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r.Business

【专题讨论】转载香港林行止专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06

軍事凱恩斯主義   令美國債台高築

  在凱恩斯的理念中,政府絕對可以通過「微調」經濟的手法,把失業和衰退連根拔起,其傳世巨構《通論》第三卷第十章〈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第六節近終結時,指出財政部要搞活經濟,可把鈔票放在瓶子裏,埋在覆蓋垃圾的深坑,然後讓私人企業根據自由放任原則把它們挖出來。入鈔票、埋瓶子和挖瓶子都要僱請工人,如此這般,失業問題便解決了;修路毀路建橋拆橋亦是提高就業的辦法……。問題是,上述種種,若沒有經濟效益,只有創造就業功能,卻無帶來實際財富的效果,社會最終要為這些「工程」付出代價。

  想起這段「老話」,是讀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退休經濟學教授查默斯.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 1931-)在今年二月號法國《世界報外交月刊》(Mondediplo.com)發表的長文〈美國窮根深種的因由〉(Why the US has really gone broke),作者提出這是「軍事的凱恩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闖禍」的新穎看法。凱恩斯「打救」經濟困頓的財政政策,向來被用於形容政府耗盡資財甚至不惜舉債進行經濟(比如基建刺激就業)及福利(比如派發「免費午餐」討好選民)建設,即以資本性投資提高就業並藉受惠各方的消費及再投資產生所謂「乘數作用」,令經濟繁榮興旺(這種被自由學派批得體無完膚的學說,至今仍是大部分國家救急的續命神丹),約翰遜把之引伸至「軍事建設」上,淺學的筆者認為是第一次。這種分析甚具說服力。

  約翰遜認為,世界第一富國美國所以弄至今日官民負債纍纍非舉債無以度日的境地,是政府的金融政策鼓勵人民先使未來錢(正確的說法是「未來沒有的錢」),人民亦真的「天真和簡單」地以為明天必會更好進而花未有的錢如流水有以致之;可是,即使如此,以美國之「地大物博」,美國經濟仍不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約翰遜指出,若非美國政府意欲稱霸全球、窮兵黷武,製造武器然後或銷毀或藏諸山洞地底(與建橋拆橋何其相似),虛耗了以千億(美元.下同)為單位的財富,富裕的美國斷不會淪為窮國!

  以這個財政年度為例,經常性國防開支加上阿富汗及伊拉克的非經常性特別支出,美國在軍事上的總消費已超逾萬億─二○○八年度預算案上的國防開支六千二百三十億(比以次包括中、俄、法、英、日、德、意、南韓及印度等九個「軍事大國」的總軍事開支五千餘億還多),但實際數字遠不止此數,在二名軍事專家的協助下,約翰遜從預算案中爬梳出與軍事直接及間接有關的費用,一共高達一萬一千億!

  不容否認,美國是當今天下第一核武大國,其所以能臻此境界,主要是美國的自由民主平等氣氛吸引了無數世界科學精英*及不惜撥出大量資源用於研究工作上。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一九九六年,美國花在研發及測試(核爆)核武上的資金達五萬八千億;在與蘇聯「競武」高峰期的一九六七年,美國擁有三萬二千五百多枚可隨時發射投擲的原子及氫氣彈,它們全未派用場,這當然是世界人民的幸事,卻正是凱恩斯所說「政府能提供工作(provide make-work jobs)創造就業」的最佳寫照。核武不但是美國軍方攻城掠地橫行太空深海的秘密武器,亦是促進經濟向前發展的秘密武器!不難想像,如果不發展核武,美國的GDP增長肯定大遜今日。在多次國際性裁減核武談判之後,至二○○六年年底,美國仍有九千九百六十多枚高性能即射得更遠爆炸(殺傷)力更強的核子彈頭,其成本當以萬億計。

    發展核武成本昂貴,人所共知,美國的常規武器出廠價之高亦教人瞠目結舌,最新式的 F-22 隱形戰鬥機(軍方要造三百八十架,被國防部減至一百八十七架)每架三億四千五百萬(約二十七億港元);二月中旬海軍用以擊落問題間諜衛星的SM3導彈,每枚九百五十萬;尼米茲型航空母艦每艘「盛惠」四十五億……。美國軍事開支龐大不僅僅因為武器價格昂貴,還在於軍人的薪津因為中東戰事未完未了,當兵有性命危險,招聘困難,軍部唯有不斷提高物質誘因,美國最新的招兵「條件」是新入伍簽五年兵役可獲「握手費」四萬元,陸軍上尉續約可獲「花紅」三萬元……;克服招聘困難的另一種方法是不斷降低入伍資格,二○○三年新兵百分之九十四有高中證書、○五年降至八十三點五、○七年再降為七十點七(原本的標準率為百分之九十),在軍事高科技化之下,一支士兵略識之無的軍隊亦是一支作戰能力弱的軍隊(a dumber army is a weaker army),蘭克研究所○五年替軍方所做的研究,顯示入伍能力試成績高下與作戰能力尤其是射中目標準確性成正比(因為射手必須準確計算有關數據),即能力試得分愈低誤差率愈高。

  回頭再看約翰遜的分析,他認為在軍事上開支過巨,等於用於經濟各部門的資金不足,這是美國很多基本設施陳舊不堪未能及時更換以至社會福利趕不上歐洲國家而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由於把發展重點放在軍事上,有一個時期(五十至六十年代之間),軍隊尤其是武器研究部門吸納了幾乎三分之二的科技人才,令民用工業漸漸落於競爭對手如日本和德國之後。

  美國的國防工業徹底貫徹凱恩斯主義,站在象牙塔內看,製造這麼多武器而派不上用場,是經濟大浪費,亦剝奪了經濟部門發展的財力,因此是十惡不赦的愚行。不過,約翰遜沒有提及的是,美元是可以從心所欲印刷的(這篇文章脫胎自他那本筆者未讀的新書《天譴─美國共和國的末日》,書中也許有論及也未可知),因此高負債是等閒事;而由於有印鈔機加上近萬枚隨時候用的核子彈頭,令美國這個窮光蛋仍能世界稱霸。這是非常諷刺和荒謬卻是短期內沒人改得了的事實!

  *去年十月中旬本報與浸會大學合辦「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時,由於普立茲是匈牙利裔,筆者已找出那本《大逃亡》(K. Marton: 《The Great Escape》, 2006),準備「借題發揮」,寫美國如何利用匈牙利科學家成功發展原子彈的事,後來因故未寫。美國在包括軍事在內的科技上獨步天下的原因,除她本身注重科技研究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之外,尚因經濟優裕、政府尊重學人及有絕對學術自由以至其價值觀為普世認同而吸納了世界各國的精英。《大逃亡》清楚地看出何以美國會令逃避納粹的科學家賓至如歸並能全心全意貢獻所學為美國政府服務的原因。周雁鳴十月二十日在本報的〈雙城記—人才戰序幕〉,記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匈牙利,公幹之餘,邀請該國學生到新加坡留學,新加坡政府果然「識貨」。據《大逃亡》,匈牙利真是人才輩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07

自私貪婪驅動群眾間歇發瘋
  
  在數之不盡的投資「文獻」中,有三本被學院派和投機者公認為必讀的書,其中的一本,就是查爾斯.麥基的《回憶錄》。這本書於一八四一年在倫敦初版,書名是《令人吃驚的流行幻覺》;到一八五二年增訂本出版時,才改為現名《令人吃驚的流行幻覺和瘋狂的群眾》(Charles MacKay :《Memoirs of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這部經典著作目前有兩個流行版本。其一是一九三二年版,有著名的華爾街大亨、發財後晉身政界並在美國財經制度的建立上出過大力的巴納.巴魯哈(B. Baruch)的短序;其二是一九八○年版,有目前甚為吃香的投資評論家安德烈.托庇亞(A. Tobias)的長序。這兩種版本都是根據一八五二年版翻印,惟以後者開數較大而較為易讀,不僅如此,後者之長序還將巴魯哈序文中的精彩部分全數引述,因此,除非讀者對版本有興趣,不然,一九八○年版是較佳選擇。筆者對版本學毫無研究,之所以購買這兩種版本,皆因見一九八○年版序文中多次提及巴魯哈為一九三二年版所寫的序文,以為後者必為長篇論著,設法搜購,拜讀之下,方知精華部分已全在托庇亞序文之中!二十世紀末,這本書已出了起碼二版,二○○七年版還加上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一九三一,法國社會學家)的《群眾》,合成一書,《群眾》全名為《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股民心理的輔助讀物。

  這本書雖寫於百多年前,不過文字並不難讀,而且由於所輯十一個「歷史故事」,充分體現了人性盲目跟風及受貪婪所驅使而瘋狂的一面,值得研究群眾心理者 ─最實際層面是投機活動─細心研讀。麥基的職業是律師,他在本書所扮演的角色是紀綠者而非評論家,因此,他只是忠實地描述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人類狂熱活動,並未加隻字之褒貶。換句話說,他只陳述病情而未作出診斷;就學術性立場看,這是本書的最大缺點,但作為一個追求閱讀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情節比小說更出人意表的書,不容錯過─何況於滿足閱讀興趣之餘,有會心的讀者還可獲得寶貴的啟發。不過,去年筆者讀高德嘉有關鬱金香狂潮新解的書(見十一月十六日專欄),方知麥基所寫,多為道聽塗說之言甚至是「小說家言」,沒學術價值卻有警世作用。

  要在這裏介紹這本書各「故事」的內容,是不可能的,不過,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狂熱」(這令我們想到十餘年前中國爆發的「君子蘭事件」),以至中古時期蔚然成風的煉金術(最瘋狂時期是術士用蛋黃煉金而達官貴婦及普通百姓仍紛紛解囊投資),本書都有細膩的描述……。其中的情節,不少是令人「拍案驚奇」的。

  就事件發生年期編排,港人似乎少聞的「密西西比河陰謀」,可說是人類歷史上首宗有案可稽的股市大騙局。此事雖發生於法國,但自始至終,主其事者則為大名鼎鼎的英國人、在蘇格蘭殺人被捕在獄中候審畏罪越獄逃亡歐陸的羅約翰(John Law);發事日期在一七一九─一七二○年,距今二百多年,但羅約翰這個「過江龍」,已懂得與官方勾結利用增加鈔票發行量以刺激股價的手法!

  簡單來說,羅約翰的「密西西比計劃」是這樣的。密西西比為美國南部一州,以世界第一大河密西西河比為名;十七世紀初葉,法國人從加拿大南下,佔據密西西比河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路易斯安那(Louisiana)。路易斯安那有大量金礦,因此,風聞此事的羅約翰靈機一動,計劃集資開發,他的公司願意承擔這一責任,但要求法國政府允許他在路易斯安那徵稅的權利。法國政府對羅約翰言聽計從,密西西比開發公司遂於一七一九年成立,並獲致在路易斯安那開採金礦的專利權;該公司共分二十萬股,每股票面五百法郎!

  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公開發行股票。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羅約翰早已闖出名堂)的配合,加上紙幣雖泛濫而未成災,即通脹已現但未惡化,新股遂引起一場全面性的史無前例的搶購狂潮。羅約翰不但銀行信譽昭著,而且「牙齒當金使」;另一方面,法國政府全力支持,今天頒發開發土地專利,明天頒發煙草專賣權;不久後又允其經營東印度、中國地區生意的專利……。在這種極度有利的情形下,公眾對羅約翰的公司信心大增,是很自然的。

  公司有這樣多的專利,當然需用大量資金投資,羅約翰因此大發新股,而搶購新股的狂潮可說空前絕後,法國有錢人大群湧入巴黎,在其宅邸前廣場紮營,以便獲得「新股申請書(當時尚未發明『抽籤』這回事,獲得申請書等於獲配新股)」,許多財迷心竅的貴婦(都有名有姓絕非虛構)更互出奇謀,包括收買家丁潛入羅約翰鎆室獻身,以至製造馬車意外事件以親近羅約翰,乘機索取「申請表格」等,無奇不有,令人嘆為觀止;此中一個筆者認為最「幽默」並曾數度引述的故事,莫過於駝背人出租駝背供爭取第一時間遞「申請表格」者填表……。比較起來,去年申請H股的香港股民,理性得多。

  不言自明,羅約翰的「金礦」當然沒有開成,但法國人的財富則已為他及其支持者(當時的攝政王)瓜分。當群眾開始懷疑此計劃會否實現時,羅約翰還導演了一齣好戲─他僱請穿上礦工制服和手持開礦工具的數千名失業漢上街遊行,聲稱即將乘船前往路易斯安那掘金。當然,這是假戲真做的一場表演而已。

  這本書所寫的「故事」,情節雖異,但瘋狂程度大都是如此。

  儘管投資心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但對於群眾何以會間歇性為某事而發瘋,仍未能找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答案。巴魯哈在一九三二年版序文中舉了一個例子,用以說明群眾集體行動之莫名其妙:「在一個無風的中午,一群數以萬計的蚊蚋繞樹叢嗡嗡飛行,可是,突然間,它們升高三呎,向另一方向飛去。」是什麼力量促致它們這樣做,昆蟲學家並無令大家滿意的解釋,如今論者則會說是資金流向,但何以資金會如此流轉?群眾活動亦然,人們跟從「潮流」盲目跟風即為一例。事實上,「羊群特性」(Herd Instinct)亦是如此─我們以此形容群眾的行動,卻無法解釋所以然。

‧本欄三月十一日(周二)恢復刊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1

善待人民   犧牲股民  

一、

  投資市場的大趨勢未變。美元升沉不定惟未脫下挫軌舻,商品期貨雖然仍處升勢,卻因性質互異而前景好淡參半。昨天(周一)《紐約時報》發表長文,指出農作物需求極殷,「農場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多種糧食價格「升完可以再升」,此中的道理,讀者早已瞭然。

  可是,在經濟增長放緩(從數據看,各經濟大國離衰退仍遠)的大環境下,尤其是物業市道疲態畢呈已成為西方社會的流感,建造業對價格二年來倍增的黃銅需求下降,可能令其價格高處不勝寒;和必要時可由卡特爾─OPEC減產支持油價不同,銅價不僅沒有壟斷組織操縱,而且產銅的均非極易出現人禍影響產量的發展中國家,因此產量較為穩定(罷工和天災當然會妨礙出產,但其影響都是短暫即並非結構性的)。換句話說,在眾多價格已大幅上揚的商品中,銅價掉頭下跌的可能不小;然而,「世事無絕對」,如果各國在基本設施上大舉投資(新興國家要築橋修路,發達國家則有更新基建的必要),銅價便跌不下去。


二、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體系,受美國的拖累,股市俱露疲態,中國和印度能否如新加坡「國師」李光耀所說(三月十日《福布斯》)在國際金融市場擔當重要角色?答案是肯定的,這幾天在北京開會的內地金融界領導表示有意在歐美等地「趁低吸納」銀行股,正好體現了李氏的看法。不過,李光耀認為今年西方國家經濟成長危危乎,中國和印度則仍有百分之六至八的增長,改變了「美國打噴嚏亞洲傷風」的宿命,他認為中、印過度依賴美國和歐盟市場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美國經濟好壞因此無關宏旨;這不過重彈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已與美國互不相干的老調。李氏的這種觀察並無新意,這也許是定期撰稿的「職業病」;事實上,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五千美元)只佔人口百分之八,印度甚且低至百分之五,這與發達國家中產家庭大都在七、八成之間差距甚大,意味靠中產階級的消費是無法抵銷對輸出萎縮的衝擊!現在的情況也許是「美國肺炎亞洲傷風」。

  中國國勢大盛,不僅僅表現在統計數據上,亦從決策官員的態度上清楚反映(香港司級官員有難了),不過,「大盛」的受益者是內地人民而非股民,這是投資者應予留意的;在照顧老百姓的原則不可能變的前提下,原油漲價肯定無法完全「轉嫁」在汽油價漲幅上,其他農作物價格以至公共交通的收費等等亦然,因為照足成本定價與抑壓通貨膨脹的國策不符。國營企業當然要根據上級的指示辦事。


三、

  去周《經濟學人》的投資專欄「梧桐木」寫黃金,對金價所以大升的解釋,讀者耳熟能詳,然而,它透露了二項訊息,值得為讀者介紹。

  其一是一家機構投資者的負責人指出在通脹率回升之下聯儲局減息,使投資者對美元信心盡失,近期有舻象顯示(可能經該公司之手)投資者大手搜購金磚(金條)和金幣,這是黃金比紙幣可靠的表現;以「基本因素」看,盎斯美元金價只值七百至七百五十元,但「人心背向」令金價可看高一線─一個月內見一千零二十五元,三個月內見一千零七十五元。寫稿時金價跌了約十元,若相信上述的推斷,豈非入貨「最佳」時機?

  其二是九十年代興起的股票交易基金(ETFs,一種可以隨時買賣的「指數基金」,投資範圍包括美國及外國各種分類指數、地產信託基金以至黃金;在法律上地位與互惠基金一樣,唯ETF可以自由買賣〔互惠基金以收市價結算〕,而且只收百分之零點九手續費〔互惠基金收百分之一點四〕)一共持有九百一十五噸黃金,比歐盟央行的總持金量還多;ETF愈來愈多,對黃金需求相應增加,由於黃金產量已於二○○一年見頂,預期未來三年逐年減降,ETF成為支持金價上升的生力軍。

  黃金有價引起一個新問題庫房有相當數量黃金的中央銀行應否賣金?這可不易解答。英國財相月前在國會被議員質詢時承認白高敦任財相時以平均價二百七十六元賣掉一千二百七十萬盎斯藏金,所得共約三十五億美元;賣金時當然是「正確決策」,但現在看來是做了「冤大頭」。這批黃金,若果在賀維(Geoffrey Howe)任財相金價創八百五十元時沽售(這是說易做難的,因為這種數量必然拋跌金價),庫房進賬達一百一十億,若把之悉數購進孳息七厘的「金邊債券」,二十多年的複利滾存,售金所得累計便超過千億。一九八○年金價創新高賀維惜售的結果,令英國庫房少了近千億進賬。

  財相不是炒家,深明國家沒需要時持有黃金遠勝紙幣,但上例清楚看出金價升降波幅之大,同時提示投資者不是所有投資項目都可長期持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3-12經紀重重盤削   投資負數遊戲  

一、

  加拿大的國際資本管理公司於月初及時地發表一篇題為〈拿捏時機的困難〉(The Trouble with Timing)的短文,指出投資者莫不希望在最適時機買賣股票,但成功者並不常見;由於試圖捕捉最適時機,因而經常出出入入、買買賣賣,結果成為「經紀恩人」。在過去十年(一九九八年二月二日至二○○八年二月一日)一共二千五百一十九個多倫多股市營業日,持有多倫多股市綜合指數基金,包括把股息再投入而不包括支付經紀佣金,投資者把之束諸高閣(unmanaged),一萬元變成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九元,平均每年獲利率百分之七。如此盈利幅度,只比債券孳息略勝一籌,有進取心即有賺大錢野心者所不屑為;然而,在這十年內經常買賣者,只要錯過十天「最大升幅」,盈利只及前者的四成四,錯過二十、三十四及四十個「最大升幅」日的投資者,依次錄得百分之五點○一、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及百分之四十點七四的虧損。

  在成熟股市,「時間」(Time)顯然比「時機」(Timing)重要,這即是說,只要購進藍籌股指數─藍籌公司亦會「失手」,因此持有指數較穩健─ 持之以「恒」,雖然利潤不算太高,亦遠較經常買賣為佳。眾所周知,一般股民都在股價高峰或近頂時受市場亢奮氣氛感染而入貨,而在市場見底或持續下挫投資者信心崩潰沮喪時作壯士斷臂之舉(砍掉損失「止蝕」是股市「格言」之一),結果當然「有蝕無賺」;另一方面,不少經驗老到的股民,通常不致高買低賣,但錯過出貨最佳時機(升幅最大的日子)絕不罕見,一如上例,十年中只要錯過十次這樣的機會,回報便遠遜「持有不變」!

  經常買賣的一項「隱性成本」即股民通常會掉以輕心的損失,是經紀佣金;經紀替客服務,收取一定「手續費」,是應得酬勞,完全合理,問題是買賣頻密佣金相應增加,不但令利潤大打折扣,無利可圖時老本還會被蠶食。同一報告的資料顯示,在迄二○○六年年底的二十年,持有華爾街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平均回報年率百分之十一點八,投資在「英明神武的專家替你賺錢」的互惠基金,平均回報年率只有百分之四點三;按照常理,基金經理斷無跑輸指數之理,姑且估計他們的獲利與長期持有者相近,只是扣除經紀佣金(大市波幅愈劇基金經理擔心落後於大市因而作「神經性」買賣,佣金開支非同小可)和管理費,投資者所得無幾。

  購進股票指數基金,長期持有,也許被大多數股民應為不進取,然而,經驗告訴大家,這是比較穩健的投資之道。三月十日「尋找最佳回報」網站(seekingalpha.com)的評論,文題便是〈第一步購進指數基金,第二步持有不放〉─其內容與本文所述「和而不同」,唯其題意至為顯然。

  三月十日,《巴隆氏周刊》在一篇談論退休者如何投資最有利的特稿,指出投資者最常犯的三項錯誤,是不能精明地分散投資、試圖捕捉出入市時機和於不知不覺間支付巨額管理及手續費。購進「指數基金」是一了百了、避免犯這些錯誤的次佳辦法。

二、

  畢非德致股東書(本欄三月三日)指出在投資市場中,「大家都想有高於平均回報的成績」,因此各出奇謀,頻頻買賣,而協助這些「活躍投資者」完成心願的中間人(經紀),莫不鼓勵他們這樣,因為從中他們收取可觀佣金;可是,作為一個階級,這類經常買賣的活躍投資者,其成績低於平均數,理由很簡單,交易費、管理費和顧問費把他們拖垮。

  無獨有偶,三月九日《紐約時報》的「投資策略」欄介紹與芝大范瑪(E. F. Fama)齊名的達茅斯大學投資學者法蘭治(K. R. French)的學術論文〈活躍投資的代價〉(The Cost of Active Investing),指出為了跑贏大市,美股投資者每年付出的代價高達一千億美元以上(二○○六年的具體數字為九百九十二億美元,以過去二十年的平均數,○七年的代價逾千億即近萬億港元),這筆巨款令華爾街大小經紀公司盈利年年大幅增長(它們出現虧損皆因本身投資出事引致)。買賣頻仍的代價甚高,彰顯了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才是穩健賺錢(是否「發財」見仁見智)之正道。

  股市交易本是一場「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即甲盈乙虧,任何一項交易都是盈虧相抵,可是,加上了交易過程牽涉的種種費用,股票投資便成為「負數遊戲」(negative-sum game),買賣雙方盈虧總和不均衡,「差額」流進華爾街經紀公司的戶口!

  愈來愈多股民了解「協助他們發達」的中間人牟取驚人利潤而投資收益則差強人意,因此轉而購買「指數基金」的人持續增加,據法蘭治教授的統計,在一九八六至二○○六年間,持有「指數基金」的投資者人數增加一倍,達總股民的百分之十七點九。

  無論是市場智慧或學者的研究,均指出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回報較佳。這是投資者特別是活躍投資者必須三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3

西方央行「救市」  惡性通脹將至  

  本周華爾街「喜」事重重,先是於一九九九至二○○六年在紐約州檢察總長任內追查華爾街大鱷不遺餘力、打擊賣淫活動絕不手軟而有「華爾街警長」之稱的斯皮策,因嫖妓醜聞可能下台(在共和黨州議員聲言展開彈劾程序的壓力下,本文見報時也許已辭職;若果如此,暫代其職的是「黑盲」─失明的非裔美人);不必諱言,華爾街中人對全力替他們「清理門戶」的斯皮策恨之入骨,因此〈喜見眼中釘落難〉(昨天本報有關新聞的題目),可是,即使有此「喜訊」,周一道瓊斯在盛傳聯儲局快再減息之下仍跌七十二點。

  「好事成雙」,周二聯儲局宣布「救市財務安排」(原名「有期限證券貸借措施」〔TSLF〕),道瓊斯飛升近四百二十點、漲幅百分之三點六,標普和納斯特升勢更勁,分別漲百分之三點七及百分之四;雖然這種升幅近年罕見,但今年來這三種主要指數依次仍跌百分之八點三、百分之十點一及百分之十四點九,不過,以三月而言,它們則只各微跌約百分之一而已。香港股市近期經常出現領導世界潮流的市勢,本周氣勢如虹,連升三天,可是,和年初開市指數近三萬二千點比較,今年的跌幅仍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七!

  貝南奇真不愧有「直升機」(升空散發鈔票)的綽號,繼去周向金融體系注入一千四百億(美元.下同)短期信貸之後,周二再接再厲,決定從本月二十七日開始,每周通過短期(從過往的「隔夜錢」伸延至二十八天期)貸款拍賣方式,向市場提供二千億資金,最重要的是,在TSLF之下拍賣的票據,標投者可用自從次按風暴爆發後已等同廢紙的「物業貸款契約」(成為負資產業主無力供款的分期供款合約)作為抵押品,房利美(FNM)房貸美(FRE)和私人公司均一律歡迎;這次行動還獲得英國、加拿大、瑞士以及歐盟央行的支持,已公布「救市」具體數額的有瑞士六十億、歐盟四百五十億,英倫銀行則聲言繼續其寬鬆的信貸政策……。眾所周知,次按風暴引致的恐慌令信貸大收縮,市場「流動性」(可貸資金)嚴重不足,不少巨無霸銀行只好向「主權財富基金」賣股,但當問題貸款愈揭愈多時,坐擁重資的投資者亦不想冒險;如果沒有新資金注入,不少銀行便無法經營,屆時必會引起全球銀行風潮,後果真的不堪想像。這種背景促致西方央行不得不聯手注資,希望有困難的銀行能因此苟延殘喘,不致拖垮經濟、禍延百姓。

  銀行在次按風暴引起的信貸危機中的損失,一般的說法是六千億,但對當前這次信貸危機研究甚深且於年前便發出「海嘯警報」的紐約大學史瑞商學院財務學教授魯賓年(Nouriel Roubini),認為具體數字遠遠不只此數。他指出美國平均樓價若比高峰時跌百分之十,物業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共同損失為二萬億(約GDP百分之十四),「跌幅百分之十」已是事實;魯賓年認為樓價可能要跌百分之三十才「跌停」,這代表全美有六萬億(GDP百分之四十二)財富人間蒸發;魯賓年還估計美股市值(Value of Stocks)會跌去五萬六千億而商廈樓價「貶值」在一萬億水平。魯賓年的看法也許過度悲觀,唯他過去對經濟的預測與現實十分接近,在學術界、投資界及媒介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上述言論(散見近十天來的rgemonitor.com)發表後,摩根、高盛等均向上修訂「損失預期」─雖然數字仍較魯賓年的保守。

  令當局更為憂慮的是,全民財富「大縮水」,等於政府的稅收驟降(銀行及相關企業利潤急挫甚且出現虧損,納稅大減是必然的),由於財政早已病入膏肓,收入遠遠不敷支出,今年稅收若萎縮,美國的財政狀況將更險惡。在這種考慮下,聯儲局只有不理會「道德風險」,一再「救市」。事實上,面對物業價格持續下跌,政府要設法遏制,只有二種方法。其一是讓樓價自由下滑,結果必然有大規模破產潮。其一是刺激通脹升勢,令受薪階級的名目薪金相應上升,等於恢復他們的「供樓」能力;非常明顯,美國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都以此為標的。

  放寬信貸條件可望改善金融機構「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局,不等於它們又馬上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另一方面,筆者相信有關當局會趁機推出被克林頓政府於一九九九年取消的「格拉斯─史狄加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大蕭條後痛定思痛於一九三三年立法,主要在限制銀行兼營投資業務)的修訂版,以遏制銀行直接介入投機活動。如果沒有積極推動這類立法,作為一名有成的學者,貝南奇便不稱職!

  由於通脹必盛,筆者依然看好商品期貨,在現階段股票投資不是不可為,惟因短期波幅過劇,膽不夠大錢不夠多者的首選是「指數基金」;至於美元礇價則頹態未變,因為巨額注資及寬鬆信貸意味美元「泛濫」程度甚於從前,其價難升是十分顯然的。

  順便一提,斯皮策所以「出事」,皆因利用現金買淫。一九九六年通過的「銀行保密法令」,銀行必須把「可疑活動」向當局礇報(Suspicious Activity Report,簡稱「沙士」─SARs),而一萬元現金交易,便屬此類。此法令目的在阻遏黑社會活動、貪污受賄及商業性(走稅漏稅)「洗錢」等,「九.一一慘劇」後成為追蹤恐怖分子的有效工具。這種工作由稅局專責小組監控,當發現斯皮策提取巨額現金時,工作人員便向聯邦調查局報告……。斯皮策事件撲朔迷離處在何以FBI知道斯皮策提取現金買淫?此事恐有內情,並非由迄今為止的新聞報道這麼簡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4


勾引可訓練試情價不菲  

一、

  二十一世紀出現的一些新行業,教深深了解世事無奇不有者亦感意外,不過,在錯愕驚奇之餘,又覺得這些創業者膽大心細,在無插針之地的生意圈竟能找到一片新天地,此中也許有可供老是抱怨除了炒業香港無生意可做者參考之處。

  日本可說是補習王國,什麼千奇百怪科目的補習學校都有(比如開班專門教授如何用手機發放短訊勾搭異性),可是,有系統且理論實踐並重,訓練、指導學生勾引女性的,似乎只此一家「勾引女性男校」(Pick-up School for Men Who can't get Any),校長為今年四十八歲的醜男籐田聰,看相片,他真的十分「樣衰」,眼睛細小狹長(所謂「矇豬眼」)、腿短腰長,戴近視眼鏡和蓬鬆假髮,以他這副「女性勿近」的尊容和身材,難怪他在二十七歲前「對女性完全無知」;這一年,他頓悟長此下去將以王老五終老,這是他絕不甘心的,因為他內心極度喜歡女性,為了打破宿命,籐田開始研究勾引女性的技巧,以那些身邊女性如穿花蝴蝶去來不絕的名流、藝員為仿效對象,終於大有所成,他的「桃花運」在三十四歲那年戴假髮不再以禿頭示人時開始,他說戴假髮有如女性隆胸,令人信心大增,自此色膽包天,結識女性得心應手,不僅開了那家「專科」學校,還出了包括《當我的女友發現我戴假髮》等三本暢銷書,令他在業界─東京大約六家類似的學校─聲名大噪。美國 Wired 雜誌聞其大名給他做了專訪,從此享有「國際知名度」。

  籐田說他平均每月有約百名「畢業生」,他們有公務員、中小企高級職員(籐田認為大企業的CEO用手機短訊勾引女性易如反掌,毌須上課)、工程師以至教師,學費每月三萬日圓(現值約為二千四百港元),課程有在教室講授的「理論課」,學員可「選科」,較受歡迎的科目是「如何使女性歡笑」、「如何恭維女性令她們心花怒放」及「女性喜歡什麼樣的小玩意(魔術)」等,這些「學科」都很普通,籐田之所以能成為「天王」,是發展出一套獨有的「科學化勾引術」(Proprietary Science),唯內容如何,他說是商業秘密,不能公諸同好。

  「理論課」之外,「勾引女性男校」最叫座的是實踐課程,籐田在街角向學員傳授軟派(日文Nanpa的漢字,意為勾引、「溝女」)之術,這不但要「因人(學員)施技」,勾引手法亦要「因女(目標女性)而異」,因為令女性動心的東西不一而足,隨機應變十分重要,只要認清對象─籐田以一副「心理分析撲克牌」協助他決策─用他的獨門方法,勾引女性十拿九穩。Wired 同時訪問數名以真面目示人的學員,他們的特徵是「樣衰」,但經籐田指導後,都成為無往不利的「情場」猛男!

  籐田的「勾引哲學」是先發生性關係然後才論婚娶,程序顛倒大多一無所得且失敗收場。


二、

  私家偵探的其中一項工作是偵查配偶是否有「婚外情」,為免打草驚蛇,偵查工作均在暗中進行,以便偷錄一切「越軌行徑」作為「呈堂證物」,但總部設於英國中部禾斯特郡的「甜心陷阱」(Honey Traps),則擺明車馬,派出俊男美女「探員」,「面對面」替客試探男朋友是否見異思遷、女朋友是否人盡可夫?「甜心陷阱」不肯透露半點業務情況,惟其招聘廣告揭示了由於工作大都在辦公時間後進行,因此歡迎兼職,而「入職條件」除外貌「令人可以接受」外,尚要「可靠、誠實、外向、有毫釐不爽的把現場情況向公司礇報的能力」。看來稱職的記者俱優為之。

  這是一門新且熱門的行業,「甜心陷阱」雖不願公開業務秘密,倫敦的「快捷偵探社」(Expedite Detective Agency,www.ex-da.com)的老闆、三十八歲退役皇家空軍中級軍官馬丁尼茲則不怕競爭,「和盤托出」,他自稱「甜心捕獵者」,亦可說是「忠誠試測者」(Integrity Tester),他手下有一隊「探員」,專責試測丈夫、妻子、「二奶」及情人對對方的「忠誠程度」,每次工作收費三百鎊;該社「社規」規定「探員」與目標人物接觸時,止於語言不及肌膚,而且「探員」與被刺探對象「吸引程度」必須相等(attractiveness must be equal),如果以「吸引力高」的「探員」勾搭「吸引力低」的對象,成功機會高卻不公平。

  「甜心捕獵者」在公眾場所勾搭目標人物,並由助手拍錄整個過程,向僱主交代,因為口說無憑,而且可避免「探員」劍及屨及,與目標人物「假戲真做」,破壞主顧的「好事」。「甜心陷阱」在英國數地有分支,料是一門不錯的營生。

  ‧三月三日拙文說不明白畢非德那句「favorable long-term economics」的真意,即接曾在本報實習如今已貴為大企業總經理助理的王君傳真,對此有所闡明:「……應不是指一般的經濟環境,而是指一家企業身處的經營環境或行業特性,是否有對企業特別有利的地方,或個別企業是否有特別的競爭優勢。舉例保險業因保單款項源源不絕流入,很穩定,便是一個 favorable long-term economics。銀行業槓桿大,出差錯會導致擠提或倒閉,理論上就不是一面倒的 favorable;個別企業層面,例如有強大品牌的公司定價能力強,便是 favorable economics。

  謹向王君致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7

積極部署救市   惡性通脹快來

  二○○二至○四年間過度偏低的利率,是當前美國次按風暴禍延全球金融體系的禍首;這當然是「事後孔明」的說法,在那段「要錢有錢」信貸泛濫的日子,預期資金「大出血」將造成資源錯配進而導致金融大災難的學者─特別是奧國學派經濟學家,不是被視為未能與時並進便是酸氣沖天的蛋頭,他們的言論不受重視,華爾街置若罔聞。然而,如果當年聽信他們的勸告,謹慎保守,便無法在那次漸成過去的狂潮中分杯羹。事實是,大利當前,坐視同輩「乘風破浪」大發其財而不動心,畢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這意味迄今為止,在金融市場上賺大錢者仍大有人在,但如今大勢不妙,受若干巨無霸金融機構─從英國的北岩銀行到美國的卡萊爾(凱雷)資本和貝爾斯登─相繼陷入財政困難令其股東虧蝕慘重的影響,為了保住利潤、保存實力,料股市拋售潮是開始而非結束!

  在十九世紀末期,新發明如機械化收割機大量使用、縫紉機進入每個家庭、電燈及電話大眾化以至煉鋼技術大突破,在在令經濟生產力大躍進,根據佛利民和舒華茲合撰的《美國貨幣史》,從一八七五至一八九六年間,由於大量生產,美國物價平均每年跌百分之一點七,顯示科技進步的後遺症是通貨收縮;十九世紀未有聯儲局(一九一三年才成立),財金當局不曉得印發鈔票製造通貨膨脹,坐視物價長期下跌。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之交的科網科技大突破雖然大大提高生產力,然而,聯儲局憑一招減息、增發鈔票,令物價跌不下去,結果是世界享受了過去大約十年的繁華景象,卻因此種下資源錯配必然引發的衰退。

  對於最近接二連三爆發的金融機構「周轉不靈」,論者痛定思痛,均把矛頭指向格林斯平,認為這是他不負責任地減息種下惡果,但在特定的環境下,尤其是「中國製造」褫奪了美國以至其他發達工業國廠商的「定價能力」,格林斯平的做法是順應時勢而已,而這種做法,假如當年貝南奇在位,亦會奉行不誤,這可從二 ○○二年十一月二日他在華盛頓全國經濟學家俱樂部以〈肯定這裏不會發生通貨收縮〉(Deflation-Making suer it doesn't happen here;當時筆者曾為文論及)為題發表演說,當中這幾句話令筆者印象甚深:「美國政府能夠降低美元相對貨物及服務的購買力,這等於提高它們的美元價。我們的結論是(we conclude that),在紙幣制度之下,下定決心的政府能夠通過大量開支(higher spending)製造通貨膨脹。」當年仍在普林斯敦執教的貝南奇,自此贏得「直升機」的「美名」。非常明顯,他這種充分利用美國印刷鈔票「專利」不許通貨收縮─百物價格下跌─出現的想法,與格林斯平如出一轍,這正是他能脫穎而出當上聯儲局主席的底因。站在美國利益的立場,格林斯平和貝南奇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大蕭條以至九十年代日本大衰退引起所謂「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帶來的經濟痛苦,任何有辦法的政府都會設法以免重蹈覆轍。

  聯儲局主席這種「理財哲學」,加上二月零售數字跌得比預期重、物業「銀主盤」二月比一年前增百分之六十……,南加州樓價二月平均跌百分之十七點九,在通縮衰退山雨欲來的環境下,聯儲局不惜成為「垃圾桶」(羅家聰語)。

  在近期金融機構相繼出事聲中,卡萊爾資本(其母公司卡萊爾集團與老布殊總統及其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有千絲萬縷關係)的破產是典型事件,該公司總資產(客戶資金)六億七千萬(美元.下同),持有值二百一十七億的「債券組合」,槓桿比率三十二倍,「借到盡」,唯所持主要是房利美和房貸美的三A級債券,這二家有「政府背景」的物業按揭公司的票據,是「穩健投資」,只是在市場風雨搖動之下投資者擔心它們可能出問題,不問價拋售令其債價大挫,卡萊爾的債權銀行見抵押品大貶值,要它「補倉」,後者拿不出現金,以後的事香港投資者都清楚了解。「市場的事市場解決」,卡萊爾唯有宣布破產,投資者的六億多元及債權銀行的一百六十六億(抵押品的餘額)自然人間蒸發,對於一個數十萬億的市場,這只是小事一樁,但它對市場信心打擊甚大,盎斯金價首破千元大關、油價直上一百一十元;當二天後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成立於一九二二年,全球員工近一萬六千)出事時,聯儲局便不得不以一項於一九三二年大蕭條高峰期通過、向來甚少引用的法案,由紐約分局承保並由JP摩根出面向聯儲局貼現窗貸款救急(貝爾斯登並非商業銀行〔depository bank〕,不能直接向貼現窗求助)。

  聯儲局「急救」(bailout)出事的非商業銀行,立下先例,後患無窮,信用評級與貝爾斯登不相伯仲的公司股票,肯定會被拋售(配合聯儲局「救市」,財長保爾森提出嚴管衍生工具的主張,這當然是正確的,問題是現在提出,只是賊過興兵、亡羊補牢;投資銀行自由將受限,賺錢能力受影響,其股票難免受拋售);投資銀行的問題債務以千億元計,別說以納稅人的錢救援它們帶來不公平的指責(在金融風暴中失去住宅、汽車……的中產階級的損失,是否亦要由政府負責?)。聯儲局繼續注資、減息(預期明天之會起碼再減半厘),後果必然是美元貶值和惡性通脹。

  大家現在要關注的是惡性通脹,而非通縮對投資的影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要聞社評  社評   2008-03-18

還會有另一家貝爾斯登嗎?

  在紐約聯儲局和摩根大通聯手緊急融資的方案在上周五公布後,貝爾斯登的股價隨即大幅下跌五成三,創下歷史最大跌幅;更令貝爾斯登「流血不止」的,是摩根大通上周日證實以每股二美元的價錢對其進行收購,以此價格計算,等於貝爾斯登的價值「縮水」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周五每股三十美元計),到了這個階段,貝爾斯登已回天乏術,其不得已接受賤價出售的方案,主要是為了避免清盤,而摩根大通出手,則可以防止與貝爾斯登相關的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如骨牌般倒下,造成更大的損失。

  貝爾斯登成立於一九二三年,是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行,為全球多個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涵蓋機構股票和債券、定息工具、投資銀行業務、全球結算服務、資產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早在二○○三年,貝爾斯登就因為其抵押保證證券業務(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 CMO)收益甚豐,令公司的稅前利潤超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全球盈利最高的投資銀行,誰會料到,最終令貝爾斯登沒頂的,也是其CMO業務。

  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家對沖基金在去年初率先爆出因投資次按產品損失慘重,成為次按風暴的引爆點,公司曾經斥資三十二億美元試圖拯救二家出事的對沖基金,但無功而還,行政總裁James Cayne被迫辭職(但保留主席職位);由於貝爾斯登在房貸方面的債務(Mortgage Debt)實在太多,而且它們的槓桿比率都偏高,當次按市場出現危機時,資產自然大幅縮水,顧客紛紛撤資,終於令其無法維持經營。

  貝爾斯登最終被收購的命運,令金融市場回想起一九九八年長期資本管理(LTCM)出事引發的金融大風暴,當年長期資本陷入危機,職儲局也不得不出手挽救,以免金融危機擴大,結果觸發美元大跌,情況跟現在極為相似。但是,LTCM只是一家對沖基金,現在貝爾斯登是投資銀行,而像它一般同樣因美國樓市下跌、信貸收縮而陷入困境的都是大型金融機構,連花旗等巨無霸也無法倖免,由此可見,貝爾斯登的覆滅,其引發的危機可能比九八年一役更為嚴重,對整個金融市場的衝擊更加驚人。

  貝爾斯登出事,其他華爾街投行會否陷入同一命運?在「爆煲」前一個星期,貝爾斯登仍然公開表示公司財政並無問題,言猶在耳,現在宣稱「安全」的大銀行,是否也只是虛有其表?事實上,在信貸緊縮的危機中,如果債權人要收回資金,借貸人別無選擇,只能出售資產套現,換言之,現在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是手持大量現金(反映在財務報表上的是流動性儲備);貝爾斯登上周五的公開聲明就透露了它面對的流動性危機,是源自債權人向貝爾斯登的貸款要求提前贖回,而因為現金不足—貝爾斯登的現金儲備僅得一百七十億美元,但抵押資產達一千零二十九億美元,周轉不靈,最終無法度過難關。以此衡量,上周五股價重創的雷曼兄弟(跌幅一成五),其現金賬與其龐大的資產也並不「相稱」—公司緊急現金儲備只及一千八百二十億美元抵押金融資產的百分之十九,明顯偏低,其他投行如高盈為百分之三十八,摩根士丹利為百分之三十九,美林為百分之三十四,都處於較高水平,雷曼兄弟股價受挫,正是反映了其現金短絀的風險。

  內地的中信證券在貝爾斯登出事前幾乎與其結盟,在未成事之前,貝爾斯登已經「爆煲」,中信避過一劫;但經此一役,中國金融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風險充分暴露,它們市值大(中信證券市值曾經超過美林)但經驗不足,極可能在風高浪急之中成為華爾街投行的陪葬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8

金融危機未除礇價風暴隱現  
  
一、

  聯儲局及其「代理人」J.P.摩根,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法,「有秩序地」把貝爾斯登清盤(和此前說「急救」大為不同),J.P.的條件十分苛刻,是一股貝爾斯登換時值二元(美元.下同)的零點○五四七三股J.P.,等於整間貝爾斯登作價約二億七千萬,如果把該公司位於麥迪遜廣場估值十二億的總部大廈計算在內,J.P.的出價是負近十億。貝爾斯登董事局,加上管理層員工,一共持有約三分之一公司股權,收購價高下對他們影響甚大,其所以仍然同意J.P.的條件,反證其財政狀況已無可救藥─若不同意,可能不值一文。貝爾斯登的員工持有大量公司股權,被《財富》雜誌選為二○○五─○七年全美最受受薪階級羨慕的公司,如今一夜之間換了人間,數以千計高級職員的半生積蓄灰飛煙滅(被J.P.收購的唯一條件是不大幅裁員,等於他們虧損甚大卻能保住工作),其持有百分之四點九股權的前行政總裁(今年一月卸任)、現任非執行主席占士.凱(J. Cayne),最高價時身價十一億,如今只收回一千三百四十萬!

  不過,在貝爾斯登上損失最巨的,是於去年九月才以每股一百零七元購進百分之九點四股權(共一千一百萬股)的第二大股東約瑟夫.路易(J. Lewis),這位以炒賣外礇白手興家的七十一歲英國豪富,據《福布斯》的估計,去年財產二十五億,此次損失十一億六千萬,約為其身家之半!在貝爾斯登眾多大股東中,值得一提的還有中環人稱為「大摩」的摩根士丹利,持有百分之五點四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此次損失約五億四千六百萬。

  貝爾斯登去年一月股價曾見一百七十一元五角一仙,其後反覆下挫,至百元水平,路易以為「見底」,成為第二大股東(持有百分之九點七股權的是第一大股東為達拉斯一家基金),不足半年便輸掉近百億港元,創下一項新紀錄。今次「突變」最幸運的是中信證券,去年十月中旬即路易入股後不久,該公司考慮與貝爾斯登「換股」─中信以十億元購進百分之六貝爾斯登,後者以十億元持有其百分之二股權;此事遲遲未拍板,至去周日情況急轉直下,中信當然「取消前議」。和貝爾斯登的交易告吹,令這家中國最大證券公司避免一次比購進百仕通更慘重的損失。這二家公司商議彼此「交換」十億元,若成事,中信持有貝爾斯登的百分之六股權,如今所值無幾,十億元算是報銷了;但落入貝爾斯登百分之二中信,時值仍約三十八億元人民幣(二月二十九日其總市值一千九百三十九億四千一百餘萬)。非常明顯,在進入跌市時投資決策宜慢不宜快。


二、

  貝爾斯登可於一夕間幾乎化為烏有,其他最近被信用評級公司降級的同類機構又將如何?擔心它們步上貝爾斯坦的覆轍,投資者爭相拋售,似不可免。有見及此,聯儲局於引入J.P.摩根收拾貝爾斯登殘局之餘,還同時降低緊急(貼現窗)利率─由三厘五下調至三厘二五,而今天召開的公開市場會議再度減息,已是不爭之論。貝南奇是以研究三十年代大蕭條成名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當年聯儲局若能大刀闊斧減息,銀行便不致「排隊」倒閉、經濟(美國進而全球)亦不會一沉到底,現在他手握尚方寶劍、「學以致用」,放寬信貸、降低利率,正是「救市」的殺手騐。可是,和三十年代不同,如今坐擁巨額美元、持有大量美債的國家多不勝數,貝南奇「散銀紙」的政策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美元礇價大貶值,昨天歐羅兌一點六弱美元、九十五點七六日圓換一美元,前者為二○○二年一月一日面世以來、後者則為一九九五年以來的新高;此外,美元頹態未改,石油黃金以至種種以美元報價的商品期貨均在最高價徘徊,在在預示惡性通脹將捲土重來。為了解救金融危機,貝南奇會否引發一場貨幣風暴,最終動搖美元作為世界主要通貨的地位?美國減息美元貶值,處境不同而貨幣與之掛鹇的地區,經濟均被扭曲,理由很簡單,美國經濟疲不能興,減息有其道理,但經濟健康增長之地跟隨減息,必會加劇通脹升勢……。金管局總裁多次表示本港不應追隨美國減息,便是基於這點道理;可是,貨幣政策不同步礇價如何「聯繫」?

  按照常理,美元貶值,相對強勢貨幣美元資產相應廉宜,這便如巴黎、倫敦、東京的買家不覺得香港物業昂貴一樣(是否購進是另一回事),可是據財政部的數據,去年流入美國(股市及債市)的資金為五千九百六十億,遠遜二○○六年的七千二百二十億;去年七月至十二月次按風暴期,淨流入外資只有一千二百一十一億,比○六年同期挫百分之六十五。外資是否認為美礇未見底因此仍在觀望?這是香港投資者要密切留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19

未能對症下藥美礇頹勢持續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六十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可粗略地分為二大階段。第一是美國工業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第二是華爾街大行主導環球金融化。從工業「轉進」金融,是經濟轉型必經之途,但在金融業創造了比天文數字還多的「紙上富貴」的過程中,利潤已和「生產」無關,有的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經濟空洞化」,意味來自金融業(特別是衍生工具)的財富,遠遠比工業生產多。對美國資本階級來說,本土「經濟空洞化」意義不大,受害的是無法與時並進的勞工階級。美國的工業大部分已轉移至中國、印度和其他仍處於經濟發展「第一階段」的國家。這種「經濟分工」,帶來過去十多年的世界經濟榮景。

  憑高超財技無中生有的財富創造,製造了連串投機高潮,大家記憶猶新的股市泡沫、科網泡沫,便是高潮的後遺現象,這顯示有炒得天翻地覆的牛市,便有跌個四腳朝天的熊市。此中的一項特點是,九十年代以來的熊市均十分短暫,原因是工業生產向低成本地區遷移的結果,令聯儲局有維持偏低利率的條件。低利率等於信貸寬鬆,這正是「旺市之母」!旺市非僅指股票市場,需求有增無已的能源及農業以至金屬商品期貨價值莫不騰飛;這種現象極易理解,首先是美國消耗過量能源,在鼓勵開發生化能源之下,相關農作物供不應求,其價遂被扯高;其次是美元泛濫礇價持續下降,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便升個不停。當然,中國和印度這二個新興經濟大國對能源(及糧食)需求殷切,亦是令其價格居高難下的因素。據美國能源部的資料,二○○四年中、印每天平均進口八百九十萬桶原油,二○一○年預期一千二百一十萬桶、二○二○年達一千五百五十萬桶;加上工業國人民並未因為汽油價暴漲而少用汽車,據同一資料來源,世界耗油量因此由二○○六年平均每天八千三百七十萬桶增至二○一○年九千零七十萬桶及二○二○年一億零三百七十萬桶!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現在誰亦沒有答案。令人頗以為異的是,燃燒汽油為溫室效應元兇,似為世人的共識,可是,大家仍在盡情地耗油。這固然是大多數人認為保護環境應該「由你」而非「由我」做起,與石油定價貨幣美元持續貶值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這即是說,油價雖然升個不亦樂乎,卻遠遠未達經濟學家心目中的「高價」;經濟學理論指出在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的條件下,物資即使是產量有限,亦不虞匱乏,因為市場殷切需求上升會搶高價格,付不起錢「嫌貴」者先後退出市場,結果供求趨於平衡……。非常明顯,目前每桶原油雖近一百一十元(美元.下同),但消費者不論國家、企業或個人,仍然如常消費。

  價格未達迫使消費者減少消耗的水平,令石油產量停滯不前的情況備受注目。世界最重要油田如沙地阿拉伯的嘉禾爾(Ghawar)、科威特的貝根(Burgan)和墨西哥的肯塔利爾(Cantarell),雖不至油盡井枯,但經過三、四十年的抽取,產量均無復當年盛況。近四十年來發現的最大油田是哈薩克的卡薩根(Kashagan),唯油質較差,不但大增提煉困難,成本亦一再超支(原產期二○○五年已推遲至二○一一年,原開發預算五百七十億則增至一千三百五十億);其他大發現均在深海,這包括乍得的杜巴(Doba)、俄羅斯的庫頁島及巴西的塔比(Tupi)油田,它們的特點是開採難度高;至於「地緣政治」影響開採及運輸,已是旁枝末節。

  和八十年代不同,當前名目油價的上漲,並非因為油國禁運(石油出口),而是需求增長無限、供應增加有限(事實是無法增加)及美元愈來愈不值錢有以致之。這種情況短期內無法改善,「油價創新高」將不再是新聞!不少論者認為若經濟衰退需求放緩油價必挫,這種推理完全正確,但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只會略低而不會衰退─起碼在今年內─美國聯儲局有貝南奇掌舵,衰退不易出現,即使經濟增長有輕微倒退,只要信貸鬆動的大環境不變,視汽車為日常必需品的美國人及歐洲人,是不會少開汽車以節省用油的(美國七成以上進口石油提煉為汽油)。除非美國改變「賤美元」政策,油價反覆上升之局難改。

  和石油、黃金以及農作物價格節節上升的趨勢相反,美元礇價頹勢依然。美國外貿赤字難望改善,因為僅進口石油,今年便會流出四千七百五十億(假如平均每桶油價一百元,今年進口預期為四十七億五千萬桶);更重要的是,從昨天開始,不受聯儲局管制、監督的投資銀行和「主要」股票經紀行,可享受過去數十年只有認可商業銀行才有資格直接向聯儲局舉債的優待。這類過去濫發衍生工具做高槓桿借貸的金融機構財政周轉不靈,貝南奇打破慣例,旨在救它們出險境,可是它們病入膏肓,不僅是資金周轉有問題,而是信用及財務瀕臨破產邊緣(貝爾斯登便是活生生的例子),面對這種困境,進行「急救」是應該採取財政政策─財政部提出由國會透過立法─方是正道。貝南奇顯然斷錯症開錯藥方,其後果是美元礇價再向下調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20

擇媳無才是尚長髮為神而留  

印度雖然已是「經濟大國」,新聞經常見報,香港開埠以來便有印僑,他們早是香港社會一分子;但對大多數港人來說,印度仍然是充滿神秘的國家。下面二件「小事」,也許可以幫助大家對印度的認識。

一、

  芝加哥大學新科經濟學博士麥瑟(Divya Mathur)女士的畢業論文〈愛情與它何干?印度市鎮家長安排的婚姻與選偶〉(What's love get to do with It ?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pouse choice in Urban India;見該系網站),仔細抽樣分析一種人所共知的現象,得出一點人所未見的結論。麥瑟指出,雖然市鎮中產居民談戀愛而結婚('Loves' Marriages)現象日益普及,但安排婚姻在印度仍然是主流,而男方家長在選擇媳婦上有絕對決定權,這包括對女方樣貌的認可與嫁妝多寡的確定,此種並非由「事主」主導的婚姻,就婚姻本身即夫婦感情及家庭和睦關係而言,在傳統習尚依然根深蒂固的印度,不見得比通過自由戀愛的婚姻差。

  配偶由男方自由選擇及由父母代勞,有什麼分別?一般而言,在「外在美」方面差別不會很大,但「內在美」便由於出發點不同而可能相去甚遠。男子選妻,當以貌美溫柔賢淑為主,而家長選媳,則以女方相貌端莊、教育程度低、沒有進入社會工作的能力與意願、且是做家務能手為首選。家長選媳的條件,與印度社會制度息息相關。印度社會福利極差,後代特別兒子為老年雙親的經濟支柱;由於在居住環境惡劣,以印度第一大城(人口)孟買為例,超過六十歲的父母,百分之八十二與子女同住,因此,誰是家庭「話事人」十分重要;在所有數代同堂的大家庭,「主中饋」當然與能力和性格有關,惟在印度社會,教育程度高下及賺錢能力強弱起決定性作用,這即是說,學歷最高及賺錢最多的人,最有資格成為一家之主。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娶來一位高學歷高薪金的媳婦,她不僅在家庭事務上有一言九鼎之力,而且必然早出晚歸,家務便只好由「奶奶」操勞,這意味兒子成家後母親反而要加倍努力做家務(家中多了一個媳婦,且別說「子孫繁衍」,年事日長母親的工作卻比從前更繁重),權力則向媳婦「傾斜」,那豈非等於「家婆」成為無權無勢無物質報酬的體力勞動者!這種家庭結構,使在安排婚姻中雙親傾向(parental preferences)選擇「無才」(inferior human capital)的女子為媳婦。換句話說,母親要兒子娶妻接替她的工作同時保持她作為一家之主的地位,是自私人性誘發的正常行為。

  上面的陳述是作者對孟買六千零三十名父母和兒子所作調查的結論,不過,這種情況正慢慢起變化,由於談戀愛而結婚(作者不用「自由戀愛」這個常用詞,也許在印度談情說愛並不那麼自由)的人數在上升中,而這種趨勢對經濟發展有積極意義,因為等於更多婦女投入勞工市場,而為了爭取高薪的工作,及笄女子會在自身的教育上投入更多資源,結果將全面提高社會質素!

二、

  十七日本報三十六版的短文〈中國頭髮供不應求〉,引述日本大藏省的統計,顯示二○○二年日本從中國進口二十六噸頭髮,去年已增至一百七十八噸(可惜未提及頭髮的平均長度),但仍然無法滿足女性駁髮日趨普及的市場需求;中國女性似乎沒有留髮出售的習慣,長髮才會「供不應求」。印度的情況大異其趣。

  似乎很少看見留短髮的印度女性,特別是在電影電視所見的女性,都有披肩甚至及腰的長髮。為什麼印度女人偏好長髮?有人以為印度窮困,女性留長頭髮的原因是可以把秀髮賣給假髮商人以幫補家用。這種顯然是想當然的說法,經「獵奇」文人渲染,長期來令不少人包括筆者和一眾友人信以為真,直至最近在德國《明鏡周刊》(英文版)讀到一篇深入追蹤印度女人留髮削髮獻髮的特寫,才知上說之謬。印度女性留長頭髮是事實,但其目的在奉獻給神(Shri Lord Venkateshwava-Balaji),而廟宇是接受「祭品」的唯一媒介。

  和香港女性在廟宇、天主或基督教堂向滿天神佛許願並答應以燒豬或金錢捐獻酬謝神恩不同,印度村婦身無長物,能夠報答神仙恩典的,惟一把長髮;一向以來,長髮是「充實」牀墊以至作為「毛被」的材料,不少廟宇開設工場,收集婦女的免費長髮,加工賣錢,作為廟宇經費。六十年代假髮興起以至八十年代駁髮(hair extension)流行之後,長髮用途日廣,如今駁髮技術成熟,加上歐美的演藝界名人如 Angelina Jolie,「碧咸嫂」以至正在澳門表演的 Celine Dior(《明鏡》指她直接向供應商購買作駁髮用的頭髮,費用每月達六千美元)均以駁髮示人,「明星效應」令駁髮蔚成風尚;進入新世紀以來,駁髮已和整容、隆胸、黐假睫毛及紋眉毛,成為時髦女性「扮靚」必備的流行「點綴」。世界「美容界」對長髮需求日殷,而印度正是長髮的最大供應國。

  大部分印度廟宇都有理髮匠為婦女落髮,把一頭留了十五年的長髮「剃光」,熟手剪髮師只須四分鐘;南部大廟 Tirumala-Tiiupati 有六百多名「理髮匠」長駐候教。平均每年前來此大廟進香參拜的善信約二萬五千名,獻髮婦女(有少數為男性)每天則在一萬二千人之譜,數量之多,令人不敢想像;上同名網站見該廟盛況,方知這是「如實報道」的數字。廟宇把收集的長髮通過公開招標拍賣形式,賣給出口商,一公斤長五十厘米、未經「化學物污染」的純黑髮,「出廟價」在三百美元(八年前只有三十美元)至六百美元之間,價錢高下視質量高低而定。這家南印廟宇拍賣長髮收入極豐,去年的數字達二億五千萬美元;廟宇成立獨立基金會處理「髮款」,並與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售髮所得三分之一作為廟宇開銷,其餘則「做善事」。這種分配不勞而得財富的方式,原則上與香港馬會的差不多。

  印度長髮的世界市場佔有率達六成強,最大進口商為位於羅馬近郊 Nepi 的 Great Lengths,其英籍老闆發明一種「價值媲美配製可口可樂的秘方」,處理印度長髮,同時和「科學家」合作發展出獨門駁髮技術……。G.L的營業額去年比前年增一倍,至二○○七年底該公司在四十五個國家設有五十三個分銷處……,去年有投資銀行代客出價三億二千萬美元收購,但老闆不願出讓,可知這是一門興隆和明天會更好的生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3-25

從統獨到民獨之爭的兩岸變局

   台灣總統選舉已於去周六順利完成。從競選期間兩黨互相攻訐的活動,看選後競逐雙方得體表現以至激情的選民馬上恢復常態,顯見經過這麼多年的民主洗禮,台灣人民在政治上已非常成熟!誰說中國社會不適宜實行民選政治?

  國民黨馬英九和蕭萬長得七百六十五萬八千七百二十四票,比率百分之五十八點四五;民進黨謝長廷和蘇貞昌獲五百四十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九票,比率百分之四十一點五五。此次選民投票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六點三三,國民黨比民進黨多二百一十多萬票,稱前者以壓倒性勝出,絕不為過;今年一月台灣立法院議員選舉,國民黨全面勝利,但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一點二,突顯了國民黨乘勝追擊、氣勢如虹之勢。

  民進黨陳水扁八年統治,可說辜負了台灣人民殷殷期盼,看陳國祥主編的《哭泣的台灣》(台北印刻社出版,二○○八年二月)所收九篇文章和二篇序文,對陳水扁的敗選,應視為理所當然。一句話,這八年來,陳水扁政府把台灣的方方面面,都搞得一塌糊塗。台灣名政論家南方朔在該書〈序論〉中一針見血指出,陳水扁造成台灣的最大傷害是對「道德與價值的破壞」,而陳水扁留給台灣的「道德廢墟與誠信荒原遺患無窮,要經好幾過個世代始有可能逐漸矯正……」。非常明顯,如果民進黨延續統治,可視為大多數台灣人肯定其管治手法,謝長廷政府必會繼續陳水扁貪腐無能之治,台灣便不知伊於胡底;如今選民以選票強烈表示對民進黨的失望,該黨若不深切反省、徹底「翻修」,便可能「回到從前」,淪為邊緣化小政黨。從這一角度看,陳水扁慘然落台以至面臨慘淡收場(新政府「按章辦事」追查他的貪污劣跡,作最樂觀的推想,是定罪後獲得特赦—一如當年的尼克遜),對民進黨應有激勵作用。

  正因為陳水扁治台八年「有破壞無建設」,一無是處,馬英九政府等於接下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他如何收拾殘局,能否「振興中華」,要看飽學的馬英九的魄力有多大和有沒有把政治理論貫徹實踐的才幹。

  對於五月二十一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的台灣政局,筆者有如下數項看法─  一、「舊」國民黨是個徹頭徹尾的腐敗顢頇爛透的政黨,馬英九的清廉自持雖然予人耳目一新(要慎防過度矯情。馬夫人成為候任第一夫人後仍掮背包乘公共汽車上班,便太「克己」,馬氏一家廉潔簡樸,有聲於時,是眾所周知的事,如今犯不着再如此造作了,要知道她這樣做會浪費多少公帑及對市民帶來多少不便。馬夫人身份已變,行為亦要作相應調適),但部分黨內元老是貪墨和「黑金」活動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會否嫌馬氏「阻礙地球運行」而有對他不利的動作?副總統蕭萬長為幹練的技術官僚,以凡事好商量名於時,也許他才是「黨國元老」屬意的總統人選!

  二、美國軍事專家對除了海軍陸戰隊的台灣各兵種評價甚劣(見陳書頁九十三至一二二),然而,經過陳水扁八年的「整編」,這支已徹底掃除蔣家軍色彩的「新扁軍」,也許作戰能力有限,非靠美軍馳援無法和解放軍抗衡,但本土性十分深厚,能否與外省人合作無間,有待考驗。還有,民進黨在府會失勢,可能迫使它再度走上街頭抗爭,以台灣本土人士為骨幹的警察會否全力維護治安,值得留意。

  三、馬英九的政治理念,不少和北京對台取態「對着幹」。由於馬氏是學者型政治人物,有所執着,不會太快「翻盤」,因此不易「和好如初」。馬英九執政後,在兩岸關係方面,他強調台灣是獨立國家、台灣前途由台灣人自決(這是馬氏競選的最大「賣點」);他又明白宣示除非中國拆除瞄準台灣的千餘枚導彈,不然不會和北京簽署和平協定;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為兩岸和平協商的大前提,但馬氏一再說他理解的「九二共識」不等同「一個中國原則」。

  四、對中國來說,多方試圖「明獨」的陳水扁雖是去而後快,但馬英九豈是更好對付的對手?陳水扁當政時,中、台因獨、統問題而怒目相向,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會數說陳水扁的不是,在這件事上北京大有群眾基礎;然而,馬英九代表的是民主自由,這意味兩岸的爭持將從統、獨變成民(主)獨(裁),馬氏佔據普世價值高地,北京成為「反面教材」,大部分中國人應有此共識!換句話說,在這個問題上,北京因陳水扁落台而處於下風。

  馬英九已成為中國人追求民主自由的典範人物,台灣大選和平落幕,仍然不肯放權的北京領導人也許會感羞耻、慚愧;香港有知覺的「社會活動家」,勿論其政治立場,應有無助無力甚且蒼涼之感,他們追求普選的自由竟因北京領導人說不而無下文……。馬英九推行的兩岸經濟政策,香港肯定短期內無法分享利益;另一方面,馬氏身上散發的奉公廉潔、民主自由的精神面貌,對香港人有重大啟迪意義。馬英九高票和平當選,不僅體現出只要有適合的氣候和土壤,中國人搞民主和西方人並無二致;更重要的是,在外人面前,中國人不再是不熱愛、不追求自由民主的民族,香港人會因台灣選舉而感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3-26

有異於官方報道的西藏騷亂  

  在熒幕上看「三.一四西藏騷亂事件」的觀眾,大概都會得出這是一小撮非法分子破壞治安、燒掠搶劫的騷動,可是,《洛杉磯時報》記者十七日在蘭州發出的通訊,指出這是「中國政府成功地在國人面前扮犧牲者」,而此為北京宣傳部門向白宮和五角大樓「偷師」學曉「散布謊言」(spin)的結果。

  非常明顯,西藏騷亂並不如官方報道那麼簡單。也是事有湊巧,事發前後剛好有《經濟學人》駐北京通訊員─似乎是唯一的西方新聞工作者─在場,而這位未透露姓氏(這是該刊的慣例)的記者有此機會,則是北京主辦奧運答應海外記者有「自由採訪」權利的倖致;不但如此,據記者的陳述,西藏當局批准他到訪,還因為三月十日(西藏暴亂及達賴喇嘛出走印度的四十九周年紀念日)及十一日迅速平息一場喇嘛小騷動,當局因而信心十足,認為不會再出亂子……。不過,如果閣下細閱關愚謙教授近日有關西藏問題的評述,則可能會有這名記者一早預知拉薩將有「大件事」而提出入藏採訪的申請─既能「預知」,顯見「三.一四事件」是一場有陰謀有組織而非西藏百姓和僧侶的自發活動!

  然而,即使有記者在場,「三.一四事件」的起因仍撲朔迷離,因為這天下午肇事的究竟是目擊者所說的「警察在大昭寺寺外毆打二名喇嘛」或是官方的「一群喇嘛以石塊襲擊警察」。無論誰先動手,一場西藏人砸燒破壞北京路南端拉薩舊城區一帶漢人及回人開設的商店因此而起;「暴徒」把店內貨物拋出街外縱火焚燒,同時高叫「自由西藏萬歲!」、「達賴喇嘛萬歲!」  拉薩的漢人對於警方遲遲才出動平亂,感到意外,但官方自有盤算,因為奧運在即,再來一次類似「六X天安門廣場清場」活動,政治風險太大;因此,先讓「暴徒」恣意以行動宣洩憤怒,使「暴徒破壞焚燒私人財物及群毆漢人」的「實景」,通過電子傳媒傳遍世界─過去幾天假期香港電視多個頻道天天數次重播─其後的武力鎮壓便有必要。海外觀眾只看到數十輛載滿士兵的軍車開進拉薩而未見當局如何在刻意不下達「戒嚴令」之下「收拾殘局」,因為在關心香港記者人身安全的藉口下,幾家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已被「護送離開拉薩」。和一九八九年三月騷亂當局馬上下「戒嚴令」(至九○年五月才「解嚴」)所有外國遊客包括新聞工作者被逐出境不同,這一次,當局只勸告外國人離去(留下的集中在一家旅館)而未下逐客令,《經人》記者簽證有效期至十九日,因此才有機會見證軍警「善後」的點滴。據他的報道,憲兵開槍目的在示警,且並非掃射而是零星射擊;軍警入屋拉人以警棍毆打兼拳打腳踢,在所難免,有些軍人則清洗路邊血蹟……。北京念念不忘的是六月二十日奧運聖火將由珠穆朗瑪峰進入拉薩。

  中國在經濟上對西藏的照顧,真是無微不至,據一九九九年二月號《大西洋月刊》(www.theatlantic.com/issues/99feb/tibet.htm。內容並未過時,對西藏問題有興趣者不應錯過)一篇長文〈中國人眼中的西藏─不少在西藏工作的中國人以為自己是理想主義的進步志士,從不認同西方人指他們是進行「文化帝國主義」的代理人。現實上他們無可避免地兼具這二重身份〉,筆者不厭其煩把題目連精要譯出,是從中可看到西藏問題癥結所在。該文指政府寬免西藏農人的地租、商人有稅務優惠(有友人指在西藏設公司是資金合法進入內陸的捷徑),一般受薪者不必或僅納象徵性稅率的稅;中央政府於五二年至九四年間,在西藏建設上投放四十二億(美元.下同)資金,僅一九九六年便投入六億,是年美國對整個非洲的經援為八億─西藏人口只有二百五十餘萬,非洲人口以億計。《經人》則指出在二○○○至○七年間,西藏每年GDP俱錄得百分之十二以上的增幅,鄉鎮人均收入最近六年來持續有雙位數字增長(旅遊業興旺及冬蟲夏草價格飛漲是原因之一),去年城市居民可動用入息增幅達百分之二十四,中產階級在拉薩已形成。可是,經濟改善仍無法遏止西藏人對宗教自由和政治自治(真正的「藏人治藏」)的追求……。《大西洋》的長文指出八○年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訪問西藏後,強烈批評中共的西藏政策,他主張加強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漢人應尊重西藏文化;幹部要學習藏文,藏文必須成為官方語文之一,而北京應賦予西藏人更多的宗教自由……,但一九八七年拉薩暴動後上述建議便被廢棄,是年胡氏落台,西藏政策重回強硬路線!現任西藏自治區書記張慶黎二○○六年上任後,強硬執行不准學生、公務員及其家屬參與宗教活動的政策,大力抨擊仍受藏人普遍尊崇甚至膜拜的達賴喇嘛;同時加強僧侶的「愛國教育」且嚴禁擺掛九九年出走印度的噶瑪巴活佛的圖像……。

  教義中沒有「暴力」一詞的西藏僧侶,並非無端端挑釁當權派的。香港現在仍有新聞自由,如果新聞工作者不作客觀的報道和評論,香港便什麼優勢都沒有。香港傳媒不應只照搬北京的官方消息。

  外國記者清場後,西藏的情況唯有靠官方報道,而官方報道的可信性有限,是世人皆知的;昨天當局安排記者入藏採訪,他們看到的肯定是一片昇平景象,有藏人指控其同胞中的壞子分子受「達賴集團」的指使進行破壞,亦是「例牌菜」……。

  在真相無法大白的情形下,杯葛奧運的「串連」已悄悄在西方多國展開,希臘聖火採集現場的抗議,是一次有計劃有組織反對中國的西藏政策活動的開始,無國界記者組織已提出「西方顯要」拒絕出席奧運開幕儀式的「建議」,法國外長(無國界醫生創會人)公開表示「有興趣」;因為中國與蘇丹的友好關係而號召運動員及廣告商抵制奧運的政治活動,在「三.一四事件」後有升級之勢。冰島歌后碧玉(Bjork)、美國女星米亞.花拉和大導演史匹堡這些在西方世界有大量「粉絲」的演藝界人物,對西藏及蘇丹人民的同情,必然引起在中國沒有經濟利益的個人和團體的正面回應。目前的情況對奧運的舉行絕不會有影響,但奧運因此失色,似難避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3-28


低技術高風險高回報的性工作

一、

  最近有數名單幹戶妓女被殺,成為大新聞之際,還引起評論界「名詞之爭」,媒體的主流意見似乎認為應「政治正確」地採用「委婉詞」性工作者取代妓女,以減少對賣淫者的心理「傷害」。長久以來,本地傳媒的「一樓一鳳」,便是「委婉詞」的極致,因為「一樓」只是一個狹小的「單位」,「鳳」(瑞鳥)為「妓」之美稱;循此「思路」,現在稱妓女為性工作者,便不足為奇─當然,男妓亦然,不然便有男女不平等之嫌。昨天林沛理在「文字力量」欄(第五十版)〈妓女的不同稱謂〉和游清源「頭文字Y」(第五十二版)〈鳳姐,就是鳳姐!〉,對此問題有透徹闡析,讀者不宜錯過。

  妓女被欺侮(被殺畢竟是少數),舉世皆然,四月號英國《展望》月刊(www.prospect-magazine.co.uk)有小說評論〈高級賣淫〉(Prada Prostitutes)一文,文前引述一項未註明出處的資料,指出「在九國進行的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妓女曾被強姦;百分之七十至九十五則曾被毆打……。」  顯而易見,性工作是高風險行業。投資準則告訴我們,高風險與高回報並存,性工作者的確如此。

二、

  二○○二年二月芝大的《政治經濟學報》(JPE)發表二名分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德國Tubingen大學學者合撰的論文〈賣淫經濟學〉(Lena Edlund and Evelyn Korn:〈A Theory of Prostitution〉),看題目已喜。這二位教授選擇這個題目,看似荒誕不經,其實大有道理,因為賣淫這門世人公認的「最古老行業」,迄今乏人深入研究。經濟學家對市場與勞工的關係的研究可說巨細無遺,在歷史悠久的賣淫業上交白卷,勞工經濟學家難辭其咎。

  賣淫,是一種出賣低技術勞力而收入較高的工作。這即是說,娼妓─性工作者的收入與其技術水平不相稱。賣淫者有三項與其他勞工不同的特點。第一是妓女屬高入息階層,其收入不僅比男妓高,平均亦高於白領,其工作的技術要求低卻有高收入,這種不符合經濟原理的反常現象,經濟學家非尋根問柢不可。據作者們搜集的資料,瑞典妓女的日薪(一個工作天的收入)等於該國白領的平均月薪;在立陶宛,「艷名四播」的妓女月入五千美元,約為平均白領月薪的二十倍。這種「收入不均」情況,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嚴禁賣淫的國家最為嚴重─馬來西亞妓女的收入為非技術工人的六倍、印尼「高級(可能目不識丁)妓女」月入在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美元之間,比有大學文憑的中級公務員還高。如果把「逃稅」因素一併考慮,妓女的收入遠較一般受薪階級的稅後收入高!

  淫業的第二項特點是男妓的收入較他們的女性同行低,九三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進行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二妓女年入息五萬加元以上,男妓達此數額的只有三分之一強。此一特點,與發達國家賣淫者佔人口比例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特點,可一併分析。

  第三是,妓女的收入較高與「工作風險」(job hazards)較高有關,但這只是相對的說法,因為工作環境惡劣並有隨時被控「阻街」的「阻街女郎」,收入不及風險較低的「應召女郎」、「導遊」和「一樓一或多鳳」的妓女,在賣淫合法化即娼妓基本上沒有觸犯法律風險的地區,娼妓入息亦較平均收入高,證明此行業和風險與報酬率的關係不穩定。在一般人尤其是電影電視迷心目中,妓女受鴇婆或龜公重重盤剝,到手的錢有限,實際上又不盡然,九十年代初期洛杉磯一項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六妓女需要「分佣」給其「代理人」(請參考一月十一日本欄〈聽課權可拍賣 流鶯收入甚低〉)!這種情況不是四海皆準,總趨勢則錯不了;當然,偷渡或以遊客簽證來港賣淫的國內女性,因為非法身份而被包庇者重重剝削,不過,即使如此,她們的收入肯定仍較平均工資高!

  當娼女性極少同時做家庭主婦。換句話說,家庭主婦可以兼做其他工作,唯獨不能「兼營醜業」(對「職業不分貴賤」的人,這當然不是「醜業」),經濟學家因此指出做性工作者的機會成本特別高;在當娼無法同時做家庭主婦的局限下,妓女的「夜度資」若低於平均工資,其供應便會短缺,因為更多女性會選擇當主婦,在必要時兼做非出賣肉體的工作;另一方面,當男性的工資、薪金水平上升時,意味其養妻活兒的能力上升,嫁人等於「有糧票」、衣食無憂,作歸家娘打算的女性便有所增加,加入賣淫業的女性相應萎縮……。當娼妓供不應求時,其價格自然提高。

  上面的分析是娼妓何以收入較高的根本理由。不過,亦有經濟學家認為「賣笑收入較豐」,與「加速折舊」(accelerated depreciation)有關;這種現象與職業運動員並無分別,他們都要在「青春仍在期」努力工作賺錢以彌補「人老珠黃」門庭冷落時的「收入不足」。這是妓女一天接客人數在雙位數的底因。

  娼妓的存在可解釋何以多妻制(Polygamy)和多夫制(Polyandry)不會並存。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男女人數比率平衡的社會,有多妻者必有多夫者,只有這樣,整體社會的婚姻狀態才不會失衡,但事實並不這樣,多妻制及多夫制存在於二個不同的歷史時空,作者們認為有關社群不會因為有男性無法娶妻或有女性無法找到夫家而引起社會不安之象,很大部分原因是淫業存在性事上起調劑作用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主政體堅如磐石港人移台或成潮流


  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未宣誓就職便給北京帶來諸多麻煩。當選翌日,他拜訪美國駐台「地下大使」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雙方也許「言談甚歡」,談些什麼,雖然沒有宣布,但不外是中、台及台、美關係;其公開對外發表的是,馬氏已表達就職前訪美之意,楊甦隸處長表示此事由華盛頓決定;過了二天,白宮發言人說已知道馬氏訪美的意願,將按慣例處理。此事二度公諸於世,正是有關方面測試北京反應的手法。對中國政府來說,簡簡單單一件事卻甚棘手。馬氏完成全島拜票後以無官式職稱之身赴美訪問,事在必行,中方若反對,等於馬氏未上台便打壓,必然增加日後中、台建立表面和諧友好關係的難度;若不表態,「樂觀其行」,則老美可能以高規格或規格不高但熱誠接待馬氏,等於彰顯台灣的政治地位及對馬英九的重視,這又豈是北京所樂見。

  對於馬英九掌政後兩岸三地的變局何去何從,筆者有如下的四點看法─  第一、和陳水扁這名「蕃薯之子」不同,馬英九在美國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能夠與美國人有默契地直接溝通。會說「胡人語」,本是稀鬆平常的事,但馬英九的政治理念,和美國完全「接軌」,這不但散見其競選綱領,更詳盡地紀錄在二○○六年三月他以台北市長身份在紐約接受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org)的訪問長文中(訪員是他的「博導」高罕〔J.A. Cohen〕教授),美國人對他評價極高,高罕教授甚至認為在某程度上他引導、啟動了國民黨的「進化」(evolution)。布殊總統致馬英九當選的賀電(捨比更直接方便的溝通方法不用,拍電報的目的在公布周知),有幾句令馬英九感動到「差一點流眼淚」的話:「台灣大選過程順利,深具民主自由意義……,台灣是亞洲、世界的民主燈塔。」高度評價台灣政治和馬英九。馬氏與美國人「同聲同氣」,等於說他們的價值觀基本相同,在對付經濟發達政治專政的中國,彼此更易「心有靈犀」;陳水扁主政下,美、台經常「意見不合」的情況將不會出現,那意味美、台對中國的立場將趨一致。中、美、台都希望維持台海和平共同發展經濟,然而,有如希望世界和平是世人的共同願望一樣,如何達致目的手段,因價值取向不同而互異,矛盾、衝突由此衍生。

  第二、政治意識各走極端,中、美之間最佳的關係只能做到同而不和,在此前提下,馬氏與美國的直接交往、密切溝通,便不難引起北京的猜忌,甚至捕風捉影地以為美、台眉來眼去,合謀對中國不利的策略。北京視陳水扁為仇敵,無法把他除掉便當他不存在;但對付對中國表面不懷敵意而且主動伸出「共同賺錢」之手、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往來的馬英九,中國迄今似無善策,如老鼠拉龜,不知從何下手。可以肯定的是,馬英九的美國關係將令中國如芒在背,美、台「良性互動」,北京便會坐立不安。

  第三、退休哈佛政治學教授亨廷頓(S. Huntington)一九九一年在題為〈第三波─二十世紀後期的民主化〉論文中,提出著名的「兩次輪替檢定說」(two-turn-over test,見黃天沂的〈政黨二次輪替 台灣民主日趨成熟〉,刊本報二十五日第十一版),從七十年代殖民地相繼獨立的政治發展過程,歸納出「政權經過二次民主且和平的轉移」,是奠定民主政體的基本條件。台灣的「政黨輪替」,正好印證亨廷頓的理論。這種轉化,說明台灣的民主政體有堅實基礎,除非外來力量強大至足以一舉把之摧毀,不然台灣政治絕不會「回到從前」一黨獨大的專制舊路。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瞄準台灣的飛彈易遷、台灣的民主政體難改。這即是說,台灣不可能以改變現有政治體制作為交換中國放棄武力攻台的條件;但中國為了展示對台灣的善意,在馬氏一再表示不搞台獨的前提下,搬走飛彈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第四、美國國務院東亞局台灣協調處處長史伯明昨天就馬英九當選發表談話,其中提及包括美台關係重納正軌、協助台灣強化軍事防缳、中國降低對台軍事威脅及放鬆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以至鼓勵兩岸進行有意義對話等五點期望,同時強調「美國支持的台灣民主,是美、台的共同核心價值」。所有種種,意味美國不會放棄台灣這隻牽制中國的棋子,在美國軍事世界獨霸地位未變之前,自由民主台灣穩如磐石,不容置疑。

  民主台灣不會變,香港的民主則遙遙無期(即使有期,亦是已知結果的選舉),而且在可見的將來二○四七年必然要和內地合體同制,這種前景,加上如果未來台灣經濟再次起飛,香港也許會掀起新移民潮,這次是向台灣移民!筆者常說中國的香港政策徹底失敗,回歸十一年了,香港不僅起不了「封雍齒」的示範作用,台灣和平政黨輪替,更令香港政治改革(?)黯然失色。過慣自由生活的香港人,在適當時機必會作出對本身最有利的明婷@@嚝隉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3-31  


      美軍耗油倍增油價升勢未盡油價從「高峰」回落,但仍在百美元以上徘徊,筆者是油價「大好友」,現在不以為它已「轉勢」趨於下游,近日的微順,最大原因是好淡雙方爭持的結果,看好一方大獲全勝之後,看淡一方趁貝爾斯登事件引致的金融紊亂,特別是經濟衰退陰影重臨耗油量可能下降而全力反撲,把油價壓下去,令「好倉」吃一點苦頭。相信這種形勢很快便成過去,因為與石油有關的基本因素並沒有改變,尤其是美元滙價頹態未改,以之定價的石油很快便會重納上升軌跡。

  油價居高不下,石油消耗者苦不堪言,這方面的情況,傳媒早已說個清楚,筆者亦曾多次屢述;迄今為止,甚少有人提及的是,美軍亦是高油價的受害者,油價上漲其開銷大幅增長,是造成美國軍事開支大增及財政赤字不斷纍增的成因之一。和民間消費者在高油價之下大都會設法「節省能源」不同,出於安全需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軍,其耗油量竟然和油價同步上揚,這當然不是說美軍故意浪費汽油,其汽油消耗量在油價飛漲聲中上升,是因為動用了巨額研發費用後製成的新式安全武備耗油量愈來愈多之故!

  美國資深能源記者、《能源論壇月刊》(Energy Tribune)總編輯布萊斯(R. Bryce)在三月十日的《美國穩健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雙周刊;為了和極右「新保」抗衡而創辦旨在宣揚傳統保守主義的刊物)發表題為〈為油而戰〉(〈Oil for War〉)的長文,具體而微地反映出駐伊拉克美軍汽油消耗及美軍入侵伊拉克後該國以至國際石油產銷情況。

  去年駐伊美軍每天人均耗汽油量二十點五加侖,比二○○四年增一倍;伊拉克是世上石油蘊藏量第三多的國家(已知蘊藏一千一百五十多億桶,約佔世界油藏百分之九點五),不過,美軍並非就地取油,其所用點滴汽油,都是「泊來品」。據美國防部的「國防能源支援中心」(Defense Energy Support Center)的資料,「自由伊拉克行動」每天消耗三百萬加侖汽油。

  雖然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一再聲稱「出兵伊拉克與石油完全無關」,但布萊斯以事實揭穿此謊言。他指出第一名在伊拉克陣亡的美國士兵,葬身地正是通往波斯灣的一處伊拉克油田;當美軍於二○○三年四月八日進入巴格達時,國家圖書館、文物博物館等均被搜刮、破壞,唯獨博物館附近的「石油部大樓」完好無缺,因為這是美軍全力保護的建築物。「行動勝於宣傳」,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意圖昭然若揭。

  美軍把巴格達和伊拉克多個市鎮炸個稀巴爛,國防部認為從該國的石油收益,興建新伊拉克並無財政問題,拉姆斯菲爾德的副手後來成為世界銀行總裁(因向女友輸送利益而落台)的沃爾福威茨在美軍攻陷巴格達後在國會說「在未來三二年,伊拉克的石油收益在五百至一千億(美元.下同)之間。」在廢墟中重建伊拉克的資金因此十分充裕,可是,如同迄今遍找不獲的「大殺傷力武器」一樣,伊拉克的石油過去五年一直處於「無主狀態」之中,今年一月的統計是日產二百四十萬桶,遠遠低於預期,美軍因此必須進口汽油。二○○六年,美國為伊拉克駐軍向科威特國營油公司購進值九億零九百三十萬的汽油,同時以運油車從土耳其進口汽油;○ 七年,駐伊美軍消耗十一億加侖汽油,它們大部分由五千三百多部運油車從土耳其運至伊拉克;每加侖美軍消耗汽油的運輸成本為四十二元,不計油價成本,每名美軍每天平均消耗的汽油值八百四十元,以駐伊美軍人數十五萬七千名計,每周的汽油消費達九億二千三百萬─駐伊美軍總開銷每周平均二十五億,意味汽油已佔去約三分之一。

  駐伊美軍汽油消耗量大增,根本原因在防彈的「高性能多功能(軍用)汽車」(Humvee)因為鋼板裝置愈來愈重有以致之,去年美國國防部訂製二萬三千部「抗雷車」(MRAP),出廠價每部三百五十萬;一般重達一萬二千磅的Humvee每加侖行車八里,而重達四萬磅(迷你谷巴重二千七百磅、勞斯萊斯幻影型五千八百八十六磅、Range Rover五千八百磅)的MRAP每加侖只能行車三里!

  非常明顯,美軍耗油日增,是造成國際油價上升的一項迄今少人提及的重要因素;美國為控制石油供應而入侵伊拉克(最初的藉口是要銷毀侯賽因的「大殺傷力武器」,無所發現後改為「為了把民主帶進中東」,中東各國婉拒美國的「好意」後,布殊總統已於二○○六年十月公開說是「為了確保中東石油不致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可是,如今美國不僅無法從其豐厚石油蘊藏中獲得半點好處,還炒高油價(得益最大的除了中東海灣諸封建小國,要算對美國不懷好意的俄羅斯),正是「偷雞不着蝕把米」的典型事例。

  不過,正如筆者彈之久矣的老調,由於美國政治穩定、武力世界第一,美元滙價雖然跌至面目全非,卻仍人見人愛,百物以之定價的大形勢短期內難變(若變恐有戰禍),而美元持續下挫後必會強力反彈(美元資產相對廉宜熱錢流入購買),因此,美鈔印刷機有需要時便開動。名目油價的確升了不少,美國財赤因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用兵而不斷上升,但受害的是非美元區的石油淨入口國。美國可以從心所欲印刷美元,高油價不是問題。

  美元大量供應最終必然引發惡性通脹,等於美國政府變相充公美元資產……。有美國這個不負責任、孔武有力的「大隻佬」,真是世之大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8-04-01
  
大米價格飛漲只有窮人受苦

  最近一次談農作物價格,為二-月二十六日的〈政府囤糧 糧價續升〉,這是事實的陳述,這個把月來,糧食尤其是大米的價格,果然節節上升。「資深讀者」也許對筆者多次在此闡析的「恩格爾法則(定律)」(Engel's Law)有一點印象,它是衡量家庭物質生活程度高下不錯的指標。「恩格爾定律」簡單明瞭,它指出家庭收入愈低,其用於食物上的開支比例愈大(最極端的例子是乞丐把全部收入用於食物),高入息家庭的開支比例反是。在糧食價格飛揚而家庭收入不增或增幅趕不上糧價的情形下,低收入家庭對現實不滿便不難理解─菲律賓低收入家庭八成收入花在購買食物上(內地人民約三分之一;港人連外膳不足百分之二十二),糧價持續上升許多家庭面臨缺糧危機,令左傾農民組織「五一勞工運動」的領袖揚言「飢餓將迫使我們造反!」對於正在全力減食去脂的部分香港人,糧價上升無關痛癢,但世人因糧價暴漲而活不下去的人數以億計!

  造成糧價上升的原因甚多,不過都是老生常談了,比如後富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糧食及肉類的人均消耗都增加,這二個人口大國為滿足國內需求抑制國內價格上漲令通脹不致惡化,因而不鼓勵出口(徵取出口稅)甚至進口,國際市場便因供應減少同時需求增加令價格上升;此外,美元礇價下挫能源(進而農肥)價格飛升,貨運成本相應上漲,再加上淡水資源有限、耕地面積萎縮(這是溫室效應令不少耕地鹽豑化不宜種植及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外移令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的必然結果),還有「農作物內部競爭」─糧食與生化能源對耕地及資源投放之爭(由於種植可提煉乙醇的作物獲美國政府補貼,美國大米和小麥種植面積日少無可避免;生化能源的介入,打破過去糧價上升稍後供應必增的慣例),除上述種種「人禍」,再有旱災、水災及雪雨成災以至蟲害使農作物歉收(收成下降)絕收(毫無收成)的「天災」,農作物有價是理所當然的。此外,尚有一點「前所未有」的現象是,如今通訊發達,在窮鄉僻壤的農人亦清楚知道最新市場價格,因此過去買家瞞騙農民壓價收購糧食的情況已不可能,那意味糧食的產地價與市價同步上漲,在在令糧價「有上升壓力」。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勢,各國根據不同國情做出相應措施。眾多糧食出口國如泰國、越南、埃及和柬埔寨都限制出口,然而,這不等於國內糧食供應因而充裕,因為糧商眼見「明天價更高」,紛紛奇貨可居,貯糧以待高價(主流意見是今年內糧價再漲四成),「在商言商」,理當如此,但糧價因此升完可以再升,政府便成為升斗小民指責的對象。菲律賓總統昨天重申不准糧商「囤積居奇」,違者嚴辦!大米為菲律賓的主食糧,去年平均價每公斤二十五披索(約四港元),去周日漲至四十披索;為了克服困難,菲律賓農業部長葉阿瑟除勸籲國人別把剩飯當垃圾倒掉,還要求快餐店供應半碗而非常例的一碗飯(a cup of rice)─為節省大米,大家齊齊「修」身!

  菲律賓本來是「神奇水稻」的發源地,向有大米出口,近年因耕地改變用途及土壤質量有變令產量下降,已成為世界最大大米進口國(以大米為主食糧的國家,大都自供自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字,國際大米交易量只約佔總產量百分之七),去年進口量二百萬公噸,約為總消耗量一千一百九十萬公噸的百分之十。解決糧荒的治本辦法是擴大大米種植面積一百一十萬公畝,但以政府貪腐和欠缺效率,菲律賓糧食供求平衡(遑論恢復出口)之日遙遙無期。

  菲律賓的缺糧,並非孤例,非洲十餘國莫不如此,她們二月十六日在南非開普敦召開「非洲生化多樣化(biodiversity)會議」,討論如何在種植大米與生化油物料之間取得平衡。尼日利亞的環境部長對非洲缺糧情況有扼要的說明:「非洲門戶大開,跨國能源企業乘虛而入,和百年前的殖民者異曲同工,它們賄賂官員、和當權者勾結,低價收購農地,種植對它們最有利的生化油作料,但因此令糧食耕地不足,非洲缺糧將長期化!」  糧價飛升等於國際援外機構的購買力下降,它們的經費早定,但如今無法買進計劃中的糧食(以美國國際發展局〔USAID〕為例,要達標需增資一億二千萬美元,但國會不批准),受援國如北韓便收不到預期中的糧食,稍後又再現饑荒不足為奇。

  內地人口眾多,解決糧食問題不易;不過,政府對此經驗豐富,一方面是廣積糧,一方面是管制糧價,食物價格佔消費者物價指數三分之一的權數,因此不讓其價自由上調是控制通脹有效手段,雖然國營企業要為此付出沉重經濟代價,卻可收社會安定之效。近來市場屢傳中國缺糧(特別在春節前雪災之後),實際情況應不若所傳之嚴重,因為中國農耕土地面積只有輕微萎縮(二○○七年較○六年減少不足一個百分點),受國際糧價高漲的吸引,去年中國總出口糧食達九百九十一萬噸 ─進口不足一百六十萬噸─政府若調整稅務,限制出口,內地糧食自供自給應無困難。溫總理昨天在老撾答記者問時「保證食米供港」,並非「虛炮」,港人大可放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02

有色人種崛興白人相形失色

一、

  三月三十一日,《紐約時報》資深專欄作者高罕寫了一篇短論〈指揮棍傳到亞洲〉(R. Cohen: The Baton Passes to Asia),觀察中東、印度和中國(及香港)的市況,作者感慨地得出「白種人大勢已去」的結論。

  高罕所列舉的事實,並無新東西,比如中東(杜拜)機場如「趁墟」的熱鬧、今年中國和印度的GDP增長向下調整後仍有令西方國家羨慕的百分之八;作為世界經濟的一環,亞洲和西方經濟「分離」並不可能,但西方的「經濟末落」對亞洲地區的衝擊,則因為中國、印度和越南的中產階級形成、內銷市場龐大而相應緩和;至於香港,亦因為內地遊客湧至而看不到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高罕說香港機場特別是現代化機鐵的高效率,令紐約相形見絀。

  高罕對印度經濟前景非常樂觀,他認為按照當前的發展勢頭,未來有約三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到了二○三○年,印度可能成為排名僅在美國及中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

  亞洲經濟欣欣向榮、前景展望甚佳的原因,高罕認為是商界領袖受全民膜拜、重視教育和有奮發向前爭取成功的志氣……。在十七世紀,經濟旺盛的中國和印度約佔世界總產值之半,經過二、三百年的「沉寂」,鐘擺已從一方擺向另一方,而且擺動速度之快,令西方(美國、歐洲和日本)口呆目瞪。高罕因此認為白人支配世界的時代快成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亞洲人!

  必須一提的是,高罕文章的摘譯刊昨天上海《第一財經日報》,作者是同事傳來譯文後才拜讀原文。內地報刊以第一時間迅速譯出,足見他們勁幹沖天和對新聞高度敏感。

二、

  白人支配世界經濟,體現在當前世界多項國際協議(和條約)都是以其利益為依歸寫成上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狄格列茲,近年加入那批學術研究有成但似難再有突破然而經世濟民之心仍盛的「經濟宣道者」(如普林斯頓的克魯明和哈佛的J. Sachs等),連續寫了三本以非經濟學家為對象的書,最近的一本是《令環球化人人受惠》(J. Stiglitz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和他過去二本「普及經濟學」同調,史狄格列茲於本書強調「在不會破壞財富創造的前提下,富國必須停止剝削窮國」!

  戰後以來六十年,世界經濟遊戲都是根據歐美大企業(政府為其代理人)制訂的規則進行,跨國公司在替股東牟取最大利潤的藉口下,把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視為己有,她們所得的利益肯定比這些國家(包括貪官和人民)多,不僅如此,還留下了被破壞受污染的環境問題,為世世代代的當地人民帶來無邊痛苦。史狄格列茲九十年代(一九九七至二○○○年)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時曾提出類似主張,令西方政府大感不是味兒,他的突然離職,據說是當年美國財長森瑪斯「下的命令」。史狄格列茲離任翌年便獲諾獎。

  在史狄格列茲眼中,「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世貿組織(WTO)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均對富國有利,由於貿易並非「零和博弈」,窮國因此俱為受害者或所得利益遠較富國少。富國在技術(經濟知識)和實力(財富優勢)上都駕凌窮國,在談判這些貿易協定時佔盡便宜;她們軟硬兼施,在自由貿易的大纛下,迫使窮國開放市場(先是工業成品、繼而是服務業),可是,與此同時,富國仍然貫徹對國內農業的補貼政策(美國歐盟莫不如此)。有關富國對自由貿易政策的「靈活運用」,請參考筆者去年九月評介南韓經濟學家常房俊的《過橋抽板─從歷史視角看發展策略》的「世界本來不是平的」系列。

  史狄格列茲的建議,知易行不易。他認為經濟發展同級的國家應締結平等互惠(reciprocity among equals)的貿易協定,換句話說,富國與窮國之間應該簽訂「不平等條約」─比如富國市場應無條件對窮國開放,而後者仍可徵收進口關稅,更重要的是,富國必須取消農業補貼……。不必諱言,除非新興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國勢大盛,有力量有條件迫使富國作真正「公平交易」,不然富國斷然不會修訂現行協議「圖利」窮國的。

  這本書剛到手,稍後詳評。在「普及經濟學」之外,史狄格列茲年初還以合撰人身份出版一本替伊拉克戰爭「結算」的書:《三萬億戰爭》。

三、

  世界不公平現象,不止見於經貿,有正義感的西方學人,近年寫了不少文章,要求改變這種不平等現狀;不過,筆者的看法比較悲觀,原因是縱觀歷史,世上從來沒有一個軍事強國─何況是絕對強國,會自願放棄本國經濟利益的;英國若非於一戰後元氣大傷,「軍事崛起」的美國,其貨幣斷無慢慢侵蝕英鎊地位的機會。美國現在仍有在世上傳播其價值觀、移植其政治體制的軍力和意願,要求和她建立絕對互惠、平等的關係─經貿和政治─是極度困難甚至可說是不可能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行止 2008-04-03 長線投資如培植美女


      「相反意見實力主義者」對投機對象比如某種貨幣或某種股票的「實力」作透徹的研究,當發現它們的「潛質」被大眾高估或忽視時,即使市勢指示價位還會再升或價位低殘成交疏落已為大眾所遺忘,他便可能採取與大眾相反的行動。

  《凱恩斯全集》的編者莫格烈治在〈前言〉中說,一個「相反理論者」的最重要條件是「知識上看不起群眾(的知識)」。這即是說,他必須心底裏認為「群眾是無知和常犯錯誤」的人,才能成為成功的「相反理論者」。在這方面,在智性上高傲的凱恩斯,無疑具備此條件。

  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手法有不少缺點,由於自認是投機而不是投資,因此做太高成數的「孖展」(以現在的標準,則屬太保守)。一九三六年他持有值五十萬鎊股票、負債三十萬鎊,以當時的投資環境,已過安全水平;此外,他太自信和太自負,未懂李嘉圖主張「壯士斷臂」之妙,不肯賣出虧本的股票,幸好常受幸運之神眷顧,不然早已「出局」。

  和他的治學精神一樣,凱恩斯在投機上確有獨到之見、獨得之秘,香港投機者─別再當自己是投資者了─應細味他的投機哲理,這對改進你的獲利情況,應有幫助。

  凱恩斯有不少「投機心法」,值得大家借鏡。有一個時期,香港投資界流傳「音樂椅」的說法,即是說買賣股票的人如不知「收手」,「音樂」一停(回市),必然有人遭受損失;後來有人引伸為「接火棒」,即最後接入火棒者,必有燒手指之痛;亦有人形容為接雪棒,遲早融化。這種說法見於凱恩斯的著作中(去年底筆者曾提及),在〈長期預期狀態〉第五節最後一段,凱恩斯用「叫停」(Game of Snap)、「遞物」(Old Maid)和「音樂椅」(Musical Chairs)等英國小孩的遊戲來解說股市和期市的風險。在這些遊戲中,每一輪「賽事」中都有人佔(搶)不到座位(或遞不出手中的物品)而被罰,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律規。因此,投機者都應有可能會損手的心理準備。後人據此發展出所謂「大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即入市不是因為股票前景佳而是希望有人接貨,顯而易見,購入後股價下挫者便是大傻。

  在同段文章中,凱恩斯又提出一套有趣但嚴格分析起來仍不算完整即邏輯上有紕漏的「選美論」。在二、三十年代電視未普及,選美僅限於在報上刊出選美女的相片,然後由讀者投票以決定何人得獎。凱恩斯寫道:「報章上刊出一百幅相片,由讀者從中選出六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的選擇結果與其他參加競猜者之平均愛好最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的人,而選他猜度他人認為最美的人。每個競猜者都從同一觀點出發,於是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intelligence),推測一般人認為他人認為最美者……。」這段文字「直譯」或嫌累贅,簡略言之,就是在這種選美投票中,競猜者(投票人)投自己認為最漂亮的美女一票是不足以言勝的,正確地預測其他競猜者的可能動向,才能穩操勝券。凱恩斯這段比喻,似乎包容了一切投機行為的實際情況,但冷靜地分析一下,凱恩斯豈不是在教人盲目跟風嗎?而且購進一種大家看好,是否仍有跟進的價值,以他對群眾的輕視,答案是否定的。這正是他自相矛盾的地方。

  凱恩斯這種購進「一致叫好」的股票的論調,對於已成熟的股市來說,是行不通的,因為大家看好爭購,或正是大戶順應民情派發的時候,結果股價即使會再升,恐怕亦無法獲利回吐。最精明的做法應該在大眾未「一致叫好」之時,慢慢吸入,等到股民發覺該股「潛質優厚」時派發,這就是「相反理論」(Contrary Theory)的精粹。襲用凱恩斯的比喻是,你必須一早發覺一個少女的美麗潛質,然後教她以儀態、談吐和打扮;你和這位準美女的「協議」是你承擔一切「投資」,但獨佔她當選時的獎品。等大眾「驚艷」而投她一票使她當選時,不僅證實你的眼光獨到,而且亦令你的投資有一定回報─既有精神滿足又有物質收穫!這和成功的投資者如畢非德經過小心研究大膽求證謹慎選擇後吸進某種盈利潛質佳的股票作長線投資,等到大眾發現該股的好處而爭相搶購時獲利回吐的手法是一致的。

  有一點必須一提的是,凱恩斯堅信「購買力平價說」(Purchasing Power Parity,俗稱三P理論)對貨幣滙價的影響。一言以蔽之,它顯示通脹高低與貨幣滙價強弱成反比,即通脹率愈高滙價愈弱,反之亦然。落實三P理論,令凱恩斯在二十年代「初入賭場」時成為美元大好友、德國馬克大淡友,在買進美元沽空馬克(to bull dollar and bear marks)上大有斬獲。三P理論現在仍為學界和專家推許,但如今市場投資風氣太盛,「無招(理論)勝有招」!

  和任何成功投機(投資)者一樣,欠缺好運是不行的,凱恩斯能夠成為富翁,當然與運氣不錯有關。一九三六年他購進足以餵飽全英人民一個月的阿根廷小麥期貨到期,由於價格跌個不亦樂乎,若賣出合約,損失慘重,只好硬着頭皮準備收貨,時任劍大英皇書院司庫,凱恩斯打算以其大教堂(遊客必到的劍橋名勝)做麥倉……,當該批小麥運至倫敦時,凱恩斯指其「不合規格」,拒絕收貨;就在他與阿根廷付貨人書信往來之際,小麥價格掉頭上揚,凱恩斯終能不必虧損在市場上賣出這批小麥。在這一役,凱恩斯少一點膽識和運氣都會破產的!

‧本欄下周二(四月八日)恢復刊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08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4-08   奧運期近民心振奮內地股市反彈可期  

  中國股市跌幅甚大,小股民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只差沒有上街遊行,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應否救市,引起廣泛討論;筆者當然贊成不救市,除了市場的事市場自行調節的大道理,還有只有經過跌市的洗禮,投資者的心智才會成熟。不過,與股市體積龐大政府無法扭轉跌勢的香港及其他自由市場不同,筆者認為中國政府有能力有辦法有工具救市,原因是內地股市並非完全自由,其升降可說是為政治服務,當股市升得太高(與實際盈利脫節)當局擔心會出現對「社會和諧」具破壞性泡沫時,便推出收縮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同時釋出官股;一面收緊銀根、對投資活動作種種限制,一面增加股票流通量,升市急剎車掉頭而下,是理當如此的。在當局認為股市跌得太殘股價與盈利脫節且股值無法反映當前經濟實力時,採取與推跌股市相反的手法,一樣可收宏效。大家不可不注意的是,中國政府掌握豐厚的資源和立法及行政權,自由經濟體系下的政府辦不到的事,中國政府做起來並無困難。配合政府政策及政治氣氛調控股市,是中國金融策略的一大特色。

  政府有辦法壓低、炒高股市,由於政府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內地股市遂成為內幕客的天堂─也許不久後會捉若干內幕客示眾、判刑,以紓股民的怨氣─但未必便是散戶的地獄,那些能夠克服貪婪(貪得無厭者圖一夕發財)與恐懼而又精通投資之道的散戶,是可以從實力研究和走勢揣測中找到賺錢機會而有所斬獲的。如果股市是所有散戶的地獄,有誰願意入市等待宰割!

  內地股市暴瀉後必會回升,撇開「升得高跌得重」的陳腔濫調,僅僅是為了實現日後國企通過上市吸納民間閒資作更有效益用途這種規律,股市跌後肯定回升;有跌有升的股市等於帶給散戶以希望,這樣的股市才有吸引力。

  政府調控經濟,股市受其左右,在所不免,這使內地企業前景頗為難測,比方說,國際油價上升,內地有油產的油公司受惠,股價理應上揚,但當局一聲命令,不准汽油加價(或限制加幅),有油產的公司固然無法獲得油價上升的好處,那些進口高價原油的還可能會虧損。政治的介入,令市場機制失效。

  當前令中國政府困擾的事甚多,然而,以北京政府的高度集權,施政具如手使臂的高效率,因此不難解決。在經濟線上,其當前的要務是遏制通貨膨脹,而很快會竟全功,是可以預期的─如統計數字與最高決策人公布的目標數字不符,下級官員自然知道如何加油或滲水以免領導人臉上無光。不是筆者故意貶低內地的經濟統計數據的可信性,而是在現行制度下必然如此。不過,話說回來,中國政府貯存了充足的糧食,源源供應令糧食不必隨國際價格亂舞,基本民生問題解決,通脹率達標難度不算太高。

  內地股市的去從,從政治大氣候看,當局雖然近日一再表明不會救市,但由於跌去不少,短期內股市回升可期,這固然是從財務角度衡量,許多上市公司價格已企於「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股市又呈生機,正好反映了股民(進而全民)歡欣鼓舞迎奧運的樂觀心情A同時又可顯示內地人民的情緒不會因藏獨分子的搞事而不安;反過來看,股市敗部復活、從低處回升,足以看出內地人民為北京奧運而驕傲、雀躍的情緒,在奧運快將舉行及舉行期間,預期一個較具活力和欣欣向榮的股市,應該不是奢望。

  國內的政治或政策市不易測,預測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則不太難。高盛去周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假如今年內地的GDP增幅百分之十,在港上市的國企公司今年每股盈利增長在百分之十五至十七之間,這等於把目前的十八點八二倍O向下調整至十四點二倍,平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以○八年利潤計的O十四點三倍。相比之下,恒生中企指數便較吸引,因為美國GDP今年增幅(如果有的話)可能在似有若無的百分之一至二之間,在同一O水平,假如投資股票的話,購進高經濟增長地區的股票,似為明婷@@嚝隉C

  代郵 W.劉先生,the Baton Passes to Asia譯為「接力棒已交給亞洲」較正確,謝賜教。

  有關老鼠何以稱老(本欄二月五日),何永祥先生在其公子協助下,找出並傳來二份有關論文─李文澤的《宋代語言研究》(北京線裝書店,○一年)及王力《漢語史稿》的〈語法的發展〉(科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對老鼠的得名,說之甚詳,謹此致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7-2024 09:49 AM , Processed in 0.0819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