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yeoh1987

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書~讀書會參考教材/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萬事如意
你生活得「如意」嗎?人生在世,如果你有名有位、有財有勢、有愛有錢、有田有地,但是你生活得不如意,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如意」。中華如意協會理事長陸炳文先生,將協會會員共有的一百多件「如意」,在澳洲南天寺寶藏館展出。正當二千年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也在雪梨展開,一個是在較勁體力,一個是展示內心的「如意」,因此此展能在此時於澳洲適逢其會,意義非凡。
  「如意」起始於何時,雖無文獻可考,但是中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就不斷有各種「如意」的產物出現。直到清朝康熙年代之後,皇室以「如意」為帝王公主定情賀喜之物,因此各式各樣的「如意」,便在順應風情之下,出現於世。
  在佛教裏,也是非常重視「如意」,舉凡任何重大的法會,或是登壇受戒,或是各種說法開示,戒師大德均手執「如意」,以示莊嚴。
從造型推想,「如意」最早應該是用來抓癢的。現在市面上到處可見抓癢用的小棒子,叫做「不求人」;人能夠到了「不求人」的地步,大概就很「如意」了。如果凡事都要「求人」,凡事都要「靠人」,凡事都要別人幫助,那大概就很難「如意」了。所以出家人披搭的袈裟,左肩上有一個扣環,叫「如意鉤」,可以不用鈕扣,也不必別人幫忙,而能輕易的把袈裟勾住,所以非常方便如意。
  此外,老人的枴杖叫「如意杖」;「如意」在手,有安全、護身的意義,並且還能當指揮棒之用,所以又叫「如意棒」。
  「如意」可以送禮。一般送東西給人,大都會計較是大是小;只有送「如意」,不計大小。
  「如意」的雕工一般都是非常的精緻,各種花紋,各種式樣,真是多采多姿,當然能獲得大家的喜愛。尤其,「如意」現在已經不是專屬於宗教的聖物、皇室的寶貝,現在已經非常大眾化了。甚至現在巡迴在世界各地展出,所以已經不只是「萬事如意」,可以說是「國際如意」了。

  所謂「如意」,是代表「吉祥」,代表「順心」,所以中國的好話都是祝福人「吉祥如意」、「順心如意」;甚至祝福人「福祿壽喜」「四事如意」,能得「如意」,那麼人生將是多麼的美滿呢!
  「如意」,人人欲求!不過,「欲得人如我意,必先我如人意」。因為,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世界,我稱心如意了,別人都不如意,情何以堪!所以,家庭的人事相處,社會的人事往來,大家都能如意,這才是名符其實的「萬事如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從今天做起
認真做一件好事,認真做一個好人,要從今天做起!
  昨天,昨天已經過去,不會再來;明天,明天還未到來,不必等待。今日事,今日畢;把握今天的人,就是懂得把握生命訣竅的人!
  有一些人,對於做好事,他說我過去已經做了許多的善事,意謂著可以不必繼續做好事。你過去吃飯,是否也要說,我過去的飯食已經吃得很多了,難道就不要再吃飯了嗎?也有人說,明天,我還不知道有沒有明天?做什麼好事,明天再說吧!明日復明日,明日在那裏呢?
  從今天做起!就是叫我們不要因循,不要拖拉;因為今天最可貴,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從今天做起。今天,我要把飯吃飽;今天有時間,我要把覺睡好;今天的事情,我要今天就把它完成;今天有機會,我就要好好的把握今天的時機因緣。
  今天非常美麗!你看,今天早晨的空氣清新,今天早晨枝頭的鳥兒啼叫,今天和風吹拂,今天心情愉快。今天的成就,比什麼時候都來得多,比什麼時候都來得好!
  革命家,誓師從今日起,要克敵致勝;實業家,從今日起,要開廠營業,決勝於同行。今天落成,今天開幕,今天決議,今天開始;什麼事情都要從今天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
  兒童,今天上學了;青年,今天結婚了;升學,今天考取了;就業,今天錄用了。今天是一個開始,今天給人的歡喜,今天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
  生日,今天要慶祝今日的生日,不會慶祝昨天的生日;勝利,要慶祝今日的勝利,不會慶祝明日的勝利。所以,在昨天、今天、明天之間,今天最為重要;把握了今日,就是把握了生命。
  人,固然要製造明日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要製造今日的開始、今日的動員、今日的起步,要製造今天一日之內的希望與歡喜。
  今天,我想了許多的辦法;今天,我製造了許多的歡喜;今天,我說了許多的好話;今天,我做了許多的好事。甚至,我今天所做的,勝過昨日,勝過生生世世。今天,我把家裏的房舍打掃整潔;今天,我把園圃的花草修剪美化。今天,我探望了父母長輩;今天,我關懷了妻子兒女。今天,我為國家社會動員了多少力量;今天,我為未來鋪設了多少因緣。從今天製造的歡喜、希望,可以享受無窮無盡,為什麼我們不要凡事都「從今天做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積極的人生觀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一個國王,出外打獵的時候不幸弄斷了一節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帶著樂觀、輕鬆的口氣說:「這是好事!」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因此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土著民族活捉,將他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國王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幸之餘,想起了牢中樂觀的大臣,他曾經陳說自己斷指是好事,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這位大臣仍然樂觀的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會是誰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幸。
  蘇東坡在被貶謫到海南島的時候,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牠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牠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只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
  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佛教裏的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但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這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此言誠不虛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放下與拿開
有人說,心上有一塊石頭,你可以把它拿開,不拿開,壓力太重了!
  有人說,面前有一塊石頭,你要把它搬走,不搬走,不好向前!有人說,院子裏有一塊石頭,你要把它放好,不放好,不好看!
  心上的石頭是什麼?憂愁、苦惱、悲傷、怨恨、煩悶、罣礙;尤其一股委屈之氣,比石頭更加嚴重!不把這許多東西放下,心上壓力太重了,日子實在不好過!
  有時候,一個人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有時候,一件事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金錢、房屋、土地、物品,都會成為我們心上的石頭。石頭不放下,日子總是不好過。
  想想我們一個人,也真是很有承擔力,心上的煩惱就不知道有幾千幾萬斤重!還有人情、經濟、生活的壓力,都不容易承受,尤其是非人我、得失好壞,這許多的石頭,一直壓在心上,難怪現代人都要學習疏解壓力,就是要想放下心上的一塊石頭。
  豈但是心上的石頭難以放下,面前的石頭更是難以搬開。什麼是面前的石頭呢?公家的一個政策、團體的一個計劃、他人批評的一句言論、不同人事的一個主張,甚至紛至沓來的指責、批評、教訓、毀謗,都是不容易拿開的石頭喔!
  心內的石頭、心外的石頭,一定要靠自己拿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的。別人的勸解、安慰、鼓勵,也只是一時的,別人今天幫你挪開了心上的石頭,你明天、後日,還是會再有新的石頭推積起來。
  新的石頭有時候不是別人搬來的,而是自己找來的。所以,無論是放下石頭,還是拿開石頭,最重要的是「解鈴還須繫鈴人」,最好是學習佛法,用戒定慧搬開你心上的石頭,用八正道化解你心上的石頭。如果是心外、面前的石頭,你可以用智慧、慈悲、結緣,改變外在的石頭;外在的石頭獲得了你自我的改變,那麼石頭也就不成其為石頭了!
  佛說「放下,就會自在」;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當然就能自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問號的得失
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問號「?」,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句號「。」,還有的人說話喜歡用驚歎號「!」;甚至有的人說話喜歡用省略號「……」。
  喜歡用句號講話的人,凡事總會給你一個交代或答案;喜歡用省略號講話的人,只要你虛心探究,也總能知道他的內容;用驚嘆號講話的人,喜歡大驚小怪,虛張聲勢;唯有用問號講話的人,內容比較複雜。
  問號,有時候是表示一種善意的關懷,會有好的結果;但是有時候問號也會產生不良的結局。例如,對人問安時說:你好嗎?你吃過飯了嗎?你近來如何?這些都是善意的問號。也有的人跟人請示:你對時局的看法如何?你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何見解?你對核四的興建有何意見?你對現在立法院的表現滿意嗎?這些都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最可怕的就是責備的問號:你來這裏幹什麼?怎麼到現有還沒有做完?為什麼花了那麼多錢?為什麼吃那麼多東西?為什麼今天遲到了?你今天怎麼起得那麼遲?用這種口氣對人說話,其結果就會有難以逆料的結論。
  有時候我們做人,成了一個問號的人物,這就非常麻煩了。例如:人家會問:他靠得住嗎?你能信任他嗎?他有資格嗎?他能擔當嗎?甚至因為自己過去不良的記錄,也會成為別人質疑的問號:他過去不是持反對意見嗎?他不是曾經對你有過不滿的舉動嗎?他曾經擅離職守你知道嗎?他曾經沒有完成任務你記得嗎?所以,一個人一旦變成問號人物,就很難令人信賴。
  人,要經得起問號,在別人對我們的各種問難之前,我們都能給人正面的、滿意的答覆,這個人在社會團體裏,就比較能站得住腳了。
  做人,也不要經常說些問號的話,肯定總比問號要好得多。有的人想找我們做事,我們馬上回答:你自己呢?你為什麼不做?人家跟我們借一本書,你可以說我沒有,但你偏要問: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買呢?向你借錢,你可以不借,但不能問:你老是借錢幹什麼?找你做事,你也可以婉言謝絕不做,但不可以說:你找我做,那你自己做什麼?這種問號式的對談,就很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
  問話,要有藝術,有藝術的問話是尊重別人,是虛心客氣,是求人幫助,但不可用責備的口吻、責備的態度。你再好的意思,問話的時候如果含有責備、反詰,就沒有藝術了。
  在《戰國策》裏,有許多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問答故事,乃至一些遊說舌辯之士,在一問一答之間,都蘊涵了無限的智慧,以及人際之間的倫理綱常。所以,我們與人說話,最好要學習和帝王的問答,要學習把對方均當成是老師、學者、專家,如此自能從對話問答中得出許多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要吃早餐
「遇早不食」,這是現代多數人的生活寫照。根據統計,在歐洲的許多國家之中,英國有百分之四十的國民不吃早餐,因此連英國政府都出面,鼓勵國民要吃早飯。
  早飯是一天的序幕,早飯一吃,就會感到有活力、有精神;早飯後一切的家庭倫理、社會關係,就此動員起來,人生的序幕就此展開。因此,在一天當中,全家人一起吃早餐,比爸爸回家吃晚飯更為重要。
  在佛教裏非常鼓勵每個人都要吃早飯,強調「粥有十利」,吃粥可以資益身心、增長氣力。其實,也不一定吃粥才有十利,不論是吃牛奶、麵包、豆漿、饅頭、燒餅、油條,甚至昨日的剩飯剩菜,只要早上能把肚皮填飽,就有各種的利益。
  不少對健康營養有研究的人都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是飲食保健的三步驟,也是說明早餐的重要。
  社會上一般不吃早飯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大都比較特殊,例如忙於採訪夜間新聞的記者等,他們早上起不來,所以才把早飯、中飯一起吃。如果一個正常家庭的成員份子,大家也都不早起吃早飯,難道他們也都在過夜生活嗎?
  不僅是人要吃早飯,我們看樹上的飛鳥,只要天一亮,除了啼叫以外,就是要吃東西;河裡的魚兒,除了在水裡悠游、跳躍,就是要吃東西。即使樹木花草,也盼望每天早晨除了朝露以外,都能喝到充足的水份;甚至家中養的貓狗,也希望能吃得愈早愈好。
  吃早飯能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效率,所以現在的機關團體裏,主管們都樂於和部下共進早餐。美國白宮的歷任總統,都以早餐會議加強各部會的工作進度;軍隊作戰,也都注重三更造飯,四更飽餐後出征。吃早飯實在是良好的習慣,尤其每天定時吃早飯,不但生活有秩序,腸胃也能在休忙之間得到調劑;不吃早飯,則如車子沒有加油,不但無法開動,對引擎也必然會有所損傷。
  佛教裡有五堂功課之說,早晚功課之外,早餐也算是一堂功課。吃早飯不但是滋養色身,也是修心,可見吃早飯的重要。
  按照一般人生活作息,大都在下午六、七點鐘吃晚餐,經過晚上的活動及睡眠休息,早餐大都在上午六、七點鐘才進食。不吃早餐,要等到午餐的時間才有東西給腸胃消化,算下來整整有十八個小時的空腹時間,如此腸胃蠕動的時間不均,容易造成疾病。因此,從今天起,希望大家一起來響應實行吃早飯,必定能獲得均衡的調劑,有益身心的健康。
  吃早餐的益處多多,既然如此,怎能不吃早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增加能力
飛機經過了不斷的研究發展,已增加了飛高、載重和遠途航行的能力;汽車的研發,也有一千二百西西、二千四百西西、三千六百西西等不同氣缸馬力的車種。千里馬日行千里,因為牠有能量;大象承載數千公斤,也因為牠的能量。人能承載多少能量呢?
  說到人能承載的能量,也是很偉大的。例如:家庭的生活負擔,父母養老的日用所需,兒女讀書的教育經費,以及醫藥、旅行、交際等種種的負擔。乃至心上的煩惱、憂愁、苦悶,甚至世間上的國事、人權、思想等等,壓得人們抬不起頭來。而人還要自恃有力,總像老牛破車一樣一再的承載著世間各種的壓力,並且不斷地努力向前奔馳。可以說,一個人承載著人生的榮辱、好壞、有無、得失,實在是非常的艱難辛苦。因此,吾人不得不訓練自己的能力,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榮辱毀譽,一起承擔起來。
  如何才能增加能力?吾人讀書就是為了增加能力,訓練也是為了增加能力,乃至修行、磨練,都是為了增加能力。別人能幫助我們的,只是一點力量,因緣也能助成我們一些力量;我們要把力量隨心隨身儲備。當我們遇到某一種境界時,要靠自己來發掘力量,要隨時能夠應付,否則求天、求地、求人,有時候外力下能幫助自己,你就是怨天尤人,又如之奈何?
  佛經說,力量來自於五種:一是信心,二是精進,三是正念,四是定力,五是智慧。
  「信心」就是力量!再高的山頂,你有信心爬上去,中途的流汗、氣喘,都不會打敗你,因為有信心,就有力量。
  「精進」、勤勞,不藉口拖延,不懶怠,一心振臂而起,產生的精進力量,就猶如無比的電力,能為自己承擔重荷。
  「正念」就是正當的思想、正當的思惟、正當的見解。所謂「邪不克正」,混亂、散漫、複雜,都不敵一個正念。
  「定力」就是對自我的肯定。有了定力,儘管金錢美色當前,你能如如不動,就像一潭靜止的湖水,清澈見底。你有了定力,還會看不清人間的是非得失嗎?
  「智慧」對人生尤其重要。有的人做了一生的勞力,所得有限;有的人「智者一言」,無價財富。所以要開發自己的智慧,讓智慧來處理我們的感情,讓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思想,讓智慧來指導我們的工作。
  信心、精進、正念、定力、智慧,就是我們的能力喔!
  一場戰爭,要比誰的戰力大,誰就能贏得戰爭;情侶的三角愛情,要看誰的魅力大,誰就能贏得愛情;商場上,誰的資本財力雄厚,誰就能贏得商機;人際間的較量,也是要看誰的心裏能源多、誰的智慧高,誰就是人生的勝利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凡事靠自己
有人出外參學,同行的道友怕他毅力不夠,告之曰:「此行路途遙遠,我們有五事不能幫你的忙:第一是走路,第二是吃飯,第三是睡覺,第四是大小便利,第五是無法幫你背負行李。」
  確實如此,人生有很多事情,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忙、代替的,例如年老力衰了、疾病痛苦了,別人是沒有辦法代替的。
  佛教的業力論主張,凡事皆是自作自受,唯有自己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身口意的行為,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
  讀書求學,別人不能代替我們讀書;創業發展,別人不能幫忙我們創業。自己喝茶,自己才能解渴;自己吃飯,自己才能當飽。即使是現代的民主政治,也要靠自己有選票,才能進入議會。
  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朋友都是我們的緣份,唯有自己,才是「因」。「因」是主要的,「緣」是外來的;光有「因」,沒有「緣」,所謂因緣不具,還是不能成事。例如一個國家要靠眾臣輔佐,但是如果國君不賢,縱有良將賢臣,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外緣再多,若是自己不振,即使天降鑽石、黃金,你不去把它撿起,你仍然貧窮;即使獎章、獎狀憑空而來,你不去親自領取,榮譽也非你所屬。
  世間上的事,有的可以代替,那是緣份;有的不能代替,那就非得靠自己不可。靠大樹可以乘涼、靠橋樑可以通行;但是吾人若不種樹、造橋,也無蔭可涼,也無橋可過啊!
  韓愈先生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就算你是千里馬,如果你與伯樂無緣,沒有伯樂欣賞你,你也不能脫穎而出。所以,凡事靠因緣,因緣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因」;「因」就是自己,靠自己才能有緣份。自己本性的善良、身體的健康、人緣的和諧、勤勞的工作,以這許多的條件為「因」,才能獲得「緣」助。
  有個兒童深信因果,媽媽卻告訴他沒有因果;若是真有因果,媽媽願意代為承受。一日,小孩不慎割傷手指,血流不止,痛苦不已,高聲喊道:「媽媽,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喔!」
  因果是不能代替的!甚至有時我們祈求佛菩薩的靈感庇佑,也要靠自己的虔誠信心,否則如人遭逢大水時,儘管佛菩薩化身各種人等來救你,如果你執著不肯上船,你也無法得度!又如田地裏沒有播種,縱有雨露肥料,也不能生長萬物啊!
  由此觀之,富貴榮達,一切都要靠自己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不知道苦的危機
現代人最大的進步,就是有「危機意識」!不知道危機的人,醉生夢死,當真正苦難來臨的時候,一點預防都沒有,所以過去古人「重門擊柝」,就是為了要有防備。
  苦,是人生的實相,只要生活在人間,沒有人不經過苦的磨練。天氣有寒冷炎熱的苦,飲食有饑餓飽漲的苦,人情有冷暖好壞的苦,世間終有生滅變化的苦。如果不知道世間之苦,就好像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人情輕重。
  知道苦,就會有所預備。健康的時候,要知道生病的苦,年輕的時候,要知道老來的苦;知道苦,縱使苦來了,能夠知己知彼,也好解決問題。
  人生活在春夏秋冬的時間遷流中,會感覺到無常之苦,所以應該珍惜人生,爭取時間;應該做的事,要及早把它做完,不要一旦無常到來,抱憾歸去,就太可惜了。
  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假如能夠及早預防,知道老邁,就要珍惜青春;知道老病,就要「與病為友」。甚至能夠視死如歸,早有準備;即使面對死亡,又何必畏哉!
  人,應該知道東南西北,四方廣大,不易周全之苦;能夠懂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能建立「悟得心空及第歸」的修養。
  戰國時代的唐睢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所謂「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也;人之瞋我也,不可不知也。」所以,在人情上,我們有可知,有不可不知者。別人已經在心裏不高興我了,我懵懂無知;人家嫌我無禮,我也不知道人家在生我的氣。不知道人情冷暖,不知道世間危難,實在是危險的人生。
  天將下雨,就要準備雨傘;得知大風雪即將到來,就要事先儲糧。社會經濟風暴,就要懂得儲財;人心險惡,就要知道對人尊重。如果一切懵懂無知,後果來臨,不堪設想。
  語云:「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實,世人更是「知世知樂不知苦」。知苦是學道的增上緣,人在世間上,所謂輝煌的成就,是要經過多少辛苦的奮鬥所得;不知道苦,就不懂得精進。因此,富貴學道難;知苦,才能不為世道洪流所淹沒。知苦的重要,由此可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08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悟之間~侯鳥
在鳥類當中,有叫「候鳥」者,平時生活在寒冷的地帶,但是一旦嚴冬來臨,牠們就會飛到熱帶的地方避寒;有的是生長在熱帶地區,一到炎熱的夏季,牠們也會飛到秋涼的地方避暑。
候鳥的遷徙,我們看牠們的族群每一次如此搬家,不要以為鳥類很自由,其實個中的辛酸,可能在飛行途中,高山大海就這麼葬身其間,造成多少妻離子散,多少生命的傷亡。即使有幸飛到目的地,也有被人捕殺的可能,例如恒春的山區,每年不就有許多伯勞鳥被人捕殺,供人口腹之慾嗎?
不過,候鳥為了訓練子孫,為了求取生存,儘管傷亡慘重,候鳥還是前仆後繼,冒險犯難,永不停止牠們的任務。

人,也好似候鳥一樣,早出晚歸,經常游走他鄉,到了年終歲末,必定要回家探親。甚至現在的移民,此處的社會環境讓你覺得居住不安,他就遷移到另外的一個地方去,甚至飄洋過海,全世界都散居著各個國家的移民,但到了一定的時候,又會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祖籍的地方。
候鳥不忘生存的習慣,不忘子孫的教育,不怕一切犧牲,前仆後繼的奮鬥。可惜現在中華兒女移民到其他國家,有一些人被時代潮流所衝擊,隨世浮沉,忘失了自己的所本,成為外黃內白的所謂「香蕉人」,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在候鳥當中,也有被族群所淘汰的,例如屋樑上的燕子,母燕因為知道小燕生存的條件不強,寧可將牠推出巢外跌死,也不希望品種衰微。還有加拿大的野雁,因為平時養尊處優,吃得太胖,到最後因為飛不動,無法遷徙,只有被凍死。即使是天鵝,一旦被人豢養久了,也會安於現狀,不知道要奔向前途。
美加的鮭魚每年要逆流而上,即使遍體鱗傷,也要回到故鄉產卵生子;美國有一種蝴蝶,原產地在墨西哥,五代接力飛行,要完成找尋祖先的尋根之旅。
動物為了傳宗接代,為了認祖歸宗,勇於向大自然的環境挑戰、奮鬥,然而人類為什麼不如候鳥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 境

 當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懷著良善動機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他。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個人本著污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麼苦惱便立刻會跟隨他,宛如車輛緊隨著輓牛的足蹄。
  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懮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這是多麼幸福啊!
  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
  防止心意的憤怒,調御心猿意馬,捨棄邪惡的念頭,誠心履行正道。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大莊嚴論》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擊人得擊。

《出曜經》

  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
  忍為離孤獨,賢聖所欣樂。

《大集經》

  布施者得福,慈心者無怨,
  為善者銷惡,離欲者無惱。

《長阿含經》

  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夠產生良好的德行。
  內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誨,信念動搖的人,無法成就圓滿的智慧。
  聰明的人不為讚譽和毀謗所動搖,如同堅硬的岩石不被風所動搖。

待 人

  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
  情感是由過去的緣份和今世的憐愛所產生的,宛如蓮花是從水和泥土這兩樣東西孕育出來的。
  為了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懮,而無法擺脫怨恨。
  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論其貧富或貴賤。
  探視病人應使患者充滿希望和快樂。
  人們愛戴忠於真理、態度良好、言而有信、對職位負責的人。
  丈夫應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他的妻子:第一、稱讚對方的優點。第二、永遠不輕視對方。第三、對她忠貞不二。第四、授予處理家務的職權。第五、常送給她精細的服飾。
  妻子應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丈夫:第一、把家務處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幫助丈夫的親屬。第三、對丈夫忠貞不二。第四、聰明地管理和節省丈夫的薪餉所得。第五、勤勞而不怠惰。
  服務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捨;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而且彬彬有禮。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使車輪轉動。
  服務社會的人容易跟別人相處,樂於助人而且了解對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導他人。這種大善人將來一定得到好報。
  你們必須要有耐心,充滿慈愛,而且具有服務的熱誠。
  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己,受不殺生,不樂殺生。
  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
  如上說,我即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
  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侵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
  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
  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語。
  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
  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心地觀經》

  盡孝勿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
  行仁休望報,回頭且看你兒孫。

《勸孝文》

  大丈夫七尺身材,愛父母尤當愛國家;
  好女人兩重責任,孝父母尤要孝翁姑。

《勸孝文》
  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
  旅行時,假如沒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侶,那倒不如自個兒單獨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朋友的諂諛會敗壞一個人的品德,同樣的道理,敵人的侮辱有時也能矯正你的錯誤。
  你們應當知道下面這四種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幫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處的朋友;第四、具有愛心的朋友。
  寬容和忍耐的人,將可得到朋友、財產、名譽和長久的安樂。
  田地因為雜草而荒蕪,人們因為貪欲而受害;施捨東西給沒有貪欲的人,將可以得到豐碩的果報。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是財物上的施捨,第二種是真理上的布施,第三種是消除眾生的恐懼。
  高尚的人施捨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捨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
  肉體不是真正的我,因為假如肉體是我的話,身體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當無我的信念深植在一個人的內心時(當一個人深信無我的真理時),他便可因而達到寧靜、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自今以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以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

《增壹阿含經》

  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
《增壹阿含經》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視者。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
《南傳法句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除私心雜念

有人問:佛家的基本教義是什麼?要回答這一問題是有一定的困難!佛經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更稀奇的是,看上去,佛經繁多,通稱「經」,「律」、「論」三藏十二部,隨不同的根機而說種種法門,形成了八大宗派,各有不同的理論系統。但,最終的極限,佛家否定一切語言、又字,認為這一切都是多餘的。並指出這一切猶如船筏一樣,登上岸了,還要船筏做什麼用呢?它主張「放下」,即能「成佛」。
  所謂「放下!」談何容易!佛陀指出人們放不下的原因,不得不指出最基本的道理來、說「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基本教義,認識到了這些道理之後;可以「再上一層樓」。
  佛陀所說的「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所謂「苦諦」指人們活著無不感到痛苦!並歸納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相愛的人偏偏分離)、求不得苦(追求的偏偏得不到)、怨憎會苦(怨家偏偏碰在一起)、五盛陰苦(人生自身就是各種苦的集合體)。這「八苦」不是人人被其所困惑嗎?又有誰能擺脫呢?
  有人說,人活著,有「苦」,也有「樂」呀!佛家認為人們的所謂「樂」是短暫的,往往樂極生悲!唯有徹底斷除煩惱根源,即是所謂「放下」,即是剷除私心雜念,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樂!

揭開「神秘面紗」

  佛教的教義是非常獨特的。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它們信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或稱為「神」,或稱為「真主」;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者,甚至把「神」興「人」等同起來,所謂「神」可轉為「人」,而「人」又可轉為「神」,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上昇和下降,皆取決於「善」與「惡」的表現!
  佛家這一論點,為其他宗教所不能接受。其他宗教認為人和世間萬物,皆是「神」所創造的!佛家把人看為宇宙的中心,一切皆由「人」自己所主宰、創造。佛典說:「一切唯心造。」離開了「心」的運作,就沒有萬事萬物了。人的「智愚」、「禍福」、「貧富」,以及「壽命長短」等等,不是上帝的創造或賜予,完全是「人」本身所決定的;否則,人的「智愚」、「禍福」、「貧富」、「壽命長短」等等,歸於「神」的創造,是無法說得清楚的,同是上帝(神)所創造的,為何有如此差距呢?神的意旨究竟是什麼呢?看來,是一筆糊塗賬。
  這一切不平等的現象,不歸於「神」的創造‥疑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底「心」,有人做「惡」事,有人做「善」事,有的人行仁慈,有的人凶狠殘暴……這一切的所作所為,構成了這個不平衡的世界,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的法則,這不是揭示了宇宙人生難解的「神秘面紗」嗎?

因緣果報何時了?

  佛家說,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的支配。這一觀點,有人接受,有人否定;也有人說,因果也可以轉變的;如此眾說紛紜,到底哪一說法正確呢?依據佛典說,世間上有因果,但因果律是不可消滅的!至於說因果可以轉變,且看一則佛偈云:「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即是過了百千劫那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仍是不會消除的!
  要知道因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彼此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段來說明;因由「緣」而生「果」,這個「緣」該作如何解呢?比如說,「目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嗎?」從形勢情況來說,「不會發生!」這是「大戰」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末成熟的時候,才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戰爭末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戰爭到來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無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成熟,是無法轉變了。
  一個人做了不少壞事,這是種下「惡因」,所謂惡果並不是立即出現,它須要經過一段成熟時期,還被其他的「緣」扯到,一旦因果成熟,必感受到惡果的報應。在惡果末成熟前,多做善事,在特定的情況下,因果會發生轉化作用。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有一些人聰到「因果」兩字,就反感!認為這是「說教」、「迷信」,拒不接受這層道理。事實上,人人不一樣;各有各的想法,這就是所謂「人生觀」互異吧了。雖然人人不同,總的來說,不外乎「智慧」與「愚痴」兩種人;有智慧的人一動機就感覺,看到後來的果報;愚痴的人有動機不但沒有感覺,就是千言萬語對他說,你造這種不合法的因,將來一定會有惡果的,他怎麼也不會聽別人的話。
  佛經上有句名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看因便知後果,就不敢再作惡;凡夫不知作惡因的可怕,就為非作歹,等到受果報時,雖然怕也來不及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聰明人警覺性高,不輕易冒犯有礙社會秩序的公眾利益,有道德觀念規範自己的言行,深知做了壞事,一定會受到懲罰(惡果報應),這就是所謂「畏因」的緣故。
  但,有些亡命之徒只顧自己利益,不惜昧著良知,喪心病狂地幹盡壞事,等到受法律嚴懲時,驚恐不已,這就是所謂「畏果」。兩者之分別,顯而易見。懂得一點佛學理論而能用在實踐上,真可謂受益匪淺。

布施是結緣

  在我言談中,常常提到個「緣」字,說起「緣」字來,其吸引力太奇妙了,有了它,就能改變一切:一男一女,碰上「緣」的話,能建立起幸福家庭,子孫綿綿相續,代代相傳;一個宇宙存在「陰」與「陽」兩大要素;它們的結合,就能生長萬物,欣欣向榮,沒有緣的結合;人類與宇宙,將是一片死寂景象,在月球上不能生長萬物,淒淒零零的荒蕪無垠的沙漠,這就是沒有「緣(條件)所致;它與太陽有點「近緣」,而獲得了光輝,如果沒有陽光照射,無人知其存在了。佛說:「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常對人說,緣,就像糧食,人人需要它營養生命,「緣」的對立面是「怨」,而這個「怨」字,就好似一副毒藥。誰碰上它,就是毀滅,就是死亡!佛陀常告誡弟子:「一念瞋恨︵怨︶起,八萬障門開!」這句話的意思說:只要你動了瞋恨心的念頭,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佛陀把「貪」、「瞋」;「痴」(三種心理狀態︶說成是「三毒」。有了這「三毒」,就能把「功德林」燒燬,也就是說把一切好事破壞殆盡,多麼可怕!
  佛陀一再教誨世人:「要結緣,不要結怨。」,凡是懂得佛理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財布施」(供養三寶、救濟窮人︶也叫「結緣」。法師講經說法;是「法布施」,這是跟眾生「結法緣」。

三大類別布施

  通常談「布施」的內容,在佛門中分為三大類;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所謂「財施」,一種指的是飲食、衣服、金錢、家宅田園,這叫做「外財施」;另一種指的自身的頭目腦髓,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利益眾生、這叫「內財施」。修行人行這種布施時,唯一的目的是為眾生樂,而不為自己利益著想。所謂「法施」,主要指的是以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使之悟入佛之知見;行菩薩道的人為利他的悲心所驅使、在求法時不惜軀命,學習一切法。
  在「財」、「法」二施中,佛陀稱「法施」第一說;「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為愚貧人所愛,「法施」為智者所敬;「財施」能增貧病,「法施」能除「三毒」(貪、瞋、痴);但這不是否定了「財施」,如能運用得切合實際方面,即是「捨施一錢」,也遠勝於死守教條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所謂「無畏施」:主要的指為能於有生命危險恐怖的眾生,給以安穩快樂的保障。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獻身於保衛和平事業、反對一切挑撥、製造戰爭的陰謀、便是最現實最實際的行「無畏施」。
  佛陀說「布施」,指的是合理而又是實際的行為、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的利益,一切都是為廣大眾生的長遠利益。唯有如此的悲願心並能實踐,這就叫做「布施波羅蜜多」。

何謂「六波羅蜜」

  打開「成佛」的大門並不難!可以說,只要掌握到一把金鑰匙就行了。這把金鑰匙的名稱叫「六波羅蜜」。誰能掌握它,誰就是「佛」如此說來,要「成佛」,不是輕而易舉嗎?說「易」,就「易」;說「難」,就難,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依教奉行」。貴在實踐,空說一通,等於「畫餅充飢」吧了。
  所謂「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原是印度語,把它翻譯成過來的意思,叫做「到彼岸」;(波羅!彼岸;蜜,到)、如以生死、煩惱為「此岸」,則忴槃、菩提為「彼岸」。修「六波羅蜜」法門能轉「生死」為「忴槃」,轉「煩惱」為「菩提」,是為「到彼岸」。
  對一個「信佛」而想「成佛」的人來說,只有一條修「六波羅蜜」的大路可走,捨此別無他途。所以說,這是打開「成佛」大門的一把金鑰匙。那末,這「六波羅蜜」到底是哪些組成的呢?依據經典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要素。不具足這六大「修行」要素,所謂「成佛」、只是一句空話而已。看來,談談這「六波羅蜜」是很有必要了。
  一、布施波羅蜜--談到布施波羅蜜,這不是一般善長仁翁捐獻錢財而已,這種「布施」是建立在「菩提心」與「大悲心」之上的,佛陀曾說:「四大海水尚可稱堂,我身施血不可稱量。」如是悲心積累功德,才能達成「無上菩提」之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門戒律

 很多世俗人不懂得佛門中所說的「戒」,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通俗的看法和說法,看到和尚、尼姑不守清規戒律,諸如「飲酒」、「吃肉」的行為,就說成是「破戒」了。
  實際上,「戒」的根本意義,就是,「去惡行善」,身、口上所表現的行為。當然,「戒」有具體的行為表現,即「不殺害、不劫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通稱之謂「八戒」,都是佛門弟子所應「受持」的基本戒律。
  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居士),只是遵守戒律而不犯,僅僅是個人的「善行」吧了,真正持戒的目的,不只是自己做個好人,也不是為自己求解脫,而是為利益眾生成為菩薩道者的行為,甚至直達「成佛道」!這就是「持戒波羅蜜。」佛典云:「菩薩持戒的精神在於饒益有情」。心、口、意三業所表現的行為,都以利益眾生為前提,不只是防護個人「六根」的非惡,而是深入到眾生中,去廣作福利眾生的事業,以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達成「淨佛國土」的行願,這是菩薩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佛家有「小乘」與「大乘」的分別。小乘人「持戒」嚴守教條不變,而「菩薩戒」不受戒律條文所縛,而是以是否有利於眾生為根據作出決斷。這一點,非尋常人所能理解的了。

僧尼不能脫離「戒律」
  佛家很重視「戒律」實踐,是對僧、尼及優婆夷(男性居士)、優婆塞(女性居士)是否合格的唯一尺度,凡不遵守戒律者,皆喪失「佛弟子」的資格。(僧,不是僧;尼,不是尼)
  佛教的戒律是由簡到繁,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國佛教戒律開始是從印度僧人那裏學來的,原來開始時印度僧人只剃髮、行乞、披黃衣等。漢代僧人學習印度僧人也是剃髮、持?化緣等。公元三世紀中葉,從印度傳來的戒律譯成漢文,因而中國當時已有受比丘(男性)戒的和尚,約在四世紀時中國已有受比丘尼(女性)戒的尼姑。東晉道安時根據我國風土人情制定了自己一套「佛門清規」,規定中國僧尼不姓釋姓,改為釋姓。公元六世紀時,梁武帝下令不許僧尼吃葷。到了唐代,禪宗僧人懷海禪師制定了《禪門規式》,被稱為《百丈清規》,對禪宗寺院的僧職、制度、儀式、清規……作出了整套的規約,一直沿用至今。
  不僅中國佛教如此,其他國家佛教徒也要遵守嚴格的戒律,如緬甸佛教規定:禁止穿絲綢的僧衣,禁止穿拖鞋、騎馬或乘車,禁止接觸金錢和觀看文娛演出;此外還規定外出時不得帶傘,化緣來的食物要自己吃……等等。
  古德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嚴格的戒律是必要的。

僧人用膳沒有一絲聲響
  佛門中的儀規聽起來似乎太「古老」了,不適應新時代潮流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如果認真去觀察一番,它不僅不是「古老」,而是最高尚的生活情調,含有「紳士式」的風度。
  譬如說,當我們到一座大寺院去參觀,在中午十二時,數百個僧人進入齋堂用膳時,卻聽不到一點吵雜聲,清晨吃白粥時,也聞不到喝粥聲,即是「粥」滾燙,僧人拿碗在手掌中,四隻手指托碗底,大姆指扶助碗口邊緣旁,這叫做「龍含珠」姿勢。雖然粥或湯滾熱,僧人用嘴輕輕吹拂,不可有聲響,當然更不容許說話了,這叫做「過堂」。
  看上去,這種生活太嚴肅了,一點情趣也沒有。其實在中國古老習俗上,也講「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事實上這是很有意義的,有些人在用膳時,說話不停口,心不在焉!往往吞嚥下硬物,弄得要上醫院去動手術取出來,輕微的不是牙齒嚼到舌頭,或舌頭被燙傷等等。這些都是用膳不講規矩所致。睡覺前說話太多了,往往失眠,心煩意亂!
  當我們走進酒樓飲茶時,高朋滿座,說話聲音「震天響」!這種吵雜叫嚷的聲音,是無法忍受的噪音。如果走進半島大酒店、麗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在每張卡位上都有人在飲茶、說話,是那樣輕微的聲音,對比之下不是給人「野蠻」與「文明」之分嗎?

「忍辱功夫」
  只要懂得一些佛學的人,都知道「忍辱」的重大作用,尤其對「修行人」是最大的考驗;沒有「忍辱功夫」的人,所謂「成佛」只是一句空話而已;沒有「忍辱心」,充分說明「我執」未破啊!
  佛家認為:「忍」,是一種堅毅不拔的精神,是屬於「智力」的心法。忍辱之行絕不是「強顏耐辱」的「偷生」,而是「有力大人」的境界;佛經以「身力」、「口力」、「意力」、「神通力」、「道力」、「慧力」六事來說明行,「忍辱」得一切智的道理,《雜阿含經》也以「其心如金剛,堅住不傾動」來形容忍辱的力量,故忍辱是行菩薩道的一種精神上的武裝,是所謂「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楯,遮諸煩惱箭」的不可缺少的武裝之一。
  倘是把忍辱看成在艱難環境下低頭,或者惡人面前屈服,這是無恥的「苟生」,是強顏的「偷生」,和「有力大人」的忍辱毫無共同之處。佛家所說的忍辱行,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菩薩以忍辱行於深入眾生中鍛煉自己的智力,終能達到最高的修養,淨化了自己的身心,使之堅強如金剛,柔和如春水,它的力用現前時能降伏大力的魔鬼,也能愛護最弱小的鴿子。大智度論稱「眾苦艱難不應怖畏」,正道出忍辱的崇高精神,故稱為忍辱波羅蜜多,意義在此。
  對世俗人來說,懂得忍辱並能運用,必能完成大事業。

「禪定」妙用
  由「凡人」到「成佛」整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禪定」,沒有它發揮積極作用,「凡人」是無法達到「成佛」的境界。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有人要問:為什麼要修禪定?因為常人處於複雜的社會中,沒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對事物的好醜是非,都失掉判別的能力,我們「散亂心」正是這樣。雖然,有些人知識豐富;有一定的較高的判斷能力,但畢竟不是從禪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終有所蔽;好像風中點燈,雖能發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禪定功力的人,能徹底洞悉萬事萬物的實相,這叫做「禪定波羅蜜」。

四大皆空
  世俗人所理解的「四大皆空」,與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有些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妨看為「異途同歸」可也!因為兩者的落腳點在「空」字上,可謂「不謀而合」,其實質和旨趣是互異的。
  佛家所說「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風」而言的,這四種是「宇宙」、「人生」形成的基本要素;沒有它,就沒有萬事萬物的存在,比如說「人」,它是由「地」、「水」、「火」、「風」組合成的,所謂「地」,是指人的骨骼、皮髮等等;「水」是指人體內的血液、汗水等等;「火」是指人的體溫、熱度等等,「風」是指人體的吸呼、空隙之間等等,人是如此,動、植物也是如此,甚至宇宙間的「星球」等等,無不由「四大」所組成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萬物有「成」`「住」、「壞」、「空」;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永恆存在的,昔日的帝王將相,今日安在?不是隨著時間消逝而成了無影無?嗎?大至宇宙星球經過若干億光年,不是也消失掉了嗎?
  佛家把這一切,凡是「四大」組合的東西,都看為是幻有的現象,不是永恆存在不變的,所以叫做「四大皆空」。人'活著是由「四大」組合成的,死了,則「四大」將分析離散:主宰人的「活」命在於有「心識」,它自始至終是存在的、變化的。

生命的不同層次
  社會上常常有人非難「出家人」。說:「不吃葷腥,要吃素食;豬牛有生命怕傷害,難道植物沒有生命嗎?」
  佛家解釋生命,認為生命有不同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所謂眾生,可分作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一、有活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三、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為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動物有若干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機,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其他動物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

佛陀首創男女平等
  從佛教理論上來看男女之間沒有根本的差別,是完全平等的地位。若是從社會歷史角度去看,因受環境的影響和人們的偏見,卻存在著重男輕女的不平等現象。
  比如說,在古印度,婦女是沒有社會、政治、宗教等權利的;古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婦女的地位和首陀羅的地位一樣,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沒有參加任何宗教活動和祭祀的權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婆羅門教的規定;無條件地服從男人或丈夫,在社會上地位十分低下,沒有個人的自由可言的。
  佛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目睹了這種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批評和挑戰,提出了「眾生平等」的思想。佛說,女人在宗教、社會、家庭中與男人是平等的。孝敬母親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允許婦女在他僧團中出家,她們和比丘一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在當時提出這樣的口號是非常偉大!有著深遠的意義,甚至有人認為,佛陀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人!想想看,在二千五、六百年前,佛陀提出了這一男女平等的主張,對印度古老的奴隸制度是多麼大的衝擊啊!

佛陀向婦女提出「十條」
  怎樣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作為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碼要舉行三皈依儀式。這種儀式在北傳佛教(如中國、香港、台灣等)中只舉行一次,而在南傳佛教(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每天都要皈依一次。無論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三寶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單皈依還不行,應知道為什麼要皈依。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為在家女佛教徒,應具備社會上一般婦女所具備的品德,樂善好施,勤儉節約,有知識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
  佛陀對婦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條要求:一要有虔誠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慚愧心、報恩心。佛教徒應報四重恩,尤其是報父母恩;三要不輕易發脾氣,因為發脾氧無論是對男教徒還是女教徒來講,都是不好的行為;四要忍辱有涵養,沒有嫉妒心;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嗇,自己有的或者是別人沒有的,能給就給;六要行為純潔,遵守社會道德;七要有知識;八要對人熱情;九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淨的心態,遇到不愉快的事,要處之泰然;十要有智慧,對在家教徒來講,能分清什麼是善惡。
  一個女信徒若能遵守佛陀的教誨,能實踐是最完美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一  前  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
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
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论一套,空谈无补,何必学它;更有一种人,曾经费了相当时
间去研读佛经,已承认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因为没有理解到佛教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树立
不起真正的信仰,当然更谈不到实践和受用!
    一般世人,对佛教也常发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知道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
一定有它的特殊价值,若只有烧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历史?蕴?恕R虼宋颐遣?
能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以为佛教不过如此;也不能只看了佛教部份的理论就加以评断,以
为佛教不能结合现实。我们研究问题,最忌带主观性和表面性。假使自己对于佛教从没有客
观地、虚心地、全面地去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成见来一个盲目的“评断”,这样不但对佛教
的无上法味,终身不能尝到,且也不是为学应有的态度。因此我觉得有把“学佛”这一问
题,来通俗地、扼要地介绍一下的必要,使世人明白:学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与现实人生
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谁不了解这一问题,谁就不免“懵懂一生”之
讥!

               二 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经济为基础。建筑在经济上面的,便有政治、法律、文化、艺术
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经济基础,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物质生活;但除物质生活而外,
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这个人,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而所谓“我”究竟又是
谁?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事物现象的研究

    原来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观的物质现象和主观的思想现象——从微尘到世
界,从活质(较细胞结构更低级的生命单位)到人,从感受到认识,都是时时刻刻在运动流
行、生灭变化着。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一切现实,不过是一切变迁着的现象的总和;同时,
在复杂的事物变迁过程中,每一事物的生灭代谢,都和它周围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
发生着息息相关的因果连续关系。这种宇宙万有、生灭变化、互相联系的规律,佛法叫做
“因缘(各种条件)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就不免变化、败坏。所以世界有“成、
住、坏、空”,动物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异,灭”。这一系列发生、
发展(住和异就是发展,住是互相适应的发展,异是互相矛盾的发展)、消灭的过程,在佛
法上总称做“诸行无常”——行就是造作转化的意思,既不是恒常不变,所以说是“无
常”;同时,在佛法看来这种因缘所生的现象,正因为是暂有的、是无常的,所以又说是虚
妄的——“凡所有相(现象),皆是虚妄”(《金刚经》);不过虽是虚妄,却并不是没
有,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所以佛法只说“变灭”而不说“断灭”
——“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这种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生灭代谢、因果相
续、迁流不停的情况,是佛法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说的真理。

            (二)生命之流
    上面所讲的是宇宙人生运动流行的一般现象。在佛法上,对于整个生物界——有情世间
的循环流转、生死代谢,如车轮回转的现象,就叫做轮回。佛法的所谓轮回,就是思想上运
动造作的力量——业力,依附物质而发生(也有不依附物质的),形成了因果相续,无始无
终的生命之流;同时,由于业力构成因素和发展规律的错综复杂,就现起了天、人、鬼、畜
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生生死死的六道轮转。
    在佛法上最不易讲和最不易使人相信的,就是这个轮回问题,其实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正
多,我们的所知所见是极其有限的,竖的限于有限的时间,横的限于有限的空间,而不知宇
宙是无始无终的,是无量无边的,拿银河系直径十万光年(一光年约十万亿公里)来说,我
们所居的地球,简直连微尘都不如,而在整个天球中银河系还不过是一个小宇宙。宇宙中有
许多庞大的超级银河系,有的星球分布范围达十亿光年。近年来,英国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
颗离地球二百亿光年远的类星体,真可谓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更有趣的是:不久前一个国际
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颗离地球一百七十五光年、黄金构成的星体,大概相当于三百九十万
个地球那么大,其表面黄金至少在一千亿吨以上(载于1980年11月7日《解放日
报》)。至于在广漠无垠的夭体中,有各种生命现象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地球上的环
境,如温度、水、氧气等,并不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有的天文学家专门研究了太阳
系周围八十五光年范围内的一百二十三颗行星系,推测银河系有一百亿个行星系,肯定有不
少高级生命居住。上述情况说明:宇宙间存在着许多人们未知的领域。我们平时的目光总不
出这个世间,譬如带了有色的眼镜,看出来的东西,便都不是本色,还以为我所看到的都是
千真万确,那不是笑话吗?

           (三)“我”是谁!
    在这个世界上以我们“人”为主体,因此不能不特别谈谈“人”的问题。人的身体乃是
物质,不过人是有感觉的,因此人是有感觉的物质;换句话说,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在推求不出哪一个是真正的我。若说肉体是我,肉体是由
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又是氢、氧、铁、碳、钠、碘、磷、钙、镁等各种物质元素的合成,终
不见得一个个元素都是我吧,哪里来这许多的我?若说思想是我,思想是念念差异,刻刻生
灭的;若说前念是我,前念已灭,说后念是我,后念未生;至于现在的念,也是刹那变灭。
因此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推求,心是不可得的,那么我又在何处呢?况且忽嗔忽喜,
忽哀忽乐,能嗔的我生时,能喜的我又往何处去了呢?所以佛法说:“诸法无我”。诸法就
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这一切现象中,任凭你怎样去找寻,是无我可得的啊!

         (四)惑、业、苦
    宇宙问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灭不停的假相,可惜人们习惯于主观的妄想执著,不能从客
观的真实上来看问题,因此便不明白这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貌,并且错认这狭小的假相为我,
而发生了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的四种迷惑,而以一切身、家、事、物为我所有,外惑于
境、内迷于见,因此指鹿为马,变白为黑,侵占非我、攻击非我。这样由迷惑所引起的身、
口、意三方面的颠倒活动的力量,在佛法叫做“业力”。起初是随着外境而转,后来熏习日
久,力量增大,便随着内习而转,被动于不自觉知,且它的力量必后后胜于前前,种种痛苦
烦恼,遂不可胜道!
    说到苦,就不免令人感慨!人们的身世、遭遇、智愚、强弱虽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
“苦”却是共同的感觉。有的痛骨肉的流离,有的苦怨仇的相会,有的有愿难遂,有的病骨
支离,甚至因失恋而悲愤自杀,因细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横遭虐待,因争产而兄弟阋
墙,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真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轻则神经衰弱,重则痴癫
疯狂,在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
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也许有人认为“我并没有苦”,其实是习惯了而不自觉,譬如
久尝辣味,忘其为辣,实际上他的苦正多着呢!何况世事无常,人身难久,还有一个“生
死”的痛苦存在啊!
    苦是自心的一种感觉,是由自心的分别造作而来,譬如心不怨憎,哪里有怨憎相会的
苦;心不贪恋,哪里有失恋自杀的苦;乃至心不造业,也便没有生死流转的苦;而分别造
作,又是因迷惑不觉而来,这叫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佛法教我们应从知苦的观点出发,用坚毅奋发的精神,积极地打破对于世间和一切现象
主观上所起的偏执成见,转痛苦为安乐,转烦恼成菩提;并放开心量,做自利利人工作,为
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样便形成了佛法活泼、积
极、圆满、平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一个重要的关键
              ——建立对心性的认识
    我们既然谈学佛,就不能不谈到佛学上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心性问题。心性是什么,
千古以来的思想界为这个问题纷争不已。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孟子则主张性善,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苟子却主张性恶,认为“人之
性恶,其善者伪也。”宋儒程、朱学派,宣扬“理学”。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
理。”他们往往窃取佛教义理,支撑门庭,但或断章取义、或执理废事,不免漏洞百出。至
于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推理、判断的结果,也只研究到
“心”为止,而且也还没有把“心”全部搞清(终不出第六意识的范畴),对于“性”的问
题,更是做梦也不曾想到,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科学家研究物质,注重实
验,但对于心性问题,因他不知实验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结论,也就只好“存而不
论”了。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没有一点不是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心理学乃是
整个人生学的纲领;而参究明心见性之学,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学问的根本,譬如营
业有了本钱,巧妇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象盲目行路,往往会陷入主观错误而不自知!

            (一)释  性
    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
(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
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想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
它譬如波。就它们的体方面来讲,水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就它们的相和用方面来讲,那
未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
异。人们对于心,比较的尚能理解,因为它终日就象在波涛之中;至于性就无法见到,这譬
如波涛本身还没有停下来,就无法见到它自己静时的水的相貌,因此人们就不肯承认有这个
东西。但是波涛停时,是不是水也没有了呢?这就不难理解了。
    性究竟是什么?从上面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但人们一定
都说,思想是大脑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质神经细胞的功能;有的认为思维现象,是更深层次
神经活动的表现。但正像七十四期《觉讯》月刊发表的《释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问到:
“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无数事件的影片,它贮藏在哪里呢?是否一个细胞收藏一件事件的
影子,还是几个细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旧细胞要退谢的时候,它又怎么把千千万万
事情的印象,移交给新生的细胞?新细胞又用怎样的方法接收旧细胞所遗传的一切印象呢?
还有反映进去的印象有先后,而发射出来的思想,并不一定照摄收进去时的次序,这又是什
么缘故呢?”这样,我想你一定也会哑然失笑。实际上,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而已!
    电是不可见不可闻的,但不能说它没有。有灯泡而无电,灯就不亮,有肉体而无性灵,
就是死人!灯泡丝断,电就不起作用,但不是没有电;肉体坏了,也是同样的情形(电仍是
物质,这里借以譬喻)。
    一切物质都有它的性,譬如水是以湿为性,火是以热为性,石以坚硬为性,百草经过煎
熬,尚且不失其温、凉、寒、燥的性能。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能思维、认识,能研究、策
划,岂反而无性?那末人究竟以什么为性呢?我的答复是:人是以“灵”为性,所以称做
“灵性”,也叫本性、自性、觉性。能明悟这心性的究竟相貌,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见性—
—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我们的自性,是体大、相大、用大。既无生灭,也不增减,恒常不变,广大圆满,这是
体大;具足种种慈悲、智慧、安乐、清净,这是相大;能发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善果,起
种种妙用,这是用大。
    以上我们不过在不得已中,借文字和譬喻来说明自性。事实上,真要证到此“性”,是
要经过一番歇心的实践功夫,所以佛法绝对重视实验,否则正象你喝水,我就不知道冷暖。
至于这个歇心功夫,不免也有一定的困难,一因烦恼习气蕴积太多,《华严经》说:“若此
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二因所要停的固然是心,而能停的也还是心,既然能
所都不出“心”的范畴,因此轻不得、重不得。所以在禅家则不肯直说,因为说出来的都是
言语文字,必教离心、意、识自参自悟,也是不得已的苦心。不过我们也不必畏难,“我欲
仁斯仁至矣”,佛说有种种方法,或渐、或顿、或权、或实,只要依法修持,都可圆证心
性,成就佛果。

          (二)释  心
    心是幻生幻灭、终日随缘的东西,忽喜、忽忧、忽贪、忽嗔都是心;就他的暗钝来说叫
无明,就它的能障复自性来说叫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叫习气,就它的动扰不安来说叫
烦恼,就它的固执自是来说叫执见,就它的贪恋不舍来说叫情爱,总是生灭的妄心而已。
    心的现象,细分是很复杂的,不但起心动念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
完成的形态,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质,又各有不同。佛法对于心理现象和思维规律的说明,
最为详明,远超一般心理学之上。如西方机能派心理学(Functionalism)以研究心意为主,
专研究一切意识状态对于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识及跟它相应的心所,而
且有遗漏舛误。至行为派心理学(Behaviorism)以为人类意识渺茫无格,无从研究,必须藉
一般动物的全身行为加以观察、测验和比较,虽渐能窥及肉身与藏识隐秘的流行活动的情
况,但终不能明确。此外虽尚有几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我们平常能见色闻声等,是前面五个识的作用,这譬如门口招徕客货的人;第六意识由前五
识所引起,活动的力量最强,这譬如接收客货入栈的专使;第七末那识,“末那”译为
“意”,意就是思量,它坚固执住第八识为我,恒常思量,为烦恼的根本,这譬如完全凭主
观来收受货物的人;第八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我们有生以来,所经过的千万事情,都能不
忘,学习技能工巧,而能办成,都是这藏识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种子,这譬如大栈房,一
切大小、好坏、净污等物,无不藏入。这第八识原是真妄和合,为诸识的根本,力用很大,
人生的六道流转,就是由六识的造业,而由它去受报。这八个识,也叫做八个心王。另有五
十一个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叫做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五个是起心动念的必经步骤,叫
做“遍行心所”——触(接触)、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象)、思(思维),
这五个是连贯的;五个是各有各的境界,并不连贯,叫做“别境心所”——欲(欲望)、胜
解(认为)、念(记忆)、定(专注)、慧(判断),有十一个“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
自利利人的依据——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有六个是“根本烦恼心所”,是一切烦恼的总根——贪、嗔、痴、慢、疑、恶见;有二十个
是“随烦恼心所”,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忿、恨、恼、覆、诳、诌、骄、害、嫉、悭、
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不静)、失正念、不正知(谬解)、散乱;
有四个是“不定心所”,是善恶并不固定的——悔、眠、寻(寻求)、伺(伺察)。
    八个心王譬如军官,五十一个心所如所统率的士兵,而且军官所带的士兵各有多少,如
前五识只与卅四个心所相应,六识与五十一个心所都相应,七识与十八个心所相应,八识只
与五个遍行心所相应。
    以上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
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但是由博返约,万法本属
一体,而所以要这样详细分析的原故,在便于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所以佛说法相,目的
在于破相;说唯识,目的在于转识,正因为无相之相乃为实相,无心之心方是真心!

               (三)心、物和性的相互关系
    人们都把心物分开来看,只知其为不一,不知其为不二。在佛法,则心和物是不可分割
的两面,是一体圆观的,圆融无碍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显,譬如眼见茶杯,便起茶杯
的影象,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但茶杯虽客观存在,若“心不在焉则视而
不见”,又如学佛至相当程度,转识成智时,也能心不系属,不受客观的反映,所以物必因
心而显,心有它的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也就有决定存在的意义,从知
即心之处物在其中,即物之处心在其中,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说心和物的关系,至于心、物和性的关系,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
起的影象。心和物是有为法,是相对真理,性是无为法,是绝对真理;但相对与绝对,并非
两个东西,离开相对便没有绝对,绝对即在相对中去认识,离开绝对也没有相对,相对的当
体之物即是绝对。所以《心经》说:“色(物质现象)即是空(性空),空即是色”,即是
性和物的不二。《楞严经》所谓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儒家的孟
子养到了浩然之气以后,也有“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说法。《心经》又说:“受、想、行、
识(心理现象),亦复如是”,即是心和性的不二。前面已有水波的譬喻,不难了解。
    佛法上有一句名言:“心本无生因境有”,完全是唯物的观点。但妙在有这“本无生”
三字,“本无生”不是就没有,还有一个“本无生”的光景。这是佛法所独有,是学佛的精
髓。但这光景究竟是什么?只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了。

                四  关于实践问题
    任何学问假使只有理论而不能实践,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实证的,要实证必须实
践,因此,学佛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佛法的理论一点一滴都是实践的结晶,而且佛法
认为认识与实践,理解与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情,两者是分不开的。以下我们就来谈谈实
践的方法,但在谈方法之前,必先来总结一下学佛的目的,譬如行路,必先确定方向。

           (一)学佛的目的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灭不停的假相,是惑、业、苦三者的连
锁,而惑、业、苦又总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动。因此学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行为,澄清妄
念,转迷为觉,明心见性,革除一切主观上迷妄的、暂有的烦恼习气,证悟到永恒的、不生
不灭的、以广大法界为范畴的客观真理——常住真心;开发智慧,明达生死烦恼本不可得,
因而从根本上彻底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一切苦厄,证悟到不是与苦相对的极乐;并广
泛地做自觉觉人的工作,达到觉行究竟圆满的境界,即所谓“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学佛的人,必先养成一个“人”应有的优良品质,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譬如要造摩
天高楼,必先巩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过。我们平日举止行动一定有很多缺点,应该常自检点,发露忏悔,努力
改正,并要养廉、忠职,要慎言、择交。勤息贪、嗔、痴、慢,戒除杀、盗、淫(邪淫)、
妄(妄语)。
    二、要存心诚厚。常常悲悯、敬爱和协助众生,因为一切众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诸苦恼
时,正与我受诸苦恼时的苦,无二无别,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华严经》
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
苦。”就是教导我们要常修慈心,护念众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信诸法推求本来无我;
信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信世间、出世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等等。更要时常涵养省察,以作
学佛的准备。
     四、要发大愿。学世间技艺、学术尚须发愤立志,方克有成,学佛是关系自他死生大
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须发百千万劫永行佛道的决心,愿度无边的众生,愿断无尽的恼烦,
愿学无量的法门,愿成无上的佛道,有此大愿,必有大成。
     五、要务实行,就是要痛切而实在,恒久老实,坚毅勇猛,不偏执自是,不自欺欺
人。学佛的人具这五项,自然进趋有路。

          (三)修心的一般法则
   “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了的人,就称做佛。学佛就是学觉,学觉就须修心。修心与修
理物件不同,修物须仗工具,修心还仗自心。不断以觉心对治妄心,到光明自在为止。所以
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修心本来没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药,要看各人的病况而有不同。众生习气无量,因此
修心的方法,也就无量。但方法虽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贪,二、以持戒度放
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进度懈怠,五、以禅定度散乱,六、以智慧度愚痴。六度
又可约而为三学,就是戒、定、慧三个总的法则。戒是禁戒,不造恶因,自无苦果。欲使自
心清净,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所以实际上一切佛法无不是戒,戒是学佛的根本。定
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终日动乱,必须以定来对治,因此佛说一切法,无不嘱咐学者努力修
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说一切法,无不以智慧
为前导。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而且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说戒则定慧在其中,
说定则戒慧在其中,说慧则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资相成,一体圆融的,也正因为三者
本来就是自性圆具的功能。
    修心的总的法则,虽然一样,而具体的下手方法却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顿悟入
道,或借一句话头,发起疑情,专精参究,逼得无路可走,无理可究,到山穷水尽,忽然妄
念脱落,亲见本性,这叫禅宗;有的执持一句佛号,心心不异,念念不忘,久久能所两忘,
证入一心不乱,这叫净土宗;有的严净毗尼,精持禁戒,举止语默,合乎规律,自然妄心不
生,事理圆融,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转识成智,这叫唯识宗。
此外,或诵经礼拜,或弘法利生,法门极多,难以尽述。不过法门虽多,目的是一,譬如医
道虽多,愈病则一。病愈药废,法门也就无所用了。

       (四)介绍一种简要的修法——观心
    学佛的目的,即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
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
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
缠缚。”观心的方法,先要将一切万缘放下。善事恶事,过去未来,都不思量。直下内观自
己当下心念,此时但见念头憧憧往来,生灭不停,切勿执著它,也勿随逐它,也勿着意遣除
它,只管细细静看(观即是看)。妄念起时,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
念头不起时,仍只看着(此时正是慧照),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证入空净之境。此
时眼前种种,都是客观的真实(现量),明明了了,非不见闻(非空),然而寂寂然了无一
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注意:此时也没有这段言语文字)。但贵在
认得透,咬得实,常常与这真实相应,这样就称做见性(可见明心见性,是当然事、平常
事,毫无奇特处)。见性以后,一切惑、业、苦,自然有办法逐渐消释,因为慧眼既开,照
知惑、业,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无住着,妄念便失其依据。常修此行,这就叫
“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观心的方法,本来不拘时间,要行住坐卧,时时警惕,刻刻不离观照,方能成就,
天下无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学佛以了生死。初学的人,每日至少要观照数十次,庶可逐渐
纯熟。假使自觉心念纷飞,难以措手,那末不能不借用静坐的方法。坐时是以右趾押左股
上,名单跏趺坐,假使能双趺更好。身体必须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即二手仰掌,右
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安于脐下跏趺之上。合目断光,闭口,舌抵上愕,呼吸听其自然,
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有风处勿坐,两腿在秋冬等寒凉时,必须盖好。坐毕,两手搓热,
抚摩面目,以活血,然后下座。这样每日至少静坐半小时至一小时,愈多愈久则愈妙。在坐
中静静观照,逐步训练,到功夫纯熟,便可无时无地无事不观心。观力愈强,那末定力就愈
足,定慧交资,妄心自息,妄心息处,我们便能非常清楚地见到自己的本性。

             (五)人事磨练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譬如枪法纯熟之后,正需破敌,假如遇敌而不抵
抗,那末贼兵纵横,天下无太平之日。因此这时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并需借
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而且也
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发志气,正先哲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在观心过程中,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见(见惑)为我执,解而
空之,情(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
过,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
闷,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动出来,正是进步的时
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着应付,(《圆觉经》说:“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翻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
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在行住坐卧中,绵绵密
密,摄心专注而念,欢喜时也念,烦恼时也念,无事时也念,做不用心事时也念。初行不免
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
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信的有效办
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
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
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嗔,即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
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弥陀,不是大彻大悟的
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
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
界发生,譬如浓云将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间,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
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
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报尽横超三界,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确是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读者们能加注意。

      五  几种对佛教不正确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于哲学上的唯心论
    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
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
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我觉得有申述一
下的必要。
    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方面讲,照而常寂,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寂而常照,无
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唯就是“为主”的意思,也就是第一
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以及“心本无生因境有”
等说法,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
识的。不过就思想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佛法便有“唯心所现”的说法;但
佛法所说的这个“唯心”,正指出它唯是主观的妄想分别,教人不要上当,要彻底加以破
除。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学的唯心(夸大的观念论)绝对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
存在与思维关系的密切来说,而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心物共说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
物不二的说法,那末佛法又象是亦心亦物论。但因为心和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不停的假
相,而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那末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论。可见佛法
说心说物,原无定法,它的目的总在使人破除主观的分别执著而归到客观的真实,既一切不
立,又一切不废,空有齐资,纵横无碍。所以光说佛法是唯心论者,对佛法是不够了解的。

      (二)不是单纯的“劝人为善”
    也有人以为佛教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这一看法,实似是而非。诚然,佛法是讲究
为善的,因为它本来大无不包,细无不举。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
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但问题在于佛不但劝人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为
善而要不住着于善,也就是说,为善要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
否则虽有作用,终不彻底。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三)不是消极逃世
    “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
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是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
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
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
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
等,皆顺正法。”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
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正是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维摩诘经》说:
“为众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人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
可见学佛决不是消极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摄六度,悲智双运,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
神,更是人间佛教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佛的结果,定力坚强,自能履险如夷,增长胆力;
慧力明朗,自能观察微妙,应付宽绰。在人事日用上,在学问研习上,在服务群众、利益众
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伟大的、积极的、光明快乐、自在平等的人生乐趣。从前有人
说过:“学佛是在证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后有事可做,然后可以做事!”真可谓一
语破的,恰到好处。谁说学佛与现实人生不相结合呢?
    不过学佛也有消极的地方,那就是对于世间一切声色货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过
这种消极,正是准备大积极的一种手段啊!先哲所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四)不是神道设教
    佛法完全是一种纯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讲理性实践的应用学问。它所说宇宙人生的
一切问题,完全是从实证的智慧中所流出,与愚昧盲从不可理解的邪说根本不同。其所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点,以及由意识的活动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更是与宗教
家创世主权高于一切的迷信说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谓佛和菩萨,是能以佛法来自利利人,
肯牺牲自己,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在不同觉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词。可是由于千百年来
民间习俗的影响,一切愚昧无知、荒谬怪诞的邪道百神,无不附会于佛,这不但埋没了佛教
的伟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我们不能不为佛教大喊冤枉。至于历来学佛
者本身的腐败、堕落,以身谤法,造成了社会一般人士对佛教发生不良的印象,这不是佛教
的问题,而是佛教徒本身应负的很大责任!

        六 结 论
    总结以上所述,可见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无量而不是有限,
是利人而不单自利,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绵延不绝。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后,声教之广,更是无与伦比,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莫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佛法经、
律、论三藏,多至八千余卷,博大精深,穷劫莫赞!是我国伟大瑰丽的文化宝库。
    我觉得佛法既这样活生生地与现实人生相结合,假使不将它通俗地传播开来,广大群众
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佛法,因写此文,作一简单的介绍。此文第二章可说是佛法的宇宙观和
人生观,第三章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第四章可说是佛法的目的论和方法论,第五
章是杂论。读者若能因此生信,进而深探,将终身受用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復福>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08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真言

那謨婆伽跋帝 鉢喇壞 波羅弭多曳 唵伊利底 伊室利 輸盧馱 毘舍耶 毘舍耶 莎婆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6-2024 05:09 AM , Processed in 0.06277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