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0|回复: 0

《荒原与人》首演像诗不像剧 台词大半内心独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7-2006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荒原与人》首演像诗不像剧 台词大半内心独白

--------------------------------------------------------------------------------
http://ent.tom.com 2006年07月13日17时34分??来源:北京青年报??郭佳  






话剧《荒原与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当代剧作家中,李龙云和高行健是公认的最有性格的两位,而在北大荒生活了近10年的李龙云更是以其独特的感悟和语境成为了那片黑土地的代言人,《这里不是圆明园》、《撒满月光的荒原》以及《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等作品更是被戏剧理论界誉为知青题材的巅峰之作。昨晚,李龙云最具代表性的剧作《撒满月光的荒原》被国家话剧院改名为《荒原与人》搬上了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虽然距离文本问世已过了20年,但该剧独特的戏剧结构和超现实的语言还是成为了导演王晓鹰艺术经历中一次值得记忆的探索。


  镜框式的舞台并无剧中描绘的落马湖美景,但黄色的主色调和镜面质感晃动的景片却营造出了荒原的感觉,唯一昭示环境背景的恐怕就是天幕的变化了,整个舞台的象征意味很浓;垦荒队员们的群舞以及造型都成了导演手中的符号,细草、于大个子、马兆新等主要人物的台词也大半是内心独白;再穿插钢琴独奏和赫哲人的音乐,相信看过演出的人最初的感觉就是该剧仿佛不是一出戏,而是一首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诗。


  提到《荒原与人》,其剧本的价值是不可回避的,该剧问世后不久的1987年,剧协曾于西山八大处饭店就该剧及李龙云的戏剧作品召开了研讨会。席间,与会专家都给予了该剧现在看来几乎难以想象的高度评价。或许正因如此,会议主持、时任剧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李钦一语道破玄机:该剧使我们感到理论上的困惑,我预言这个戏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出有可能要失败。当时的《戏剧报》副总编王育生更是明确表示,在探索意义和价值上这个戏是了不得的,它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不充分地、破天荒地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一个高度,剧本便没法搬上舞台。


  无论是80年代排演了该剧的王贵,还是90年代三次排演的徐晓钟,直至此次的王晓鹰,三位大导演不约而同地采用强化舞台假定性和诗化臆想的方式排演该剧,不失为对戏剧有益的集体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剧本,才有了戏剧界这种自发的舞台实践,像《荒原与人》这样的剧本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当今戏剧舞台的一大遗憾。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2-2025 11:44 AM , Processed in 0.13821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