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161|回复: 49

雪隆大小事年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0-2006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录所有在吉隆坡/雪兰莪内所发生的大小事情,其中包括历史事件、重大新闻、建筑物或地标的创立等等。(待续)

资料来源:
1.南洋百科-吉隆坡大事年表
2.马来文wikipedia-Sejarah Selangor
3.大红花的国度-The Introduction of Kuala Lumpur Urban History(by Rainforest)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20-4-2007 06: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雪隆大事年表

1740年
★武吉斯人在雪兰莪这篇土地建立了世袭的苏丹统治,直到现在。

1858年
★丘秀等80余人选择了如今吉隆坡的市中心处安顿垦荒。
★丘秀在获得当地苏丹的支持下,被委任为第一任甲必丹。其管辖范围包括锡矿收入、城市治安、粮食供应、烟赌、司法、抽税和税收的权力。

1867年
★1867年-1874年,雪兰莪马来统治王朝爆发内战。

1874年
★英殖民帝国趁势而入。马来统治者以接受英国的保护而结束了约16年的内战。

1878年
★黑风洞被“发现”。发现者有两人,分别是斯也士(H.C.Syers)先生与来自美国的自然观察者Hornaday。

1879年
★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在吉隆坡设立公共事务局及测量局,开始固定在吉隆坡的都市行政工作。
★邮政系统则始於1879年。

1880年
★英国正式接管吉隆坡,承担了行政、社会治安、税收等工作和权力。
★第三任甲必丹叶亚来被委为吉隆坡市民代表,参与由英国人所成立的雪州理事会。叶亚来同时也是该理事会第一任的议员。
★南来的中国移民带来霍乱,同时期又发生严重的天花传染。

1881年
★吉隆坡市区遭受火灾,木屋区被夷为平地。
★英殖民政府引入砖瓦建筑方式,重建吉隆坡市区,也就是早期的茨厂街一带。至1887年,共有518栋砖构建筑出现在吉隆坡。

1885年
★市警察为娼寮进行登记工作,娼妓被强制接受检查。

★杨坤--著名锡腊(Pewter)生产商的创办人正式把这门生意,以一家小店Ngeok Foh诞生。

1890年
★英殖民政府设立了公共卫生单位(Sanitary Board),负责进行街道清洁及照明 之工作,同时改善市场的管理方式、整顿市容、清洗建筑物之外观、修筑道路、排水沟及道路指示牌及路灯等等。

1894年
★早期吉隆坡之教育仍仰赖自愿团体或个人的推广。其中,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n Institution)在1894年开办,接着陆续出现的教会学校包括卫理公会男子学校(Me瓾栀漀搀椀猀琀 Boy's School)1898、天主教修道院女子学校(Convent School)1899、及圣约翰学院(St. John's Institution)1904。

1895年
★马来联邦政府(由彭亨,雪兰莪,霹雳及森美兰州组成)成立,并以吉隆坡为首都。
★半山芭监狱建于1895年,除了让犯人服刑以外,那里还是执行鞭笞的地方。1986年,两名澳洲人因贩卖海洛因而被绞刑之后,半山芭监狱曾经关闭了好几年。直到1997年初才以博物馆的模式开放给大众参观。现在这里是半山芭警局扣留所。

1896年
★斯也士(H.C.Syers)被委任为马来联邦政府第一位警务处长(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Federated Malay States)。他与另一位自然观察者同时也是黑风洞的发现者。斯也士在1897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被一只野牛刺死。
★这一年,来自安邦(Ampang)水源地的自来水设施工程峻工,提供全市乾净的自来水源。在这之前,吉隆坡的居民的生活用水乃靠地下井水为主。
★英国人为了更方便管理他在马来半岛的各殖民地,就把雪兰莪、彭亨、霹雳和森美兰这四个邦组成马来联邦,当时的华侨称之为“四州府”。

1897年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建于1897年,以容纳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几个重要部门,但别具摩尔色彩更冠上铜光闪亮的圆屋顶,并拥有高达40公尺的大钟楼。

1900年
★吉隆坡市区发生严重的疟疾传染、市民普遍营养不良以及种种传染病严重威胁市民的生命。因此设立了医药研究中心,以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并尝试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当地主要为较富裕的亚裔商人也纷纷设立了他们自己的俱乐部,如1900年成立的雪兰莪华人休闲俱乐部,及1914年成立之淡米尔体育及文化社团(Tamilian Physical Cultural Association)等等。

1906年
★疟疾受到控制。
★电力系统引进后取代燃烧煤油式的街灯。
★吉隆坡陈氏书院在1906年建竣,1908年获当时的参政司享利康威具尔菲(Henry C. Belfield)签准入伙纸,根据地契上的规定,当局只收年租2元,由当时的参政司代表雪州苏丹签发。

1921年
★开始统制、指导和决定市区所有土地的适当计划。

1923年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正式成立。雪华堂这座白色建筑物,就屹立在吉隆坡茨厂街尾端的马哈拉惹丽拉路(Jalan Maharaja)街头。

1939年
★首个吉隆坡都市发展蓝图公告,计划范围包括11平方英里,当时吉隆坡市人口为五万人,到1947年已增长至十七万六年人。

1942年
★1月11日,日本军队进驻吉隆坡市同时在此成立军事指挥中心。在战乱中,原来之都市建设之管理制度受到彻底的破坏,以至於所有都市行政秩序陷入混乱的状况。

1947年
★人口激增为17万6千人。
★1947年-1967年之间,人口激增至40万人,即175%,每一年的人口增长率为7.5%。

1948年
★吉隆坡自治市议会成立。
★12月12日,峇冬加里大屠杀。英国苏格兰卫兵在雪州境内的一个小镇枪杀二十五名手无寸铁的割胶工人。

1952年
★八打灵再也本来只是一块约486公顷宽的橡胶园,归一家英国公司爱弗尔(Effingham Estate)所有。当时那里有个八打灵村(Kampung Petaling),住在内的村民都是一些在锡矿工作的华人。1952年,英方政府为了解决吉隆坡的人口过多的问题,决定开辟八打灵,把她打造称一个首都的卫星市。现在大家所熟悉的"PJ Old Town",正是当时的开发重点。而第一条在八打灵再也出现的马路,被命名为"Jalan 1"或"Road 1",就是现在的"Jalan Templer "。

1957年
★8月31日,马来半岛最终独立成为马来亚联邦。吉隆坡同时成为新国家的首都。

1969年
★5月13日,我国历史最黑暗的一面正式在吉隆坡揭幕,马来人与华人之间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当天傍晚,前敦拉萨以内政部长身份宣布首都及雪兰莪地区进入24小时戒严状态。

1970年
★12月31日,吉隆坡与西马其他八州跨年大水灾。

1971年
★马来亚联邦政府全面对吉隆坡控制。

1974年
★马来西亚国家回教堂正式落成。该教堂可容纳8000人礼拜,是当时东南亚国家中最大的回教堂。
★根据当时新的吉隆坡市法令,自治市议会升格为市议会。
★2月1日,联邦政府在与雪兰莪州苏丹签署文件后,正式宣布在此日成为联邦直辖区。

1983年
★12月18日,马航客机撞落甘榜,机上240名搭客都保住性命。

1990年
★9月7日,蕉赖收费站深夜暴动。

1991年
★5月7日,双溪毛糯新村烟花厂爆炸百人伤亡。

1993年
★12月11日,淡江高级公寓倒塌,四十八人罹難。

1998年
★6月27日,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正式启用。
★7月11日,吉隆坡的都市捷运Light Rail Transit Syst淾 (LRT)启用,正式迈入现代化都市公共运输之阶段。目前全市共有三条由不同家公司经营之捷运路线。包括STAR(Sist淾 Transit Aliran Ringan)、PUTRA (Proj毾 Usahasama Transit Ringan Automatik)、及KL PRT Monorail。
★9月11日至9月21日,吉隆坡举办第十六届共和联邦运动会。马来西亚是第一个亚洲国家有幸举办此大型运动会的国家。共有3638人来自全70个国家参与这项运动盛事。

1999年
★3月29日,雪邦国际赛道(Sepang International Circuit)由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主持开幕,正式启用。
★8月31日,国油双峰塔(KLCC)正式开幕,仪式由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主持。

2000年
★10月10日,莎阿南正式升格为市,其行政议会也被易名为莎阿南市政局(Majlis Bandaraya Shah Alam)。

2001年
★经雪兰莪州议会修宪通过,布城的土地正式割让给联邦政府,成为马来西亚第三个联邦直辖区。

2005年
★州政府在这一天正式宣布该州为马来西亚的第一个先进州属。

2006年
★6月20日,八打灵再也正式升格为市。这也意味着,八打灵再也打破“每州只能有一个市”的常例,成为该州内继首府莎亚南之后,第二个升格为市的市议会。


2008年
★3月8日,公正党、行动党以及回教党在第十二届全国大选赢得雪兰莪州的政权,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当时民联的这个称号还未出现)

2010年
★6月21日,半山芭监狱的围墙正式被拆除,115年的历史正式告一段落。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18-3-2013 01:50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烟花厂爆炸百人伤亡

一九九一年五月七日

新闻内容:
距离首都越20公里的双溪毛糯新村今日下午发生了一宗惊人的爆炸案,一间烟花厂发生爆炸后,引起冲天大火,烧毁附近几十间木屋。工厂里百多名工友恐怕已经全部罹难。

这宗相信是我国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爆炸意外,也导致至少另外8名村民死亡,同时有整百名公众人士,其中包括六十名麻风院的病人,妇女及小孩被殃及,而分别受轻重伤。这些伤者全部被急送入马大医院和首都中央医院急救。这罕见的爆炸复引起火灾的意外。惹出祸的工厂是光明烟花厂,一间香港人投资的公司。他今午爆炸时,据说有百五人在里面工作。

灾场进发的火焰和浓烟,弥漫整个双溪毛糯新村,飘出滚滚浓烟,几公里外可见,状甚悲惨。爆炸发生时,工厂不时发出一响又一响的爆炸声,它所震出的砖石满天飞舞。附近两里内有几十间住屋的屋顶和玻璃窗都被击破,整个双溪毛糯新村的村民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倒恐慌逃难,四处走避。

根据一些目击者指出,有一名姓秦的二十多岁青年,在一英里外的住家听闻爆炸意外后,骑着摩哆逃出家门时,不幸被从天而降的碎石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这宗意外也导致双溪毛糯一带的交通陷入瘫痪,车龙长达五公里,这也导致拯救工作受阻,救伤车无法快速驶进案发现场。不过,大批警员和约十辆救火车已经赶到现场施援,疏散交通。

据了解,有关工厂在当地设厂已经有十年,曾经发生三次爆炸案件。不过,最严重是这次。去年尾发生了一次意外,据说炸死了一名女工。

当时的头条新闻:


1991年5月7日下午3点45分左右,发生在雪兰莪州双溪毛糯的浩劫一“光明烟花厂爆炸惨案”,相信很多大马人都不会忘记。这场惊天动地的惨案夺走了22条人命,导致超过100人受伤,另有400间房屋被炸毁或烧毁,受影响的灾黎约2000人。光明烟花厂在爆炸后火舌冲天和冒出滚滚浓烟,居民只能无助的远处围观。


vinc666说:这惨案发生后几年,政府就开始禁止烟花和炮竹出现在我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江高级公寓倒塌 百人困废墟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新闻内容:
1993年12月11日中午1時30分,雪兰莪淡江高峰塔A棟發生倒塌,48人罹難。经过调查后,淡江惨剧是人类过度的砍伐斜坡的树林和当时十二月联绵不断的大雨所造成的。这两个主要的因素创造出大规模的土崩直接把建筑物的地基摧毁掉。

B棟和C栋里面的居民在事件发生过后,也纷纷搬离,深怕倒塌的危机后扩散到那里。至今,这两栋公寓虽然侥幸逃过倒塌的命运,但已经没有人敢搬进去居住了。吉隆坡淡江高级公寓,曾经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居住好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荒废之地。

当时的头条新闻:


1993年12月11日,位於雪州淡江的高级住宅区的高峰塔A座公寓,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倒塌,整栋公寓横卧地面。这场灾难共夺走了48条宝贵的生命。


vinc666说:那些灾难的牺牲者大部分都陈尸在楼梯口,获救的人并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马八州大泛滥 昨进入天灾状态

31-12-1970至06-01-1971

新闻内容
1971年新年伊始,联绵不断的雨水导致西马八州大泛滥,并造成数十人丧失、数以千记的灾黎被疏散、公路交通断绝和学校停课,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总理敦拉萨在1月5日宣布全国进入天灾状态。为了应付局势起见,他也训令国会大厦设立一个紧急总部。同时,敦拉萨也训令类似五一三时期的供应行动组织。一个供应管制中心已在国会设立,以监督有关供应行动。

总理敦拉萨也训令即刻收集粮食,药品及衣著,以便将之分发给灾区的居民。他呼吁国人在这种灾难的时期彼此互相合作,同时慷慨捐助灾民。他也呼吁国人留在家里,将收音机开着,以便万一局势恶化时可以听取指示和消息。

当时的头条新闻


1970年12月31日,吉隆坡地区狂风大作,暴雨倾泻,连续7天7夜不放晴,巴生河水高涨,积水久久未能消退,这是吉隆坡罕见的大水灾。当时,市区的四份之三的土地淹没在洪水之下,只有武吉阿曼警察总部、精武山、咖啡山、孟沙山、东姑山幸免。渣打银行地下水库也淹水,所有钞票湿透毁尽。水灾最严重时期为1971年1月6日晚,当天满天乌云,大雨滂沱,百余小时持续不断;同时期,全马八州也陷入水灾大劫。政府于1月5日宣布全国进入天灾紧急状态。单单是吉隆坡的大水灾就多走了53条人命,冲毁房屋500多间,毁坏道路,财物难以估计。



当时连星州日报也发了这样的启示,情况实在很严重。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21-12-2006 09: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蕉赖收费站深夜暴动

一九九零年九月七日

新闻内容
成千上万的蕉赖居民今晚集体涌向蕉赖收费站,使到大规模的和平示威行动演变成暴动,人群与镇暴队发生冲突,导致10人被捕,3人受伤,被送入医院治疗。

这批人群有人手持标语,有人高声呐喊,经过收费站的车辆也放慢速度,将整个收费站挤得水泄不通,在场的十余名警员组成的人墙无法阻挡情绪高涨的人群,整个场面非常紧张。

镇暴对于七日十一点赶到现场,他们在向人群发出警告,不过人群仍然不理会,继续冲向收费站。

示威者最较后退守在收费站的两旁,不断高喊口号,与此同时,一些愤怒的居民也向收费站和镇暴队抛石头,收费亭的玻璃应声而裂。

这常暴动于七日八时半左右发生,载至午夜12点,共有十名示威者被警方逮捕,另外三人受伤被送入医院。

围聚在斜坡上的居民不断用石头扔向镇暴队,形成暴动的局面。

这起暴动的事件也导致加影和隆芙大道一带的道路陷入瘫痪状况,蕉赖两座收费站之间的道路更挤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

被塞在收费站的车辆也纷纷鸣笛支持示威的人群,车笛声夹着示威者的呐喊声响遍整个蕉赖。

在11时05分左右,镇暴队向愤怒的人群发出催泪弹,许多人受不了催泪弹的攻击而四处奔逃,但他们仍旧继续向驻守在收费站前的镇暴部队扔石头。

在11时10分左右,催泪弹的烟雾弥漫着整个蕉赖收费站。

人群受不了催泪弹烟纷纷离开现场,朝向吉隆坡的收费站奔走,但人群还不断的在呐喊。

据新街场国会议员陈国伟较早时向本报透露,蕉赖居民原本要等到午夜才展开示威,以抗议当局在今日凌晨在小路挖沟,阻止驾车人士绕道而行。

不久之后,另一支四十人的镇暴部队,赶抵现场,在第一花园的收费站走向8公里的收费站。

由於场面混乱,本报记者无法数清到底镇暴队射了多少枚催泪弹。

直到在11时20分,人群还逗留在吉隆坡的收费站,似乎不欲离开现场。

11时24分,由於人群不疏散,警方再次发射催泪弹,结果八公里的收费站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石头打破。在混战中,有些群众被警方殴打

11时26分,整个收费站陷入瘫痪状况,而被迫关闭,由於烟雾弥漫,人群开始向四面疏散。

载至11时30分,警方在混乱中逮捕了一名男示威者。在镇暴队和警方的控制下,蕉赖通往吉隆坡的方向已经重新开放,不过大批的人群仍旧不肯离去。

在11时32分左右,人群又开始向镇暴队抛石头,收费站里的工作人员撤离收费站,警方在现场劝请驾车人士避免使用蕉赖路。

11时43分,警方指示所有来之加影的车辆调回头,不要驶向吉隆坡。

与此同时,人群又开始聚在天桥下,警方准备又再采取行动,驱散人群。

蕉赖自本月一日收费开始至今,居民共示威过4次,声浪一次强过一次,今晚是居民今天举行的第二次示威,约千名蕉赖居民于今早在同一个地点示威。

当局在蕉赖微收费站收汽车一元,重型车单程二元的收费是导致蕉赖居民深感不满的主因。

当时的头条新闻


1990年9月7日,成千上万的蕉赖居民集体涌向蕉赖收费站示威,抗议蕉赖路设立收费站,加重他们的负担。由於人群情绪高涨,警方过后发射催泪弹,并援引内安法令逮捕多人


蕉赖收费站的外貌


vinc666:详细的事情经过请参考这里:1987-2003蕉赖路收费站大事记
由於是某个政党拟写的,所以可能有一点主观。(我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

近日(当时),大部分开往吉隆坡的车辆利用万顺花园通往美达花园的捷径避开收费站,顿使大道冷冷清清,其旁的黄泥捷径反而出现拥挤现象。图中箭头所示乃车辆绕道避开收费站,前面大道显得冷冷清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10-2006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航客机撞落甘榜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一架由新加坡飞来吉隆坡的马航穿梭班机,今晚大约七时四十八分,大雨中梳邦国际机场准备降落时,不知何故未抵达跑道便撞上附近的甘榜梳邦马来由。失事的马航班机至少有二十七人受伤,其中十人于晚上十一时送入马大医院。

民航局总监阿都南都博士说,失事后机场即被封锁,但于晚上八十二十五分又再开放。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在接获通知后,于今晚约十时抵达现场巡视。

这架列号MH684的空中巴士A300,载有大约二百七十名搭客,是于傍晚大约六时四十分由新加坡起飞。当飞机撞毁时,天上正下着滂沦大雨。据当地居民透露,飞机撞落的地点曾经有一些住屋,不过由于该处是靠近跑道,基于安全理由,有关居民被令迁离。

据一名搭客梁先生在现场接受本报记者(星洲日报)访问时透露,飞机发生意外时曾经轻微爆炸,飞机两翼着火。另一位搭客梁木生也告诉记者,他与另三名亲戚也在机上。他也相信,没有搭客死亡。据当地居民透露,当飞机撞落的一刹那,该处电流供应曾中断数秒钟。据说,跑道上的指示灯也因此熄灭的数秒钟。

现场情况一片零乱,吉隆坡,八打灵再也,梳邦及莎阿南派出消防车到现场。与此同时,约十辆大型的联邦后备队车辆开抵现场,维持次序。



1983年12月18日晚上,马航一架列号MH684的空中巴士,在梳邦机场准备降陆前,撞落在附近甘榜的一间木屋旁,所幸该处的椰树和果树阻挡了飞机的去势,飞机较后虽着火燃烧,但机上240名搭客都保住性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6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雪隆大小事年表的初阶段已完成,算有点看头了。
大家别只让我一人在这里唱独角戏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0-2006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6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asmuswil 于 18-10-2006 06:41 PM 发表
支持版主你
现在时下青年的确没几个知道过去地历史


你们也可以提供资料啊,别只让我一人专美。
一些事情也不算什么历史,不过也蛮有意思的。
譬如说,第一部商用彩色电视机是什么时候登录马来西亚首都的?
没记错的话,之前在light n easy听DJ说是1979年。

大家可以借此提供不同的idea,让这帖子变得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06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三事件始末
作者:陳玉璇

前言

1969年 5月13日。

马来西亚--一个刚诞生不久的新兴国家,在摇摆中度过了新加坡退出联邦、紧张的马印对抗;在那一个晚上,历经了血腥的暴乱、残杀、纵火和掠夺,使她的一千万子民对国家的信赖、爱、感激和梦想为之粉碎,愚昧、愤怒、恐惧和猜忌取而代之。


选前

1969年,马来西亚拥有一千万人口,其中巫族占53% ,华族占37% ,印族占10% ;首都吉隆坡约有45万人口,其中华族占55% ,巫族占25% ,印族占19% ,其他种族占1%。

马来西亚独立後,第三届普选(包括国会及州议会之改选)於1969年 5 月10日举行。参加竞选的政党包括:

(一)联盟党 Alliance Party (注1)
(二)泛马回教党 Pan Malayan Islamic Party (PAS or PMIP) (注2)
(三)民主行动党 Democratic Action Party (DAP) (注3)
(四)人民进步党 Poeple's Progressive Party (PPP) (注4)
(五)马来亚人民党 Gerakan Rakyat Malaysia (注5)

另外,华人士农工商联合会及 Unitd Dmrocratic Party (注6)并没有推派候选人参选国会席次,Gerakan 特别集中争取槟城州议会席位,但也在雪兰莪竞选。左倾受华人支持之社会主义阵线 Socialist Front (SF) (注7)则杯葛此次普选,鼓励罢选或投废票。

5月4日

劳工党 Labour Party of Malaysia(LPM)在首都地区发动示威游行,呼求人民杯葛选举,队伍中出现支持共产主义口号及标语,并与警方发生冲突,一名劳工党党员遭警方击毙。

5月9日

劳工党为 5月 4日被击毙的党员举行出殡葬礼,沿首都街道游行,号召选民杯葛普选。

5月10日

投票日。

5月11日

大选结果揭晓。

联盟在103 席国会议席中取得66席 (注8),马华公会仅占13席,联盟得票率约49% ,席次则较上次大选减少23席,其中马华减少14席 (注9)。反对党 (注10) 得票率约51% ,但由於受选区划分影响,反对党仅取得36% 席次,而执政党则取得64% 席次,恰好占有三分之二关键性多数席次。

联盟候选人在马来西亚半岛当选率仅64% ,落选者包括林瑞安(马华公会署理会长、工商部长),吴锦波(社会福利部长),韩沙 Hamzah Abu Samah (新闻部长)及马哈迪 Mahathir 。

在州议会改选方面,执政联盟在槟城、霹雳、雪兰莪及吉兰丹四州失去优势。反对党在槟城的24席位中获得20席 (注11) ,在霹雳州的40席中获得21席,在雪兰莪州的28席中获得14席 (注12) 。

傍晚,DAP 及Gerakan 分别发动群众,在吉隆坡展开「胜利游行」,参与之民众情绪激烈高亢。

5月12日

首相东姑宣称如果人民对他领导下的联盟缺乏信心,他将辞去首相一职。他并宣布内阁名单,谓基於马华公会在国会中仅获13席,使联盟席位骤减,决定邀请陈修信一人入阁,内定为内政部长,并再保留一部长席予马华公会 (注13) 。

傍晚,反对党再度游行庆祝选举结果,民众情绪再次升高。

随後,雪兰莪州州务大臣拿督哈仑 Datuk Harun宣布巫统将於13日7:30pm,展开庆祝巫统选举胜利游行 (注14) 。

5月13日

马华公会发表声明谓大选结果已反映出华人拒绝马华公会代表华人参与内阁,因此决定退出内阁。副首相敦拉萨 Tun Razak随后称:「我很钦佩马华公会领袖们的勇气及原则。但,由於华人的未能支持,使内阁没有华人参与。政府将继续执政,马华公会将继续在国会及州议会中与政府合作。」

6:00pm,一群马来青年由 Gombak 出发,前往拿督哈仑住处集合参加游行,在文良港 Stapak地区与华、印族人发生冲突。

6:45pm,三具华人尸体被发现。

7:20pm,敦拉萨以内政部长身份宣布首都及雪兰莪地区进入24小时戒严状态。在首都地区,Kampung Bharu 、Ipoh Road 、Batu Road 、Cambell Road、Chow Kit Road 等均发生骚乱事件。

8:00pm,正副首相,在警察总部与陆军及警察首长会商後,敦拉萨调派2000名军人及3600名警察进驱首都维持秩序 (注15) 。随後,霹雳、森美兰及柔佛相继戒严。

10:40pm ,首相东姑向全国作电视广播,指称此次事件为反对党的过失,并呼吁人民与政府紧密合作,政府将负起责任以维持安宁。如需要,他将咨请元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接着,敦拉萨邀请马华公会正副会长陈修信及许启模,发动成立友好委员会,分赴各出事地区去安抚劝解。

官方公布,25人死亡。

5月14日

股市停市。航空、火车、水上交通一切停顿。只有在7:00pm至10:00pm,人民被允许步行或骑脚车上街购物,不准乘坐汽车。

最高元首发布宣告,召集马来西亚後备军人服役。警察局长下令动员警察志愿储备人员。各地区居民组成自卫团,保卫家园及自身安全。政府也呼吁人民前往医院捐血,供伤者使用。正在美国华盛顿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表示,希望马来西亚的暴乱能迅速解决,并怀疑这次暴乱会扩散至新加坡。同时,沙巴州政府下令将DAP组织部长林吉祥驱逐出境,指其助长紧张气氛。林吉祥是在沙巴州为一国会议员席次之独立候选人演讲助选,并表示将在沙巴州设立DAP支党部。

11:00pm ,最高元首应首相之请,颁下紧急法令,赋予首相东姑特别权力处理此次事件。

官方公布,39死亡,114 人受伤,15人被捕。

5月15日

所有报纸被令停刊。吉打、玻璃市、马六甲相继被宣布为戒严区,各地解严时间均为上午三小时。

反对党顺利从联盟手中接过槟城的统治权,由林苍佑出任首席部长,林苍佑并和首相东姑达成协议,将不会与霹雳州的反对党在任何议题上结盟。

这天,在台北,有关单位向行政院发表简报,并由外交部发言人魏煜孙发表声明,希望马来西亚之秩序能迅速恢复,更须尽量避免共匪有可乘之机 (注16) 。

官方公布,接近100 人死亡,约150 人被捕。民间统计则为,200 人死亡,270 人受伤。

5月16日

马华公会宣布,同意参加一个看守内阁。

英国政府在伦敦宣布,驻马的3600名英军不会介入马来西亚之暴乱。英国政府对此次暴乱不愿发表评论,但已有以军队干预马来西亚暴乱的紧急计划,但仅有在大马首相东姑提出请求,且经过英内阁通过後,英军才会介入。

最高元首在首相咨请之下,成立国家行动委员会 (注17) National Operation Council (NOC),副首相敦拉萨为其负责人。NOC 之成立,意即马来西亚暂时放弃了民主体制,而以NOC 为决策领导单位。敦拉萨称NOC 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使秩序恢复正常。NOC 宣布阁置国会及州议会,暂停尚未完成的东马地区之普选,实施宵禁及暂停行使所有法律权利,这意味着NOC 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查,没收私人财产,拘留驱逐任何人,实施秘密审判,对犯罪行为颁布包括死刑的刑罚,撤销任何人的公民资格,修改法律及制定各项法律的临时条款。

全国新闻检查被宣布实施,发布至国外的新闻,必须将新闻副本送交政府检查,但非强迫性。

NOC 并捕获据信为共产党党员的93人 (注18) 。

官方公布,89人死亡,272 人受伤,305 人被捕。

5月17日

敦拉萨公布NOC 组成名单:
主席  :副首相敦拉萨
副主席:伊士迈 Tun Dr. Ismail(前内政部长)
委员  :陈修信
        森本善 Tun U.T. Sambanthan (前工程及邮电部长)
        韩沙 Datuk Hamzah (前新闻部长)
        Tan Sri Ghazali Shafi
        Tan Sri Abdul Kadir Shamsuddin
        General Tunku Osman Jiwa (军事将领)
        Tan Sri Modamad Salleh (警察署长)
        Leftenan General Dato Ibrahim (军事将领)

另一方面,马华公会宣布,马华公会对参与政府一事重新考虑。

NOC 下令取消所有外国记者之宵禁通行证,要求记者们采用官方所提供的新闻稿及统计数字;仅有国营电视台及电台的记者被允许在各地通行。

印尼外长称,近日在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并非出於意料,而是亲共人士的煽动。

官方公布,98人死亡,300 人受伤,约500 人被捕。民间统计,250--300 人死亡,超过1000人被捕,其中包括 9名国会或州议会议员。

5月18日

报章在经过政府的严密检查过,被准予发行。

官方公布,136 人死亡,316 人受伤。

5月19日

火车、公车、银行恢复正常运作。

NOC 决定在西马11州内设置「地方行动委员会」,由各州首席部长领导,成员包括军事及警察官员,以维持各地秩序。

官方公布,147 人死亡,3022人被捕。

5月20日

首相东姑宣布新内阁名单:

Tun Abdul Rahman: 首相,外交部长,文青体育部长Tun Abdul Razak : 副首相,财政部长(代理),NOC 主席Tun Dr. Ismail : 内政部长 Tun U.T. Sambanthan : 工程邮电部长 Tan Sri Sardon : 卫生部长 Mohamad Khir Johari : 工商部长,地方政府及房屋部长(代理)V. Manickavasagam : 劳工部长,交通部长(代理)Tuan Haji Mohamad Ghazali : 农业及合作部长 Datuk Patinggi Abdul Rahman Haji Ya'akub: 教育部长 Ghafar Baba : 国家及农村发展部长,土地及矿业部长 Dato Ganie Gilong : 司法部长 Hamzah Abu Samah: 新闻及广播部长 Tan Sri Fatimah Binte Haji Hashim : 社会福利部长 Tan Sri Tmnggong Jugah: 砂劳越事务部长

另外,陈修信、高开实(前地方政府部长)、李孝友(前教育部长)被任命为紧急时期特别职务部长。

马来西亚政府考虑重新装备 3个新的陆军营队,以扩充武力应付紧急状况,请求澳洲、英国及印度协助扩充军备,并获印度政府同意,澳洲政府则尚未回应。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57 人死亡,全国超过3000人被捕。

5月21日

公务员恢复上班。吉隆坡戒严放宽,每天7:30am至2:00pm可自由活动;首都以外地区每天戒严12小时。

敦拉萨任命森本善、许启模、马萨及沙菲(外交部常任秘书),成立一特别委员会委员,研讨改组及加强政府新闻机构。

在台北,马来西亚驻台领事许英喜致函各台湾报章说明,大马日前发生的暴乱,是极端分子肇事,而非所谓的「华巫战争」,并指责部份通讯社报导不实消息。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3 人死亡。

5月22日

敦拉萨在记者会上保证,类似此次暴乱将不会再发生。

沙巴及砂劳越报纸被停刊。政府公布报纸及其他出版物的管理规则。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3 人死亡,约400 人失踪。民间统计约500 人死亡。

5月23日

官方宣布,166 人死亡,439 人失踪。

5月24日

沙巴报纸恢复出刊。

包括「时代杂志」(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及多种来自国外的报章或杂志被禁入口,但在代理商撕去并烧毁刊载有关马来西亚暴乱的数页报导後则开禁。

官方宣布,167 人死亡,330 人受伤,3963人被捕。

5月25日

警方及军人仍在首都地区保持24小时巡逻。

5月26日

外国广播(合众国际社)报导两起火灾,但马来西亚新闻管制中心并未报导。

在台北,侨委会委员长高信在立法院报告马来西亚最近发生的暴乱情形时说,希望马来西亚各种族精诚合作,使暴乱早日平息,恢复秩序与繁荣。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7 死亡,4481人被捕,其中包括「秘密组织」成员1567人。

5月27日

霹雳州州长将最近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事件归咎於共产党,并在友好委员会上劝告同胞们不要听信谣言或别人的煽动,该委员会是在暴乱发生後组成。

马来西亚向美国寻求武器援助,被拒绝。美政府仅根据一项军事买卖计划加速递交若干通讯装备。

5月29日

华人社会开始进行一项徵求支持的运动,吁请马华公会主席陈修信为华人社会利益而参加联合政府。

政府已在泰马边界加强安全措施,以防潜隐在边界的共产党分子向南部移动 (注19) ,利用大马之紧张局势扩大活动。

官方公布,173 人死亡。

5月30日

英国允诺供应马来西亚所需之军事配备。

官方公布,177 人死亡,339 人受伤,纵火事件在200 次以上。民间统计,840 人死亡。

5月31日

因六十馀华人团体提出要求马华重新参加内阁,马华公会秘书长甘文华说马华公会中央工作委员会将讨论此事。

新加坡当局已封锁所有自马来西亚的入口通道,仅允许非马来人入境。

6月1日

官方公布,177 人死亡,340 人受伤,约6000人被捕,119 辆汽车被破坏,产生难民3000人左右。

6月2日

新加坡 6名青年被警方以携带攻击性武器及群殴向法庭起诉。新加坡地区,官方公布 2人死亡,受伤38人。民间统计死亡人数40人。

吉隆坡地区居民因相信新的冲突已再度发生,而引起慌恐,警方随後证实并无重大事件发生。

6月3日

吉隆坡宵禁时间缩短,从5:00pm至5:30am。

政府发给每名在暴乱中丧失工作或家园的难民$5至$15 美元的生活津贴至他们找到工作或重建家园为止;已有1700名难民登记,政府估计实际难民数目约为1500。

澳洲已同意给予马来西亚政府额外军事援助,包括步枪、通讯设备、海面巡逻小艇等。英国及印度所援助的军事装备运抵大马。

新加坡公布, 4人死亡,40人受伤。马来西亚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78 人死亡,全国共6155人被捕。

6月4日

马来西亚取消元首诞辰的假日,及取消一切庆祝活动,紧张气氛仍笼罩吉隆坡。

6月6日

马华公会宣布马华公会决定不参加联邦政府或州的执行委员会。

反对党领袖陈志勤博士吁请政府迅速恢复议会制度,以免更多的人民选择投靠共产党。

6月7日

新加坡,被捕人数已达166 人。

6月8日

马来西亚初级中学开始恢复上课。

大马军队在霹雳州北部大规模搜查及逮捕共党分子。

6月9日

各中学恢复上课,小学依旧停课。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也放宽。

印度国大党宣布将留在政府内阁中。

6月11日

新加坡政府下令49名大马人离境。

6月14日

官方宣布,182 人死亡,346 人受伤,7100人被捕。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放宽为5:30am至11:00pm 。

6月15日

自从 6月 5日被令停刊一个月後,「中国报」在政府特别允许下,於今天开始重新发行。

6月18日

官方公布,7500人被捕,其中6511人已被释放。

6月21日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放宽为5:00pm至午夜12点。

敦拉萨说紧急状态命令是否取消,将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为政府提出有关暴乱事件的报告所需的时间,二为政府提出保证种族冲突不再发生的安全方案所需的时间。

澳洲两华团(维多利亚华裔公协会,New South Wales 华侨体育协会),致函敦拉萨要求尽快设法解决马来西亚最近发生的骚动事件,敦拉萨正在澳洲首都堪培拉出席五国国防会议。

6月28日

吉隆坡地区冲突再起,警方设置路障,防止其他地区人民进入市区。

官方公布,186 人死亡。民间统计,已达1200人死亡。

6月30日

除了首都地区,其他地区解严时间均为 4小时。

默迪卡体育场被用作难民收容所。

7月1日

敦拉萨重申,政府决心不让暴乱悲剧重演。

官方公布,195 人死亡。

7月5日

吉隆坡地区骚乱分子展开「街头战争」,用「打了就跑」的策略,警方则封锁任何骚乱事件发生的地区。

7月6日

吉隆坡地区第一次发生警员被杀害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警方因此逮捕57名可疑份子。

7月7日

官方公布,约200 人死亡。

7月8日

政府报导,自 5月13日暴乱发生以来,因火灾而毁损840万马币,税收损失2100万马币。

7月11日

因为对於东姑的领导丧失信心,马来亚大学500 名学生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东姑即刻辞职。

7月13日

由首相领导的联盟召开最高执行委员会,吉隆坡地区采取了大规模警戒措施。

7月17日

马哈迪致函东姑,要求东姑辞职,谓东姑犯下错误。马来亚大学约1000名学生示威游行,要求东姑下台,警方在马大门口设置路障,检查进出人士。

7月19日

敦拉萨呼吁人民支持首相东姑的领导。敦拉萨并接见中华总商会代表,感谢该会在戒严时期协助恢复正常各项商业活动。

7月20日

东姑指责马哈迪领导暴力行为。因马哈迪致函马拉学院及莫斯里姻学院向学生指控东姑所犯的错误。

马哈迪因此被逐出巫统执行委员会。

7月30日

教育部长宣布,从1970年起,将以马来西亚语为小学教学媒介语。

8月1日

首相东姑称副首相助理慕沙希淡 Musa Hitam ,因未能与内阁合作而被罢黜,并被令赴英国进修。慕沙也是巫统执行秘书,与学生关系良好(注20)。

8月30日

四名学生领袖被捕,包括马来学生联盟主席哈木斯阿里。

8月31日

为免不法份子藉机引起骚动,所有庆祝国庆之游行、表演及宴会等活动皆被取消。

马来西亚以最簡樸而沉重的方式庆祝独立周年。

9月2日

马来西亚政府下令禁止一切旨在迫使首相东姑辞职的公开集会,因此类集会妨害公共秩序。

9月23日

首相东姑出版其袖珍版新着作「5月13日前后」,初版20万册被抢购一空。

10月8日

政府发表共97页的白皮书(政策声明书),标题「5月13日的悲剧」 (注21) ,说明五月份暴乱的原因是左倾激烈分子在徵募新支持者,试图夺取政府政权,并谓NOC已完成恢复秩序及顺利治理国家,关於恢复各种族间的和谐与互信,则是一个长期工作。它承认政府召来镇压暴乱的陆军击毙41人。

官方公布,196 人死亡(华族143 人,巫族24人,印族13人,另外15人无法辨认),受伤人数439 人(其中18人受枪伤),被捕人数共9143人(华族5126人,巫族2077人,印族1874人,其馀为外国人,包括巴基斯坦、欧洲、泰国、新加坡等等),其中5561人被控上法庭,罪名包括携带武器、破坏宵禁等等。共221 辆车及753 栋房屋被损毁。

10月25日

敦拉萨称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革,以防止「反国家份子」煽动引起争端,及建立更适合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形式。

11月1日

NOC 发函邀请马来西亚政治领袖共同出席NOC 第二次会议,讨论此时国家面临的重要事项,此邀请函被标注「极机密文件」,而该会议将为「秘密会议」,召开日期不详。

1970年

******

1月间

NOC 成立国家顾问委员会 National Consulative Council(NCC)(注22),由66成员组成,包括各党派人士(除了Parti Rakyat及DAP),成立目的为促进各族的和谐。

2月5日

马华公会宣布,愿意再参加政府运作,以确保政府安定。会长陈修信说,当初马华公会不能意料退出政府後局势的发展,但现在了解唯有成立一个多元种族政府,才能确保国家和平。

4月20日

在怡保,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被炸成重伤。

5月13日

暴动届满一周年。

怡保地区,再度发生械斗事件,肇事原因相信是与日前被炸重伤警员5月11日死亡有关。

8月间

在NCC 建议之下,NOC 通过法令禁止人民在公开场合谈论敏感问题。包括苏丹特权、巫族特权、公民权及语言制度等问题,这将被视为向宪法基本精神挑战。

8月30日

独立周年前夕。

首相东姑宣布,他将於 9月21日辞职下台,结束15年首相生涯。内定由敦拉萨继任首相。

8月31日

在国庆庆祝仪式上,最高元首宣读了国家原则 Rukun Ngara 以团结全民。

Kepercayaan kepada Tuhan 信奉上苍

Kesetiaan kepada Raja dan Negara 忠於君国

Keluruhan Perlembagaan 维护宪法

Kedaulatan Undang-undang 遵崇法治

Kesopanan dan Kesusilaan 培养德行

9月21日

东姑辞去首相职位。

9月下旬

首相敦拉萨促成执政党与PAS 结盟,PAS 取得在吉兰丹执政权,但在霹雳州及雪兰莪州则与执政党组成联合政府。

随後,敦拉萨成立国家阵线(国阵)Barisan National(BN),PAS 为国阵一员 (注23) 。

1971年

******

2月23日

在暴乱事件发生过了一年半後,马来西亚再度恢复正常的议会政治。

在国会上,敦拉萨继任为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在致词演说中,首相敦拉萨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 New Economic Policy(NEP) ,实施期限为20年 (注24) 。

国会也通过了宪法修改案 (注25) 。

1974年

******

马来西亚举行独立後第四次普选,新成立的国阵获得超过三分之二多数席次,成为执政党。

马来西亚仍继续其多元种族,一派独大的政治路线。


影响

这一事件扩大了各族间的猜忌,及损害了政府形象,需长时间弥补。
多因联盟受到重挫,危害了当时的执政体制。
如作风较温和的东姑,失去其权势,影响力渐消退。
真正的统治权落至敦拉萨手中。
513 事件间接促成或加速国阵的成立,使执政联盟更强大和地位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逐渐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经济面貌。
国家顾问委员会NCC 的成立,及立法限制了言论自由。
种族问题成了往後每次普选,各党运用的「筹码」。


后语

你知道吗?

1967年11月,马来西亚也曾发生过暴乱事件 (注26) 。

我们这一代,是个遗忘历史的一代。看了这一篇报导,闭上眼睛,静默一分钟,不为任何人,不为任何事,就为记着那一段日子。


注释

注 1:联盟为国家阵线(国阵)Barisan National(BN)前身,由东姑发起成立於1952年自治选举之前,并赢得该次选举的52席国会议席中的51席。由马华公会 Malayan Chins Association(MCA) ,印度国大党Malayan Indian grss(MIC)及巫统 Unitd Malay National Organization(UMNO)组成。

注 2:PAS 成立於1963年,在北马及东海岸较有影响力。

注 3:DAP 前身为人民行动党 People's Action Party(PAP) 。1965年,新加坡脱离大马,李光耀成为PAP 在新加坡之领导人。1966年,在马来西亚之PAP 更名为DAP ,吴福源任秘书长,领导人包括 C.V. Devan Nair(原PAP 领导人,大马国会议员)。

注 4:PPP 为当时仅活跃於霹雳州,由Cyelo-Tamil 族人成立之多元种族的小形政党。

注 5:Gerakan 成立於1968年 3月24日,主席为 Professor Syd Hussin Al-Atas (前新加坡大学教授),主要领导人包括陈志勤医生(前劳工党领导人),林苍佑医生,Professor Wang Gung Wu(前马来亚大学教授王赓武)。Gerakan 在选前被视为夺走联盟之华印选票的主力,其理念为打破联盟三分之二多数席次。

注 6:UDP 为马华公会前主席林苍佑医生,於1968年脱离马华公会而成立,当时并非联盟成员,为一反对党。

注 7:SF为人民党 Parti Rakyat(PR) 及劳工党Labour Party of Malaysia (LPM) 之联合阵线,成立於1964年。SF主场左倾并颇受华人支持,对现行宪制。

注 8:国会议席共144 席(包括东马地区),联盟在沙巴已不劳而获得到另外10席。东马地区订 5月25日为投票日。

注 9:马华公会遭重挫因素包括:执政联盟若干措施普遍被认为对华人有欠公平,马华公会力争仍无成效,华人对马华公会失去信心。马华公会内部意见分歧不能团结,部份党员以拒绝参加提名或公开竞选以表达对党领导层不满。1968年 4月14日,华人社会发起「创办独立大学」运动,马华公会反对并提出开办拉曼学院,以冲淡华人创办独大的热情。选前,马华公会却由会长陈修信发表声明支持独大,并承诺政府将发给许可证,反覆态度影响华人对其支持。

注10:反对党共分三大派:亲马来人立场之PAS 。亲华印立场之民行党,进步党及马来西亚华人团结组织。采非(跨)种族政治立场之 Gerakan。

注11:这是大马政治史上第一次反对党经过选举掌握州议会多数席次而组成州政府。

注12:这次选举结果影响了以後的选举。例如1978年普选中,政府以国家安全考量为由取消群众大会,而部份选民选择了在国会及州议会选举中,投票支持不同的政党。

注13;在选前,马华公会拥有财政、工商、房屋及地方和社会福利四个部长席位。

注14:在11、12、13日,朝野各项集会游行中,此次游行为唯一合法,为政府所准许。

注15:因所调派的所有军人及警察均为巫族,以後引起执法公正性的怀疑及争议。

注16:马来西亚当时与中华民国并无正式邦交,仅互派领事。马来西亚当时也未承认中共政权。

注17:NOC 乃为应付全国紧急状态,和促使国家恢复原状而设立。其基本任务为:恢复法律与秩序。保证本国行政之顺利进行。恢复各种族间之和谐与互相信赖。

注18:马来亚共产党 Malayan Communist Party(MCP) 为非法地下组织,领导人为陈平。

注19:暴乱发生後,共产党或各私会党「化暗为明」,积极活动,以争取浮动的民心。在513 事件中,大多数评论均认为此事件与共产党牵涉极深,而往後消灭共产党成了要务,延续至1975年左右。本文省略此部份,而较多着墨於513 事件之经过、处理及影响。

注20:各政党,如巫统之内斗争权,往往以外在的问题(例如513 事件的处理方式),来引发或消弭抚平。

注21:此报告书分成三部份:历史背景、悲剧、未来任务『本报告书揭发513 骚乱的实情,与叙述产生当日人民情绪的历史背景,及叙述这场悲剧和军警如何控制骚动使全国恢复治安的经过。最後本报告书也指出本国未来应采取的步骤。』以上文字摘自此报告书。

注22:以下文字摘自「 5月13日的悲剧」报告书:『在本报告书发表後,当局准备邀请国内团体代表--如政治、宗教、经济及其他团体--参与一个谘询理事会,以便对有关国家团结问题作充份及诚恳的讨论,当局希望这个办法能使这种问题达到谅解和协议,以确保本国未来的和平安全及团结,使513 事件不致重演。』

注23:PAS 於1977年12月16日宣布脱离国阵,再度成为反对党。

注24:NEP 是在「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Rancangan Malaysia Kedua(1971-1975) 中被提出及执行,以「固打制」Kuota 来平衡各族间的经济实力。在60年代,外资占所有大马投资的60% ,而华族占本地投资额的60% ,NEP 的目标在於使土着至少拥有全马投资额中的30% 。

注25:此法案扩大了最高元首的权力,NOC 以国家安全委员会 Majlis Keselamatan Negara形式成为常设性机构,NCC 则成为谘询机构。国会中,DAP 及PPP 在表决此法案时投下反对票。

注26:1967年11月,槟城举行政治示威游行,暴发冲突,并扩散至霹雳州及吉打州,共25人死亡。从独立开始起,即发生多起零星种族纠纷,所幸规模不大,伤亡不重。


参考资料

《马来西亚种族衡突的剖析》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二组编印,专题研究第三十五期(民国58年11月印)文化大学图书馆藏
《马来西亚华巫冲突与共匪渗透》侨务委员会敌情研究室编印,敌情研究丛刊之十九(民国58年 7月25日印)文化大学图书馆藏
《马来西亚种族冲突资料专辑》侨联出版社出版(民国58年)
《中央日报》(台湾)1969年 5月14日至1970年 5月14日
《联合报》(台湾)1969年 5月14日至1969年 9月13日
《自立晚报》(台湾)1969年 5月14日至1969年 5月24日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杨建成着,文史哲出版社印行,文史哲学集成刊
《华人与马来亚之建国》,杨建成着,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五一三悲剧》全国行动理事会报告书(中译本),吉隆坡,1969年10月 9日,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图书室藏
《Pristiwa 13 May》 By Leon Comber(Hong Kong) Published by Intrnational Book Service (国文译本)

资料转载:新木马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06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三事件:过渡时期内阁成立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七日

新闻内容
5月13日在首都地区,Kampung Bharu 、Ipoh Road 、Batu Road 、Cambell Road、Chow Kit Road 等均发生骚乱事件。自那天晚上敦拉萨以內政部长身份宣佈首都及雪兰莪地区进入24小時戒严状态以来,一个过渡时期的内阁(NOC)终于在在17日当天宣布成立。

内阁的主席和副主席分别是副首相敦拉萨以及伊士迈Tun Dr. Ismail(前內政部长),而其他委员的名单还包括陳修信、森本善Tun U.T. Sambanthan(前工程及邮电部长)、韓沙Datuk Hamzah(前新聞部长)、Tan Sri Ghazalie Shafie、Tan Sri Abdul Kadir Shamsuddin、General Tunku Osman Jiwa(军事将领)、Tan Sri Modamad Salleh(警察署长)、Leftenan General Dato Ibrahim (军事将领)等等。

NOC下令取消所有外国记者之宵禁通行证,要求记者们採用官方所提供的新闻稿及统计数字;僅有国营电视台及电台的记者被允许在各地通行。印尼外长称,近日在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並非出於意料,而是亲共人士的煽动。

当时官方宣布的死亡人数是98人,300 人受伤,以及約500人被捕。其中包括9名国会或州议会议员。

当时的头条新闻


1969年的大选刚落幕,但不幸的是,即日便发生了513种族流血冲突事件,这是我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污点。


1969年5月13日,我国发生种族暴乱,在几个华人居住的地方,暴民涌进城市放火烧店和杀人......,这是我国历史的一大污点!
整个暴乱事件是因为联盟在大选中失利所间接引发;由于担心政治执导权旁落,在加上一些种族主义政客在煽动,引起种族暴乱。在吉隆坡惠安会馆前,出现阵阵骚乱,军人荷枪实弹戒备,好奇市民则驻足围观,探查伤亡情况。



种族暴动后的吉隆坡市区,留下一幅疮痍满目的图景,宽阔的街道冷冷清清。


513种族暴乱当天,在吉隆坡的街头,也发生零星的冲突事件,一批青年在小型罗里上撕打起来。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4-11-2006 07:5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06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三事件:RACE WAR IN MALAYSIA

1969年5月23日



MALAYSIA'S proud experiment in constructing a multiracial society exploded in the streets of Kuala Lumpur last week. Malay mobs, wearing white headbands signifying an alliance with death, and brandishing swords and daggers, surged into Chinese areas in the capital, burning, looting and killing. In retaliation, Chinese, sometimes aided by Indians, armed themselves with pistols and shotguns and struck at Malay kampongs (villages). Huge pillars of smoke rose skyward as houses, shops and autos burned.

Firemen drew sniper fire as they attempted to douse the flames, and outnumbered police watched helplessly at times as the street gangs rampaged. One man, trying to escape from his burning car, was thrown back into it by a howling mob, and died. By the time the four days of race war and civil strife had run their course, the General Hospital's morgue was so crowded that bodies were put into plastic bags and hung on ceiling hooks. Government officials, attempting to play down the extent of the disaster, insisted that the death toll was only 104. Western diplomatic sources put the toll closer to 600, with most of the victims Chinese.

No Longer Satisfied. From its inception, Malaysia has been haunted by racial divisions. By tacit agreement, the Federation's 4,300,000 Malays under Prime Minister Tunku Abdul Rahman wielded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power was largely in the hands of Malaysia's 3,400,000 Chinese. There are also the 1,000,000 Indians and Pakistanis who make up the third major ethnic group. What made it all work was the Tunku's Alliance coalition, in which Malay, Chinese and Indian parties participated. But for some time the Chinese and Indians had feared that eventually they would be pushed out as laws favoring Malays for schools and jobs bore fruit.

The trouble began two weeks ago, when newly formed Chinese opposition parties cut heavily into the Alliance's majority in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It became suddenly apparent that many Chinese we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just economic hegemony, but wanted a protective share of the political power as well. Nothing was more surely calculated to frighten the Malays, in particular the Malay "ultras" (right-wingers), who have long preached the doctrine of Malaysia for the Malays. Alarmed, the ultras began to discuss ways of retaining control. At a Malay post-election meeting in Kuala Lumpur, Chinese onlookers began to taunt those in attendance. Infuriated, the Malays attacked. At least eight Chinese were killed and within 45 minutes fast-spreading riots forced the Tunku to clamp a 24-hour curfew on the capital.

Returning to Singapore. Struggling to restore order as the fighting mushroomed, the Tunku and Deputy Prime Minister Tun Abdul Razak took power into their own hands. Parliament was suspended, as were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s. Total administrative power was taken by the newly formed, all-powerful 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 headed by Razak, which proceeded to suspend publication of all Malaysian newspapers for several days. Arrests began. Ninety-three alleged terrorists were bagged in a swoop on a Chinese apartment building in Kuala Lumpur, and Razak reported that all Communists and known sympathizers were being rounded up. Razak and the Tunku blamed all the troubles on Communist China, which, they charged, had funneled large sums of money to Communist agitators in Malaysia. Later, however, the Tunku backed off slightly, and praised "loyal Chinese elements," adding that he had been mistaken when he blamed Chinese Communists for all the troubles.

As tensions eased late in the week, curfews were lifted long enough to allow householders to go out and buy food. The fires burned on, however, and there were still occasional racial clashes. For some time to come, Malaysia would be a bitterly divided society. Already many Chinese have given up hope: one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 spoke of abandoning everything in Kuala Lumpur and returning to his native Singapore.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if many others followed his example, severe damage to Malaysia's once-prospering economy would result. Beyond that wa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wounds opened last week would ever sufficiently heal to permit Malaysia's diverse peoples to resume their quest for a working multiracial nation.


(待续)

新闻转载: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7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更新了四个事件,分别:
1.八打灵再也的开辟
2.五一三种族冲突
3.莎阿南升格为市
4.八打灵再也升格为市

刚放上的事件,会在旁放上这样“”的标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07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峇冬加里大屠杀

峇冬加里(Batang Kali)位于乌鲁雪兰莪(Hulu Selangor)省,我国鼎鼎大名的旅游胜地─云顶高原就座落在此地。这里除了云顶赌场以外,还是一个不错的观鸟区。不说你不知,原来这个朴素的小镇,在英殖民时代曾经发生过一起非常严重的集体屠杀事件。

这起被命名为“峇冬加里大屠杀”的命案发生在1948年12月12日。当时,十四名英国苏格兰卫兵(British Scots Guards)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二十五名手无寸铁的割胶工人。残忍程度,足以媲美发生在越南的美莱(My Lai)式的大屠杀。更可恶的是,涉案英军至今仍消遥法外。

根据陈平的回忆录追述,英国人民报(The People)在获得情报及访问了几位曾经在涉及地点服务过的军人后,在1970年2月1日封面版,刊载了英国苏格兰卫兵(British Scots Guards)滥杀无辜平民的轰动性新闻。

在22年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它的“内幕故事”(Inside Story)的节目中,再度报导这个英军集体暑杀我国无辜工人的事件,节目主持人还带了3名有关的前英国苏格兰卫兵到惨案现场,追述整个事件的过程。

“他们的追述表明,这些被枪杀的华人,当时并没有任何人持有武器或试图逃跑。”

资料来源:wikipedia自由媒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峇冬加里大屠杀:Past lessons for occupying forces

报道:2004年7月17日

History is not short on examples of how occupying forces have failed to w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civilians by using military force alone. As coalition forces in Iraq battle to gain the trust of Iraqis, Malaysian survivors of the British crackdown on communist insurgents in 1948 offer one such lesson.


Chong Hong returns to Batang Kali where 25 civilians were killed

Chong Hong was not in a good mood. "I cannot remember," he says.

I try again. "Did the soldiers bring you outside all at once or in groups?"

"I cannot remember, I fainted. The spirits pushed me. They shot us."

Chong Hong's eyes fill with tears. He is an old man now, in his 70s, his skin shiny and brittle like cellophane, the ends of his toes blackened and broken.

He has not been well and could go at any time, he insists.

But he has come with us back to the spot where, 55 years ago, the spirits saved him from the volley of bullets that left 24 of his fellow workers dead.

The rubber trees that the dead men tapped were, like them, felled long ago. Only concrete stumps remain of the "kong see", the hostels where they lived.

Soon they will build houses here and they will be bought by young families who know nothing of the massacre that took place almost a lifetime ago.

Mutilated bodies

Age and illness may have dulled Chong Hong's memory but not that of his wife.


Tham Yong“I wanted to stay and die with the men.”

Tham Yong has throat cancer. She can eat only un-spiced fish and vegetables and she fidgets constantly with a cloth drawn around her neck.

Her ghostly blue eyes, uncommon in a Chinese woman, focus in the far distance as she recounts her version of the events of 11 and 12 December 1948.

The soldiers came in trucks, she says, and accused the villagers of helping the communist insurgents.

The men and the women were separated. One man, who had a receipt for fruit, was singled out.

"They said he was supplying them [communists] with food," she says, pointing a shaking finger to the small of her back.

"They shot him here."

In the morning the women were loaded onto trucks to be taken away.

She asked where the men were. The soldiers told her they would have to kill them.

"I wanted to stay and die with them," she says.

Instead, she remembers watching as the men were led out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ve, told to turn around by the waiting troops and shot in the back.

When, after two days, she came back to look for her fiance, the bodies had been mutilated, heads hacked off and genitals smashed. All laid out before Tham Yong's 16-year-old eyes.

Gruelling campaign

Another eyewitness I spoke to was Foo Moi, who was, even in 1948, a grown woman.

She is now 89 and can hardly hear or see me. Indeed I am not sure that she is entirely aware I am there.

But, prompted by the translator and swaying in her wheelchair, she gives her account with that clarity the old seem to muster for the events of the distant past.

She recalls seeing her husband, the estate supervisor, led out and shot in cold blood with the others.

There is a cheap painting of Foo Moi in her house done some five years later. The artist must have seen a hard and bitter face, but now Foo Moi simply seems overwhelmingly sad.

The scene could have come from any one of countless conflicts during a century of wars.

But the soldiers who turned Batang Kali into a killing field that day were not the half-trained thugs of some despotic regime. They were British; Scots Guards to be precise.

And December 1948 was just six months into a gruelling 12-year campaign to crush the largely ethnic Chinese communists, who were trying to drive the British colonialists out of what was then Malaya.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the incident is that the villagers tried to escape into the jungle having been warned that they would be shot if they ran.

But the official version of what was initially trumpeted as a great victory over the communists changed subtly over the weeks that followed.

The first reports said the dead ran into the soldiers' guns; later ones that the soldiers gave chase and opened fire.

But no one now disputes the dead were civilians and unarmed. "So cruel those British," Foo Moi keeps repeating, "so cruel."


Chong Hong pays his respects to his fellow countrymen

Investigation

Late last year Sir Jeremy Greenstock - then Britain's top man in Baghdad - called for the coalition to go beyond military power and to reach out to the Iraqis.

The British view of the situation in Iraq was both practical and pessimistic, he said, having dealt with insurgencies before in Northern Ireland, Kenya and in Malaysia.

And there are lessons from Malaysia worth learning.

Until the early 1950s, the British struggled to gain the upper hand. The brutality of some Commonwealth troops drove many Malaysians - in particular the ethnic Chinese - into the arms of the communists.

The tide turned decisively only when British Director of Operations Sir Harold Briggs, and later the High Commissioner, Sir Gerald Templer, set out to cut off the insurgents from the wider population.

Those who supported the communists were literally fenced in, those who opposed them were co-opted and their communities offered proper protection, medical supplies and food. The guerrillas were basically starved out of the jungle.

It was Templer who first coined the phrase "hearts and minds".

If there is another lesson to be learned from Malaysia, it is that the truth can take a long time to come out.

Fifty-five years after that bloody morning at Batang Kali, some of the files relating to the incident are still classified. The UK Ministry of Defence says simply that the incident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Scotland Yard in 1970 and that no British serviceman has ever been charged.

However, that police investigation was halted before it was completed and Scotland Yard now tell me that they are now unable to find any records.

Cynics might say that although Batang Kali might be called a "war crime", with few exceptions it is only the losers who are held to account for their actions.


新闻转载:BBC NEW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3-2007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有沒有 1948年峇冬加里大屠杀 華文版本多些的資料介紹,第一次聽説的

[ 本帖最后由 土木建築師 于 20-3-2007 02:1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07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土木建築師 于 20-3-2007 02:10 AM 发表
斑竹有沒有 1948年峇冬加里大屠杀 華文版本多些的資料介紹,第一次聽説的


陈平:《我方的历史》。
可惜本地没卖,你需要越洋到新加坡。
而且,资料并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07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芭监狱变身成为博物馆

新闻:1997年5月2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3-2007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vinc666 的帖子

謝謝斑竹,我記得陳平《我方的歷史》以前在大衆書局見過的,中英文的都有,《南洋商報》05年,年初的時候有過連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1:04 AM , Processed in 0.06803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