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2|回复: 10
|
给那些想废除简体字的朋友看看
[复制链接]
|
|
【人民報消息】關於簡化字的利弊,海內外的高知識階層早已開展了不少討論。由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親疏好惡態度不同,加上不同政體下臺灣及海外華僑所實行的繁體字,使這一問題的討論加入了不少背景色彩。下面我想從正反兩方面更深入地討論這一命題。
大力提倡簡化字的呼聲最早起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熱血青年憤恨于國家落後挨打的處境時,他們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了替罪羊,在它身上傾注了一切失敗與絕望所帶來的滿腔仇恨,提出要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這裏面就包括了文言文和繁體字。當時的口號不是要簡化漢字,而是要廢除漢字,全部改學洋人的拼音文字。(現在人們認識到,漢字的符號特性使其成為最先進的文字,是最適合電腦處理的。而且學習漢字能提高智商,增進聯想和創新思維的發育。幸虧這場“廢字革命”沒能成功,否則我們不是丟了西瓜去揀芝麻,得不償失嗎?這是題外話。)
簡化字來源於草書,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流傳,為有別於正體字而被稱為“俗體字”,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在正規場合人們還是用正規字,所以當時的人們能同時認識一個字的兩種或多種寫法。這就好比我們在家幹活時,為了方便,喜歡穿隨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會客時會換成正規得體的真絲衣服,是一個道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千年,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就只許人們永遠穿粗布衣服而要燒掉真絲衣服了。
1956 年1月底,大陸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如果再用繁體字就算錯字別字了。簡化字總表共有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也就是說,完全新造出了2238個新字。
那麼這個造字比例有多大呢?目前大陸規定常用字為2500字,次常用字是 1000字,合為3500字,加上各行各業使用的專業辭彙,《通用字表》中共有7000字,也就是說掌握了7000字就能閱讀所有專業的普通書籍。七千的兩千,當然有些字不在這七千以內,但我們可以大致描述性地說明這個造字比例是很大的,難怪沒學過簡化字的人很難認識現在大陸的漢字。
為甚麼把簡化字比做粗布衣服而把繁體字比做精美的真絲衣服呢?因為漢字在簡化了筆劃的同時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簡化了筆劃,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識別率大為降低,於是閱讀速度反而變慢。由於人一生中看字的時間是寫字時間的無數倍,哪怕作家也一樣,所以整體來說卻是適得其反。同時,由於簡化字增加了很多偏旁部首,從而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書法家的眼裏就比繁體字粗俗難看得多。
另外,由於把很多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合併成一個簡化字,經常導致語意的混亂,並使漢字本身內在的詞源關係喪失,使整個漢字系統出現結構紊亂。用過電腦的都知道,繁體字和簡化字的輸入速度差不多少,但由於新加一套簡化字體系,人為地增加了一套檢索系統,從而使麻煩多了一倍。如果不搞簡化字,沿用歷史上幾千年的慣例,手寫時可用俗體,印刷還是用正體,那不挺好嗎?何必沒事找事多此一舉呢?用老百姓的話說,真是豆腐變成了肉價錢。
簡化字的理論根據是,綜觀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行書,草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但認真研究漢字的演變,我們不難發現,漢字的發展同時遵循著從簡趨繁和從繁趨簡的雙項規律。由於人們生活和思維的日趨複雜,要表達的內容增多,於是需要創造新字,漢字也就從簡趨繁,增加筆劃後才能造大量新生字;反之,聽任筆劃過多,不予簡化,就會日益繁複累贅,於是人們便尋求簡捷的書寫方式。但研究表明,整體看來,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文字,從簡趨繁的字多於從繁改簡的字。
推行簡化字的另一理由是為了消除文盲,讓勞苦大眾也能識文認字。事實上大陸簡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億多,半文盲更不計其數,相反,在臺灣,依然是繁雜的正體字,可由於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學,到七十年代就掃除了文盲。由臺灣與大陸這組比較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關鍵不在文字筆劃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
贊成簡化字的人認為,漢字不就是個代號嗎?代號不是越簡單越好嗎?與其花那麼多時間來學認字,不如多花時間來學習真正的文化。其實這是種誤解。漢字每個字本身就是一莆縮了的文化,一個固化的資訊模組,在學認字寫字的同時就是在學習中國的文化。比如奮的簡化字把中間的‘隹’字簡化掉了,隹是甚麼?它是種候鳥,下面的田代表鳥的棲息地,這個字說明候鳥只有奮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遷徙,去掉隹就丟掉了奮的最本質的資訊。
六十年代的簡化方案使漢字由平均16筆劃降到了10.3畫,到1977年共產黨又想推行第二套簡化方案,欲將筆劃降到十以下,後因民眾反對強烈而停止。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英文中有很多字也很長很難記,我們能不能把它也簡化了呢?難道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它書寫的繁簡程度嗎?為了簡單,廢除文字,不寫字不更好嗎?這當然是笑話,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在全球能對祖先的文字大動干戈,橫砍豎切的,恐怕只有中國共產黨人了。
談到這大家都明白了,繁體字簡化字各有優缺點,文字的繁簡難易都不是主要問題,那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非要搞簡化字呢?簡化字的背後是甚麼呢?
我們發現這裏面有個巨大的陰謀,有個很深的陷阱。
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話:三代出一個貴族。意思是說,一個人文化氣質的培養是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要經歷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氣質高貴的人,事實果真如此。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沉積都要求有個繼承過程,只有繼承了前人的,站在了前面巨人的肩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才能有所發展。所以我們說,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使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命脈被簡化字割斷了。由於那麼多新字出現,廢除了那麼多正體字,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哪怕是大學生,也很難閱讀40年前的報刊,更別說在那以前的古籍了,中華文化被攔腰砍斷了。
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時發行了一百張限額的“”百年書簽“”,印刷精美,成為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誰知裏面錯字連篇。如“桃李芬芳”錯成“桃李紛芳”;“直掛雲帆濟滄海”錯成“直掛雲帆濟蒼海”;“坐擁書城,富甲一方”錯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北大文人都鬧這樣的笑話,可見中華文化後繼無人也。
這次的簡化字對中國文化的損傷巨大,它活生生地把後來的炎黃子孫隔在了祖先文化長河的外面,讓新中國出生的人成了“文化無根人”,成了文化荒漠裏的人。有人說新文化運動不是倡導學習西方文化,搞拿來主義嗎?可學來學去,事實又如何呢?很多時候都是邯鄲學步,沒學到別人的,反而把自己以前的好東西也丟了,就跟學蘇聯搞社會主義一樣,最後呢還得回頭搞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才行。
為甚麼說這是個陰謀呢?因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要 “知天命,敬鬼神”,這與共產黨“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暴力革命基本理論是相反的,這和共產黨的 “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相衝突的。共產黨為了使中國人跟隨它聽命於它,於是利用簡化字來砍斷其他文化養料的來源,讓其一言堂的文化封鎖和精神洗腦得以順利實現,從而鞏固其政治統治。這就是簡化字背後的陰謀。 |
|
|
|
|
|
|
|
发表于 21-9-2005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台灣的中國時報,有一篇關於金庸大俠的專訪,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轉載來與大家分享之:-
2005.09.21 中國時報
談修書 以後不改了 金庸:韋小寶還是七個老婆
陳希林╲台北報導
韋小寶安啦!除非作家改變主意,否則《鹿鼎記》主人翁韋小寶身邊的七個老婆,一個也不會少。
作家金庸昨天上午前往遠流出版社,參觀他作品的編輯場地,並且題寫「文化清泉,源遠流長」八字送給該公司。金庸表示,中秋節前後大陸北京本已邀請他前去參與中華文化討論會,但為了台灣之行他婉辭大陸。他表示,中華文化最大的遺澤就是漢文字,值得珍惜。他說,漢文字「表意」而非「表音」,通行華人四境全不受攔阻。
前夜在飯局中,前交通部長劉兆玄提到自己到大陸長沙看馬王堆漢墓,數千年前的文字寫在絹上,今人一看仍能懂。金庸昨天以此舉例表示這就是漢文字的力量,他且呼應當晚台北市長馬英九的見解,認為漢文字足以向聯合國「申遺」,金庸說他一定支持。
為藝術性不再修改內容
稍後他很輕鬆地坐下來,就他自己的作品、在英國的學業與媒體閒聊。
問:往後幾部作品修改的方向如何?
答:不修了!
問:不修改內容?
答:《鹿鼎記》本來想把原先韋小寶的人,像阿珂這樣的,讓她們走掉,喜歡韋小寶的人讓她們留下來。但是考慮這本書的藝術性,要維持完整,所以不修了。
從道德上來看,韋小寶用了不正當的方法獲得利益,最後好像應該給他一個教訓才對。但是很多讀者,還有女性讀者,一直反對這樣的修改。所以為了維持藝術性,以後不修了。
................
原文載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092100038,00.html
有興趣而又看得懂的可以連結去看看. |
|
|
|
|
|
|
|
发表于 27-6-2006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頂 ....(灌水??? )
沒有啦, 該說的也說了, 等別人說 ..... |
|
|
|
|
|
|
|
发表于 27-6-200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有这样多人会读完哦?
坦白讲啦,看了也很难改变其他人的想法。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6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2006 03: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2006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nglim 于 21-9-2005 09:28 AM 发表
今天看了台灣的中國時報,有一篇關於金庸大俠的專訪,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轉載來與大家分享之:-
2005.09.21 中國時報
談修書 以後不改了 金庸:韋小寶還是七個老婆
陳希林╲台北報導
韋小寶安啦 ...
好..不錯..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iyan 于 1-7-2006 03:43 AM 发表
在这讲求效率的时代,我支持简体字
講求效率? 那不就是用電腦打字最有效率了? 請問電腦打字, 簡正(繁)都一樣, 效率提升在哪裡? 人民日報曾經對過去一些報導文章做過統計, 共252124個字裡, 用正(繁)體字平均每字為9.15劃, 用簡化字平均每字6.67劃, 這種效率的提升根本是空話。
印刷出版品照用原來的正體字, 用手寫字為求快速(這只有做生意才可能遇到的, 因為創時間), 一寫快即成行書, 行書連筆, 不就是類似簡化字了? 請問跟正式用字(印刷文牘)是用簡化字有何關係, 你寫的行書已接近簡化字了。效率不也同樣?
還有, 請問正楷規定用簡化字後, 難道用簡化字來印刷出版品、書籍, 會比較快而有效率嗎? 現在是古代手抄本時代麼? 是用你的手在「寫」這種方法來出版書籍的麼?
於是, 「在这讲求效率的时代」, 只有做生意、記者做筆記,... 想想要快的場合也只這些。請問小學生練字是只講述效率快速的? (寫字正確性, 工整性這些都不重要了?) 簡化字平均6.67劃, 比正體的9.15劃多了2.48劃, 其意義在哪裡?
但簡化字演生出的文化問傳承、斷層問題, 卻不是這麼一點少寫了2.48劃的效率可以補償的。(看一下大陸整體的文化水準, 平均上都比港台差。)
簡化字這個錯誤的文化政策, 比起1960年代的大躍進餓死千萬人、文化大革命的社會動亂, 其負面影響都要大。這些動亂都只是短期的大退步, 可輕易觀察到弊病, 事件過後也就過去了。但是文字是文化的載體, 卻一直留存著, 影響了後世; 不但影響為時長久, 弊端也不易察覺。不及時更正, 文化斷層更大。要知簡化字本身只是為了拉丁羅馬化, 用abc拼寫中文來鋪路的一個過渡產物, 它的設計是暫時性的, 根本也不理會其是好是壞。 上面命令交辦, 下面找幾個所謂文字學查一下民間以訛傳訛的錯字(叫做有群眾基礎),還有民間留傳手抄古書裡俗字、假借字、誤寫字等等等, 便是交差了事, 事情就這樣決定的。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都用了这么多年的简体字了,要一下子统一起来可说是不太可行。
最好就是学两种字体,这样就不用担心勾通的问题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