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r.Business

【专题讨论】外国股神逐個談之"中国但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2010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百亿元
但斌 2007-07-29

新华社贵阳7月25日电(记者李忠将)在逐年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2010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记者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2010年,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茅台酒销售收入预计达87亿元,同时其它酱香型白酒实现6.7亿元的销售收入,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将总体将达到93亿元的销售收入,加上集团其它公司实现10亿元销售收入,届时茅台集团将实现100亿元的目标,利润和税金也可分别达到31亿元和25亿元。预计2020年,茅台酒产量将达3--5万吨,销量达1.93万吨,销售收入达180亿元以上。

茅台酒酿造始于秦汉,先后传承2000多年从未间断,其独特的酿造技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茅台酒举世无双和独有的风格。茅台酒的生产是传统的开放式发酵工艺,其质量与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密不可分,而生态环境又是微生物群落繁殖栖息场所。因此,自然环境对茅台酒的发展尤为重要,大量的研究和实例证明,离开茅台镇的生态环境就生产不出茅台酒。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729/3898.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巴菲特旗舰伯克希尔股东会现场问答实录——扬云 周明波翻译(一)
但斌 2007-08-02

Q & A Session begins at 9:37 AM.

沃伦和查理走出来,坐下。

沃伦做如下开场白:

我和Andy一起在做一个卡通片,希望能对孩子们的财务启蒙教育有帮助。

会议中有一项表决内容是关于我们在中石油的投资。这项投资我们是自主的,并不是非要处置。我们给那些不赞成我们这项投资的人有时间表达他们的意见。

查理:我从来没见过在Iscar工厂里那样的自动化程度,我想他们大概觉得如果要用人工来做什么事的话是一种耻辱。

QUESTION – AREA 1: Chicago

提问区1:芝加哥

私人股权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鉴于大量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都在追逐各种机会,我们是不是面临泡沫,如果是,什么事情会引发泡沫破灭?

巴菲特:我们实际在和这些人竞争,所以你在提你的问题的时候,我也深有同感。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类(投资)活动的本质,不是泡沫怎么破裂的问题。如果你买下一个不是天天都能交易的生意,即使你经营的很不好,也要过很多年才会有人出价,投资者才能从这项买卖中退出来。这当中投资人是无法推出的,很长时间都没人出价的。能使这项投资活动冷落下来的是当垃圾债券的收益率大大高于投资级债券的收益率。而现在这个收益率的差落到很低的水平。从历史上来看,这个收益差时常会拉的很大。另一方面,你如果掌管了200亿的资金,每年收取2%的管理费,一年就能收到4个亿,同时你有那么多的钱需要投出去,如果不投出去你就不能又设立一个新的同样的基金。因此,为了能又多管一个基金,你就会有很强的冲动赶紧把钱投出去。我和查理在这种竞争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我们来说,投资必须要算下来合理才行,我们的报酬不是建立在投资活动,(而是投资活动带来的回报)。我想且有段时间人们才会明白,钱才不会流向那些热衷此事的人们。

QUESTION – AREA 2: Germany

提问区2:德国

首先,谢谢你没有向我们收“2 & 20”的费用,也没有要求股票期权

巴菲特:你要小心,你是提醒芒格这样做啊

我对John Templeton说的话有点困惑,他说你没有做更多的海外投资是目光狭窄,你介意评论一下吗?

巴菲特: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第一次买美国以外的股票至少是在50年前。并不是我们没有看到,我们在海外做了一些投资。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是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的公司,我们也一样会买。不过,就买下整个企业来说,我们没有在海外做很好的推广工作(让大家知道伯克希尔市一个好的企业买主),这也是事实。现在 Eitan Weitheimer找到我们,我想这对于扩大我们在海外(作为企业买家)的知名度大有好处。Eitan甚至考虑一个计划来扩大我们在美国之外的这种知名度,我打算参与其中。批评我们没有在海外积极寻找机会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们还是拥有一些美国之外的证券,在德国有两个,其中4%的POSCOE的股份按现在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在德国,如果我们的持股超过了3%就要申报,所以如果一个公司有100亿美元的市值,我们买了3个亿就要告诉全世界我们在买。因此这个在德国,还有英国的3%的限制对我们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要说的是,约翰·邓普顿很早的进入到日本市场,并持有日本股票直到30-40倍市盈率的水平,这是个令人钦佩的投资杰作。但你们知道,在这段同样的时间了,我们也做得不错。

QUESTION – AREA 3: India

提问区3:来自印度

投资经理们现在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种利益是以牺牲股东或投资者们的利益为代价的。你认为什么样的收费结构是最好的,即能给投资经理最大的利益而又对投资者来说是公平的?

巴菲特: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想讲一个故事:我很担心查理的听力,我们做了50年的老友了,我不想直接给他讲,免得他觉得自己老了。我去问大夫,我说 “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觉得他的听力不行了,我应该怎么做?”医生叫我站在一个房间的另一边,跟他讲话,看他怎么反应。于是我去找到他,站在房间的另一边,以一种正常的声音问他“查理,我们在30块钱的价位买点通用汽车吧,你觉得怎样?”没反应。我又走过他身边又说“查理,我们应该30块钱买点通用汽车,你同意吗?”还是没反应。最后,我直接挨着他,把我的脸对着他的耳朵,说道“查理,我们30块买点通用汽车,你同意吗?”,他看着我,说到“我第三次回答你,可以!”。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有时候需要查理帮我重复一下问题。

芒格:好吧,他的问题是关于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否公平。现在你知道问题了,你可以回答了。

哦,如果你们遇到错误的管理人员,那比遇到错误的薪酬制度问题更大。查理和我觉得由于都知道别人拿了多少,薪酬安排很自然的有一种互相联动的效应,在讨论薪酬安排的过程中也少有激烈的讨价还价。你们看到劳资双方为劳务合同持续数星期的争吵,可你们见过在(董事会)薪酬委员会里有这样的事吗?没有的,因为 CEO们很在乎,而对薪酬委员会来说只是一个游戏。薪酬委员会里要的是那些温顺的摇头摆尾的宠物犬,而不是好斗的猎犬。我试着假装自己是温顺的宠物犬进入到薪酬委员会中,但还是行不通。在薪酬委员会中是没有对抗的,只有一个人极度关心,其他人都不在乎。真正导致这种薪酬的联动效应的是嫉妒。你如果给一个人 200万,他会很开心,但当他知道其他人拿的是210万,他就不开心了。告诉你们,查理说嫉妒是最糟糕的毛病,因为你一旦嫉妒,你就不会有快乐了。而其他的毛病仍不妨碍你有快乐。比如,暴饮暴食也有快乐的,很不好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他抓起一盒See’s糖果)。我听说欲望也是有快乐的,这点你们得问查理。

芒格:薪酬顾问制度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母亲问她的孩子为什么告诉人口普查人员屋子的男主人因为挪用进了监狱,孩子回答说:因为我不想承认他是一个薪酬顾问。

巴菲特:如果说得不是你,你可别笑。我们下一个就会说到你了。

QUESTION – AREA 4: U.K.

提问区4:来自英国

我读到Yarno的一个研究,说有私人飞机的公司比没有的公司,表现要差4%。你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别人是否是称职的管家呢?

芒格:我要说我坚决支持使用私人飞机。

巴菲特:近几年,我笑话查理也开始使用Netjets(私人商务飞机公司)卡了。我有两张这样的卡。实际上,我们使用了公司自己的商务飞机后,多方面都对伯克希尔大有好处。我倒不记得有那次买卖(因为没有私人飞机)而没有做成。但(如果没有私人飞机)我就会没那么大的劲跑几千英里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商业机会了。私人飞机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商务工具。很多年前,我们拥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他们在利用一些连锁零售店来看看市场对他们产品的反应,途经噢马哈时 CEO向我们解释他们的工作。你可以滥用任何的制度,但如果正确利用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对人们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做好了)进行奖励。我们去年谈到铜和石油这样的商品性的业务,如果油价从30美元涨到50美元,我们没有理由为此奖赏经理们。

芒格:我想说回私人飞机的事。如果特权被滥用了,你会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公司会给投资者到来失望。在罗马时代,Marcus Areleus就反对特权,尽管他自己有很多特权。我想谈这个问题最好是提供一个相反的例子。

QUESTION – AREA 5: New Jersey

提问区5:来自新泽西

你能否谈谈信用紧缩对伯克希尔的影响(希望是好的影响)?再能否谈谈利率的影响.

巴菲特:有时别的公司在受苦时,反而我们还能受益,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高兴别人受苦。有时金融市场会一片混乱,就像2002年的垃圾债券市场和1974年的股票市场。我并不认为我们一定会看到信用紧缩。那将会导致不同信用之间债券收益率的差会大大增加,也就是意味着权益类的证券要便宜一些。这当然对伯克希尔有利,因为我们有现金在手。我们在40年前的时候想买一家银行,那时唯一愿意借钱给我们的是科威特人(银行是不借钱用来收购的),他们借给我们的是第纳尔。我们倒是愿意借钱,但到还钱的时候,是由他们来告诉我们第拉尔的汇率,因此我们也就算了。我觉得联邦储备局不会造成市场信用的动荡。

芒格:上一次市场出现信用紧缩的时候,我们赚了大概三、四十亿吧?现在做投资可比那时候难多了。真要是信用紧缩来了,可没人喜欢。如果我们又经历一个我们以前经历过的、有着各种过剩和仇恨的信用紧缩,我们就会面临我们多数人不喜欢的各种法律条条了。

巴菲特:有本新书,作者是John Alder,说得是弗兰克林·罗斯福成为总统后的100天里发生的事情。罗斯福几乎把所有他想要的立法通过,并以最快的速度签署生效。对于不断有银行倒闭的时期来说那可是一件好事情。没人愿意回到那种时代。从大萧条时代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你们不会再看到这样的大萧条了。十年前,你们也看到了因为恐慌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人人度觉得别人会恐慌。就像马克·吐温说得,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我们还会看到1998年发生的事情。

QUESTION – AREA 6:

提问区6

查理,你在Poor Charlie’s Almanac 这本书里提到Ben Franklin是一个好的大使,以John Adams 的观点,他的缺点可能对他处理和法国的关系有帮助。你能多谈谈你对John Adams 和 Abigail的看法吗?

芒格:他们两个都是杰出的人

巴非特:你认识他们俩吗,查理?

芒格:但如果你想有个愉快的夜晚,我会每次都带Franklin来。我想我跟人们谈了太多John Adama 的事,Ben Franklin的事说得太少了。

QUESTION – AREA 7: Japan

提问区7:来自日本

公司利润很高而劳工工资保持平稳(没听清问题的其他部分)

巴菲特:GDP相比,公司利润处于高位。对此我觉得不可思议,公司利润以前在GDP的4-5%,现在达到8%以上了,这确实很高。现在为止还没有谁对此做出反应,我想一个可能的反应会是提高公司税赋。现在公司的ROE达到了20-25%的水平,而债券….(没听清余下的部分),你如果去40年前的经济学的书里面找类似这样的状况,你会找不到一本这样的书。公司利润以GDP的百分比来计不断上升,也就意味着其他要素占的比重就下降了。你关于劳工工资的说法是正确的。国会有权利很快改变这个比例的。公司税赋不久前还是52%,现在只有35%了。时下美国的公司在世界上都算活的很舒服的。从历史上来看,这种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

芒格: 很多利润都不是在制造和零售领域,而是在金融领域。大量的钱都被银行、投行和和各种投资机构赚走了,这是以前没有的。

巴菲特:如果20年前,你说在长期政府债券利率在4.75%的情况下,各家银行能赚到实质权益资本的20%的回报,我和查理都会觉得不可能的。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两年里有这样的情况,但我敢说在过去的75年里公司利润没有这么高的水平。

芒格: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很多的消费信贷存在。有些国家因消费信贷太普遍而经历了困难的时期,像南韩等。我认为现在的收益不是那么高

巴菲特: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南韩的时候,我发现了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最荒谬的股票价格,那时各个公司都在忙于修复他们的资产负债状况。我在年报里曾提到要找一个接替(我的)投资经理,他不是要知道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带来的风险,而是要能看到还没有发生的事(会带来的风险)。很多人很聪明,但对于没见过的事情没有预见性。

QUESTION – AREA 8: Nebaraska

提问区8:来自Nebaraska州

怎样做才能使华尔街交割那些他们卖空了的却从来没有交割过的股票?

巴菲特:是啊,他们从来没有交割过,无保护的卖空股票确实是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要求经纪商借股票给我而被拒绝,我觉得人们卖空股票并没什么不妥…,我欢迎人们卖空伯克希尔的股票。我觉得卖空没什么。如果谁没有伯克希尔的股票而又想买空伯克希尔的股票,我们很高兴,也愿意特别安排见他们。现在这个环境卖空是很不容易的,我不觉得卖空行为会对市场有什么威胁。说到USG的例子,当它在破产后经过重组,有个大经纪商来找我们,希望我们借几百万股票给他们,他们愿意付一大笔钱,我们很乐意这么做,还希望他们多借一点。很容易就能发现那些卖空的股票,但很难说什么时候会买回来。

芒格:这种交割上的延误,会造成清算环节股票多出来(多出实际数),这种现象不好,就像核电力厂多出很多核燃料一样不好。

巴菲特:查理,说回到你们法律上的情形,如果我买GM的股票,但他们不交割给我股票,会怎么样?

芒格:那,作为个人客户来说,你只有等一阵了。

QUESTION – AREA 9: Germany

提问区9:来自德国

你以前一直说博彩公司有很好的前景

巴菲特:是的,他们的前景非常好。至于哪一家,我不知道。人们有赌一把的愿望,在股票上,每日交易的投资方式也很接近于赌博,人们喜欢赌。如果超级足球联赛正在进行,或者一场很沉闷的球赛,如果来点刺激,就会觉得有意思的多。我们因为承保了巨灾险,所以我就要看天气频道。当赌博只在内华达州合法的时候,你要赌就要走很远的路。现在很多州都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收入来源,赌把赌博变得更容易了。越容易就赌的人越多。40年前我就买了一台角子机放在三楼,我可以随意给小孩子们一毛钱的硬币,因为到了晚上这些钱就全回来了。我不是故作姿态,很大程度上,赌博是从无知获取收入。我觉得政府利用老百姓弱点来得利,而不是服务他们,这是很让人生厌的。当政府使人们很容易花他们社会保险的钱去赌博时,政府的行为是很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上当的,政府只有从那些梦想中奖得到汽车或大彩电的人身上收到钱。对政府来说这不是最好的作为。

芒格:我想说的是,赌场利用一些心理上的花招诱使人们伤害自己。这里面有很多无害的娱乐性的东西,但也有很多令人伤心的受害的东西。我觉得伯克希尔暂时不会投资赌场。

QUESTION – AREA 10: San Francisco (17 years old)

提问区10:来自三藩市(17岁)

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总的来说,成为MBA,看“Poor Charlie’s Almanac”(《穷查理年鉴》)这本书的时候就能懂得更多吗?

巴菲特:尽可能多的阅读。拿我来说,我在10岁的时候就把我在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投资方面的书都读完了,很多书我读了两遍。你要把各种思想装进你的脑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一旦你做到这样了,你就该下水(尝试了)。模拟投资和用真金白银投资的区别就像你读浪漫情爱小说和你…. 做点什么的区别是一样的。越早开始阅读越好。我在19岁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形成了我基本的投资思维方式。我现在76岁了,做的事情就是基于我19岁时从那本书得来的同样的思维方式。阅读,然后小规模的亲身实践。

芒格:Sandy Grossman经营一个规模很大的成功的投资业务。留意他请人时做的,他在面试人时,不管对方什么年纪,他都会问,你拥有什么(投资)?为什么拥有?如果他没能对这一个话题表现出足够的兴趣,你最好去别处吧。

巴菲特:你如果买一个农场,你会想:我买这个是觉得它一公顷能产120浦式耳,而不是当天在电视里看到或者听到邻居说了些什么。买股票也一样。举例说你想180亿买下GM,拿出便签纸,写下为什么?如果你不能写出很好的论据,你就是买一股也是不符合商业原则的。

QUESTION – AREA 11: Australia

提问区11:来自澳大利亚

你在投资时是怎么判断合适的安全边际呢?比如,对于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意,你是不是要10%的安全边际,是的话,如果生意差一点,你又怎么增加安全边际呢?

巴菲特: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觉得有确定性的生意。如果一项生意我们感觉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估出一个数字,我们就不去搏它的回报了。如果我们买喜诗糖果或可口可乐,我们不觉得需要很大的安全边际,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假设不会有大的问题。我们当然喜欢发现一块钱的东西在当四毛钱卖。我们在看一个好生意时,就像你看见一个人走进门,你不知道他是350磅,还是325磅,但你知道他是个胖子,你不需要一个很大的安全边际。确实有那种时候,你能够以其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下公司,但这种机会不常有的。你是不是要坐在那等上个10-15年来发现这样的机会呢?我们不是这么做的。

芒格:安全边际说到底就是你得到的价值多过你的付出。而且这种价值是可以以很多方式存在的。对一个平均的金钱部位,这也是一种价值。

提问区:

以你们承保保险的经验,对于解决现在医疗保障乱局有什么想法吗?

芒格:(沉默了一会)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巴菲特:是啊,我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一些简单点的问题,不去尝试那些复杂的问题。有时候生活中会碰到复杂的问题,但我们不去寻找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要花GDP的15%来负担医疗开支,那是得有人拿出解决办法来。我们也许在下届总统选举时能听到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QUESTION – AREA 13: Connecticut.

提问区13:来自康涅狄格州

评价一下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

像其他公司一样,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也是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够产生的现金流以一个合适的利率折现回来。这确实是个很模糊的说法。另一个办法就是去看我们现在持有的每一项业务的价值。我们尽量给你们一个估计。因为我们留存了伯克希尔的所有的盈利,那长期来看,评估我们怎样投资这些盈利就变得很重要。在1965 年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纺织业务,价值每股12元,但这不是内在价值,因为我们能把它产生的现金再投资。这个价值不在于几个生意加起来,而在于我们把留存利润再投资的能力。如果写一个我们认为伯克希尔值多少钱的数字,我和芒格写的数字会是不一样的。

芒格:在伯克希尔比较难判断的是你看到的过去能多大程度的延续到未来。就投资而论,伯克希尔是极端杰出的。看资产负债表(来判断价值)只是最初级的一步。是什么使得这个杰出的投资成绩延续了那么多年呢?我觉得是因为有了这个在10岁的时候就阅读了所有有关投资的书,最后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的人。如果不是他一直不断的在学习,我们的投资业绩就会比现在逊色很多。在伯克希尔,我们有一个极其好学的人在管事。我们的这套做法本应该被广泛模仿的,一个能顺利移交权力的体制不一定就是好的体制。

QUESTION – AREA 14: New York City, Whitney Tilson

提问区14:来自纽约

你以前曾经警告过衍生品的危害,但现在每年都有几万亿的衍生品在交易,这种状况还能延续多久?我们怎么做能减轻它的危害?

我们不断的谈论这个问题,尝试做一些事减轻我们自己在衍生品上的危害,但也意识到衍生品本身不是什么恶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五花八门的衍生品被广泛的使用着,使我们的金融体系有着更多的杠杆运用,很多是无形的杠杆。上世纪20年代的大崩溃后,政府举行了听证会,认为杠杆是崩溃以及崩溃程度的原因,就像火上浇油一样。自那以后,杠杆被认为是危险的,政府授权联邦储备局监管各种保证金比例。那时候对杠杆作用是很严肃的,随后的几十年里也一直很注意这个问题。随着衍生品和指数期货的产生,使得对保证金的监管没有意义了。我相信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什么时候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或者就不存在了,但我相信衍生品会不断地继续下去并不断增加,直到发生很不幸的事情。这种现象你可以在1987年10月19号看到,由于当时流行投资组合保险。你应该阅读当时学术上是怎么说这个事的(投资组合保险),这就是一个玩笑一样,只不过是一系列自动执行的止损指令,被当成商品卖出去了。人们付了很多钱,只是学会了怎样下止损指令。我不知道下一个类似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出现,我也不知道射杀了几个大公会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芒格:会计帐务上的不足大大加大了这种风险。如果你因为虚假的会计利润获得了大大的红包,你会不断地这么做的。更困难的是,大多数会计专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实际是多么的愚蠢。

巴菲特:四年前我们处理通用再保险的投资组合时,审计师们应该要求我们投资组合里的投资应该是按市值调整的。我真恨不得把这些组合卖给这些审计师们。

QUESTION – AREA 1: Hong Kong

提问区1:来自香港

你认为现在投资更多的是一点短线思维吗?

巴菲特: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来衡量。但如果你指的是债券和股票的持有者们会一觉醒来因为某个想法就改变主意的话,那这个比例现在确实高的多。现在有所谓的电子一族,他们是要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来做决定的。人们过去买债券是为了持有或交易,但现在玩法不一样了。现在的投资结果和过去买入并持有下的环境不同了。我觉得这是个骗人的游戏,但为了吸引资金必须这么做。我在开始我的合伙制业务时,我对他们说“我一年才向你们汇报一次”

芒格:当人们谈论用西格玛(数学符号)来代表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哦…简直是疯了。他们相信市场上的大跌可以用高斯分布来预测,因为这样可以容易解释,也容易去这么教别人。你要相信用牙齿能做木筏子,才会相信这样的事。

巴菲特:这很难,你要做些你这行里神父般的事,而且你会发现没有丝毫意义。但人们总是这样不断地教下去。

QUESTION – AREA 2: Munich

提问区2:来自慕尼黑

你能不能点醒以下我们投资时是怎么决定内在价值的?你是用什么样的数量方法的?

我明白你的问题,但要装不明白,由查理来回答

芒格:在尝试决定内在价值、安全边际等,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你需要一个多重的方法。我觉得你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者不会比你成为一个鸟类学家来的快。

巴菲特:(举了一个经营农场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农场的价值,提到要考虑税啊、劳工成本啊、其他费用等等。)

QUESTION – AREA 3: Chicago

提问区3:来自芝加哥

你在年报里说道要找个年轻一点的人在伯克希尔工作,能就这个问题多说一些吗,我如果有兴趣怎么申请啊?

巴菲特:你尽管申请。我们不介意请三到四个我们所想要的人。我们不是找人来教我们怎么做。有很多人知道怎么做,我们知道的就有6、7百人。很多人都有良好的纪录。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做出规模来。管理1000亿和管理一个亿可不是一回事。我们要找的人只需要比平均水平好那么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管着1000亿的资金还能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10%以上。

芒格:我们找人这个事让我想起一个杜撰的有关莫扎特的故事。一个25岁的年轻人要见莫扎特,当他见到莫扎特时,他说:我想写一出交响乐,正在收集意见。莫扎特说:抱歉,你写交响乐还年轻了一点。这个年轻人说:我已经25岁了,你写交响乐的时候才10岁啊。莫扎特回答:是啊,我写的时候是不问别人的意见的。

巴菲特:我在结束我的合伙人企业时,我可以推荐Sandy Gottesman, Bill Ruan, and Charlie给我的投资者们。现在这些人都老了,也很富有,不需要再干这份工作了,所以我要在一群我不熟悉的年龄段里找人,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还是可做的。我以前就选出了Lou Simpson,现在也是行得通的。这并不是我情愿干的事,但我还得做啊。

QUESTION – AREA 4: Ohio

提问区4:来俄亥俄州

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对科学怎么看?

巴菲特:气候变暖看来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我不是科学家。我不能100%或90%的肯定,但如果说气候变暖肯定不是个问题也是很愚昧的。一旦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明显时,那时再采取措施就太晚了。我觉得人们应该在雨下来之前就做好防护准备。如果犯错的话,也要错在和大自然站在一边。General RE承保的因气候变暖而每年应该增加的业务要远少于我们在National Indemnity承保的巨灾险的再保险业务。如果大西洋里的水温有一点点变化,那在飓风的季节里我们遭受的损失可能就会多四、五倍。所以要足够的留意这一点。

芒格:二氧化碳是植物吸收的东西,而且总体来说温暖一点还是比寒冷一点要让人舒服。因此如果大批人想由加利福尼亚搬到北达科他州就没有必要了,我们的地球变得暖和一点就会对人类是灾难吗?这一点还远没有弄清楚,

巴菲特: 那生活在水下20英尺的人们又会怎么样呢?

芒格:那是不幸的,但有大把可能你可以变啊。只有那些抽水烟的新闻学生们才会相信气候变暖会成为灾难。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02/375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连锁还是连锁
2007-08-03

昨天扬云从加拿大回来,聊起见闻。他说:“加拿大国球是冰球,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冰球运动员以他自己名字Tim Hortons,开了一家类似于星巴克的连锁店,生意好的不得了,每家店门面不大,但是所有类似店唯一需要排队等候的就是它,而且好象什么时候去都是人满。它刚刚分拆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目前市值约60亿加币,相比星巴克200亿美金的市值,略小。但感觉星巴克受到的威胁更大些,现在星巴克与Tim Hortons都在相互向对方地盘渗透,但相较下Tim Hortons比星巴克价格便宜、亲和力强。在加拿大人们有点把Tim Hortons当成第二个家、像家里客厅的感觉,而它多数的店就开在社区里。”

  还有一家Applebee's,连锁企业在全美有连锁店2000家左右,10年来稳定增长,2006年销售收入增长9.9%,市值19亿美金,被一个基金以21亿美金、1.2倍的PEG收购。这让他想起味千拉面。

  我们关注像味千拉面、小肥羊等企业有一段时间,因为按中国的人口数量、城市基数,类似的企业应该有胜出的概率。比如味千拉面,公司在招股日拥有122家店铺,截止2007年6月29日股东大会日拥有152家。公司开店的基本策略是每50万人/一个店(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家店, 例外情况);富裕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 一般30-40万人口/一个店;中国有660多个城市, 公司目前只进入了30个左右。


             中国快餐店公司中以收入计排名
            
            
            
            
2004
            
            
2005
            
            
1
            
            
中国百胜餐饮集团
            
            
中国百胜餐饮集团
            
            
2
            
            
北京小土豆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3
            
            
德克士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德克士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4
            
            
西安市饮食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
            
            
5
            
            
马兰拉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先餐管理有限公司
            
            
6
            
            
河北千喜鹤饮食股份有限公司
            
            
真功夫餐饮连锁机构
            
            
7
            
            
上海领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马兰拉面快餐连销有限责任公司
            
            
8
            
            
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
            
            
大娘水饺餐饮有限公司
            
            
9
            
            
上海上岛餐饮连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丽华快餐有限公司
            
            
10
            
            
苏州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面点王饮食连锁有限公司




  不过,“虽然内地市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 国内特别是城市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下厨时间的不断减少), 消费者尤其是白领阶层, 更愿意选择一个环境优雅的餐厅加大外出就餐的开支,为味千等快速便利经营商提供了巨大商机。”(见《味千(中国)(0538.hk)调研报告--周明波2007年7月12日》,但看看2004年与2005年前十名快餐连锁企业的排名表的变化,北京小土豆、西安饮食、河北千喜鹤的收入排名滑落,也可想见这个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

  杨云说:“我在香港机场的foodcourt吃午饭, 有大概5、6家快餐性质的餐厅, 其中就有味千。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只有味千一直是排队的, 一张单一个号, 12点的时候, 我的号是536号, 我据此测算, 这家最多50平的店, 一天的营业额能做到10万港币。香港机场南来北往的客人, 应该说各色人等, 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它的认可程度非常之高。”目前味千大陆的翻台率是6-8, 香港已达到10甚至15(香港已经没有提升空间, 虽然很多地方还在排队),这说明扬云在香港机场foodcourt的感受,估计是一个普遍现象。

  有分析师认为味千中国类似yum集团的年轻时代——百胜餐饮集团是全球餐厅网络最大的餐饮集团, 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34, 000家连锁餐厅和85万多名员工。其旗下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A&W及Long John Silver's(LJS)五个世界著名餐饮品牌, 分别在烹鸡、比萨、墨西哥风味食品及海鲜连锁餐饮领域名列全球第一。2005年百胜全球营业额达93亿美元, 其中包括直营和加盟费收入。

  快速便利行业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品牌知名度的推广以及口味独特性、注重营养健康、良好的服务以及舒适的进餐环境,这些方面味千一直在进步。味千中国今天的市值约87亿港币,但它要想真的成为百胜餐饮集团这样的公司,不知还有多少艰难的路要走。甚至味千中国这个有点“日本”味道的名字[味千是在英属殖民地开曼群岛注册的香港公司, 在中国大陆经营日式产品(糅合中国饮食文化元素)的企业],也让人怀疑它在中国能发展成大企业吗?

    不过,从味千中国到其它快餐连锁企业,还是有机会在中国这么广阔的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的。

备注:本文只是一种对企业的直觉判断,不构成股票买卖的建议,特此声明。

但斌2007年8月3日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80319/411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招商银行的未来
但斌 2007-08-03

    没有事物是永恒的,招商银行也一样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有人类存在,银行业就会一直发展下去。某种意义上,“银行业的未来就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见《银行业的未来》第71页)”。

    过去100年,银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按照2005年晨星公司的数据,在2005年按资产排名的10家最大的公司中,其中有8家是金融集团企业。2006 年中国上市公司中资产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9家是金融企业。过往的常识也告诉我们——银行业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投资顶尖的银行会有丰厚的回报。

    那么,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国内哪一家银行是最优秀的,找到其中的冠军,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以我们的角度,无疑招商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银行业是靠信用和信誉生存和发展的行业,源于招商局悠久历史文化的招商银行,有一种在中国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力量。而招商局棋下招商局国际、招商银行、招商地产、招商证券、赤湾、中集以及早前的平安保险等等,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名列前茅的企业,一家好不说明问题,但如果一个企业群中绝大多数出色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招行作为国内最先实现业务转型的商业银行,得意于扎实的个人客户基础、先进的IT平台和优质的客户服务,在国内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品牌优势显著。国外成熟市场中间业务的占比为30%-40%,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而招行为国内最高的 10.1%左右。在最信任银行的排名上,中国中高端商务人士最为青睐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其次才是汇丰、花旗、渣打三家老牌外资银行。对于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高端人士最为看重这家银行的信誉,其次是理财产品是否带来高收益以及理财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再次才是风险和高质量的服务。

    对未来中间业务贡献最大是信用卡业务。从全球来看,信用卡业务愈来愈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等是目前主导美国信用卡业务的金融服务巨头,目前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已占纯利润的1/3。而美国另一家主业集中于信用卡业务的公司——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发行的“运通卡”利润已达到占公司全部利润的70%。2006年,招行信用卡发卡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超过前三年的总和。招行流通卡占发卡总量超过70%,其中每个月使用一次信用卡的持卡人占到45%-50%。从2003年到2006年间,招行信用卡刷卡消费每年都要翻一番,2006年当年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创造了单月消费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纪录。据统计,招行白金卡客户的月均消费2.5万元,金卡客户和普通卡客户的月均消费分别为3000元和600元,每卡平均月消费金额近1200元人民币;招行信用卡客户中超过35%的人月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乐于透支消费的21-30岁的年轻人占据了持卡人总数的62.7%,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目前,招行信用卡的呆账率不到1%,低于国际同业4%-6%的平均水平。

    美国第一资讯国际公司2007年初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电子支付方式的前景表示乐观。参与调查的152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85%的受访者看好中国信用卡市场前景。目前,有超过10亿张银行卡在中国市场上流通,仅在2006年,中国就发行了超过2亿张新卡,其中约5000万张信用卡,信用卡数量上升了39%,而招商银行2006年发行1034万张,占据了信用卡市场20%的份额,这种趋势支持了招商银行的领先地位。“快速的发展和优异的成绩,使招行信用卡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金融品牌,近年来在VISA、MasterCard、胡润财富调查机构等各类权威调查中屡获‘最佳双币卡成长奖’、 ‘最受欢迎信用卡’、‘最佳信用卡营销案例’、‘最佳服务精神奖’等殊荣(见马蔚华《以国际智慧抒写中国精彩》)”目前中国银行的此类业务盈亏平衡,而招行2006年信用卡业务已盈利约一亿人民币。麦肯锡估计,到2013年,中国的消费者信用卡利润可能达16亿美金。

    金融业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某种意义上银行业是一种周期性行业,“逃脱周期性陷阱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多样化的收入流,如果业务的一部分出现不合理变动......我们只需简单地把资源转向竞争环境比较合理并能产生稳定的收入的业务领域即可(见《银行业的未来》第180页)”。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路途艰难、遥远,最终招行的竞争力可能取决于涉及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能力,招行具备实现综合经营的潜质。虽然“招商银证通”业务受到影响, 但招行与招商证券合作密切的“招商受托理财计划”较好地展现了招行强大的个人银行业务和市场营销能力。2005年12月13日,招行收购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0.1%股权在证监会已获批。招行上市前曾通过新江南公司间接持有招商、长城两家证券公司和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股权,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业形象,招行在上市前已将上述股权剥离。目前招行正在选择与美国保险公司合作,重新打造一个核心品牌。不过,招行也存在扩张不足的风险。我曾向一位担任招行支行行长的朋友请教——招行怎样才能成为中国的汇丰?他回答说:首先要脱离招商局,规模扩张和溢价融资是银行业的主要投资要点。目前招商局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共持有招行21.47%的股份,如果不断溢价融资,将持续摊薄招商局股权,而对不愿放弃控股权的企业,少融资走内生性增长的道路也许是最佳选择,但这样可能会贻误最好的并购与发展机遇。

    不过,从控股权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判断一下招商银行该值多少钱。截止2007年8月3日招行市值4411.13亿人民币,相当于 4411.13/7.565=583亿美金,假设中国能成为全面市场经济国家,外国资本能相对宽松地收购中国的金融企业,一个国外的金融集团只要拿出 120亿美金,就能控股中国第六大、未来20年中国可能发展最好、盈利能力最强的商业银行。这个价格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低廉。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如果2007年比2006年利润增长一倍,从PB的角度短期看可能招行是高估了。简单推算:200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纯利是 70.12亿人民币;2006年股东权益是550.98亿,如果2007年相比2006年纯利增长一倍达到140.24亿, 并且不派发当期股息,那么股东权益达到550.98+140.24=691.22亿;按照A股2007/8/3日收市价格33计算的总市值是 4411.13亿;那么P/B=4411.13/691.22=6.38倍。

  汇丰控股过去10年的PB——最低1.7倍、最高3.6倍,我没有更全的数据,不知道处于腾飞期的汇丰市净率的数据情况。目前的中国倍受世界注目,而我们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得以延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估值中国的商业银行对每一个从事投资的人,都是严肃的挑战。

  当然,对“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银行家来说,上述估值的问题也许不会困扰他们,他们肩负着更重要的重建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解决沉重历史问题、推动金融体系转型、推进商业银行信息化、资本化与国际化等历史重任,他们需要努力工作以迎接不断来临的严峻挑战,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面对困难,高瞻远瞩、永不懈怠、永远努力的招商银行!

[备注:本文只是个人对招行的点滴理解,不构成股票买卖建议,特此声明。]

但斌2007年8月3日随笔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03/375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小考没有不良贷款 浙商银行细剖经济资本--陈昆才
2007年08月05日08:22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近距离地观察、采访浙商行,基于两大原因:从地理位置看,右有宁波银行、上有南京银行,紧邻杭州商业银行,这几家城商行均已完成上市或处于上市准备中。浙商银行却按兵不动。

  这家改制三年、资产总额为533亿元、存款余额为391亿元、贷款余额为280亿元且有全国牌照的股份制银行,相对于那些大搞"资本扩张运动"创新型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相对于人均GDP居全国首位的江浙商业圈而言,它是否"慢" 了?或许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急剧膨胀、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的一个特殊样本。

  此外,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是一位脱胎于央行系统的"金融官员",他以三年历练,进入到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家"序列,其转身姿态及经验对考察中国银行( 5.46,0.15,2.82%)家的"软环境",具有一定实务价值。

  7月24日上午10时,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放下手头工作,用了两个多小时,与记者畅谈了浙商银行三年历程。其谈话风格别具一格,措辞严谨,顾忌颇多,话题从艰涩渐入顺畅,而触及浙商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实施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块时,龚方乐则神采飞扬,语速高亢。

  浙商银行的资产总额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已经增加了四倍,从2004年末的103亿元到今年6月末的533亿元,净增430亿元。三年以来,浙商银行号称"只有不良资产、没有不良贷款",引来同业颇多争论。

  "当然也有运气成分,不过,我们三年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对此我非常欣慰。"龚方乐如是说,"但银行是一个长期经营的机构,不能以一时论英雄。更何况, 我们还没有经过'中考'和'大考'。"龚方乐表示,作为一家中小银行,浙商银行成立之初就提出一个基本理念,凡是符合现代银行发展方向的,"我们看准之后,能实行尽早实行,能做的尽量早去做,这样就与别人缩小了差距,某种意义上,这些方面还能领先"。三年来,浙商银行在"资本、规模、质量、效率"四轮驱动下的协调发展,已走出特色路径。

  没有急于"全国布局"

  <21世纪>:看到截至今年6月末的经营指标,这些是否在你的预期范围之内?

  龚方乐:总体而言,目前的经营指标都超出了我们原来的设计。当然,我们设计的时候是留有一定的余地。就资产规模而言,我们预计是到2010年达到 1000亿资产规模。现在看来,我们的进展还是快的。资产质量上,我们现在没有不良贷款,原来浙江商业银行遗留下来的少量不良资产清收也比预想的好。另外,效益也比我们预想的好,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6.80%。

  <21世纪>:当时浙商银行在拿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牌照之后,并没有急于布局全国,而是先在浙江做,这是什么原因?

  龚方乐:银行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内控的问题,银行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这一点尤为重要。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银行是有偿性的周转过程,银行贷款贷出去还必须要能收回来,而且还要增值地收回来。银行的难点就在这个地方,水平也体现在这方面。而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内控管理,包括体系、制度、人才等等,如此才能做到良好的内控。

  <21世纪>:浙商银行可谓白手起家,当初,你认为浙商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龚方乐:实际上,银行的生存主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假如风险控制能力好,生存没问题,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而且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也是不错的。那么,银行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业务品牌。这两个因素构成了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对此,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重点培育具有良好发展潜力而目前国内同业又较为薄弱的小企业、投资银行、公司财富管理等特色业务。因为在中高端个人客户和大企业业务方面,我们均存在网点、知名度和资金等劣势。

  <21世纪>:作为银监会小企业业务的试点行之一,浙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如何?

  龚方乐:针对小企业的特点,我们探索专业化经营,即专门经营机构、专门客户经理队伍和培训体系、专门创新组织和产品设计,同时配备专门的考核机制。

  截至2007年6月末,全行共有144名小企业业务客户经理,占当期全行全部授信客户经理的41%;小企业授信客户数1533家,占全行授信客户总数的52%;授信余额75.28亿元,占全行的27.51%;贷款质量优良,不良贷款余额为0。

  "三年无不良贷款"背后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从浙商银行第一家分行——宁波分行开业之后,总行就开始向分支行委派风险监控官,这是否与国内外一些大型银行实施的首席风险官制度比较类似?

  龚方乐:这与首席风险官制度还不一样。浙商银行的情况是,风险监控官由总行委派,实行垂直管理,对总行负责,主管派驻分支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但无审批权,只行使否决权,而审批权交给分支行。如果是按照国外银行的做法,首席风险官有审批权。

  我们这样做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因为分支机构是业务导向型的,风险管理放在第二位,其次是因为中国的情况和西方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环境区别——许多企业财务的信息不透明,以及一些中介机构的缺乏严肃性。由于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在此情况下,真正谁了解企业?从普遍意义上讲,一线的客户经理和分支银行的负责人才是真正了解企业的。

  基于分支行具有业务导向和熟悉企业信息的双重特点,我们规定,分支行行长在授权范围内,对风险监控官未否决的授信,行使否决或批准权,一经批准,分支行行长为风险的第一责任人,风险监控官为第二责任人,因为分支行行长更加了解情况;对风险监控官否决的授信,分支行行长不具有审批权。如此一来,实现了分支行与风险管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将二者捆绑起来。

  <21世纪>:类似这种风险垂直管理方式在别的业务条线上有没有?

  龚方乐:有的。纵向是分支行,横向上也已经向两个部门委派了风险监控官,分别是总行资金部和信息科技部,强化横向的风险统一管理。

  <21世纪>:浙商银行开业三年以来,未发生一笔不良贷款,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龚方乐:原因包括多个方面,第一是环境因素,我行是新银行且所处经营环境相对较好。二是机制保证,包括风险监控官制度、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等。三是政策引导,年度授信政策和适时的授信政策调整。四是有效管理,对风险事件的有效化解和举一反三。此外,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当然,我们还没有经过"大考"。

  细剖经济资本管理

  <21世纪>:目前,在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中,浙商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位居前列,这是否与你们的考核机制有关?你们现在还会给分支机构下达存贷款各项任务吗?

  龚方乐:对分支行、经营单位的考核,我们不再沿用传统的存贷款任务考核等做法,没有直接的存款任务、贷款任务和利润任务。从2006年开始,浙商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

  <21世纪>:你们是如何计算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并与考核挂钩?

  龚方乐:经济增加值是指经营单位创造的收益(账面利润),要和它占用的资本来比较。如果一个经营单位今年做了3亿元利润,而它的风险资产是100亿元 (风险资产是各项业务与对应的风险系数折算而成,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系数是50%),按照10%的资本占用率来计算,这个经营单位占用了10亿元的资本;再按照10%的经济资本成本率,它的经济资本成本是1亿元,则经济增加值=经营利润—经济资本成本,结果为2亿元(3亿—1亿),而经济资本回报率 =经济增加值/资本占用(2亿/10亿),即20%。

  假如说它这个3亿利润是500亿风险资产做出来的,那么500亿的风险资产要占用50亿的资本,50亿的资本成本是5亿,结果它还亏了2亿元。

  而总行给分支行的费用(包括营销费用等)就与经济增加值挂钩,这样就真正带来银行集约化经营的概念。在这种理念之下,银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优质企业不一定是我们的优质客户,有的甚至不能成为我们的客户。因为优质企业的要价太高,比如说要开1亿元的保函,银行收企业20万的手续费,但1亿元保函将占用1000万的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的成本就达到100万,即使不考虑人工成本,这笔业务还要亏80万。此外,优质客户的利率还要下浮等等,这些都不一定合算。

  <21世纪>: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浙商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龚方乐:表现为,存贷利差有所扩大,抵押担保率有所提高。而抵押担保率提高,风险度就会降低,对我们的风险管理也非常有利。反之,风险度越高,风险资产越大,资本占用越多,单位资本回报就低。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2007年上半年全行存贷款利差4.44%,较实施前的2005年提高0.61个百分点;2007年6月末,表内外资产敞口占比 31.69%,较2005年末下降2.40个百分点,其中,表外资产敞口占比13.26%,比2005年末下降12.71个百分点;今年6月末抵押率 45.35%,较2005年末提高15.2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

  面临"中考"

  <21世纪>:刚才你提到,浙商银行还没经过"大考",但现在开始遇到"中考"。"中考"和"大考"分别是指什么?

  龚方乐:"中考"有多种情况,主要是指基本面是好的,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形成明显的风险挑战。而"大考"是发生在经济全面回落的时候,比如说以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考时,我们允许资产质量上出现个别的不良;而大考时,就要比别的银行尽可能少出现不良。

  <21世纪>:面对"中考",你估计会给浙商银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龚方乐:为什么说是"中考"而不是"大考"呢?因为目前是行业结构调整,而经济起伏不会太大,但行业的结构变化肯定是有影响的。结构调整首先是"两高 "行业,这是一个很大的结构调整,大家不要轻视这个问题。第二是一些过剩行业。第三是出口,浙江的经济外向度较高,限制出口,出口退税减少,这对行业的影响很大,比如纺织行业。

  所以,这次结构调整对我们银行的资产质量提出很大的考验。我们三年没有发生不良贷款,看看能不能经过"中考"的考验。

  <21世纪>: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很大,资金非常紧张,浙商银行有无这种情况?

  龚方乐:存款是紧缺的,资金是宽松的。我国目前有存贷比管理,银行必须是有存款才能放贷款,而银行的资金如果是拆借的,就不能放贷款的,所以,对中小银行而言,存款的压力就大了,要放贷款,却没有存款。而资金压力不大,尤其是我们三年经营下来,其他银行对我们的授信越来越大,通过银行间的相互拆借,票据买卖和证券回购等,资金平衡已经不是问题。

  <21世纪>:你们对存款紧张有没有针对性的措施?

  龚方乐:没有特别的措施,只能渐进发展。逐步增加主动性负债,来保证我们业务的发展,如我们吸收邮储和保险公司的资金;另外,准备考虑发行金融债。

  计划年内完成增资扩股

  <21世纪>:第一个五年是打基础,那么,此后的五年,你们的是如何规划的?

  龚方乐:打基础的五年之后,第二个五年重点就是如何发展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业务。还包括网络拓展。我们考虑,到2008年底到2009年初,基本做到有形网络能够覆盖全国的主要城市。其中,年内基本完成浙江省内机构布局。浙江省外,今年新设3家,天津分行将于8月8日开业,上海分行筹建申请也已获得批准,西安分行的筹建申请也已被监管部门受理。

  <21世纪>:2006年末,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1.77%,今年6月末为9.47%,逐步逼近8%的监管标准,对此,如何解决资本约束问题?

  龚方乐:我们今年的计划是增资扩股。增资对象可能主要是针对原有股东,规模也还没有最后确定,因为还在方案论证阶段。

  <21世纪>:你们是不是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想法?希望是哪种类型的战投?

  龚方乐:我们自己正在论证引进战投的事情,目前一些投行也在帮助我们物色国际上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引进一个什么样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浙商银行会有比较好的帮助,如帮助我们做好中小企业业务,以及怎么解决今后一个同业竞争的问题。

  <21世纪>:增资正在做方案,引进战投正在论证,那么,上市如何打算?

  龚方乐:上市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时间表还谈不上。因为,我们今年经营下来才达到三年连续盈利的上市基本要求,可以说,现在连基本的门槛还不具备。

  <21世纪>:作为中小银行,浙商银行的专业化方向是什么?

  龚方乐:今后,我们希望像一架飞机,发展"一体两翼",即"一个主体,两个业务",一个主体就是我们现在的公司业务,两翼,即小企业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我们希望不断地把"两翼"做大,主体的比重缩小,然后飞机的速度加快,如果原来是亚音速的,那么要逐步达到音速、超音速。

  (本报记者郑小伶对此文亦有贡献)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08/375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押斗胜的鸡王
但斌 2007-08-10

  2007年8月10日,教我们《市场营销学》的柏唯良(Burgers.Willemp)教授在给我们授课的过程中提到不断上涨的中国股市,他用“鸡笼里的鸡”做比喻,形象地解释了股市为什么上涨的道理。

  如果将100只鸡关在一个笼子里,开始的时候一定天下大乱,只有等打斗的局面结束,有死去的、有柔弱的、取得平衡的时候,强者才更强。处于蛮荒时代的企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目前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基本成型并已渐渐走向品牌经营的时代,能留下来的企业开始有了好的收益与业绩。2007年6月30日以前上市的1364家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9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9.12%。这个业绩的取得,也许部分跟产业集中度的趋势有关,也许是支持股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这也是分析问题的一个角度。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有约35000家房地产企业。地产业有竞争和淘汰,宏观调控必然让许多小房地产商倒闭,以后能活得好的应该不超过100家,而这100家企业中的翘楚,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有最好的利润。

  类似房地产行业变化的趋势,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表现,最后,各行各业都会有斗赢的公鸡。谁是最后斗胜的公鸡,谁是鸡王?!也许谁就是未来最大的赢家!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10/376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国庆
但斌 2007-08-12 点击:

    [编者:看到网上有将本文作者列为但斌,本文应该为但国庆先生所写,特此声明]

    现在市场行情非常好,关心投资,关心股市和股票的人也比较多。其实从财富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的一生,特别是负责任的人生,都是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创富阶段,二是保值阶段,三是增值阶段,四是财富转移。而从投资的大品种来看,艺术品、古玩、字画,好地段的房子,好企业的股权都是能够保值增值的,这里重点谈一下有关股票投资方面的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全民炒股了,进入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赚钱,但是回顾资本市场的历史,以历史为镜来看看,投资市场所经历的事,可能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以美国一、二百年的历史来看,最成功的投资者是沃伦·巴菲特,但其一、二百年历史中,绝大部分却采取了与巴菲特完全不同的投资方式,比如看图形,听消息,看软件,跟庄等。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样的投资者几无成功者,包括江恩、李佛莫、艾略特、格兰维尔、王尔德等,包括在中国做庄的德隆,最后都没有太好的结果。究其原因,这样的交易是典型的零和游戏,零和游戏,短期来看,都有赚钱的可能,长期而言,趋于归零的。

    投资者若投资真正能够以史为鉴的话,就明白,历史上真正的财富管理,真正成功的投资不是来自于trade(交易),而是来自于investor(投资)。但是我们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在鼓励投资者做交易,去博取短期的、波段的收益。而我理解,不管是任何阶段,任何历史时期,甚至是任何国家,真正成功的投资,一定是源于一种最符合逻辑,最接近真理的理论指导,其实就是价值投资,即寻找真正物超所值的东西,尽量多去拥有它,伴随着它成长。价值投资为什么实际运用它的人很少呢?主要是知易行难,需要忍耐孤独、寂寞,抵制诱惑,真正做好价值投资一定需要一种信念,甚至说是信仰,并坚定地走下去。

    我想给大家说几个真实的投资故事,我认识一个南航的朋友,他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勤人员,工资不高,但是他从九十年代初,就一直坚持买一个股票,一直买了十几年,现在已经有接近二千万左右的市值,他买的就是深发展,无论深发展是60元,还是6元,只要有余钱,就坚定不移地买入。还有一个例子是2004年我参加万科的股东大会,在我旁边的一个十分不起眼的香港人。在那次股东会上,我才知道,他就是万科最大的流通股股东刘元生,从九十年代初总共投入400多万元,一直持有这十几年,现在的市值已经达到了十亿元以上了。

    我将这两个故事想告诉大家,实际上,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富人,是这么做投资的。有一份统计数据,全球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平均持股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大概占到60%以上,而资产超过亿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持股时间超过10年以上占到70%以上,我们耳熟能详的盖茨、巴菲特、李嘉诚、李兆基等,这些首富级的人物,那个不是持有自己公司股权几十年以上的呢?记得前段时间我看了一则娱乐新闻,讲张子怡的最新男朋友是美国时代华纳的最大个人持股者,别人都把它当作娱乐新闻,一看了之,但作为投资人,个人最大持股者,却给我太大的影响,试想我们看到的福布斯全球500富人榜,中国500富人榜,哪个不是自己公司最大的持股者呢,记得在盖茨与巴菲特的对话节目中,有这样一个词,“有实际意义的股份,或者说客观数量的股份”。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拥有那多的股权,但是以每一个的自身财力为限,试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去把自己的资金放到自己认为非常好的公司,一直长期去持有,分享企业的成长呢?

    有人说现在是大牛市,要涨多少年,要涨多少倍,或许很多人通过这两年的市场,赚了4倍、8倍甚至十几倍,但是大牛市过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有几个人清楚?这里我大家讲另外的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现在是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她当初是从中国台湾地区股市1000多点开始进入的,一直做到10000 点,入市50万的资金滚到了8000万,其实她在10000点的时候,就把股票全部抛了,手上握有的全是现金。因为担心股市过于疯狂,所以她 还是相对比较理智的,最后台湾股市上冲到12000点之上,三年多时间增值了160倍,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很惨,在台湾股市由12000点跌到7000点时,已经跌去5000多点了,按道理该反弹了吧,她又进去了,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灰烬。归其原因,我们客观地说,她还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又进场了,她当时自己就以为自己是股神了,可以掌控股市,股市不过是她的超级提款机而已。在此,我劝告大家,现在股市好,可能未来股市更好,但是如何清醒的看待股市,如何看待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个真正的投资者,我们并不比我们的前人更加聪明,更加勤奋,更加有思想。前人的许多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真正投资的成功,一定是与我们倾力投资的企业相关的,我们的父辈、祖辈可能比我们还要吃苦耐劳,但是他们没有好的时代背景,去让他们投资,如果放到过去的年代,我们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作为投资人我们很庆幸,有这样好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有好的企业能够让我们去投资。最后我想用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歌德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一个人的天赋再高,想获得一点真重要、真耐久的成绩,必须对外界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永不懈怠地埋头苦干,靠众人的喝彩、神秘的灵感或不诚实的手段根本做不到。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12/376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8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价值投资的内在逻辑
但斌 2007-08-13

价值投资的优势

《证券市场周刊》:做价值投资是不是需要相对闭塞一些,消息太多的人恐怕做不了吧?

但斌(深圳东方港湾):这倒不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你自己有主心骨,比如说巴菲特自己有信仰,谁告诉他明天加息,他没有什么反应的。还是你自己的这种抑制力、信仰和对投资的理解在起作用,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他一个什么东西就跟随别人的做法,这是大忌。

《证券市场周刊》:跟其他投资方式比较,做价值投资的优势在哪?

但斌:叔本华说人生总是在得不到时的痛苦与得到之后的厌倦之间徘徊,那这样的人其实总是有很多短期的目标,所以才会不断重复痛苦与厌倦。但是价值投资是一种信仰,是一生的、甚至是穿越几代人的一个目标,所以它是可以让人摆脱这种低级循环的。实际上一个价值投资者的一生会很沉稳,你要想让一笔财富穿越很多年的岁月,你更多的注意力就不会在这个短期的过程中。而这种对遥远岁月的判断和把握,会让你思考得更多、更深邃。

比如我一个朋友原来炒垃圾股,买呀买呀,一不留神变成第一大流通股了,后来亏得很厉害。现在他做价值投资,你看他生活很潇洒,去西藏、去非洲旅游,他开摩托车横穿沙漠,他说夜里我一个人躺在沙漠里面,万籁俱寂,我想想我的股票,我可以不去管它,很放心地十几天在外面玩。他已经不需要天天动脑筋去想股票短期走势,他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然后他做慈善,在思茅,现在改名叫普洱市,建立了一个希望小学。他设立了一个专门账户,我们帮他免费操作,这个帐户只要挣钱全部捐给希望小学。所以说价值投资这种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可以让各方都获益,而且大家都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

实际上价值投资的这种优势有内在逻辑性,它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资本市场里有两种规则,一种是零和游戏,就是我输你赢,跟去澳门赌博没什么两样。多数人都是按照这个规则在玩,听个消息,赚一把就走。但实际资本市场还有另一个非零和游戏的规则,比如万科总是在增长,是这个企业给你带来收益,谁赢了呢?企业赢,国家赢,投资者也赢,参与者都共同获益,这才是资本市场的本质。大家更多的是合作而非博弈,用不着互相算计。它的核心是靠企业的增长。

这种规则,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只要选对了企业,躺着就把钱赚了,而且你跟其他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像索罗斯确实很伟大,但是他在很多国家都不受欢迎。但是巴菲特呢,从政府到民间,每一个国家都欢迎他。巴菲特投资中石油,中石油请他来参加股东大会他没有来,那么中石油的管理层亲自去家里拜访他。如果十月份他能够成行来中国,我想他会受到极高规格的接待。就是说他是一个建设的力量、起一个积极的作用,他做的事符合资本市场的本质。

《证券市场周刊》:索罗斯似乎总是在挑起冲突。

但斌:单纯从赚钱的角度来说这也没有错,就是发现漏洞,然后冲上去。但是一个社会、一个人身上有弱点,你去指责他、打击他,他本能地会抵抗,这是天性。那你表扬他他总是高兴的,所以一个建设性的参与者更容易获得认同。从更大的、社会学的逻辑来说,巴菲特这种赚钱方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我觉得是这样。

好股票卖了难回头

《证券市场周刊》:最近的操作策略是怎么样的?

但斌:我们还是没变,基本上是来钱就买,买的股票也没多大变化。

《证券市场周刊》:“东方马拉松”信托项目里一共多少股票?

但斌:也就12个左右。

《证券市场周刊》:主要是哪些行业?

但斌:银行、保险、地产、消费。地产配了3个股票,银行2个。

《证券市场周刊》:信托项目里边的资金受“双10%”限制吧?

但斌:对,不过稍微好一点,是按照成本法计算的。

《证券市场周刊》:在东方港湾投资的整个过程中,卖出股票的情况多吗?

但斌:寥寥无几,深赤湾、盐田港,云南白药和张裕减持了不少,但是张裕B股没有卖,更早的时候还有深南电。其实这些股票的基本面还是不错,主要是估值原因。然后其它股票更有吸引力,就换一下。应该说我们运气也不错,基本上都是在最高点减持,换到更好的股票里面。

《证券市场周刊》:假如股票长期不卖,随着股价的上涨,会出现缺乏安全边际的问题吧?

但斌:如果真的能够发现非常伟大的企业,不断给我们惊喜,为什么要卖掉它?最好是永远不卖。但实际上在投资中,一个企业确实可能被高估,到底多少算高估?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是50倍的PE,连续三年增长50%,就变成15倍PE,如果它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这时候看就是低估了,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看远一些。

看远一些首先是心态上,你是不是价值投资。然后是判断能力上的问题。中国这一轮高速增长能持续多少年,这个你怎么判断?很多人一提黄金十年就想到股价上去了,其实它首先是经济增长、企业增长的一个判断。你要说真是黄金十年,就相当于台湾、新加坡、韩国、香港、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期的那个回报,那为什么不可以长期投资?起码现在还看不到这个经济增长有刹车的迹象,今年深圳税收据说增长了50%以上,税收都增长50%,你想想企业增长是什么样的情况。

再一个我们以前一直在说万科连续10年增长30%会怎样,那比如说中间有3年是100%增长,然后再回到30%,这个差别又很大。就是说像2007年这样的高增长也许不能持续太长,以后即使增长率回来一些,但仍然维持在一个稍高水平,那么这个成长还是很可观的。

《证券市场周刊》:但是现在个人投资者普遍感觉股价太高,没有特别安全的股票了。

但斌:熊市的时候有很多股票可以挑,打个比喻,就像打高尔夫球一样,很多球都倒到地上,可以不断地打,打飞一个以后还有。熊市里,如果错过茅台还有招商银行,错过招商银行还有万科。现在是打一个少一个,快打光了。

很多人“5.30”空仓了,他想球还会落在地上,还会让他有一个合适的位置打,但是恰恰相反,他想买的东西不断往上涨,他不想买的东西不断往下跌,他没有球可打。更可怕的是,如果他认为这些股票高估的假设是成立的,也许还能够等到这个球,如果事情的发展超出他的想象,真的100%增长连续3年,这个球就永远打不到了。

如果思维方式不变,或者是对于这个增长老是持怀疑态度,他永远打不着这个球。所以投资难在哪?长期投资坚持的是什么?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它长期发展的逻辑有没有一个合理判断,有了这样一个合理的判断,你才有机会打出好球,否则的话很遗憾。

《证券市场周刊》:茅台在达到百元之后,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沉寂。

但斌:去年茅台销售差不多是7000吨,相比茅台最终能够达到的产量,比如说4万、5 万吨,现在实际上只是一个零头。另外,将来10年、20年当中,茅台提价能提多少?所以除了这个企业的经营、产量增长之外,它还有自然增长,能够提价抵御通货膨胀。实际上从投资来说,你能够抵御通货膨胀,某种意义上就胜出了。人们往往高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性,低估了人类繁衍的持久性与未来久远岁月的影响力。我们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眼前的东西,不愿多想20年后的事情。比如说七几年,茅台7块钱一瓶,那时候打死你也不会想到它变成700块钱。那现在让你想 20年以后,你敢想吗?

《证券市场周刊》:对招商银行怎么看?

但斌:招行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讨论高估低估的问题。还是从大的背景角度来看,第一次接受你们采访的时候,招行市值大概是1200亿,现在招商银行4000 多亿市值,也就是500多亿美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21%。假如我有钱,我现在愿意拿出多少钱来控股招商银行?假如我是美国比较大的金融集团,我拿出 100多亿美金,就能够控制一个未来10年、20年有可能中国盈利最好的一个商业银行,我干不干?换句话说,招商银行能够这样便宜卖给他们吗?这是个判断的角度问题。而且说老实话,这个银行只需要在中国做业务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经济体规模足够大。

谁也不能阻挡13亿人追求幸福

《证券市场周刊》:该怎样看待股市过热对工业精神的损害?

但斌:我觉得应该分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最近一年多的这种涨法确实有些不正常、不可能持久。但另一方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对全民的财富观念的再教育。只有这种东西才能唤起全民的觉醒,包括现在猪肉涨价很多人突然对通货膨胀有感觉了。实际上过去6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是1000%,英国是 4000%,这种通货膨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好了,那我怎样来抵抗通货膨胀,通过什么方式保值增值、延续财富?实际上是一个全民的再教育。

说到工业精神,我的理解,可能在某一阶段会出现异常现象,挪一部分资金出去做短平快的事情;但真正的企业家他怎么可能去做这个事情?他要投资也是请专家来做,比如华为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股市热了才过来、冷了就撤出的人不会是价值投资者,一般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进来炒一把只能是短期的,真正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家他自身能够抵御这个东西,而资本市场长期发展靠的就是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所以说工业精神可能在股市过热的某个阶段看起来有点失落,但这个社会不会失去这种企业家精神。

《证券市场周刊》:您对中国经济增长很乐观吧?

但斌: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将来回归到经济大国的行列是很正常的。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好像中国变得这么强大是不可思议的,这其实是一个常识错误。你看中国和国外从硬件上来说,实际上差别已经不大了,要是给中国20年的机会,中国真的会成为很了不起的国家,这是我的强烈感觉。这期间一定会有一些最好的企业,它理应高于社会平均增长的水平,会有一些伟大的公司不断给我们惊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你该做什么呢?那就是挑最好的企业,做完这10年、 20年的时间,就这么简单。至于它能涨多少你是不知道的,谁都不知道,问题是你挑的这个东西能不能走过这10年、20年,如果能走过你就赢了。所以说大环境是很重要的。巴菲特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他生在美国,他这几十年正好是美国蓬勃发展的几十年,这肯定是有关系的。

你看那个片子《大国崛起》,近代的一些国家,都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这种便利,资金的流入,提供了更多可供建设的资源,导致一个一个国家的兴起,可以肯定地说,资本市场在中国崛起当中一定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今天(2007年8月9日)正好沪深股票总市值21.1466万亿首超GDP,2006我国GDP总额为21.087万亿,这应该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另外一点,中国还不是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像这种并购,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根本的变化。

《证券市场周刊》:消费主义的兴起对经济增长也起了很大作用吧?

但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13亿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这种强烈的愿望超过任何一个时代。中华民族压抑了几千年了,这样一个强烈的追求生活幸福的愿望,在此刻爆发了,压都压不住。包括股市上涨带来的对理财、对财富的重新认识,都是一个正面的东西。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13/376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因参加平安2007中期业绩公布及分析师午餐会起的联想
但斌 2007-08-18

  10点15分坐上往中环的船。从海上回望深圳,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其繁华远超过对面的香港元朗。想当年,追求幸福生活的偷渡者正是从蛇口下海,经过眼前的这片海域游往屯门,而如今这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如果是晴朗的夜晚,在香港元朗从深圳湾遥望深圳,你也许会对这个不停产生巨大变化的城市充满惊奇与眷恋。

    11点15分到中环码头,本想一路走一路看香港的景致与人文,香港的路牌非常清楚,城市设计极为人性化,问路一般人们都会很热情地帮助你,但耐不住朋友谢先生的盛情,只能坐车让他送我到港岛的香格里拉酒店。到5楼B厅,正好遇到平安保险相熟的朋友,未登记她帮我拿了一个同声翻译器,步入会场落坐。不久陆续人到,与2004年参加股东会情形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们这一桌大陆来的投资者占了一半还多,不像早年孤零零仿佛就我一个外人。中国的金融业相比贸易、三来一补的企业以及做实业的应该是开放较晚的。以研究报告为例,目前我们很少能读到境外大行的中文研究报告.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与股票市场市值的增长,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像日本的投资者经常读境外大行的日语报告一样,读到专门用中文书写的重量级研究报告。当然,这样国内的股票研究机构,将面临直接而严峻的挑战,充分竞争总是会给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带来收益。

  12点20分平安保险的高管就坐主席台,主席台除马明哲是土鳖外,其它全是喝洋墨水的。平安保险高管构成应该是马明哲先生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道德方面的风险。马明哲先生应该是中国金融界比较早、放眼看世界的人,当然,他能在平安贯彻他的想法并能坚持实践,也与他对中国官僚文化的领悟与把握密不可分。他身处中国巨变的大背景下,20多年不倒,能如此游刃有余又持有理想,非常不容易、让人极为敬佩!

  平安2007中期业绩公布及分析师午餐会12点30分开始,非常准时,不像我晚上刚刚与会的联办组织的 “中国证券市场18周年庆典”活动,说是17点30分开始,推后了差不多1个小时。在“守时”方面,我们确实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12点30分平安保险的高管开始进行2007年中期业绩的发布会,马明哲先生用流利的英语发言。我的一个君安同事,早年和马明哲先生是一个车队的,据他说:“还是他将马明哲先生招进车队开车的”。如果属实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马明哲先生是多么的了不起。马明哲先生能从一个司机成长为中国最具国际视野的保险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所面临的挑战、付出的艰苦努力甚至被怀疑与嫉妒,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每次听到平安保险的司歌——“......诚实、信任、进取、成就,我们的心愿永远不变。让每一个早晨与平安相见,人生拥有温馨的家园,让每一颗心灵与平安相连,生命书写辉煌的诗篇......越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踏平了多少坎坎坷坷,群星已汇成灿烂星座,明天的拼搏是永恒执着。啊,相聚在今天,啊,群星正闪烁......”我都很有感觉,歌词中的某些句子也许正是马明哲先生的人生追求与写照。从马明哲先生,也让我想起从未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但并未妨碍他执掌世界上规模第三的金融巨头的汇丰前任董事局主席庞约翰先生,在清华听过一次他的EMBA班演讲——从轮船的服务生开始他灿烂的职业生涯。保持梦想,永不放弃,命运的惠顾,这可能就是人类中极少数人如此有成就的原因。绝大多数人遇到逆境挣扎一番,不行就会颓废,只有有信念、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才能有新的生命、新的开始,才有人格魅力让我们敬仰。

  这个会在香港召开的同时,也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上海厅进行同步视频会议。提问环节,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与上海两地人员的差别,以前没有机会让我们比较:提问题的角度、方式(上海方提问题的口头谗是领导如何)、着装、修养、幽默程度等等,随着更多的海龟股回游中国,这方面的交流一定与日剧增。

  而今天香港这边有意思的是快到下午2点,我们这桌的香港人几乎走光。股市连续大跌,让他们魂不守舍。这次会议安排在12:30——14:00这段时间召开,不知是否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全球股市危机有关。听香港的朋友讲,这样的下跌肯定会让做窝轮、透支与垃圾股交易的人死掉一批。遇到这样的事,透支盘容易引发连续止损交易,对面临不断赎回的各类基金挑战显而易见,甚至由此引起的信贷紧缩,将冲击各类依赖低息贷款的活动,从私人股本并购到对冲基金的举债交易战略。不过,这都是金融岁月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相信这不久又会成为历史,人类有很强的创新与修复危机的能力,危机总会过去,我深信!而对没有用金融杠杆的投资者来说,持有最优质的企业与稳定的心态或许就是渡过难关的保障。

  14点10分从金钟开始往深圳走,上地铁下地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到了2007年8月15日开通的深圳福田口岸。据说益田路地下的枢纽工程搞好后,深港两地旅客一地两检,坐上高速列车仅需30分钟即可互达市中心区。从深圳到香港、从香港到深圳,你可以感受到这世界变化真快。最近有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已向中央政府申请,向为数约200万的所有深圳户籍人口,发出可多次赴港的电子入境卡,让深圳人可随时使用e通道赴港旅游消费,消息称若申请得到中央支持,最快可于今年10月的特首施政报告中宣布,分阶段付诸实行。让深圳户籍人口自由赴港,等于把深圳变成香港的后院,全中国尖端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目前已会聚在深圳,他们若可以手持电子卡用e通道随时赴港消闲、购物、投资、置业,建立人际网络,一有机会便可透过专才、优才或投资移民等计划,正式融入香港,香港的竞争优势将可和深圳结合起来。

  当年,许多人宁愿失去生命也要泅海偷渡,当年的小渔村——深圳今夜的灯火与中国660个城市一样璀璨。也许20年后,港深一体真得会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那时候我的祖国又会成为什麽样呢?愿上天祝福我们!

[备注:本文只是笔者个人的随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特此声明                            但斌2007年8月17、18日]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18/376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致加西亚的信--阿尔伯特.哈伯德
但斌 2007-08-22
   
在所有与古巴有关的事情中,有一个人常常令我无法忘怀。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马上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建立合作关系。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推荐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

  于是,他们将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将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打封,吊在胸口藏好,如何在3个星期之后,徒步穿越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将信交到加西亚手上——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

  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没有人能经营好这样的企业——虽然需要众多人手,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碌碌无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根本不用心。

  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强迫他们做事,或者,请上帝创造奇迹,派一名天使相助,否则,这些人什么也做不了。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

  此刻你正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职员在等待安排任务。你将其中一位叫过来,吩咐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

  他会静静地回答:“好的,先生。”然后立即去执行吗?

  我敢说他绝对不会,他会用满脸狐疑的神色盯着你,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去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如何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回来告诉你,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当然,我也许会输掉赌注,但是根据平均率法则,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真的,如果你很聪明,就不应该对你的“助理”解释,克里吉奥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面带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

  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意志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将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界。

  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为别人服务呢?

  乍看起来,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以分担工作的人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有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认为这些都无所谓。

  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你看那个职员。”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

  “看到了,怎么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但是,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也可能中途走进一家酒吧。而到了闹市区,他甚至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来干什么的。”

  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许多人对那些“收入微薄而毫无出头之日”以及“但求温饱却无家可归”的人表示同情,同时将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

  但是,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如何一直到白发苍苍,都无法使那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勤奋起来;也没有人谈及,有些雇主如何持久而耐心地希望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员工,使他们能振作起来。

  在每家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些常规性的调整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纳新的成员。无论业务如何繁忙,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的时候,这种整顿才会有明显的效果——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缺乏才干的人,都被摈弃在工厂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会留住那些最优秀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是却缺乏自己独立创业的能力,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丝毫价值,因为他总是偏执地怀疑自己的老板在压榨他,或者有压榨他的意图。他既没有能力指挥他人,也没有勇气接受他人的指挥。如果你让他“送封信给加西亚”,他的回答极有可能是:“你自己去吧。”

  我知道,与那些四肢残缺的人相比,这种思想不健全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我们应该对那些用毕生精力去经营一家大企业的人表示同情和敬意: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漫不经心、拖拖拉拉、被动偷懒、不知感恩的员工有一份工作而日增白发。许多员工不愿意想一想,如果没有老板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他们将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不过,即使整个世界变成一座贫民窟,我也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公道话——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引众人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从成功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和衣服以外,一无所有。我曾为了一日三餐而为他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深知两方面的种种酸甜苦辣。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赞美的,衣衫褴缕更不值得骄傲;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

   我钦佩那些无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笨的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

  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

  这种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他们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822/377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5000点我们在思考什么?-- 钟兆民
2007-09-03

    上证指数于今年8月23日收在5000点以上,股市市值达20多万亿,超越了GDP总量,证券化率达到100%。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里程碑。但在此关键时刻,许多投资者纷纷来电交流和咨询,希望知道我们在思考什么?下一步我们的投资策略是什么?针对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些阐述:1. 关于市场问题  2. 关于估值问题 3. 我们的投资策略.


    1.关于市场问题

    在西方投资经典中,市场常被称作“市场先生”,市场先生通常是喜怒无常的,悲观时,极度悲观,例如,2005年在998的低位。而现在又极度亢奋,两年多时间指数长了四五倍。投资者关心的是未来市场是如何变化?

    十年前,我有幸师从期货大师斯坦列·克罗(Stanley kroll),(在John Train的著作《金钱的主人》中巴菲特排名第一,克罗排名第五,可见他也是非平凡之辈。)在美联社的一次投资研讨会上,我问他“美元对日元汇率未来的走势如何?”他坚定地回答“I don’t know”(我不知道)。当时我绝对是他的fans(粉丝),这一回答对我有如当头一棒,但也让我思考良久,而且终生难忘!大师们是靠投资哲学与策略取胜,而不是靠预测取胜的。彼得·林奇曾说:福布斯榜上四百个富豪没有一个是靠预测起家的,巴菲特也说自己不是宏观分析师,也不是市场分析专家,而是企业分析师。所以简而言之,未来市场会如何,短期而言, 我们也不知道。但长期而言我们对我们选择的企业,中国证券市场,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投资者关键在于知道自己什么不知道。


    2.关于估值问题

    投资者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投资的上市公司目前高估了吗?

估值严格的投资定义是企业剩余年限可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估值公式中涉及折现率的选择,企业现金流和未来成长参数。所以估值通常不是精确值。

    理论上讲,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是最理想的投资决策。但是企业是动态的,未来的盈利和成长性很难精确判断,所以要精确地经常地做出上述“理想的投资”是十分困难的。其实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管理的公司明年盈利也无法精确知道,只能有大概的估计。估值问题我能给予的答案是:静态地相对于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年业绩和2007年上半业绩,平均而言,肯定高估了。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已知上市公司业绩,及对未来成长性的预估,我们目前仍然认为“坚定地持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短期高估的股票,也未必股价一定是下跌,当未来利润上升时,股价又会变为合理甚至低估了!

    我们对于企业估值态度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假如能精确地估值,赚钱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可能资本市场也不存在了。


    3.我们目前的投资策略

    有了前面关于市场问题,和估值问题的讨论,就会演绎出我们目前我们的投资策略:

    对于经营层面十分良性的企业,假如当初我们投资时的价格又在合理估值区域内,我们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投资中最简单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BUY AND HOLD IT),实际上有经验的投资者一定会知道长期持有是多么的艰难和充满挑战。

    经常买进卖出是十分困难的事,芒格都说:这太难了,他愿意承受好企业,深度甚至50%以上的调整。

    我们只在三种情况下卖出股份:

    A. 企业十分高估了(估值是很难的工作,但我们会尽力去改进我们的评估技术);B .企业经营变糟了 ;C. 发现更好的投资目标。长期而言: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发现杰出的公司,在合理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这是原则性问题,战略层面的问题。但相对于前面的战略, “高抛低吸”会给我们投资带来“锦上添花”的效应,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投资策略,我们希望首先要确保战略上的正确,然后再追求战术上的完善。

    在5000点我们是这样思考的,投资便是不断思考与决策的过程。希望投资者与我们一起一直这样思考下去,感受投资的艰难,也享受投资的快乐!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80319/411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财富公式中的三个参数--钟兆民
但斌 2007-09-0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民族追求财富的热情得以充分调动, 激情得以充分释放, 但是财富是长了腿的,她最终会与道德与理性走到一起。

    假如我们理解了财富积累的规律,同时又付诸行动,财富会选择你做长期的伙伴;长期来看,财富的积累与三个参数密切相关:你拥有和准备投入的资本(用I代表),资本每年的复合回报率(用R%代表),你可以持续获得正回报的时间是多少年(用N代表),所以你长期积累的财富(用F代表)是:

F  =  I ×(1+R%)× (1+R%)×……× (1+R%) = I ×(1+R%)N

    我们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 通常只有工资收入, 省吃俭用, 才能积累少量的资本(I),所以资本的早期积累是最艰难的。但是年轻最大的优势是你有很多时间,尽早开始学习投资理财,将会终生受益。巴费特曾经幽默地说他七岁才开始投资,很遗憾以前的时间都被浪费了。我们很推崇一些家长很早就给孩子投资理财教育。

    关于第二参数R%,投资者力求高回报是合情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

关于第三个参数, 长期而言,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I和R是你财富公式中的乘数, 而N 是财富公式中的“幂”。长期投资便是追求“幂”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 财富积累的规则是:加法优于减法(不亏损是财富第一准则);乘法优于加法,所以要努力提高你的年回报率;但“幂”则是威力最大的财富武器,复利是爆炸性的。

    理解了财富公式中的三个参数,又理性地善待她,财富一定会与你长相守的!

最后我用我友人的一句话与大家互勉: “长期投资就是简单道理,深刻理解,坚持做到”,难在坚持!

2007年08月25日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03/378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高估 坚持与商业模式的选择随想
但斌 2007-09-07
   
    4年前,当茅台30元的时候,假如涨到40元,一般人会认为它高估;今天涨到5万至8万人民币一平方米的深圳顶级高层豪宅,4年前卖的时候,7000、 8000一平方米,如果它当时叫价10000一平方米,一般人也会认为它不值这个价钱。但一个标的物到底值多少钱,包括我们正在估值的东西,只有未来的岁月才能证明。

    但未来是什么?长期看,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甚至包括人类。月亮会在约10亿年后脱离地球,北极冰雪之地会成为沙漠,如果那时还有人类、也会消亡!在可见的未来,人类还能繁衍,据科学家分析,地球上生物的繁盛与衰落遵从着一个长度大约为6200万年相对固定的周期,平均每3000万年,地球物种就会遭遇大规模毁灭。3000万年,足够我们持续千秋万代,但问题是:我们往往低估自然法则在万物中的重要性,而高估了自己或生活着的当代人的重要性。我们对企业的估值,是从1代人、10代人、100代人的角度,还是只是1年、3年、5年?

    在今年berkshire-hathaway股东大会上,一位来自慕尼黑的投资者在第2提问区问巴菲特先生:你能不能点醒一下我们投资时是怎么决定内在价值的?你是用什么样的数量方法?巴菲特幽默的回答:我明白你的问题,但要装不明白,由查理来回答。芒格回答:在尝试决定内在价值、安全边际等,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你需要一个多重的方法。我觉得你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者不会比你成为一个鸟类学家来的快。在我理解,此类问题根本没有答案,从1年到1代人甚至更久远的岁月,思考的哲学体系完完全全不一样......每个人的答案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天赋与思想的极限......

    2007年9月6日晚上,一位朋友问我:什么样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我回答说:坚持就是最好的投资!以房地产住宅投资为例,如果有能力,你只需要凭常识,买入一个国家中最核心城市的房子,然后挑选城市中或靠海、靠江、靠湖、靠山、靠公园等风景极致之最贵的房子,不要担心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期,多考虑几代人的事,坚持就是福址。

    就股票投资,以专注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持有伟大的企业,回馈更惊人。如果一个家族,从1896年道琼斯指数第一次发布时,每年用“定投法”选择性买入构成指数的股票,无论是经历战争时期还是处于经济萧条期,历经111年,绝对可以让这个坚持信仰的家族富可敌国。但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想这样坚持,要经历什麽样的心灵折磨呢?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股票市场关闭前,他们要做出决定是否回避可能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重大战争,还是要继续买进;1929-1933年当股票跌了89%时,这个家族也要面临同样的选择--在有史以来最残酷的经济危机面前,是要保留家族仅存的果实还是要持续买进?在珍珠港受袭、美国要参与前途未卜的二次世界大战时,还要面临痛苦的抉择。

    人类的历史有必然也有偶然,如果希特勒的德国早美国拥有原子弹,也许人类历史就将改写。看看人类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每隔十几年就要发生的历史性事件会不断冲击考验这个家族的信念。一个人的投资在有限的生命中,也许可以赶上风调雨顺的好时光,但如果让一笔财富永续的穿越各个时代,有些事情就无法避免,唯一的路——你只能迎头而上不退缩回避,勇于经受苦难与艰辛的岁月......

    为什么要在苦难与繁荣的岁月中坚持?因为这是利益最大化的保证!上帝没有赐给人类在所有的时间知道所有事情的能力,但上帝赐给了我们短视与远见、软弱与坚强,赐给了我们所有好的与坏的天性。我们努力锤炼自己,就是想让自己的美德更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与事业之中。

    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告诉我们,长期持有卓越的企业会有多么美好的未来。我们尝试着让我们的伙伴,和我们一样有信心、有理想,相信未来。我们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客户坚定的支持,否则,即使是最佳的投资策略,也无法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巴菲特于1969年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因为他厌倦了作为合伙公司的投资者带给他的压力,他选择了自己收购企业,自由决定投资方向与投资策略。

    1969年巴菲特向他的投资合伙人推荐了平均持股周期在10年以上的红杉(Sequoia)伙伴基金,那些转投红杉基金的投资者,有些选择了离开,而那些在艰苦环境下仍然认同这种非主流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者,最后获得了丰硕的回报。有许多朋友讲,资产管理是不能选择长期投资的,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的委托者,眼光未必那么遥远。罗斯福总统曾说过:“最佳总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精心选用一些优秀人才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并约束自己,避免干预他们的工作”。

    我们多么希望,东方港湾的伙伴都是罗斯福总统所说的“最佳总裁”,因为我们深信这是财富管理的长远利益之所在。

但斌2007年9月7日随笔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07/378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有感深圳发展银行的新业务
但斌 2007-09-10

    老股民多数都对深圳发展银行有种怀旧的感情,我也不例外,1996年也在000001身上赚了些钱。许多深圳人靠着它攫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前些天一个想与我们合作的“准客户”来,很自豪地告诉我,他还有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原始凭证......

    近些年,没有投资发展银行,但“旧情”让我们持续关注它的业务发展。2004年年底,当美国新桥投资(Newbridge Capital)最终以12.35亿元的代价获得深发展17.89%相对控股权时,我们寄希望它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所以,只要有时间,每次深发展开投资者见面会与股东大会,都会去。一方面是关注企业本身的业务进展,另一方面是关注一个国际化管理团队,怎样面对内外的竞争?怎样思考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对法兰克·纽曼先生--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印象深刻,温文尔雅、内敛、智慧。每次见面会,老人都颇有耐心地向投资者答疑,我们的问题则集中在他怎样思考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深发展国际管理团队上任伊始,首先提出的就是“One Bank”理念。其要诀是深发展要做一家统一的银行,总行和各分支机构要处于统一的管理平台上,遵循一致、标准的控制体系。与此适应,深发展实施了内控制度的变革,构建垂直化的财务和风险管理模式。另外也灌输平等的精神与意识,听在深发展稽核部门工作的一个朋友介绍,原来在深圳中心区发展兴苑的房屋分配是按照级别,新桥来了后,改为抽签决定,所以他们这层的员工觉得工作着有希望。

    深发展在变化。2005年9月,深发展与全球消费金融巨头GE Money签署了《认购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GE Money将向深发展投入总认股金额1亿美元,占股近7%。牵手GE,可能为深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以前的印象,新业务招商银行比较超前,但新桥入主的这几年,至少在深圳,你能明显感受到深发展的炯炯逼人之势。

  如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推出的前景广阔“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力求打造“贸易融资专业银行”形象。“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稳固和流转畅顺,有利于供应链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以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的、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2006年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借鉴国际惯例,推出的“双周供”的房贷业务。“双周供”,即每两周还款一次,由此可以节约利息支出。以50万元住房按揭贷款为例,按30年贷款期限、6.12%基准利率计算,按照传统等月本息还款方式,每月还款额为3036元;如选择“双周供”,还款1518元,在月还款额相同情况下可以节约115186元的利息支出,节息比高达19.42%;总还款期也从30年减少到只需24.7年。这款旨在降低个人还贷总额、减少还款时间的房贷新品,势必让深发展立于深圳房贷市场房贷客户争夺战的有利位置。它不仅可以使深发展加速本金的还款频率,缩短还款期限,节约客户对银行资金的实际占用,还可以吸引到其他银行的客户;

    2006年10月27日,由GE Money搭桥,深发展与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合作推出双币种联名信用卡——沃尔玛畅享卡,并由GE Money为该卡提供支持系统,而沃尔玛正是GE Money全球零售卡项目的合作伙伴。这个周末,2007年9月8日去深圳山姆会员店购物,买单处看到工作人员在长长的人龙前推销沃尔玛畅享卡。1%的现金回馈,还是吸引不少人去开卡。深发展已经在与GE Money进行包括房贷集中化项目、财富管理等多个项目的合作。同时GE Money已经参与到深发展银行管理系统的整合之中,深发展的内控与稽核系统已经提高到业内最高水平并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肯定。

    美国新桥投资是一个由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布兰投资公司发起设立的私人权益资本。对权益投资公司而言,在短的时间获取高的投资回报可能是其最高目标。但从深圳发展银行展现的面貌来看,新桥管理团队是有战略眼光、丰富经验和极高的管理水平,他们也为深发展确定了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新桥与GE Money身上,看到了外资致力于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与创新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但从竞争的角度看,当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时候,当金融服务领域真正的战斗打响时,中国的商业银行能否及时应变,不断擎出自己创新的产品与武器以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呢?

但斌2007年9月10日随笔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10/378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巴菲特:华尔街成功暗语(转载)
但斌 2007-09-15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15/379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难以复制的沃伦.巴菲特
但斌 2007-09-23

  “经历过无数次的沉浮,我们最终取得了成功。”沃伦.巴菲特有资格用古罗马诗人沃格尔的著名诗句回顾过去。但后人如果以巴菲特为榜样,想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1956年,沃伦·巴菲特在丛林大街,用租金100美元租了一间房子,开始经营合伙公司,其管理的资产是10.5万美元。作为投资经理,巴菲特不告诉合伙人他买卖什么股票,怎样经营公司,他每年收取赢利额的25%作为个人所得。那个时候,巴菲特经常到城里游说别人,主要是医生,加入他的合伙公司,当然,我们可以想象他可能曾经遭受的质疑与“白眼”。这个阶段的巴菲特是容易复制的,无论他的商业模式还是投资的方式,中国目前很多以股票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公司都在重复走这条道路。

  1965年,巴菲特收购濒临破产的价格极其低廉的“抽剩的雪茄烟头”型的伯克希尔纺织公司。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是巴菲特开始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他第一次失败的经历,他最后不得不将纺织品公司业务廉价卖给了别人。《华尔街日报》曾评价,“这是少数几个让巴菲特赔钱的商业之一。”国内有些朋友,有的已收购有上市公司,曾有朋友告诉我他就是想从收购上市公司开始复制巴菲特的神奇......不过,巴菲特先生承认了自己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的错误。当年年度报告中记载着这么一段话:“我知道这是一桩很难做的生意……当时的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无知。现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训。”

  吸取很多教训,从“傲慢自大”变得谦逊的37岁的巴菲特先生,由此,开始了一段人们可能永远无法复制的真正传奇投资经历。1967年3月伯克希尔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其合计拥有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组合。至此,伯克希尔公司抛弃了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1968 年,国民赔偿公司保费浮存金收入2000万美元(浮存金是一项保险公司持有但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他投资之上。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并不足以因应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巴菲特利用保险公司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操作。1969年年底,巴菲特清算并解散了拥有100名股东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其合伙人的应得资产以伯克希尔股份的形式支付。

    整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1976年下半年伯克希尔买进了大量的盖可股份,到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由于盖可不断回购公司的股份,15年后,伯克希尔在盖可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

  自伯克希尔1967年全力投资保险业以来,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每年以20%多的复合成长率增加。从1968年底浮存金2000万美元,到2006年年底时,浮存金已达到509亿美元,这些浮存金大部分时间的成本为零,甚至是负的,2002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成本只有1%。如此低的资金成本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梦想,当然,他的伟大成就并非靠“垄断”的保险业得来,他还需要凭智慧、经验、直觉和勇气在正确的方向上运用财富,购买并长期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迪士尼、吉列刀片、麦当劳及花旗银行等许多伟大公司的股票,让巴菲特一手创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经过了40年的风雨后屹立至今。

    环绕在沃伦.巴菲特身上的财富传奇,让无数人侧目。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正直、谦逊、远见、洞察力、阅读和思考、坚毅的性格与面对压力下的沉着,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复制他,特别是其1967年以后运用的商业模式。在我理解中国真正贴近巴菲特的人是热爱思考、极有远见的平安保险董事局主席马明哲先生,但可惜我们无法复制导致巴菲特之伟大的人文、社会、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

但斌20070922随笔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23/379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马明哲在平安金融学院的讲话(一)
但斌 2007-09-26  

    各位在座的、电视机前的平安同事们:

    早上好!(好!)不够响亮。早上好(好)。我们这个会堂空间太大了,层高应该接近有二十米,声音很难集中。再问一句,大家在我们平安自己的金融学院开会,感觉好不好?(好)肯定好(笑)。

    开会前,我问一些同事,住自己的金融学院感觉如何。大家反映各方面都很好,只有一样,床太小。对不起,因为是日本人设计的。(笑)我们学院的装修设计请的是日本最大的设计公司“日本建设”负责的,每一方每一寸都很精确。这也体现出日本人做事的风格和精神。不过,学院毕竟不是大酒店,作为培训用的宿舍,床的这种宽度还是合适的。

    前些天,我在学院附近的一个球场,陪几个国际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打球,谁知突然下起大雨。我建议到附近的平安金融学院参观,“离球场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啊,你们的金融学院就建在这里啊?”几位基金经理显得有些惊讶。参观结束后,几位基金经理一直沉默。我很纳闷,他们在想什么呢?我问其中一位在行内十分知名的基金经理,对我们的金融学院是什么感觉。他反问我,“汇丰和花旗来过吗?”我说还没有。“不能让他们来,一旦他们看了,马上会非常警觉,肯定会认为平安在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成为他们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位曾在麦肯锡、高盛、所罗门美邦任职的基金经理继续说,“第二感觉呢,你们应该请一些国际投资者来看看,他们对平安将更加充满信心。”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么现代化的学院表现出公司对员工的一种承诺,以及公司对长期发展的一种信心。”我们敢骄傲地说,相信在座,和将来有机会来培训的同事,置身于平安金融学院,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回到今天我们讲话的主题。据说会前就有些同事在猜测,董事长今年的发言主题是什么,有一位资深同仁说:一定还是“我们别无选择”。其它同事问为什么,他说,“才讲了三集嘛,电视连续剧起码要播上二十集”(笑)。果然,被他说中了。我们今天讲第四集,(笑)我沿用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理念,我们能够把这几年的关键思想和核心理信念,讲深讲透,达成共识,比讲任何其它内容都更重要。

    今天我的讲话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各位分享两件事情;第二部分,谈谈我们对国际领先四个字的理解;第三部分,谈谈我们的选择。

    第一部分:两件事情

    首先是两件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感触的故事。第一,是公司市值突破一仟亿元。一仟亿的市值来之不易,它让平安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里,名列市值最高的前二十位,与我们熟悉的和黄、长江实业站在了同一行列。而且,以当天收市价计算,平安股票的市盈率超过30倍,市净率是3.7倍,这两项指标都达到了全球保险业平均水平的2.5倍,在全球金融类上市公司中也是最高的。其中,P/B(也就是市净率)3.7倍,这意味着什么呢?市净率是股价除以公司的净资产的倍数,说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可能性的看法。倍数越高,说明投资越看好。汇丰、花旗、AIG目前只有2倍,ING是1.8倍,而平安高达3.7 倍,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平安的发展潜力都非常乐观。这个数字令人自豪,但也使我们感到压力倍增。这说明投资者对平安的品质和素质,特别是对平安未来的增长信心十足。

    当然,股市的起起伏伏,我们并不太在乎。但无论如何,这是平安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我们所有同事都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所有平安人的骄傲。可以说,我们用十八年时间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千亿市值的公司,我们用一千亿市值证明,平安过去所走的路是正确的。

    回顾平安的历史,在座的一些同事应该还有印象,1995年的时候,我曾向公司1000名员工赠送了一本书,每本书里都附了一封短信。今天我抽取信中的一段和大家重温一下:“在这个处于社会重大变革的非常时期,聚集在平安旗帜下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比国泰人寿更壮观的奇迹。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希望同样的历史,由平安人来创造。”这本书的名字是《亿兆传奇》,讲的是台湾国泰人寿创业发展历程。国泰用三十年时间,成长为台湾最大的保险企业,总资产达到近3500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000亿元左右)。十年前,国泰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平安的资产才只有76亿。时至今日,平安总资产已经达到3000多亿人民币(折算成新台币是1.2兆)。国泰2005年总资产大约是4600多亿人民币,但这包括他们所收购的数家银行的资产,如果单纯按保险业务计,剔除银行资产后,国泰的总资产是和平安相差不多的;从公司市值看,国泰是1155亿人民币,平安在上周五攀升到了1105亿,相差不大。今天,站在平安金融学院的讲台上,我回想起《亿兆传奇》中讲的一个故事。20多年前,国泰在其注册资本只有2000万的时候,举资3000万建立了国泰培训学院,这等气魄令人叹服。对员工培训给予这么大的投入,充分表现出国泰对员工的承诺之重,眼光之长远,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和影响。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崭新美丽的培训学院。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使命和第一要务,是将知识转化为员工的价值,成为成就我们共同事业梦想的平台。

十年前的梦想和希望,我们终于实现了。对于未来,我们还有更高更远的期望和抱负。立足于现有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目标,我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做得到,我们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回顾公司成立至今的历史,我们都做到了什么?除了1千亿的公司市值,我们的员工及代理人人数共计达到了25万,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点有3000多个,客户累积超过了3000万人。我们创造的税后利润累计达到了160亿元,向国家纳税超过了80亿元。同时,我们还为股东、为客户、为平安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

    对股东,我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创造了高达5倍的净资产增值,国内股东的资本回报率甚至达到了35倍。特别是,我们有19200名持股员工,他们长期忠诚于公司,通过员工投资集合,分享到了公司发展的成果。相信如此庞大的持股员工人数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这也是我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对客户,我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坚持服务至上,为客户提供诚信保障,为此我们获得了“最爱尊敬企业”、“最佳服务品牌”等社会荣誉称号。

    对平安人,我们实践了自己的承诺,让平安成为所有平安人创造价值、实现成就的舞台。

    对社会,我们实践了自己的承诺,我们不仅自身取得了发展,还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发展。

    千亿市值的实现,是一件令我们欢欣鼓舞、信心倍增的事情。而另外一件,却促使我们冷静下来,深入思考我们与目标的距离,思索我们未来的发展。去年下半年,国家考虑对一家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向市场发出了引资意向,公司有机会在内部做了一些专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的投资团队还拿出了极为专业的财务意见和设想。但与此同时,有两家国际金融巨头对这家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分别有将近200年和150年的历史,年龄是我们共和国的3-4倍。相比之下,我们毕竟是年轻所盛、势单力薄,客观地说,现在的平安如果与他们同台竞技,着实有些“自大量力”,这些公司的历史之长,市值之高,利润之巨,都是十数倍,甚至上百倍于平安的级别。在这件事上,我们始终停留在内部研究层面,没有踏出实质性一步。但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同事学到了许多许多。

    期间,我们也就此事与政府有过一些比较深入的沟通,向政府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虽然,现在的平安还无法与上百年历史的老牌金融巨头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不气馁、绝不服输,未来的平安一定能在同一平台上和他们展开竞争。在和政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曾向政府领导递交了一封信,信中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平安同事们的肺腑之言。信的结尾这样写道“平安是中国的,是二十一世纪民族金融业的一员,面对飘扬在外滩的数百家外资银行的旗帜,我们真诚期望,本土金融企业能得到一点空间,让我们回报国家一个健康、稳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集团,回报给政府一个世界级、全球领先的金融企业。……我们的确是很年轻的本土企业,但我们决不会在中国WTO开放的潮流中屈服于全球的老牌金融集团。今天,也许我们的条件比不过他们,但明天,我们肯定能给国家和民族最好的回报。”看了这封信的领导们后来都表示非常感动,他们都被平安打动了。这是绝对真实的情感,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奉迎我们。

    这件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和国际一流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巨大而残酷的现实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WTO过渡期完全结束前最后的关口,我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然而,我们完全可以胸有成竹地大声说:今天,平安能用十年时间创造出与国泰匹敌的奇迹,我们坚信,“我们比国泰更壮观的奇迹”——建成“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的目标,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平安下一个千亿的市值,就在最近这几年,万亿市值的平安,绝对不需要再用上一个18年,大家都有机会看到平安的这一天,看到一个与世界金融巨头平起平坐的平安!

   第二部分:解读“国际领先”

    去年,我们对公司发展的抱负做了一点修订,把“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改成了“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去年系统会上我们只是把这个新目标提了出来,对从“一流”到“领先”的改变,没有时间展开讨论。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将专门针对“国际领先”,和大家深入的分享、交流。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转变的结果。“国际”的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领先”二字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我个人理解的“国际领先”,我想我们很难从书本上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要找到对“平安的国际领先”的合适诠释更不容易。按一般的解释,国际领先企业,是 “全球范围的、行业的领导者”,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仅仅是取得一个产品或一门技术的领先,不难;瞬间的领先或一个阶段的领先,不难,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领先。取得行业内的领先,也许对某些行当来说也不难,然而,要取得金融行业的国际领先,却是难中之难,难上加难。

    以我个人的理解,作为金融业的国际领先者,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市场的主导者,二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三是市场价格的制订者。首先,我们如何解释市场主导者。一个市场的主导者,必须拥有市场最大的份额,最强的盈利能力,起码在全球业内排前几名,其市场地位固若金汤,不可挑战、不可动摇,就象汇丰和花旗这样的企业,轻易不受威胁。如果一家企业的市场地位随时摇摇欲坠,那远远称不上领先。平安现在还脆弱,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保证长远的成功。

    第二,一个国际领先的企业必须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必须能对市场规则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不论是在产品制造标准,行业服务标准,还是在业务规章、运作流程方面,都要成为行业中的标杆和典范。

    第三,一个国际领先的企业必须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或者说对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具有权威地位和主导优势。包括银行利率、保险产品的价格,服务收费水平等等。

    这些是我对“国际领先”企业所具备的特点的理解。概括不一定完整,但这三者必不可少。

    谁是平安的参照模式和目标呢?我们来搜索一下全球的金融企业,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市值超万亿元的公司,其中有四家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是花旗、美国银行、汇丰和美国国际集团,每一家的年龄都超过100年,都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追赶的对象。当然,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平安的万亿市值不需要另一个18年来实现,更不需要100年。但要如何实现国际领先,我们就要好好去想了。

    对比分析四家公司,我们不难找到他们都有四个高度一致的共同点,就是文化、战略、人才和平台。我们深入看看花旗与汇丰在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就不难看出,领先绝不是凭空喊出来的。首先,我们谈谈他们的公司文化。

   公司文化:立志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过去我们谈汇丰比较多,现在我们先说花旗。花旗追求的领先,是要在全球金融业名列前茅,每一项主要业务均要占市场领导地位,成为首选——既是人才的首选,也是客户的的首选。人们找工作首选花旗。同时花旗一直追求持续创新,永远走在市场前列,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突破落后的监管,不断与监管部门商议监管的革新,这一点表现得比汇丰主动进取。汇丰走的路线是“守法加2”,不是加1,永远谨慎地跟在法律背后,法律走了他再走。而花旗总是不断的尝试突破现行法规,不断的让监管部门商议如何让国家法律政策更适应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发展,这和平安有点像。(笑)笑了?大家不要误会,突破监管不是破坏监管,而是主动与监管者探讨、寻找改善法规体系的方法,使法律环境更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一点,现代的监管部门都是欢迎的。前段时间我见到一位央行的领导,他对我说“平安经常给我们出难题啊”。我一听吓了一大跳,心想“这还了得”,而后他笑着对我说“平安是市场的一个先行者,我们的法规会有落后于实践发展的时候,你们不仅是市场进步的推动者,也是法规完善的推动者,这是表扬你们,你们对行业是有贡献的。”过去平安也确实在产险、寿险,甚至证券、信托等领域和市场,开创了许多先河,树立了许多国内行业的标准和规则,这也是平安为什么能高速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谈谈汇丰。汇丰所追求的领先,是在各主要市场的每个客户群中占据领导地位,目标非常明确具体:让汇丰成为首选——成为备受客户推崇并首选的品牌,这一点我们去年讲过。汇丰坚守最高标准,始终恪守最高道德准则,全球各地的机构都坚持高度的一致性。每个公司文化产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汇丰以力求稳健的风格著称,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少犯错。相比之下,花旗显得尤其进取,全球标准化也做得非常好,但偶尔还会出现问题,象在日本债券市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时出些小差错。这种对比就象日本松下电气与sony公司,松下不断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sony一定是紧随其后,最终以质取胜。

    第二个共同点,是花旗与汇丰的战略。

   公司战略:永远快于市场

    在公司战略方面,汇丰与花旗一样,遵循要永远快于市场的原则与理念。首屈一指就是汇丰的“市场对照基准”,就是永远与市场上最好的公司比。汇丰将每个市场上最好的公司作为他们的对照基准,时时刻刻都在拿自己的表现与这些公司的业绩相比。我们在汇丰高层部门里面所能看到的所有材料,所有摆放物品,都流露出一种“一定要快于市场,一定要比对手好”的精神。这股气势之于竞争中的企业,就象必胜的斗志之于战场上的军队,之于赛场的球队。举个简单例子,以前的平安足球队一开始屡战屡败,因为一上场看到大连万达之类的强队,球员们腿就发软,心理上就先输掉了。有再好的球员都不能摆脱输球的命运,因为他们自己觉得输是应该的,这就麻烦了。所幸的是,后来球队树立起了一种“一定要赢”的精神信念,在球场上突飞猛进、每战必胜。即使是偶尔出现主力负伤,或被红牌罚下场的情形,球队都能照赢不误,为什么呢,没办法啊,他们凭的就是这股气势。

    平安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对照准则,要清楚我们的市场竞争对手是谁,不仅仅是集团和各专门总公司,包括每个机构都必须如此。机构领导要把当地竞争对手的数据挂在办公室墙上,每个月都紧紧盯住他,哪怕每次能超过一点点也好。平安既然立志成为市场的主导者,这一点起码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信心,就一定要具备。哪一个单位的领导没有超过对手的信心和准备,他就不适合当这个单位和这个岗位的领导。他不就配坐在这个位置上。求胜之心是最起码的、最低限度的任职要求。

    花旗遵循的是市场份额领先战略。是通过市场更快的增长速度,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难以挑战的市场主导地位。花旗二十年前就提出,他们的市场地位不是对手轻易能够挑战的。花旗总以快人一步抢占高地的理念为基础来建立他们的发展战略,提前设置了许多行业的高门槛和市场的准入标准,其市场领先者的地位让后来者难以企及。

    花旗在资本投入产出方面的战略是要永远高明于市场,在制定预算、计划、成本控制方面都把领先作为首位原则,他们的战略及计划制定者,每天所思考的,就是如何超越对手,保持绝对领先。比如国际上几家最好的公司,他们不仅追求并实现了增长的领先,成本领先是他们的共同点。AIG是全世界公认最精于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金融机构,汇丰、花旗、美国银行的计划体系、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都是全世界第一流的。这是我们更要下大功夫赶超的目标。

花旗和汇丰的第三个共同点是:领先人才战略和机制

   公司人才:行业领先的人才队伍

    花旗认为,人才是领先的关键,要坚持聘用、培训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而在汇丰看来,人才是领先的基础。他们的宗旨是“让汇丰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两家公司在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实践上,两家公司都坚持数十年实施同一种优秀管理人才培训措施。这种措施在花旗被称为精英培训计划,在汇丰被称为经理培训计划。花旗的精英培训计划在全世界,甚至比麦肯锡、摩根、高盛这些公司的员工培训都要成功。他们从最好的学校选拔最杰出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在公司内部不同部门岗位轮训两年。最终,花旗的顶级人才产生自两个部分,一个是从原来的队伍里面逐步培养成长,二是来自精英培训计划。花旗成功实现了两个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机结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培训和选拔体系,才能让优秀人才从这两个队伍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讲第四个共同点:就是领先的平台。

   公司平台:庞大的业务规模,全球高度一致的运作

    我们可以从对两家公司平台的分析中看到他们强大的实力。

    首先是业务平台。花旗在全世界拥有2亿客户,8662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1364亿人民币的净利润,通过10000家分行,实现了400亿次各类交易。汇丰拥有1.2亿客户,5804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947亿人民币的净利润,通过8600家分行,实现了320亿次各类交易。两家企业的业务平台旗鼓相当,都足以傲视世界金融行业。

    再者是管理平台。花旗能够满足全球106个国家、420多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不断推动当地监管政策革新,因为花旗很清楚,推动政策的变革者往往是市场的先行者。只要公司有能力推动当地政策变革,就一定能走在市场的最前端。从没有推动成功之后,自己却按兵不动,置身于事外的公司。花旗还保持了全球最高、一致的标准,追求在世界各地建成全球化的本地银行。而汇丰呢,他们满足了全球78个国家,350多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以最高的道德操守和专业水准,树立行业典范,保持全球最高、一致的标准,追求实现“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花旗的“全球化本地银行”和汇丰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两个集团的口号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提出了“国际化标准,本土化优势”,与他们有相同之处。当然我们始终还是中国的公司,和他们相比,我们在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深度上还是相差许多。但如果我们未来能做到,将是非常了不起。接下来,我们再共同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三部分:我们的选择

    我们把十年前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个成就和它所带来的兴奋已成为过去。现在我们要向花旗、汇丰这样的国际领先集团看齐,这是我们新的目标。要在一定时间内成为能与国际金融巨头同台竞争的公司,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领先融入到平安文化中,让它成为我们文化的DNA。所有平安人都要把领先变成自己精神气质的特征,将领先注入我们的血液。我们做任何事情,脑海中都要想着这两个字。虽然我们现在暂时做不到国际领先,但将来一定实现。

    谈到平安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里和各位同事共同回顾一下平安过去十八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研究一下我们文化的演进轨迹,这对我们接下来的发展将很有帮助。

    从1988年开始的创业精神,到1992年的传统儒家思想,1994年的国际化的发展、价值文化,以及我们2002年提出的执行和制度文化,我们来看看每个阶段平安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什么,建立了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平安的文化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精神(1988年)

    首先是成立初期,发扬创业精神的阶段。1988年平安刚刚成立的时候,是计划经济刚刚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整个国家的政策法规,人民意识、社会环境都落后于经济发展,而整个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不久,还处于独家垄断的状态。那个时期,不要说是平安,人们连保险都不了解,甚至有不少人不知保险为何物。曾经发生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比如我们业务员外出销售保险,很多人不懂啊,还以为我们在卖保险箱,问“保险箱什么规格啊,是不是比人家的便宜啊”。我们以前做车险,公安局不仅拒绝了平安的保单,而且不承认平安,深圳市一位公安局长甚至觉得非常不可接受,“怎么可能有两家保险公司呢?如果有两家公安局,谁管谁啊?”(笑)当时群众对保险的认识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现在听来非常不可思议。所以说,改革的这短短二十年,中国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很多观念和事物,现在人们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和事物,改革开放初期却能在社会上引起剧烈震动。拿平安来说,公司成立以后,我们提出了“两创” ——创业和创新两大核心精神,以及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口号;还有三能——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现代企业机制。这在八十年代,即使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在深圳改革前沿蛇口,都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大家可能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激情岁月》,演出了蛇口改革的创业精神。当时人们搞一个小小的承包就在蛇口内外引起了纷纷扬扬的议论,平安的“三能”对社会更是一个剧烈的冲击。那时一个人在一家公司一干就是一辈子,哪有什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我们常务副总孙建一,来平安之前是武汉人保的一位副总,来了平安就从业务员做起,我曾亲眼看着当时我们财务部一位20多岁的经理,拿出一张八分钱的邮票和信封冲孙总说:“哎,老孙头,帮我寄封信。”老孙应道:“好,我去”。我们当时还没有自行车,孙总是走路去的邮局。不管到平安前曾担任什么职务,到平安就从头开始,从不讲排资论辈,这就是平安的原则和风格。

    平安建司初期条件很艰苦。有不少同事为了给公司节省费用,就住在办公室里。白天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去展业,晚上回到从工行借来的办公室打印保单,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当时公司不仅展业条件差,员工的生活条件不好,办公环境也远没有现在的舒适。当初骆鹏来平安应聘,在公司碰见田地,两人之前认识,骆鹏问田地,“怎么你也在一楼办公啊”。哪有所谓一楼,我们整个平安也就在一楼一个小小的地方(笑)。等到公司发展教育馆装修好以后,大家去看看,有公司旧址的介绍,就只有600平米,扣除洗手间和楼梯就只有400多平米,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小,赶不上现在平安大学的一个大教室。

    但无论条件多么艰难,社会上的人们多么不理解我们,大家凭着一种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过来了。我们凭着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人才机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加盟平安,不断突破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旧框架,迅速建立起全国网络,改变了市场的格局。

    第二阶段:儒家思想(1992年思想观)

    很快,时间跨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也发展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回归儒家思想,建立平安文化根基的时期。当时,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我们的员工也日益增多,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渐渐地,同事之间开始容易发生内部矛盾,到了第四年,这种情况开始激化。

    发生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整个大文化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平安一家企业的问题,特别是在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人心浮澡,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不良心态与风气,阻碍了经济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国门大开,中国在极短时间内要迅速跨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从人治到法治的鸿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暴利空间与灰色地带。与此同时,西方商业社会极为丰富的物质成果和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让一个充满诱惑和冲击的世界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短短几年里,我们在奋力追赶西方经济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发现,经济发展提速与商业文化缺失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长期闭关锁国,商业文化停留在农业社会水平的中国人在文化和心理上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只看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到了无商不奸,却记不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商业道德古训的现象。人与人之间没有建立起健康、可靠的商业信用关系。而西方社会丰富的经济成果是以完善强大的商业道德文化体系为背景的,这种商业文化又是在西方传统宗教文化与崇商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历经数百年商业实践才建立起来的。这是我们无法在短期内从表面上学来的。平安生于这个时代,长于这个时代,当然不可能置身于外,我们看到自己的队伍里,也出现了一些和公司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大家聚在一起非常努力的工作,但如果公司和员工没有共同的价值和追求,如果大家不知道为了什么在一起勤奋拼搏,平安人说到底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为了让平安成为一家有思想、有文化、有长久生命力的公司,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决定回归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传统儒家精髓作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根基和立司之本,我们在儒学文化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发展特征,将儒家五常加上“廉”的要求,形成“仁、义、礼、智、信、廉”的平安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平安人处理各种关系的准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平安文化,营造了和谐、互相尊重、讲究礼仪的内部人文环境,员工开始能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公司利益之间的关系。

    而且,为强化平安的内部凝聚力,我们克服了极大的困难,推出了“员工合股基金”——员工持股计划。现在说起员工持股、MBO、股权激励等,都是些很时髦的词汇,但在当时却是风险极大的动作,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甚至有的人带着有色眼镜,抨击我们搞资本主义,使我们承受沉重的政治压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花了很长时间说服领导接受了我们的想法。平安身在国家的南大门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蛇口,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为我们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经营模式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发起员工持股,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分配上为公司注入新的激励动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是对过去大锅饭式刻板的分配方式的重大革命。我们坚持自己走的是有益于企业、员工和社会的正道,毫不动摇。员工合股基金对公司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后来这种形式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26/380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马明哲在平安金融学院的讲话(二)
但斌 2007-09-26

    第三阶段:国际战略(1994年发展观)

    90年代中期,我们有些同事走出国门,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国外市场文明的发展水平、公司企业管理的发达程度,都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公司的管理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公司之间承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心里很明白,未来国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的开放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主动改变自己、追求进步,只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使平安产生了极强的危机感。

    为了不在改革浪潮中被淘汰,我们开始推行三外战略——外资、外体、外脑。领导告诉我们,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发现,如果这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可以跑过去,那何必冒着危险、花费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呢?万一不小心溺毙,那不是得不偿失?何况我们还可节省发展的时间,提高与国际接轨的速度。邓小平同志关于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反复的学习、领会伟人的理论,越学越发现伟人理论的深奥精辟,我们站在伟人肩膀上,把“猫论”延伸为“不管洋猫土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开始以开放的胸怀、开放的平台,向海外吸收人才和智力成果。

    然而,我们因为实施国际化战略,又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平安的资本、人才、机制的国际化,引来社会上不同声音,有人说我们会遭遇水土不服,国际化道路走不通,甚至有些媒体公开给我们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我们还是坚定的推进了国际化战略,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外资的金融机构。现在国内金融业正热衷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纷纷签订合作协议,摩肩接踵,热闹异常。但在当时,平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内毫无参照先例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引进了摩根和高盛两家股东,历经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谈判过程,在一片争议中完成引进。最后国务院的批复是,不允许外资向平安派入董事,外资代表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董事会,这就是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外资的初始模式。后来,我们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体制,还聘请了国际会计师、国际精算师,招募了许多海外员工,他们和我们本土的优秀经理人一起,为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第四阶段:价值文化(1999年价值观)

    公司发展到世纪之交,在文化理念的建设上我们又碰到了新问题,开始了第四阶段的探索。那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大家开始觉得需要重新思考和整理公司的发展目标,对公司未来的方向有了不同的看法,内部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似乎无法越辩越明,甚至最后连经营目的、方向都越来越模糊了。同时由于我们当时采取的是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全国各地的平安有着各式各样的模式和标准,一个机构有一个方法,业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意识到,平安的发展遇到了不得不从文化根源上加以打破的瓶颈。

    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到底一家公司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发展,经过深入的集体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公司的四大责任,作为平安的发展使命,也就是“对股东负责,稳定回报,资产增值;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而且,我们明确了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理念,对于价值,我们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个人为人处事的价值,道德的价值,每个平安人都要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价值最大化是平安人为人和处事的桥梁;一是公司的价值。公司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把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平安经营管理的行动纲领,以及检验经营管理中一切工作的标准。那么,何谓公司的价值?我们认为,持续增长的公司利润就是公司的价值,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不断追求和持续提升的盈利水平,以充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公司确立了一大核心经营原则:凡是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在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本管理、强化利润导向、而绝不允许一味地追求规模、注重形式、讲究排场等等。

    在价值文化的指导下,公司在经营决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1999年6月19日,我们果断终止了高利率保单的销售,同时期,还全面推行了核保核赔两大制度,在继续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关注业务品质的提升。另外,我们加大力度完成了资金上划,狠下功夫实现了高度的集中管理。这些工作对公司后来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执行/制度(2002年行为观)

    2002年,公司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生了让大家都刻骨铭心的投连事件。当年我们在泰国布吉召开高峰会,我的讲话是“百年老店,诚信为基”,当时我没有明说,实际上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以诚信为基础建议百年老店”,第二层是说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牢固的诚信基础,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百年老店!我本想等20年后再说出这层意思,因为担心那时大家面对公司的困难,心里太脆弱承受不住。当时整个公司陷入了上下各自为政,政令不通,指挥失灵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令人极为心痛!

    事实上,公司在推出投连产品之前,是提前考虑到产品风险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在执行方面出了问题,我们最终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我们这支队伍。这使我们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公司存亡的角度看待执行的问题——企业成功不仅在于战略,更重要是执行力,再完美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如果得不到执行,就永远不可能实现,永远都是纸上辉煌。为此,我们提出了“执行力是平安的核心竞争力,执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职”的理念。这几年我的讲话和公司文化建设的重点都是围绕着执行和制度化的核心,强调执行就是制度化的一部分。值得高兴和欣慰的是,我们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取得了成效,公司的执行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平安内部政令基本畅通,制度化建设深入人心,集中化、标准化建设也日见改善。后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汇丰入股和集团整体在香港上市对制度化的巨大挑战。到2005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像寿险二、三级机构管理手册的出台、制度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产险推出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效率的“三清”运动,在卓越工程和区域改革上的举措都有了明显效果,集团也推出了红黄蓝牌等制度,今天会上有2005年的稽核工作报告,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公司违规案件发案率呈大幅下降趋势,涉案金额数量也明显下降,平安的制度化水平正在一步步提高,改革正一步步向前迈进。

前面说到我们通过投连事件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公司在执行力方面有缺陷并大力推行执行文化和制度化建设。而在对投连危机的具体处理上,我们也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事件发生时,全司上下承受了空前巨大的压力。那时候,由于队伍执行的偏差,使公司与客户之间产生了许多争议,一些客户对我们不再理解不再信任,甚至发生了些不理性行为。一边是上海分公司遭到近百个客户群诉围攻,一边是北京方面有客户到保监会门口静坐,而保监会是连连来电通知哪些地方又出了问题。回避只会将公司的品牌和信誉推向深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必须勇敢的直面危机,主动承担责任,听取每位客户的心声,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最大程度挽回、重塑客户对平安的信任,公司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推动实施了“百万客户大回访计划”。公司非常感谢所有在投连事件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事们,大家主动走出去回访,向客户直接了解业务员是否清楚说明了风险,如果是业务员误导了客户的就道歉、赔偿,如果客户不能理解、接受这个产品的就转换保单。我们提供了几种解决方案,尽可能帮助客户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我们知道,一定要取信于客户,否则公司是无法立足的。当时,公司从上而下一盘棋,面对极为严峻的局势,大家充分发挥了集团智慧和力量,全力处理一切问题。前后我们总共回访了全国104万名投连客户,此项工作堪称平安史上的壮举,绝对值得写进我们的教科书。我自己也曾在东北的一些机构,和几名公司领导一起回访过一些客户,通过回访,很多客户都表示理解公司,接受了产品,并表示不准备退保,而且表示接受、认同了平安在回访工作中表现出的对客户的诚信和承诺。平安的诚信根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的,体现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客户的信任来之不易,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18年来,平安在文化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在战略和策略上保持先知、先觉、先行。每个时期,我们都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平安文化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不断探索、走向完善。

    让领先成为平安文化的DNA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六个文化发展阶段——建立领先的平安文化。面对建成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在文化中、在思想认识上树立领先的精神和信念,实际行动中贯彻领先的理念,让“领先”二字在我们的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认为,平安领先文化有四大核心,就是领先的文化、战略、人才和平台。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领先的平安文化。领先的文化,是一个团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精神核心,一支队伍只有从精神上处处追求领先,才可能在市场上保持长胜。就像后来进步了的平安足球队,在经历了多年的连连失败之后,他们发现士气才是致胜的关键和团队的精神核心,树立起了必胜的勇气和信心,开始屡屡晋级,成为中国甲级队伍中的明星球队,英国曼联足球队所有队员都有一股“胜者非我莫属”的气势,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即使对手已经率先进球得分,曼联的球员从不会就此放弃,必定全力以赴把赛势扭转过来,决不服输,奋战到赛时最后一刻。

如果平安上下也有这样的气势和斗志,那平安的战斗力之强,势必无可匹敌,所向披靡。我们在平安文化内涵体系的发展观中,还要补充丰富两个字——领先。我们要让追求领先成为全体平安人精神文化DNA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公司从上到下,凡事要以是否领先作为标准。我们必须在制定战略和计划时,就以领先为最核心的目标:我们在选择人才、配置资源时,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领先为基本原则;我们在问责考核时,要以是否达到或接近“领先”为核心评判标准。而每个单位、每个机构的一把手,都必须身先士卒,一定要建立起“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对手”的信心和决心,然后层层推动自己的团队追求领先,上下一心,支持不懈,才能制定有的放矢的策略,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实现领先。

    制定并实现领先的战略

    接下来是领先战略。平安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立以“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为导向和核心的金融服务架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多,大家需要更丰富的理财工具。然而,金融产品的日趋复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到银行、证券、保险公司,逐个解决自己那么多的理财需求,市场急需建立一种能够帮助人们以最便捷、最全面的方式,一次性满足所有需要的服务体系,而当代日新月异的IT技术,也为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最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即将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门外,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各大跨国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他们拥有非常深厚的综合服务技术和经验,建立起了强大的服务平台,如果我们不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提前部署战略,尽早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一旦国门完全打开,民族金融业将面临一场生死攸关的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的业务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须在保持主营业务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在银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5年内,我们会建起以保险和银行为业务核心的金融体系,未来10年内,我们将建成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个支柱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实现领先战略的核心就是“市场对照基准原则”。首先要在市场上找到有挑战性的比较对象。每一项业务,每一项机构,都与市场上最好的竞争对手比,如果没有合适的可比对象,就与我们自己过去的成绩比,自我检讨每年进步了多少,提升了多少。其次要设定比较范围,第一步先与国内市场比,接着再与全球比。第三步是确定比较内容,比品质,比利润;比速度,比规模;比份额,比成本;比产能,比绩效。最后是比较时间,就象我们现在,每年制定三年滚动计划,各项指标要求逐年都有提升。

    对我们每个经理、每个员工来说,要将与市场、与竞争对手、与自身的比较,落实到每年的问责指标,每个月、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对公司经营来说,平安必须遵守五方面的铁律,大家在去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强调:

    第一是利润增长,也就是集团每年利润增长必须大于等于5%,单位资本回报要大于等于15%,利润增长速度必须大于业务增长速度;

    第二是业务增长,就是业务增长速度必须大于行业增长速度,业务增长速度大于成本增长速度,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第三是经营成本,要求平均成本率必须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力成本率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四是人均产能,要求销售人员人均效益和人均产能足够实现逐年提升的目标;

    第五是业务品质,我们要让业务规模和品质逐步提升。

    讲完文化与战略,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打造领先的人才队伍。

    打造领先的人才队伍

    打造领先团队的关键和基础,是造就一个良好的文人环境,吸引和保留人才。如何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平安呢?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基础,就像公司内部一直很流行的一句话:“成就感、开心与合适的收入”。这可以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事业留人”,也就是让每个平安人能从工作中获得事业的成就感,我们在平安能够得到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干的平台;“感情留人”,就是让每个平安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司对他的尊重与关怀,让大家从进入公司的那一刻开始,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接受公司的爱护和帮助;“待遇留人”,就是让每个平安人都得到合适的收入。

    其次,我们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平安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公司内部实施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近年来,公司推行了问责制,是为了更好地将大家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更有效地发挥三大机制的作用,让优秀人才获得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

    要实现这两上目标,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行业最好的培训,建设好、经营好平安金融学院。平安金融学院的核心使命,是将知识转变为员工的价值,始终保持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第二个措施是调整结构,用科学的方法配置人才,进行人员文化结构调整。我们将用五到八年时间,使公司后援服务人员以职业高中毕业学历为主,而高学历人才将集中在重要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实现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而且,这样我们可以在保持公司整体成本优于市场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家在同类市场的薪酬优势。

    第三是后援集中,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人员效能,降低单位人力成本,建立长期成本领先优势。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领先平台。

    构建持续领先的平台。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在未来的竞争中,要取得不受威胁、不被动摇的市场地位,必须从目前单个核心要素的对抗,转为整体平台之间的竞争。可以说,一个企业,“小胜靠个人,中胜靠机遇,大胜靠平台”。如何理解这句话?当企业规模还小,或是还处于创业阶段的时候,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创业者的拼搏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取得短期而较小范围的成就,可称为“小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要在竞争中取胜,就不能再靠个人,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抓住宝贵机遇,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机遇能使企业取得中期的业务提升,称为“中胜”;但是,当企业成长为更大范围内的大型企业,优秀个人、发展机遇这些成功因素已经不再发生决定性作用,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平台,在确保不受人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长期领先、稳健发展。就金融行业而言,在本国同以单一产品“一招鲜、吃遍天”的经营方式,依靠的是单一方面的优势,在小于百亿的规模平台上,也许能取得一段时间的领先,但绝不适合我们。平安已经跨上了千亿级的竞争平台,要向更高更大的平台进发,承受万亿级的竞争强度,最终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必须从打造成功要素,尽快转变到构筑强大领先的平台,依靠全方位的优势,保持持续的领先。

    那么,如何建立领先的,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平台,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探讨的重点之一。

    在平安看来,构建持续领先的平台,核心是构建制度平台、组织平台和业务平台,把制度平台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加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平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提升销售队伍素质与产能,促进业务单位快速、均衡发展,建立领先的业务平台。

    首先,我们建立领先的制度平台。制度平台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平安的制度建设,是依照全球最佳典范,促进公司运作标准化、流程化的过程,在制度化的过程中,执行力是确保制度建设成功完成的核心关键。提升执行能力的重点,是在不断强化个人与组织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细节,将集团战略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到位。公司从2003年推行制度化建设后,大家有了很大进步,从以前“多说少做”,到现在的说了就做、令行禁止,在执行力度、动手能力、注重细节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还需要继续努力。

    我们认为,提升和完善制度平台是每一位职业经理人的天职,当各位在任期间,能够根据公司制度和标准,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平台,让下一任经理接任时,可以尽快熟悉工作规范与流程,迅速开展工作并不折不扣地达成各项工作目标,这样的经理人,才是真正胜任的经理人。

    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和制度化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们的用人制度。曾经有位领导的孩子被推荐进了平安,第一年表现不好,考核得了一个“需改善”的评语,谁知第二年还是没有进步,他所在的部门只能按制度,配合人事部解聘了这名员工。在此我建议大家,如果有亲朋好友希望我们帮忙介绍他们的孩子到公司工作,千万要向他们说清楚公司的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进公司发展要凭真材实干、勤奋刻苦,否则你“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本来是好意相助,到头来却结下了不愉快,开罪了朋友。

    第二个故事关于理赔制度。北京某家银行的领导,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亲戚车撞了,车是在平安投的保,北京分公司的理赔和修车的费用差了好几千元。这位领导希望我跟机构的同事说说情,通融一下给全赔了。我心下一想,如果我向产险领导说情,总公司领导就会通知北京分公司,北京分公司的领导还要吩咐理赔部门,这样层层往下传达,其结果,无非是以后但凡有领导要求通融赔付,谁都可以为人情破例,我们的制度就形同虚设。于是,我对这位银行领导说,我们公司的制度,我也左右不了。不如我个人给您的亲戚补上这些差额,效果也是一样的。这位领导一听很有意见,后来我们和该银行的合作项目整整拖延了一个多月,但这个代价换来的是我们制度的严格执行,是绝对正确的。大家如果有朋友想到平安投保,建议你们要告诉朋友,平安是一家非常注重信誉的公司,该赔的平安一定会照制度、照额赔付,但是如果寄望于平安因为人情而违规通融赔付,那还是请他另投他处。

    第二,我们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平台。公司将按照集团奥林匹克工程的目标计划,加快建立客户平台,渠道平台,产品平台、后援平台。

    同时,集团正在考虑构建全球化发展的平台。去年十月份,我接受三星生命社长的邀请到韩国参观,了解到三星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全球化发展战略。三星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应尽可能避免受到本国经济周期起伏的影响,建立起全球化资产组合,达到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水平的目标。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三星用五年半时间,使该集团的海外资产达到总资产的40%。我们由此受到启发,目前集团正在考虑走出中国,收购海外资产,实现资产全球化、发展全球化。

    发展的全球化还可以为公司带来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去年,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PC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震动,联想将该部门的生产基地移到中国,美国部分负责技术研发与市场管理等其它核心职级,联想的PC项目不仅是个很好的投资,还为公司引进了国际一流技术,而且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也许同事会问,这对平安来说,是不是想得太大、太多了?当然了不是!平安拥有的两大优势,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我们的产险、寿险等业务,已经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业务基础,集团化经营使平安能够实现充分的金融协同效应,向客户销售多种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

    二是我们通过海外上市,募集了近二百亿的富余资本,十八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积累了数千亿的公司资产和利润留存,这些资金成为我们大展全球化投资宏图的丰富资源和强大后盾,与其它行业比较,这也是保险行业经营的一大优势和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一个客户,多种产品”战略的同时,将投资和我们核心经营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大幅提升金融产品的竞争力,我相信,再过十到二十年,我们一定能够与汇丰、花旗在国际舞台上一决高下。

    第三,我们要建立坚不可挫的业务平台。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平安的目标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业务上的“国际领先”是什么?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就是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强的盈利能力,以及不可挑战、不受威胁、无法撼动的市场主导地位。

    结合我们的万亿市值目标来理解,市值的领先是平安整体领先的重要指标。市值的领先需要规模庞大的利润,如果要实现万亿市值,按照市盈率为30倍计算,我们必须创造出333亿的利润;如果市盈率是25倍,则要有400亿的利润;当市盈率是20倍时,则需要500亿的利润。我们如果能一直坚持高达30倍的市盈率,那么十年后,我们的利润增长正好十倍。但要长时间保持这么高的市盈率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利润规模远比333亿要庞大,如此巨额的利润,需要我们各个业务系列、各个分支机构都快速均衡发展,为集团做出最大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平安的发展并不平衡。

    从业务系列的比较来看,2004年,寿险贡献利润占到集团总利润的92.2%,产险贡献为7.4%,信托、证券、银行三项业务的贡献合计小于0.5%;收入构成上,99%来自国内业务及投资收入。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使寿险贡献利润占比落到45%,产险贡献10%,银行贡献32%,资产管理业务贡献10%,其它业务贡献3%。收入构成上,届时将有35%的收入来源于海外投资。

    从分支机构的比较来看,以2005年寿险三级机构月均保费平台为例,全系列有87%(177家)的业务平台低于300万,75%(152家)的业务平台低于200万,40%(93家)的业务平台低于100万,这是非常危险的。我经常与寿险领导讨论,一个三级机构的FYP起码要达到300万,才能勉强算是一个较为稳固的平台。如果FYP仅有100万,一旦外资挺进市场,不出半年就会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

    比如信诚当年在广州开设分公司,半年内就将业务平台从零,做到了每月1000万的FYP,后来信诚北京分公司也在半年内做到800万,形势逼人,这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外资在进入国内城市后,保证积极的投入,那他的平台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为此,近年来,寿险针对机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三级机构业务平台的战略和计划,并统一制定了全公司的规范和制度,目前一些机构已经在向规定标准靠拢,但提升的速度还不够快!尤其是这两年,面对外资拓展平台的步伐开始显著加快的紧迫性,我们的三级机构建设更要适当加快,才能在未来竞争更加残酷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保持领先地位。

    我们所有的机构都要深入考虑,未来我们的平台在哪里,要如何搭建这个平台,我们需要怎样的资源和条件,提前制定经营计划,绝不能干一年看一年,走一步算一步。做经营计划不能只是拍拍脑袋,就报给领导一个目标数据,而是必须深入理解这个目标,透彻分析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建立怎样的行动计划加以落实,必须具备怎样的资源来支持计划的实现,而且要考虑未来2-3年要如何制定计划,如何经营。

    领先平台,一把手是关键

    平台的提升,一把手追求领先的欲望如何,搭建平台的能力如何是最关键的核心。如果一个机构的一把手,连竞争的勇气和赢的信心都没有,完全没有不服输的斗志,那这个机构的平台恐怕很难建立起来,这样的一把手还是趁早让位。

    平安的机构经营文化必须尽快转变,每个机构一把手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所在机构的业务平台。在制定经营规划时,把“和市场比”、“和竞争对手比”作为首要的生命指标,并从一把手落实到机构每个层级。现在我们衡量一个业务干部是否胜任,要看他所负责的机构占据了当地市场多少份额。如果一把手不能胜任,那我们可以换人,让有能力达成任务目标的干部来当经理。如果机构经理丢了市场,就像丢了战场的军官,就不要回来了!我们如果在内部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勇敢地到外部招聘合适的人才。平安需要有信心、有能力达成任务目标的人,要将追求领先和提升平台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

    机构一把手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提升所管理的销售队伍产能。销售队伍是提升业务平台的关键。最近,产险提出了建立销售队伍“分值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个制度将衡量销售队伍的指标定为“销售能力指数”,将队伍的产能、绩效按一定标准换算为分值,以此为基础确定机构一把手在培育销售队伍方面的业绩。比如我是一名机构经理,当我刚到任时,队伍的产能与绩效水平综合得分是10000分,当我离任时,队伍提升到了20000分,这就是成绩,就是对公司业务平台的重大价值和贡献。最好以后大家见面,打招呼就说“你的平台怎样了?”(笑)开个玩笑,大家听了一个多小时也累了。

    领先平台和挑战新高

    我今天的讲话核心,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领先”和“平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如何实现、保持领先,变成为我们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构筑起所在机构,或是所在部门的平台,包括制度平台、组织平台和业务平台。

    当然领先地位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领先,我们必须不断挑战新高,挑战新的平台高度。为此,2006年公司的十六字方针,从过去几年的“品质优先,利润导向,遵纪守法,重在执行”,修改为“品质优先,利润导向,遵纪守法,挑战新高”,也是鼓励大家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力争不断跃上更高的平台。平台就像一列在轨道上高速奔驰的火车,现在的轨道比过去踏实了许多,质量提高了许多,火车已经可以稍微提速了,希望每一位平安的干部和员工都能跟上公司的步伐和速度,与公司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理想!

    最后,我留给各位三个思考题,会后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第一,如何让你的每一位同事和下属都认识和理解“领先”?
    第二,如何建立你所在单位未来的业务平台?

    第三,如何建立你所在单位未来的管理和制度平台?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26/380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茅台酒的定价逻辑)茅台酒用永恒的品质证明自己
但斌 2007-09-27

2007年09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专访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季克良

  ⊙本报记者 李雁争 邹陈东

  人如其酒,酒如其人。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季克良的接触,让记者真正领略到了茅台作为高品质白酒的与众不同———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远、空杯留香长。

  对于酒而言,制造地点和历史也赋予其更多的涵义。

  茅台酒厂所在的茅台镇,坐落在“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畔,周边环绕着大娄山脉,山体完全被森林覆盖,山间常有白云飘浮,常年如同仙境。孕育茅台酒的只能是这样的山水。

  茅台酒的辉煌历史更不必细说。从1949年开国大典,周恩来总理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起,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在日内瓦和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事件中,茅台酒都成为融化历史坚冰的特殊媒介……这还只是茅台酒现代以来的一些故事。据考证,茅台少说也有5000 年的酒文化积淀。

  在和记者交谈的时候,季克良反复提到的话是“要保护消费者”、“让连打工族也能一年喝上一瓶茅台”。在其它一些奢侈品甚至一些并非高品质的商品纷纷以贵为美、以贵为荣的时候,茅台酒的定价原则正是他们本人谦和、仁爱品质的如实体现。

  这当然也不失是一个最明智的经营策略———当茅台酒成为所有中国人可望又可及的梦想时,依托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茅台品牌的生命力将远远强于其它国外品牌。

  茅台何时将问鼎国际性的奢侈品品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茅台的发展壮大,必然是中国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文化成为国际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力量的象征。

  记者:目前国酒茅台在市场很受欢迎,但假茅台也非常多。我一直记得11年前来茅台采访时,你们教我怎样辨别真假茅台。那么,在茅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您怎样让茅台发扬光大?

  季克良:最近这几年,我们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发展的速度很快。除了政策、软环境好等因素外,我们自己也做了很多工作,紧紧抓住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这样几点,分别是环境、工艺、品质、品牌和文化。茅台酒的成分和环境有关系,和工艺、原料都有关系。环境的因素非常关键。因此,我们提出了“离开了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说法。这是一个科学上的判断。白酒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优势就把我们置于一个完全垄断的地位。

  第二,茅台的工艺。环境优势加上独特的工艺,我们的品质才这样好。我们的工艺和其它白酒都不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茅台酒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季节性生产,其生产工艺中很多是白酒的活化石,这些生产工艺经过无数茅台人不断总结积累下来。比如说,我们要两次投料。这个和环境有关系,山下的粮食先成熟,山顶上的粮食后成熟,所以要分成两次投进去。再比如,茅台酒要五年出厂等等。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这些独特的工艺,所以给茅台酒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核心竞争力当然是品质。茅台酒优雅、细腻、丰满、协调,而且喝了不上头,适度饮用,有益健康。

  正因为有了这些核心竞争力,茅台酒才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被誉为“国酒”。此外,历史的底蕴、企业的文化、对质量的追求,我们也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茅台酒的品质是很好的,为什么价格没有定到最贵呢?

  季克良:有的人说,你们太贵了,我们喝不起了。你们说可以喝出健康,我们也喝了,喝了你们又涨价了,弄得我们喝不起了。也有的人说,茅台酒品质最好,价格还不如有些酒。两种说法都有,但是我感到,企业领导人虽然是生产者,但首先是消费者。消费者喜欢什么?就是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比如交通,消费者会喜欢快的、便宜的和舒适的。比如穿的,很多人喜欢名牌,但是也希望品质好、价格便宜。吃的,大家会喜欢对人体有益的,价格又要便宜的。我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才是生产者。所以,当我在生产者的岗位上时,一定要先想到消费者。消费者希望我们茅台酒品质好、能喝得起、服务好等等,我们就要做到以上三点。

  现在有一些坏现象,很差的酒也卖几百上千元。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茅台酒的价格不算很低,相当于法国路易13的价格。据说,750毫升法国路易13在法国的零售价格低于法国最低工资标准。说到我们的定价原则,有一点一定要把握,那就是“要让连打工族也能一年喝上一瓶茅台”。为什么这么好的酒,打工族就不能喝,而一定要富人喝?我认为,我们国有企业应该有这个认识。所以,我们的定价是比较合理的。500多元是什么概念?北京、上海的最低工人工资标准大概800多元。即便对这些人,我认为,如果他真正需要,比如父亲80岁,儿子上大学,也可以买得起茅台酒庆祝。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茅台酒就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合理定价,没有必要争做“第一”,而且我认为这个“第一”没有意义。

  记者:用您的话来说,就是价格不能做第一,但是品质要做第一。

  季克良:对,品质一定要做第一。茅台酒的质量始终如一,它将用永恒的品质证明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撰文从若干方面证明茅台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

  记者:茅台现在的经营风险是什么?

  季克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风险就是决策难。其它白酒可能两、三个月就可以生产出来,有的十几天就可以出厂,有的名酒最多一年或者两年就可以生产出来。我们要五年的时间。所以,这里有一个决策难的问题。五年以后,你的市场需求怎么样?是不是像你决策时候预期的一样?我认为这是对茅台的一个考验。

  其次,我们也注意到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食品卫生强调得很厉害。西方国家都是以这个问题来制约我们。国内从食品安全考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很重视这件事。去年我们就提出来,要注意上游和下游的质量问题,要确保茅台酒的质量更好地达到国际标准。比如,我们上游要从原料基地抓起,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食品安全。

  记者:刚才提到价格问题,你们提出始终保护消费者的观点,这种理念也应该始终贯穿在茅台营销的过程中。

  季克良:我们的价格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第一,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第二,农民的问题,粮食要提价,农民要增收,工业反哺农业;第三,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我们也要考虑,还有包装材料的涨价等等。因此,我们在营销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定价,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70927/380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8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斌:石波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投资”上的演讲
2007-10-02

上海尚雅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石波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投资”上的演讲  

  石波:各位下午好!今天我是第一次作为一个私募基金管理者出现,过去9年我都是在公募基金做工作。上午但斌讲了私募基金方面的研究,我感慨很多。这几年来每天为了 300亿到2000亿资产寻找目标,我觉得这9年白活了。从公募基金转成私募基金,我要讲两个方面的原因,另外我们到了私募基金要来做什么。  

  为什么要离开公募基金呢?今年很多优秀基金经理都离开了公募基金。2003年价值投资是公募基金提出的。到最后我才明白其实公募基金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机制没有保障。一个基金经理管理200、300亿资金,帮投资者赚取几十亿、上百亿回报,但是这个利益跟他没有关系,那么你放心吗?就像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股权激励,你投资它放心吗?第二方面,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今年一年时间,公募基金规模翻了五倍以上,这样大的规模在我们未来投资要想战胜指数、获得超额回报是不可能的。第三,从投资行为来讲,公募投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投资行为,而是一个资产配置行为。现在基金经理,你就是一个交易员也比基金经理做得好,仅仅是做配置资产。第四,公募基金恶性排名压力使基金经理只关注短期回报,本周冠军、本月冠军,出现这种恶性排名。这就逼迫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短期化。  

  第二方面,我们到私募基金来要做什么事情?现在已经有两个人从公募基金进入私募基金,后面会有一批人进入。我们的进入,对私募基金历史会翻开新的一页,过去的运作方式就会翻开新的一页,因为我们都是投资的战士,我们都是成千上百亿的资产锻炼出来的基金经理,公募基金排名不看好,我们公募基金基金经理是靠排名训练出来的,转入私募基金后,以后投资方式可能会出现变化,因为私募基金机制是天生、天然的,过去私募基金都是默默无闻的,一点一滴做起来的。阳光化的私募基金透明度、管理机制,因为公募基金十年来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市场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技术,大量人进入私募基金,会使私募基金运作方式从作坊式变成集团化、专业化、职业化运作方式。以后私募基金也会出现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因为我们是战士,我们的身上带着血和硝烟,我们是在市场上拼杀出来的,我们的进入,市场也会出现变化。大部分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后,会翻开私募基金新的一页。  

  我们还是要做价值投资者。很多人都讲现在买股票要讲价值的话,就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整体指数比较高,而且很多人提出只要你买股票,你就是价值投资者。你非要对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干什么呢?价值投资理念最根本的方法是投资技术的提高,我们为什么要做价值投资,因为投资者不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价值投资是根据企业根本面进行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趋势投资者、股票炒作者,金融界版权,区别两者关键是价值者关注企业变化,投资者关注价格变化。很多人对估值按 PE来算,从中期投资回报来算,按PEG来算,你如果不是想把一个公司全部买下来,你100股也不要买。我们就是要算企业的价值,过去我们投小商品城,他的市值30亿都不到,这样就是一个价值严重低估的情况,资本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资源,比如矿产,你一个亿才能买一万吨锌矿。比如土地,买一幅土地要多少钱,这个上市公司有多少土地面积,就可以算出他的价值。我们发现这个市场上还有很多在三年内至少可以涨10倍的股票。  

  价值投资有三个表现:最根本的核心是品质。如果一个公司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品质,这个公司无法保持长期发展,包括长期投资、快乐投资,我觉得品质是隐藏在企业财务报表后面的。特别中国经济从制造业时代转向品牌消费时代的时候,品质就特别重要。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以上,大量人对品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够达到招行、万科企业品质的企业有多少呢?这些品质就是企业真实价值所在。  

  第三方面,我们觉得还是要做长期持续。很多人说长期来讲,我们都会死掉,但是如果不做长期投资,我们连活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我的一个感觉。为什么呢?只有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长期回报,回报率高低跟持有时期成正比。沃尔玛每年平均销售增长40%,股票上涨了5000多倍,万科十年上涨了1000多倍,苏宁 3年上涨了60多倍,持续持有你就可以获得安全稳健的回报。  

  第四方面,除了研究之外,我们还可以做财务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定量分析,这个是我们的优势。  

  投资方面来讲,我们有行业投资方法,我们有一个拐点行业。比如公募基金现在创了一个顶点,我们就转入私募基金,这是我们对行业的判断。过去每个行业都有上千家企业经营,随着市场充分竞争后,每个行业只剩下4家变成了2家。这个阶段属于什么阶段呢?谁买了第一名,就可以享受行业的增长。如果买了第二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在拐点行业,从2002年开始,我们经济周期、指数变化跟经济周期变化非常吻合,07年又开始了从房地产、汽车、钢铁石化到交通运输、原材料,行业新一轮经济循环,所以会发现今年周期性表现。水泥行业2002年毛利率20%,现在由于环保要求,很多小水泥厂被炸掉,这些行业就出现供不应求变化,从3-4年周期来看,这些行业就有根本性反转。个股选择方面我们推荐找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王石也讲他们现在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没有竞争对手了,比如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我们才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我们要投资的是伟大的企业。为什么?  

  第一,有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最好的股票都是和传统企业不一样的。由于麦当劳采取了集中生产、集中配送,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做出来的汉堡包便宜一半,效率高一倍,这个企业就是无往不胜,任何市场都可以战胜当地的生产方式。过去国美、苏宁采取大卖场生产方式,这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了,但是由于生产方式不一样,传统企业都要投降。像沃尔玛低价商业模式、集中采购、配送、现代流、信息流、人流集中,采购1000万台彩电和采购 100台彩电拿到的折扣不一样,消费者就愿意到他那里买东西,这样他的销售收入越大,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保证过去三年苏宁涨60倍的原因。  

  第二,卓越的管理品质。  

  第三,远大的发展前景。  

  第四,超强的执行能力,我们很多研究员都是纸上谈兵,很多企业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干起事来一塌糊涂。比如原来有一个汽车公司老总,他是教授,当时股价特别便宜,很多人说这个公司不错,我看他还有一个管理办法条例,但是管理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企业你还敢投资吗?  

  投资方法:有一种可口可乐式的企业,内涵式增长型、技术壁垒型,这样的企业可以保持长期高的利润率。还有一种麦当劳式企业,通过外延扩张,造成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代表就是沃尔玛、星巴克等等。在中国很多优秀企业一直在开店,比如格力电器。滋生堂开了2万家店,使他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这就很容易计算出企业未来价值所在。  

  这是我们过去投资的经典案例,比如张裕,现在已经上涨11倍了。  

  最后谈谈对市场的看法,市场虽然到了5000点,如果你是价值投资者的话,你策略重点不是关注指数、汇率、利率、国际经济走势,你就看看企业就可以了。因为企业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你要做国家形势分析,这是比较难的。我们只要看到哪些企业最后能不能长大,投入这种企业就可以获得累计的回报。  

  最后,我再次感谢大家抽出时间来听我们的报告。我们公募基金的经理来了,我们相信我们在这个行业里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会为私募基金更加繁荣、昌盛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石波先生从公募基金来的,尽管他对公募基金问题看得比较清楚,但是我想他更多的是对公募基金充满了爱。在投资上,刚才石波先生讲了很多,对过程大家未必感兴趣,对研究结果最感兴趣。一会儿讨论的时候,我们就希望石波先生跟我们讲讲他的投资结果,到底什么股票能在明年上涨十倍,希望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石波先生精彩演讲。

http://www.valuegrow.com/html/valuemen/danbin/20080319/410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7-2024 05:47 AM , Processed in 0.0911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