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过马来西亚的中国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去的就是马来西亚 在我心中,马来西亚西部一直是一个想去看一看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还有融合了古老的传统,以及各种民俗、多样的建筑风格,一起塑造了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风土人情!特别让我好奇的是,几百年来,这些华人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扎根并生活至今的?从中国南方带来的风俗传统,在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马来西亚地处赤道附近,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类型,一年四季温差微小,平均温度维持在26至30摄氏度。每年的3至6月和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虽然雨水较多,但并不影响旅行。唯一的不便可能是航班的不准时!所以,这里几乎全年都适合旅游。 2、相比于马来西亚其他历史悠久的古城,吉隆坡的历史仅有一百多年。这座城市“年轻”与“敢闯精神”带来了迅速的繁荣,来自马来各地的淘金梦想者在此聚集,马来族、华人、印度族在吉隆坡扎根并共同生活。这一特质令我对吉隆坡非常有兴趣。 许多人对吉隆坡的第一印象是“双子塔”。9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迅猛发展,吉隆坡石油双塔成为这一时期的象征。1993年,基础设施远不如现在发达,吉隆坡石油双塔以每四天一层的速度迅速崛起,仅用了两年半时间便完工。它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建筑。 漫步在吉隆坡,不难发现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例如,吉隆坡火车总站及其对面的铁路局行政大楼,褐色外墙和白色圆顶看着挺精致与雄伟。还有国家音乐博物馆、圣玛利天主教堂、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等。
3、马来西亚的货币是令吉(Malaysian Ringgit),汇率约为1令吉兑换1.54元人民币。在吉隆坡,物价与收入之间给我感觉是不匹配。我曾以为吉隆坡的平均工资至少在四五千马币,但后来从一位出租车司机那里得知,大多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的工资仅在2500至3500马币之间。 4、这样的薪资水平在吉隆坡,除了租房水电网费用大约需要1000至1500马币,还有各种生活开销。例如,一顿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就超过一百马币。可以想象,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过去1.5马币就能买到一杯咖啡,现在价格已经上涨到3.5马币左右,这两年马来西亚的物价也在飞速上涨。 5、在马来西亚的那段时间,我住过了各式各样的住宿,从豪华酒店到简约民宿,再到质朴的木屋,价格横跨从一千多马币到需70至100马币不等。在这里,马来人购房的压力相对较小,低收入群体甚至可以申请廉价屋。以10万马币左右的价格,就能有一套二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独栋房子。 6、作为一个产油国,马来西亚的油价相对便宜。95号汽油每升1.97马币,且全国统一定价。汽车价格亦不高昂,但街头常见的旧车,车身生锈,却依旧行驶在路上。这背后的原因是,尽管汽车是生活必需品,但大马的购买力有限。在吉隆坡、槟城、新山等主要城市之外,大部分地区缺乏公共交通,没有汽车几乎寸步难行。 这里的交通规则颇具特色:摩托车都停在机动车前面,一旦信号灯一变,无数摩托车如同子弹般迅速冲出,而后面的机动车只能望尘莫及。在马来西亚,摩托车甚至可以驶上高速公路。 7、在马来西亚,买菜买水果都以公斤为单位。蔬菜价格并不比深圳便宜,但水果价格不高,榴莲每公斤15马币,一个牛油果约合6元人民币。烧烤摊位鸡肉串每串1.5马币,牛肉串则是2.5马币一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品牌商品在马来西亚售价通常比国内高,有些甚至翻倍,而欧美日商品也不便宜。 而且马来西亚的无现金交易普及程度并国高,许多交易需要提供账号和银行名,现场通过手机银行转账。而在国内的许多城市,无现金生活早已成为常态。 8、马来西亚实行全民自动医保,民众只需凭身份证登记,支付1马币挂号费,即可免费就医。该国还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公立大学的学费也相当低廉,其中一些公立大学的教育环境颇为优越。 9、几百年前,许多来自咱们南方的华人为谋生远渡重洋来到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同样,来自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也因锡矿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而迁移至此。在印度街区,最著名的建筑便是马里安曼印度庙。寻找这座庙宇并不困难:只需顺着弥漫的花香走,看到街上摆满花环的小铺,便知已近其门。 清晨,印度裔居民额头点着红色吉祥痣,熟练地将金盏菊、睡莲、茉莉、白蚕花、兰花等串成花环。这些花环并非装饰用,而是供信徒参拜女神时使用。印度人的洒脱在花环的颜色搭配上得以体现,黄配紫、红配黄等鲜艳配色,十分抢眼。 远观神庙,宛如一座塔。走近后,石门之上的建筑层层叠叠,由宽渐窄,更似一座山。工匠们用的颜色甚是大胆,金粉、孔雀蓝、朱砂红、兰花紫等彩色交织在一起,碰撞出别样的美感。 10、在马来西亚的街头,我遇到了一个印度大叔,他用一口流利而标准的中文问我:“你是中国人吗?” 这样纯正的中文从一个印度大叔口中说出,让我感到十分意外! 我忍不住问他:“你怎么中文说得这么好?你是马来人还是印度人?” 他傲娇地双臂交叉于胸前,微微一笑:“开玩笑,我读华校的!论中文,我真不一定比你差!” 我又好奇地追问他为何选择读华校。他解释说,在马来西亚,如果印度裔或华裔选择马来校就读,就要遵守斋月的习俗,斋月期间太阳落山前禁止进食。他的父母不忍心让他受苦,所以选择了华校。 他叹了口气,谈到华校的教育:“华校这些年一直挺艰难的,马来西亚一直在提倡马来语教学,华校的资源相对较少。但华校的校长们都很负责,华人社区也非常团结,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我完全不后悔上华校!” 11、吉隆坡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我心中,它是现代马来西亚的代表。马来西亚犹如一块色彩缤纷的拼图,吉隆坡则拥有这块拼图上所有的颜色。对我而言,最令人魂牵梦绕的颜色是代表华族的红色!对于海外的游子来说,只要看到这抹红色,就看到了家乡! 在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厂街,紧邻印度街区,我穿过几条街,抵达这个华人聚集的地方。我们没有从挂有茨厂街招牌的大门进入,而是选择了一条两旁都是小吃档口的小路。走在狭窄的巷子里,周围到处是人间烟火气!叮叮当当的炒菜声,沸腾的浓汤发出的滋遛滋遛声,河鲜的香味扑鼻而来,摊主们用粤语招呼着熟悉的顾客…… 来自中国的美食和乡音让我倍感亲切,一种“回家了”的感觉在异乡油然而生!华人表达喜庆的方式与印度人不同,我们不用五颜六色来表示隆重,一抹红色就足够了!新年期间的茨厂街挂满了红灯笼,炒糖栗子的老板身着红衣,扭着腰唱着“好运来”! 可惜的是,新年作为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不少店主都回了老家,许多美食店都在休息。否则,仅茨厂街内的饭店就足以让游客吃上一个星期都不重样! 12、从吉隆坡出发,前往马六甲的旅程远比我预想的要便捷。乘坐当地的大巴,仅需一个半小时便可抵达。马六甲的老城中心被一条运河切割成两个迥异的区域,一侧是红色的荷兰红屋和白色哥特式的圣方济教堂,以及葡萄牙式的古迹,构成了西方区的风貌。 而另一侧则以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为主,鸡场街上的古老街道曲折狭窄,非常有历史的气息。亿万富翁街上,昔日贸易致富的华人在此置业,外墙上镶嵌着色彩鲜艳的瓷砖,大门上装饰着瑞狮门扣,窗棂上镶嵌着龙凤图案。骑楼屋檐下,挂着描绘吉祥图案的纸灯笼,微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曳…… 马六甲的新城区干净清爽,商业发达,设施齐全,让人感受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3、而槟城,则是最适合中国胃的旅行目的地!大街小巷中,中式美食随处可见,一些看似破旧的路边摊位实则隐藏着绝妙的美味!槟城的华人商家众多,彬彬有礼又平易近人,无论是吃一顿大餐还是仅购买一杯两块钱的饮料,商家都会热情地说一声“谢谢”! 我在槟城的第一天,偶然坐上了一位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出租车司机,更巧的是,我们竟然是同一届的校友。共同的成长背景和熟悉的腔调让我们迅速拉近了距离。他告诉我,槟城是一个非常悠闲的城市,这里200平米的平层公寓,配备公共游泳池,每月的租金仅相当于2500人民币。加上这里华人众多,饮食习惯相近,他选择了这里生活。 我好奇地问他,在马来生活是否会感到孤单?他笑着回答:“不会啊,槟城的华人社交圈很好融入,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吃串串、打牌呢!” 在槟城,我发现当地华人对中国的发展了解得非常深入。一次,我遇到一位大马华人老板,我试探性地问:“您应该是槟城人吧?”他自然地回答:“我是福建宁德人,我的爷爷年轻时移民到这里,所以我现在在这里生活。” 谈及在马来的生活,老板眉头微微挑起,透露出一丝忧虑:“我们华人和印度人在这里并没有那么好的待遇,资源分配不均。但最近几年,随着祖国的迅速发展和马来西亚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他们也不敢再公然对我们不利。我们华人非常希望祖国强大,祖国越强大,我们在这里的地位也越稳固。” 马来西亚的华裔可能是最亲近祖国的一群人。一位马来小姐姐曾经告诉我,尽管她家已在马来西亚生活了四代,但她从小就上华校,讲华语,每年还会随父亲回老家祭祖。她“顽固”的父亲,直到今天,都不愿意跟她去日本旅行。这句话在两年前我并未深感共鸣,但来到槟城后,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那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14、在马来西亚,档口是一种常见的饭店形式,内部装修简朴而平民化,屋顶上不停歇地转动的风扇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店内外,塑料座椅随处可见,户外遮阳棚下,食客们露天而坐。不同的摊铺老板在餐车上展示着各自的特色美食,从地道的白咖啡,到肉骨茶、虾面、海南鸡饭、茶果等改良后的中国菜,应有尽有。 美食的诞生总与人类的迁徙和历史文明紧密相连。正如俗话所说:“海水到处有华人”!在马来西亚,来自福建和海南的华人数量众多,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深刻而长久。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食物成为对故土的最后牵挂和坚持。 在当今的马来菜系中,华人的改良口味已深深融入其中。肉骨茶的诞生便是最佳例证!现如今,肉骨茶不仅受到东南亚华人的喜爱,也成为马来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 椰浆饭与我预想中的有所不同。我原本以为它类似于泰国的椰子饭——雪白的米饭上淋着椰子酱,香甜软糯。然而眼前的椰浆饭被香蕉叶包裹成三角形,配菜是一小碗江鱼仔和一碟花生米与辣椒酱。打开香蕉叶,米饭略显发黄,香蕉叶、班兰叶、咖喱粉、椰浆的香气扑面而来。 老板娘见我好奇地端详,便过来教我如何品尝。她将三角形的米饭打散平铺在香蕉叶上,介绍说:“我们马来人喜欢搭配江鱼仔一起吃,以前物资不丰富时,江鱼仔是便宜又营养的荤菜。花生米用滚油爆炒后特别香,辣椒酱则是调味的关键,每家店的味道都不同。” “乌达”是我在国内未曾见过的美食。我尝试了一口,发现它是烤鱼饼。马鲛鱼的口感韧而有力,咀嚼时能尝到黄姜叶、椰子、葱头的味道,还有微妙的辣椒香。这道源自马来西亚麻坡的美食,已成为当地人最爱的街头小吃,不断经历着改良。 举报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