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75|回复: 0

万岁!伟大的提丢斯-波德定则!--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9-2006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岁!伟大的提丢斯-波德定则!
——  物理学革命之十一  ——
王紫馨(方悟)      2006.3.10
文革后,终于明白什么可以跨越时空,从此不再妄呼“万岁”,只把它留给科学理性,留给自然逻辑,那被人看成是一条小小的规则,我要把它放回自然体系中的关键位置。
一、定则的产生:
“提丢斯定则”又称“提丢斯-波德定则“,它是关于太阳系行星轨道空间位置的定则,1766年德国的提丢斯首先发现。他发现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以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00,则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金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3=7,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4+6=10,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12=16,木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48=52,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96=100。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德在其著作《星空研究指南》中总结了提丢斯提出的定则,概括为:取0、3、6、12、24、48......这样一组数,每个数字加上4再除以10,依此类推,就得到以天文单位(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表示的各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近似值。那时所知的6颗行星用定则来计算得到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0+4) /10=0.4天文单位;金星到太阳的距离为(3+4) /10=0.7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6+4) /10=1.0天文单位;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2+4)/10=1.6天文单位;木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8+4)/10=5.2天文单位;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96+4)/10=10 天文单位,见表:
行星        定则推算数据        实际距离
水星        0.4        0.378
金星        0.7        0.723
地球        1.0        1.000
火星        1.6        1.524
?        2.8       
木星        5.2        5.203
土星        10        9.554
这在当时就是非常准确了,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一条行星规律像它那样有效。
照此,火木之间(24+4)/10==2.8处应该有一颗行星,但当时那个位置上没有发现任何天体。早在17世纪初开普勒就发现,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空缺”,波德不相信会有空白存在,提丢斯认为可能是一颗未被发现的火星卫星,人们也相信,在2.8处应有一颗大行星存在,波德向其他天文学家们呼吁,一起来寻找这颗行星,但好几年过去什么也没发现。当人们有些灰心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宣布他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大行星------天王星。使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9.2天文单位,用定则推算:(192+4)/10=19.6,符合得好极了!
“提丢斯定则”中的2.8位置,到地球的距离是火星到地球距离的两倍,为木星到地球的距离的2/5,如存在大行星,它的体积应与火星相仿(火星直径比地球半径略大),不难观测到,为什么难觅其踪?天文学家推测,只有一种可能,即它比火星小得多。
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茨在观测时发现一颗“星星”每天晚上都要改变位置,这当然不可能是恒星,经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皮茨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丰收女神”(Ceres)命名它,即谷神星。皮茨的发现引起了数学家高斯等人的兴趣,他们根据皮茨仅有的几个观测数据,对谷神星的轨道进行了计算,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重新观测到谷神星(它的轨道位置与高斯的预测只差30′的角距离),并且发现了智神星。随后,1804年,婚神星和灶神星也相继被发现,这些行星因为个头小被称作小行星。陆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又发现了其他的行星,但个子都不大,这就是所谓小行星带。科学家们希望解决为什么这一带有50多万颗(一说为过百万颗)小行星,是此轨道上原有一颗大行星,在天文灾难中破碎,还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轨道物质就不能聚合成大的行星?
二、定则需要修正:
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相继发现是提丢斯-波德定则的挫折:
天王星发现后不久,人们注意到天王星的运动反常,偏离天体力学计算的轨道,便推测天王星轨道之外可能还存在一颗行星,它的引力作用使天王星运动轨道受到干扰,也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摄动”。1845年到1846年,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这两位年轻人,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分别独立进行了计算,他们反过来从天王星运动的偏差去估计摄动的大小, 从而推算出未知行星的位置。依照他们的计算结果,1846年9月,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果然在预报位置附近发现了新行星海王星,它生动地证明了牛顿定律的正确性,体现出科学理论预言未知事物的无比威力。海王星虽然发现了,但找不到它在提丢斯定则中的准确位置(不到38.8);冥王星的轨道也达不到77.2的轨道。近年在海王星轨道外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群,称为柯伊伯带,冥王星是已知柯伊伯带里最大的天体,冥王星的轨道是与38.8接近的,如果把海王星和冥王星在内的柯伊伯带算作一个行星轨道,是不是更合理呢?
行星        定则推算数据        实际距离
海王星        38.8        30.2
冥王星        77.2        39.6
在太阳系行星空间排列上,没有比提丢斯-波德定则更好的规律了,既然它出现了一点问题,我们还是不要急于否定它,而应尝试修正它。有人认为提丢斯定则纯系一种数学游戏,这种极端认识缺乏科学头脑,我这里提出两种方式希望大家探讨:一是把海王星和冥王星都算作第九轨道行星,柯伊伯带符合,海王星太勉强。二是可认为系列数100以后不再以倍数增加,下一个行星轨道只比前一个增加10个天文单位,这样土星为100,是10个天文单位,天王星为20个天文单位,实际为19.6;海王星为30个天文单位,实际为30.2;柯伊伯带小行星40个天文单位,冥王星39.6,都可以符合得很好。
三、定则的内涵:
自然界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是杂乱无章,它有着严格的秩序,受统一的规律支配,自然秩序就是自然逻辑,凡违背自然规律者莫不栽大跟头,“人胜天”仅是自我幻想。行星的空间排列到底反映什么自然规律,它们排列得这么有规律难道仅出于偶然吗?真正的科学家都是因果论者,一切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大一统论者更是这样,他们认为宇宙间的所有空间排列一定是按照某种统一规则进行的,这一规则必是由最基本的规律所决定的。哲学上讲,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同一,事物的量都是质的表现,都是由质来决定的。提丢斯定则反映了行星空间排列轨道这一量的规律,其表现的质是什么,人们并不知道,我们的责任就是追根刨底,找出它们这么排列的原因。由于所有的事物,其本质相同,那我们就从总根追起。
自牛顿以来,人们已经把万物归纳为“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牛顿以绝对时空把三者相互孤立起来,用三分世界的方式建立了他的经典力学体系,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是科学发展必经的一步。一百年前,经典力学无法再解释某些物质现象,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发展出量子力学,被认为是连续变化的无限世界,在微观领域中变成了不连续的有限世界。爱因斯坦向前推进了物理学,把牛顿相互独立的“三”,变成了相互联系的“三”,即把绝对时空变成了相对时空,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运动一起变化,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再进一步就可归二合一,但传统对立性认识阻碍了他。爱因斯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统一场的研究,到临终未获结果,此事我多次提及,就是想说明:割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同一性,是不能使这个世界统一的。老子高于我们所有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条统一这个世界的捷径,就是把人们看来相互对立的事物同一,使“三”归为“二”,再归于“一”。“一”是同一,又是整体,所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要学会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个整体,也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把低层级事物看成是组成高层级事物的要素。物、空、时,三个东西怎么统一?很容易,物质是什么?是不同形式的空间存在!没有空间形式,就没有事物,那个大爆炸假说的“奇点”没有了空间状态,也就否认了宇宙的存在,哪还有宇宙的诞生?时间是什么?是空间形式的变化!所谓物质运动不就是空间状态在变吗?那被称为机械运动的基本矛盾的“飞矢不动”的悖论,不就反映了时间无限分割所导致的空间状态,从空间位移运动变成了静止吗?它也以微分的数学方法说明无限即是有限。那无数的物质具体形态,其共性就是空间。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物质形态是空间形态的表现,而不是相反,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颠倒了抽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物质形态同一于空间形态,我们就从“三”进到“二”,再把时间同一于空间变化,我们就从“二”进到了“一”。黑格尔也不同意牛顿三分割的形而上学观点,他指出:“它(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空间和时间都属于运动;速度,运动的量,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运动也可以说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空间和时间最初在运动中取得现实性。”(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88页)他和老子殊途同归。
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注释者都把“大”说成是“广大”、“阔大”,望文生义,当作形容词来用。“大、小”作为形容词本是用来描绘空间状态的,但老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大”当作名词来用的,是“强名之”,不是“强形之”,这种常识性错误是不该犯的。“强名之曰大”,“大”作为形容词当作名词时,直接指代它原来的描述对象——“空间”,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旧的空间形态不复再现,所以说“大曰逝”,“逝”即时间。空间变化存在周期循环,到一定极限就会返回起点,这就是“远”和“返”的含义。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在人类认识史上,只有老子给我们指出了这条通向大统一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1-2024 03:20 PM , Processed in 0.09414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