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与批判星洲副刊编辑曾毓林的《了解能促进和平》
星洲刊登了《是谁,制造了耶稣?》一文后,编辑曾毓林写了一篇回应读者的文章,题名为《了解可以促进和谐》。这个标题乍听下,十分难能可贵。然而,可信度有多高呢?孔子有曰:“听其言而观其行,人焉瘦哉?” 据说孔子年轻时耳朵也很软,别人说什么他信什么,后来才领悟到这样做有问题。于是,教导我们听了别人的话后,务必要审察他所做的,看看是否言行一致。如此一来,那个人的德性如何,就无所遁形了。
曾毓林编辑声称自己藉了解来促进和谐。此言是否属实?如今我们且遵从古人的训诲,对他的文章进行剖析,以便探讨他如何透过了解来促进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曾氏辩称自己是透过刊载富于争议性的书籍摘录来增加读者对该话题的了解。《制造耶稣》这本刊物在国外发表时,已引发轩然大波,曾氏不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仍然刊载,莫非想在国内引发类似的争议?敢问曾氏,挑起争端如何能增加了解,促进各宗教之间和谐?
二、曾氏推说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星洲副刊的观点。当国内因着星洲执意刊登该书摘录而闹得沸沸扬扬时,曾氏径自把责任往作者身上一推,撇下被舆论波及的宗教社群不管,转身就想开溜。曾氏想藉了解来促进和平的话还言犹在耳,怎么回头就忘了自己所倡导的思想理念?抑或只是把“了解促进和谐”当口号随口说说,沽名钓誉、蒙骗读者而已?
三、曾氏宣言星洲提供各宗教团体同等的平台,让彼此深入了解。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只要揭开副刊,对比一下佛教与其他宗教所占版位的篇幅,答案自有分晓。 与此同时,所有读者的文稿也都必须先经过编辑的严格筛选,才有付梓的可能。本来嘛,赖于我们对编辑的职业涵养所给予的高度信任,这原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按照日前副刊焦点刊载的文稿以及东窗事发后编辑随意搪塞责任的作风看来,星洲现任的编辑是否能够担当这个重责大任,不免令人起疑。
四、曾氏讥讽凡是质疑星洲刊载动机的读者,是对本身信仰不坚定的表现与固步自封的做法。曾编辑一方面极力赞扬大马读者的成熟度,另一方面又对能够独立思考并对编者的言论进行理性的评判的读者反唇相讥,这种前后矛盾的说辞另人怀疑编辑对“成熟”的界定究竟是什么。再者,编者公开使用这种语带轻蔑的口吻来回应特定宗教背景的读者,似乎也与其促进和谐的意旨相去甚远吧?
五、曾氏表示这是言论开放的年代,所以欢迎读者来稿讨论《制作耶稣》作者叶尔曼博士的看法。既然编辑赞同言论开放,笔者也谨此呼吁星洲履行编辑的信念,让读者在副刊上探讨该副刊断章取义叶氏问答摘录的做法,如何能够促进各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与和谐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曾毓林编辑的说辞并不能叫人心悦诚服。一篇《了解促进和谐》与其说是君子诚实无欺的内心告白,不如说是庸者文不对题的廉价口号。 (罗玉雁)
附:《星洲廣場》副總編輯曾毓林的《了解能促进和平》
(原文刊于2010年10月20日星洲日報/溝通平台)
本星期一副刊《焦點》轉載了《製造耶穌―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的作者巴特葉爾曼問答摘錄,隨後即接到一位讀者來函指“副刊並非學術機構,並不適合討論學術性課題,在篇幅上也難以提供此類學術性、複雜性課題全面論述的空間”;隨後也聲稱“有相當大的一群某宗教徒對活力副刊編輯的走向、策略一直來都非常關注,深深認為副刊有某一些隱藏的議程,對某些團體的觀點、立場不太尊重。”
對此我有話想說,副刊《焦點》經常刊載話題性文章,這純粹是從“話題”或“課題”出發。《製造耶穌》是本有爭議性的話題書,在國外引起廣泛討論,而大馬關心這話題的讀者有興趣知道本書作者的觀點,我們因而刊登有關問答摘錄。
這在副刊而言是平常不過的事;至於原書作者觀點如何,並不代表副刊的立場;而馬來西亞的讀者是已經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接受與不接受作者的觀點。
若說副刊有“隱議程”,這是莫須有的指責,有必要說明:《活力副刊》在辦任何心靈活動、甚至選用任何稿件,只考慮“導人向往美好和善良,淨化心靈”,從沒有任何見不得光的“隱議程”。最好的證明是,當適合讓各宗教代表一併同台交流的活動時,我們都同時邀請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代表一起同台演講,如最近舉行的“談鬼講座”、“臨終關懷”生死學講座皆如此;而副刊隨後也用同等的篇幅來報導法師、神父和牧師對同一課題的看法。
我瞭解畢竟無法盡如人意,但既然大家有同等的平台,何妨彼此多深入瞭解對方,這並無礙於削弱自己的信念――除非你對自己的信仰不具有信心。國外大學甚至已經有“比較宗教學”的學科,我們怎麼還能還固步自封?
針對有關巴特葉爾曼問答摘錄一文,文橋傳播中心(一基督教團體)總幹事黃子先生來函說“我已請陳金獅院長也寫一篇回應,希望可以在《生命樹》或其他版位刊登,您以為如何?”我馬上回函:“當然可以,這是一個言論開放的時代,對於該書作者的看法,歡迎任何人寫稿來《生命樹》討論。只要文中不要含人身攻擊即可。期待來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