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88|回复: 1
|
报导] 花踪文学奖:经典仍缺席
[复制链接]
|
|
花踪文学奖:经典仍缺席(作者:原雨光)
10/9/2006东方日报
自1991年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经过了星洲日报在宣传上的华丽包装,奖金的不断提高,及多位海外知名作家的到来推动,已成功地成为马华作家们寻求认同与肯定的一个舞台。单只看颁奖典礼,每一届的花踪,都让国内的作家及国外的评审惊叹与赞美。“花踪七届,每一届都繁花似锦、落英缤纷,有人将她比作奥斯卡,有人称她嘉年华,无非都记取了她的繁华、隆重于热闹。有人认为文学奖办成这样,未免有点过度包装了,但……这一方舞台实在让马华文坛久等了” 1。诗人焦桐甚至说:“花踪是世界华文文学的坐标” 2,如果看国内外人士对花踪文学奖评语,我们都会以为通过了花踪,马华作家已经展示了自我的魅力,而站上了世界华文文坛。但事实上,要认识马华文坛的真实情况,不能只在停留在这让人亢奋的舞台,而是要离开这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舞台,进行冷静的思考。
马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向来都不被重视,就算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甚至不被列为国家文学。被边缘化的马华文坛,就在这种不被认同又无法自我肯定的环境中生存。马华文坛也不是没有出现人才,但所有在世界华文文坛中稍有名气的马华作家,如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钟怡雯和陈大为等都在台湾留学,给人的印象他们全都是台湾人,因此马华文坛还是一片没有生气的沙漠。
花踪文学奖的设立,对马华文坛来说确实像打了一支兴奋剂,不但让马华文坛热闹起来,更是让马华作家们寻到被肯定与认同的地方。但这种“兴奋”到底还是本地作家们的自我肯定,而非证明了世界华文文坛对马华文坛的推崇。当然,有不少海外作家,特别是受邀前来马来西亚当花踪评审的,都曾公开赞扬马华文学,但这不能说马华文学就立即受肯定了。因此,当本地作家们站在本地的舞台上领奖,而兴奋地以为自己站在世界的舞台时,实际上是一种悲哀。本地作家们正在舞台上亢奋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读者在哪?有多少位本地作家的著作可以卖超过两千本?我们的经典著作在哪?3 有多少位本地作家可以以文养生?答案都是令人泄气的。难怪林春美如此说:
马华文学的奥斯卡,在种种复杂的心理与意识交错下形塑而出。然而讽刺的是,马华作家仰望奥斯卡,但在走向奥斯卡舞台的红地毯上耀眼的人物,始终都不是马华作家。马华作家以为他们整体站到了聚光灯下,却不料那只是光晕的边缘。 4
姑且不说中港台,就连本地的读者,所读的也很少是本地作品。这可以从大众书局畅销书排行榜上得知。我们或许可以说优秀的作品未必会畅销,畅销的作品未必尽是佳作。但,没有了读者的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吗?如果本地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只能是文学奖的评审团,那会是值得我们开心吗?
文学奖的存在,是为了马华文坛的需要;马华文坛的存在,却不应是为了满足文学奖。本地作家常在国际文学频频得奖,这是件好事。钟怡雯与陈大为这对夫妻档在国外所荣获的就有中国时报散文首奖及评审奖、联合报散文首奖及年度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散文奖)、九歌年度散文奖、新加坡金狮奖(散文首奖)、华航旅行文学奖、图书金鼎奖。另外还有黄锦树、林幸谦、黎紫书、李永平、吕育陶、周若鹏、贺淑芳、冼文光、周若涛、陈志鸿、郭碧容、张草、 龚万辉 、木焱等人也同样在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获取多项奖项。马华作家获奖,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马华文坛的地位并不能靠获奖而得到肯定。今天,马华作家在国外唯一深受瞩目称赏,就只是屡获各种文学奖项。 回到了马来西亚,“患上整体自卑感的马华作家” 5就想借着花踪将“马华文学推向国际华文文学的领域”6 。
过于重视获奖来自我肯定必然会使到作品的模式化。评审团固然可以具有权威性,评审过程当然也可以公正无私,但评审的标准也必然使得奖作品变成模式化,也会变得唯美。频频在花踪获奖的黎紫书成了模仿的对象,有试图模仿黎紫书的笔调与风格,或是参考其作品以找出“得奖作品的模式”7 ,黎紫书在《花海无涯》里,谈及“黎紫书现象”时直言:
真实的情况也许比马华小说评委们所看到的还要更严重一些:就连黎紫书本人,以及其他马华作家也在花踪的新秀小说评奖中看到了许多“很黎紫书的语言、句子和风格。”8
“黎紫书现象”其实不只是发生在新秀奖,就连小说奖、散文奖也是如此。第七届花踪小说奖夏绍华也在他的得奖感言说道:“更可笑的是这一届得奖小说,据说篇篇都在抄黎紫书的写法”。 9虽然夏绍华对“抄黎紫书”好像表示不认同,然而他的得奖作品《夜雾》也同样有着浓厚的“黎紫书写法”,他自己最后还是得承认“是不是很像黎紫书,我也不是很清楚”10 。
“黎紫书现象”的出现是不难理解的,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文人的方向开始模糊,读书成了满足科举的需要。当获得花踪获奖会“被远处一盏高瓦特聚光灯的强光探照过、被响彻全场的掌声包围” 11,一些被奖项迷惑的人,其写作目的难免会模糊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到马华文坛出现了一些改变,这几年来形式主义抬头,马华文学与马华读者渐行渐远。这种情形在诗歌更为严重,就算是中文系毕业生也不容易看得懂马华新诗,更不用说是中学生了。马华作家们写得固然好,要不然也不会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但曲高和寡,普通读者不容易明白,也难产生共鸣。就算是得奖的作家,其书摆放在本地书局中,也少人问津。
在花踪文学奖中得胜的作品,文字之美自然是被公认的。单只有深刻的思想性,而无艺术性,当然无法嬴得奖项,也无法走进文学的圣殿,这我们都同意。但花踪作品与马华文学作品的美,让我们赞叹的同时,也得去思考我们的文学是否已经走向唯美化。以下举第七届花踪文学马华小说奖首奖《夜雾》的一段文字为例:
水珠溜集在叶子尖细的尾端,然后被重量自叶尖扯断,跃向开满遍地的火焰姜花,碎落在烈红花瓣的层叠间。骤雨后的傍晚只留下入夜时分那股特殊的宁静,孺湿而稀薄的散云苗泊在淡暗的天空里,文风不动地占据自己的领域赖着不走,倾斜的光片自远处群山的棱线边缘泻射下来,汩汩穿梭辽邈而幽密的热带雨林,蹑足涉越短矮灌木丛的树梢。再泅泳过一棵棵比她还高的姜花树,溅洒在屋后,开满姜花的地方。
这是花踪短篇小说中一小段极美丽的描写。再举第七届花踪文学马华新诗奖佳作奖《相似•太极》的一节诗来欣赏。
我觉得现在离本质的说仍太远,不是我渴求的美学。我知道
话语本就不属于一个人,每一句话里,都隐藏无数身世在
支撑,但我对这世界的咆哮也都老了。九月,有些事物没有预警
的离开我们,而我只能想象:至少没有战争,在所有在被
宣判无效的膛怒与笑里--我击筑高歌。一切变化皆可表现
在词的易变里,十月十一月我知道纯粹的活着,但无法荒废
自己的惦念,偶尔联络K说说话,可我不得不注明这种纯粹
而不带意指的说:我看光是好的,但我无意分开些什么……
不能不说以上的诗或小说写得很用心,我们甚至可以运用各种批评方法来探讨作品中的各种艺术手法。或许从是隐喻的角度,也可以从心理分析学,要不然就用新批评或是解构主义,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花踪与马华文坛的审美倾向会把写作人带到什么地方。
温任平说:“在诗评论圈子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越来越多的诗,用理论来分析、解读,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大家内心深处都知道那不是一首好诗……许多诗作其实是诗作者困囚在自我私欲的天地里搞语言游戏”。 12当我们运用各种心理分析学、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讨论本地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鉴赏主体--本地读者的接受度。我们不是要求作者去迎合读者,而是要求作为鉴赏客体的文学作品至少在文字上应该可以让读者明白,以达到共鸣,要不然鉴赏主体与客体就无法结合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我们的思想可以是复杂的、感情可以是抽象的,但文字负起表达复杂的思想与抽象的感情时,就务必要让读者明白。当文学作品美得只有几个欣赏者时,文学的种种功用是否还存在?黃錦樹的《馬華文學“經典缺席”》一文固然有其偏激性,对他进行笔战者虽然都好像言之有理,但我们实际上也找不出马华文学中有任何经典之作。花踪文学奖固然可以让马华文学来个自我肯定,但经典之作并不是花踪可以制造出来的。
1 黎紫书:《花海无涯》第6页,有人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 萧依钊主编:《花踪文汇7》第17页,新洲日报出版,2005年 12月版。
3 1992年黃錦樹的《馬華文學“經典缺席”》一文因為對馬華文學的素質表示質疑……這場綿長的“經典缺席”之論戰,餘波蕩漾,十年不息。见張永修《人文雜誌》第17期,2002年12月。
4 林春美:《人文杂志》第二十四期,第81页,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社,2004年9月。
5 同上,页81。
6唐林:《注入温暖与关怀》,见《花踪文汇2》第228页,新洲日报出版,1995年12月版。
7黎紫书:《花海无涯》第100页,有人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8 同上,第101页。
9萧依钊主编:《花踪文汇7》第82页,新洲日报出版,2005年12月版。
10 同上。
11黎紫书:《花海无涯》第7页,有人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2 温任平:《麻辣汤炖诗五首》,见2006年7月23日新洲日报《文艺春秋》版。
[ 本帖最后由 if 于 27-11-2006 10:44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10-2006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朋友,刊登此文章用意何在?
无可否认,马华文学经典仍然缺席,无可否认,文学奖的确产生了一些作家为了文学奖而参赛的现象,但是针对以下的论点,恕我无法苟同。
马华文坛也不是没有出现人才,但所有在世界华文文坛中稍有名气的马华作家,如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钟怡雯和陈大为等都在台湾留学,给人的印象他们全都是台湾人,因此马华文坛还是一片没有生气的沙漠。
以上所列的名字,从来就没有给人过任何“台湾人”的感觉。
没错,以上的人目前都不是定居在马来西亚,但是,钟怡雯和陈大为已经设立了一个数据官,里头包含了所有有关马华文学的资料。黄锦树目前仍然继续“努力批评”。
因此,马华文坛并非是一片没有生气的沙漠~!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