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关于巴菲特出售中石油的思考
翟敬勇 2007-10-25
巴菲特在2007年7月到9月把所持有的唯一一只中国股票(中国石油)出售了,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看到媒体对于巴菲特的嘲讽居多,深层次分析巴菲特出售中石油的缺很少。
首先,我们来看巴菲特的投资过程,在2003年(具体时间不清楚),巴菲特在1-2元之间总计买入了22亿股中石油;在2007年7-9月在10-13元之间先后卖出了所有的持仓,而且是越涨越卖。从这一买一卖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投资之高明,在低迷之时大量买入,越跌越买;在高涨之时大量卖出。作为专业机构都明白,价格是虚的,只有真正能够成交的才是完整的投资。买跌卖涨这一投资策略值得我们长期学习和实践。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巴菲特整个交易周期为五年,投入成本不过30亿,盈利高达220亿,投资回报为7倍多,年均回报超过14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从选择时机来看,巴菲特介入时机恰好是香港股市低迷时期,中石油上市后就一路下跌,大量的筹码亏钱卖出,巴菲特选择了大量的买进策略;卖出时机,恰好是中国搞QDII把内陆的资金放出,正好有了大量的热钱去接盘。选择时机把握的精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股神的投资才华。
接着,我们尝试站在巴菲特的角度来分析他为什么把中石油卖出?第一:中石油属于资源类的企业,资源类的企业是短周期行业,资源的发展是不具备持续性的,只适合低迷势道买入,景气之时卖出。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就是高市盈率买入,低市盈率卖出”。第二:美国2008年的消费将会短期放缓,2007年美国次级债事件虽然不会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但是会严重影响美国人的消费预期心理;2008年将是美国的大选之年,由于共和党连续八年执政,导致美国的支出严重超标,经济的放缓会导致全球的资源需求降低;美国的消费需求降低和美元的持续贬值将减少进口的需求,需求的减少将形成传导链条,会降低资源的需求,最终会促使所有资源价格的下跌,石油作为经济的重要供应资源,价格也有可能出现大幅下跌。第三、中国策略的改变,中国的内需已经启动,也调整了经济发展的策略,该 “出口、投资、消费”为“消费、投资、出口”。这样,中国将会大量出售美国债券,导致美元加速贬值,进一步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
由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逻辑推理。我个人理解以巴菲特的智慧是不会受外界的压力而作出卖出的决定,他的买卖应该是以全球经济的发展来考虑,他买的时候,我想一方面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是低油价(30美元/桶,目前80多美元/桶)。目前的环境已经全部发生了变化,美国次级债事件以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中国的出口,美国连年的战争导致油价的持续飙升,2008年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利于资源类企业盈利的变化。他持有的数量巨大,只有在上升周期的中后段才能较为轻松的脱身,提前撤出虽然表面上少赚了,实际上最安全的策略。
中国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只能算一个小学生,我们要想想巴菲特的投资对于我们的教育。价值投资一定要分品种决定周期,消费类的企业可以承受高估值,资源类的企业绝对不能进行高估值,目前国内的机构把资源类的企业也进行长周期的高估值是非常危险的。2008年应该会有相当多的投资者为股价的下跌而买单。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热钱太多,行政式的干预不但不能有效释放市场的风险,反而会加大市场的风险。对于结构式的大调整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调整经济发展顺序为:“消费、投资、出口”,这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在2008年甚至以后将会发生的一些变化,消费类的企业大多属于轻资本型的行业,比如食品饮料、金融、旅游、品牌商业企业等等。
我们有时真的该为自己感到庆幸,巴菲特这样的伟人在带领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真心的祝福他,希望他能够继续健康的活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大智知止 小智唯谋
翟敬勇 2007-10-27
前几天钟总送我一句话:“大智知止,小智唯谋”。
昨天晚上看了采访巴菲特的电视,感触最深的就是他老人家几十年一直坚持的以企业为主的价值投资,始终坚持控制风险。他对中石油的出售的解释和我们对其行为的理解基本相似。他也提到,小资金的时候很容易年复合增长21%--22%,当资金量足够大时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对于中石油的获利,对于他老人家来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
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没有什么便宜的股票”就已经可以让我们很多投资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了。《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中我们已经明确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演化方向作出了判断,目前我们认为我们对2007年的市场的分析是基本准确的。
2007年战略防御,2008年战略撤退。对于我们来说,目前的回报率我们已经非常满意和知足。适当的让自己休息休息可能更好。买入的时机很重要,卖出的时机自然也很重要。现在还是2007年我们自然依旧满仓,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卖有不卖的道理;别人卖出有卖出的道理”。至少今年的每次大跌都和我们没有关系,选择优秀的企业是不用太担心市场的波动的。
“大智知止,小智唯谋”希望我身边的专业人士都好好的想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投资要排除外界干扰
翟敬勇 2007-10-27
投资一定要排除外界干扰,只有排除外界的干扰才能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持续。
外界的干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发生的小概率事情对自己的耐力和意志的影响;另外就是权力对自己的投资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让获取信息的途径变的简单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如何甄别和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就比较重要了。就投资而言,专业的资讯也是各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不同的研究员对一个上市公司的研究或调研报告由于站的角度和周期长短不同就会产生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同的评估报告。对于非专业人士,如果把所有研究员的报告看完之后就会迷惑:都分析的有道理,我该听谁的呢?专业人士由于各自站的角度不一样对于研究报告的分析一般会选取比较适合自己观点的分析评估报告,这并不代表投资的成功,至于投资的结果如何那就要看各自的功底深浅了。
对于非专业人士我们不去过多分析,未来中国的金融业将是非常专业化一项职业,非专业人士想获取投资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专业人士除了大量阅读专业资讯外,还经常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跟踪研究。企业和宏观经济以及微观发展是分割不开的,不论外在的信息还是内在的变动都将影响投资人士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作为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股权投资必须明白抓住企业的本质是投资的关键,对于外界的信息必须仔细甄别,根据这些信息对企业影响的程度深浅作出投资策略决定。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投资必须看的足够长远,没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就很容易被日常发生的小概率事情影响自己的投资决策。企业的运营和人生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内部结构管理和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投资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一家企业要选择所属行业未来发展比较有前景、有优秀管理能力的职业团队,选定完毕之后就要把自己定位于该企业的老板,要对企业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和企业共荣辱的决心。上市的企业比较多,给我们了很多机会,于是乎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够选择很多企业,能够及时的变换股东身份。机会多了往往让我们变的不坚定了,外界的不利消息就象魔鬼一样经常缠绕着我们,对我们的耐力和毅志力进行考验。
企业的经营是动态的,对于静态已经发生的客观事件只能作为未来投资的参考,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的判断必须进行动态的跟踪和观察。投资必须把握住大概率事件,忽略小概率事件这样才能避免投资的失败。
目前很多人对中国的股市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我们始终认为十年的大牛市才刚刚开始,虽然短期有点高估,但是依然有一些优质企业的估值比较合理,这些企业的高速增长能够用时间来抵消短期的高估。对于十年的大牛市的判断基点:中国的优秀企业在充分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平稳内政将推动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的经济发动机,中国的中产阶级将推动中国的消费持续高速增长。至于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比如加息、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比例甚至可能发生的台海危机都将是影响我们经济的小插曲,根本不会阻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微观经济层面,比如:茅台发生的乔洪事件、招商银行发生的陈伟离职事件,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企业的经营短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并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于专业人士比较头疼的问题还有资金委托人的压力,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小概率事件往往对于短期股价的影响较大,由于资金委托人也在关注这些小概率事件,这些事件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施压给专业资产管理者。时间周期在半年以内的调整的波动他们往往能够承受,但是,调整周期在一年甚至两年或者更长,资金委托人的承受能力的极限就会出现,他们往往会干预和影响专业资金管理人的长期投资决策。这恰恰是长期投资的大忌,真正的价值投资就是在最艰难时期的坚守。巴菲特在1969年解散他的合伙公司的原因可能也有这样的原因(另外,他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投资还要承受来自监管机构的压力,对于民间的资金监管机构只能采取媒体影响;对于主导力量的公众基金,监管机构则可以通过行政干预这些机构的投资行为。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权、责、利不清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在美国的二十世纪上半页,监管机构行政干预市场也是家常便饭。中国目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内因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外因只能短期延缓事物的发展变化。在2001---2005年的下跌趋势中,行政干预的失效,已经让我们看的很清楚了。目前监管机构再次用行政手段去干预,也只能短期延缓市场的上涨速率,而不能改变市场运行的轨迹。
作为专业人士,一定要顶住来自各方压力,只要自己的判断和自然规律的发展吻合,那么拿出我们的耐力和意志去坚守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每年20%的增长是非常特殊的
翟敬勇 2007-11-10
周四中午匆匆赶往珠海参加珠海中富的股东大会,许久没有参加过不是我们目标对象的企业的股东大会了,而且我们两个人一起去(我和广斌),一般去这样的企业的收获是很小的.引起我们兴趣还是他的新的大股东----CVC(香港的私募基金),管文浩、梁伯韬等名气比较大的人物我们也想去见识见识
由于其他原因我们晚到了一会,原以为会议已经开始了,没想到我们去的还算早。由于其他原因,股东会被延迟到下午四点开始。董事会、监事会的换人这些都是程序上的事情,股东交流也给予了一些时间,我们也通过质询了解清楚了CVC入驻的目的(我们自己判断清楚了,CVC的高层并没有说)。倒是新进入董事会的独立董事Russel Haydn Jone先生的讲话对我的影响较大,让我们觉得这半天的时间没有白费。
Russel Haydn Jone先生是维多利亚墨尔本AMCOR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该公司据资料显示:年收入110亿澳元、在42个国家有240个工厂,旗下AMCOR PET Packaging是全球最大的PET包装企业。Russel Haydn Jone先生此次任职于珠海中富的独立董事。
Russel Haydn Jone先生在讲他如何任职珠海中富的独立董事时说“中国的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珠海中富每年20%的增长时非常特殊的,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他为作为珠海中富的独立董事感到高兴”(他讲的是英文,身边的陈总帮着翻译的,我们的记录也不是太全)
20%的增长能够让全球最大的包装企业的总经理感到欣慰,而我们国内对于20%的增长根本看不上眼,回到国内的资本市场更是如此,20%是说不出口的。碰到的人都是说要年增长多少多少倍,都是要怎样怎样的。我们想每年要是有20%---30%的回报是非常令人满意。人最大的风险是自己的不知足。
作为一个长期的股权投资者,在市场疯狂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超额的回报是狂热的资金推动的,一旦回归平静,股价还会回到他应该在的位置的。在选择企业方面,不是看他涨多少,关键是他在下跌的时候有没有买,优秀的企业是应该越跌越有吸引力。
我们每年的回报率定的都比较低,06年我们的预期收益率33%,07年的预期收益率25%,08年的预期收益率20%。07年战略防御,08年战略撤退。为什么这样做呢,主要是考虑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多缺陷,短期的波动风险比较大;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违法成本比较低、行政干预较多,对于回报的考虑必须降低。对于超出预期的收益率我们认为是运气,如果超额收益下降,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人不可能时时都运气好。
也正是我们认为我们每年20%--30%的收益能够长期下去,我们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我们对于每次的大跌我们都没有任何可以惊惶的,对于每次的大跌,以我们的经验,想回避指数的下跌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回避指数的下跌并不意味着我们投资的企业的股价会大幅下跌。所以我们不卖股票是有道理的,基于对我们投资的企业的信心,我们认为他们能够抗住市场的风雨。
对于本次的下跌,我们认为更是没有道理的,行政的干预怎么可能改变自然规律的发展呢,监管层可能过高的看高自己的能力了。市场的自然规律的发展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的。对于优秀的企业股价的下跌那就是极佳的介入良机。
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不断的下降,物价的不断上涨(昨日朋友发短信,食用油的零售价格再度上涨20元/桶),再次告诉我们目前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能购买有价证券,恰好这次有给我们选择优秀企业的良机了。买跌是需要勇气的,卖涨也是需要勇气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价值投资之路漫长
翟敬勇 2007-11-14
今天廖总到深圳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征得他的同意,把他给我的信件公布出来.走价值投资之路很难,但是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好的回报.
翟总:
您好!
冒昧的给你写这封信,希望不要见怪。
我常常拜读你的博,收获匪浅。在此特致以谢意。
我是一个“巴迷”,确切的说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我曾走过一段很曲折的弯路。
93年从一所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然后分配进了建行的一家省级分行工作,我学的国际金融专业,很自然的进了当时的国际业务部。在当时来说,还算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大学时受现在湘财证券董事长陈学荣老师的影响,他当时特喜欢证券,给我们上的课是《财务管理》,但他几乎“不务正业”的给我们讲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建行做的时间并不长,两个月的时间,行长就把我内调到了当时的证券部,就是国泰证券。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证券生涯。
我是从农村出来,家里很穷,什么都要靠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知道股市风险很大,要存钱结婚,所以,虽然93年就在券商上班,但我的证券投资生涯始于96 年。96年6月在深交所做完红马甲回来后,我再也经不住股市的诱惑开始开户炒股,那时不懂,就是炒。9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亏损了50%出局。再后来,我在股市里投入的很少,钱几乎是存在银行里。这样,才保证了我在股市里没有大的亏损。虽在股市里投的不多,但一直是投机,如果以投入金额来计算,我曾破产过,本金几乎全部亏光。作为中国首批注册证券分析师,我在当地的券界影响也很大,到2003年底时,我从券商里带一群客户出来开始做工作室,当时正遇上一波上涨的行情,但是,后来以亏损告终。其实当时有很多的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已在开始上涨,但当时并不懂什么叫价值投资。
工作室做失败后,我很迷茫,股市低迷,自己在证券业混了十多年也没有什么方法来战胜市场,很绝望,想一辈子永远离开股市。当时股市也盛传“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股谚,带着深深的困惑和绝望,我开始了实业投资。实业投资那种累,一年下来让我瘦了一大圈,不堪回首!2006年,当时在证券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股评人士俞力找到我说合作一个卫视节目,股市也涨起来了,我想还是回到老本行吧。于是把实业投资转让掉了,重新杀回老本行。
这一次回来,我在努力探索自己在证券投资业亏损的原因。结果,我在闽发论坛里看到一个较有影响的网友的博文,上面有一句话对我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句话是: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根源在于其业绩年复一年的增长。我找来历史上多年不停上涨的公司,对照其公司的基本面,我豁然开朗。最初是从欧奈尔如何选成长股开始,然后,我翻了放在书柜里多年积了一层很厚的灰尘的《巴菲特怎样选成长股》,就是这一本书,照亮了我的整个证券投资生涯。我深深地被价值投资理念所折服。然后疯狂的阅读了十多本价值投资书籍,包括《聪明的投资者》、《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投资艺术》、《巴菲特从100元到 160亿》等等。其实这些书有好几本我是2000年时已买到,当时也看了一下,但是境界未到,翻了几下就扔了,遗憾啊!后悔啊!这些书基本都看通后,我又接触到了但斌先生的博,再后来又拜读了翟总的博,对我影响很大。回到老本行,我很快凭自己在当地的知名度进了一家投资公司任投资经理,这两年行情不错,我用价值投资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公司很高兴,我的待遇也不错,我的人生开始了一个大的飞跃,真的值得庆幸。
我现在选股,想向翟总请教。一般来说,我是从这方面来找优秀公司的。(1)看券商的研究报告。一定要未来成长性很好的股我才拿来研究。一般要求公司未来几年复合成长率在30%以上的。我们现在也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2)公司历史经营稳定优良。比如,净利润增长率过去几年中要求是正数,而且要在30% 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过去几年要求在20%以上者。(3)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公司是行业的龙头。(4)其他。比如公司产品、技术是不是门槛很高,具有垄断地位等。
可以这样说,如果用以上几条来框的话,优秀的公司漏掉的还较少。我对自己的确很有信心。从06年以来,我的投资组合大大的跑赢了大盘。面对未来,我豪情满怀。当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尤其向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如翟总、但总等请教和学习。
自从有了价值投资,在证券投资领域,方法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我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想起来真的令人欣慰,我现在不是富翁,但将来一定是。用20 年、30年不断积累,第年只要20%的复利增长,我一样可以成为很有钱的富翁。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的自信过。从心里感谢华尔街那些先辈们,是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让大家分享,这些经验照亮了无数人的一生,包括我。
翟总,我知道您很忙,占用你宝贵的时间了。希望能联系上您,让我们一起沿着价值投资这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前行。
望翟总多保重身体。
祝工作进步。
廖朝忠
11.08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为什么明知道下跌还要坚守
翟敬勇 2007-11-23
最近一直在忙着处理公司的一些事情,没有写博客,昨天收到一些朋友的短信和电话,大部分都是想知道我们对市场的观点和看法,和这些朋友我都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和沟通,也和他们分析了市场的变化的内在的一些原因.
对于目前市场的调整,我个人觉得这次的调整应该都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的,为什么明知道下跌还要坚守呢?我个人认为承受市场的下跌带来资产的缩水的煎熬本身就是投资的一个必须接受的过程.对于市场的下跌对于别人可能影响较大,对于我们的影响可能比较小.
我们在06年底就已经将2007年的投资界定为:"战略防御",任何资产价格过快的上涨都会出现泡沫,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更为明显.处于安全的考虑我们重新定位回到熊市的投资策略----战略防御,减少持仓品种,加大持仓比例,选择确定性最高的投资品种.正是在年初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因此,我们对于市场的每一次的调整,我们认为都是合理的,只是每次的行政干预会造成一些不公平.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应该很大程度上都是市场自身来调节,成熟的市场的监管应该非常严厉,企业的股票价格应该和企业的盈利密切相关,优秀的企业根本就不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干扰.
我们目前的国内市场恰恰缺少这些,不过随着机构投资者的逐步壮大和投资者的逐步成熟,一些的优秀的企业开始逐步呈现出良好的抗跌性能,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管理团队的素质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达成共识,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往往是小幅随指数下跌,一旦市场回稳这些企业的股价就再度呈现快速上升势头。这样的表现主要源于市场一旦调整,投机的势头得到遏止,选择优秀企业投资的资金会变得非常充裕,这些优秀的企业大部分筹码被长期资金持有,短期的供求关系将推升这些优秀企业的股价快速上涨。
我们投资的品种都是各个行业中最优秀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盈利能力、成长性、管理团队的素质都是大家公认的,因此,在每一次的调整中我们没有必要去因为市场要调整而去减持他们,相反,每次的大的调整我们都会主动的去买套。
买入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是我们的原则,我们会根据我们的评估系统去测算我们投资的企业的股价是否高估,一旦出现高估我们也会考虑抛售。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我们投资的企业出现高估现象,因此,我们也不用去考虑抛售。
投资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非常专业化的,不是谁都能做好的。全民皆股是好事,全民皆炒股就不是好事情的。资本市场的本质的功能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只有把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到优秀的企业手中,才可以快速提升我国的企业快速的成长,进一步占据世界的舞台。
中国的经济长期向好,作为中国人,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去坚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经济会更加繁荣,应该更坚定的投资中国的优秀企业。不要因为短期的一点波动而产生恐惧心理。这就是我们今年三次都知道要下跌,而还是要满仓持股的原因。只是希望监管层要吸取教训,专职做好监管,不要又是教练又是运动员。市场化的经济交给市场去调节是最好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机会就在眼前
翟敬勇 2007-11-27
上周五在去江西之前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回答一些朋友对市场看法的文章,没有想到引起了那么大的波澜.更没有想到会引来那么多谩骂,我本身就没有时间去回复,也没有时间去争辩,不过,我的原则还是比较明确,所有侮辱性的词语一律删掉,争论可以,但是没有必要去辱骂.
对于很多人关心我们的持仓,我已经反复说过,我们的持仓不会公布,不过我们的投资品种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金融、地产、能源,从高位目前平均回落20%左右,有部分个股下跌超过30%,也有部分个股回落不超过10%。对于今年的成绩我们比较满意,相比我们年初25%的目标(后来调整到50%)高多了。
对于今年三次下跌有人说我是在放马后炮,具体的下跌时间我们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们的大概的时间段还是清楚的。我们相对于一些普通投资者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在于我们多年的经验,还有我们的内控机制;另一方面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年初我的同事提出要跌,5月中旬我的同事再度提出,9月中旬我的同事再度提出。我们满仓没有减仓主要是我们始终认为指数的下跌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品种会出现大幅的下措,我们也不知道能跌多少,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守。(年初的时候调整了持仓品种,9月份我们再度进行了仓位调整)
为什么我们觉得机会就在眼前呢,这主要是目前很多的股票的跌幅都超过了20%,有些股票跌幅已经达到50%,整体的下跌空间已经不大了,目前去买,就算买套又如何呢,再多跌10%不就更便宜了,估值就更有吸引力了。(前提是买入优秀的企业,新上市的企业不能这样算)
从资金来看,通货膨胀催生更多的钱进入资本市场。不过目前很多资金在观望,等这些资金的观望期结束的时候,市场又热了,热闹的市场怎么可能有便宜的筹码呢。
投资有时很好笑:机会出现的时候往往成交低迷,风险出现的时候往往成交活跃。财富往往是分配给准备好机会的人的。
我们首先界定资本市场相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一旦出现目前这样的机会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了。
我目前的确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今天一天就跑了两家企业,明天还要继续跑,报告的阅读和整理都没有时间。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只有在这个时候去大量的寻找投资品种是良机。
马后炮没有必要,不过个人觉得投资的机会已经出现了。希望被市场的折磨的人能够打起精神,人只要不贪婪就不会出现大的亏损,不恐惧就能够找到好的投资良机。
祝愿大家都投资顺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寻找优秀的管理团队
翟敬勇 2007-12-05
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将一个平庸的企业带往健康稳定的发展通道,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优秀的管理团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为人正直、性格豁达、有正确的财富观;2、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强大的执行力;3、管理团队具备复制能力;4、注重企业的内涵发展,品牌的塑造放在发展的首位。
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心领导人物的能力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核心领导人物的能力又取决于他的战略眼光、人品以及财富观。蒙牛能够从300万短短的八年时间把销售额做到180亿,团队的领军人物牛根生的作用非常大,他为蒙牛定下了发展使命: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始终强调:小胜凭智大智凭德;认为:才聚人散人聚才散。牛根生自己也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股权全部捐给了蒙牛基金。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导人,一个小小的企业才能迅速的成为了中国的乳业龙头。这样的领军人物我们熟悉还有:万科的王石、烟台万华的丁建生、华侨城的任克雷等等。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以及执行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团队优秀程度。王石谈到自己对万科的贡献时说:“我曾给万科带来了什么?首先,选择了一个行业;其次,建立了一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培养了一个团队,这是我的作用。”正是建立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万科才能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严格的执行。在万科的成长过程中,也出现了员工受贿事件,万科并没有轻微处理这些对公司有功却犯了错误的员工,是严格的执行公司的规定,让公司的员工按照制度去工作。公司也严格遵守商业原则,坚持不行贿,虽然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但是公司的坚持原则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给公司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万科可以骄傲的向世人宣布:决不行贿受贿。
现代的企业需要管理团队具备复制能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优秀的企业制度建立除了现有的人才队伍以外,还必须拥有充足的后备队伍。万科一直坚持人才队伍的培养,公司管理人员基本上实行十年一个梯队。目前,六十年代出生的郁亮已经登上了万科的核心领导层,七十年代出生的管理人员处在外围的核心领导层,八十年代出生的管理人员正处于培养阶段。招行、格力等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具备复制能力的。只有进行过严格培训过的管理人员才能坚定不移的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新加盟的员工进入企业才有事业追求感,能够主动的工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充沛的活力。
企业的发展除了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内涵,企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是由企业的员工执行公司的制度而形成。很多企业刚开始发展很迅速,没有注重企业的内涵价值,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变遇到发展的瓶颈后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伤害轻则伤筋动骨,重则破产倒闭。前两年的地产黑马----顺驰,在行业景气时加速扩张,没有注重企业内涵价值的培育,公司在行业稍稍受到政策的调控就变成了烂摊一堆了。
企业的内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品牌上,品牌的塑造并非只是靠广告支撑,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的制度、企业的文化等综合要素的结合。企业的品牌意味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值得消费者信赖,消费者的信赖又给企业带来品牌影响力的加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又制约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层要竞竞业业的为消费者生产质量上乘、可靠的产品。
寻找优秀的企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品牌中去寻找,优秀的品牌会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从优秀品牌中筛选出优秀的企业之后就去观察其管理层是否具备以上几个条件。好的管理团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差的管理团队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破坏。寻找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过程,一旦寻找到优秀的管理团队之后就要长期对其管理层进行跟踪评估,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把资产分配给这些优秀的管理团队进行财富管理。
中国前期主要是国有企业主导,管理层的作用不是太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消费者的选择权利越来越大,对于品牌的依赖越来强。届时管理层的作用将显的非常重要。寻找到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就意味着我们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诚信是基石
翟敬勇 2007-12-07
在我向许多朋友征询:"优秀的管理团队的标准"的时候,很多朋友给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的观点,我也写了我个人认为优秀的管理团队的标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境界不一样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本身这个标准也没有唯一的答案.
昨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和茶,他们在谈到我说的这个标准的时候,一个朋友给出了个答案:"诚信".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呢?他昨天在考我们,还是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问他的答案,他说:"诚信就是不骗自己".我给他延伸了一下:"诚信就是不骗自己,把自己看作愚笨之人,把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看作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
我去宁波,一个朋友也送我了一句话"眼高手低",这句话也是送给他的属下.这是一个大家通常认为具有贬义的词语,如果分解来看就具有很大的意义了.眼光要足够长远,做事要从低往高做.
做大事之人往往具备:诚信的品质,这是其个人乃至企业的立命之本.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步一个目标,向目标努力,只要自己去努力最终会有好的回报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万科的高超之处
翟敬勇 2007-12-18
万科率先低价卖房的消息传出,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股票市场,公司的股价近乎跌停收盘,这使我们既觉得高兴也觉得伤感.高兴的是,大家期盼的低价买房的愿望实现了,购买者的热烈追捧得到了验证;令人觉得不开心的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的大多的不成熟.
万科此次低价卖房,个人判断有以下几个考虑:1、银根收紧,公司需要加速资金的周转;2、准备更多的资金等待时机,以便实现收购其他的地产公司股权;3、应对大的环境变化。
万科自身的定位是行业的领跑者,当大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万科一定要提前作出应对策略。加速资金的周转和万科自身的战略定位是吻合的,降低毛利率可以得到消费者和政府的认可,政府的压力会因为房价的下跌而减轻。再度采取行政干预的政策可能会放缓。
政府已经对未来的房市作出了宏观定调:加大廉租房,加大经济适用房,高档房产交给市场。万科的房子大部分应该划归到经济适用房,相应的约束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万科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降低毛利率,只有降低毛利率才能加速周转。万科在市场的僵持状态率先打破僵局,有助于加速房价的回落。
万科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品牌扩张、管理团队输出。房价的回落、银根的收紧对于中小地产商产生较大的打击,这些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卖掉公司。万科本身就有两百多亿的现金,再通过资金的回笼,可以再度收购这些公司。可以获得廉价的项目资源。
对于万科的利润影响,万科目前在26个城市有104个项目,这些项目的结算可以通过财务手段熨平,07年保持100%增长,08年保持50%增长是一点疑问都没有的。09年地产开始再度升温之时,万科又成了大赢家。
对于资本市场的很多投资者来说,乐观的的时候预期很高,悲观的时候恐慌的不得了。对于地产市场的判断,我个人认为:1、人民币升值不结束,地产市场的热度不会消失;2、人口住宅的刚性需求最近5--10年不会结束;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继续推动商品房的需求;4、消费升级会推动房屋结构的需求变化。
反观我们资本市场的地产股,最近可谓是惨不忍睹。我们仔细算算帐就知道这些地产企业有多便宜:万科08年预计A股市盈率24倍,B股15倍;华侨城整体上市即将进行,公司08年进入收获期,目前市值不到650亿;招商地产B股市值不到300亿;金融街市值250亿,还有像保利、苏宁环球、万通地产等企业也都进入了非常便宜的区域。
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类金融市场,门槛越来越高,在二级市场的企业,有融资的机会更容易加速扩张,这些企业胜出的概率较高。如果能够选择:品牌好、管理团队优秀、成本低的企业那就更有保障了。
价值投资尤其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股权投资更应该在企业价值被低估的时候大胆的参与。要想成为赢家就必须学会抓住资本市场的弱点。
万科已经给我们带来启示,把财富分配到优秀的管理团队是我们最轻松的选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好东西要有好价格
翟敬勇 2007-12-29
任何东西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都有一个标价,标价是否合理将会以市场的接受程度为准,短期不合理的定价一定会向长期的合理的定价变动。这是自然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干预而停止;人为因素只能加速和减缓价格的变动速度。
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拿低薪,消费高价商品。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农村和城市两种待遇,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消费的知情权被层层盘剥了。目前中国的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税收过重、流转的环节过多。
我们消费的电子产品的产品周期短、周转的环节少,销售的价格相对比较透明。我们消费的其他产品周期相对较长或者流通周转环节多的销售的价格就比较偏离产品的价值。比如我们国内的汽车消费,我们消费的汽车的成本就比国外要高的多,深圳和香港一河之隔,两地的汽车消费的待遇就不一样;同样的款式、同样的车型,深圳的支出成本是在香港的1-2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平衡,更多的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价格心理,在质量方面做文章,结果是内地的消费者表面上买了便宜的车辆,实际是降低了汽车的安全性和保障性,损害的是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形象。
以前不知道我们穿的衣服和鞋的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价差,最近去一些知名的鞋厂和服装企业去调研,我们发现我们买的衣服和鞋支付了大量的不合理的费用。一双 300-400元的鞋的制造成本不到50元,女士的鞋的成本更低;就算NIKE等国际品牌,在国外一双鞋只需要十几美金(合计人民币100元左右),好一些的也不过30-40美金。而在国内一双鞋动辄三四百元,好一些的七八百甚至上千;这些鞋都是在国内生产,到美国还包含了长途运输费用。
我们的生活中的水、电等公用的生产资料却便宜的惊人,大量的浪费随处可见;我们的环境在不断的被破坏,我们的后代在不断的为我们破坏资源而买单。这些资源价格一直被压制,总是被冠以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为由而实行计划管制。
我们的金融市场也是如此,人民币不能自由流动,导致了国内的有价证券过热,在国内很多不值钱的企业股权因为短期的资金流动过剩而贵的离奇,最终还是一些不懂的老百姓为这些高价的股权买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的抬升地价,制造紧张效应,最终老百姓花高价买了并不值的房子;当百姓怨声载道之时,政府通过媒体把房价上涨的过错转嫁给开发商,当开发商降价销售之时,政府高价开出的地价流拍自然就很正常了。
我们不能老是牺牲我们自身的权利来为某些利益集团做贡献。我们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主见去申诉,另外要学会保护自己。尽可能不要去消费将来会大幅贬值的产品,要通过各种渠道把繁重的赋税降低下来,真正的把财富用之于民,返还于民。投资房产和股权一定要注意,房子除了中高端的稀缺的其他的是不能投资的(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眼光来看)。股权更要注意,一定要投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存活的概率较高,至少不会渣都不会没有。
好东西要有好价格,消费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性价比好的产品,投资的时候也要学会选择性价比好的股权。如果持有的好东西,一旦价格过于涨的离谱之时,该抛售之时也要坚决抛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降低预期
翟敬勇 2008-01-02
这些天一直想着进入08年了我们该做点什么.恰巧今天晚上一位朋友打电话谈到07年1月4日的聚会,朋友感慨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明天就满一年了.至于去年的聚会我去年具体说了些什么,我的确有点记不大清楚,不过大部分内容还记得.
去年我感觉我还是比较意气风发,还是喜欢到处聚会,到处跟人吹牛,还好07年初我的大话基本实现了,前几天还叫一个朋友请我吃饭呢(他欠我一顿饭).
07年我做了几件大的事情,完成了公司的增资扩股,搬迁了新的办公地点,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推行制度化管理),公司的整体投资也基本满意.对于生活来说,重要的是我的儿子在中秋节出生了,这是一件大事(对于本人来说).
08年我要做的事情:继续完成增资扩股;力争公司走出去;把投资的经验继续分享(准备出一本书暂时定名为<<寻找伟大的企业>>,把这几年的股东大会纪要和中国的投资者分享).合适的时候去读读书.
对于08年的投资:我们的观点还是没有变-----短期战略撤退(长期来讲属于阶段性撤退).对于投资收益预期由07年的25%降低到20%.对于投资品种:还是集中在老八股身上(选来选去,还是觉得这些老八股安全放心).对于投资价位:坚决执行"买跌卖涨",坚持价位选择,采取更为集中式的投资.
07年机构投资者活得都还比较舒服,08年能否活的舒服那就要看本事了.大浪淘沙,谁都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活着是最幸福的事情,希望我和我的团队能够健康的活着,也希望身边的朋友能够活着.
贪婪和恐惧是我们的心魔,克服贪婪和恐惧是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认真的执行下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用两条腿跑出来的价值投资
翟敬勇 2008-01-14
红周刊记者江红霄马曼然
认识翟敬勇的时间不算短了,我们相识于2005年3月中旬烟台万华在宁波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我作为媒体记者,他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股东代表,但是彼此都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直到2007年12月月初,我在深圳出差与但斌交谈时,得知翟敬勇这3年多以来,不到30岁的他已经坚持跑了上百家上市公司,连续数年参加了诸如贵州茅台、万科A、招商银行等重点公司的股东大会并跟踪调研,进行价值投资,还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股东大会(包括年度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纪要时,不由得让我颇为震惊:一个人参加一次股东大会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数年参加数十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并尽可能地进行记录保存。也许正如但斌所说,在中国已经逐渐精英化的投资界,对于没有读过大学,想从事投资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只能靠刚毅不挠的意志力,靠自己的拼搏,而翟敬勇就这样做到并坚持下来了。
更令记者感兴趣的是,翟敬勇最近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2008年要降低预期,考虑战略撤退,这似乎与传统的价值投资买入持有的观念相悖。于是,2008年1月6日(周日)的下午,记者在金融街一家酒店里采访了翟敬勇。
大河有水小河满
《红周刊》:你们对市场大方向的运行趋势有何判断?
翟敬勇:投资要看大方向,只要大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其他的都不用担心。我们在2005年,就提出2005年是中国股市“十年大牛市”的开端,现在这个观点依然没有改变。
《红周刊》:很多人都认为从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会是“黄金十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翟敬勇:主要是1979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到了2005年的时候,正是他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刚刚开始发挥其能力的时候。从人力成本的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发展动力是人力资源成本,而中国恰恰有着便宜的、而且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这就是我国企业当前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在目前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就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素质劳动力。我判断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可能要到2016年至2020年达到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低廉的劳动成本(与国际横向比较)以及高素质的劳动人才,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也是我国经济能保持10%左右高增长的保证。
同时,从资本的角度看,世界工业中心已经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转移。比如我去过福建晋江,当地的民营企业把巴菲特旗下两家做鞋的公司都给挤垮了。还有,除了纺织贸易外,我国家电行业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包括汽车业,目前全球几家汽车巨头都看准中国的市场,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合资。
再看中国的政治环境,我个人非常看好本届政府。比如“减免三农”政策将有效地调动起他们的消费积极性和消费能力,换句话说,一个国家要兴旺,底层的老百姓生活一定要有信心。所以,只要领导人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推进体制改革,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几大因素就决定了我国未来10~15年能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政治体制健康,经济繁荣,资本市场才会繁荣,而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证券市场启动的催化剂,将构成我们判断“十年大牛市”的基础。
2008年要降低收益预期
《红周刊》:既然这么看好中国经济和股市的未来,为什么还会在自己的博客上说你们在2007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策略,2008年准备“战略撤退”?
翟敬勇:不管是“战略防御”还是“战略撤退”,都是我们对市场的短期判断。而短期内A股市场还存在投资主体不成熟、监管体制不到位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三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上市公司、机构的违法成本太低。比如,对基金“老鼠仓”、上市公司透露内幕信息以及联合操纵股价等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
2007年我们之所以采取“战略防御”策略,主要是基于判断2007年上半年垃圾股、题材股会起来,炒这类股票的资金性质大多是投机,这类股票上涨的目的就是为了出货。我们认为,资本市场中的“二八定律”这个主题永远不会改变,一旦到了“八二现象”的时候,就一定要防御了。
2008年我们准备“战略性撤退”也是基于此种考虑。比如最近的金风科技,可以说一上市就开个天价。以公司5亿总股本140元的价格计算的话,市值就达700亿元,他的估值合理吗?回报率又在哪里?这些企业的股价过高以后,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股价一定会回归。我们有个基于自然规律的投资理念,即任何企业的价格一定是以其内在价值为轴心的,当价格过分偏离价值时,一定会回归。
《红周刊》:你们打算何时撤退?
翟敬勇:基于短期市场的不合理,我们在2008年或者2009年会准备战略撤退一次,然后休息6~9个月。至于何时撤退还不知道,但至少现在不会撤。我们在等一件事情的发生——股指期货的推出,根据那时的市场变化再做决定。
《红周刊》:你们是打算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就撤退吗?
翟敬勇:我们会等股指期货出来后看市场变化。因为股指期货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杠杆效应带来的资金放大,而A股具有流通股本偏小的特点,便于大资金操纵指数。所以我们判断,在A股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后,短期内机构们很可能会双向做。比如,对股票和股指期货均双向做多,这样既在股票上挣钱,又在股指期货上挣钱。而我们会在市场大幅上涨的时候卖出,即买跌卖涨。
我们估计,待到股指期货导致市场大幅波动造成投资者较大损失的时候,监管层可能才会意识到市场的漏洞在哪里。现在A股市场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在杠杆放大效应的推动下,未来出现大起大落是很正常的。我们短期的战略性撤退主要是为了规避短期波动的风险,这和长期看多是不矛盾的。
价值投资不等于只买不卖
《红周刊》:既然为了规避短期波动的风险,为什么在2007年10月份你们没有考虑过撤出来一次呢?实际上有些股票也回调得比较厉害,像万科A、招商地产等?
翟敬勇: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调整力度。当时像招商地产我是动过念头想卖掉的,结果在过100元的时候犹豫了一下没有卖 (主要是舍不得卖),最低的时候招商地产股价曾跌了50%。而像你刚才提到的万科A这类品种,它已经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了。我们计算过,从2005年5月我们投资这只股票以来,每次它的调整幅度都将近30%。像这种好企业,一般在它回调25%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买入了,越跌越买,这也是基于我们买跌卖涨这个原则。
《红周刊》:买跌卖涨和人们常说的低买高卖有什么不同吗?
翟敬勇:所谓的买跌卖涨,就是说好的企业一般调整了20%~25%就到了合理价位,在极端不乐观的市场环境下,也就再多跌个5%~10%。像这种波动我们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说老实话,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是顶。若知道,我们肯定会规避风险。
《红周刊》:像贵州茅台这样的股价高达200多元、市值将近2000亿元的股票还没有被高估吗?
翟敬勇:我认为贵州茅台可能算是目前A股市场最有钱的上市公司了,有40亿元现金在银行里“趴着”,2007年的预收账款就高达25亿元。茅台未来20年时间保持20%的复合增长是没有问题的,短期10年里面保持30%的年复合增长也没有问题。所以,我认为贵州茅台能在200元撑得住,而其它上200元的股票就不好说了,因为有些做出来的东西始终是撑不住的。
《红周刊》:你的意思是要重点关注企业的现金流?
翟敬勇: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硬气所在。对于投资者来说,做股东就是当老板,要看你投资的企业从哪里挣到的钱,又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很多人建议茅台应该把这40亿元现金拿去投资、打新股,而我们则不同,就盯着茅台不让他们别乱动这些钱,放在银行里挺好。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团队,去做你最熟悉的事情一定能成功。如果做不熟悉的事情,亏钱的概率就很高。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我们的经验是,投资一定要靠自己,靠两条腿去寻找。
《红周刊》:既然考虑在2008年撤退,是否意味着你们也像近期将旗下国内信托基金清盘的赵丹阳那样,感觉到市场中找不到符合安全边际的投资品种了?
翟敬勇:就我所知,不仅是赵丹阳这次清盘了,实际上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也清了。不过我们不像他们那样悲观。我们认为,目前A股市场乐观估计最多也只有5%的股票还值得投资。而我们本身就是采取集中投资的方式,只要有值得投资的股票,都还会去投资。
其实,好企业更需要好价格。举个例子,中国石油是好企业,它的H股在13、14元的价位,而A股股价在30元。我若买,就会买H股。因为H股一旦涨到A股的30元就翻倍了,而A股若涨一倍就到60元了。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石油的总市值就差不多到10万亿元,抵得上中国半年的GDP了。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即便是一个好企业,如果价格过高的话,就要用时间来换。目前A股相对于美国、甚至香港更安全,因为A股具有封闭、汇率升值、成长等因素支撑,是不会出现大的萧条的。
《红周刊》:虽然是这个道理,可为什么中国石油A股30元的价位还能撑得住呢?
翟敬勇:因为它的流通盘小,主要是投机的资金在支撑。但投机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卖出,一旦成反转力量后,高估的价格自然会回归的,而且往往会回归过头,因为人的情绪往往会过度反应,形成加强效应。做多也一样,股价先会到合理价位,再到高估价位,最后到疯狂的价位。所以做投资时,我们一方面要盯企业,另一方面要盯价格。
《红周刊》: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做价值投资就不需要关注价格了。
翟敬勇: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是这样,巴菲特也不会频繁买卖股票了,就我们所知,巴菲特每年也是要买卖很多股票的。再比如,他1元多买中石油, 10元多卖出,有什么错的呢?很多人都将价值投资理解为“只买不卖”,包括认为但斌就是这么做价值投资的。其实,他们只理解了但斌其中的一层意思,并不清楚他的第二层意思。所谓的“只买不卖”,是指在一个企业高速增长的时候,即便短期估值高了,可以用时间来弥补,不用卖。而当企业不增长的时候,企业估值高了,该卖还要卖的。
《红周刊》:是否也考虑到“大非”、“小非”减持的因素?
翟敬勇:当然是要考虑的。比如中国平安的27.77亿股“小非”马上就要解禁了,按100元的价格算,可能会有2777亿市值在二级市场流通,这对市场资金的压力是巨大的。况且,这些“小非”换句话说就是投机资金,他们奉行的原则就是“我比你聪明,我先发现了,进去了,到了合适的价格我就先出来”。而我们就不一样,奉行不熟不做的原则,等企业真正的成熟了,明朗了,再考虑买,这就看谁有耐力了。包括我们所说的战略撤退,也不一定要在2008 年,也许会在2009年。因为你也不知道市场会怎么发展,但你一定要清醒,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半山腰”上,虽说“无限风光在顶峰”,但“顶峰”的风险也最大。
如何获取稳定的财富
《红周刊》:从你的博客上我们了解到,你们在2007年开始的时候,预期收益率是25%,后来调整到50%,而2008年的计划是只打算挣20%。如果像你说的股指目前在半山腰,最后还会出现一次疯狂的上涨,是否也应该调高收益率呢?
翟敬勇:我们是在2004到2006年取得持续收益的基础上,将2007年定为25%的回报率预期的。一般情况下,这个数据是相对保守的, 2007年我们的实际回报是130%~150%之间。2008年提出20%增长是要让我们自己清醒,不能贪婪。从长期看,像最近两年这种高回报率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投资者千万不要把这当作一种常态。
《红周刊》:如何看待最近的“八二”行情?很多人认为2008年是一个讲故事的年份,有题材、有故事的股票会表现更加突出。
翟敬勇:“八二”现象的出现很正常,这主要还是和投资主体不成熟有关。比如有些基金经理为了业绩考核,就会局部放弃蓝筹股的稳定收益,注重短期利益,追逐市场热点,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类的品种。我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还是应该去投资成熟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品牌性、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比如青岛啤酒,2007年啤酒企业的原材料价格翻番,从表面上看,青岛啤酒的利润会受损,但实际上这也正是龙头企业兼并、收购抢占市场的大好时机,而小企业就不行了。因为高通胀会加速行业整合,尤其是低毛利的行业。
《红周刊》:我知道你有一个观点是股票品种的选择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资产配置的比例。你是怎么具体配置资产的?
翟敬勇:我们认为,资产配置是资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配置在第一位,品种的选择放在第二位。因为配置的高低决定了整体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的高低。在我们的资产配置中,主要由战略品种、策略品种和无风险套利品种这三类组合而成。战略品种主要是寻找大行业中未来可能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比如金融业、食品饮料业中的某些企业。策略品种中主要是一些周期性行业的企业,比如地产行业的万科A、化工行业的烟台万华等等。无风险套利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里,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电力等,比如上海机场、长江电力等基本都是充当现金的配置,一般占总比例的10%~20%,而且这个组合会跟随市场行情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比例的调整。同时,我们还喜欢集中投资,看准一个企业就“下重手”,因为仓位比例越重,投资回报就会越高。
《红周刊》:如你所说,这些好股票都是用两条腿跑出来的。能具体说说你都跑了多少家上市公司?
翟敬勇:这3年,我基本上已经跑了三分之二的中国了,除了东北三省、西藏、台湾外。2005年我跑了100多家公司,2006年跑了50多家, 2007年由于事务性工作多了,跑得少了一点,也有50家吧。跑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找出未来可能成为龙头的上市公司。因为未来不会一成不变的,即便现在享有龙头地位,如果不前进,就可能被其它企业赶超,所以需要不断跟踪观察。跑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向成功人士学习,这是成长最快的捷径。而且在跑上市公司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全面理解中国的经济和企业。
《红周刊》:不过,我们知道,巴菲特多半是通过业绩报表来决定投资哪个企业的,而你做价值投资为什么要跑大量的上市公司呢?
翟敬勇:这个要区别来看。巴菲特年轻时也是经常跑公司的(他投资GEICO保险公司时曾专程去拜访当时的公司总裁),而现在巴菲特已经积淀了厚重的投资素材和人生阅历,更多的是企业去找他,而不是他找企业了。
首先,国内的环境和美国也不一样。目前,由于投资主体的不成熟,国内上市公司的很多情况并不能在报表数据上真正反映出来,而且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的违法成本也不同,因此,在中国有很多事情需要亲自睁大眼睛去看,才能搞清楚。
其次,去调研还可以消除一些投资上的偏见。以前我们是不关注低毛利企业的,现在不同了,这主要是去格力电器的实地调研,改变了我对低毛利率企业的看法。我们发现,往往毛利率低的企业,管理层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从竞争中走出来的企业,生存能力更强,后劲更足。基于这点,啤酒行业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再次,通过实地调研上市公司,尤其是在股东大会上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也就是与企业掌舵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看细节、看眼神、看状态,你会发现更多在报表上反映不出来的东西。对于那些不太好的公司,你就可以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先走为上。总之,我认为,投资就和交朋友一样,花3、5年的时间去跟踪观察都是值得的。
在这么多年调研上市公司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所谓的成功人士不仅包括市场中的投资高手,更包括做企业的“高手”们。和成功人士为伍、和成功人士合作、让成功人士为你打工,这才是获取稳定财富的关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一本值得推荐的书---<<野蛮生长>>
翟敬勇 2008-01-22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发了一份电子文档,文章主要讲王石的章节.我看完后觉得写的很棒,之后我去书城买了两本<<野蛮生长> >.越看越觉得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越觉得要全部看完.我看书的习惯是挑自己喜欢的看,先从王石那一章节往后看,看完之后觉得要从前面看,三天时间看完.之后给公司同事又买了五本送给他们.
这本书是一个很全面的书籍,适合年轻人看,也适合中年人看;适合打工的看,也适合老板看;适合创业者看,也适合大企业看.
人生的价值定位,从他自身的起伏和王石/牟其中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明白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做的事情.
企业的定位,更始从万通的起伏和万科以及德隆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明白做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做.
投资还是投机,从他拜访香港置地和他们万通的经历,财富的回报率的考虑让我们能够放到资本市场去考虑.
对于风险的考虑,他从钱的是非来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当中对风险进行管理和规划.
好的书籍是可以给大家分享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如何应对系统风险
翟敬勇 2008-01-23
昨天下午一个朋友在机场打电话给我问:如何看带待国内出现的系统风险,以及如何应对系统风险.我给他的回答是:国内出现的是人心的恐慌风险,真正的系统风险是美国是香港,跟我们没有关系.
对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是有逻辑道理的:美国2007年12月份的失业率上升到5.5%,这主要是受到美国连年的战争的影响,2006年底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在2007年上半年开始影响全球,在2007年下半年各大机构的坏帐拨备影响了投资人的乐观预期,由乐观转向悲观,必然会影响到股票估值预期的降低.机构大幅减持股票必然会引发融资减仓盘的出现,美国股票出现恐慌下跌是必然的结果.
香港的资本市场是个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欧美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当大本营出现亏损压力的时候,机构必然要回撤加大本土市场的投资力度.巴非特减持中石油, 当时我们预计可能他发现美国市场因为次级债券的大幅下跌给他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巴非特撤离的时间还是香港资本市场热闹的时候,因次债影响被动撤离的机构给香港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就不一样了.香港的衍生品种比较发达,当大量资金撤离的时候必然会带来融资盘的斩仓,融资斩仓盘的出现会给市场带来非理性的下跌.
非理性的下跌出现的时候,那就是这个市场产生系统风险的时候.
我们国内市场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风险呢?我们国家的币种是不能自由兑换的,外资流不进来,内资也出不去;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恰恰是好事情,美国经济下滑必然导致美圆走弱,美圆走弱人民币必然走强.中国的经济因为内需的上升,推动中国国内的企业的盈利持续大幅走强.
对于A股为什么这一次会出现大幅下跌,主要的责任是我们现任的管理层.2007年10月连续两次动用行政手段干预证券市场.行政的手段导致市场的做多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国内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之后,外围市场的系统风险必然引发国内的恐慌心理出现.
国内的投资机构不成熟也是次此下跌的主要动因之一.中国的资本市场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交跟多的学费.国内机构的恐慌斩仓倒是给QFII了一个教好的机会,只是苦了许多国内的个人投资者.
对于全球是否产生经济危机,我个人观点是出现的概率比较低.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失业率的上升,新的班子必然要推出刺激经济的方案,美国只要减少海外的军事消耗,那么经济回升的可能性较大.美国经济回升将给中国的压力减轻,美国股市应该在2008年8月前后回升,香港的资本市场回升的时间也应该在这个时间段.
对于国内的资本市场,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的教训会让监管层减少行政干预的次数,资金的安全避风港的作用会再度显现,国内的通货膨胀会在2008年减轻,资本市场的优质企业再度受到追捧.
至于我们反复提到的战略撤退,就是考虑中国出现美国或香港的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分为两种:1、是经济衰退、战争、自然灾害等风险;2、是市场流动性的风险。美国是经济衰退的风险(有连年的战争带来的经济衰退),香港是流动性风险(过多的衍生品种造成)。我们国内如果推出股指期货,出现类似香港的流动性风险的概率较高,回避类似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对于1月21日、1月22日的下跌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是一次挤压投机资金的过程,相反给一些投资的资金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对于价值投资型的人士要么就是承受短期下跌带来压力,要么就是大胆买跌了。
投资一定要投资优秀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带来的投资机遇较大。尽可能的采取集中式投资。当出现系统风险时,要提前回避,一旦出现系统风险就要抓住机会慢慢的吃进.未来的中国随着衍生品种的出现,出现系统风险的概率较高,一定要引起价值投资人的重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抓大放小
翟敬勇 2008-02-20 点
大和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过对于大和小的优劣势要搞清楚.大并不意味着进入成熟衰退期,小也不意味着还具备成长的能力.
我们时常拿中国的企业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企业相比,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大企业大了还能大,活了一年又一年,有些竟然还越活越年轻。我们国内的企业往往发展不到十年便以龙头自居了,各种各样的企业病就出现了,在过十年这些企业就开始逐步衰退、死亡。中国的家电产业中的一些企业是最典型的案例,科龙、春兰等等。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需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小到大是需要时间的.在中国从1949年新的游戏规则开始建立起来之时,很多企业在全国人民的不断的努力下成长为今天的大型企业,典型的有中国的钢铁、银行、保险、电信、铁路等行业。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兴的行业在中国不断的诞生,一个又一个新的适应时代的新兴产业在我们的视野出现,典型的就是:腾讯、国美、万科等一个代表不同行业的新兴力量。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选择在何时投资何种类型的企业非常重要。这个时段的选择不是企业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而是企业的发展阶段。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抗风险能力以及赢利绝对额小,但是,公司的成长性高,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如果变成大型企业,将给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这些企业在深圳比较多:招行、平安、中集、中兴、华为、万科等等。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对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赢利额较大,但是成长性相对稳定,发展的速度慢,只适合长期投资持有,由于本身规模大,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垄断,选择企业的价格将变的非常重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等。
自下而上的投资还必须分析行业的成长性,有些企业虽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该行业的发展空间还足够大;那么这些大型企业又可以归类到小企业的范畴;比如万科、中国人寿等等。虽然有些企业盈利额不大,但,市场占有率高,行业的空间已经有限,那么这些企业就必须归类到大型企业了;比如中集等。
我们的国家目前已经进入到发展中期,各个行业在外围的冲击以及内在发展要求下开始进入整合阶段。产业的整合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痛苦,毕竟是让更多的企业倒下,少数的企业壮大的过程,自然很惨烈。自然界的“若肉强食”是不会有例外的。11年前中国有800多家啤酒企业,到2007年底只有400家左右,相关行业的人员分析,2008年年底将只剩下200家;07年我们去某家电企业调研,就听到“三年后中国只剩下三家空调生产企业”。
2008年中国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作为投资人,将面临的更多的是破产的风险,很多的企业将经受不了产业转型的考验而轰然倒下。这是自然规律,表现在资本市场只是缺少一些要素,2008年股指期货、创业板将是产业整合的内部因素(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对于2008年的策略:抓大放小、战略撤退将是比较好保障资本安全的策略。千万不能被年中的上涨而迷惑了方向,也不能再迷信借壳的故事。对于投资的安全性来说,风险的防范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回复<财富与人生>朋友
翟敬勇 2008-02-23
问:
翟总,天天看你的博客,好不容易又等到你发表点观点,谢谢。
只是有一点一直没想明白:以你之见,中国有一些企业仍然会继续不断壮大,既然如此,为何你又主张08年要战略性撤退呢?其实这是有点矛盾的。真希望翟总能够有空再写篇文章分析一下其中的想法。
复:
至于您的疑惑我在07年已经多次讲过.对于战略撤退主要是基于中国投资主体的不成熟的考虑.不成熟的投资主体是应付不了变化的市场发展的.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对外升值导致传统产业生存变的困难;对内的贬值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这样一个夹击的过程会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甚至倒闭.行业的整合也就会加速,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是好事,但是从感情上来讲是很痛苦的.
关于我们的资本市场,由于股权的割裂,导致市场的表现失真,较小的流通盘变成了资金的操控对象.这一现象正在改变,大小非的不断解禁,更多的企业实际控制人很清楚自己企业的价值,在股市上涨的时候不愿意抛售,一旦乐观情绪消失,这些获利巨大的卖盘就会蜂拥而出.对于市场的扩容,管理层自然不会在市场低迷之时去让企业大量融资,一定会在市场热的时候大量批准企业再融资.08年股指期货和创业板推出会降低资本市场的壳资源价值.
对于大家热衷的借壳上市,很少人去想他们为什么要借壳,借了壳很多是需要再融资的;另外一些是有些推手利用中国的违法成本低,为自己的小团体牟利.广发借壳只是被披露的一个而已.
对于市场的主体,公募基金从来都不要指望他们去稳定市场,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他们永远是助涨助跌.当市场的扩容达到资金的平衡点的时候,不值得投资的企业将会再度成为抛售对象.
为什么要战略撤退,主要是一旦市场的热情陷入低迷的时候,人的悲观情绪会导致对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进入保守阶段.
07年很多人只是亏掉盈利而已,很多人觉得股市还是有比较好的机会赚钱.不会有太多人会真正的意识到未来的风险.虽然很多人在07下半年减仓空仓,从内心来讲这些资金还会再度进入,管理层既然07年10月行政干预,那么08年的奥运会自然会再度干预,政府是非常注重形象的.中国的行政干预让我们对于市场的发展自然要警惕.
中国的资本市场80%以上的企业是面临着盈利能力的考验的,支撑这些企业的股价的力量主要是流通盘过小,资金容易控制,我们看过德隆的没落,自然明白这些资金在市场转势的时候的下场.
我们不是私募,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也不愿去做.我们只是为自己在获取平均利润.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需要有人付出代价的,我所讲的只是把一个客观现象展述出来而已.事实需要时间来证明.
对于我们的投资,我们的确没有什么压力,只不过是盈利减少而已.我们投资的企业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在继续扩大,市场的估值吸引力再度大幅上升.我们相信我们投资的企业的管理层,产业整合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好了.
希望你和其他一些朋友都能平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送给30岁以下的年轻人
翟敬勇 2008-02-29
备注:今天早上在新浪网上看到,觉得非常好.特此转摘.
很多人都听过亚洲首富李嘉诚颇具传奇色彩的创富故事。他之所以能成就亿万财富除了卓越的商业头脑外,还有着许多理财秘诀。据他本人透露,他有三个秘诀:
一、30岁以后重理财。李嘉诚的理财观认为,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
二、理财要有足够的耐心。许多听过李嘉诚演讲的人,经常提出疑问:“要40年才成为亿万富翁,时间太长了。您是否能传授一些快速理财致富的秘诀?”李嘉诚也曾针对这个问题想研究出一条理财致富的捷径,但研究的结果却是: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在短时间内快速致富,是不现实的。
三、先难后易。每年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20%,只要20年,资产就能累积到261万元。如再继续奋斗20年,就可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当然,要保证每年都有20%的投资回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时,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能有超过预算之外的支出。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但李嘉诚也同时坦言,赚第二个100万元比第一个100万元要简单容易得多。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值得纪念的一天
翟敬勇 2008-03-07
------中国平安再融资临时股东大会感想
2008年3月5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中国证券划时代的事件------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已议案(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大的融资规模)。中国平安计划在A股市场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发行可分离可转换债券412亿,筹资规模按照刚开始公布时的A股价格来算合计1800 亿左右,按照股东大会前一日的A股价格来算,合计1216亿。假设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成股票,股本大约扩张18.15亿股,扩张率25%。(这些计算都是按照上限来计算)
如此大的增发规模对于证券市场带来几个方面的挑战:1、只选择在A股市场融资是否公平;2、巨额融资之后收购银行的概率较高,挑战中国的分业经营的制度,监管层是否会批准;3、作为一个民营企业,通过融资做大之后,政府将会失去控制权,有可能对中国的现行体制产生冲击,国家从安全角度是否会允许其做大。
平安增发通过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不通过那将是中国平安的股东的悲哀,平安的股东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在出现大好收购机会的时候,股东不拿钱让管理层去收购,一旦机会消失,就算给钱他们去收购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好比2005年时,大量廉价股权在A股市场一样,如果错过这样的机会,那么就失去了赚取巨大回报的机会。
平安在这次融资的时机选择上是正确的。但是,在融资的细节上的处理有失公平。首先,同股同权,这样巨大的融资规模一定要考虑A股股东的心理承受力,只发A不发H,就让A股股东感觉受到歧视。假如只发A股,那么就应该考虑增发价不能超过H股的股价才能显示公平。平安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可是还是有暇疵。股东大会现场场景可以体现:
一:马主席在回答股东亏损等问题的时候:连续用“股民”的字眼,没有意识到坐在会场下面的几百人,是平安的股东,更有很多长期股东(长期持有H 股)。马主席反复强调平安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要充分考虑股东、客户、社会的利益,当面对坐在面前的股东,却没有从内心真正尊重他的股东。
备注:我们也是平安的股东,A股买入1000股,买入价格111元。机构名称:深圳市榕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买入H股(个人名义),2005年开始跟踪调研平安,参加了大部分股东大会,单独实地调研过两次。
二、始终回避不发行H股,或者和H股股价挂钩等解决方案。
三、选择股东回答问题时不透明,导致会场出现混乱。导致部分股东为了获得提问机会,而出现起身抢发问机会的现象,对会场的管理存在明显的过失。
四、问题回答的过于官腔,导致股东严重不满:实录现场一位女股东的提问“当我听到马主席说道,我们只是打工仔的时候,我就战战兢兢,马主席年薪 1300万,您的一日工资比我一年的收入还要高,我140元买入,这次股票下跌我好几年的收入就不见了;当听到马主席说‘水平有限’时,我就更如坐针毡了,马主席水平有限,还在管理这么大一个公司,还要融资这么多钱,如何让我有信心。”
对于平安的融资,我们认为大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真正有意识的股东都会支持的,通过的概率较高。关键是平安在处理融资的方式方法上没有做到公平原则。这也导致了股东大会现场火药味实足。股价的短期涨跌是不用太担心的,关键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盈利前景要和股东充分沟通,让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有足够的信心;这一点平安做的不够好,和万科、招行相比差远了。
对于平安能否通过证监会这一关,倒是个未知数。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心的。
平安的巨额融资的投向虽然没有公布,但我们猜测收购银行的概率较高。平安集团虽然有银行,但毕竟是区域性银行,一旦巨额收购银行,那么将有可能成为全国甚至跨境银行,这样将对我国多年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产生挑战,国务院会不会让平安第一吃螃蟹成为疑问?
平安的性质是民营企业,高管、员工大量持股,一旦增发完成,这些人员的财富会再度暴增,是否会引发对现有的财富观产生冲击。另外,一家民营企业,大规模融资之后经过几年发展,成为政府不能控制的金融集团;是让其壮大还是收编,这将面临政治的博弈。这也是我们担心的。民生银行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敢于挑战制度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先烈。马明哲先生是否会因为次此融资事件成为先烈也是我们担忧的。不管如何,马主席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后面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将用耐心去等待。
2008年3月5日,是我们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会推动证券市场向前继续迈进,虽然有人会倒下,但历史的车轮还是有坚定向前。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4-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翟敬勇:长期持有最优秀的企业
翟敬勇 2008-03-11
今天中午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给我讲起了前几天和某大型基金公司的董事长的谈话,这位董事长刚刚从国外回来,证监会组织他们去国外参观学习,拜访了很多大型的国外基金公司也走访了商学院等机构。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有好的回报,就必须“长期持有最优秀的企业”。
我这位朋友最后感叹,历史证明,“长期持有最优秀的企业”是投资的基石,其他的都是干扰自己让自己错失良机的。我告诉他,要想长期持有那就必须明白什么是投资的基石,投资的基石就是企业,我们必须要搞懂我们投资的企业。在中国也好,在国外也好,要想让自己睡的踏实,必须要清楚你投资企业的前景和盈利能力。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时间也是投资优秀企业股权的资本家的朋友(我们投资股权其实就是资本家)。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持有优秀企业获得丰厚回报的朋友。可是我们也看到太多的希望一夜暴富和想赚快钱的人,违背自然规律的人,最后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给予了我们的财富快速增值的机会。今天看国家统计局调整2006年的GDP的增速为11.1%。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在继续快速增长。在中国将会有很多的优秀企业进入我们的投资视野。我们根本就停不下来,必须加快寻找、研究优秀的企业。
优秀的企业就是财富增长的基石,我们对企业了解的深浅决定了我们的财富的多寡。希望有朋友把优秀的企业介绍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起交流。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