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海神之風

大乘佛教入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7-2008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0-7-2008 02:17 PM 发表


也对,也对。。。

其实我的重点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是指另一种“不受后有”的境界。当然,如果这个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不存在或其实是指某天界,那么再讨论下去也是没 ...


有佛的愿力,有无量的寿命,有良善的修行环境,有诸多大善知识,远离邪恶与外道。

在净土跟佛与菩萨学习佛法,证到超越生死的境界,就不怕会堕落。

假如想象净土是一种属于的”不受后有的涅盘境界“,这样就不解大乘的涵义了。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20-7-2008 08: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7-2008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20-7-2008 08:52 PM 发表


有佛的愿力,有无量的寿命,有良善的修行环境,有诸多大善知识,远离邪恶与外道。

在净土跟佛与菩萨学习佛法,证到超越生死的境界,就不怕会堕落。

假如想象净土是一种属于的”不受后有的涅盘境界“,这样 ...


派写,派写。。。

谢谢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0-7-2008 07:18 PM 发表
佛陀在还没成佛之前是一位凡人不是吗?  


是的,一旦经过十月的胎中生活,已记不起前生所修行的正法,和凡人没分别。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0-7-2008 07:18 PM 发表
是一位王子有妻儿, 有多位妾女在身边陪伴.. 这是菩萨的生活, 凡人的生活, 那时菩萨也没能力渡人,


王子的身份,有妻儿, 有多位妾女,都是过去修行所带来的福报。这些福报,对我来说,几乎已是到了极点。认真想一想,为何悉达多太子能舍下身段出家,不去做一个转轮圣王?如果不是过去的修行和巴拉密,有多少人能在同样的情况下能舍下身段出家?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0-7-2008 07:18 PM 发表
在修行的六年, 菩萨是一位外道行者不是吗? 请问为何人们去追随未成道的菩萨而不是佛陀?


是的,在修行的六年,悉达多太子和外道没分别。这个时候追随悉达多太子的人,都只能学到外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7-2008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虽贵为王子并没有失去他的正念,精进力与智慧等德性。

菩萨对美女,权力,财富毫不贪着。跟外道仙人学习禅定,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马上就意识到这个境界并非究竟。这样高的智慧,并非是侥幸可以获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motion 的帖子

请问众生为何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1-7-2008 12:00 AM 发表
请问众生为何轮回?....................


因为无明所以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7-2008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0-7-2008 02:17 PM 发表


也对,也对。。。

其实我的重点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是指另一种“不受后有”的境界。当然,如果这个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不存在或其实是指某天界,那么再讨论下去也是没 ...


一却法唯心造。如果有很多人认为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当时机业力成熟,那么就会有这样的一个世界造出来,当然那个世界同样是虚幻的也会生灭败坏。如那个人的业力和心态刚好达到那个世界的标准就会在那里往生。。。

[ 本帖最后由 胜利 于 21-7-2008 12:3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yita 于 19-7-2008 12:33 PM 发表
不好意思我是来踩场的,
敢问楼主,你凭什么说你认同别人,不认同别人?
你是谁呢?你成就了什么令到你以自己的菩萨思想而感到自傲和自豪呢?如果什么都不是,那么你说了那么多难道你一刻也没有怀疑你自己所说的吗 ...


假如你到达过离皇宫不远,就大致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7-2008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0-7-2008 02:42 PM 发表
ABCDE病人是否能真的得治還要看當時的因緣咯,縱使有對症下藥的藥存世,但是如果配方上的藥不齊全,還是一樣發揮不了藥效;配方的藥找齊了,煉製上的問題也會出現而讓藥效改變。。。懂得開藥方的醫師,不一定懂得治病 ...

所以说





处处皆佛法啊。


大家比喻用得那样好,怎么就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3: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1-7-2008 12:00 AM 发表
请问众生为何轮回?....................


答:那堆火还有木材可烧嘛。要停止轮回,就得把木材给抽出来,或等木材给烧完。

虽然火堆里没有再加木材,也没有将木材从火堆里抽出来,已在火堆里的木材将接近烧完,火也将灭了。
我是如此看待悉达多太子的这一生。

(这只是我目前的观点,希望你不会介意)

[ 本帖最后由 motion 于 21-7-2008 03:1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3: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21-7-2008 02:38 AM 发表

所以说





处处皆佛法啊。


大家比喻用得那样好,怎么就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呢?


是否因为“法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21-7-2008 02:38 AM 发表

所以说

处处皆佛法啊。

大家比喻用得那样好,怎么就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呢?


基本上,菩薩乘是以慈悲心和菩提心這兩個關鍵心態來做對日常生活中的標準,也就是說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應該以慈悲和菩提之心來對待,更明顯的說是以負面不影響到眾緣所生的人事物和要經常保持清醒並盡量覺查到因緣的變化而對己心做某種程度的調適。。。因此,菩薩乘的學人應該如是處理生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09:37 AM 发表


基本上,菩薩乘是以慈悲心和菩提心這兩個關鍵心態來做對日常生活中的標準,也就是說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應該以慈悲和菩提之心來對待,更明顯的說是以負面不影響到眾緣所生的人事物和要經常保持清醒並盡量覺查到因緣 ...
嗯罗………………………………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21-7-2008 11:02 AM 发表
嗯罗………………………………唉…………………………


其實咧,每一個乘的出現都是在皈依以後而不是在皈依前。也就是說,不該是抉乘皈依而是覺苦集滅道而求皈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11:07 AM 发表


其實咧,每一個乘的出現都是在皈依以後而不是在皈依前。也就是說,不該是抉乘皈依而是覺苦集滅道而求皈依。
一般上,佛性在皈依以后反而变得制式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21-7-2008 11:23 AM 发表
一般上,佛性在皈依以后反而变得制式化。


坦白說,那是因為個人問題加上門派問題加上社會問題等等,就會造成,大部分的人在入門的時候不是以四聖諦為基礎而入門的。我認為,入門前是有必要釐清甚麼是教義,甚麼是人言,甚麼是社會眼光等等,若不然,皈依前的習氣問題就會被帶入佛門,然後造謠生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7-2008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11:34 AM 发表


坦白說,那是因為個人問題加上門派問題加上社會問題等等,就會造成,大部分的人在入門的時候不是以四聖諦為基礎而入門的。我認為,入門前是有必要釐清甚麼是教義,甚麼是人言,甚麼是社會眼光等等,若不然,皈依 ...
所以让我们先让他们念道德教育和了凡四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21-7-2008 11:37 AM 发表
所以让我们先让他们念道德教育和了凡四训?


道德教育是為倫理的根本,皈依前後都該去研讀實踐的。當然,佛教裡也有倫理的思想,舉例:了凡四訓也有牽涉到,也是有心向佛的人該去研習實踐的。

按菩薩乘(也就是俗稱的大乘佛法)的架構要入菩薩乘的門前,有必要認識甚麼是佛,甚麼是法,甚麼是僧,若不然,某人也只是入了某一黨派而已,掛名佛子卻行魔事。

補充一下,任何乘的入門都會以5戒10善、八正道為基礎的。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21-7-2008 11:4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11:47 AM 发表


道德教育是為倫理的根本,皈依前後都該去研讀實踐的。當然,佛教裡也有倫理的思想,舉例:了凡四訓也有牽涉到,也是有心向佛的人該去研習實踐的。

按菩薩乘(也就是俗稱的大乘佛法)的架構要入菩薩乘的門前, ...
呵呵呵~说得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0-7-2008 07:18 PM 发表
佛陀在还没成佛之前是一位凡人不是吗? 是一位王子有妻儿, 有多位妾女在身边陪伴.. 这是菩萨的生活, 凡人的生活, 那时菩萨也没能力渡人, 在修行的六年, 菩萨是一位外道行者不是吗? 请问为何人们去追随未成道的菩萨而不 ...

佛陀说过他在多生以前是阿罗汉.
后来修菩萨道,才成佛. 难到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反而退转,变成没能力渡人?
菩萨本可以离开六道轮回,但不忍见众生受苦,而回来渡众生.所以也才有释迦牟尼佛的出现.
他们的生活并不局限于在家或出家.

菩萨不是外道行者.
不回归心性,才是外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6-2024 10:21 PM , Processed in 0.06601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