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9-2016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9-2016 12:39 AM 编辑

涅槃正路這就包括了大小乘的佛法,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菩薩菩提道,這是涅槃正路,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就是註子裡面,前面兩行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後面這兩行更殊勝了,不但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且還發願要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註解裡面「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大疏是別行疏鈔,這一部書對我們非常重要。

徵就是問,釋就是解答,問答來解釋。「徵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如何能代得呢?」這個問得很好。

苦果是由業生的,眾生造的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麼能代他呢?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麼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這裡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願裡頭代眾生苦的意思。


「一者起悲」,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麼地方去顯發呢?要從大悲心顯露。

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深心好比是幹,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啊!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由此可知菩提心裡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淨的慈悲,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

底下註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

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麼呢?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裡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

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又說了,「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今天修行苦啊!


我修成了幹什麼?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那麼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

你為什麼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

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

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為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


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裡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

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裡面,我們能捨、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

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裡頭,沒用處的。

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譬如錄音帶,到那裡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麼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迴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


譬如在家裡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


戒條裡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

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

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

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瞭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


如果修得心裡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

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啊!離樂得苦啊!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意。

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註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9-2016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9-2016 12:19 AM 编辑

第三「留惑」,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

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麼人呢?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

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

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呢?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

留一點幹什麼呢?再回到六道裡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


為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

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裡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

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乾淨,那麼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

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裡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捨命」,當然這個裡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於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捨命,捨生命!


「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

「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麼這是一種捨命。

還有一種捨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捨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呢?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裡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


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

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麼又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

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

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這等於是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裡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

菩薩的願望是寧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啊!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捨命。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6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10-2016 02:12 PM 编辑

第五種「由初」,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第六個意思是「同真,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
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

「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

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裡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

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

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

那麼第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這就是佛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恆順眾生就是基於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

什麼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16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11-2016 11:59 PM 编辑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裡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

怎麼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

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迴避,迴避他心裡歡喜。

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迴避他一點,讓他心裡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

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稱讚、懺悔,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為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

怎麼樣消業障呢?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裡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裡面堪驗自己的工夫。


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

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了,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那麼這一段是迴向菩提。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6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12-2016 12:43 AM 编辑

再看下面一段迴向實際,「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我們在每一科裡頭都讀到,盡法界虛空界它的意思與迴向實際一樣。

註解說,「大疏云,迴向所以要向三處者」,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夠圓滿,所以一定要向三處,原理就在此地。

下面它又給我們舉例說明,第一個「證實相」,那麼你必須迴向眾生,你要不迴向眾生,換句話說你證不了實相。

證實相,我們換一句話來說,譬如我們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證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個理一心不亂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眾生的界線突破,我與眾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


那麼度眾生必須迴向實際,必須迴向菩提;為得菩提,那也要迴向眾生,也要迴向實際,可見得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為什麼迴向一定要向這三條,註解諸位細細去研究。

再看底下經文,「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到這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三處,「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成熟就是證入。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就是迴向菩提,成熟一切眾生是迴向眾生,這迴向菩提。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就是迴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願海、行海都是以十大願王作根本,所以十大願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願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裡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裡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願,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隨順趣入。


具足圓滿是講你這十願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麼事情都要隨順。隨順的心是清淨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了。

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了;隨順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三處,眾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三處,趣入三處是真正迴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末後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你對於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這才行。


為什麼呢?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毘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

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捨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就是修這個東西。

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麼?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16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12-2016 12:57 AM 编辑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裡就結束了,就講完了。

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

什麼人能夠較量、比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

那麼善的標準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願王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那麼換一句話像我們都不夠格。

如其不然的話,對於淨土法門真正具足信願行也行,也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願行。

其實信願行跟前頭講的十大願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願行三條開出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歸納就是信願行。

信裡面有十願,願裡頭有十願,行裡頭有十願;那麼再觀察十大願王,禮敬裡頭有信願行,稱讚裡頭有信願行,供養裡頭有信願行,乃至於普皆迴向裡頭都有信願行。

所以具足信願行就是具足十大願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麼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

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麼能不成就呢?當然成就。所以這個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


我們看下面較量,「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

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數量諸位去看註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後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


「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不是布施一個人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眾生;不但布施這些眾生,而且「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上供諸佛,下事眾生,這個福報不得了啊!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

供養多久呢?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你看一層一層地比較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麼廣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剛經上講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為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一部經,這十大願王,縱然聽了一願,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呀!


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為師,在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說出比較的用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但能聞此願王,「唯聞一四句偈」,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

又說是「一經於耳」,指很短暫地聽到,又聞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剎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

為什麼呢?因為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啟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並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

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願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那麼在這最後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願諸位發願為阿彌陀佛的侍者,以普賢行願力故,專弘淨土,普度眾生。


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眾生、度眾生的代表人,那麼你將來決定能往生。

http://book.bfnn.org/books/0650.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1-2017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1-2017 11:34 PM 编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五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六十四面,「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魔軍、夜剎、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那麼這是講到總明法行。

諸位都有慈舟法師的親聞記,翻開親聞記六十五頁,因為親聞記在註解裡面註得比較淺,容易懂,深入淺出。

「顯餘眾行德有十種,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三轉施,第四聽聞,第五披讀,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

下面幾句說得很明白,法行,總說法行,什麼是法呢?「法即十大行願」,前面講的十大願王。

「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十種都是修十大願王。

「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裡面講信心,這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寶為因也。信他,即事三寶為緣也。

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於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餘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這個教就是華嚴經末後的教誨。

「有等不學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于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或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那麼這一段實在講把意思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把這兩種註解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地圓滿,有些地方諦閑法師說了,慈舟法師沒有說到,慈舟法師所講到的一部分,諦閑法師也省略掉了,所以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非常地圓滿。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7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2-2017 12:59 AM 编辑

今天這是我們這次講座最後的一堂課,講到經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關係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因緣實在是太殊勝了。

可是我要把這段介紹給諸位,我還不依這兩個註解,因為這兩個註解你們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給你們介紹,大疏印給你們的是從六百五十二頁開始的,我先跟諸位介紹這十種法行,第一種是書寫,書寫是寫經。

昨天也略略地跟諸位說過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人往往是為了一點小利,實在講迷惑顛倒,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現在世間人看重錢,看得最重。就是講書店吧!我們不說一般書店,一般書店其實也是一樣,講賣佛書,你要來賣了,後頭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為了保護自己的版權、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世間人短淺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顛倒。

你說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講吧!他又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一看到錢就鑽到錢眼裡面去了,就迷惑顛倒了,就不能出來了,實在可憐,他真正是不通啊!


錢財之來是財布施得來的果報,那麼印經這個布施是財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夠真正流通,不但你財富源源不斷地來、智慧也增長,一舉兩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印的經書,這經書是據為己有,版權據為己有,不准別人翻印,縱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這麼多錢,你只有這麼多,太小了;你要能給別人翻印流通,你的錢財不曉得從那來,源源不斷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盡的。其實為了保全版權,為了得到一點小小的錢財,把大的財源給失掉了,愚癡到了極處。

從前經書流通要靠寫,所以發心書寫,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寶能夠流傳下去,現在我們方便了,不須要寫了,我們印經流通。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你們要把錢財存起來,不要叫它貶值,而且源源不斷地保存在那裡,放在什麼地方最好呢?印經最好。


放在銀行裡會貶值,你做別的事情,你做買賣會倒閉,都靠不住,都不能夠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經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財富將來源源不斷而來,你的聰明智慧也增長。

我告訴諸位你們如果看到我從前的照片,跟我現在完全不一樣,我是一點福報都沒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連甘珠活佛都給我說、那是以後給我說,從前他不好意思講,他說我很聰明,沒有福報,又短命。

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們經國先生任第六任總統時候,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舉行一次仁王法會時,我又碰到他,他就給我說這些,他說法師你現在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轉過來了。

我跟他認識很早,我是民國四十二年認識他的,剛剛學佛的時候認識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濟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們常常到他那裡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


那個時候他有一個秘書唐老居士,那時候大概就有八、九十歲的樣子,人很慈悲,他說他們常常在背後議論我,當面不好說。我說這個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們說,我曉得。他說你現在好了,你現在不但有福報,而且壽命很長,他說都是你自己這一生修的。

那麼我修是修什麼呢?就是修第一個,就是印經,布施經書、善書,現在的福報的確我覺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國外去總是要帶錢到那裡去買房子、去買地、去建道場,很辛苦啊!


我現在到國外,口袋兩袋空空,什麼都沒有,走到那個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師,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們這裡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給你。

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無術沒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頂多去一個月,一年去一個月要占人家一個道場,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印經是財、法兩種布施都有了。

所以我從到台北來講經,民國五十六年回到台北來講經,一直到現在我們所印經的錢沒有詳細統計,概略地估計總超過兩千萬以上,我們印的書一共差不多將近兩百種,種類將近兩百種,數量是決定超過一百萬冊,這也沒有詳細統計,因為我也不記這些東西,超過一百萬冊了,流通在全世界。

我們曉得的有廿六個國家地區,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同修們轉送的,我們就不曉得了。所以我勸大家一定要發心印經,把你們多餘的錢通通印經來修法布施,你們的福慧增長,不要煩愁我將來沒有錢用,不要想這個;到時候什麼樣都圓滿,你想要什麼東西,東西就來了,這個多自在呀!


我這些年就有這感應,有求必應,心裡動個念頭要什麼,這個東西馬上就來,馬上就實現,感應不可思議。

書寫今天就是印經的功德。第二供養,供養不單以香花供養三寶,這是講住持三寶,更重要的是要以經法供養修學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四眾佛弟子,最殊勝的供養是法寶供養,我們以好的經書來供養。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2017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2-2017 12:11 AM 编辑

除此之外,後面有開示有這麼一條,如果沒有這一條,講經說法也是供養,這一點諸位不能夠疏忽。

尤其是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送人經書,法供養;你講給他聽也是法供養,乃至於講一句,金剛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見得法供養功德非常殊勝,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

朋友同學常常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你就給他講佛法,講一句也行,講四句也行;他不曉得,你自己明瞭我在這裡修法供養,我在這裡修無量無邊的布施,比大千七寶布施他還要殊勝,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不要雜心閒話,那個時間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費了;你跟他講佛法,他能聽很好,他不能聽,他總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強迫他聽,不聽也不行,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夠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要會呀。

第三轉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經書,你所珍愛的,你能夠割愛轉贈給別人,這是轉施。或者是我們自己讀誦修學,將功德迴向給他人,這也是轉施。

所以十大願王末後普皆迴向,迴向就是轉施,所以這十種行法裡面修十大願王,轉施這一條是特別講的迴向。

不僅是我們收藏的經書可以轉施與人,而且應當轉施與人。轉施與人你明白這個行法以後,所以我們對於經本要愛惜,特別是繕本書,這我要在此地特別囑咐諸位同學,繕本書你得到了之後,決定不能在書上加圈、加點、在上面寫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為什麼呢?

你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代;你在上面加上幾句,他也加上幾句,傳到後來就一塌糊塗,所以一定要保持得乾乾淨淨、圓圓滿滿的。

尤其在現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這些繕本書都可以作為將來影印的底本用,決定不能在上面做記號。

像現在這種印的書無所謂,你怎麼樣寫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動,要珍惜,這是諸位要記住。

像現在你看到線裝本的書,決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寫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過了。

這種書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讀誦,可以,讀誦用這個本子來讀誦,那讀得很舒服,那是一種享受,的確是一種享受。

那麼將來有機緣,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廠不懂,不曉得珍惜,我們很多的線裝書,一次影印拿回來之後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

所以現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們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書永遠能夠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繕本書,這是轉施。

除此之外,我們道場也能轉施衣物,沒有一樣不能轉施,這是修大福報,是修真正的普賢行願。

你看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一生到處建道場,建好了之後就轉施給別人;真正是有德有學能夠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報不太大,所以大福報的人建了道場就請他做主持,轉施給他,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愈轉福報愈大。

譬如說你命裡頭有一個道場,你的道場接受了馬上轉施掉,你命裡頭還是有一個道場,你到另一個地方必定又有一個道場去,這示現。

如果你住一個道場,你命裡不錯就有一個道場,沒錯的,你這個道場給人了,你沒有了,又一個道場來了,所以這樣你要是肯轉施,你的道場就是無窮無盡。

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們布施,布是捨,捨不盡的,愈捨愈多,財愈捨,財愈多;法愈捨,聰明智慧愈增長;道場愈捨,道場愈多。

虛雲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捨的話,他一生大概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看他老人家年譜,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場總是上百了,我沒有統計,我只曉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過來,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後,自己住不了幾個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給人了。

道場衰微的時候,請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掛上個名,沒有一兩年道場就興了,興了之後他又找個人來接替,交給別人,自己又到別的地方去了。

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轉施使福德智慧增長得最快,真正是無有窮盡,所以這一點要明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2017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2-2017 11:52 PM 编辑

第四聽聞,就是聽經,除非我們自己沒有時間,或者忙著別的事情,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一定要去聽。但是我告訴諸位要聽正法,那個一貫道講經就可以不必去聽,邪魔外道的,我們不聽。

講正法要去聽,尤其是你發心講經,講經一定要有法緣,如果你不肯聽經,你不肯聽別人的經,你講經也沒有人願意聽你的經,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報應嘛!

你種什麼因有什麼果,我們很樂意聽別人講經,那麼我們自己講經,人家也很樂意來聽,必定是如此。

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講經,時間衝突,否則的話我一定聽經。星期二星期四祥雲法師在那邊講經,我一定去聽,我這裡星期二、四不講經,我就一定去聽。

我不講經的時候,附近有別的法師講經,我也去聽,像從前南老法師講經,我去聽,所以是一定要發心聽經。

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初學佛的時候,幾乎台北市這幾位法師講經,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南老講金剛經從頭到尾,我一天沒缺;過去演培法師講經、印順法師講經在善導寺,很少我會缺席的。


所以聽經與道場結法緣、與法師結法緣、與聽眾結法緣,這個功德非常地殊勝,不可以不與大眾結法緣,去聽經很重要。

第五披讀,披讀就是讀經,披覽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薩的教導。這個讀是精讀,披讀是精讀,細心地去讀,一字一句都不放過。

讀經,經文裡面有許多不常見的字,讀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現在字典也愈來愈進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當豐富,許多經典裡面不常見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國音的拼音,所以應當要勤於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講經裡面的義理,義理明了之後,我們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


義理真正明瞭通達,常常孕育在心裡面,常常要想著,還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為第十講修習,第十條就是要照做,這一條著重在明理。

第七開示,為別人演說,說法要有善巧方便,說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時節因緣,所以說法也相當不容易,能夠叫大眾歡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你要看看對方是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程度,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給他講,這裡面是時、地統統都有關係;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處所說,除了對他說之外,旁邊還有些什麼人,你統統都要照顧到,使開示能夠達到最大最深最圓滿的效果。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17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7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3-2017 12:25 AM 编辑

第八諷誦,就是背誦,全經不能背誦,經裡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夠背誦。因為你不能背誦,你就沒有辦法做到,忘掉了,你怎麼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誦。

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經裡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經教來反省、來檢點,這是真正的懺悔。

那一些教誨我做到了,那些還沒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圓滿,那些我做得不夠圓滿,所以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這是思惟,不但能消業障,而且能長智慧。

第十修習,這就是實行。修是把我們心行,就是心裡面的想法、看法與經典上講的相違背的,我們要修正過來,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為裡面,天天去做。習就是練習,要天天去做,天天實習。

這十種就是修行的方法,這是總綱領,修行的總綱領,這十條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在辨中邊論裡頭有一首頌,頌就好記,就是講十種法行。

頌是書寫及供養,諸位可以把它記下來,它是五言頌。「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施就是施轉,聽就是聽聞,施他聽披讀。


「受持及開演」,開演就是開示,演是演說。

「諷誦與思修」,諷誦、思惟、修習。這是五言頌,四句二十個字,把這十種行法統統都包括盡了,你只要把這首偈子能夠念得很熟,十種修行的總綱領你就能夠記得了。

我再念一遍,書寫及供養。施他,施是布施,施他聽披讀,聽是聽聞,十條裡頭第四個是聽聞,第五條是披讀,這都有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習。

這十條一定要記住,你要是記不住的話,你修什麼嘛?這十種行法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你們現在看大疏從問答開始看起。

「問云:眾生修行,為要受持聖教耶?為要捨教耶?」這個文是唐朝人寫的,它的意思也並不難懂。講一個修行人要不要依經典?是須要依靠經典呢?還是不要經典?問這個意思。


有很多人的確疏忽了,他說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聽教、聽經呢?他不搞這個。

還有一些誤會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經也不要去聽講,這都是誤會。有些人執著在經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錯誤。

下面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答有十類,十類裡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我們都要明瞭。這十類親聞記裡頭有,但是文字寫得比較簡單,深入淺出,諸位可以做參考。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7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3-2017 12:04 AM 编辑

我跟諸位講大疏裡面的,第一種人,「自有眾生無識,懸捨聖言,師自愚心,復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偽誑惑,此為惡人也。」像這一類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夠見得到,我們自己要留心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這種人就是愚癡無知,他捨經教,現在人很多捨經教,因為經教太難了,文言文寫的,看不懂,他寧願不讀經,看現在人的白話著作,他看這個,這就糟了

尤其現在還有人用白話文來翻經,怎麼能翻得出來嘛!好!白話文翻經,你去依白話文的經教,捨去原本的經教就是屬於這第一類的人,師自愚心,自己愚癡,以這個為主,就是自己有成見,自己想到怎麼樣,大概就如此。

那麼再隨邪友,邪友就是同一類的,同一個見解的,同一個知見的,這些不得了,違背了正教,盲修瞎鍊,拿這個東西巧偽誑惑眾生。

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夠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實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眾生,欺騙眾生。

現在這一類的人相當之多,這是惡人,你不能不辨別;你要不辨別,你跟他走了就上了當了。你是好心是不錯,可是最後你不會有成就,而且你有過失,你雖然是無心,無心造的罪業還是有果報的。這是怪自己愚癡,沒有慧眼,認錯了人。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7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3-2017 11:49 PM 编辑

第二種,「又有眾生,亦背聖教,以質直心,謂為出要,勤修苦行,進無所益。」這比上面稍微好一點,但是這是盲修瞎煉,沒有結果,也是浪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費了自己寶貴的光陰。

他已是背教,違背聖教,心是個好心,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人指點,也是屬於盲修瞎煉一類的人。自己以為我這樣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裡面甚至於住山閉關,他不與外面接觸,我這老實一生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

他為什麼不能成就呢?諸位要記住剛才我講的十種行,我們念親聞記最後,「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這個可以,你必須有這個條件才行,雖然是你一個人,你不聽經也不看經,你自己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與十大願王,與十種行法相應,那這可以,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沒有學自然相應,這沒有過失。

如果不學,自己與十條行法,與十大願王完全不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過失了。


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聽經的,不看經的,你要曉得他有他的條件啊!我們不能看他是這樣的,我要跟他這樣做法,你不行!

你沒有這個條件。人家不讀經,你看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他不讀經,他的心行沒有一條不與十大願王相應,沒有一條不與十種行法相應,他自然相應。

他前生前世修的,他這一生可以不要修,這是我們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這樣地,我這樣修就行了,很容易吃虧,很容易迷失了道路,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

此上二人,就是這兩類人是背捨聖教,不依義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理。

祖師是給我們講解、給我們開示,提供我們作參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為主,註解是幫助我們的,是提供我們作參考的,我們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們要依經。

他所講的與經相應,與經旨,我們愈想愈相應,我們可以依他。如果他講的與經裡面的道理不太相應,我們有懷疑,我們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懷疑就不採取,採取我們毫無懷疑的,覺得他所講的跟經裡頭意思是相通的。

更因為如此我勸諸位念古人的註解,為什麼呢?古人是有修有證而後才敢註,不像現在人,現在人年紀輕輕,他沒有修沒有證,他寫了好多書,怎麼寫的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起來的時候他的著作出來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聞利養,不是自己修證從心性裡真正體會到的心得提出來給我們作參考的。

他寫的那一套都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大家要曉得,他是看的多、記的多,不曉得的到處去問,回來就寫了一大篇一大篇這些東西。

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處,把這個東要寫出來留給後人作參考。不一樣,真正不一樣,所以你們要讀註解一定要看古人的註解,今人的註解決定不能夠隨便看。

實在講我們光陰有限,那有那麼多時間看今人註解呢?沒那麼多時間。而且學東西要專,選經要專,選註也要專,註子選幾種,裡頭還要有一種為主,主參考的,再選一兩種是幫助,這樣子才好。

譬如將來你們要是真正讀普賢行願品,應當以大疏為主,像我們現在用的註解可以作參考,一定要用大疏為主,這就不一樣了,這是主修的教科書。

再看第三種人,「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這樣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聞利養。

甚至於他也講經說法,你聽聽也講的沒錯,其實他解不解義呢?不解義。不解義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依照別人註解說的,自己是真正沒有能夠懂得。

為什麼?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絕對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


你說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沒有放不下的,沒有放下就是沒看破;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對於教義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解。

真正通達教義的,會求世間名聞利養,會染五欲六塵,沒有這個道理的。

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我們自己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自己要覺悟我這個經雖然天天在讀,意思沒有讀透,沒有真懂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警覺。

有些人自己以為懂得了,而事實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沒有放不下的。

就正如這些教理,佛說的這些八萬四千法門,你要對於淨土是真正懂得了,對於整個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淨土才怪了,沒有這個道理。

為什麼?你識貨了,真正識貨了當然取最殊勝的,這一定的道理,沒有話說的。

你自己一定依最殊勝的法門修,你傳授給別人也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法門送給別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警惕。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7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4-2017 10:58 PM 编辑

第四種,「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點,他也是不能透徹義理,可是他並沒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個直心,是個很老實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不求這些東西。可是沒有益處,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經裡面所講的益,是講殊勝的利益。

尤其是此經,此經講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夠得到了這才是益。無益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沒有份,這是講無益。

可是要講到究竟處呢?也不是無益,總是直心去讀經,他阿賴耶識裡還是落一個種子,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這一生是沒有法子,得不到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求的是要在這一生得殊勝利益。

這兩種人俱不捨教,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人不讀經,甚至於讀現在一些人寫的白話的東西,他用這個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經,這是錯誤。這兩種人讀經,雖讀經不解義,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過就很重了,罪過極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時候,求到了增長貪心,求不到增長瞋恚心,再以瞋恚、嫉妒障礙大法,那果報是在地獄。


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頭舔蜜,得不償失,眼前能得幾何?能享受幾天?禍患無窮!我們一定要覺悟。

所以真正發道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是見人家有一點小小的善都要隨喜,經上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都要隨喜、都要恆順,都要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阻撓,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

上面這四種都不可以,有這四類的情形馬上要改過。後面這六種是教給我們要依靠的。

「五者。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這個他能夠得一點利益,這就是偏重在解上,對行就稍微疏忽了一點,疏忽了行了。

他不是不行,行得少,為什麼會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徹底,解得不圓滿,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圓滿的解。這是好的,這在修學裡面算是勉強及格,前面那四種是全不及格,這是勉強及格了。

第六種,「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意專修。」這比前面那種要好了,他雖然是讀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


那麼他最大的長處,諸位要曉得就是後頭兩句,他能夠在許多理論法門當中,他知道取捨,他專修一種,那他當然有成就。

漸略聖言就是從廣裡頭慢慢地略,廣裡頭慢慢地約;先是多聞,多聞之後他才曉得取那樣東西,他真正明瞭了,他有所取捨,應當捨的統統捨掉;應該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專修。那麼說到這個地方。

http://book.bfnn.org/books/065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5-2017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
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2-2018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2-2018 12:30 AM 编辑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六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這就更高一層了,我現在還做不到,這就像六祖所傳的禪宗一樣,得旨歸宗,他可以把經教統統束之高閣,不要了,專修了,完全離開文字言說,到這種程度。

「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無不稱性,是故於教亦不待捨,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屬於圓教了,它是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稱性,這是經論裡常講的圓教根性的菩薩。他這個教捨與不捨是一,依教也稱性,捨教也稱性,無所謂捨與不捨了。

前面第七稱是頓教的人,他完全能捨離一切經教,第八是圓教,無有一法不圓,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潑。

第「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捨不著」,這也是圓教,他不離開經典,他決不執著文字,不捨也不執著。

「恆觀絕言之理,不棄不滯」,絕言之理是三輪體空,他不執在這個裡面,這比前面更活潑了,這真正是圓到了極處了,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它一門比一門高,一門比一門殊勝,但是沒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後一條,「十者,尋教得實」,實就是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真正得到了。

這個實也是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實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無礙」,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樣的境界。「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這是理事無礙。「此即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方名究竟。」,這時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培養出一個圓頓的根性,但是培養圓頓根性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呢?最殊勝的方法還是要從華嚴經裡面培養出來,那是以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須要讀全經才行,讀全經,依照這一卷來修行,就是依十大願王來修行。因為全經不讀,理與事不能夠貫通,不能融通。

讀全經還要去研究註解,註解自古以來有兩部權威的註解,一部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部是李長者的合論,這都是相當大的分量。

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是特別提倡疏鈔,華嚴經疏鈔,而且他老人家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應當從華嚴大疏下手,因為華嚴大疏能貫通之後,以後你看一切經都沒有問題。

所以在這上面多下幾年工夫是值得的,華嚴大疏等於佛學大字典,尤其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以後不管學那一宗,不管學那一部經都不費力氣。

可是學這樣東西也是相當辛苦就是了,清涼,唐朝時候人,疏鈔完全都是古文;李長者也是唐朝時候人,比清涼稍微還要早一點,年歲還要大一點。所以諸位要學文言文,讀經讀疏就行了,實在講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讀經,讀上個三年,文言文自然就通達了。

「此上十行,前四門全不可依。」,如果我們要有前四門的毛病,趕快要改過來,要修正過來。

「次五門從淺至深,隨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來依靠修學。

「然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猶未究竟。」,這就是你要明瞭後面這五種不能停在一個階段,因為它是方便法,你要明瞭。

明瞭之後你自己才會升級,才會提昇,一層一層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昇,不要老執著在一個境界裡面,那你就沒有進步了。

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門方為究竟也」,這得要緊要記住。提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昇的了的,每一個階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昇。

尤其是華嚴經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講別的經,沒有記載的,講華嚴經歷史上都有記載的,這是最為殊勝的法會。

講華嚴經的法會,龍天擁護,諸佛護念,跟講彌陀經是一樣的,華嚴經的功德跟彌陀經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7-2019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7-2019 11:10 PM 编辑

底下這個也非常重要,「又賢首大師云,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

賢首是清涼的老師,是華嚴宗第三代祖師,實際上華嚴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

前面雖然有兩個祖師,他的老師,但是並沒有把這一宗建立起來,到他手上才建立的,

所以實際上認真地講華嚴開山的祖師是賢首,清涼繼承,發揚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這個五法呢,第一【須明其文】,第一個你要懂得經文,這都是你將來研究經很重要的層次,經文,「謂知分段起盡前後相屬,次第連合,詮旨圓滿,無增無減。」。

實際上這就是科判,我們過去印的華嚴經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這一條,你要懂得全經章法、結構、脈絡、起承,你首先要懂這個,這個懂得才通達文,文字通達了。

文通達,意意才能夠顯;文都不通,意思怎麼能顯示得出來!這是第一條先通達文字。

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個小綱目。


「所處」,佛這個經在什麼地方說的。

「說主」,什麼人說的。

「徒眾」,就是聽眾,那些人聽的,跟那些人說的。

「請儀」,請法的儀式,請儀裡面有啟請的,像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就是不同了。請儀不相同,裡頭意趣也不一樣。

末後「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

第三「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

教義裡面也有五:


「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

「廣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為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所以講解一定要透闢。

「譬喻令解」,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

「引事證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舉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

「第四得其意」,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信心就清淨了。

那麼第三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淨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三,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

這裡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

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麼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裡還對於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對於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

菩提心是清淨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

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

所以對自己是清淨、無為,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淨無為上,這個快樂啊!

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願迴向心,這樣菩提心才現前。

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現前是得其意。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20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1-2020 03:41 PM 编辑

「觀真理,伏煩惱,慈悲救物,勤修萬行」,菩提心現前必定是這個樣子。

第五講修行了,把前面文、義、理,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就是菩薩行,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受用。

這裡頭也有五種,「第一於前四門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暫息。」,念念不忘啊!意持不忘啊!這是心行,意持不忘是心行。

「第二歷前四門以起勝心」,勝心是菩薩心、菩提心。「謂於前文教起難遭想」,對於經典百千萬劫難遭遇啊!

「於前事相起尊重心」,就是解其事的佛說法之處、說法、那些聽眾,以及代代翻譯流通,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我們也能遇到,這要生難遭遇想。

「念佛難逢,傷己薄祐」,真正修行我們不容易遇到,這是自己福薄,自己福分薄、善根少。

「於前義理起愛樂心,於前意旨悲喜交集」,要能生得出這個心,這都是修行,這就是懺悔法門,這幾個念頭都是懺除業障。

第三「取持正法」,這就真正要行了,要把這些東西在行為上兌現了。

「謂於前文教,書寫流通,圖畫形相,表佛法會,撮略意旨,曲示行人」。那麼在受持正法裡面最要緊的就是流通法寶,要開示行人,就是要幫助別人修學,流通法寶幫助別人修學。

幫助別人,你看看這個文上寫的曲示,自己要委曲自己,才能叫別人得佛法利益,不容易啊!

釋迦牟尼佛要不委曲自己,他怎麼能到人道裡來受生?因為他太高了,我們見不到他,他要遷就我們。

你要教化眾生要遷就眾生,要委曲自己,這樣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度化眾生,眾生剛強難化!

凡是禮都是委曲自己,你看禮記一打開第一篇的篇名叫曲禮,禮為什麼要曲?委曲自己,禮才能夠周全;不肯委曲自己,禮就不能周全。

佛法也不例外,你要想弘法利生必須委曲自己,必須自己要受一些苦難,受一些折磨才行,否則的話你如何叫眾生得佛法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20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自行增」,自行增裡面最要緊的是「親近善友,繫念思惟」,念念不忘經論裡面的教誨,要把這些教訓統統要做到。

所以善友第一親,諸位要記住,善友不見得是天天跟你笑,天天喜歡你的,不是那個人;可能一天到晚板著面孔,見到你就氣呼呼的,那是善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什麼叫善呢?於我自己真正有利益的,我有過失不肯講的不是善友,肯講的、肯罵的,那是善友。

為什麼?我們覺悟了才能改過自新;看到你有過失,笑笑的不說你的,你的過失永遠他在旁邊笑話你,笑話你在造罪業,看到你墮落,那不是善友,所以善友是規過勸善,這是善友。

所以你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是以提婆達多為他第一善友,提婆達多在我們看來是他的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把他看作第一善友,所以他成佛了。

他要跟我們一樣,那是我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今天還要當凡夫,他成不了佛。

要明白什麼叫善友,真正能幫功自己改過自新,幫助自己增上道業,這是善友。

所以今天一般就是善惡不能辨別,這是沒有法子了,真是可憐。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江心影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01:37 AM , Processed in 0.0682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