)后,馬上傳播給了檳城人。從文獻上之一斑可証明。朱琳編著《洪門志》裡就收錄了一張普吉義興館的收據,曰:“爐主……居住通叩(按:普吉)收過……緣銀伍犮正各執票為據……”。這裡的犮就是“鈸”的略寫。泰幣的鈸是一元,相當于馬來亞的一角錢,于是北馬闽南話吸收“鈸”,就易“角”為“鈸”,一角錢就叫一鈸钱,不像中南馬及新加坡闽南話還是保存“角”的方言。
        鈸從普吉流傳到北馬是有跡可尋的。如1856年檳城浮羅池滑的《福建義冢碑記》就有:“一收福建公司貳條來銀貳佰貳拾參元壹犮七十五只”;太平新港門福德祠1899年的重修石碑,也云:“鄭板『井土』捐銀六元三犮”;檳城廣東暨汀州義冢之1828年碑志:“新寧縣題銀貳百一十四元五不”等等,在在顯示泰幣baht對北馬華社的影響。
        而今,北馬閩潮語尚保留“鈸”字,而廣府話早就放棄了“不”,用回粵言的“錢”或“角”了。
        泰國以潮州人居多數,泰幣單位的中文字本來是用“『金末』”的,現在寫作“銖” 。是否因為字典沒有『金末』而以銖替代呢?則尚待高明賜教。
        据許云樵的考証,從前一般中國書上都寫作“銖”,那是古代泰國的“打印銀”──tikra的音譯。后來泰國鑄造銀元baht,華僑就譯為“『金末』”,也就不再用“銖”了。我感到納悶,tikra與baht和銖的發音,完全不諧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06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没看大陆的文章「试论泰铢是源于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这篇文章说用这个汉字是因为中国是文明古国,所以泰国效法中国的钱币为荣,贸易关系等等
www.thaivisa.com/forum/index.php?showtopic=11113

[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13-11-2006 08: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li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3-11-2006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ngtk 于 13-11-2006 08:24 PM 发表
李先生没看大陆的文章「试论泰铢是源于中国古代钱币文化」,这篇文章说用这个汉字是因为中国是文明古国,所以泰国效法中国的钱币为荣,贸易关系等等
www.thaivisa.com/forum/index.php?showtopic=11113



唉……李永球太孤陋寡闻了,又要充胖子!
谢谢你的指点哦,有友如你,真乃死而无憾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06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要写什么死人葬礼的东西都可以,语言方面他真的不行。上个星期他写什么北马闽南语不太对。北马闽南话是同安腔加上龙海的角美话而已,不必说到漳州市话那么远,猫韵被误用不说了。整个东南亚他连一个厦门话区都不划分出来是不能接受的。
台日大辞典有钹 puat 货币, 银钹仔 gun puat a =小银币  所以北马人说 puat 应该是和泰国无关 。说马来西亚学泰国话传给台湾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20-11-2006 09: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li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5-11-2006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ngtk 于 13-11-2006 09:27 PM 发表
李先生要写什么死人葬礼的东西都可以,语言方面他真的不行。上个星期他写什么北马闽南语不太对。北马闽南话是同安腔加上龙海的角美话而已,不必说到漳州市话那么远,猫韵被误用不说了。整个东南亚他连一个厦门话区 ...


哗……原来你是高人嘞,够厉害,为什么不出来反驳他呢?还让他如此招摇撞骗!原来他是不学无术的家伙!其实他真的是在混饭吃,写的那些死人葬礼也全不对,语言方面只要你一出手,他肯定回家吃自己!我听过他讲福建话,厦门、泉州、漳州、潮州、琼州、台湾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猫了。应该教训他!
先生,勇敢出来反驳他吧,把你的反驳文章投到他所写的报章去。
打倒他这个文化骗子,我支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易易易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11-2006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试论“泰铢”是源于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

作者:王铭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钱币文化,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中之瑰宝。中国的钱币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各个朝代辉煌的成就浓缩,凝聚蕴涵在古钱币中。


一、以中国为中心的钱币文化圈

  中国的钱币文化, 在流通中发展, 在发展中丰富。 其文化的传播历程和结构以钱币为载体,以经济 商贸为基础,以物流和人文交流为依托,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以及金属铸币的大量流 通,不断向亚洲,尤其是向相邻的国家和地区辐射、 扩散、延伸、普及、渗透,在地域上,形成了以华夏为 中心,独具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钱币文化圈。 客观上形 成的巨大的钱币文化圈既是经济与商贸繁荣的必 然, 也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它具有时间上的持续 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动态发展并不断扩大。 从历史 的轨迹中,我们明显地看到&许多国家把中国的钱币 作为经典和示范,吸取了中国钱币文化的优秀成果, 使本国的钱币深深的打上了中国钱币文化的烙印。 在中国钱币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下, 周边国家对 中国钱币向往、崇拜、羡慕、效仿。 沿用中国的钱币成 为当时的潮流。 因而在铸行钱币中,大量的融入了中 国古代钱币结构的基因’ 它系统的反映在许多国家 钱币的材质、冶铸、形制、重量、规格、币制、钱文、书 体等各个方面。 如方孔圆钱这一独特的几何造型,直 接影响到中国邻近的许多国家,在日本、朝鲜、越南、 印尼、 缅甸等国长期以方孔圆钱作为主要币种广泛 流通。 又如,日本最早发行的铜币是从公元708年开 始,其铸制的铜币--“ 和铜开珎”,就是完全模仿我国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 公元708年至公元958年日本共发行了十二种铜币, 全都是仿效中国的方 孔圆钱铸制的。 公元1192年至1333年日本停止铸造 货币,所需要的货币全由中国进口。 始源于中国汉代 李寿创铸的年号钱传至日本,被接受后,至今日本仍 在钱币上沿用年号纪年。 越南在公元970年独立后, 即开始铸制本国的方孔圆钱, 并且铸行与中国北宋 同品名的钱币。 铸行同品名的钱币如“宋元通宝”、 “太平通宝”、“明道元宝”、“治平元宝”、“元丰通 宝”等达’28种之多,此间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大 量的与中国同品名的钱币仿铸是官方的仿铸( 当然 也有私家仿铸) 。 另外,据称在朝鲜和日本也有与中国同品名钱币的仿铸。 对此,我们从各国的经济发展 贸易需求以及中国在钱币文化圈中的地位影响和作 用去考察分析是很容易理解的。 泰国的钱币--- “泰铢”在接受中国钱币文化的经典,沿用效仿中国 汉代的钱文及计重计值单位方面, 在世界的东方是 最典型的代表。 笔者提出“泰铢”是源于中国古代钱 币文化这一命题。 下面对这一悠久的客观事实做些 相关的历史性考察和探讨, 以促进对中国古代钱币 文化圈的纵深研究。



二、“铢”的渊源意及其见之于铸币

  “铢”字列属于汉语文字学中的古文字群域。 东 汉年间我国文字大师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一书中称。 “铢为古代衡制单位”,“铢是形声字,朱为声符,金 为形符,铢为衡量金银之重而设。 ”又说。“十黍之重 为一絫十絫之重为一铢。《 汉书-律历志》 一书中 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十 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十钧为一石。 ”该书 又称汉代王莽规定。 以一千二百粒黍所得之重量为 十二铢,即半两) 古代称小米为黍) 。 综合各家所述。 铢是衡制中的基本重量单位,为秤量金银之重而设。 铢在衡制和币制中的功能是衡重和计值。 见之于铸币上的铢,在春秋战国至汉代,初期之 间有一段约五百年的三次演变历程’最初在“圆足 三孔布币”的背文中铸有“十二朱”即半两的币文。 该币流通于东西周与三普及战国七雄中的赵国。 其 后及至韩、魏、秦、东西周流通的“圆环钱”的钱文 如。“重一两十二珠”。 在刘邦灭秦之后, 到公元前118年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废止秦朝铸行的“半两钱 币”,下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确立五铢钱为法 定的统一货币, 至此,“铢”结束了由 “朱--- 珠---铢” 的演变历程( 但也并非绝对,在“沈郎五“铢”的钱文中,铢字只有朱而无金) 。 汉代五铢钱的 铸制,币材以青铜为主,圆型方孔,钱文五铢,书体小 篆,五铢二字横读,自右至左,重如其文,直径25MM, 重3~4克,钱币面背铸有周廓。 五铢钱自西汉铸行开 始,历经新莽东汉、魏蜀吴三国,东西两晋,十六国, 南北朝,隋朝,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行“开 元通宝”止,共历时长达739年之久,此间虽经十余 次改朝换代,且战乱不断,但五铢钱均被各朝帝王所 采用,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它持续铸行,流通稳定,基础深厚。 五铢钱在我国钱币史上之所以成为 具有重要地位的成功亮点,还因为制造方便,造型优 美,法定货币,重量规格适当,便于携带,衡重计值, 便于交换,成熟可行,钱文简明易于识别,铢币相融, 内涵丰富。 在五铢钱的长期流通过程中,在社会上, 在人的心目中, 产生了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和力 量、铢已不仅仅是一个衡重计值单位,亦不是单纯的 交换媒体,它是金银的代表,货币的代称,它是财富 的象征,价值的体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佐证和物 质力量。 人们希望拥有,奋斗努力为之获取。 在以中 国为中心的整个钱币文化圈内,“汉铢”有着巨大的 生命力并具有良好的形象和影响, 在商贸中亦受到 国外人士的欢迎。



三、泰国的建立及其文化

  泰国是信仰佛教的国家, 它位于东南亚中南半 岛,面积514132平方公里,与老挝、缅甸、柬浦寨、马 来亚四国相邻。 据考证,泰族与中国的壮族是同源异 流。 他们原居于中国南部、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移居 泰国。 被称为泰国之父的王朝君主兰甘杏大帝于公 元1283年,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素可泰王朝,并 改创了泰国的文字。 泰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 语序与汉语相同,泰文中的词汇多来自汉语、英语、马来语等。 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曼清地区发现的 古遗迹证实(泰国文化起始于青铜文化期,即中国的 商周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泰国出土了中国宋朝、元朝年代的青瓷和白瓷。在泰国的曼谷(首都) 国立博物 馆内, 陈列着在当地出土的战国至汉朝期间的玉器 和紫色硫璃珠。 上述史实说明泰国的民族、语言、文 字已是长期全方位受中国古代文化、 文明等的多元 影响。 所以中国与泰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历来有中泰一家亲之美誉。 中国五铢钱诞生之 后,其商贸活动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进入泰国,五 铢钱币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换媒体亦融入泰国经济和 社会。 正因为在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含有汉民族及 中华民族的诸多基因, 故在文化方面具有接受与吸 取的亲和力。 泰王朝在创立钱币时,直接引用中国钱 币的铢作主币的衡重计值单位。 这说明泰王朝对铢 的认同与接受。 泰王朝确定以铢作为泰币的衡重计 值基本单位这一决策并非是偶然、随意的简单引用, 而是受中国钱币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泰国在世界东方, 在亚洲钱币文化圈内接受中 国钱币文化经典的熏陶与示范,“泰铢”是最具典型 的代表。 目前全世界也只有泰国独家沿用中国汉代 货币衡重计值单位“铢”,泰国建国已有721年的历 史,在这期间十六世纪曾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入侵,1941年又被日本占领,但泰铢 却一直正常流通稳定不变。 十九世纪,曼谷王朝实施 对外开放,并吸收西方经验进行改革。 在改革中,泰 铢也一直在正常的发挥功能且稳定不变。 公元1862年泰国开始发行货币, 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于公元1908年改革币制,仍以铢为衡重计值基本单位,确定 主币1铢(Baht)简称B=100萨当(1 Thai Baht = 100 Satang)。



四、泰币以铢作衡重计值单位的因由

  源自中国古代铸币中的铢,被泰国接受、引用和 确认,并融入经济纳入币制,成为法定的主币“泰 铢”。 泰铢在社会上持续发行、流通稳定,功能正常, 泰国在行币之初何以选择沿用中国的铢? 可能是如 下的原因。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和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大、威望高,而五铢 钱的铸行具有示范作用, 在以中国为中心的钱币文 化圈内,多以跟随和效法中国的钱币为荣,加之,铢 又是专为衡量金银之重而设的。

2、中国物产丰富,地大物博,商贸繁荣,且盛产 丝绸和陶瓷,为了便于和中国通商贸易,便于交易结 算,采用与中国相同的钱币单位,有助于自身的商贸 发展。

3、铢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金银的代表,货币的代 称,财富的象征,价值的反映。 铢在社会上有良好的 形象,人们均希望拥有和储存。 以铢作为货币单位是 人的愿望所致。

4、以中国的铢为榜样建立泰铢体系,有助于促 进和中国的商贸及友好往来, 有助于分享中国在经 济、工农业及文化方面的成果,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 是有助于加快和中国经济的接轨。

5、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佛教在泰国有至高无上 的地位。 笔者因此联想到传入泰国佛教中的佛珠 (也称念珠) ,与中国传入的五铢,两者读者是相同 的,铢与珠两者相容、相通、相汇、自然相涵。 也就是 说,泰铢除自身的内涵之外还涵有佛珠之灵。 这一臆 想是否可能是泰国君王采用铢的原因之一?

  从总体上来说,泰国之所以确认选定泰铢,主要 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国 力强盛,商贸繁荣,民族之间的亲和力与在钱币文化 圈内的巨大影响力和推动吸引力以及有着良好的发 展前景所致。



转自。广西金融研究 2004年Z1增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4 10:03 AM , Processed in 0.09479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