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94|回复: 3

【转贴超级长文】曾银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2022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五、曾銀湖
  公元1971年,曾銀湖20歲,大學機械系二年級學生,面對必須補考的微積分和失意的愛情,形容枯槁,神情憔悴地品嘗著身、心痛苦的滋味。這時,他很幸運地閱讀了由錫蘭比丘博士羅日侯;羅化普樂所著述的「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一書。書中提到有人問佛陀,為什麼佛陀的弟子們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卻如此神情煥發?佛陀回答說:「他們不悔既往,不冥索將來。他們生活在現前的時間中,因此他們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像碧綠的蘆葦在驕陽中被刈斷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全書以四聖諦為宗旨,說明八正道,也概要地介紹了在一切時中都要保持念念分明的方法。
  情意煎熬的痛苦逼迫著年輕無助的心靈,迅速地吸收了佛陀的教誨,並產生了相當的共鳴。曾銀湖開始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他所遭受的痛苦,冷靜地觀察痛苦的形成、持續與消退,更以「念茲在茲」的方法,守護根門,嚴格注意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動,舉凡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上課、實習…等,皆能念念分明。因此,心不放逸,婬欲、煩惱似乎也不能侵擾其心。這樣自我的練習,大約經過了半個月,逐漸打成了一片,身心的喜樂,遠勝於五欲之樂,日以繼夜,保持整天而不散失;偶有失誤,亦能隨時察覺而更正。心中沒有憂悔、沮喪,惟以「四聖諦」、「八正道」為念;言語默然,內心恬淡,身體的活動也隨著趨向樸實自然、輕安舒泰,就連走路也成了一種樂受。往日的痛苦煙消雲散,代之而起的則是無限的寧靜與祥和,自然流露出不矯揉、不造作的慈心來。這種身、心的感受是透過實踐而得,不但滲人毛孔脾肺,也因此成為日後深刻的憶念。至於當年的學期成績,尤其是高等微積分,也都留下了優異的成績,得到了獎學金。
  年輕的身心日日啜飲著法乳酥酡,浸潤於法喜光明之中,雖然認識了「法」的可貴,卻未真正知道其殊勝,也不知道止於善處。經過了大約二至三個月的修習之後,竟然起了邪見,曾銀湖認為既然「法」是如此地簡要易行,何不先把年輕的時光好好用在世俗之中,先闖出一番事業來,將來重返法門應是輕而易舉的事。就這樣,這個年輕人因為未具足正見,再度退回到愚癡無聞凡夫的世界裡,繼續走向他的名利事業,乃至追求他的舊愛新歡去了。
  此後13年間,曾銀湖嚮往著大乘法的人生觀,常以維摩詰做榜樣,企盼以在家菩薩的修為達成「煩惱即是菩提」的理想。在他服役、就業、結婚、生子的過程中,始終不忘佈施、聽法、讀經、禮拜、供養、訪求大師…等,同時也不斷地感受各式各樣的人生苦惱,尤其是多氯聯苯的毒害,曾經一度造成家破人亡的悲劇。曾銀湖經過多次的掙扎,卻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再回到當年的輕安境界之中。雖然勤讀許多大乘經典,依然徬徨猶豫,只好歸心淨土,念佛以求往生。面對人世的不如意,仍然利用公餘南北奔馳,尋求大善知識的教導與救渡。這段期間他曾經拜訪了禪、淨、密宗的大師和神通道大的高人。這樣四處求教的行為也反映了那個時代裡,大乘俗家青年的一些心態─總想藉著佛號、咒語、手印、神力、佛力…種種外力,來達成自己的信仰和目標,卻任由煩惱啃噬著痛苦的身心。這段時間的修為包括了拜佛、念佛、持咒、閉關、讀經、參學、懺悔、消災、佈施…等,也曾一再地似有所悟,卻不能否認身心不得安住的事實。
  公元1984年,曾銀湖依印順導師而皈依了三寶。因緣的力量,使得家庭、事業、信仰、思想都陸續轉變了。1985年,初閱「雜阿含經論會編」之後,他漸漸對大乘經典和淨土思想起了很大的懷疑,也從雜阿含經蘊含的法義、編輯的結構、南北傳的歷史差異、以及14年前明晰的經驗中,肯定了只有雜阿含經才能代表世尊的原始法教,也體會了「世尊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的特性。只要依照「法」的指導,經由自己的實踐,無邊的法力當下即可親自感受。「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豈有正確的修持,而身、心卻不得安住的道理呢?反覆思惟雜阿含經,後來又閱讀了一些南傳著作,曾銀湖找到了念佛的源流,也知道了淨土的喻義,漸漸地,也瞭解了自己當年的輕安愉悅是來自初步的「四念處」,至於言語寂靜而慈心流露則是初禪的感受。雖然當年並未刻意修習禪定,但透過日常生活的專注與放鬆卻也淺嘗了輕安的境界。他也明白了自己當年雖然感動於四聖諦,並且自習八正道入門的「四念處」,卻沒有真正見諦,也還沒有得到「知法、見法、得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的自信。正見不堅固,於法未得不壞淨,當然也就易於退轉了。
  公元1987年,曾銀湖飛往泰國觀察並供養南傳佛教僧侶。他親見南傳僧侶的質樸可敬,他們仍然保留了印度傳統托缽的生活方式。清晨五、六點鐘,僧侶莊嚴而寧靜的走過街頭、道路;而可愛的泰國信眾,早已備妥了各式各樣的飲食和荷花,熱心而虔誠地等在家門口,或用車子送往街頭、寺院附近,進行每日例行的供養。泰國寺院對於社會教育以及民間的婚喪喜慶,都發揮了相當大的教化力量。泰國男性則有短期出家的風氣,國王、官員亦不例外。泰國民族純樸可愛,近似台灣山地原住民,並沒有像中國、印度固有的古老文化,卻在佛教的傳揚中保持了較為古樸的傳統。曼谷市內的寺院富麗堂皇,不亞於北傳;雖然也有禮拜、誦經、祈福的儀式,卻較北傳簡單。至於法器、服裝、跪坐乃至早晚課等等都與北傳有顯著的差異。除了中國人的寺院之外,沒有大乘的佛像、菩薩像,也沒有大乘的經典。
  公元1988年元旦,曾銀湖上書印順導師,要求導師以正直捨方便的教示,促使原始佛法在漢地重現。導師卻表明他尊重原始佛法,也讚揚初期大乘的立場。同年2月,聘請台大僑生返回清邁,尋訪泰北僧侶並予供養。同年6月,於台中建築簡單山房,準備供養僧寶及自修。8月,親往清邁叢林精舍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並以衣服、飲食供養僧眾。對泰北精舍的樸實無華和僧侶的正直、誠懇、木訥,以及信眾的熱心恭敬,深為感動。9月起,逐漸放棄一半的世俗事業,情願隱居山中,思惟雜阿含經的法義,閱讀英文著作,並翻譯南傳長老漢堤帕羅有關「四念處」的教導。對原始佛法的體系有了較深入的瞭解,也固執著更明確而堅定的信心。
  公元1989年6月,迎請澳洲佛法精舍的長老漢堤帕羅來台接受四事供養並教授皈依五戒。長老在台期間,曾得佛光山寺應允,代為出版巴利文「法句經」的英譯本。同年底,曾銀湖開始嘗試郵遞式的跨國供養,希望常得供養世尊現在人間的四雙八士弟子僧,例如:泰國、澳洲、英國、斯里蘭卡…等托缽僧團。
  公元1980年代裡,印順導師,楊郁文醫師,從信法師,顯如法師,廖偉竣老師(宋澤萊)…等,中國的出家師父與在家人都對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法展開了言論的護持。相信另有很多人,早已在探索、前進著。然而,彼此的見解還是有所不同。印順導師讚揚龍樹的中觀並肯定初期大乘法是佛說;宋澤萊則大加批判,卻贊同『諸法無我』之說,又以「根本佛教」自許;顯如法師大致依循印順導師;從信法師則肯定部份中期大乘的唯識經典,如解深密經、楞伽經,而不贊同無著的唯識說;楊郁文熟諳雜阿含經,鑽研「無我」,對大乘教法雖時有微言,亦仍有保留。2000年來流傳中國的大乘教法,畢竟仍有著無形的約束力量,規範著當代學人們的思想模式。深願當代的學人們都能依照「四聖諦」來檢驗佛法,再參酌歷史的流變作為佐證,輔以親身的實踐經驗作為註解,應可共同理出一個明晰的方向來。舉例來說,世尊說苦聖諦,大乘法卻不畏輪迴之苦,情願留惑渡眾生,而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豪情壯志;世尊說苦集聖諦,大乘法卻以「緣起即是性空」演繹出「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的玄論,更有「諸法無我」、「萬法唯心」的方廣論說,進而提出「不斷煩惱」、「不修禪定」的修行理念;世尊說苦滅聖諦,大乘法則以層層增上的善行因緣,期望開展一個福行利他的莊嚴佛土或光明世間,甚至願為救渡眾生而生生世世住此娑婆世界;世尊說苦滅道跡聖諦,大乘法則強調六波羅蜜行,願以菩薩的萬德莊嚴,無緣大慈,作為修持的楷模。世尊教導僧伽修習正法律,成為四雙八士聖弟子而證解脫涅槃;大乘法則教導弟子修習52階位的十地菩薩行法,志求佛果;世尊教導弟子學「法」,大乘則說學「佛」;世尊教導無常、苦、無我的思惟,大乘則懷有常、樂、我、淨的理想。仔細回想遊方行者須跋陀羅對各學派的猶豫不決,幸而在世尊涅槃前得到明確的開示:「在任何一種教法律儀中,如果沒有八正道,那教法中也就沒有初果沙門,也沒有二、三、四果沙門。…除此之外,於外道沒有真正的沙門,所謂異道之師,也不過空有沙門、婆羅門之名而已。」今日遊行在大乘各宗派間的行者,是否也能體會須跋陀羅的徬徨?是否也能真正瞭解世尊所開示的「八正道」和「四沙門果」?須跋陀羅尊者因此得法眼淨,請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成為真正的沙門,乃至證得四果。尊者是世尊在人間親自教導的最後一位聲聞弟子,在正法隱沒的時代裡,特別值得學眾的觀察思惟。
  公元1990年,曾銀湖繼續期望原始佛法能在中國、日本、韓國漸漸緣起,成為人間預流向學人的依止之洲,並願常得阿羅漢僧的教誨,改正放逸的習性。

  【引用及參考資料】
  1.雜阿含經
  2.巴利文長部經英譯ThusHaveIHeard(Maurice Walshe,WisdomPublicationLondon,1987)
  3.佛陀的啟示(WhattheBuddhaTaught,W.Rohula GrovePressINC,NEWYORK,1959初版)
  4.原始佛典選譯(英譯:亨利,克拉克,華倫;中譯:顧法嚴;圓光禪寺印)
  5.曾銀湖信札(曾銀湖,1973~1988)
  6.遺失的佛法(釋從信,阿含精舍,1989年)
  7.評印順的中觀思想(宋澤萊,自由時報1989年8月9日 ~12日)
  8.被背叛的佛陀(宋澤萊,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9.無我法編彙(楊郁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2022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巴利文献说“大乘非佛说”的观点可以休矣 ——各界对于巴利记史文献可靠性的质疑》

jigsaw









1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依据巴利文献说“大乘非佛说”的观点可以休矣
——各界对于巴利记史文献可靠性的质疑》
摘自:地藏论坛、地藏缘论坛
楼主:pegasusgz
2012-8-30首发·至2012-12-14发完
疑似作者博客:帕奥来了_新浪博客
疑似作者博客:小沙弥_新浪博客
主标题为论坛标题,私自选用本文章节标题为副标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三宝

南无西来中土诸大德祖师

本文的目的不为争辩,只为澄清真实。末学以审慎负责的态度,查阅了众多资料,包括南、北传经典原文、佛教历史书籍和多位网络同仁的材料后,汇总编辑而成。为了避免对教义、教理有错误阐述而误导他人,因此本文主要从历史研究角度出发,将有关资料进行了整合梳理,尽量还原佛教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如有不妥之处,末学真诚忏悔,并恳请补正。

【前言】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和同修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一些老师依据经典对上文中的错误做的纠正。例如17楼的“回头是岸”老师,引“《般泥洹经》卷2:「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 (CBETA,T01, no. 6, p. 191,a19-27)”,证明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就已经有文字经典了。还有其他一些老师的意见和补充,也都非常的好,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本来想在文章上直接修改,无奈网站限制编辑权限,只能在此郑重说明。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我的心境跟当初已有不同。而且,据说现在台湾原来大力推崇原始佛教的那些人,现在不知为何已经放弃,回归大乘佛教了。当中的代表人物——曾银湖,笔名希尔伯列克,曾写过《走出弥陀的光环》、《史念原始佛法》等不少文章。据了解,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已关闭了自己的网站和博客,删除了全部文章,销声匿迹了。曾银湖1970年开始接触大乘佛教,1987年亲近南传后开始反对大乘佛法,但他本身可能也并没深入真正的南传法教之中。因为2003年时,他又专门写了不少文章,表现出对南传佛教的诸多不满。不知他是否对当年的选择感到遗憾,或者,也许他还仍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种完美的宗教吧。
吾等大众,慧浅福薄,所以生于末法时期的娑婆世界。如果不能正视因果,直下承担,而妄求心外之法,那只会距离圣道越来越远。无论选择南传还是北传,只要珍视明师,视师如佛,认真行去,总会尝到法味。未来证果、往生指日可期。最怕的就是终日被外缘所扰,又不肯在自家心地上下功夫。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认妄为真,甚至纠缠不休,岂不颠倒?
而且,大陆佛教界中,仍有很多持戒精严、荷担如来家法的大师们在,也有无数真为生死求学菩提的弟子们在。这些人才是佛教的脊梁,而他们传承下来的珍贵佛法,又岂是那些无知妄说之辈所能动摇的?仅举净土宗的修法,般舟三昧为例:90天念佛经行,不眠不休,不得说话、除饭食左右,不能坐卧,仅累至极限时可以暂时在绳索上靠一会。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但实际上,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践行过般舟修法。直到现在,如法完整修持90天的也大有人在。修60天、30天乃至一日两夜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些贤者第一次行般舟就一路行下,不眠不休30-40天才圆满出关。通过行法后就会体会到为什么《佛说般舟三昧经》先灭。

【师云:《楞严经》讲了50阴魔,把一切邪魔的面目的揭示得清清楚楚,所以它惊天动地,所以一切阴魔才想办法让它先灭。同样的道理,《佛说般舟三昧经》把修行的过程和方法说得明明白白,又是乐修、喜修,简单到我们都不相信。之所以会先灭,就是因为人们认为人不可能7天不用休息,更别说90天。由认为自己不能做到、到认为别人也不可,最后怀疑非佛所说。】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妬。贪财利故欲求名誉。但欲哗说不信深经。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反诽谤是经。言非佛所说。】
因此,护持佛法不仅要口说,更要身体力行,念念不舍。为此,谨将目前我所掌握的教界、学界的一些材料和盘托出,尽我所能澄清史实,诸位贤友可各取所需。并望诸位贤友能深体佛意,力行佛教,以身口意护持佛法,不使令灭为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22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7-2022 09:59 PM 编辑

很意外发现曾银湖,【走出弥陀光环】【始念原始佛法】的作者,竟然好像放弃了之前的想法,消失在人间了?


这就是在佛法大海中意志不坚定的例子。各种法门跳来跳去不能坚持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22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巴利文献说“大乘非佛说”的观点可以休矣 ——各界对于巴利记史文献可靠性的质疑》
正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5385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2-2024 03:05 AM , Processed in 0.13044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