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r.Business

【专题讨论】转载香港林行止专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09


各國大興土木商品長期看漲


      昨文說假如投資股市,中國股票的前景比美股佳,原因是今年兩國GDP增幅有雲泥之別;不過,若問現在投資股市或商品期貨哪一種盈利較優,筆者傾向於後者。當然,商品期貨指的不僅僅限於期貨交易所上牌(有不少是所謂未上牌交易〔non-exchange traded〕的商品如鈷、鎂、銠及矾土等)的商品,開採、經營有關商品的上市公司,亦應在考慮之列。

  經驗告訴大家,即使處於熊市,亦有升幅可人的股票;經驗同時顯示,能夠在熊市中獲利的,除了「空手道」高手,必然是對某類股票有過人認識的投資者或內幕客,唯這些均與散戶無緣。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大體而言,今年投資商品期貨勝算機會較高。

  規模龐大的澳洲礦務公司比利通(BHP Billiton,內地譯必和必拓)的行政總裁去周六對《華爾街日報》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個能源及商品因需求激增造成價格飛升的蓬勃期。第一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新興工業國目的在掠奪天然資源的殖民期;第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的歐洲和日本重建期;第三便是二十一世紀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印度及南亞諸國工業化。世界經濟因為這些國家工業現代化而保持增長,工業化意味對天然資源需求大增,由於供應追不上需求,有關商品價格迅速攀升,是勢所必然的。

  這些新興工業國對天然資源的需求,來自工業化之外,還有城市化。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的資料顯示,至二○二五年,城市居民佔中國總人口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之所以吸引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唯一原因是有形及無形工業發達令人均收入較高,高入息必然帶來高消費;顧問公司麥健時最近指出中國的GDP增長在二 ○○五年百分之二十五來自城市人的消費,至二○二五年,此比例將上升至百分之三十三(具體數字為二十一萬七千億元人民幣);印度的情況近似,一九九一年,印度有二十三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至二○○一年,這樣的城市已有三十五個。農村是生產基地,城市是消費中心,大城市的快速形成,意味對電力、交通、食水以至住房的需求大增,為了滿足城市人的需求,政府或企業必然要在基建上投下巨資,而基建在在需要原材料……。麥健時的報告指在未來十五年,中國將興建二萬至五萬幢摩天大樓、鋪築五十億平方米道路、一百七十座城市會興建地車;印度新德里州地車第一期工程於二○○五年通車,整項工程在二○二○年完工時,里數和載客量均超過世界聞名的倫敦地車網絡!

  上述這些估計,俱作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之前,不過,專家認為即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對中、印的國內建設亦不會有重大影響,世界銀行去周三發表的報告,指「亞洲國家已成功地把出口重心從美國轉移至發展中國家、歐洲及(中東)海灣諸國」;同樣重要的是,健康的財政狀況(巨額的外滙儲備),即使出口稍不如人意,亦可通過財政政策吸引投資、創造就業,而與城市化並存的高消費刺激增長,減低甚至抵銷出口放緩的負面影響。

  摩根士丹利最近的報告預期在未來十年,新興國家在基建(包括水、電、物業、海港、公路和機場等)上的投資額達二十一萬七千億(美元.下同),其中亞洲國家佔百分之六十七(主要是中國)、東歐百分之十五、拉美百分之十一、中東百分之四和非洲百分之三;能源專家西蒙斯指出未來十五年世界需要修建十萬里長的輸油管、可提煉五千萬桶原油的煉油廠(成本三十萬億)和裝置五百座岸外鑽井台(成本二千五百億),西蒙斯的「油產見頂論」不是人人同意,但他對各國大興土木、能源需求日增「石油供應業」漸入高潮的預期,大家不可不注意。還有,國際能源局(IEA)估計從今年至二○三○年,世界各國在「能源供應基建」(energy supply infrastructure)的總投資額為二十二萬億(其十一萬六千用於發電及輸電網絡);另一方面,新興工業國城市化已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與麥健時齊名的咸米頓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估計在二○○五至二○三○年間,世界各國在城市建設上的投資總額四十萬億(其中把供水系統現代化的投資為二十二萬六千億)。這種投資規模,扯緊有關原料供應進而令其價格揚升,是免不了的。

  至於如斯龐大投資的資金來源,除了中國、俄羅斯能自供自給,相信石油出口國會擔當重大角色。摩根士丹利的首席貨幣經濟學家三月中旬在一份報告中揭示了一些很驚人的數字,他說以每桶石油百元計,已知石油蘊藏總值達一百零四十萬億,其中海灣國家(GCC)佔四十八萬億,石油出口國組織成員國四十四萬億,加拿大、挪威、墨西哥和俄國十二萬億;只要企穩百元,今年石油出口的總收入共二萬一千億……。坐擁以千億美元計的現金財富,石油出口國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已愈來愈重要。

  在商品期貨上投資,當然不可能一買便漲,昨天本報第三十一貢的〈滯脹難出現通縮更堪憂─商品牛市臨嚴峻考驗〉一文所陳示的理由,俱言之成理;不過,長期而言(請暫忘凱恩斯的看法),在商品上投資,應該較購進與商品無關的股票有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0

入市前不近女色的科學根據

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因投機泰銖而輸掉全副家當五千多萬美元的大炒家尼德霍化(Victor Niederhoffer,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在其《一個投機者的教育》中,對性與投機(他因此鑄造一個新字spexual)有很風趣、詳盡的描寫。他說做愛與發財有一共通點─靜。求財須靜,做愛亦不可被人騷擾!除此之外,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更不能「合併處理」。尼德霍化強調他在市場決戰做大買賣前夕,決不做愛,這雖然是他的個人風格,相信也是不少大炒家們的共同守則,因為做愛會分心分神,欲在市場上下其手,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才望有成。

  尼德霍化說他高小時參加校際手球(handball)比賽,連勝數場,奪標有望,哪知球場旁邊突然出現一位「可能是美東第一位」穿比基尼的少女,令他神情恍惚,以至不能集中精神,結果反勝為敗。一九七四年他在普林斯頓參加全美壁球賽,入圍,全國冠軍唾手可得,哪知專程來作專訪的《每日新聞》女記者,美艷不可方物,令他心旌搖曳,以致無心戀戰,連場皆北(後來他賽前「不近女色」,連奪五屆全美壁球冠軍)。當然,尼德霍化的經驗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他對女色的看法,絕非對女性不敬,只說明女性的魅力太大,令男性神魂顛倒不能專心致志於工作。

  尼德霍化花了整整一章十八頁的篇幅,論性與投機的關係,在他搜集的文獻中,以性為餌成功達成生意目的的事例甚多,比如垃圾債券大王米爾根請荷里活妓女到酒會推銷債券、華爾街著名女經紀出賣色相拉客等;這些人生意做成佣金落袋,可惜人格喪盡。二十世紀初葉大名鼎鼎的鐵路大王兼大炒家溫得標(Vanderbilt)為一雙姊妹花經紀着迷,「他喜歡在她們身上上下其手」,結果炒無不贏的溫得標,在她們手上購進無數蝕本貨!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美國股市監管未嚴,華爾街出了許多草莽炒家,其中較有名的費斯克(J. Fisk)、李雲摩(J. T. Livermore),都是數度破產數度發財最後潦倒以終的大投機家,他們之敗,原因多端,據其傳記作者的說法,其病在縱慾……。

  做投資或投機決策前不可近女色(女炒家當然不可近男色),從這段寫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的短文(收在《通縮初現》及《拈來趣味》二書)看,似乎已有「定論」,可是,為什麼會如此?一直找不到答案。直至在數天前(四月七日)美國有線新聞網站(CNN.com)讀到一則〈男性大腦把性和金錢掛鈎〉的新聞,才算找到答案。

  史丹福和西北大學四位財務學和心理學家,以十五名「異性戀」的史丹福男生為實驗品,結果顯示當他們有性衝動時─引起性衝動的可能是中彩票和吃朱古力─ 腦中的依伏神經核(V-Shaped nucleus accumbens)受刺激,便可能做出非理性決策;不過,以性感女郎對男性投機決策影響力最大,一位作者指出,不必性感女郎作出提示,她的出現已足對男性造成「情緒衝擊」,進而令他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顯而易見,在這種環境下作出的決策,大都是非理性的。

  這項實驗和最近有學者得出「異性戀」男性看四級色情電影後會作出高危性決策的結論吻合。

  在評論上述這些「科學發現」時,佐治梅遜大學一位經濟學者指出:「性與貪婪之間的聯繫,自古已然;男性在人類進化過程扮演不辭勞苦的獵人和農夫的角色,根本原因在取悅、吸引女性;當壯男遇上美女有性衝動時作出高危決策,不足為奇。」  CNN.com引述的論文刊三月二十六日的 NeuroReport,題目為〈Nucleus accumbens activation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reward cues on financial risk taking〉。如果不是CNN的老記發掘出來,筆者肯定錯過對題目內容不甚了了的文章。成稿後上網瀏覽,原來最先報道此事的是四月五日《印度時報》,其內容與CNN的雷同,後者的報道顯然是以前者為「範本」。

  無獨有偶,這幾天正在翻閱的《可預期的非理性》(Dan Airely:《Predictably Irrational》,HarperCollins。這是游清源的譯名)第五章〈情慾的影響〉,則是作者艾里客座加州柏克萊時,以該校一班男生做近似上述的「性與非理性」實驗,由於實驗不僅限於看「鹹片」,還包括手淫,茲事體大,艾里教授因此把計劃(實驗具體內容)上呈其僱主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後者為此成立小組(包括女學者)討論審核後照準。為學術研究而手淫,似是第一次。筆者打算稍後詳談這本書。這裏略提艾里教授的實驗─其中一項實驗是要「實驗品」看「艷相」、左手手淫右手操作電腦答覆艾里設定的題目……。

  艾里的結論是,當「實驗品」無心性事、不動情時,他們只會和「夢中情人」做愛;當他們「慾火攻心」時,他們連「敵人」亦可以是做愛的對象,同時視性病如無物……。艾里認為史蒂文遜於一八八五年出版的小說《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對人有善惡雙重性格的描述,完全正確,受道德規範和不受規範的人是「二個人」─受性衝動的影響,大多數人(艾里的實驗中是所有人)會作出異於常態的決策。

  結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行為經濟學,通過科學實驗,解答了尼德霍化做重大投資決策前不敢近女色的原因。

  應該補上一筆的是,上引二項實驗,都不包括女性,這不是對女性不尊重,而是學者們很難找到一些「異性戀」女性有共同興趣的色情物事,無法集體地撩起她們的慾火,有關的實驗便不能進行。

  *更正 昨天最後第三段「其中十一萬六用於」應為「十一萬六千億……」;最後第二段的一百零四十萬億應為「一百零四十億」。謝P.N的提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1

美證實油藏極豐油市投機性愈濃一、

  本文見報時,美國能源局有關中部地區威利斯敦盆地(Williston Basin)的石油蘊藏報告也許已發表;威利斯敦盆地的貝肯頁岩(Bakken Shale)涵蓋北達科卡州、蒙坦那和加拿大明尼托巴省及沙斯喀徹溫省(何以美國的地質部門把加拿大亦列為研發地區?)總共二萬五千平方里,這裏在一九五三年已發現有油藏,長期沒有新發展,近年才突飛猛晉,皆因石油有價及科技進步(主要是臥式鑽探〔Horizontal drilling〕的發明)所致;事實上,該區有豐富油藏已被肯定,這從北達科卡州的油井數量從二○○六年的約三百座增至去年的四百五十七座可見(大部分屬所謂「盲目鑽探井」〔Wildcat〕);資本家無寶不落,油井大增,反映了該區油產前景被看好。

  一九九五年的《地質調查》顯示貝肯頁岩藏油一億五千一百萬桶,去年底的估計激增至二千七百一十億桶至五千零三十億桶之間(平均數在四千億桶左右),如果今天(或明天)公布的數字與此相近,美國馬上躋身石油大國;目前美國已知及在現有技術下可開採的石油藏量為一千七百四十億六千七百萬桶,可見貝肯頁岩石油藏量之巨。不過,由於該區藏油深入地下約二里(在三千一百尺至一萬一千尺之間),是地質學家所說的「非一般性資源」(unconventional resource),以現有技術開採,能抽取的石油數量,專家亦說不準─目前的估計在油藏量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十(即一百二十億至二千億桶),因為從深入地底二里的沉積岩孔隙結構層採油,難度高成本重(初步估計不計運輸費每桶成本十六至二十美元間),因此,只有油價企穩百元以上及採油科技突飛猛晉,開發貝肯頁岩石油才是具經濟效益的生意經。

  貝肯石油的開發,是否推翻了油產見頂說?答案是「說不準」。其一是改變不了低成本如中東油國的油產已經或快將(在二○一一至一二年間)見頂的事實;其一是高成本石油供應增加,唯加幅要視開採結果而定。這種前景不明朗情況,令油市投機氣氛愈濃,而油國會否採取行動壓低油價令開採高成本石油風險太大而缺乏投資者甚至停產,更是石油炒家要密切留意的發展。

二、

  貝肯有油但產量及成本未知,現在談油,當然不能把之計算在內。以目前原油生產情況看,未來供不應求趨於嚴重。統計數據顯示,在油產微跌而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幅百分之一至二,到了二○一八年,世界每天短缺的石油達二千六百萬桶(二○○八至二○一五年「油產高原」為每日七千萬桶)。沙地阿拉伯已知油藏估計為三千五百億桶,迄今已「出土」的共一千一百四十億桶,存量約為二千三百五十億桶(這是蜆売的數字,沙地政府的數字為二千六百四十億桶),沙地油藏量尚豐,問題是存油的質量較劣,提煉及開採成本則較重;沙地石油日產量徘徊在九百萬至九百五十萬桶之間已有三、四年,她要把日產量提高一千萬至一千一百萬桶,增幅不大但難度高成本重且不易達標─沙地過去常說其產油設施可日產一千五百桶,已被證實為「假大空」。

  「假大空」為中東油國的通病,石油專家認為沙地已證實的蘊藏量,實際比官方的數字少三百億桶,伊拉克少六百億桶(官方公布的數字一千一百五十億桶),伊朗亦少六百億桶(官方公布一千三百億桶,實際可能只有七百億桶),更有甚的是,伊朗油產百分之七十五來自蘊藏量已開採過半的油田,另一半的開採倍感困難。一如筆者過去多次指出,開採只餘不足一半的油井,大都必須採取灌水法,水資源大量消耗,令水荒形勢愈形惡化。

  世界被證實的油藏約二萬億桶,這些年來,一共開採了一萬一千億桶,餘下的在九千萬億桶左右(不包括貝肯石油),大體而言,眾多於五、六十年代發現開採的油田已相繼進入產量低成本高時期,這意味石油出口國的邊際利潤率已進入下降軌!

  由於美元頹態難挽,專家估計OPEC不會讓油價跌破八十五美元;另一方面,若油價炒高至一百五十美元,石油出口國組織亦無法在短期內增加產量;其實,增加油產對油國短期有利長期有害,因為油盡之後便會面對「資源空洞化」的惡化環境,因此,與其全力開採何如維持穩定產量保持偏高油價,在延長開採期的同時,等待採油科技突破以降低成本。

  油市向來是「專家市」,目前未知因素日多,欲在油市有所斬獲的困難大增。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似乎是油價不易下降,但走勢受貝肯油田產量多寡的影響,而貝肯油田的產量是未知之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4


經濟呆滯滙價弱 美霸主地位不變


      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前景似乎不太妙─財長保爾森去周三在國會如是說─究竟她將何去何處?近來成為與友人及小輩閒談的熱門題材,料讀者也許有興趣,茲把淺見衍成短文,以供參考。

  美國是二次大戰的最大贏家,疆土未受炮火摧殘,工商農礦百業基礎不僅完整無缺,且因供應戰爭物資而壯大;美洲以外各國都受戰爭破壞,歐洲和亞洲甚至出現饑荒。相比之下,美國的優勢特別明顯。

  眾所周知,美國有效地利用這種比他國優越的形勢,在戰後迅速攀登世界第一經濟(軍事當然不消說)強國地位,她和另一軍事強國蘇聯陷入「冷戰」對峙之局,雙方博弈的結果是彼此均不敢「先發制人」,令核子彈頭滿倉滿庫但數十年來並未發生「核子意外」,為世界經濟發展營造了有利環境。在美國經援扶助下,歐洲和日本都在廢墟中重建,由於徹底「走資」,在短短十數年時間內在經濟線上取得重大成就。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把美國經濟推進顛峰,戰後至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前,可說是美國的「盛世」。美國資本家馴伏了一度非常激進、受社會主義思潮影響的左傾工會,適當的社會福利制度撫平了基層人民反建制的怨氣,工會無法「發威」;在這種社會基本和諧、經濟循盛衰循環反覆向前的大氣候下,美國從五十年代開始便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和足與蘇聯一較雄長的軍事霸主。

  長話短說,主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因為市場競爭慘烈而彰顯了制度的缺失。非常明顯,獨佔和專利行業的盈利能力最強,然而,自由競爭等於企業只要有利可圖,便無法長久保持獨佔和專利的市場優勢,香港俗話「瘦田冇(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是自由市場商業活動的最佳的寫照,這等於說它們的邊際利潤拾級而下。經濟學教科書上雖然把自由競爭視為資本主義神聖不可侵犯的鐵律,但自由競爭對資本家賺取最大利潤的目的極為不利,競爭令利潤萎縮以至企業倒閉(這便是所謂「惡性競爭」的結果),是不必諱言的事實─當然,我們可視之為汰弱留強的資本主義社會進化必經過程,但處此經濟陷入衰退、滯脹或蕭條的「衰世」,這種社會轉變會使不少人吃不消。

  資本家因應「不景氣」的辦法,一如香港人八十年代以來所見,首先是工業外移至低成本地區(港廠主要搬往內地,美、德、英、法和日本的則遷至內地、印度、巴西、台灣、越南和馬來西亞,甚至印尼);接着是資本家眼見工業在「割喉式」競爭下利錢日薄以至有如雞肋,紛紛把本該再投資在本業或相關行業的資金轉投金融市場。這種港人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範式轉移」─從有形(實業)的工業進入無形的炒業(投機活動)。

  投機活動的最大特色是把潛存人心深處的貪婪天性誘發出來,這種天性意味金融衍生工具推陳出新甚至無中生有的產品都有市場需求。金融機構高薪向學術界挖角,僱用許多有高級理科學位的所謂「火箭專家」,設計出千奇百怪不少連行家亦不易參透的產品(美國前財長現任高盛副主席的魯賓,去周公開說他不明白「liquidity put」是什麼東西)!五花八門的投機工具(衍生產品)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炒風,最後爆發危機,而當局為顧存大局,不得不以納稅人的錢「救市」!

  戰後「先使未來錢」的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其先只是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靠借貸,提前過「未來的美好日子」;到了投機活動勃興,大利當前,金融業投機者更奮不顧身,一元資本做數十元「生意」已屢見不鮮,這些並非累積的資本而是靠借貸而來的債務,不論投機過程多麼刺激,終有必須償還的一天,在風調雨順尤其是「手風順」的日子,還債只是「賺之餘」;但在風高浪急遑論出現大海嘯的時候,不知轉市將至而做好安全部署者便無力還債,「債務危機」和「破產潮」便接踵而至,如天災過後,一切不復舊觀;究竟美國經濟將如何收場(對美國經濟以至油價等經常測不準唯推理則合情合理的《經濟學人》,去周五的社論預期美經濟不致大衰退但呆滯悶局會持續多年),大家只能「走着瞧」。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信貸市場風暴一個接一個(泡沫逐一爆破),加上美國財赤因在中東用兵已山積至天文數字不能形容的龐大程度,美元滙價遂江河日下……。如今美國的經濟條件肯定較戰後的四十年代中葉大有不如,美國經濟能否在經歷資本主義商業循環低潮後再攀高峰重呈旺景,再一次成為西方經濟的「火車頭」?存疑者多的是。不少論者指石油產銷國特別是海灣六國(GCC,包括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爾、阿聯酋及沙地阿拉伯)至二○二○年,只要每桶油價企在七十美元水平,其累計石油收入將達六萬億美元,若在百元水平,將達九萬億;整個GCC只有三千五百餘萬人口,她們的資金,加上仍高速增長的中國外儲,可能通過收購、投資而成為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世界的「話事人」進而主導國際世界!美國經濟的確水深火熱,政府、企業、炒家和消費者必然要為「先使未來沒有的錢」而付出代價,但美國不會因此一沉不起,亦不致喪失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領導地位。原因很簡單,第一、美國政治穩定,政黨雖然經常互指鼻子大罵,這是「和而不同」的典型,國本絕不因此動搖;第二、美國的價值觀仍受普世認同─社會主義國家不過以不同手段達致相近的標的;第三、美元滙價縱然大起大落,其為世界通貨的地位受損而未變,這等於她仍有隨心所欲開動印鈔機的能力;第四、列根以來窮兵黷武,為美國債台高築成因之一,然而,以「隨印隨有」的紙幣換來軍事獨霸地位(如資本家印「公仔紙」換實物!),你說美國決策者不精明?現在的情況好比美國是個孔武有力好勇善鬥霸道的人,即使不得人心,亦會以超強的軍力繼續在世界各地保護其政經利益。換句話說,美國經濟陷入困境,是鐵般事實,但美國的國際地位,在可見將來不會被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5

油價跌不下來煤價大幅上升

一、

  去周五本欄指「一九九五年的《地質報告》顯示貝肯頁岩藏油一億五千一百萬桶,去年底的估計激增至二千七百一十億桶至五千零三十億桶……」。稍後公布的《地質報告》(U.S. Geological Survey),證實貝肯頁岩的「未發現、以現有技術可開採的石油蘊藏」只在三十億至四十三億桶之間,以其平均數三十六億桶計,比九五年的估計多出二十五倍,但遠遠低於去年底估計的數量。三、四十億桶是大數目,不過,和加拿大阿爾拔省(和黃的赫斯基油公司基地在此)的油砂含油一千七百五十億桶至三千億桶及沙地阿拉伯石油蘊藏二千六百億桶比較,貝肯頁岩無法使美國躋身石油大國之林,彰彰明甚。由於官方公布的數字與民間的落差太大(數千億桶與數十億桶之比),料日後會不斷傳出藏油量的消息。貝肯頁岩油藏量將成為炒賣石油的藉口。

  油價雖然徘徊不前,然而,在百元(美元.下同)之上企得甚穩(寫稿時已重上一百一十元水平),它不僅未如金價由於國基會拋售而受壓,無法重上千美元大關,在此經濟快進入或已陷入衰退期而市場對能源需求有減無增的情形下,穩守百元,對「好友」而言,已屬難能可貴。

  基於油產高峰已近或已至的「假設」,筆者近一二年來是油價「大好友」,事實證明這種看法與現實十分接近,問題是油價持續漲升至百元以上,在現水平是否仍可看好?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所持理由,屬老生常談,此為在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拖低全球增長之下,石油仍然供不應求。

  昨天讀到一份報告,指去冬中東無雨,經驗預示今年夏天會非常乾燥炎熱。這種氣候對油價有什麼影響?專家俱認為可在諸多看好油價的理由上加上這一項。中東油國近年大興土木,發展現代化住宅和商廈,這些建築在夏天非大開空調不能居住和辦公;酷熱天氣必須校低溫度,這消耗更多能源,此種現象意味今年中東油國的石油出口量也許會萎縮,可以肯定的是無法增加。大家現在常在媒體上看見杜拜在新填地上興建超現代化住宅休憩區棕櫚島,令這個人工島興旺熱鬧的唯一動力是電力,估計顯示在未來十二年,杜拜的電力消耗將增一倍,用以發電的能源消耗相應增加,是不言而喻的。上述種種,等於聯合酋長國本身的石油需求急揚,海灣諸國必然減少石油出口,把石油留為己用─賣給區內國家可能更化算,因為運費大為廉宜。無論如何,油產國對石油需求日殷,出口石油減少或無法增加,均對油價有上升壓力。

二、

  石油天然氣之外,煤價近來亦漲個不亦樂乎;由於以煤發電仍甚普遍,自由市場的電費將因煤價急升而上漲。煤價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澳洲煤區昆士蘭近月豪雨成災影響產量,而中國、南非和越南則因本國需求甚殷減少出口。和石油及天然氣價格一樣,煤價亦因供不應求而飛升。

  據《麥克勞斯基煤礦報告》(McCloskey's Coal Report)透露的消息,比利通(必和必拓)去月已和印度最大煉鋼廠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 Mittal)簽署應供煉焦煤(coking coal)合同,數量未見透露,平均價格為每噸三百零五元,比去年漲價二倍左右;南韓煉鋼廠浦項鋼鐵(POSCO)亦以相近價格和供應商簽署供煤合同。至於發電廠用的燃煤(thermal coal),據路透社消息,世界最大供應商瑞士的Xstrata公司已和日本的中部電力(Chubu)發電廠簽署供煤合同,平均噸價一百二十五元,比去年剛好漲百分之一百二十五……。按照「市場規律」,日本、南韓和台灣電費將相應上升,以反映煤價的上漲,但這些國家(地區)的電費因政治理由,不可能因成本上漲而「轉嫁」給消費者,結果是電廠無利可圖,不會擴大產電投資,未來停電及分區供電的情況必會出現。香港電力公司利潤受保障,必要時可以上調價格,此中的害處當然甚多,但電力供應因此獲得保證。

  據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www.serc.gov.cn)的消息,今年為滿足市場需求,內地發電需煤十四億噸(去年為十二億八千二百萬噸);市場人士估計中國今年缺煤在三億噸左右,這種預測數字未必準確,不過,中國對煤的需求大增,則是事實,在市場的事市場解決的環境下,內地電力收費必然上升,這會抑制需求、減少浪費,最終可望達致供求平衡;然而今年內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抑制通貨膨脹,因此管制電費、不准漲價,結果是通脹不致惡化,而法人私人盡情耗電,為了保障供電,電力公司只有購進高價燃煤……,它們的利潤因此下降甚至虧本,一如筆者日前指出,中國政府為了照顧人民營造和諧社會,犧牲股民利益是等閒事!投資者很難從中牟利,是大家必須體認的事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6

銀彈左右學術整合兩極思維

一、

  十三日《紐約時報》有一篇述說對大學作有條件捐款之弊的特稿,對捐學成風的香港,有一定現實意義。無獨有偶,四月號上海《書城》發表南橋所寫〈大學.大款.大眾〉長文,評述議論「新美國基金會」研究員珍妮花.華絲班的《大學公司─高等教育機構的腐化》,其中談及企業捐款給大學以交換受惠部門的研究成果之不合理,對此間的慈善家頗有啟迪作用;大學應做公正無偏袒的研究(disinterested research),這是大學維繫公眾信心和獲得政府資助的重要原因,若因遷就捐款人的意願而把研究成果「私有化」,大學的本質便會慢慢質變!《書城》這篇文章和華絲班的書(J. Washburn: 《University Inc: The Corporate Corrup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ic Book)都值得推薦。

  今天寫有條件捐款給大學,並非無端端,而是因為去周末一則新聞及本報一篇訪問稿而起。

  據外電報道,美國金融集團布蘭奇銀行及信託公司(BB and T Corp)近年多次對美國大專院校慷慨捐款,而附帶的條件若非要求大學設「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講座」,便是指派教授專門講授阿當.史密斯的《原富》和艾.蘭德的《地球的震慄》(《The Atlas Shrugged》,內地譯《阿拉斯聳聳肩》;順便一提,Ayn Rand的Ayn與英文的Mine和Pine同韻,音譯艾才正確;音譯本可自由發揮,唯蘭德對此十分在意,多次說「我不是安.蘭德」,為尊重蘭德,最好替她正名)。這家公司又捐款設「客觀主義」教席,Objectivism是蘭德哲學的精髓,它強調理性和個人主義、排斥宗教,同時鼓吹自私自利、反對利他主義(Altruism,內地應譯為「專門利人毫不利己」才合黨性);這種漠視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提出人的內心有一個「個人道德檢查員」,不斷檢討、評估自私行為是否利己損人的王道主張,不見容於「道德大多數」,因此主流學界大都和蘭德劃清界線、避之則吉;一般學府不會教授蘭德哲學,理由是「太膚淺,無法建構有系統的課程」。蘭德在象牙塔內被冷落的情況,已因企業捐款指定要教授她的小說和哲學而改變。「蘭德學」會否成為顯學,大家不妨留意。

  根據經濟學大師佛利民的分析,人們喜歡捐款給大學的原因是具有「紀念性」(Monumental),這即是說,大學以替捐款者樹碑勒石建大樓設講座甚至以廁所命名招徠捐款;捐款於是成為一種有「互補性」的互惠交易─大學因此獲得大量「校產」而捐款者的大名則可傳諸後世─這對求財和求名的雙方都有利,因此「交易頻仍」。可是,如今捐款條件是加進新課程,涉及意識形態問題,且有「干涉學術自由」之嫌,其影響之深廣,不言而喻。非常明顯,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說得出學科的大學,不教授蘭德的著作,必有道理,如今這種持之有年的「道理」抵受不了銀彈的襲擊而失守,引起「高等學府的震慄」,可以預期。

二、

  企業捐款要大學教授「蘭德學」,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淵源有自。蘭德向為資本家賞識,《源頭》的主角羅阿克(H. Roark)和《地球》的蓋爾特(J. Galt),都是「商人英雄」,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男女精英膜拜……。新舊世紀之交的科網狂潮,造就一批億萬巨富,這些大都以加州硅谷為基地的青年「財」俊,從蘭德的著作中找到精神出路、獲得心理慰藉!蘭德主張絕對自私、人為自己而活、人的最高標的在追求理性或開明自利(rational /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和本身的快樂,以至無條件歌頌弱肉強食的原始資本主義,正中「新發財」們下懷,遂把「蘭德學」視為「貪婪福音」(The Gospel of Greed)。有了蘭德哲學,一夕暴富者便富得心安理得。

  在蘭德字典中,貪婪有正面意義,白手興家驟然暴富的創業家,在蘭德著作中看到希望,找到他們的「心靈雞湯」!

  「蘭德學」雖然被主流學界排斥,其著作卻長期暢銷。《地球》一九五七年問世,迄今銷售已逾六百萬冊;八十年代,赤裸裸的自私和不擇手段的賺錢不為社會大眾認同,是蘭德「沉潛」的日子,這本小說平均年銷亦有七萬七千冊,科網潮使她成為硅谷新教主後,銷路大增,去年年銷近二十萬冊……。有關蘭德著作的銷情及「專門店」等等,筆者在二○○五年九月底「百年冥壽談蘭德」系列(收在《老手新丁》一書)有清楚交代。

  四月十日在〈百年孤「籍」─曾俊華的書與思〉,財政司司長對本報記者說他有一男一女的偶像,男是今年八十歲的麻省理工榮休教授、語言學大師、普世文法權威杭士基(他對二十世紀語言學的最大貢獻是創出「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女便是本文所說的蘭德。曾氏說他對杭士基「佩服到五體投地」,筆者不免有點困惑,杭士基是美國學者中最著名的政治異見分子,並且身體力行,每每成為反建制街頭活動的先鋒,這些行為雖然「出位」但可接受,令人、尤其是香港人、特別是港府高官不應認同的是杭士基服膺的「無政府主義經濟學」(Anarchist Econnomics),因為其「哲學」與本港行之有年的放任自由式資本主義南轅北轍;這種旁門左道經濟學反資本主義,主張改革一切「高壓性」的經濟活動、私有產權、層次生產關係(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生產模式)、貸款利息。杭士基的政治傾向屬於極左派,與「香港精神」背道而馳;蘭德則是極右派……。曾司長能夠在左右兩極中吸取精華、取得平衡,也許正是他的處女財政預算案能為各方接受的底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7

「補鑊法」與「本能反應」

      在金融新聞方面,近來佔據最大篇幅和頻率的,是次按危機引致的損失和企業行政總裁的收入;前者的數字估計在一萬億(美元.下同)水平;後者的實際收入數額教人瞠目結舌,與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盈利倒退正在計劃大裁員的新聞互相「輝映」,有股說不出的詭異。

  估計次按損失的數字,筆者認為有被誇大的可能,這便如李宗吾在《厚黑學》中所說的「補鑊法」,鄉下人的生鐵鍋有裂痕,請匠人修補,工匠乘主人不察,把裂痕鑿大,然後索取較高的工錢。現在有關的公私機構可能人同此心,把次按的後遺問題盡量放大。在公營部門來說,處理大問題責任相應增重,地位亦更重要,擴充編制增聘人手有了藉口;至於私營部門,當然可更有效地公然「趁火打劫」,牟取更大利潤……,摩根收購貝爾斯登的出價於數日間便增數倍,有如補鍋匠鑿大裂痕的伎倆被發現不得不壓低利錢(提高收購價)!

  經濟低迷企業盈利大不如前,然而行政總裁的收入依然高得驚人,從這數天來《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公布與顧問公司合作的二○○七年CEO報酬調查看,「盈利下跌CEO報酬上升」之勢甚為明顯,美國二百大企業(年營收五十億以上)的CEO,去年薪金加花紅的中位數二百九十三萬九千元,若加上套現的認股權證,中位數暴漲至八百八十四萬八千元;CEO中以美林履新不足一年的J. A.泰思獲七千八百五十萬掄元,高盛的以六千八百五十萬居次,殿軍則為西方石油的六千一百萬。在公司盈利前景轉趨黯淡的情形下,如此高收入的確十分矚目,令股東不安的是,受在公司前景璀璨時簽下的合約所規限,若干虧損的公司亦得向CEO支付巨額的薪津,茲以港人熟識的UPS速遞為例,去年、今年首季盈利均下降,但CEO仍收取五百三十萬報酬;數天前因盈利負增長而觸動華爾街急挫的通用電器,其CEO亦有一千三百三十萬進賬……。《職業紀事報》(Career Journal)二月五日公布去年「頂級CEO」平均年入一千八百八十萬,○六年只有一千五百六十萬。基於同樣理由(在好景時簽訂的僱佣合同),不少業績大退、申請保護令甚至破產企業的CEO,均能在離職前獲得大筆「補償」─他們要對公司陷入困境負責,只因早前簽署的合約,令他們的處境遠比股東和一般員工優勝。

  非常明顯,認股權是CEO「發達」的捷徑,不過,這確為個人收入與公司盈利掛鈎的好辦法,能有足夠誘因激勵CEO為公司賺取最佳利潤。可是,理論上可行,落實時帶來不少問題,比如不少CEO為達股價升值的目的,不顧一切,務求在任內刺激股價上揚以便其沽售套利,因而可能留下不少只有短期利益沒有前景的業務,當這些困難開始浮現,CEO已袋袋平安,公司兵敗如山倒已與他無關……。以認股權作為誘因的制度有必要完善化,但具體可行的方法似乎未見。

  企業CEO的報酬甚高,然而,比起對沖基金經理,他們便瞠乎其後。自從本月七日路透社發表對沖經理去年收入調查後,各傳媒紛紛跟進,其中以昨天(十六日)《紐約時報》的報道較詳。去年年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為保爾森公司的同名創辦股東,他的稅前入息是三十七億(順便一提,今年一月二十日《倫敦周日時報》有長稿談論對沖基金,估計保爾森二○○七年可賺十億鎊。顯然大大低估),保爾森一年賺了約二百八十億港元,是因為在○五年成立二個基金,逆市而行,沽空次按合約,去年底次按合約等同廢紙,其資產六十億的基金變成二百八十億,便是這麼簡單。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受不起大風大浪市勢誘惑的索羅斯久休後於去夏復出,短短六七個月便賺得二十九億……!相信各位記得索羅斯這位拋空英鎊於一九九二年黑色星期三在一天內賺了英倫銀行十餘億美元的大炒家,但對他於一九九四年出版的《金融煉金術》還有多少印象?筆者清楚記得的是在本書他提出應以「本能反應」或「反射」(reflexivity)的意念入市,因為在瞬息萬變且不按牌理出牌的金融市場,理性投資者已無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有恐懼感與貪婪心且「有限度理性」(limitedly rational)的人才能得心應手,當前的大市─股市、期市和滙市─均難以實力或技術分析取勝,唯有對市場波動作出本能反應,即能夠追隨市場節奏乘風踏浪在波濤洶湧中急入速出者才能有所斬獲。憑這種本能,索羅斯一出手便賺了二百多億港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18

對沖基金不受監管金融市場風高浪急

一、

  經營對沖基金真是天下第一營生,看昨天本報第十四頁去年十大對沖基金經理的收入表,便知道筆者所言無虛。

  對沖基金首創者鍾斯(A.W. Jones, 1901-1989),澳洲人,四歲隨家庭移民美國,在哈佛社會學系畢業後,曾在內河船上當事務長、美國駐柏林使館三等秘書、西班牙內戰戰地記者,一九四一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生命、自由和資產〉)後,進入《財富》當記者,專跑財經線,從分析報道投資活動之中,他悟出一種「最佳管理財富的方法」,便是拋空以「對沖」(hedging,「對沖基金」之名由是而起)手上所持股票。香港投資者對這種做法的好處太清楚了,昔年筆者便譯之為「穩陣(健)投機」。鍾斯四九年辭職,以四萬元(美元.下同)積蓄加上從親友招募的六萬元,合共十萬元資金成立A.W. Jones合夥人基金,並以借貸(leverage)增加入市籌碼;鍾斯認為拋空和借貸是「為達穩健獲利標的的投機工具」,是中肯的看法。基金管理人收取百分之二管理費及分紅為盈利二成的行規(如果有盈利便不收管理費),都為他所定;現在當然大為不同,惟這兩種收費原則不變。

  《財富》在一九六六年發表長文介紹鍾斯公司的業績(勝於當年流行的互惠基金遠甚),自此鍾斯一夕成名,景從者多、跟風者眾,其中最出名的幾位都是香港投資者熟悉的,如畢非德、索羅斯和畢格斯(退休的「大摩」首席投資策略員)……。在一九七○年,對沖基金數量在二百間左右,經歷一九七三─七四年大熊市,虧蝕慘重而清盤者數不在少,基金數目減至六十八家;直至九十年代索羅斯的量子(對沖)基金和羅拔遜的老虎(對沖)基金「跑贏全行」,獲利以億元為單位,對沖基金又成為當紅行業。如今全球約有一萬家,管理資金總額在二萬八千億至三萬億之間!

  對沖基金均以合夥人形式組成、合夥人人數有上限,最多不逾百人,和人人可以買賣的互惠基金不同,對沖基金的「合夥人」都是「信用昭著身家厚重」(accredited)的投資者。所以有這些限制,都是為了走法律罅而設,惟有如此,才可免受美國國會一九四○年通過的投資公司法令的約束及不受證監會監管。不過,有這種種不是人人有機會可成為「合夥人」的規限,一種基金的基金(Fund-of-Funds)應運而生,它們一般收百分之一點五管理及盈利百分之十的花紅,據今年三月國家經濟研究局一份工作報告,基金的基金有採擷對沖基金精華的優點、限制遠遠不及「合夥人」嚴格,因此頗受投資者歡迎;九十年代流入對沖基金的資金有百分之十一歸基金的基金,新世紀以來此比例已增至約四成(NBER.org/papers/w13944)。

二、

  對沖基金經理的收入,一般是鍾斯定下的「二和二十定律」,「二」是收取所管理資金百分之二為管理費,「二十」則是以二成盈利作「誘因費」(incentive fee);不過,由於不受法例規限,其收費因此因人(管理人)而異,那些業績優異的當然「飛擒大咬」,比如在昨天本報刊出那張表中位列第三的西蒙斯,其管理的Medallion fund便收百分之五管理費加利潤百分之四十四為花紅,即與「合夥人」對分。鍾斯時代有分紅便不收管理費的舊例,早成絕響。

  基金經理分紅,表面上看,是「合夥人」有利潤時,管理人亦分杯羹,這種「獎勵」,理論上可使他們加倍努力炒賣,實際上並不如此,基金經理在年結有利潤時理所當然地分了二成(一般情況),而不論盈虧,都可收百分之二的管理費。舉例而言,十億資本的基金在第一年賺百分之二十,而第二年蝕百分之二十,「合夥人」有些微損失(要從本金中支付管理費),但經理人第一年可分四千萬(盈利二億的二成),第二年反盈為蝕,經理人不僅無錢可分,而且根據行規,他必須等待「合夥人」賺回蝕去的資金後才能分紅,這即是說,若第二年蝕百分之二十,第三年盈利要多於二億元,即「合夥人」收回損失後的剩餘,經理人才有份分享。這種要經理人承擔損失的安排,非常合理,頗合賞罰分明之旨,問題是不少基金經理遇上虧蝕時便把基金結束(把剩餘資金按份額攤還「合夥人」),然後另起爐灶(許多時是換個招牌而已),如此一來,等於基金經理在有盈利時有獎但虧損時免受罰,這即是說,如手風不順,虧損的只是「合夥人」,他們並無損失,雖然沒有分紅,卻有管理費可收。這種「制機」,令對沖基金經理人膽大「妄」為,不惜借盡瘋狂炒賣;由於「借盡」(槓桿比率很高),籌碼大,買中賣中時獲利驚人,經理人和「合夥人」皆大歡喜;如果看錯市,他們有固定收入,苦的只是「合夥人」。對沖基金所以成為金融市場最大炒家,原因在此。假若經過次按風暴後對沖基金的營運仍不受限制、監管,金融市場(股市和滙市)急升暴瀉將成常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21

一、

  奧林匹克「聖火」傳送傳出個「大頭佛」,肯定是北京奧運主辦單位始料不及的。不難揣測的是,京奧當局不惜包機、派出堂堂之陣環球護送「聖火」運京,有藉此宣揚國威之意,彰彰明甚;哪知對國際形勢估計不足,令「聖火」在西方先進國家─也可說是百年前踐踏人權最力如今均成為保障人權先鋒的國家─迭遭阻撓、破壞,「聖火」既曾被搶,亦曾被熄滅,而為了避免與反對「聖火」傳送者發生不可收拾的衝突,「聖火」還出現過「暫時失蹤」的鬧劇。經過一連數天的擾攘,「聖火」終於進入支持藏獨力量不及的「順境」,料藏獨分子揚言要大規模示威的香港,由於警方會傾重力,加上本港愛國同胞人數眾多,相信不會出大亂子。「聖火」將如期進入內地,並順利傳遞至北京……。筆者預期在內地傳送期內,已經「跌定待升」的股市會節節上揚,以配合全民歡欣鼓舞迎「聖火」的愛國情緒!

  但是,這幾天來,不僅世界數大都會有群情激昂的華人集會,表示支持京奧、反藏獨和譴責破壞「聖火」傳遞及某些西方傳媒如CNN發表詆譭、污辱中國言論的愛國活動;內地若干大城市則有群眾上街示威,把矛頭直指法國和美國的民營零售商。這些國外和國內的街頭活動,不管會否造成實際損失,在筆者看來,均有深遠的後遺症。第一、華僑─主要是商人、學生和派駐當地的政府人員─的愛國情緒、民族感情一觸即發,並以實際行動表態,可視為「仇外」心態之伸延,西方對「黃禍」憂懼之心重燃,不難想像;為了防範未然,日後必然會收緊對華僑的監管與限制,慎防國家政策不合中國之意時,人多勢眾的華僑便會上街表達意見(包括向祖國表示效忠),「生事」擾亂公安。第二、不少國家如我們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都因主辦奧運乘勢而起,躋身國際舞台,與先進世界接軌;中國有此意圖亦有實力,可是,現在看來,奧運之後,中國恐怕只能全力修補與多個有關國家的關係,其欲成為西方國家接受、認同的世界一流公民,仍須努力。

  現在海外國內都有這種想法,認為西方反華勢力抬頭,皆因眼紅中國經濟起飛,因此要藉一切手段把中國壓下去。這種想法皆因自我膨脹及無知而生。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增長及積存巨額外滙,都是因為賤價出賣廣大人民特別是從鄉村流入城市民工的勞力而來,如此的崛起,早已走上高科技及資本集約之路的西方社會會妒忌會眼紅?

二、

  西藏問題,政治高度敏感,值此西方傳媒「歪曲、辱華」的言論和報道排山倒海而來無日無之之際,稍有用詞不當,「不愛國、搞分裂」的帽子便會飛來。西方傳媒的「造謠」和「不友善」,令只能接觸經過過濾、淨化和甄別後訊息的內地民眾,義憤填胸。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令西方媒體心悅誠服,北京必須作出更具體的解釋。筆者以為在處理西藏騷動的手法上,北京所以引起西方傳媒的質疑,主因是事發後不久,外國及香港傳媒「被請離場」,雖然只有短短數天,由於中共在這方面聲譽甚差,不免令人懷疑在這幾天中中共做了什麼手腳;從英國廣播公司記者邁爾(James Mile)的現場報道(邁爾便是那位替《經濟學人》寫西藏騷亂目擊記〔本欄三月二十六日引述時不知作者是誰〕的作者),事件的起因可能是僧人和平示威警方認為擾亂社會秩序加以干涉而起;而僧人所以不滿,則與中共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教育有關……。無神論者統治人民相信活佛可以轉世的迷信地區,衝突在所難免,要化解這種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單靠經濟投入是不能生效的,仿效英國人尊重殖民地人民的信仰,即使其信仰在他們看來是迷信、愚昧,亦應予保留保護。相信基督耶蘇的英國殖民地官員逢宗教節日亦「與民同迷」進廟求神拜佛求籤問卜,所為何來,不外是求社會和諧便於管治而已。

  法國《世界外交月報》(www.mondediplo.com)四月號有長文〈西藏─世界屋脊的震顫〉,結論有二點值得注意。其一是在西藏的藏人至今仍視活佛達賴為領袖、其領導的流亡政府為合法政府,但他們不滿流亡政府放棄爭取藏獨又無法找到紓解他們的困境的辦法;他們指責流亡政府無能而對達賴崇敬之心不減。其一是流亡印度的西藏政府,其沒有政黨的國會選舉代表西藏外所有藏民,在去年三月的選舉中,支持藏獨的議員較前增加(文章未列具體數字),但他們無法把之付諸實行,因為達賴向來反對藏獨,而達賴的地位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北京現在譴責達賴搞藏獨,只會令事件愈難收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22

成本上升滙價漲中國出口陷困局

      數年前美國消費者因為物業有價而有身價驟增的良好感覺,因此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進而使經濟有可觀增長;去年七、八月引爆的次按危機,促致一九二九年以來最大的物業價格跌幅,其產生的「負財富效應」,對消費者和經濟增長造成的消極衝擊,已從經濟也許已經陷入衰退上看出。

  美國經濟放緩,對美輸出國都有負面影響,而中國似乎受挫甚重,所以如此,皆因中國正進入經濟升級的轉型期,對資本家不利而可使勞工階級受惠的新《勞動合同法》剛於年初付諸實施、煤油價格暴漲電力加價、運輸費用上升(雖然行政干預令原油成本不能完全反映在汽油售價上,但運輸成本仍增加),還有多種原材料價格因美元貶值及供不應求形成價格大幅上升的壓力,加上取消多種出口貨物的退稅優待,等於增加出口商的成本,而在這些「有形」成本之上,當然有更不容忽視的滙價升值─自從二○○五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在百分之十五、十六之間……。上述種種內外交困的處境,令「中國出口」形成需求萎縮價格上升的奇特現象。

  最令中國出口商傷神的是,由於內地工廠大多數是來料加工,這意味「中國製造」中包含了四五成甚至更多的外國如日本、德國以至台灣生產的半成品(產品科技含量愈高包含進口半成品的比重愈高),中國工廠把之加工、拼合、製成新產品,因此,有專家指出中國工廠生產的貨物稱「(在)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有誤導作用,應稱「由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才恰當;不過,「名詞之爭」可以不理,重要的是出口成品中有約一半「外國製造」,意味內地廠商無法控制成本,雖然人民幣升值有些微幫助,但「來料」漲價仍是廠商一大負擔。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給出口商帶來的困擾更大,因為內地廠商必須以持續升值的人民幣支付租金薪津,而其收入的美元卻不斷貶值─等於兌換的人民幣日少。一長一縮,邊際利潤率已降至偏低水平的廠商經營倍感困難,是不言而喻的。

  內地廠商的困難,從「成本敏感」行業如紡織業產量明顯減降看出。二○○五年,中國紡織品出口值一百七十六億美元,僱用大約二千萬名員工,今年一月和二月的產量增長百分之五點七,比去年同期增幅近百分之二十(已是○三年以來最低增幅)大為遜色;廣東的情況特別嚴重,今年一、二月紡織品產量跌百分之三十二點九,其成因可能與雪災、春節假期和美國市場疲弱有關,但更大可能是有關廠商在成本漲升下結業或他遷。內地紡織廠協會的調查顯示分布十七省的廠商有百分之四十九點二考慮關閉停產,而百分之四十四點四有意「出口轉外銷」,即把本來為出口市場製造的物品向本銷市場推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調查,指出內地紡織廠的平均邊際利潤率為百分之三點九,但其中三分之二廠商的邊際利潤率低至百分之零點七(這是大規模進口商如Wal-Mart在討價還價上有優勢及同業競爭激烈的惡果),它們雖佔大多數,惟所得利潤只約為整個行業的二成,其處境之艱難,不難想像。內地其他重要輕工業行業如製鞋及橡膠業,亦面臨相同困難。廠商經營困難、利潤下降,最終是工人失業,此時推出新《勞動合同法》,迫使資本家善待工人,由於經營環境日益惡劣,新法例令失業情況惡化,是顯而易見的。不問盈虧的國企可以輕易解決失業問題,但現在有更多自負盈虧只問賺取最大利潤的企業,解決失業問題便不再是易事!

  和若干已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基本建設上亦投下巨資,未來數年投入肯定更多,這等於為日後經濟發展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打好基礎。但處此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的年代,基建成本相應膨脹,如果貿易順差萎縮(出口放緩之外,人民幣升值才是重要因素),中國經濟─不是決策官員定下的經濟目標─ 便會出問題。

  過去十多年,經濟環境有利中國經濟起飛,舉其犖犖大者,是中國致力吸引外資提供種種優惠外商的政策、入城農工滿足於賺取比農民收入較高的工薪,加上人民幣滙價偏低、原料相對廉宜,還有有關官員在善待外商國策下對外資的苛刻、漠視工人福利及不顧環境問題眼開眼閉,造就了廠商大發其財的十年盛世;如今一切俱往矣,廠商關廠、外移至內陸或比中國勞工更廉宜的地區已蔚然成風。印度和越南本為從中國出走廠商的首選,可是,印度工源足但運輸網絡落伍,而全國人口八千餘萬的越南病於缺乏工人,不少廠商已打算在過去避之則吉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甚至巴西及肯雅(尼亞)設廠。這些國家的條件都比中國差。對廠商來說,現在確有「此地不留人,難有留人處」之苦。

  廠商根據本身利益考慮的決定當然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知道內地低成本時代已成過去,要繼續經營便只有外移。內地於一九七九年開始的一孩政策,令進入工齡、完全明白及不會放棄爭取勞工權益的青年男女,可能無法滿足市場要求,結果只能藉提高工薪解決問題……。一句話,中國產品等於廉價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4-23   佛祖發明牙簽漱口遠勝剔牙  

    去年寫「刷牙經濟學」(七月三十一日〈一切向錢看的刷牙經濟學〉,內地《美食》月刊及本港牙醫學會會刊轉載)的時候,本來打算寫「從刷牙談牙簽」的閒文作為續篇,哪知為它事所镱擱甚至忘記這回事。直至去周六拜讀練乙錚的大作,才猛省有此未了的稿事。

  杜克大學土木工程及歷史學講座教授柏特洛斯基也許是讀者不會太陌生的名字(二○○四年三月的談書系列曾記他對書架設計的考據),去年初他出版的《牙簽》(H. Petrosky : 《The Toothpick》, Knopf. 07),亦大有可觀,為閒讀「最佳」(?)讀物之一。牙簽這種大多數人天天用之、平平無奇的「小玩意」,竟可寫出一本連索引近四百五十頁的皇皇巨構,真是意想不到!

  先談談「國故」中對牙簽的記述。從出土文物看,牙簽在我國的歷史有二千年以上,惟它不是我國的發明,而是來自印度的泊來品;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為替徒眾去口臭、淨潔口腔,「發明」了牙刷(楊枝,今日本人仍用此古名)和牙簽(廣府話稱牙簽為「柳骨」,料從此字衍化而來),此說與「西人」的略有不同,以後者認為先有「牙簽」後有「牙刷」。

  晉朝陸雲(二六二─三○三)致其兄(陸機)書(收在《陸士雲集》)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可見三世紀時已有剔牙簽,惟為罕見之物,陸雲才會購「一枚寄兄」。讀王子令編輯的《趣味考據》(雲南人民出版社,○七年)第三冊所收揚之水的〈剔牙杖〉一文,方知今人的牙簽,在明代稱為剔牙、剔牙杖或挑牙(不稱晉時的剔牙簽?);明陸深的《儼山續集》卷一有〈霜後拾槐梢制為剔牙杖有作〉詩:「金篦與象簽,淨齒或傷廉;青青槐樹杖,一一霜下尖;偶聞長者談,物眇用可廉,搜剔向老豁,其功頗勝簽。」詩意筆者不大了了,僅知反映了時人以簪腳用的小簪子(金篦)兼作剔牙,此處的剔牙杖為槐木所製,「豪華版」的原料是黃金(金篦)和象牙(象簽)。有一點必須一提的是,一九五一年《辭源》的「牙籤」條有二解,其一是「藏書之標題備檢查者」。其一為以竹木等製成剔齒之具。一九八七年《辭源》改為「象牙製的圖書標籤」,剔齒部分消失,新版《辭源》否定了牙簽可剔牙說?!

  今人常攜帶金屬或塑膠(最常見的二種材料)的「牙簽套」(外國旅行,有剔牙習慣者最好自備牙簽,以各地習俗不同,從未見餐䒷上擺放牙簽筒,而侍應自動飯後送上牙簽亦不常見,而且所用牙簽大小尖鈍以至用料不一定「合用」),為我國古已有之的物事,不過古之「有閒階級」遠較考究,明屠隆的《考槃餘事.文房器具箋》的〈途利〉條云:「小文具匣一,以紫檀為之,內藏小裁刀、錘子、挖耳、剔指刀、髮刡、鑷子等件。」這些收藏於紫檀匣的小寶貝,「旅途利用,似不可少」。顯而易見,本條題目〈途利〉,是旅途便利之意。

  剔牙杖的設計與制式,在明朝登峰造極,據揚文,明嘉靖「奸相」嚴嵩罷官被抄家時,便抄出「烏銀各色剔牙杖一百一十七副,共重三十兩零用錢」(何以稱「副」,是否剔牙杖成雙成對?)。可見權貴階層對生活小節的講究。時人把「三事兒」如挖耳、剔牙杖及剔指刀(修指甲用)合成一套,用金屬鍊串起以便隨身攜帶。挖耳與剔牙杖俱為幼小尖細之物,正如今人有時以拉直的萬字夾當挖耳,古人則有以挖耳當牙簽。《紅樓夢》二十八回便有「只見鳳姐蹬覑門檻子拿耳挖剔牙」的描寫,挖耳一物二事,把鳳姐的個性寫活了。

  我國小說中有提及飯後用牙簽的,不過似乎不多見,因為飯後漱口更合缳生。《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寫「大家吃了完飯,兩個丫鬟用長茶盤兒送上漱口水」,但公子不想漱口,說「拿牙簽兒來」,丫鬟柳條兒「連忙拿過兩張雙折手紙,上面托覑根柳木牙簽兒……」。飯後漱口遠較剔牙有益。蘇軾《仇池筆記》卷上的〈漱茶論〉說「吾有一法,每食畢,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的是至理。揚之水引王澤農的評說,認為飯後以濃茶漱口,甚合「科學道理」,因為「茶葉中所含的酚性物能使蛋白質及重金屬化合物膠體凝縮,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這樣,肉在齒間才能消縮而不須挑剔而脫去,才能使牙齒表層不因挑剔而磨損,保持牙齒的堅密」。古時「有教養」的大戶人家莫不如此,《紅樓夢》第三回寫黛玉初入榮府在賈母處晚飯,「寂然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黛玉接了茶,「早見有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


牙簽古今中外談.之一

  代郵 梁先生,所說甚是,有關四月十八日一文,第三年要多購二億七千二百萬才能回本。

  四月十七日一文的「補鑊法」,為「敲鍋法」之誤記。《厚黑學教主正傳》第十二章〈厚黑學變質了!〉說「辦事二妙法」,一為「敲鍋法」,一為「鋸箭法」,後者是諷刺治標不治本的辦事方法。柳隆傑先生十八日來函,認為「敲鍋法」(「補鑊法」)是補鍋正道,他這樣寫道:「……生鐵鍋在鄉下窮人來說,是『貴重』炊具,當有裂痕須修補時,工匠是『光明正大』將裂口周邊有『傷病』部分敲去……。如此鑿大,是為有更佳的修補效果……。」姑錄之以存一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8-04-24   林行止專欄  

發明機器大量生產促銷手法推陳出新  
  
  從各地的出土文物看,牙簽或類牙簽物體的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人類不吃食物不能生存,但晉食便要剔牙,因此某種形式的牙簽與人類共存,是可以理解的;而它的出現肯定比牙刷早,因為人類可以不刷牙而不可能不把藏於牙縫的多餘食物剔除。

  人類進化、社會進步、經濟發達「足食」之後,一般勞苦大眾有必要用削尖的條枝及箭豬刺(quill)剔牙;富裕階級所用的牙簽,則多為以白銀、黃金及象牙等「貴重商品」打造而成,餐後用這類「名師親製」甚至鑲以寶石的牙簽剔牙,且是身份象徵。現在存世十九世紀前的牙簽,大都精雕細鑲,揚之水文和《牙簽》一書刊出的插圖,令人歎為觀止。

  最先把牙簽大眾化的,是十二世紀葡萄牙Lorvao地方原屬本篤會的修院,修女們祈禱之餘,製造一些「精細物品」賺錢補助修院開支;至十六世紀,她們「發明」以橙木削製一種兩頭尖的細小木條,既可以挑刺食物,又可剔出藏於牙縫中的「剩餘物資」及清除污垢,竟然大受歡迎,不僅內銷奇佳,還出口至歐洲各國;慈悲為懷的修女,遂把這門有利可圖的手工藝教授村民,製造牙簽於是成為當地成行成市的家庭工業。

  長話短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發現」巴西,大規模殖民,把葡萄牙的「好東西」都移植過去,牙簽製造業這種當年的「先進工業」,當然包括在內;由於巴西本銷市場大、木材豐富,還可出口至整個南美市場,牙簽製造及經銷因此慢慢成為巴西的熱門行業……。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出身美國新英格蘭望族的霍斯特(Charles Forster, 1826-1901)前往里約熱內盧,協助其叔父(附筆一提,其父是慈善家,經常周濟窮人以致窮病而烃)經營進出口生意,令他印象良深的是巴西人的牙齒特別整齊潔白,他多方打探後,認為這和巴西人餐後用牙簽剔牙有關。其實齒如編貝與用牙簽肯定無關,不過,當時霍斯特靈機一動,以為人工製造牙簽太落伍,因為其時「大量生產」是最先進的生產模式,而木製牙簽可以用機器大量生產;當他在六十年代準備回美的時候,便有設廠以機器製造牙簽輸進巴西「把手製牙簽趕出市場」的意圖。

  回國後,霍斯特第一時間註冊牙簽製造專利(專利局留下許多珍貴資料,包括我們日常所用的「雞皮紙袋」,為柏特洛斯基提供了大量原材料),然後和以發明造鞋機器的史篤雲(B.F. Sturtevant)合作,後者果然成功地從製造鞋類的機器,設計出世上第一部牙簽製造機……。製造牙簽現在應該沒有什麼秘密,但當年是重大發明,不准外人參觀。在《牙簽》前言,柏特洛斯基強調指出直至十九世紀末葉,千辛萬苦前赴美國緬因州希望參觀霍斯特牙簽廠的日本商團,竟被拒諸門外;即使並無「利益衝突」的美國學者,亦不獲准進入工場參觀……。當年牙簽業競爭之烈,不難想見。事實上,《牙簽》第十章〈在有木材的地方設廠〉,詳細紀錄了霍斯特如何以五萬美元(當年是大數字)的「法律費用」,把和他同時期的「牙簽機器專利持有人」告將官裏,並使之「不能生產牙簽出售」。這些機器其後只能改製火柴等「類似牙簽」物品。

  不過,令霍斯特名垂商業史的,是他的「推銷術」。霍斯特的牙簽廠設於波士頓,然而當地人對這種產品沒有興趣,因為「如有需要人人能削尖木條剔牙」。牙簽滯銷,商店不進貨,牙簽廠貨如山積,為了救亡,霍斯特想出一套促銷計劃(見《牙簽》第十一章)。他一方面僱請一批主婦和閒漢,去文具店、雜貨店買牙簽,營造有需求無供應的市場環境,在這種情形下,當稍後霍斯特的推銷員上門推銷時,只有少數店主不進貨。與此同時,霍斯特出錢給哈佛大學學生,要他們去餐廳特別是酒店的餐廳用膳,之後向侍應索取牙簽,「而且必須提高聲調,令餐廳所有人都聽得清楚」,餐廳無牙簽供應,他們便大吵大鬧,直至勞動經理出來賠罪「打圓場」。顯而易見,當稍後牙簽推銷員出現時,餐廳便會購買備用……。柏特洛斯基所寫雖然都根據當地報章的報道,緬因州眾議員且把此當年創新的「推銷術」寫進「國會紀錄」,但他一再強調這是「故事」而已,不過,他指出不管這些「故事」是事實或純屬虛構(Arpocyphal),皆可看出霍斯特有能力「以蒙蔽買家的手法推銷他的產品」(頁一○二)。有趣的是,哈佛學生經常光顧的波士頓餐廳Union Oyster House(一八二六年開業,美國最古老的餐廳),現在仍以「美國第一家供應牙簽的餐廳」為標榜,其網站(www.unionoysterhouse.com/pages/history.html)這樣寫道:「霍斯特是第一位從南美進口牙簽至緬因州的企業家;為了促銷,他僱一班哈佛學生來本餐館用餐並索取牙簽!」這段話予人以該餐廳在一八二六年開業時已採購霍斯特的牙簽(不論為其製造或進口)的印象,但這一年霍斯特剛出世。商人促銷,不管什麼生意,手法都無所不用其極!

牙簽古今中外談.之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專欄  |   林行止  2008-04-25

牙簽大少炫耀消費  

  牙簽的主要用途是剔牙,有時亦被用為挑起食物的工具,這種「副作用」,在「冷盤」流行之後,又被以之作為串起小塊食物,而加在雞尾酒中的生果如橄欖和櫻桃,即刺以牙簽使之可以輕易取出;在想像天馬行空的小說中,金屬和竹製牙簽也許還可作為刺目割喉的武器。事實上,牙簽的確是殺人利器,阿加多克利斯(Agathocles,元前361-289)便是以一枚浸了劇毒的牙簽剔牙而中毒身亡;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安德遜(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一九四一年二月乘搭郵輪「聖塔露西亞」號赴加勒比亞度假,哪知上船後第二天便因吞下雞尾酒中有半截牙簽的橄欖而一命嗚呼!至於在美國近代史上聲名狼藉的哈定總統(1865-1923),一九二一年當選兩年後便於白宮病故,其死因至今尚無定案─可能死於腸胃病、可能為其夫人毒殺,亦可能是「牙簽穿腸而亡」;哈定「使用牙簽上了癮」,幾乎每吃一口食物便使用一次牙簽,連他的男僕亦看不過眼,但他不肯放棄,誤吞牙簽致死的可能不容抹煞。

  除了上述種種「功能」,牙簽還是一種有效的炫耀性工具!

  曾長期為本報撰稿的王亭之,記戰前廣州落魄西關大少充排場的行為:「有些西關大少很可憐,一旦破落,連吃『細用』(麵的分量較正常減半而雲吞數量不變的雲吞麵)的錢都沒有,便只能踱入雲吞舖,拿三二枝『柳骨』,一邊挑牙,一邊施施然踱出麵舖。」未晉食而用牙簽挑牙,目的在表示仍有錢可食雲吞麵。據「亭老」說,當年「柳骨」只供應茶樓食肆,甚少零售,欲以牙簽示人不致為「白鴿眼」者看扁的人,只好上食肆拿牙簽……;食肆允許他們拿牙簽,想必曾為熟客。「柳骨」是柳枝削成,因名;時人所以棄其他較多較廉宜且較易得的木材而用柳木製牙簽,皆因古人認為柳木可保牙齒健康。撰成於宋朝的《太平聖惠方》指以「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每月擦牙」。這也許是世上最早的「牙膏」,而其材料有柳枝;以後人們棄槐枝桑枝單用柳枝製牙簽,應受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影響,它說「柳枝煮酒,熨諸(可治)痛腫、去風、止痛消腫」,又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柳木既有利口腔缳生,遂用為牙簽的材料。

  口啣或咬或嚼牙簽的人,廣東俗話稱之為「牙簽大少」,含意是游手好閒又好充闊的慘綠青年,這類人物經常出現在反映經濟不景氣時期下層社會生活的「粵語殘片」中。口叼牙簽傳達了其人剛剛吃飽且食有肉的訊息,在肉類是奢侈品的狗眼看人低社會,這是自我提高身份的偽裝;在許多「文藝片」中,這還是勾搭向錢看虛榮女性的「殺覑」。

  有點意外的是,口啣牙簽的「象徵意義」,竟然中外皆然。只知烃於公元六十六年的古羅馬作家佩特隆尼亞斯(G. Petronius)諷刺尼羅王口啣銀製牙簽進入宴會廳,這名暴君顯然已先群臣飽食;塞萬提斯的《唐.吉珂德》,則寫這位窮愁潦倒而又有「崇高理想」的末落騎士,騎瘦馬口咬牙簽向「投以奇異眼光」的市民展示他剛才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藉以隱藏其「無米舉炊」的苦況;牙簽既流行於十二世紀後的葡萄牙,其近鄰亦沾上用牙簽之風,完全可以理解。

  《牙簽》第十三章〈討厭的手段〉詳細紀錄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餐廳開始供應牙簽後,食客結賬出門時大都抓一把牙簽,然後把一枚放進口裏,以示剛在餐廳晉餐,當時能上餐廳的人都屬富裕階級,如此這般純屬炫耀性舉動,這種風氣,很快蔚成風尚。柏特洛斯基引述《波士頓郵報》一則報道,稱「在冬街及北街一帶,幾乎三名女性便有一名口啣牙簽!」,可見迄十九世紀末,「牙簽大少」在美國指是非僅男性為然。口啣牙簽雖可示「身份」卻不雅,「有失淑女身份」,一九○七年《Ladies' Home Journal》發表文章,指導職業女性應有的「行為模式」,包括不應在公開場合啣牙簽。自此之後,這種「不雅」之風才中止。可說從二十世紀開始,「牙簽大少」為男性專用名詞。

  上層社會中淺薄之徒以口啣牙簽「示富」之風,很快全民效行,柏特洛斯基舉了不少例子,顯示當年不少青少年男女,不論飽食與否,口啣牙簽聚於著名食肆之前,這種行為無非表示他們出得起錢。非常明顯,口啣牙簽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波士頓地區是「過覑滿足和無憂生活」的寫照;馬克.吐溫紀述其年輕時在密士西比河當領航員生涯的回憶錄《在密士亞比河討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便說他口啣牙簽悠閒自在地掌舵。使用牙簽代表了優裕悠閒的生活方式,「牙簽大少」起而仿效,顯示了年輕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嚮往!

牙簽古今中外談.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报财经新闻
  林行止专栏  |   林行止  2008-04-28

粮食危机中对富人和中国的期待  

一、

  国际粮食价格全面上扬,据去周《经济学人》的统计,去年小麦美元价格涨百分之七十七、大米百分之十六,今年迄四月二十四日,小麦和大米分别再升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一百四十一;凌厉且看不到尽头的升势,被联合国发言人称為「无声大海啸」。显而易见,低人均GDP国家人民因為粮食佔去大部分家庭开支,因此已陷入飢饿状态之中,非洲和拉美诸国以至埃及、印尼和巴基斯坦等三十余国已发生抢粮「暴动」,海地人民甚至以黄土(yellow clay)加盐和菜油搓成泥粉焗成泥饼,一百块普通饼乾大小的泥饼售价由一年前的三元五角(美元.下同)上升至四月上旬的五元,涨价的原因是从山区运泥的费用因能源价格急升而上涨;非洲象牙海岸每公斤泰国碎米叫价约一元,飢民买不起,只好加入抢粮的行列……。

  粮食价格涨升的理由,最近整理旧稿,原来在去年初笔者已多次有系统提及,当然,当时是从投机角度看问题,现在是「人命攸关」,笔者以為投机者理宜退出,如果继续炒卖,世界饥馑情况将更严重,因此而盘满钵满者亦不会开心吧!color=White]

  导致粮价升完可以再升的原因,可以概括地归纳為下述四大项──  一、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虽然全面下降,但世界总人口仍以惊人速度增长(外电提及非洲和拉美飢民家庭的成员动辄七、八人),而可耕地面积则不断萎缩,这主要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长期增长令数以亿计人民改善饮食,他们吃得饱之余,还消耗了较前多的肉类,更多的土地由于被用為饲养家禽,而更多的家禽需要更多的饲料,进而扯高了粮价。

  三、以美国為首的部分石油进口国家致力发展生化能源,农场主人在可获政府补贴的诱因下,大规模改种所谓「能源作物」(energy crops)如玉米,其价格固然因為大量卖给提炼乙醇的工厂令供食用玉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自然涨升;更重要的是,耕地改种玉米,等于其他作物產量下降,农作物价格遂全面扬升。

  四、世界粮食大部分由大约四亿五千万户小农供应,无法从规模经济效益中得益,而肥田料受油价上升影响大幅提升,令小本经营且较大农场更难获得银行融资的小农无法负担,小农场的生產力因此节节倒退。约略而言,规模较大的农场(欧洲及北美)每公顷產粮八至十吨,非洲和部分亚洲小农的同面积耕地只產二吨粮;和流感疫苗一样,新培植的种子因虫害不断变种而令產量下降─一九六六年试验成功的IR8种子每公顷年產十吨大米,现在有七吨已算丰收。IR8是所谓「神奇种子」,当年引起「绿色革命」,专家均预测从此不再有粮荒,但发起「绿色革命」的菲律宾现在要从泰国进口大米,本地米商囤积居奇可能被判死刑─这是前所未闻的重罚,反映了该国粮荒情况的严峻。

上述四项理由,加上石油有价运输成本相应增加,令粮价全面报升。至于传媒最常用导致粮荒的理由天灾人祸(如非洲若干国家连年內战令田园荒芜)则站不住脚,因為近年丰收的国家似乎不少,中国、印度、南非和泰国是现成例子,其中印度值得特别一提,她以世界百分之三耕地及百分之五水源,不仅养活了世界百分之十七人口,还有余粮出口;中国亦贮存了足够的粮食(在「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年代肯定会对非洲国家送粮),泰国近期则每月出口大米一百万吨……。

二、

  经济学家振振有词,认為高价不足畏,因為这会促致更多投资继而提高產量,价格自然回顺。油价开始攀升时他们这样说,如今粮价飞涨他们亦相信会诱使更多耕地转种粮食……。这种理论言之成理,可是,以作物生產而言,却无法救燃眉之急,《经人》引述一项统计,显示粮价升百分之十,来年產量增百分之一,意味高价令供应大增的可能性,在农业上不一定行得通。换句话说,现在是大家正视低粮价时代已一去不復返(除非经济结构有变),如何面对高粮价才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有二点看法。

  甲、世界二百首富一共拥有的财富比四成世界人口还多,贫富不均情况严重,值此近十亿人吃不饱的年代,富裕者是否应该考虑多做「善事」。做「善事」不是富人的义务,然而,他们有济贫的「权利」。

  乙、四月十七日伦敦《新政治家周刊》的短文〈疯狂炒卖令粮价飞升〉,指出粮食虽然有上升压力,但形成「危机」主要是次按危机令衍生工具投机市场式微,投机者把以千亿计资金转投农作物期货市场促成。不少投机者因此发大财,但因此有亿计人民因负担不起粮价而成饿鬼!color=White]四月二十三日德国《明镜周刊》在报道该国一个农作物投资俱乐部的资產从一万五千欧罗变成一千五百万欧罗时以「致命的贪婪」(Deadly Greed)為栏目,是对投机农作物「缺德」的指控。

  写了三十多年政经评论,笔者对过去理直气壮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颇生悔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诈性活动,而一些本以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则经不起现实考验(比如价高必然使產量增加促致价格回顺)……。笔者真的希望中国不要彻底走资,社会主义的确能够维繫社会公平,中国若能定出一套在「向钱看」与社会公平间平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4-30不按牌理出牌 不照學理買賣

  大名鼎鼎的經濟學泰鬥保羅.森繆遜寫過一篇題為《凱恩斯前後的世界》(P.A. Samuelson:〈The World Beford and After Keynes〉)的短文,論及證券投資,他這樣寫道:「哈佛大學有位可能是我遇過最愚蠢的司庫對我說,大學基金的組合投資有項『二不原則』,第一是絕不徵詢經濟學系教授的意見;第二是絕不徵詢財務學系教授的意見。」  這位不知名的司庫雖然刻薄一點,尤其是當覑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九七○年)的面說出對經濟學者如此不敬的話,但我相信這是他的經驗之談,而森繆遜說他「愚蠢」,「反話」而已。以筆者的經驗,談及投資實務的時候,經濟學及財務學者大多長篇大論、誇誇其談,但被問及現在應買或該賣時,則瞠目結舌、支吾無以對者十居其九九。經濟學家考慮問題十分周全,因此其結論經常是「一方面(On the one hand)如此,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這般」,顯示他們拿不定主意,這種特性,令經濟學家較適宜當幕僚而不適宜做決策者。不過,做幕僚亦不一定出色當行,據說杜魯門總統面對經濟顧問上呈多項「建議」(Options)時,大發脾氣,因為他要的是明確的意見而不是「羅列所有意見任君選擇」式的報告,他因此說他需要「獨臂經濟學家」。這是杜魯門不了解經濟學引起的誤會。事實上,現在不少論者認為經濟學家最好有「三臂」。這即是說,經濟學家應竭盡所能,列出正反雙方及自己的意見,供決策者選擇。

  經濟學家思前想後,思慮周密,能夠當機立斷者,並不多見,表現在投資上,成功的例子因此寥寥可數。舉棋不定猶豫莫決是投資大忌,這使經濟學家錯失了不少最適的入貨和出貨機會。

  已故貨幣學派大宗師佛利民,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其信徒口中,不只學問一流,投資成績更足以驕人;不過,他在九十年代的手風頗不順利,或許因為看不出頭緒而根本沒有入市;從傳媒上的零星報道,他太早前已看淡美國股市,意味他錯失了大牛市,筆者相信這是何以當年他被《巴隆氏周刊》老記問及「近來在股市有斬獲嗎」時,反常地答以「我的投資,干卿底事」的原因。佛老本來是以善待記者而聞名的。

  一九九○年諾貝爾經濟獎為三位在投資理論上有突破性成就的財務學家分享,在當時美股一浪高於一浪叠創新高之下,他們有否投資?投資收益如何?現在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米拉(Merton Miller),指出最佳投資莫如「購進『指數基金』(Index fund),為此你無須多付傭金」;他又認為「多元化是成功投資的保障」。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說,這兩種手法都不足仿效,第一是傭金根本不是問題;第二是多元化不適合時間和精力有限的個別投資者。在這方面,筆者以為凱恩斯的「把少數投資集中在同一籃子裏,然後予以密切注意『較為可取』」。不過,近來許多研究均指出「指數基金」長期而言跑贏指數,投資者不可不信邪(見三月十二日本欄)。

  和米拉合撰《資金成本、企業財務和投資理論》一書而催生「現代企業財務理論」(Modern Theory of Corporation Finance)的莫狄格裏尼(一九八五年諾獎得主),早年發表一篇O與股價的論文,指出應以未來O決定現價。但現在仍看O入市,似乎是未能與時並進的做法。

  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獎得主高斯(R. Coase),建議投資者遠離期貨市場,但藍籌股則不妨擇肥而噬,「長期而言,它們將是大贏家」!但如今還有值得購入後束諸高閣長期持有的股票嗎?

  森繆遜又如何?和其他諾獎得主的投資資金主要來自諾獎獎金不同,森繆遜那本教科書已為他帶來數百萬美元版稅,他因此是資深投資者。和高斯有異,森繆遜經常炒賣期貨,近年他甚少沾手,因為「市場被數百大猩猩弄得烏煙瘴氣」,指的大概是投機氣氛太濃吧。

  一九九七年合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財務學家墨頓(R. Merton)和索爾斯(M. Scholes),把被稱為「實用的風險性投資均衡理論」的「資本財定價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縮稱CAPM,讀 Cap-em)發揚光大,在學術界享大名、在華爾街炙手可熱,他們受曾為所羅門債券部門負責人馬利韋瑟(J. Meriwether)之邀,加入長期資本管理(LTCM),該基金公司採納他們設計一度被認為無懈可擊的程式投資;由於計量程式排除一切風險,他們相信據此出入市場必賺,因此五十億(美元.下同)資本(八成多為投資者所有)做一千二百五十億生意,同時發出值一萬二千五百億的衍生工具,大概是一元資本做三十五元買賣,結果當然全軍盡墨(見格林斯平的回憶錄《狂亂的年代》頁一九三─一九四)。

  經濟學家不易在投機市場賺錢,原因是紙上談兵、沙盤推演頭頭是道,但實踐起來,市場反應全在意料之外,因此全盤皆落索……。

  綜合而言,經濟學大師的投資成績,和基金經紀不相伯仲,在股市和期市賺大錢的,多數是不按學理買賣的盲俠或根本不通經濟理論的經濟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5-2

知道風險投機較投資安全

      大家都知道,凱恩斯(5.6.1883—21.4.1946)是把操縱經濟的大權從神靈手上奪回交給政府的經濟學一代宗師,對他在投機上的成就,知之者似乎不多或僅略知一二。事實上,凱恩斯在投機市場,雖然屢敗屢戰(其資本主要來自稿費和版稅),但最終仍藉投機外滙、期貨、股票和債券,賺取可觀利潤。他的資產淨值從一九一九年的一萬六千三百一十五鎊,增至一九四五年(他逝世前一年)的四十一萬一千鎊(若把他收藏的古書名畫估值一併計算,約為四十五萬鎊),以今天的購買力,這筆遺產約達一億港元,對於學者來說,這樣的財富,史家指出只有李嘉圖勝他一籌。不論站在什麼角度,凱恩斯的投機成績都很出色,雖然期間他數度「押錯寶」瀕臨破產之厄,唯整體而言,以複利計算,每年平均增值仍高達百分之十三(以「七二法則」〔Rule of 72〕推算,五年多便翻一番),雖比不上畢非德和索羅斯之輩,卻遠較大部分專業投資經理為佳,何況在期內出現了二次幾乎可說無人倖免的經濟大衰退(一九二九—一九三二及一九三七—一九三八)!

  凱恩斯不僅自己發財,他負責的劍大英皇書院的基金亦有可觀的增長,這些事實,知之者則不少,唯他的投機秘訣與心得,則向來甚少人提及。夏祿德爵士的《凱恩斯傳》,因作者崇拜傳主,盡可能隱惡揚善,對凱恩斯大學時代的同性戀活動諱莫如深(筆者近購得英國同性戀者暗語字典,可解讀其日記中的性活動,稍後另文說之),對於他的「投機倒把」亦隻字不提;凱恩斯的侄兒米勞所編輯的《論凱恩斯文集》,收有一篇〈凱恩斯和金融城〉,文章甚短,且集中紀述凱恩斯擔任若干公共機構董事的活動,完全忽略了凱恩斯與眾不同的投機手法。

  這方面的缺陷,終於在《凱恩斯全集》第十二卷中提供了答案。筆者無資格亦不想寫書評,而是覺得書中揭示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投機理論,值得讀者參考。

  說凱恩斯投機而非投資,並非筆誤而是大有道理。在一般人心目中,投資是正道,投機是左道,這是基於投資所冒風險較小較安全的設想;但凱恩斯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自稱是「嚴格的賭徒」(scientific gambler),認為投機較投資安全,因為投機者知道他須冒風險,同時清楚風險所在,因此投機之前必定設想周到,處處設防(如定下止蝕價位,即投機項目升跌逸出預算時便「壯士斷臂」割掉損失),結果反而沒有危險或把風險限制在可以承擔的水平;若把買賣視作投資,投資者以為一切都在計算之中,許多時候忽視或漠視了隱藏的風險,結果反而更不安全。凱恩斯因此認為劃分投機和投資的簡便方法,是前者知道危險而後者不知道危險。這段話是凱恩斯一九三八年寫信給他一位友人時提及的,其精義便是現在眾所周知的投機者座右銘:「知道危險沒有危險!」意味真正投機者在買賣前必須對形勢作全面評估—連可能出現的風險都在計算之中。筆者的看法是,香港人入市(任何市場),即使抱持長線「投資」的宗旨,亦應以投機心情觀察市場變化,才不會受「投資」之名所累而吃虧。

  說起「長線投資」,大家不期然會記起凱恩斯那句膾炙人口的話「長期而言,我們都一命嗚呼」(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事實上,凱恩斯從不認為能夠「預測最短期的經濟甚至最短期(內公布)的公司盈利」,香港政府多年來數度調低經濟增長預測,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凱恩斯於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四年兩度遊美,對華爾街大亨誇言能預測六個月後的公司業績,大感驚奇並大不以為然。本報「投資者日記」作者經常說他沒有預測能力,便是受凱恩斯的影響。

  凱恩斯的投資哲學和實踐手法很值得學習;那些知道凱恩斯精於投資和投機之道的,可能忽略他的成功取決於其簡單的「相反理論實力主義」(Contrarian Fundamentalism),而非倚賴他的經濟學理論或熟悉金融市場內幕。凱恩斯的投機習慣令人羡慕,其買賣決策於早上在床上完成—他醒後在床上進早餐、讀報、接聽倫敦經紀「報行情」的電話,然後在電話中落單買賣。有一幅攝於一九四○年三月的相片,顯示半禿戴眼鏡披晨褸的凱恩斯,斜臥單人床上看資料;右邊几上是一疊資料,左邊几上放着電話。

  凱恩斯不大重視投資專家特別是經紀行的分析,亦極少公開談論市道,他的投機活動在他起床後告終,以後的時間埋首於學術研究;假如你希望找尋一位投機大師作為仿效榜樣,不妨考慮凱恩斯這位偉大的英國唯美主義者和經濟學家。基本上,他是一名典型的業餘投機者,把投機視作豐裕人生中的一個環節。他洞悉投機對象的真正價值,加上有知識分子的高傲性格,以致他的投資策略經常與群眾(包括一些自以為消息靈通的市場人士)背道而馳。

  他於一九四四年致友人(基金經理)的函件中說:「我的投資原則,不同流俗。因為當人們看好某種股票時(agreed about its merits),其股價肯定已被炒高,因此亦失去吸購的價值。」凱恩斯認為股民是盲目的,因此他要「背離群眾」;不但如此,他還經常說服他們買入或沽出,然後採取相反步驟(見四月三日本欄),以現在的標準,這當然是不道德的。

  *凱恩斯這句來自其一九二三年發表的〈貨幣改革短論〉(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整段話是:「This long run is a misleading guide to current affair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Economists set themselves too easy, too useless a task if in tempestuous seasons they can only tell us that when the storm is long past the ocean is flat again.」試譯如下:「看得太遠,對當前事務有誤導作用。長期而言,大家都一命嗚呼。經濟學家為自己定下太容易太容易達致的工作目標,這便如在狂風驟雨中經濟學家老說風暴過後天氣會再晴朗。」凱恩斯重複long run二字,頗有幽默的味道,本該照譯,才能顯其妙趣,但中文讀起來有點不自然,遂改之如上。經濟學家和財經事務評論員應細味這段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5-5

環球傳「聖火」 好事變壞事

       奧運「聖火」在國土第一站香港傳送可說極度成功,因為有驚無險且有民主的點綴,如果沒有了支聯會、支持藏獨及反對中國的達爾富爾政策的人「示威」,香港便會成為另一個北韓,無驚無險卻無法展示「一國兩制」的優點!

  「聖火」昨天(五月四日)在海南島開始內地一百一十三個城市的傳遞,這一天,中央統戰部常任副部長朱維群和副部長斯塔(藏族),在深圳與西藏流亡政府(內地稱達賴的私人代表)駐華盛頓代表甲日洛迪和駐日內瓦代表格桑堅贊展開非正式會談,這次「久休復會」,肯定不能達成任何具體結論(即使胡錦濤主席有此願景),能定下後會之期便算有成績;會談前夕內地官方傳媒繼續抨擊達賴喇嘛,可見北京根本對這次會談不存厚望,這種有違會談前「敵我」雙方「偃旗息鼓」的情況,也許可解讀為北京釋出善意而達賴不能不積極回應,雙方代表因此各自表述;但既然雙方碰頭磋商,那些揚言杯葛奧運開幕或閉幕儀式的西方領袖,便再無不出席的藉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又如何)?對北京來說,世界各國領袖齊集北京觀禮,可對內宣傳為全球領導人「到賀」,代表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獲舉世承認,象徵意義深刻,不在話下。

  不過,由於支持藏獨及其他反對中國的人「搞局」(國際奧委會因此決定今後取消「環球傳遞奧火儀式」)、而世界各地華僑保護「聖火」所展現的激昂憤慨以致有時不知不覺間動粗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緒,加上內地「憤青」掀起連串抗議西方傳媒「造謠」及排斥外商活動(網上及街頭),等於為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蜜月期」劃上休止符。主張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大纛下環球高調傳遞「聖火」宣揚國威的決策者,應對這次「好事變壞事」的國際活動負全責!

  這十多二十年來,中國的「柔性外交」令世人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近年在西方國家進行的多項民意測驗,均顯示中國的民望穩定上升,認為中國對世界和平具威脅性的,只屬極少數;今年初在東南亞進行的民調且指出中國已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區內諸國最重要的夥伴。可是,這種情勢如今已「翻盤」,在「三.一四西藏騷亂事件」發生前,由於中國和蘇丹、津巴布韋、緬甸和北韓這些臭名昭彰政權保持友好關係,於歐盟進行的民調,顯示歐洲人已認定中國是世界安定的最大脅威;在美國,中國甚且已成為繼伊朗和伊拉克之後的第三號公敵─此一位置長期由北韓佔據!「聖火」在民主國家引起跡近騷亂對峙後,由《華盛頓郵報》報系數名資深評論員合辦的PostGlobal.com認為「醜陋中國人」已取代「醜陋美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

  史匹堡的辭任奧運藝術顧問(北京不當一回事,因聘書未發出)、西方人權分子的抗議以至穆斯林分離分子的暴力活動及「三.一四西藏騷亂事件」,令北京奧運蒙上一層不愉快的陰影,然而,對於國勢如日中天的中國來說,這些不過是疥癬之疾,不足為患。可是,在巴黎、倫敦,特別是在坎培拉和首爾出現以萬計不僅僅是搖旗吶喊的中國「憤青」,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崛起另眼看待,中國留學生日後必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中國「憤青」把宣洩憤怒的矛頭指向西方國家,遠因是雙方積怨已深,近因則為西方傳媒漠視藏族「壞分子」搶砸破壞的事實(數天「清場」令西方傳媒不會輕信中國發放的消息),這種認定對中國不公平的憤慨,在相信祖國已經壯大起來人民不應再受外人欺凌的背景下,很易把「舊仇新恨」撩撥出來,《經濟學人》去周社論指捍衞中國利益的人認為西方民主社會有雙重標準,比如對中國輸出污染環境的工業之餘,又指責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造成重大環境污染,再如美國汽車噴出最巨量廢氣現在卻要求中國加強降低汽車廢氣的立法……。中國認為這些不合理的要求,目的無非在拖慢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度,以阻遏她的崛興;而主辦奧運,是中國展示「軟實力」希望贏得世人尊敬的里程碑,「聖火」在西方國家傳遞引起的「騷擾」,正好反映西方國家拒絕承認中國崛起的縮影。

  無論如何,海外國內「憤青」的亢奮表現,令西方人士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可能變質,因而必然慎加防範,中國與西方的磨擦日增,很難避免;而「憤青」的街頭活動,若不受有效規管,將成北京當權者的心腹大患,因為在未獲合理補償下失去土地的農民、官商勾結貪腐之風愈禁愈烈、環境污染危害人民性命健康的情況日趨嚴重以至認為政府在反擊西方國家上未盡全力等,均可能成為人民上街抗議的火頭……。

  由於意識形態差距太遠及政治體制各走極端,中國和西方社會和諧共處,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互相遷就的。海外傳遞「聖火」令諸種深層問題表面化,這方面的前景看來並不樂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8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5-6

強壯的體魄脆弱的心靈

      藉環球傳送「聖火」揚國威的希望幻滅,能否在獎牌上把「奧運霸主」美國比下去,現在仍是未知之數。崔少明昨天大作的結語是,中國欲在京奧上有出色表現,「唯一的可能是在比賽上屢創紀錄。但中國有這樣好運嗎?」中國奧運場上的運氣如何,說不準、不必猜,但中國有決心取得比雅典奧運會更佳的成績,是公開的秘密。雅典奧運中國獲金、銀、銅獎牌依次為三十二、十七和十四,一共六十三面,她在二○○一年獲知主辦今屆奧運後定下的「一一九工程」(119 Project),即一共要取得一百一十九面獎牌,則絕非獲主辦權後心情亢奮一廂情願的產物,而是經過精心縝密計算的結論。

  除了囊中物的羽毛球、乒乓球及體操,中國體育當局期望能發掘、培養足以在馬拉松、獨木舟和自由式游泳稱雄奪標的選手,有關官員像星探般到各地尋找合格適齡少年,然後多方「催谷」、密集培訓。籃球巨星姚明、跨欄名將劉翔和拳擊高手鄒市明(雅典奧運次特輕量級銅牌得主;五月四日英國《觀察家》周刊有長文介紹),當年都是被這樣發掘出來的「童星」。

  直至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新華社還於一項報道中對中國在獎牌上超美趕俄,信心滿滿,它以自信心「爆棚」的語調,指出人們廣泛地相信中國運動員有此能耐;事實上,英國奧委會稍早前已預期京奧中國可得四十八面金牌(比雅典多十六面),而美國和俄羅斯分別得三十七及三十二面(雅典奧運她們依次獲三十五面和二十七面,「進步」程度遠遠在中國之後);英國人的預測,為美國奧委會總幹事認同。英、美專家異口同聲「滅自己的威風」,並非毫無所本,而是鑑於參加雅典奧運的中國選手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三點三歲,意味中國選派新秀上陣,讓他們吸取奧運比賽經驗,以期在京奧達高峰令美俄失色。

  可是,便在西方體壇似有共識地「長中國志氣」亦即是有賽績第一次被中國攀越的心理準備之際,中國奧委會副主委崔大林在一次公開談話卻暗示「一一九工程」可能無法全部兌現,因為若干中國不擅長的項目,努力多年後仍無突破性進展,而不少在雅典奧運大放異彩的「看家本領」如跳水、乒乓、羽毛球、體操、射擊和舉重等,其運動員的潛質已發掘淨盡,不易再上層樓。這正是崔氏不敢盲目樂觀的底因。

  崔大林是否故作謙遜,以免期望太高萬一「失手」、「失算」傷害了感情既豐富又極端脆弱的中國心─中國人是感情最脆弱的民族,外國有什麼不中聽、不合意的言行,中國人民的感情便受創(國務院和外交部發言人以至國家領導人俱如是說),及早降低預期,屆時若無法達標便不會太傷感情。英奧委是根據二○○六年的國際賽事作此預測(四十八面金牌),但○七年中國運動健兒在大阪田徑錦標賽中,只有劉翔掄元,團體得分與古巴和白俄羅斯同列第十一位;而在墨爾本的水上運動錦標賽中,中國隊獲十六獎牌(美國得四十),是十五年來表現最差勁的賽事。如果○八奧運中國選手表現失準或他國冒出若干有「特異功能」的健將,現在仍高唱「一一九面獎牌」,屆時肯定會傷透中國人的感情!不過,西方「別具用心」的論者認為○七年中國故意不派出精銳(劉翔是國際焦點人物,不出便太着痕迹),故布弱陣,以鬆懈對手的鬥志。崔氏的檢討及論者的解讀,孰是孰非,百日後便見真章。

  事實上,美國這頭「紙老虎」向來在體壇稱霸,自從現代奧運肇始之年的一八九六,迄二○○四年,美國運動員一共取得二千一百九十四面獎牌,比其政治「死敵」、體壇「第二強」蘇聯╱俄羅斯多出一倍強。美國和俄羅斯在體育運動上取得好成績,原因多端,相通的理由是在體壇上出人頭地名利雙收,運動員因此「卯足全力」拚搏,先為私利(當然說不得)繼而為國爭光(當然要天天講),不過,「重賞之下有勇夫」卻不一定出冠軍。無論如何,當頂級運動員亦獲「要什麼有什麼」的優待的中國於一九八○年重回奧運(冬季)後,八四年便奪第一金牌,短短二十年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體育運動強國。

  一向以來,經濟學家認為一國體育運動的強弱(以奧運獎牌多少為標竿),與人口多寡、人均收入、往績、是否為主辦國及政府有否直接介入有正面關係(見 nber.org/Paper/W7998),而這些元素必須互相結合才生奇效;上述這篇發表於二○○一年十一月的「工作報告」(二位作者分別在耶魯及達茅斯大學任教),對此有具體詳盡的剖析。值得提出的是,他們的分析顯示主辦國因素(運動員以逸待勞、習慣當地環境及有大量「擁躉」打氣)會比根據GDP預測得獎牌數字增加百分之一點八,而政府正面介入則會多得百分之三獎牌。

  如何介定一國體育運動的優劣,不同「既得利益團體」有不同標準。美國向來以得獎牌最多而稱冠,但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後,歐洲聯盟宣布其十五成員國以平均人口計,所得獎牌比美國多;而聯合國人口新聞網絡(www.undp.org/popin)則指出以人口計,東加(Tunga)是世界第一體育運動強國,因當年其人口不足十萬而有一位重量級拳擊手得銀牌(等於百萬人口有九點四面獎牌,美國只有零點四面獎牌)。不過,東加這種異數除外,人口眾多等於可供挑選的選手較多,不難發掘到有奪標潛質的運動員,人多的確對奪標有利;而長期來說,GDP高低亦與運動成績有正比關係,這是因為體育運動擺脫不了投入資源較多產品較佳的規律。

  本港二位經濟學家(嶺大呂漢光和港大孫永泉)在今年第一期的《太平洋經濟評論》(Pacific Economic Review)發表題為〈男人、金錢和獎牌─奧運的計量經濟分析〉的論文,指出人口及人均收入因素對奧運奪標有正面影響的結論並非「通論」,因為肯雅(尼亞)窮國寡民,但在奧運成績不俗,上述東加又是一例;他們同時指出教育程度高下及人均壽命短長與體育運動成績無關。根據他們的程式推算,中國在○八奧運上獎牌將增百分之十四,但仍比美國稍遜。

‧作者有事,本欄暫停數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08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5-19合力救災當前急 去弊防患建未來

四川汶川地震至今剛好一周。幾天以來,中外傳媒報道密集,可是有些基本事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於此次地震是黎克特制七點八或七點九級(內地地震專家昨晚已提升至八級),依然各有所據各自表述;而和「歷史事件」比較,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聽取匯報後,便說是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以來最嚴重,但十三日《紐約時報》根據美國衛星攝錄災區情況,指出其破壞力為一八七六年以降之最;至於傷亡人數,自然更無定論,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天災一樣,這類數字都是「有關當局」據遇險者、目擊者的「見聞」加上救災組織的估計而得來,與實情數目甚有差距,事實上,最接近現實的具體數字,要在災情撫平多月後才能求得─內地官方第一時間的數據具體而微,其真確性自是有待商榷。

與緬甸政府面對多年未遇天災而繼續若無其事進行全民公投、在災情公開後只肯有條件接受外援、置災民存亡於不顧、真正視百姓為芻狗的反應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北京領導層對災民表達了休戚與共、感同身受的關懷,雖說共X擋人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剛成過去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重申這三句話)為圭臬,但溫總理和胡主席先後趕至災區第一線,他們在慰問災民、安排善後、指揮救援之外,面對慘重災情,會否對「人定勝天」這類「豪情壯語」的正確性作出反思?會否對今年春節期間的雪災以至「三.一四西藏騷亂事件」的突發而有「天變可畏」之想?

「天垂象,見凶吉」,雖然《易》(〈繫辭〉)有「明訓」,但以破除迷信為己任的無神論者,尤其是共X擋人是不會相信的(如果相信便要「聖人象之」即以卜、筮治國了);若以「天譴」說套入現實政治,則更迷信落伍(難道卡特里娜風災是上天對布殊政府的懲戒?)。看歷代統治者的治術,自戰國時代以還,「外儒內法」為治國的最高準則,當今求治心強的北京領導人,應趁此來得極不合時宜卻因而反映不少「時弊」的天災,嚴振綱紀!從大處著眼,唐山地震賦予鄧小平啟動全方位縱深經濟改革的自由,中國自此進入急就章(pellmell)的倉猝「錢境」;汶川地震帶來重大性命財產損失之餘,是否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的變化,便要看胡溫領導層能否化悲情為推動吏治、法治和修訂建設標準的動力!

內地「吏治」問題叢生,當前這場天災暴露了不少公共建設和房舍為「豆腐渣」工程,那是否好大喜功急於求成所致?政府批出各種建設工程時,防患意識是否足夠?……近年各地不歇發生農民、工人騷亂,他們遊行示威甚至以半暴力方式宣洩對官府、幹部的不滿,反映了部分人「先富起來」之下蘊藏不少需要正視的社會弊病;日後重建災區,既往是否追究,姑且勿論,但是為了排除此後賑災救援可能仍然出現的貪污中飽情況,大幅提高官員犯錯的機會成本以達反貪肅貪標的的改革,必須劍及履及而不可再停留在言文層次,若非如此,胡溫的臨場打氣、指揮,便成為一場毫無意義的政治表演。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現行地方幹部過大的酌情權應盡量改由立法規範,譬如生育政策對受災者若有特殊處理,便該由明確法律規定,不能把所有酌情權交到地方幹部手上而留下貪污和形成官民糾紛的廣大空間。

當前內地經濟昌盛、政治上並無羽翼既豐氣候已成的反對派,這些客觀條件很易令當權者降低施政的警覺性,一場天災,既可以是革弊的提示,也可以成為興利的契機。唐山地震賜鄧小平以經改的時機,汶川的地動山搖會否促成中國實施行政系統現代化的一大機會?年前因為法律改動,天災傷亡不再是國家機密,加上二○○三年沙士蔓延時隱瞞疫情在國際間落得灰頭土臉的教訓,中國這次以開放的態度任由各地傳媒採訪災情,獲得普世認同是進步之舉,由此反映,法改對行政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配合。

汶川地震,當務之急,自然是救援工作;而隨後而來的重建,我們真的希望看到中國官僚系統能有顯著變化,而一直高高在上的幹部們能夠成為真真正正為人民服務的公僕隊伍。
  
面對重大的天災人禍,不論民主或專制的政府領導人都會親臨災區,在電視的鏡頭前「視察」一番,以示關心民膜,然後宣布撥款救災……;像中國領導人自封救災總指揮的例子,大概只見之於中央集權的體制。日理萬機的政治領導人,其實哪有本事領導救災的具體工作?但對胡溫親臨督導,也許可以另有理解,那就是以內地的吏治水平,最高領導若不親赴第一線,地方幹部便可能只做表面工夫、謊報災情(既可鑿大亦可縮小)以迎上意。然而,最高領袖落災區指揮救災,等於做他完全不熟悉甚至外行的工作,那又怎能排除耽擱誤事之可能?現在大家都說胡溫災區督師可鼓勵救災工作人員的士氣,這或許是實情,不過竭力救災是救災人員的原意和本分,要藉領袖臨場「打氣」才能發揮工作熱誠,似乎太不像話。

面對嚴重事故,領袖趕赴第一線「指揮」,那爆發對外戰爭時,他們豈非要站在前線當司令,向戰地指揮官說些諸如一定要避免重大傷亡、必須要打勝仗以免辜負人民殷殷期待之類的「虛言」便能制敵致勝?這種官大萬能的封建意識一天不改,中國的吏治現代化便難竟全功。

來自四方八面對汶川地震的同情與援手,令人動容,在快將來臨的奧運開幕儀式上,若加插中國人民向世人感恩致謝的環節,只要表達得體,便大有可能使奧運「聖火」傳送途中的一些風風雨雨,悄悄淹沒在人間有情的莊嚴實在中!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6-6-2008 05: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08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5-20天災令基建大旺藍領盛世將降臨

一、

汶川黎克特制八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前者徒留傷痛、無法彌補,後者則必然帶來繁忙的重建工程;以內地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參與重建的建築公司是不可能賺大錢的,但一切與基建有關的材料和機械,受國際市場的左右,價格肯定會大幅上升,這是需求趨殷而供應一時之間趕不上生產的結果(當然還要加上投機者上下其手的因素)。四月二十九日本欄〈人口膨脹生態改觀 大興土木將成潮流〉,引述顧問公司的資料,顯示未來各國特別是中國(請參考昨天本報第二十版「投資廣場」的特稿)在基本設施上投資的數額以萬億美元為單位。汶川地震之後,筆者相信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會再進一步。

剛剛接觸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巴思迪阿(F. Bastiat, 1801-1850)「破窗謬論」的人,不會同意上面的說法,因為「更換破窗的資金必會導致社會在其他方面樽節開支」,結論是天災不可能導致經濟繁榮。筆者二十多年前詳細介紹這種「理論」時,亦深然其說,但現在已非金本位時代,此說便說不通,那並非巴思迪阿的推理不周延,而是時代變了,政府開源有道(舉二個極端例子,美國可以從心所欲印刷「無抵押品」的鈔票,中國可從出口及外資流入累積外匯),那意味更換破窗和購買新衣可以同時進行─魚與熊掌可兼得。套入現實,等於說中國政府在重建四川上投下巨資,其他地方已在規劃中的基本建設亦可同時上馬。這種加重投資的效果,對活潑經濟、提高就業當然有好處,卻會無可避免地直接刺激相關商品價格上揚。

二、

從內地會愈來愈興旺的建築業,筆者想起「白領衰落藍領崛起」的世界勞工市場新潮流,這是頗堪大家注意的職業新趨勢。在二○○七年前十多年,工業工人和大部分不是坐在冷氣間「辦公」的所謂藍領工人,無論人數或平均收入,均明顯萎縮,以就業資料最詳盡具體的美國而言,在二○○三年九月至○八年四月間,工商百業主要是服務性行業一共創造了大約七百九十萬個工作崗位(見勞工部就業統計),中國的崛起及美國物業市道盛極而衰,令藍領工人成為「夕陽職業」─既為無前途的職業,工會不僅不能為會員爭取重大利益,反而不斷向資方讓步,放棄或降低既得的利益,結果美國勞工享有的福利逐年倒退,意味資方的「勞工成本」相應下降。這種情況如今已有逆轉的徵兆,白領盛世(great white collar boom)已因由次按危機觸發的環球財務機構「大縮水」及華爾街大裁員潮而成過去。

實際收入下挫加上美元匯價大貶值,令美國勞工尤其是藍領工人(包括工業工人及在無瓦遮頭環境下工作的工人),比起歐洲同行,竟然是「便宜貨」(美國工人成為「廉價勞工」,真是世界風水輪流轉),美林證券去月的一份市場調查顯示「美國單位勞工成本(unit labor costs)比工業世界(大概是指先進工業國)的平均數低百分之三十!」證諸現實,確有不少歐洲和亞洲(主要是日本和南韓)企業進軍或擴大在美國的投資,二○○七年投資美國工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比○六年增百分之十一點五。美國鋼鐵業是受惠行業之一,經過多年掙扎求存(南韓、印度和中國低薪地區的鋼鐵業把它壓得喘不過氣)之後,今年首季呈現生機,僱用工人增加百分之二強─過去七、八年每年流失工人平均百分之四─美國鋼鐵廠的設備閒置率已降至百分之十水平,此為七十年代以還未之見的旺景。環球性的基建擴張潮,再加上汶川地震後需求極可能轉殷,有匯價及低薪之利的美國鋼鐵業,可望重獲數十年未見的市場競爭力。

在未來二、三十年,世界各國在能源、汽車、公路、鐵路、機場、碼頭、電力、淡水等基本設施上的投資將達四十萬億(見四月二十九日本欄),這是人口大增、物質生活普遍有所提高及先進國家一百數十年前崛興時多項基本設施已到了非更換更新不可而產生的必然後果。這種趨勢,一方面會使商品期貨價格易升難跌,一方面則將進入藍領盛世的年代,大規模基建需要大量礦工、原料製造工人、建築工人和設計人員……。吃香數十年的企管碩士的光芒,必會慢慢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掩蓋。過去一段長時間,父母諄諄善誘,引導後輩學習一門可以成為坐辦公室當白領的職業,現在經濟大環境已變,也許要鼓勵子女去學一門戴鋼盔在工場工作的技術了。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6-6-2008 05: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0-2024 12:59 AM , Processed in 0.2031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