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300|回复: 72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9-2005 0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一百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头戴皇冠的巨人,带着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齐刷刷地排好队列站在你面前等着你检阅之时,你会是什么感觉呢?如果想体验这种快感,那就打开这本书吧。

  20多年前,美国人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出版,立即引起了热烈反响,成为20年来全球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几年前,美国人丹尼尔。S。伯特所作的《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也同样引起了热烈反响。我十分喜欢这种排座次的方式来写人物传记,排座次可以使作者更深入地思考一些细节问题,也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着兴趣和好奇。相对而言,对帝王影响力的估量有一些更容易掌握的标准,比如统治面积、人口、在位时间、开创了什么制度等。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

  排除历史时代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以最广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历史,将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帝王放到同一平台上来分析,这是一种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乐趣驱使我完成了这个尝试,也希望这种乐趣能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每个读者。

  在这本书中,我从世界各国历史上的数千帝王中,挑选了我所认为的影响最大的100个,按影响大小排出座次,并每人写一篇传记,内容包括该帝王的生平、经历、功过是非等方面,并论述他们所排位次的理由。在这其中,既包括一些家喻户晓的君主,也包括部分国内读者比较陌生,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帝王。本书排名的依据不是名气或荣誉,而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叠加。一般来说,影响的区域越大的,或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会排在前面。当然,部分影响基本只及一国之内的帝王,也出现在本书中,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所引用的史事均为正史所明载,少数有争议的也会在文中注明。本书不属于学术著作,不涉及深入的考证。本书代表的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作者个人观点,因为影响的大小缺乏一个量化的标准,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性。欢迎不同意见,通过争议而使大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正是本书的生命力所在。

  对某个领袖人物是否属于帝王可能会引起争议。我认为,作为一个帝王,应符合以下标准:1、他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2、他的统治权是终身制的,并且有某种形式的世袭或确定继承人的权力;3、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为帝王。因此,传说时代的神化帝王、原始部落的首领、各类诸侯王、摄政王、近现代共和制度下的国家元首,均不在本书收录的范围之内。

  笔者不是一个帝王中心主义者,认同人民大众为创造历史的主力。不过,由于本书讨论的主角为帝王,难以避免会将某个时代的集体努力归之于帝王一身,从而拔高其实际作用。

  当今,君主制在许多国家已永远划上了句号,在另外一些国家也早已淡出政治舞台的中心。君主制度下的特殊产物——帝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我们的时代,正好处在对之进行全面观察总结的绝佳角度上。让100颗巨星在同一天空下璀璨发光,这对每个观察者来说,都是一大盛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兰王室世系简介

 为了方面大家阅读本书,我将入选本书帝王较多的国家王室的世袭年表列出来,并做一简介。在本排行榜(包括正副榜)中出现的帝王,我会在简介中突出一些。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废后问题,同罗马教皇决裂,在英格兰推行宗教改革,英格兰国王从此成为“国教的领袖”,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她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英格兰、苏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国王统治,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英国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不顾英国大多数人已皈依新教的国情,企图恢复天主教的主导地位,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国内新贵族的邀请下,攻入英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他们在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赋税等。这一事件史称“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继位之后,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同一个王国。安妮无嗣而终,斯图亚特王朝终结。

  1714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意志汉诺威家族的乔治继承英国王位,开始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 本帖最后由 听雨楼主 于 27-9-2005 02:5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袭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尔沃夫 (839-858在位)

  3埃塞尔巴德 (858-860在位)

  4埃塞尔伯特 (860-866在位)

  5埃塞尔烈德一世 (866-871在位)

  6阿尔弗烈德 (871~899在位)。

  7爱德华一世(900-924在位)

  8埃塞尔斯坦 (924-940在位)

  9爱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爱德华二世(975-978在位)

  14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麦王朝(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麦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麦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罗德 (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麦王兼) (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续):

  1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

  2哈罗德二世(1066在位)

  诺曼王朝(1066—1135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 )

  2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女王1553)

  5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6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

  1649-1653 共和政体

  1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图亚特王朝(续)

  1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

  3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女王,苏格兰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89-1702)

  4安妮(1664-1714)(英格兰。苏格兰女王1702-1707,联合王国女王1702-1714)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1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在位)

  2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

  3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

  4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

  6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温莎王朝(1917—):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在位)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

  3乔治六世(1895-1952)(联合王国国王1936—1952)

  4 伊丽莎白二世(1926—)(联合王国国王19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王室世系简介

 自从被儒略·凯撒纳入罗马版图之后,高卢一直是罗马帝国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随着罗马帝国在腐朽中倒塌,这里也成了蛮族的乐园。486年,蛮族法兰克的首领克洛维击败了罗马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高卢,这是法兰克王国的起点。克洛维还率领族人皈依了基督教。由于克洛维来自披长发的墨洛温家族,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墨洛温王朝。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父亲的遗产应由儿子平分,克洛维的王国也由四个儿子瓜分,进入第一次分裂时期,其幼子罗泰尔一世活得最长,在几个兄弟侄子死后,吞并了他们的领地,于558年重新统一了法兰克,但他死后王国又被三个儿子瓜分,称第二次分裂时期,他的孙子罗泰尔二世在613年再次统一了法兰克,罗泰尔二世传位于其子达格伯特一世,达格伯特之后,实权逐渐落入宫相手中,此后的墨洛温国王被称为“懒王”。751年,宫相丕平三世(矮子丕平)在取得罗马教皇的支持后,废掉最后一个懒王奇尔德里克三世,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矮子丕平以打败了伦巴第人,给教皇赠送了意大利中部的领地而闻名,但他的儿子查理曼更为出色。查理曼先后征服了萨克森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等,建立了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最大的帝国,800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皇帝”。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路易一世)继立,虔诚者路易将帝国分给三个儿子罗泰尔一世、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秃头查理得到西部,称西法兰克王国,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西法兰克国王室内部争夺非常激烈,144年间更换了12个国王,最终大权旁落于卡佩家族之手。987年,加洛林王朝末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法兰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贵族会议选举为王,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

  卡佩王朝历经15代王,其发展就是一部法国王室不断扩大其领地和权利的历史。第一任王雨果·卡佩统治时期,王室实际控制地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周围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么狭隘的地盘里,还有众多与国王分庭抗礼的城堡主。卡佩王朝前四代国王均未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第五任王路易六世即位之后,联合城市公社,依靠市民的力量打击城堡主,扩大了王室权威。路易六世之子路易七世继立,借助与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的婚姻,使王室领地扩大三倍,但后来埃莉诺同路易七世离婚,带着她的领地转投英王亨利二世,从此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地的英王成为法国统一的最大阻力。路易七世之子腓力二世继位之后,打败了英王“无地王”约翰,收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没收了几个亲英诸侯的领地,还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和财税体系,法国的统一至此无可阻挡,腓力二世被后人尊为“奥古斯都”。腓力二世之孙路易九世是卡佩王朝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君王,绰号“完美怪物”,以对基督教的高度虔诚和亲民精神著称于世,发动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死后被教廷封为“圣徒”。路易九世之孙腓力四世以召开法国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和强行将教皇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而出名。腓力四世之子路易继位两年后即离世,他的遗腹子约翰出生后五天也夭亡,但仍被计入法国王室的世系之中。卡佩王朝前十三代王均为父子相继,这样连续的世系在欧洲史上是少见的。腓力四世之弟腓力五世和查理四世均无嗣而亡,王冠由他们的堂兄腓力六世继承,由于腓力六世是腓力第三子、瓦卢瓦伯爵查理之子,由他开始称瓦卢瓦王朝,但实际上只是卡佩王室的旁支。

  瓦卢瓦王朝与战争相伴始终。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查理四世外甥的身份要求法国王位,以此为借口挑起了英法百年战争。腓力四世和其子约翰二世均屡战屡败,约翰二世还成为战俘,客死英格兰。约翰二世之子查理五世扭转了困局,收回了部分领地,但其子查理六世受疯病困扰,国内混乱,英王亨利五世继续了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查理六世确立他为继承人。但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在父亲死后到法国南方组织抵抗,在圣女贞德扭转了战局之后,乘胜追击,终于收回了除加莱之外英王在法国的所有领地,被称为“胜利王”。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又称“万能蜘蛛”、“法兰西领土的凑合者”,他吞并了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普罗旺斯伯国和曼恩伯国等,基本统一了法兰西全境。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继立,揭开了长达60年的意大利战争的序幕。他死后无嗣,由其堂兄、查理五世的曾孙、奥尔良公爵路易的孙子路易十二继位,路易十二同样后继乏人,由他的女婿、属于瓦卢瓦家族昂古莱姆支的弗兰西斯一世继位,从他开始的瓦卢瓦王朝,也称昂古莱姆王朝。

  弗兰西斯一世是中世纪典型的“骑士国王”,他为争夺意大利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打了一系列精彩的战役,他大力赞助学者、学术,为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法国作出了贡献。其子亨利二世继位之后,结束了60年劳民伤财的意大利战争,但他设立了“火焰法庭”,迫害“异教徒”。亨利二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弗兰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相继为王,由太后美第奇在幕后掌权。在这期间,宗教战争烽烟鹊起,以吉斯家族为首的顽固天主教派和以纳瓦拉(法国南部小邦)国王为首的胡格诺派(即新教)连年厮杀,纳瓦拉国王亨利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他在1589年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始了波旁王朝(就血统而论,他也是卡佩王室的旁系后代),他颁布了“南特敕令”,体现了宗教宽容精神,结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

  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他任用苏利整顿财政,成效显著,但于1610年被一个“弑君妄想症”患者刺杀。其子路易十三继立,由太后玛丽·美第奇和枢机主教黎塞留相继执政,开始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路易十三之子路易十四就是大名鼎鼎的“太阳王”,在位长达72年,宣扬“朕即国家”的绝对君主统治,他的统治是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他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扩张法国版图的战争,但遭到英、荷、奥等国的联合抵制而成果不大。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继立,他的“无为而治”给了法国自由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空间,而奢靡的浪费又使财政状况恶化。路易十五之孙路易十六继位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在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结果这次会议成为他和旧制度的丧事。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路易十六和王后先后被推上断头台。大革命带来的10年混乱过后,人心思定,一位来自科西嘉岛的炮兵将领乘机夺取了政权,他就是拿破仑,他的帝国被称为波拿巴王朝。

  拿破仑的专制不亚于波旁王朝,但他主持编修的《拿破仑法典》,使大革命的成果得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的搏杀从一开始的反侵略、反干涉演变为后来的扩张领土、称霸欧洲,最终被各国联军的战车辗碎,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被扶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路易十八之弟查理十世在位期间,不顾法国的社会、人心已发生质变的事实,想强行恢复旧式的专制体系,自己为波旁王朝掘了坟墓。在终结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中上台的是奥尔良公爵的后代路易·腓力,史称“七月王朝”或奥尔良王朝。这个由银行家、金融巨头掌控的短命政权存在了18年,在1848年欧洲革命岁月中倒台。

  法国最后一个帝王是拿破仑三世,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在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年)被选为总统,恢复拿破仑帝国伟业的雄心,使他在1852年称帝,但他的帝国同样是法国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在1870年普法战争惨败于德国人之后,他的帝国同法国君主制度一起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兰西王室世系表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1克洛维一世(466-511)(法兰克王国国王481-511)

  2克洛塔尔一世(500-561)(法兰克王国国王511-561)

  3希尔佩里克一世(539-584)(法兰克王国国王561-584)

  4克洛塔尔二世(584-629)(法兰克王国国王613-629)

  5达格贝尔特一世(605-639)(法兰克王国国王623-639)

  6克洛维二世(634-657)(法兰克王国国王639-657)

  7懒王时代 宫相掌权 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

  (3)查理·马特(铁锤查理)(688-741)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三世(矮子丕平)(714-768)(法兰克王国国王751-768)

  2查理一世(查理曼)(742-814)(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虔诚者路易)(778-840)(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814-840)

  4查理二世(秃头查理)(823-877)(西法兰克王国843-877)

  5路易二世(口吃者路易)(846-879)(西法兰克国王877-879)

  6路易三世(863-882)(西法兰克国王879-882)

  7卡洛曼(?-884。)(西法兰克国王882-884)

  8查理三世(胖子查理)(839-888)(西法兰克国王884—888)

  9厄德(?-898)(西法兰克国王888-898)

  10查理三世(天真者查理)(879-929)(西法兰克国王898-922)

  11罗贝尔一世(865-923)(西法兰克国王922-923)

  12鲁道夫(?-936)(西法兰克国王923-936)

  13路易四世(921-954)(西法兰克国王936-954)

  14洛泰尔(941-986)(西法兰克国王954-986)

  15路易五世(懒王路易)(967-987)(西法兰克国王986-987)

  法兰西王国

  卡佩王朝(987-1328年)

  1于格·卡佩(938-996)(法兰西国王987-996)

  2罗贝尔二世(虔诚者罗贝尔)(970-1031)(法兰西国王996-1031)

  3亨利一世(1008-1060)(法兰西国王1031-1059)

  4腓力一世(1052-1108)(法兰西国王1059-1108)

  5路易六世(胖子路易)(1081-1131)(法兰西国王1108-1131)

  6路易七世(小路易)(1120-1180)(法兰西国王1131-1180)

  7腓力二世(奥古斯都)(1165-1223)(法兰西国王1179-1223)(

  8路易八世(狮子路易)(1187-1226)(法兰西国王1223-1226)

  9路易九世(圣路易)(1214-1250)(法兰西国王1226-1270)

  10腓力三世(大胆腓力)(1245-1285)(法兰西国王1270-1285)

  11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1268-1314)(纳瓦拉国王1284-1305,法兰西国王1285-1314)

  12路易十世(固执者路易)(1289-1316)(纳瓦拉国王1305-1316,法兰西国王1314-1316)

  13约翰一世(1316-1316)(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16)

  14腓力五世(高个子腓力)(1293-1322)(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16-1322)

  15查理四世(美男子查理)(1294-1328)(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22-1328)

  瓦卢瓦王朝(1328-1589年)

  1腓力六世(1293-1350)(法兰西国王1328-1350)

  2约翰二世(好人约翰)(1319-1364)(法兰西国王1350-1364)

  3查理五世(贤明者查理)(1338-1380)(法兰西国王1364-1380)

  4查理六世(疯子查理)(1368-1422)(法兰西国王1380-1422)

  5查理七世(胜利王)(1403-1461)(法兰西国王1422-1461)

  6路易十一世(谨慎的路易)(1423-1483)(法兰西国王1461-1483)

  7查理八世(1470-1498)(法兰西国王1481-1498,那不勒斯国王1485-1498)

  瓦卢瓦王朝(奥尔良支)

  8路易十二世(人民之父)(1462-1515)(法兰西国王1498-1515)

  瓦卢瓦王朝(昂古莱姆支)

  9弗兰西斯一世(1494-1547)(法兰西国王1515-1547)

  10亨利二世(1519-1559)(法兰西国王1547-1559)

  11弗兰西斯二世(1544-1560)(法兰西国王1559-1560)

  12查理九世(1550-1574)(法兰西国王1560-1574)

  13亨利三世(1551-1589)(法兰西国王1574-1589)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1亨利四世(1553-1610)(纳瓦拉国王1562-1610,法兰西国王1589-1610)

  2路易十三世(1601-1643)(法兰西国王1610-1643)

  3路易十四世(1638-1715)(法兰西国王1643-1715)

  4路易十五世(1710-1774)(法兰西国王1715-1774)

  5路易十六世(1754-1793)(法兰西国王1774-1792)

  6路易十七世(1785-1795?)(未在位国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1拿破仑一世(1769-1821)(皇帝1804-1814)

  2拿破仑二世(1811-1832)(未在位皇帝)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

  1路易十八世(1755-1824)(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83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850)(法兰西国王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拿破仑三世(1808-1873)(皇帝1852-18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0、乾隆(中国清朝皇帝)

 乾隆(1711—1799年),中国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是清朝入关之后第四任皇帝。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在雍正即位当年,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自小得宠,且几乎没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也许是酿成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一个原因。

  雍正在位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统治,并大力反贪,整肃朝纲,为乾隆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统治也留下了“严苛”的恶名。乾隆即位之后,首先想树立宽大政治的形象,平反了雍正时期被迫害的一些要员。但实际上,终其60年的统治,“宽大”只是表面文章,严苛才是其真正内核。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实际上,对历史影响较大的只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尽管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此外,大小金川大战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为了粉饰太平,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或许是出自真心的热情,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但是,乾隆时代(也包括整个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点是,缺少创造型的成果,而较多的是考订、编撰、总结这一类的成就。这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关。清代的“文字狱”到乾隆时代达到了高峰,数量之多,株连之广均远超过前代,累计达130多起。与他的前辈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热衷于此道,且明显在借“文字狱”来强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垄断地位。在编撰《四库全书》期间,有十几万部图书因各种原因犯忌而被禁毁,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桩文化公案。

  乾隆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乾隆的自我陶醉固不可取,不过他举的事实都还有些道理,他本人也确实天生睿智,多才多艺,而且一生无数次地享受豪华的庆典、巡游(其中包括孕育了无数风流传说的“六下江南”)等,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奢侈之风上行下效,逐渐蔓延整个统治阶层。与奢侈相伴相生的是腐败。与乾隆的后半生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和绅,正是腐化的总代表。他在乾隆死后被抄家时的家产,相当于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附近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考虑到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包括正负两面)等,他仍“勉强”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位列第100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9、亚盖洛(立陶宛、波兰国王)

亚盖洛,立陶宛国王(1377—1434年),波兰国王(1386—1434年)

  立陶宛是欧洲较晚形成的国家,直到十三世纪才形成国家。14世纪中叶,在奥里格尔德大公统治时期(1345—1377年),开始成为东欧强国,与波兰瓜分了基辅公国和西南罗斯,囊括了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4世纪末又兼并了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地区。

  1377年,亚盖洛继承父亲的立陶宛大公之位,初期是在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中度过的,1382年杀死其叔父并囚禁了叔父的儿子,巩固了大公之位。但被条顿骑士团打败,被迫割让了日姆吉。此时他面对的环境是,西面的德意志骑士团是立陶宛不停的噩梦,自立陶宛立国以来就不断向其渗透,而东面的莫斯科公国,随着“顿河王”季米特里1380年击败了金账汗国的马麦汗,也开始成为咄咄逼人的一大东欧强权,要求收回立陶宛统治下的罗斯领土。近邻波兰的情况相似,并且两国素来有结盟的传统,于是便走上了联合的道路。这一重大的历史过程最终由一桩婚姻促成。

  1382年,波兰国王路易三世死后,没有儿子,由其女雅德维佳继位。1385年,亚盖洛同波兰贵族签订了克列沃协定,与12岁的雅德维佳结婚,由亚盖洛任波兰国王,改称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386—1434年),开始了波兰的亚盖洛王朝。

  而波立合并的条件是亚盖洛本人接受天主教,并在立陶宛推行天主教。立陶宛原来信奉多神教,此时正处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系统的分界线之间。亚盖洛在立陶宛成立了维尔纽斯主教区,命令立陶宛臣民接受天主教,最终使立陶宛倒向天主教阵营的一边,这是波立联合的由一后果。

  但将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家糅合成一个整体,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立陶宛多数大贵族反对联合,怕因此失去他们的特权,而德意志骑士团则在两者之间挑拨离间,破坏两国的联合。亚盖洛的堂弟维托尔德乘机在立陶宛发动了反对亚盖洛的叛乱。维托尔德一方面有独霸立陶宛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与波兰联合的必要性,这与他同堂兄亚盖洛的私人恩怨结合在一起,经过了两分两合的考验之后,1401年,两人终于达成了协议,维托尔德成为立陶宛的终身大公,但承认波兰的宗主权,在他死后,立陶宛将并入波兰。两人的关系终于由对抗转向密切合作。

  1401年起,日姆兹问题使立陶宛同德意志骑士团之间的矛盾恶化,而波兰则站在立陶宛一方,双方的矛盾终于发展到必须以一场大战来解决。1410年,为干涉日姆兹的反骑士团起义,骑士团军队越过波兰边境作战,波兰-立陶宛联军3。2万人在亚盖洛和维托夫特的合作指挥下,在坦南贝尔格和格伦瓦尔德附近和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遭遇并展开决战。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波兰则逐渐收复失地,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此后,由于条顿骑士团不履行战败的协议,亚盖洛又两度发动对骑士团的战争,没有完全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但从此阻止了骑士团东进的步履。

  亚盖洛的时代,正好是捷克胡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位布拉格大学校长公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要求实行宗教改革,没收教会财产。1415年,这位不屈的斗士被烧死在康斯坦兹宗教会议的火刑柱上,并因此引发了捷克长达15年的反抗运动。作为邻国,波兰也被波及,有众多骑士和下层民众参加。亚盖洛开始持中立态度,1423年,他终于同德意志国王齐格蒙特·卢森堡化敌为友,加入到镇压胡斯运动的行列之中,在国内对胡斯派进行了疯狂迫害。

  亚盖洛的前任路易一世曾给予波兰贵族以众多特权,如减税、不需要在境外承担军事义务等,亚盖洛作为又一位入主波兰的外国人,面对复杂的形式,为巩固统治,不得不又一次讨好贵族,他在1432年《克拉科夫特许状》的条文中,承认并扩大了给贵族的特权。波兰向未来的贵族民主制又迈进了一步。

  亚盖洛与立陶宛贵族的矛盾,并没有随着1430年堂弟维托尔德的逝去而消弭,此后波立两国仍时分时合,直到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

  亚盖洛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亚盖洛确立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到1569年《卢布林条约》进一步巩固了联合,这个联合王国一度是欧洲面积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成为地区性制衡力量的关键性一环。其次,亚盖洛在关键的格伦瓦尔德战役打败了骑士团,从此阻止了德意志的东进。亚盖洛签署了《克拉科夫特许状》,也为后来波兰的议会民主制架空国王权力埋下了伏笔。而对他的母国立陶宛,使其天主教化是这个国家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因为上述影响,亚盖洛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99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8、克努特大帝(丹麦、英格兰国王)

克努特(995—1035年),英格兰国王(1014—1035年),丹麦国王(1018—1035年),挪威国王(1028—1035年)

  丹麦历代王者所发展起来的海盗帝国,终于在克努特手里达到了顶峰。他是哈拉尔蓝牙王之孙,斯凡八字胡子王之次子。斯凡八字胡子王在1014年征服了英国大部,成为第一个被英国人承认为英国国王的丹麦人。但好景不长,斯凡的英王宝座还未坐热,就到奥丁神那里报告去了。

  斯凡留下了两个儿子:哈拉尔和克努特,兄弟瓜分了父亲的帝国,哈拉尔当丹麦国王,克努特当英格兰国王。但英格兰民心所向尊崇阿尔弗烈德大帝的后人,拒绝丹麦的克努特来当他们的国王,克努特被迫回到丹麦。第二年(1015年),在其兄支持下,他率领一支共有200艘海盗船的船队来到英格兰,双方展开了激战。由于丹麦海盗骁勇善战,十分勇猛,终于打败了英格兰人,1016年,他与英国人达成妥协,英国一分为二,他与阿尔弗烈德的后代埃德蒙二世分治。这也是丹麦海盗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远征。同年11月,埃德蒙二世去世,克努特成为英国唯一的国王。克努特刚刚巩固了他在英格兰的统治,1018年,丹麦的哈拉尔国王突然去世,克努特回国继位,同时成了丹、英两国的国王。

  年纪轻轻的克努特成了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祖传的崇尚武力的血液在他的身体里跳动。他新建了一支小型的精锐部队。他把这支部队叫做“御林军”。“御林军”由富家子弟和年轻的贵族后裔组成。他们总是跟随在克努特大帝左右,吃住都在宫里。他们有严格的纪律,就像约姆斯堡的海盗那样,生活极为苛严。这支军队对维持克努特的帝国作用重大。

  正当克努特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的统治却出现了危机,挪威人对其极大不满。1028年,克努特在挪威贵族的支持下乘机进军挪威,打败了奥拉夫。奥拉夫逃亡到了国外,克努特又当上了挪威国王,同时统治瑞典南部地区,1230年,又击败了奥拉夫二世的反扑,使奥拉夫战死沙场。这样,克努特建立了包括丹麦、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今瑞典南部的大帝国,被尊称为“克努特大帝”,他的帝国也被成为“北海帝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几乎统一了北海沿岸地区的帝王。

  在他的大帝国中,克努特更喜欢英格兰,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英格兰。在英格兰,他开始时以征服者身份强硬统治,但后来渐渐转而采用绥靖政策,给寺院以大量捐款,取得英国教会的信任和支持。他还为消除丹麦人和英格兰人之间存在的差别而努力。自他的祖父蓝牙王起,丹麦王室就以基督徒的身份治国,克努特多次派牧师到丹麦传教布道,在他统治时期,丹麦的基督教发展迅速。

  克努特住在英国时,他就让他的妹夫乌尔夫伯爵在丹麦当代理国王。乌尔夫企图利用丹麦人对克努特的不满,阴谋夺取权力。克努特大帝闻讯后,回到丹麦粉碎了这一阴谋。乌尔夫逃进了一所教堂。他以为教堂是圣地,克努特不会来杀他。但是,克努特的士兵在教堂里抓住丁乌尔夫,并在圣坛前杀死了他。克努特虽然因此向他的妹妹和教堂付了一大笔罚款,但还是可以看出,克努特的思想中有基督教忏悔的一面,也仍留存有奥丁神好勇斗狠的一面,他正好反映了此时丹麦两种宗教交替时代的复杂性。

  克努特是个有手段的统治者,他制定了《克努特法典》,曾因自己违反纪律而当众处罚自己。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克努特的一个臣下谄媚说,克努特是海洋的统治者,连海洋也会听克努特大帝的命令。克努特于是下令将椅子放在海边,命令海水不准打湿椅脚,结果申斥了大臣的胡说,说上帝才是大海的统治者,国王的权力只是很小的一点点。

  1035年,克努特去世,他的北海大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他的统治是北欧海盗最后的辉煌,自此之后,海盗王国再也没有取得过骄人的战绩。

  将克努特列入这个排行榜中,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征服和统治对北海沿岸各国产生的影响。作为几乎一统北海的帝王,他的统治大大促进了北海沿岸各国的交流,一个例子就是,北欧国家基督教的传播速度的加快。今天,英格兰、苏格兰和丹麦、挪威的文化之间,还是可以找出众多的相似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9-2005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印度帝王吗??? 他们没影响力????

[ 本帖最后由 heankeng 于 27-9-2005 03:0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ankeng 于 27-9-2005 02:57 AM 发表
没有中国和印度帝王吗??? 他们没影响力????

第100就有了一个中国皇帝,你接着看就知道了

[ 本帖最后由 听雨楼主 于 27-9-2005 02: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7、大卫王(犹太以色列国王)

 大卫王,犹太以色列国王(公元前1000—960年在位)

  大卫王时代的以色列—犹太王国虽然强盛一时,但在当时的中东仍算不上主要的大国。他之所以被列入这个排行榜之中,更主要是因为《圣经·旧约》和犹太教的原因。大卫时代,以色列—犹太人作为一个有自身明确特性的民族和国家最终定型,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使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更广泛地传播。他本人的事迹,成为《圣经·旧约》中一个精彩的篇章。犹太教成为散布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民族认同的标志,后来又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的产生。如果没有大卫的强势王国,犹太民族会不会像中东众多古老民族一样,逐渐失去自己的特性,泯然于民族融合之中呢?大卫王不是犹太以色列民族的开创者,但却绝对是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97位。

  自从摩西带着犹太人走出埃及,来到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地带之后,犹太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并分化成北部的以色列部落和南部的犹太部落。其后是两个世纪的“士师时代”,在悍勇异常的“海上民族”非利丁人的一波又一波惊涛骇浪的冲击中,以色列犹太人逐渐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为了抵抗外敌,维护共同的利益,以色列犹太部落共同推举扫罗为他们的国王,进入了王国时代。其后,又一位杰出的人物将这个王国推上辉煌的顶峰,他是“自亚伯拉罕、摩西以来最受上帝耶和华宠爱的人”,他就是大卫王。

  大卫,来自南方的犹太部落,是耶西的小儿子。在与海上民族非利丁人的战争中立下头功,得到国王扫罗的器重,成为扫罗的亲兵,其后在与非利士丁的斗争中又屡次建功,一直升到千夫长的位置。扫罗还将自己的女儿米甲嫁给大卫为妻。

  后来,由于大卫在犹太人中的威望超过了扫罗,引起了扫罗的嫉恨,对其百般刁难,后来发展到企图除去他,终在包括其妻米甲、扫罗的儿子约拿单等人的回护下加上大卫本身的精明,逃过了一次次考验。大卫被迫逃亡到旷野的山寨中,后来又辗转逃奔到敌人非利丁的迦特国避难。

  年,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在与非利丁人的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中阵亡。大卫闻讯赶回犹太国,被当地人尊立为犹太国王,与此同时,扫罗的元帅押尼耳立扫罗幸存的儿子伊施波设为以色列王。双方的争斗遂难以避免。最后,大卫的部下约押诱杀了押尼耳,扫罗家族一方遂溃败,大卫成为犹太和以色列唯一的王。

  在这个过程中,大卫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扫罗死后,他号哭绝食,还作了哀歌,伊施波设死后,他处决了向他讨功的谋杀者。这些都使他赢得了包括犹太和以色列在内的国民的拥戴。

  非利丁人是他既利用又打击的对象,他在与非利丁作战中发迹,最后又利用非利丁人夺得了王位。称王之后,大卫又集中力量打击非利丁人,将他们完全赶出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大卫还征服了周围许多地方,将王国的领土扩充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包括从迦南人手里夺取了耶路撒冷。大卫王将耶路撒冷该名大卫城,兴建了宫殿,定都于此。后来又将犹太人的圣物——上帝的约柜迁到这里,耶路撒冷从此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圣城。

  大卫王是个虔诚的上帝的信徒,还是个优秀的诗人。他在位四十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贸易繁荣。但同大多数在位时间太长的帝王一样,他晚年逐渐变得昏聩自满。他对于儿子们过于娇纵,结果导致了诸子争位,骨肉相残的惨剧。

  大卫王曾因为看上了部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便设计使乌利亚战死,将拔示巴夺为己有,成为大卫众多嫔妃中最受宠的一个。拔示巴为大卫生下了儿子所罗门,大卫十分喜爱,答应立所罗门为王储。结果引起了其他王子的不满。

  大卫的第三子押沙龙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才干的人。由于他的同母妹他玛被异母兄暗嫩奸污,他便设计将暗嫩杀死,然后逃奔国外。后来与大卫和解,回到以色列,但他叛逆性格的种子已落地生根。他对所罗门可能成为王储十分不满,便到处收买人心,网罗人才,最后终于发动叛乱,企图夺取王位。大卫被迫率臣僚逃到约旦河以东,幸而押沙龙没有接纳部下提出的尽快追杀大卫的正确策略,使得·大卫有了喘息之机。最后双方军队在以法莲森林决战,叛军败绩,押沙龙授首。但大卫并没有因胜利而感到高兴,相反因为儿子被杀而受到很大刺激,一天天消沉下去。但大卫王家门的惨祸并没有划上句号,几年后又发生了他另一个儿子亚多尼雅企图发动政变的事件,结果是幼子所罗门先下手为强,包围并处死了哥哥,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将对他有威胁的异母兄弟全部杀害,并逼父王将实际权力移交给自己。大卫从此只能在黑暗的角落里了结自己的余生……

  所罗门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又一代雄主,一生积聚了无数财富,还在耶路撒冷兴建了圣殿。但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从此衰落下去。公元前8世纪之后,王国在西亚北非欧洲众多强国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后来终于消失在历史之中。犹太人散布到世界各地,仍然坚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直到1948年以色列再度建国。

  大卫王时代的以色列—犹太王国虽然强盛一时,但在当时的中东仍算不上主要的大国。他之所以被列入这个排行榜之中,更主要是因为《圣经·旧约》和犹太教的原因。大卫时代,以色列—犹太人作为一个有自身明确特性的民族和国家最终定型,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使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更广泛地传播。他本人的事迹,成为《圣经·旧约》中一个精彩的篇章。犹太教成为散布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民族认同的标志,后来又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的产生。如果没有大卫的强势王国,犹太民族会不会像中东众多古老民族一样,逐渐失去自己的特性,泯然于民族融合之中呢?大卫王不是犹太以色列民族的开创者,但却绝对是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97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6、厄查纳(阿克苏姆国王)

厄查纳,阿克苏姆王(320—360年在位)

  在许多人印象中,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一直到19世纪殖民化之前,都是一块罕为人知的“神秘地带”,像这样封闭隔绝的地区,自然也发育不了什么文明。其实不然,别的地区不说,东非地区在历史上就孕育了许多王国,并屡屡参与中东政治军事的制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克苏姆王国,其一代雄主厄查纳,被尊为“万王之王”,他的国家,被认为是4世纪与罗马、波斯、中国并列的世界四大强国之一。

  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今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这个地区北面长期受先进的埃及文明影响,东面临海,有着与阿拉伯半岛、波斯甚至印度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这个国家的王族与中东诸文明之间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们自称是犹太国王所罗门的后裔,因此其王朝被称为“所罗门王朝”,他们的宫殿据说是传说中示巴女王的宫殿。实际上,据历史学家的考证,他们应该是从阿拉伯半岛南部越海迁徙的部民与当地土著融合的后代。

  公元纪年前后,这个高原王国开始崛起。3世纪时乘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始向四边伸出扩张的巨爪,并越过狭隘的红海,攻占了阿拉伯半岛西南(大致相当于今也门),让红海这道天堑变成了通途。就在阿克苏姆的势力蒸蒸日上之际,一位富有创造力的雄主应运而生,他就是厄查纳。

  厄查纳统治的四十年,王国的领土始终像一块在膨胀的蛋糕,沙漠也阻挡不了扩张的脚步。在牢牢控制了埃塞俄比亚高原内地之后,往西往北,攻灭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作为古埃及文化副产品的库施国,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都成了厄查纳的战利品。往东,继续在阿拉伯半岛上扩展势力范围,先后征服了希米亚里特、莱丹尼特等小国。全盛时期的阿克苏姆国,领土范围东至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南达索马里,西至尼罗河上游,北抵埃及南端。红海几乎成了王国的内湖。

  每次征战,厄查纳征服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炫目的财富和强壮的奴隶。厄查纳的王国,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也达到那个时代的先进水平,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梯田、捕象和驯象业和发达的造船业等。大象和船只在阿克苏姆国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阿克苏姆国的征服战争所向披靡,这两种可爱的武器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厄查纳的王国,实行的是绝对君主专制下的“涅古斯制度”。所谓“涅古斯制”,就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再由大贵族分封给小贵族,一级一级分封下去,形成严密的封建等级体系。国王拥有一切生杀大权,虽有元老院,但只是王权的装饰品。

  阿克苏姆强大的国势,使厄查纳赢得了同罗马皇帝,萨珊波斯皇帝同等的地位,与这两个强大的邻居间,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也有着政治上的渗透、利用和制衡。厄查纳时代奉行同罗马结盟以对付波斯的政策,除了因为与波斯有着争夺阿拉伯半岛的矛盾之外,还因为基督教。

  在厄查纳的时代,正好是基督教发展史上一个紧要关头。在欧洲,罗马帝国刚刚确立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而在中东,萨珊波斯则展开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厄查纳则在他的叙利亚籍老师弗鲁门蒂斯的影响下,使阿克苏姆成为基督徒的一方乐土。博学多才的叙利亚人弗鲁门蒂斯,因为一次偶然的航海事故,被狂风巨浪带到了阿克苏姆,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来,后来竟成了厄查纳的家庭教师。在弗鲁门蒂斯的努力下,厄查纳成为上帝虔诚的子民,积极在他的土地上传播福音,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弗鲁门蒂斯后来成了阿克苏姆第一任主教,基督教也淘汰了这里的诸多原始宗教,开创出了一块新的领地。

  除此之外,厄查纳在文化方面的作为还有他的文字改革。这场改革废弃了原来只有子音字母的拼法,推广能标出母音的拼法,按新拼法拼出的文字,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大的改变,成为今天的埃塞俄比亚文字。这也是与外国文化广泛交流的成果。

  曾几何时,这块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土地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角落。但厄查纳和他的王国所留下的烙印,包括埃塞俄比亚文字,包括基督教,乃至伫立了一千多年的众多花岗岩巨石柱,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厄查纳,以其在东非乃至中东历史上的影响,理应进入这个百强排行榜之中,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96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5、玛丽娅·特蕾莎(奥地利女皇)

玛丽娅·特蕾莎(1717—1780年),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1740—1780年在位)

  从13世纪起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一直是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玛丽娅·特蕾莎通过两场艰苦的战争维持了这个国家的强势,也维持了中欧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奥地利赶上先进国家的潮流,尤其是在终结落后的农奴制方面有功绩。玛丽娅·特蕾莎理应列名于有影响的帝王之中,她在本榜中位列95位 。

  玛丽娅·特蕾莎出自无与伦比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尊贵的血统得到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而她也在战争与和平时期都取得了流芳后世的成就,使她的名字同18世纪的中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作为德意志民族中唯一一位女君主,她的继位充满了艰险。她的父亲查理六世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为了使荣耀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延续下去,他费尽了心机,在1713年颁布了《国本诏书》,规定当国王无男嗣时,女儿也可继承王位。他在位的后半段将促使《国本诏书》为欧洲各国接受作为他外交上压倒一切的重点,甚至不惜为此牺牲了若干领土。

  幸运的是,玛丽娅·特蕾莎继位之后的表现没有辜负她父亲的一番苦心。当她在1740年即位后,便引起了德意志邦联内外的干涉,巴伐利亚选侯阿尔伯特宣布,女性没有继承权,他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因为单独按照男系计算的话,他与查理六世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巴伐利亚选侯得到了法国、普鲁士、萨克森的支持,尽管这些国家都曾宣布过承认《国本诏书》,各路大军向奥地利的边境猛扑过来。

  玛丽娅·特蕾莎的对手中包括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战争初期形势险恶,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相继失守。但这也给初出茅庐的女皇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遇。她首先取得了匈牙利的拥护,赢得了内部的一致支持,同时与英国结盟,获得了经济援助。她甚至以暂时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为代价,瓦解了普鲁士与法国、巴伐利亚的同盟,局面终于逐渐扭转,1742年西线转入反攻,法国、巴伐利亚军队被赶出奥地利境内。最终在1748年签订了和约,玛丽娅失去了富庶的西里西亚,但获得了交战各国对她和她的丈夫帝位的承认。

  1756年,战争狼烟再起,但这一次对阵双方组合大变,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三个庞然大物历史性地站在同一条战壕上,而普鲁士则和英国结盟。西里西亚是欧洲大陆上争夺的焦点。这一次,有了两个陆上大国的帮助,奥地利优势明显,尽管腓特烈二世打出了一系列奇迹般的经典战例,仍改变不了精尽力竭的命运。眼看奥俄两军将直捣柏林,却因为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突然病逝,继位的彼得三世倒向普鲁士一边,使得腓特烈二世死里逃生。玛丽娅·特蕾莎的胜利打了折扣,最终签订了和约(1763年),没有能够收回西里西亚,但也体面地维护了奥地利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荣誉。

  这两场战争给了玛丽娅·特蕾莎很大的名气,但她对历史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18世纪,“开明专制”成为欧洲流行的政治时尚用语。玛丽娅也不甘落伍,以“开明专制”为旗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央成立了“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以统一管理所有领地的行政和财务,成立“国务会议”作为最高咨询指导机关,各职能部门都置于其下。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社会经济方面,取消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和领主裁判权等特权,同时减少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数量等。这些措施,缓和了地主和农奴的矛盾,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此期间,奥地利的政府收入增加了近65%。农奴制一直是束缚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女皇虽然没有宣布废除,但已经为此作好了铺垫。玛丽娅·特蕾莎还开始了教会改革,主要是迫使主教们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罗马教皇效忠。

  探讨玛丽娅·特蕾莎和她丈夫弗朗茨·约瑟夫的关系是十分有意思的。玛丽娅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戴在自己头上,而给丈夫留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虚名。欧洲历史上的女王,有不少在婚后自愿将大权让与丈夫,但玛丽娅则一直牢牢将丈夫和朝政大权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心慈手软的弗朗茨在政府中影响微弱。玛丽娅一心想为后世子孙留下婚姻的典范,她本人确实作出了表率,但她成立的“贞洁委员会”则不获好评。这个以维护道德风纪为目的的警察组织深入全国各地,正好说明了玛丽娅·特蕾莎的“开明专制”更倾向于专制一方。

  1765年,弗朗茨去世,玛丽娅与长子约瑟夫共同治国,两人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这使女王十分苦恼。玛丽娅主张有节制的改革,而约瑟夫的改革愿望更加强烈,他主张立即宣布帝国境内的农奴为自由人,而不是仅仅改善他们的处境,还主张实行全面的宗教宽容政策。这些目标后来都得以实现。约瑟夫积极参与俄国、普鲁士瓜分波兰的阴谋,玛丽娅曾表示反对,但这并不妨碍她在1772年也分得了份量不小的一份。

  从13世纪鲁道夫一世时代起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一直是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玛丽娅·特蕾莎通过两场艰苦的战争维持了这个国家的强势,也维持了中欧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奥地利赶上先进国家的潮流,尤其是在终结落后的农奴制方面有功绩。玛丽娅·特蕾莎理应列名于有影响的帝王之中,她在本榜中位列95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4、戒日王(印度戒日朝国王)

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

  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自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瓦解之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强国: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在长期的合纵连衡之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为另一方。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属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长罗贾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604年,年仅15岁、尚为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发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罗贾伐弹那立即继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率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此时已是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兄长报仇。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其姐。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两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后来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第一次征伐的胜利体验给了戒日王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戒日王建立了建立了象、车、马、步4大兵种,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不过戒日王对南印度遮娄其王朝的战争则遭到挫败。到戒日王去世之时,版图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地区,成为既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他对佛教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这也许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的影响,但实际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宽容的氛围,很少出现君主因为信仰一种宗教而去压迫另一种宗教的情况。

  公元631年,一位满面风尘的高僧来到了印度,他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名声鹊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来自中国的陈玄奘。戒日王特意在642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实际上也借此以统一佛教教义,排除纷争。玄奘还受邀参加了643年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玄奘将《道德经》等中国国学经典翻译成梵文,而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回国后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国第一个赴印求经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像他这样得到戒日王如此热烈的礼遇却是绝无仅有的,两人共同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戒日王还有一个措施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他在位时间大量对教俗封建主颁赐土地,大大促进了印度封建制的发展。戒日王朝时期被视为印度进入成熟封建制的阶段。

  戒日王是个慷慨的文学赞助者,他的宫中有著名文学家波那跋陀,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过《妙容传》等3个剧本。

  戒日王于647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从未有中央集权的观念和传统,而戒日王征战打下的帝国,实际上也近似于众多封建王公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只是担当盟主的角色。此后印度历史进入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总的来说,我认为戒日王对印度政治统一的进程贡献不大,但在文化统一方面则影响甚大。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94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3、武则天(中国女皇)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女皇(690—705年在位)

  在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人有数百,称王的则数以千记。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最特殊的莫过于武则天了,她不但是唯一的女性,而且登上最高宝座历程的曲折令人叹为观止,她无论为政还是为人都有着众多让后人说不清,道不尽的地方。

  武则天名武曌,“则天”来自于她晚年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改皇后)。其父武士镬原为大木材商人,因在唐朝开国中立功,官至工部尚书。凭借此出身,武则天14岁被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尽管地位卑微,但她以出众的美貌,过人的才气和运气,得到了唐太宗及其太子李治的垂青。649年太宗死,武则天被迫削发为尼,到感业寺忍受青灯黄卷的生活。

  但武则天不甘寂寞的性格决定了她必然寻求结束这种生活,而命运的眷爱也给了她东山再起的机遇。李治即位为高宗后不久,便将她召入宫,晋升为昭仪。此后几年武则天投入到了惊心动魄的争宠斗争之中,先联合王皇后一起斗倒了萧淑妃,后又以掐死一个女儿的代价来诬陷王皇后,使之被打入冷宫。655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人生第一个高峰——皇后。

  在此过程中,武则天深深感受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守旧派对自己的敌视。当上皇后之后,她罢黜了20多位反对自己的官员,长孙无忌等也被迫自杀,同时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擢用了李义府、许敬宗等亲信。

  660年,高宗的“风眩病”发作,头痛且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名正言顺地参决政事。664年,高宗因对武则天不满,与上官仪谋划废后,武则天先发制人,控制了高宗,处死了上官仪,从此真正掌握了大权。

  剩下可能阻挡武则天攀上政坛顶峰的只有她几个日渐长大的儿子。长子李弘曾立为太子并代父理政,33岁时死去,时人传说是被武则天毒死。次子李贤继立,后因对武则天不满而被废,第三子李显继立。683年高宗死,李显即位为中宗,但很快因一句戏言被武则天所废。武则天立第四子李旦为傀儡,自己临朝称制,独揽大权。

  684年,徐敬业等在扬州以匡复李氏为名起兵,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同时裴炎等重臣因乘机要挟武则天归政李旦而被杀。随后,武则天为清剿朝内外的反对派,大兴告密之风,并委任崇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进行刑讯逼供,此后15年间,包括李氏宗室在内的大臣以谋反等罪名被杀的不计其数,官场一时成为恐怖世界。武则天在清除完反对派,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于690年正式登上帝位,该唐为周。

  武则天当政时代,影响最大的举措莫过于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对人才的搜索。在科举制方面,武则天首创的有殿试、自举、武举和制科等。殿试,即由皇帝亲自对笔试通过者(称贡士)进行面试,武则天不但注重才学,而且注重相貌口才。武举的内容包括骑射、马枪、举重等,通过者由兵部录用,这两项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自举即可以毛遂自荐申请做官,这一项为武则天时代所独有。制科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开设的考试,名目也根据需要而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等。

  除了科举制之外,武则天还通过其他各种办法搜罗人才,多次敦促各级官员举荐人才,甚至派招抚使到各地巡行以招揽人才。就搜求人才的热心而言,武则天确实为中国历史所罕见。这些措施确实也受到效果,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等均为当时名臣,而姚崇、宋璟等则为开元名相,开元盛世的人才基础,正是武则天时期打下的。

  此外,武则天对盛唐诗赋的繁荣也有贡献。她本人爱好文学,不但作诗,还创造出一些汉字,如她的名字“曌”等。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宴会赋诗、应制赋诗十分盛行,吟诗作对成为获取功名的一个捷径。在武则天时代,唐诗开始进入繁荣期,格式、内容等方面也渐趋成熟。

  作为一个曾体验过民间生活的帝王,武则天也比较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她在位期间,清查非法占田、搜刮隐户、兴修水利,提出“重农桑、薄赋徭”的主张,还主持编撰了一步农书《兆人本业》。在她掌政时期,户口数由380万户增加至615万户。

  武则天的晚年生活被认为“荒淫”,因为她亲近以张昌宗、张易之为首的一班“面首”,并给以高官厚禄,但她最终决定传位给亲儿子,而不是武氏家族的人,被认为是正确之举,因为“人心思唐”,当时只有李唐传人重新登极才能服众。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政变,杀死张氏兄弟,拥立太子李显,将病榻上的武则天送进冷宫。同年,82岁的武则天在冷清中离开了人世。

  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评价差异之大,变化之快为历代帝王中所罕见。武则天受人指摘主要在于大兴告密之风,任命酷吏,杀害无辜,滥封官吏,以及生活淫乱等。实际上武则天既用小人,也用君子,小人帮她夺权,君子帮她治国。她虽然使政治上层一度动荡,但社会经济仍保持平稳发展,使她在实现二千年封建史上未有的变局之时,只遇到若干短时的反抗。总的来说,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因为她在政治上的成功,在维持唐朝盛世方面的贡献,以及在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她被列入本排行榜中,居第93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2、阿拔斯一世(波斯萨非王朝皇帝)

阿拔斯一世(1569—1629年),波斯萨非王朝皇帝(1587—1629年在位)

  在伊朗历史上有过三个最辉煌的时代,分别是古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和萨非王朝时代,距离现在最近的是萨非王朝,其全盛之君阿拔斯一世(被尊为“阿拔斯大帝”)是一个建树很多,且眼界开阔的帝王,在伊斯兰发展史上与苏莱曼大帝、阿克巴大帝齐名。他不但影响了伊朗历史,而且对大航海时代的东西方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萨非王朝的始祖是14世纪时创立了萨非教团的萨非丁。到了萨非丁的六世孙伊斯马仪的时候,在忠心耿耿的土库曼部落军“红帽军”的拥戴下,横扫波斯大地,推翻了白羊王朝的统治,直逼奥斯曼帝国的边境,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萨非王朝(1502—1722年)。但依靠骏马利剑的部落军可以摧毁中世纪式的堡垒,却奈何不了拥有火枪大炮等先进武器的奥斯曼军队。在伊斯马仪晚年,惨败于土耳其人之手,不但丢失了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等领土,而且动摇了他在红帽军中的权威。到了伊斯马仪的继承人塔赫马斯普一世时代,在苏莱曼大帝的铁蹄下,两河流域也落入了奥斯曼帝国。

  用“成也红帽军,败也红帽军”来形容萨非王朝前期的政治是确切不过的。土库曼红帽军是萨非帝国创建和扩张的中流砥柱,但走过了开国的英雄时代之后,他们与波斯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倾轧,便成了政治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阿拔斯的老爸胡达班达对此有深刻体会,胡达班达由红帽军将领推上大位,但又饱受红帽军的挟制,他的王后和长子先后因为与红帽军将领对抗而被弒。

  阿拔斯早年以王子身份出镇呼罗珊和赫拉特地区。在波斯王族与土库曼将领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成了各方面都能接受的绝佳人选。1587年,阿拔斯在土库曼大贵族古里汗的支持下登基为帝,将昏庸的父王胡达班达送进了“太上皇”的冷宫中。18岁的阿拔斯,十分明白他的主要威胁,国内是变化无常的土库曼红帽军将领,国外是西面的世仇奥斯曼帝国和东面剽悍的乌兹别克部落军。

  首要任务是稳住自己的统治。阿拔斯首先借助古里汗的力量,以追查母后和王兄被弒案为由铲除了部分桀骜不驯的土库曼贵族,在镇压了一场叛乱阴谋后又收回了大批封邑。接着,让古里汗这个野心勃勃的功臣尝到了“兔死狗烹”的滋味,除去古里汗之后,阿拔斯已大权在握。阿拔斯以加强皇权为主导,重建了萨非王朝的统治结构。中央设立咨询性机构最高会议,由国王召集,代表由国王指定;在行政方面,撤除摄政和红帽军总司令两个职务,加强首相的地位;完善行省制,由王子或亲信任总督;逐步“削藩”,将部分土库曼贵族的私人领地置于皇帝本人控制之下。为防备少数民族的“异心”,阿拔斯还强迫一些民族,如库尔德人等离开本土远走他乡。

  阿拔斯大帝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在军事方面。他的军事改革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化”,在英国冒险家谢利兄弟的帮助下,波斯军队从一支带着部落气息的军队,发展为有着火枪、铜炮等装备的新型军队,炮兵达一万多人,成为波斯大军的主力;另一方面是“皇权化”,改变了“红帽军”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吸收了大批高加索民族的穆斯林入伍,土库曼贵族不再拥有特权,全体官兵由皇帝全权控制。像其他西亚国家一样,阿拔斯发展了一支精锐的近卫军,直属于皇帝本人。

  阿拔斯的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的同时,正好遇上了大好的国际形势。乌兹别克部落陷入内乱,阿拔斯乘机出兵攻击,夺取了从呼罗珊到赫拉特地区的河山,阿姆河以南都成为他的势力范围,阿富汗人也向他称臣。接着,面对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阿拔斯洗刷了波斯人的百年耻辱,经过10年苦战,1613年迫使土耳其人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收回了故都大不里士和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等地,1623年再次西征,经过五年时间收复了包括巴格达、巴士拉在内的整个两河流域。这是萨非王朝版图上的极盛,在与宿敌奥斯曼帝国的较量中,天平完全倒向了波斯一方。

  阿拔斯大帝另一个重大影响在宗教方面。萨非王朝开国皇帝伊斯马仪曾以激烈的手段推行什叶派,迫害逊尼派,使什叶派在波斯占了上风。阿拔斯则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扶植什叶派,他曾将自己的所有私人财产捐赠给什叶派,也曾徒步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参拜什叶派长老陵墓。经过他42年的潜移默化,伊朗终于成为一个彻底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自伊斯兰教兴起以来,伊朗曾作为其中的一员同中东众多文明融为一体,但自萨非王朝之后,什叶派又使伊朗同东西两面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区分开来,从此成为伊朗独特的旗帜维持了这个国家的独立。

  阿拔斯大帝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西欧航海家纷至沓来之时。在南边,葡萄牙人占据了霍尔木兹岛,以此为据点发展跨印度洋的贸易,得到阿拔斯的宽容和优惠;在北边,阿拔斯主动派使团出访俄国,以图推动两国的贸易。后来,阿拔斯在英国人帮助下夺回了霍尔木兹岛,以大陆港口阿拔斯港作为主要对外窗口。英国人取代了葡萄牙人的位置,阿拔斯也给了英国人许多优惠和权利,甚至允许他们在波斯开办工场。外贸的增长也带动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波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阿拔斯将重要手工业部门纳入国家控制之中,这加强了国家实力,不过妨碍了资本自由竞争的原则。阿拔斯还派使团出访西欧列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德意志皇帝就对两国结盟对付土耳其很感兴趣。阿拔斯积极发展同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关系是有来由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夹击土耳其的盟友,但像他这样在东西方交往中积极主动的东方君主,还是不多见的。

  阿拔斯还有另一项成就,那就是营建了新都伊斯法罕城,此城位于波斯的腹地,远离奥斯曼帝国的攻击范围,1598年迁都于此,并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经过数代经营,获得了“天下之半在伊斯法罕”的美誉。

  由于上述的影响,阿拔斯一世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他在本榜中的排名不如与他同类型的苏莱曼大帝、阿克巴大帝,主要是因为波斯萨非王朝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比不上奥斯曼帝国、印度莫卧儿王朝,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不上后两者。他在本榜中名列第92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1、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腓力二世(1165—1223),法国卡佩王朝第七任国王(1179-1223),被称为”高贵王”、”奥古斯都”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七任君主。在他之前,卡佩王朝已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但国王却像囚徒一样被困在“法兰西岛”上,对其周围的一片汪洋无可奈何。所谓“法兰西岛”是指卡佩王朝早期国王所能有效控制的实际范围,包括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的狭长地带,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其面积只占法兰西国土的大约1/15。在“岛”外,不乏实力比王室要强大的诸侯,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阿基坦公国等。即使在“岛”内,也有着众多不服管制的城堡主。

  腓力二世的祖父路易六世和父亲路易七世开始了加强王权的努力,但成效不大。“胖子”路易六世清除了眼皮底下的众多城堡主,但对更大更远的诸侯则无可奈何。路易七世陷入了一位更强大敌人的阴影之中,他就是来自金雀花家族,后来成为英格兰国王的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在法国拥有大片领地,包括诺曼底、安茹等,后来抢了路易七世的老婆、阿基坦女公爵阿莉埃诺,又得到了诺大的阿基坦公国,其领地竟比王室领地大五倍。要实现法国统一的夙愿,“金雀花”是最大的障碍。

  腓力二世14岁继位,开始时由他的舅父香槟伯爵亨利、兰斯主教纪尧姆,布鲁瓦和沙尔特伯爵蒂伯摄政。后来,他与弗兰德伯爵的侄女伊莎贝尔结婚,妻子带来的嫁妆是阿图瓦地区的领地。他翅膀逐渐长硬,终于摆脱了香槟的执政们的控制,独掌大权。这是他第一次显示出政治斗争的才能。

  对当时法国来说,最大的对手无疑是拥有几乎占法国国土的一半领地的英格兰国王。这一点少年老成的腓力二世十分明白。而在法国国内的诸侯中,比较强大且有离心倾向的是弗兰德伯爵。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人,腓力二世与弗兰德伯爵妥协,表示对他以往的冒犯不作计较。

  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伟大的立法者亨利二世,与他的几个儿子矛盾众多。腓力二世于是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与王子理查结盟,并挑动他与他父亲兵戎想见,腓力二世从中坐收渔翁之利,收回了一些领地。随着1189年理查即位成为“狮心王”理查一世,他们之间又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多纠纷,这一次,腓力二世拉拢狮心王的弟弟、后来被称为“无地王”的约翰来与狮心王对抗。

  1187年萨拉丁夺取圣城耶路撒冷的消息传到西欧,引发了新一轮要求十字军东征的舆论怒潮。于是腓力与狮心王约好暂时将彼此的恩怨放在一边,同时出发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但当腓力二世到达阿卡城与萨拉丁的军队激战近一年之后,狮心王才赶到,腓力二世觉得与骄横的狮心王共事实在是一件难以忍受的苦差,就留下一万多法军,自己中途退出,赶回法国后向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发动进攻,迫使狮心王理查不得不赶回国。

  1199年狮心王去世,腓力的对手换成了志大才疏的无地王约翰。腓力又使用了他惯用的借力打力的手段,挑动无地王的侄子亚瑟与之对抗,从中得利。后来,无地王与普瓦图的吕济昂家族的未婚妻结婚,惹恼了吕济昂家族,于是腓力趁此机会与吕济昂家族结盟,并于1202年宣布取消英王在法国领土上的领地,进攻诺曼底。腓力一生最荣耀的阶段到来了,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夺取了加莱港、鲁昂、曼恩、安茹等地。无地王不甘示弱,拉起了一个反法王同盟,成员除了弗兰德伯爵等几个诸侯之外,还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而腓力则和奥托四世的对手、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和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结盟。英法德意诸国的矛盾,被历史性地联结到一起。1214年,约翰组织的反法同盟在法国西部登陆,腓力奋起还击,取得了著名的布汶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了约翰。这场胜利也导致了韦尔夫家族在德意志统治的总结。腓力二世在位期间,法国国王的领地扩张了三倍。领地的扩大,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收入扩大,财大气粗的王室也可以有更大规模的作为了。

  腓力二世与巴黎这座千古名都有着莫大的关联。卡佩王朝早期的国王,一直在巴黎和奥尔良之间摇摆不定。腓力二世积极营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墙,巴黎的市政面貌在他在位期间焕然一新,著名的卢浮宫就是他开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卫巴黎城。腓力还积极扶持巴黎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利。从腓力二世时代开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动摇。

  由于法国在腓力二世之前,并未确立王位世袭的原则,法国历代国王在位期间,都要在生前为儿子加冕,以防贵族集团选出其他人来当国王。从腓力二世开始,由于王室力量已足够强大,这多余的形式也被废除了。从此,诸侯选举国王的走过场形式也终结了。

  法国从领主纷立到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而其中关键性的质变发生在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少年老成、心机深沉的腓力二世在其漫长的40多年国王生涯中,与国内国外形形色色的对手斗智斗勇,终于使法国王权由弱转强,王室领地扩大了三倍,使法国向中央集权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避免了像德国那样陷入了长期的诸侯割据、争战不休的局面。在他的时代,巴黎也确立在全国的首都地位,从此不可撼动。他真不愧“奥古斯都”之名矣。因为这些原因,腓力二世被列入有影响的帝王之列,名列第91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0、红胡子腓特烈(德意志国王)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德意志国王(1152—1190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在位)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德意志内部为了争夺国王的位置,连年厮杀不休,而国王与教 皇之间为了争夺主教叙任权等权力,也斗了数百年难见分晓。这是一个尚武的时代,而他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铁马的生活。

  他的正式称谓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绰号为红胡子,因为他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来,此绰号的含义是这个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意大利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多萨。因此,他也常被称为巴巴多萨。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将他入侵苏联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他的父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凭借武力加政治手段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的母亲是韦尔夫家族的成员。在这个时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族的势力最为强大,拥有这两个家族血脉的腓特烈无疑是最灼手可热的人物。1147年父亲去世,他继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奥托大帝开始,每个德意志国王要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都必须亲自进军意大利由教 皇加冕。但当时教权和王权的争夺非常激烈,集中体现在主教叙任权的争夺上。他的前辈亨利四世曾因与教 皇的纷争被开除教籍,为了恢复教籍,他跪在卡诺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 皇哀求,才得以恢复教籍,但当他收拾好旧河山之后又重新进军罗马,罢黜了教 皇,报了旧仇。红胡子腓特烈也许已经认识到了他与教 皇的纷争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后方,他于1150年让实力雄厚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给予其主教任命权,还把巴伐利亚领地归还于给他,条件是他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支援。1156年,又将类似权力给予奥地利边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晋升其为公爵,奥地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发端于此。

  稳固了后方之后,红胡子开始寻求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3年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 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来是教士阿诺德领导人民夺取了城市政权,选举了罗马元老院成员和执政官,主张教会放弃领地过使徒的简朴生活。这真是天赐的机会,腓特烈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新任教 皇哈德良四世是个不懂变通的倔老头,他在为腓特烈加冕时,坚持要腓特烈按照惯例为教 皇牵马、扶镫,激怒了腓特烈,结果使庆典会场变成了战场,近千人被杀。但不管过程如何狼狈,腓特烈已通过加冕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从他开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红胡子开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当时沟通西欧和东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为政,这种情况无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红胡子曾召开隆卡利亚会议,重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税收等权力。但腓特烈每年从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财富(远超过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满,便组织起以米兰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团。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红胡子的意大利战争无疑属于侵略行为,但当时德国和意大利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神圣罗马帝国”界限未清,红胡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侵略者,相反认为自己是在镇压统治下的反叛势力。

  于是,红胡子腓特烈于1158年和1160年两次进军意大利,分别被称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战役,均获得胜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进行得异常艰苦,新任教 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敌对阵营,宣布将他革出教门(绝罚)。经过两年的围攻才拿下了米兰。红胡子无情地摧毁了米兰城,并宣布亚历山大三世为伪教 皇。

  红胡子在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维罗纳等)组成“伦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腓特烈,并取得了教 皇甚至拜占廷帝国的支持。红胡子于是发动第四次意大利战役,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占罗马,教 皇仓皇出逃,红胡子在罗马第二次加冕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奋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红胡子军中死了两千多骑士,皇帝本人身陷重围,被迫化装成一个农民狼狈逃脱。这是红胡子在意大利第一次惨遭败绩。

  心有不甘的红胡子腓特烈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严阵以待,加入“伦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以及它们与教 皇之间如此团结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见腓特烈的影响),一开始试图以和谈解决,但伦巴第同盟要求教 皇参加和谈遭到腓特烈的反对。1176年,双方会战于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这是中世纪有名的战役之一。腓特烈大军歼灭性的打击,本人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被迫与教 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归还教产,同时承诺不再干涉教 皇国的内部事务,还跪在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吻他的脚。1183年,与伦巴第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归还了一切掠夺的土地,放弃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权利,,废除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腓特烈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职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必须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点脸面。

  腓特烈发动的意大利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却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这一次,他到米兰为他的儿子(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斯坦丝举行婚礼,并让新任教 皇乌尔邦三世为新婚夫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王后,实际上为他的后继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红胡子腓特烈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意大利,使德意志各诸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如前所述,他给予了“狮子”亨利等邦君以诸多特权,他在位时期也是德国由君主专制向封建制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不过,后来“狮子”亨利因为没有尽到配合腓特烈入侵意大利的义务,被腓特烈没收领地,并被迫流亡英国。在这方面,腓特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并没有长远的一贯的策略。

  腓特烈据说和蔼可亲、体魄和才智均过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为德国军国主义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他显然是个恶魔。1159年攻打克里马城时,竟以50名克里马成的儿童作为前驱抵挡矢石,此举大大损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过,1189年,当穆斯林英雄萨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时,他号召欧洲国家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以67岁高龄亲自率军远征,使他第一次成为全欧洲人眼中的英雄。但当他在征途中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溺水身亡。一代战神竟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以致许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传说他只是在某个地方休息,还会回到他的祖国。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与比他稍晚的英国狮心王理查颇为相似,都是一生征战,而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则不多。但考虑到腓特烈在位时间较长,而且他的征战使德、意的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他的影响显然要在狮心王之上。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90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9、伊凡雷帝(俄国沙皇)

 伊凡四世,又号伊凡雷帝(1530—1588年),俄国沙皇(1533—1584年在位)

  在欧洲历代帝王中,如果设立一个恐怖排行榜,那么伊凡四世无疑会在这个排行榜上占据显赫的地位。他一生中究竟杀了多少人,恐怕难以统计。实际上,恐怖政治是伊凡雷帝的一大特点,但他还有其它很多作为应该被后人记住。

  伊凡四世是幸运的,他出生于俄国实现了统一,并向一个世界大国挺进的凯歌声中。他的祖父伊凡三世和父亲瓦西里三世致力于俄罗斯的统一事业,给他留下了一份庞大的帝业。但他也是不幸的,他3岁丧父,8岁丧母,从小生活在黑暗宫廷的腥风血雨中,被一班居心难测的大贵族轮番操纵,这使他形成了孤傲多疑、冷酷无情的性格。

  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是蒙古金帐汗国大汗的后裔,嫁给了年近50仍未有子嗣的瓦西里三世之后,终于生下了继承人,伊凡四世出生时正好电闪雷鸣,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但他这个名字恐怕更主要来源于后来一次次令人震破胆的大清洗。蒙古人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天性,也由叶莲娜传给了伊凡四世。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遗诏由叶莲娜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叶莲娜很快就与许多大贵族水火不容,她废除了摄政会议,独揽大权,并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1538年,叶莲娜猝然离世,据传为政敌所毒死,这一年,伊凡四世刚刚8岁。伊凡四世从小就显示出嗜血的一面,喜爱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其残忍地死去。13岁时曾使其保护人舒伊斯基让狗咬死。

  叶莲娜死后,她的兄弟格林斯基击败政敌,继续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了前台,以他独特的方式统治这个国家。

  应该说,在1560年之前,他的统治还算在平稳而卓有成效的轨道上运行。在阿达谢夫、西尔维斯特的辅助下,他颁布了新的法典,改组了行政机构,改革了军制,加强了军事力量,攻灭东面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迫使西伯利亚汗国臣服。但156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塔西亚死后,他的神志越来越不正常,多数史家认为他得了梅毒,当梅毒进入到晚期,它就会使患者神经错乱。

  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携家眷离开了莫斯科,来到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并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之后,他回到了莫斯科。

  随后,他在全国推行他独创的“特辖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归沙皇直接管理,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大大削弱了力量。伊凡雷帝同时组建了一支对沙皇绝对忠诚,对臣民冷酷专横的特辖军。随后,一场场屠杀开始了,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但伊凡雷帝的另外一些暴政则只能以专制君主的暴虐来解释了。他的军队洗劫了一直有独立和共和倾向的诺夫哥罗德,估计有上万人蒙难,还有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对喀山人民的屠杀等。最后,在1581年,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杀死了继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杀终于在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伊凡四世在于领土扩张方面很有作为,他先后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79年),还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国的领土向东大幅推进,蒙古人从此不再成为威胁。他在其中一些战役中亲自上阵,勇敢作战,并提出了“连续打击敌人”、“在野战中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出发点”等策略。此外,他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他在1558年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企图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打了四分之一世纪(1558—1583年),消耗了伊凡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罗的海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俄国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失败,这个夙愿由100多年后的彼得大帝完成。

  伊凡四世内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时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俄国又向农奴制的泥潭中陷进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沙皇”成为俄国君主的正式称谓(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伊凡三世已经使用过这一称号,但尚未固定下来)。

  伊凡四世文化水平很高,曾积极在俄国推广印刷术。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从俄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沙皇称号,到扩张方向的选择,再到内政方针、军队建设等,伊凡四世都有较明显的沿袭伊凡三世的痕迹,就此来说,伊凡四世对历史的影响应在伊凡三世之下。但另一方面,伊凡四世残酷镇压了大贵族,扶植小贵族,加强君权,使俄国走上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民族国家的道路,这一点超越了伊凡三世。伊凡四世应列名于有影响的帝王之中,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89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5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8、查理七世(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

查理七世(1403—1461年),法国瓦卢瓦王朝第五任国王(1422—1461年在位),被称为“胜利者查理”、“忠于职守者查理”。

  他出生于国家危难之际,山河破碎之中,他的御驾像柳絮般在全国各地飘荡,终于奇迹般地扭转了局面,赶走了英国侵略者,在此过程中,法国各地的封建领主也被扫除大半,王室的威望和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中央集权基本确立,法国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尽管查理七世的光芒被圣女贞德所掩盖,但仍改变不了他作为这场战争胜利的最高指挥者和最大受益着,以一个“忠于职守的胜利者”载入史册。

  当1337年英法两国统治者为王位继承顺序的纠纷而爆发战争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会成为世界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并且这场百年的战争会在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转折中走向终点。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在法国土地上的节节胜利充分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法国所依仗的封建骑士兵团已经落后了,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英国采用的雇佣军形式,充分发挥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并利用火器的作战方法显得更加先进。英王查理六世在一次次精神病发作的困扰中,又不得不一次次地看着英国雇佣兵和勃艮第“贤明者”腓力的联军在法国的土地上肆虐,最终不得不于1420年同英王亨利五世签定屈辱的“特鲁瓦条约”。 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受“特鲁瓦条约”打击最大的正是本文的主角查理七世。他作为查理六世的儿子,早在1417年已被册封为太子,“特鲁瓦条约”等于剥夺了他的继承权。1418年,巴黎被英国人占领,他从此离开了成长的温柔乡,走上了颠沛流离的流亡道路。

  当时,法国封建贵族争权夺利中形成了两大派系,以勃艮第派和阿曼亚克派最为强大,勃艮第派以勃艮第公爵为首,勾结英国人来与王室对抗,阿曼亚克派以奥尔良公爵为首,站在国王一方,但也利用国王来排斥异己。查理七世离开巴黎之后,逃到南方的布尔日,得到阿曼亚克派的拥戴,自立为摄政王,组织了流亡政府,并宣布不承认“特鲁瓦条约”。在此期间,查理七世企图同勃艮第和谈,但被阿曼亚克派阻挠,当着他的面杀死了前来和谈的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受制于人的查理只好忍气吞声,但后来他逐渐摆脱了阿曼亚克派,走上了同勃艮第派和好的道路,这成为他成功的一大关键。

  1422年,查理六世死,查理七世即位,与此同时,英国人也拥立了亨利六世作为法国国王。法兰西的土地上出现了双王并立的局面,双方大致以卢瓦尔河为分界线。缺金少银的查理七世被迫以土地为抵押向商人借贷,以筹集军费,但战局仍然不利,1424年法国在韦尔纳伊战败,1428年英军又围攻奥尔良。就在心灰意冷的查理七世准备退隐之时,大救星出现了。一个洛林地区的农家女据说从13岁起不断听到一个神秘的声音在呼唤她去拯救法国,她就是圣女贞德。贞德在1428年三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查理七世接见了贞德,给了她一支军队,并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这个神奇少女不负众望,解了奥尔良之围,又收复了法国国王的加冕地朗斯。这年7月,查理七世实现了朗斯加冕为王的梦想,整个法兰西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英法百年战争剩下的内容就是法国在节节胜利中收复国土。

  贞德扭转整个战争局面之后,还想乘势收复巴黎,但她落入叛徒之手,被出卖给了英国人,最后被壮烈地烧死在火刑柱上,在这过程中,查理七世坐视不救,其原因到目前仍是一个谜,这也是查理七世唯一备受后人指摘的地方。查理七世乘胜追击,节节推进,直至1453年卡斯蒂荣一战大败英军,收回了除加莱之外英国在大陆上的全部领地,结束了英法百年战争。尽管查理七世的光芒被圣女贞德所掩盖,但仍改变不了他作为战争胜利的最高指挥者和最大受益着,以一个“忠于职守的胜利者”载入史册。

  在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查理七世于1425到1439年逐步取得了征税的永久权力,财政开始独立。1438年颁布“布尔日国是诏书”限制教皇在法国的权力。1439年颁布奥尔良法令,建立有骑兵和步兵的常备军,由国王本人亲自统帅。1440年平息了大贵族的叛乱。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建立起来了,法国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不妨将查理七世与另一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作一比较。他们都是在长期战乱之中将法国带入一个和平稳定局面之中的领军人物。我认为,查理七世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当时法国不但面临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且国内封建领主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分配尚未明确,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还经历了多次规模很大的人民起义,法国历史完全存在着向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所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同英国合而为一也并非不可能。在查理七世结束了这些纷乱之后,再经过百余年的巩固和定型,到了亨利四世的胡格诺战争时代,历史所能改变方向的余地已经小得多了,就这一点来看,查理七世的影响应在亨利四世之上。查理七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88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2025 09:36 PM , Processed in 0.15078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