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5|回复: 0
|
【转贴】 中國兒歌應改寫‧應推廣
[复制链接]
|
|
中國兒歌應改寫‧應推廣
— 胡寶林 —
--------------------------------------------------------------------------------
我的母親幼年只讀三年私塾。她從不親筆寫信,卻能大略看報認
字,說起話來出口成章,其中帶著很多廣東俗語及諺語。我家兄
弟姊妹很多,記得小時候母親撫養弟妹,無論搖、抱、撫、浴、
高舉、牽手,都有不同的兒歌配合,再加上一些動作。那種情形
至今回憶起來,還是那麼親切動人。
從前的教育雖然不普及,孩子在子女眾多的大家庭和街坊中學到
不少兒歌,長大後又聽說書、唱山歌、哼小曲,再加上由拜壽、
過年、婚嫁的禮俗中學來的祝賀詞,即使是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
人,說起話、罵起人來也是出口成章、氣勢凌人,鄰居們聚在一
起談天說地時,也是引經據典,繪形繪聲,生活因此顯得格外有
生氣。這都是因為生活和俗文學打成一片的關係。今日我們的教
育雖然普及,可是人們除了生活在鄉間外,大都沒有「街坊生活
」。大家庭制度解體,工商業生活緊張,許多很有人情味的禮俗
,不是簡化了,就是被淘汰了。於是,很多人讀了十幾年書,說
起話來卻索然無味,甚至詞不達意。自己有了孩子,在他牙牙學
語前,也不知如何與孩子做語言的接觸。現在年輕的父母早把兒
歌忘得一乾二淨,只會對著幼兒嘰哩咕嚕地噴口水、顫嘴唇;抱
著孩子高舉時,頂多只會說句:「一、二、三」,使家庭生活缺
少很多韻律感,俗文學迷人的親切感消失殆盡。
在國外時,子女尚幼,我一直為兒歌缺乏的問題傷腦筋。既找不
到適合的專集可採用,只能片片斷地記憶一些廣東兒歌念著玩玩
。但因不完整,自己唱來都覺無味,孩子更不會感興趣了。幸好
妻子在外國兒童讀物及鄰居那兒,找來很多兒歌教女兒念,我才
稍釋重負。女兒稍長,進入幼稚園就讀後,童謠、兒歌更是一簍
簍一擔擔地從幼稚園抬回來,成天唱著、念著的,都是外國兒歌
。我一面覺得熱鬧卻又越來越覺慚愧。後來託人從台灣買來朱介
凡編著的「中國兒歌」,其中收集了中國各地兒歌數千首,我如
獲至寶,鑽研了好幾個晚上,似曾相識之感,就如老友重逢。喜
出望外之餘,也勾起了我一陣陣兒時甜蜜的回憶。
於是,我選了幾首教女兒唱誦,但卻遭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兒
歌大多是用各地方語言寫成的,用國語發音,韻腳就不合。因此
我又費了一番工夫把一些舊的兒歌加以改寫,使韻腳更順、口語
更白。
兒歌是俗文學,沒有一定形式,但還是有講求節奏、押韻及接近
口語等共通特點。只要順口易記,兒童便愛傳頌。所以也有甚多
兒歌是諷訟式的,是大人利用兒童天真的口吻,以童言無忌做擋
箭牌,來諷仇訟親或批評政治,影響民心。因此,要復興兒歌,
在取材時應慎重選擇;不合現代教育目標或內容過時的,只應該
保留在史典中,至少也要加以改寫,才適合教給孩子。
設計及改寫時,應注意幾個原則:
一定要押韻
不超過十句
近乎口語
內容適合時代生活
不諷仇訟親
配合動作遊戲
林海音在「中國兒歌」序中說:「我們也許會說,學校教育不斷
進步,使兒童讀書識字,畫圖畫、遊戲、做人做事更有科學的方
法來達成教育目的。……中國兒歌不再是口傳教育、口傳文學,
而是要靠像朱介凡先生這樣的有心人來研究、整理、加以保存了
。」其實舊兒歌不只是值得有系統保存,兒歌在今日科學發達的
社會中,仍有其實用價值。兒歌過去在家庭中扮演生活教育的角
色,增加家庭樂趣、促進幼兒口齒伶俐並且誘發幼兒想像力、增
加鄰里交流的社會功能,這種種的作用,都值得我們加以重振發
展。如果能以今日大眾傳播的力量,透過兒童讀物、幼稚園教育
、電視、錄音帶、作曲,及玩具的設計,來推廣兒歌,必定可使
孩子們受惠無窮。
﹙摘自《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