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45|回复: 43
|
中医临床医案丛书(74种)简介
[复制链接]
|
|
另有完整临床资料书籍链键在此 :癌前病变认识
(1)《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家江瓘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之作。原书成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经清代名医魏之琇(玉横)重订。全书共十二卷,分为二百零五门。
本书大量搜集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同时博采经、史、子、集之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编者个人医案,共录病案2400余则,收辑内容广泛,涉及病类丰富,涵盖了传染病、内科杂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书中所载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疗等项,对部分重要医案还附有编者按语,提示该案要点,所以本书对于学习和吸取古代医家的治病经验,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更为有用。
本书既是明以前著名医学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在运用中医理论探讨和处理具体病证时,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之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治疗经验,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于书中不尽符合现代要求的个别论点,读者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28-2-2008 10: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2-2008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古今医案按
古今医案按-俞震(1708~1780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清代医家俞震纂辑,共十卷,系选辑历代名医之医案成书。其选案精当,取材严谨,上自仓公,下至叶桂,证分107门,凡医家60余位,载案近二千余则。该书按证列目,后附俞氏精心评语,论析切当,每多点睛之笔、对后世颇多启发。故本书深得后人推崇,是一部很有影响之医案著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魏之琇(1717~1772)
《续名医类案》36卷(原60卷),魏之琇,字玉潢,号柳洲,钱塘悬人。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魏氏本身是位学验俱富的临床医家。因鉴于明代《名医类案》所选资料尚多缺漏,而明后新见医案亦颇繁,乃“杂取近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之类,分门排纂。”全书分345门,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兼备,择案五千八百余则。分类条理清楚,选案广泛,尤以急性传染病治案所占篇幅甚大,其中痘症(天花)即占两卷之多,亦可见当时传染之烈及编撰者用心。他个人治案大多述证明晰,辨证精审,论治熨贴,记录详尽;而于抄录诸家案例,则加夹注和案后按语,着重于发明、辨析有关案例证治异同,议论较为平正可取。
此书现有《四库全书》本及同治、光绪年间刻本多种,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据信述堂重刊本(1885)影印出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08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程茂先医案
清康熙时,歙县名医程从周,(1580~?)字茂先,寄迹扬州,以儒通医,诊治多验,其将医案编为《程茂先医案》•四卷,于1632年刊行。不分门类,共记疑难病症90余例。徽商好儒,在扬州的徽商建有不少书院、读书楼,新安医家多为儒医,寓扬州的儒医每能借助书院等结社讨论,以研习、传播医学。程茂先于“戊辰(1628)一春,客芜城(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寓园,得数友人为词社”,与诸社友谈论、研习医学。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6-2-2008 07:1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叶天士先生医案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十年内,从师17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行医凡五六十年,誉满神州,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08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扫叶庄医案》
《扫叶庄医案》,四卷。清·薛雪撰
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其辨证之法,突出三焦特点,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清抄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薛雪,字生白,(1681~1770)号一瓢,江苏吴悬人。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2008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素圃医案》
《素圃医案》四卷。清•郑重光撰。郑重光(1637~1730)字在辛,号素圃老人,歙县人,为新安医学派一大代表医家。书成于1707年。卷一伤寒治效;卷二暑证,疟疾,痢疾治效;卷三诸中证,男病治效;卷四女病,胎产治效。郑氏擅长于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辨证真而用药准,故诊治疾病颇有胆识。方治以温补见长,但并无偏执。医案记录较生动、完整,有助于读者从中借鉴。现存康熙刻本。本书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沈氏医案》
《沈氏医案》。一卷。清•沈璠(1652~1730)撰。字鲁珍,松江府人,与马元仪同时,悄早于叶桂。作者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为清初名医之一,负盛名几十载。卷末附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现存抄本、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8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清•尤怡,字在泾撰,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人。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案语明确,说理简要。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医权初编》
《医权初编》 二卷。清·王三尊(字达士),海陵人。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从医数十年。《医权初编》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篇。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2-2008 08: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奇症汇》
《奇症汇》 八卷。清•沈源编辑,字岷源,别号抱元子,秀水人。刊于乾隆丙午1786年。编者搜罗医书及笔记、小说中有关疑难、怪疾等治案四百余则、按头、目、耳鼻等人体等部17类加以记叙,间或加入按语,阐发心得体会或个人见解。其中杂有一小部分传奇或病案,须予分析对待。现有乾隆五十一年刻本,抄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2-2008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2)《松心堂医案》
《松心堂医案》一卷,清代缪遵义著。缪氏字方彦,又字宜亭,松心,状元谬彤孙,广东学政曰藻子。吴县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二年(1737)进士及第,以知县用。因母病,遂究心岐黄,研读医籍,弃官为医,就诊者填塞街巷。缪氏生于官宦之家,由儒达官,以官通医,医术高超,其名与叶天士、薛生白齐,时称"吴中三名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2008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3)《印机草》
《印机草》清·马元仪撰于1713年,康熙,雍正年间苏州人,清初名医张石顽之高足,复游于喻昌之门,学识广博,医术高超,在康熙年间医名籍甚,从游者丛多。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妇科等治案。治疗上着重调和营卫,从气机论治,充分体现出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对病情分析亦较细致全面。现存初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及《周氏医学丛书》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2008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4)《何嗣宗医案》
《何嗣宗医案》何炫(1662~1722)。清医家。字嗣宗,号令昭,别号也愚。奉贤人,为江南何氏医学世系第十六代医。初习儒,入华亭庠,康熙三十年(1691年)岁贡生,后继世业。治病神明变化,屡起沉疴,求治者踵至。诊达官贵人,不畏左右非议,敢于坚持己见。乐施济贫病,设义塾以劝学,置义田以育婴。著有《何嗣宗医案》、《何氏伤寒纂要》、《金匮要略本义》等。子王模、鸿堂皆业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5)《环溪草堂医案》
《环溪草堂医案》3卷、作者王旭高, 清代名中医, 名泰林,以字行,别号退思居士。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生,无锡西门外坝桥人。幼年读书过目成诵,博涉经史子集。12岁从舅父高锦庭学医。他广览群籍,博采众议,上自轩辕、岐伯,下至清代医学名家,无不精读贯通。学医10年后,自己开业行医。嘉庆、道光年间,先以疡科问世,后又开治内科,声誉日增,求治者众多。
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平日行医遇疑难病症求治,必深思熟虑,慎重处方。其后有效与否,注意随访,必要时令其再诊,以完成全功。故所存医案,无不稳妥透彻。对贫穷患者,他必先行救治,不收酬金,甚至无偿供药。
王旭高一生医著颇丰,可惜晚年避乱乡间时,著述大多散失。后患病不起,于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去世,终年64岁。后人将其残存的著作收集整理、刊行于世,主要有《王旭高医书六种》、《王旭高临症医案》4卷、《环溪草堂医案》3卷、《医学刍言》、《医方歌括串解》、《景岳方歌诀》、《王旭高外科医案》、《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歌诀》、《西溪夜话录补缺》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5)《环溪草堂医案》
《环溪草堂医案》3卷、作者王旭高, 清代名中医, 名泰林,以字行,别号退思居士。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生,无锡西门外坝桥人。幼年读书过目成诵,博涉经史子集。12岁从舅父高锦庭学医。他广览群籍,博采众议,上自轩辕、岐伯,下至清代医学名家,无不精读贯通。学医10年后,自己开业行医。嘉庆、道光年间,先以疡科问世,后又开治内科,声誉日增,求治者众多。
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平日行医遇疑难病症求治,必深思熟虑,慎重处方。其后有效与否,注意随访,必要时令其再诊,以完成全功。故所存医案,无不稳妥透彻。对贫穷患者,他必先行救治,不收酬金,甚至无偿供药。
王旭高一生医著颇丰,可惜晚年避乱乡间时,著述大多散失。后患病不起,于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去世,终年64岁。后人将其残存的著作收集整理、刊行于世,主要有《王旭高医书六种》、《王旭高临症医案》4卷、《环溪草堂医案》3卷、《医学刍言》、《医方歌括串解》、《景岳方歌诀》、《王旭高外科医案》、《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歌诀》、《西溪夜话录补缺》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2-2008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6)《继志堂医案》
《继志堂医案》二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9世纪中期。本书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处方灵变周密,切于病情。本书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氏复加注按。曹氏医案还有《曹仁伯医案论》、《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等,均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光绪刻本,《柳选四家医案》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2-2008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7)《爱庐医案》
《爱庐医案》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七十六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爱庐方案》抄本中选录二十四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中,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2-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评选爱庐医案(案例一)
内伤杂病论
病经匝月,表热解后,杳不思纳,脉静舌净,神倦言懒。I既无外感留恋,又非老景颓唐。睛光流动,面色开旷,问所服之药,苦寒沉降者多矣。谅系胃气为药所因,非病也,亦非衰也。且进和中醒中,以悦脾胃,令其纳谷乃昌。
人参须五分 炒麦冬一钱 炒橘白五分 北沙参三钱 甘草三分 霍石斛三钱 生谷芽一两煎汤代水 野蔷薇露一两冲服
服药后令煮糜粥,以备半夜病人思纳,切嘱不可多与。
诒按:此方清润有余,尚欠流动。如胃气呆钝,稍加香、砂;胃有寒涎,稍增姜、夏:欲专和胃,加扁豆、莲子;欲兼和肝,加木瓜、乌梅;均可于此方随宜增入也。
邓评;曲审病情,了无遗误。
孙评;此等活泼心思,均从阅历而来。议虽尖巧,用药则平稳。
从叶氏养胃阴着笔,不可及之才也。
香稻叶露更佳,得谷之和气也。
再诊:胃气乍醒,脉形软弱;久饥之后,脏腑之气尚微,纳谷以匀为稳。至于用药,尚利轻灵,须俟胃气日隆,方可峻补。盖凡投补剂,必藉胃气敷布故也。经云:百病以胃气为本。又云:安谷则昌。其斯之谓欤。
人参须—钱 益智仁四分 炙甘草三分 石斛三钱 茯神三钱 南枣两枚 北沙参三钱 炒麦冬一钱五分 橘白七分 香谷芽—两
诒按:名言至理,几进补剂者,须识此意。
邓评:因胃气为苦寒所固,故略加益智以温运中阳,较为合度。
竟日悲思,半载纳减。询非脑怒感触所致,在病人亦不知悲从何来。一若放声号泣,乃能爽快,睡醒之际特甚,余如默坐亦然。韩昌黎云:凡人之歌也有思,哭也有怀,出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夫悲哀属肺,寝则气窒,醒则流通。想其乍醒之际,应通而犹窒焉,是以特其。揆之脉象,右寸细数而小滑,伏火挟痰有诸。或更有所惊恐,惊则气结,结则成痹,痹则升降失常,出纳呆钝,胃气所以日馁耳。拟以开结通痹为记,毋急急于
补也。
旋覆花一钱五分 玄参一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瓜萎皮一钱五分 薤白头三钱 紫菀七分 橘络—钱 安息香三枝 生铁落两许用铁锤,于擂盆内,和开水研至数百转,取汁冲入一小盂。
诒按:推想病清,思路曲折以达。
邓评:此病谓是痰火,人所共知。而归咎于肺,人所不知也。就其悲思纳减,毕竟痰重于火,故立方亦以祛痰为主,抑木降火佐之。
孙评:安息香究可不必,郁金、香附之失足矣;或以鲜菖蒲易之何如?
方虽奇峰突起,细按之仍和平活泼,其是名大家手段。
再诊:两进开结通痹之后,悲哀之态顿释,咯痰黄厚,胃纳稍思,脉之滑数亦缓。其为痰火痹结也明矣。拟以清泄通降继之,补不可投,岂妄谈哉。
炙桑皮一钱五分 炒什茹一钱五分 瓜蒌霜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黑桅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橘络一钱 冬瓜子三钱 紫菀五分 丝瓜络—钱
邓评:药病相当,有如以匙开锁。盖肺为娇脏,药本宣轻,故前方除铁落外,概取轻药。今仅存痰火余邪,允须轻灵为合度矣。
孙评:旋覆花仍不可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08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评选爱庐医案(例二)
内风门
眩晕多年,每发于湿蒸之令。今年初夏,潮湿过重,发亦频额。诊脉懦细,舌苔腻白。考古法眩晕一证,概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大旨不外乎风阳上旋,更辨别挟火挟痰以治之。今按脉证,乃湿郁上泛,挟浊痰腻膈所致。因故人未经论及,而临证亦罕见也。拟辛香运中,以化湿化痰主之。
制厚朴一钱 煨草果四分 炒苏子一钱五分 旋覆花一钱五分 茅术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钱 白芥子七分 椒目五分 赤苓三钱
诒按:所论病机投合。方中尚宜参入清泄肝阳之品,芍、蒺藜之类方稳;苏子似不必用。
又按:黄坤裁《四圣心源》中,论此等证最详。每以木燥土湿为言,勿谓前人末及也。
邓评:湿痰阻遏,清阳不得上升,以致眩晕。昔人于方书所尝论及,故《金匮》列眩晕于痰饮门,且恒用姜、桂,何谓前人未经
论及耶。
孙评:旋覆花最巧,可借以平风阳也,消痰则次矣。古人云:选药若选将,其斯之谓钦。
用椒目一味,或者有些浮肿乎。
再诊:眩晕不复作,舌白依然,脉濡便溏,脘中较爽。信系体肥多湿,嗜酒多湿,卧于地坑之上亦感湿,好饮冷茶亦停湿。倘泥于占法而投滋降,不亦远乎。再拟昨方加减,仍守太阳阳明主治。
茅术一钱 煨草果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土炒白术一钱五分 佩兰叶一钱五分 制厚朴一钱 旋覆花一钱五分 藿梗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通草一钱
诒按:眩晕由于痰湿壅遏者,亦所时有。然其中必有木火内郁,为痰湿所蔽。治当于疏化湿痰之中,仍参清泄之品乃合。
邓评:脉濡便溏,脾阳失健可知,故加土炒白术以健牌。
孙评:此证近人多以温胆汤加天麻、僵蚕之类。草换术较稳。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