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47|回复: 4
|
潮州哄小孩的歌曲
[复制链接]
|
|
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常常会唱一首歌哄我入睡。。
歌词大概是酱。。。。
ong king kong, king kong gia, qi gu sen be gia(养牛生马仔)
我只记得这一句。。。。我妈妈也忘了歌词。。。
而我婆婆。。。早已仙逝..
记得新加坡有一不电影。。。里面有唱到这一段。。。
戏明是"the maid"或者是“女佣”
由陈树承和一个菲律宾模特儿主演的。。。
不知道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完整歌词吗 |
|
|
|
|
|
|
|
发表于 19-9-2006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6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哈哈~~终于让我找到了~~
唪呀唪(潮州汉族歌谣)
唪呀唪⑦,
唪金公⑧,
金公做老爹,
阿文阿武来担靴。
担靴担唔浮⑨,
饲猪大过牛。
牛来生马仔,
马仔生真珠。
真珠辇辇圆,
阿舍读书赴科期⑩,
科期科,
阿舍读书中探花。
去时书僮担行李,
来时高灯共彩旗。
唪呀唪(潮州畲族歌谣)
阿弟唪呀唪,
唪金公。
金公做老爹,
七阿八,来担靴。
担浮浮,饲猪大过牛。
大牛生马仔,
马仔生真珠。
真珠养凤髻,
养阿奴你一百多岁。
两首歌谣那是哄孩子入睡时手摇口唱的摇篮曲,形式、句式近乎一致,内容应该说也是近似的,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愿望也就不尽相同罢了。汉族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荣华富贵。而处在艰苦生活环境中的畲族百姓,则只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富足、长寿。这一点,反映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之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于荣华富贵这一层,是不敢存在着任何奢望的。
另外,流传在潮州汉人中和畲民中的许多长歌,内容与形式也十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不同内容的“十二月歌” (《正月点灯笼》、《正月人游灯》、《正月思君在外方》、《正月桃花开是先》等),既在潮州的汉族地区流传,也在畲族地区流传,只是在唱法上略有区别。畲民在唱到每段的最末一句时,加上“呓了呓”来作为重句前的衬腔,汉族人没有这种习惯。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中桃花与渡公对歌一段,用的是“十二月歌”的格式,每段末句也用“呓了呓”作为重句衬腔,这明显是吸收了畲族歌谣的唱法。
从歌谣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潮州汉族文化与畲族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乃至互相融合的。这很好地说明,潮州自古以来,汉族和畲族人民一直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潮州汉畲两族歌谣的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辨你我的程度。
过去,一般都认为潮州歌谣是畲歌、疍歌和汉族民谣三者的混合。这一结论,现在看来不甚准确。正确的结论应该是:潮州歌谣是潮州汉族歌谣和苗族歌谣的合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至今还找不到潮州汉族歌谣和疍歌之间互相影响、渗透的例证,还无法具体地指出两者的相似或者相近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两件事物揉合而成为一种合体,那么,其称谓就有三种可能性:或把两事物的称谓连起来作为合体的称谓;或起一个新的名字作为合体的称谓,或以原来两事物中其中一个的称谓来作为合体的称谓。三种办法都可行,都不失其合理性。潮州汉族歌谣和畲族歌谣的合体称为“畲歌”,符合一般事物命名的规律,不足为怪。经过一番约定俗成、两族百姓认可的过程就成了。理论是这样,我想历史事实也是这样。这便是潮州歌谣概称为“畲歌”的缘由。
⑦唪呀唪——给婴儿催眠之语,相当于“摇呀摇”。
⑧金公——婴儿,相当于“小宝宝”。
⑨担唔浮——挑不起来。
⑩阿舍——少爷。 |
|
|
|
|
|
|
|
发表于 18-10-2006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你的有点不同,我记得我们的是:
ong ging gong, ging gong gia,
ca seng gia, ca pang pang,
ji nang bong ji wa. |
|
|
|
|
|
|
|
发表于 31-12-2006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