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蒲公英^^

百年茨廠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06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棺木生意強求不來
貼心服務爭取客源


「未許強求唯壽考,可憑定論一長生。」

這是茨廠街福興長生店「鎮店」之對聯,從一九六三年懸掛至今;若按照字面解釋,其大意為:性命之長短不能強求,我們的一生是由天所定。

它似乎亦喻意:長生店生意多寡,強求不得,畢竟人的生死不在人們的控制範圍內。

該店接班人黃福威認同棺木生意強求不來之說法,此行業也無法推銷宣傳,一切得順其自然發展。

他表示,其實積善堂結束營業對該區的殯葬行業影響不大,主要是因為第二代不願意接手,再加上自政府廢除了戰前建築物租金管理約束條例后,茨廠街商店的租金突飛猛漲,多間相關的殯葬業者才被迫搬遷或結束營業。

其實,他們的店舖與廣東義山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因此可像過往一樣隨時給喪家提供服務。

分別只是,以往茨廠街是華人集中地帶,自然的人們的生老病死問題也大都選擇在這里處理。

「不過,與早年比較,現代人對于殯葬行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忌諱,人們也不會因為見到棺木而面露懼色。」

畢竟,隨著人口的增加,死亡也相對的增加,人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身邊親屬或朋友離世。

「以前,吉隆坡一帶人口不多,人們一般少有機會接觸喪禮,即使有親友去世,也大都在茨廠街的『積善堂』辦理后事,很少人會選擇在家里辦喪事,在這情況下,人們自然就會忌諱喪事。」

對于該店會否隨著時代步伐前進,朝向企業化經營,他說:

「無可否認,企業化長壽店已開始『流行』,相信我們將會逐漸朝這個方向走,但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整個傳統經營方式推翻,必須隨著時間逐步改善,盡量給喪家提供方便。」

「一站式的服務無疑可令喪家省卻許多麻煩,例如配套式的殯葬服務就是為了方便喪家,況且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殯葬服務弄得很複雜,甚至令人望而生畏。」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仍要觀望茨廠街未來幾年的發展,看到時殯葬行業是否還適合在這黃金地段經營,才另作打算。

「這里的交通越來越不方便,尤其在大節日最塞車,所以,我們目前的服務也包括委派專人上門將顧客載到店舖來,以方便他們親自為去世的親人挑選棺木。」

這項不另收費的服務,純粹是因為他們體恤喪家親屬在親人去世后的悲傷與苦痛,盡量提供「貼心」服務,以減低他們的憂慮。

此外,該店從未聘請「推銷員」駐紮在醫院「等待生意」,畢竟,棺木代理人在醫院里「搶生意」的負面新聞,給大眾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因此,他們完全「被動式」的等顧客上門,然后依顧客要求提供服務。

「我們主要是靠信用及口碑,大都由顧客介紹顧客。」

「這行業其實區域性蠻強,且要借助口碑的助緣,因此,若要往其它地方發展,首先得熟悉當地的人情事故,尤其對于當地的殯葬風俗與文化要了如指掌。」

位于舊飛機場路廣東義山對面的中央殯儀館,是黃福威在數年前所開設的分行。

玄真胡道院留守 提供服務六十年

吉隆坡玄真胡道院「一枝獨秀」的在茨廠街屹立不倒,她在該地帶已經營整六十年的光景。

第二代主持胡漢傑道長,目前可謂抱持「做一日道長,打一日醮」的平常心,面對茨廠街新浪潮的衝擊。

「一切隨遇而安吧!能夠在茨廠街維持多久就多久,直到有一天無法承擔昂貴的租金為止,我們才會搬遷到別的地方繼續營運。」

據他透露,吉隆坡開埠以來,廣東道士都集中在茨廠街,目前只剩下他們一家留守在茨廠街,其余都靠電話接洽醮務。

「最主要原因是租金昂貴,再加上老師傅去世后,兒子沒興趣繼承,因此道院就被迫關閉了。」

他相信,打醮超渡亡魂的風俗不會被繁榮的社會所淘汰,畢竟這種道教風俗已流傳了數千年,至今仍可生存,沒理由往后會站不住腳。

「問題只是:我們無法預知這個行業將會有怎樣的轉變而已。」

為了迎合時代的改變,目前他們亦推出配套服務,如811、富貴山莊和孝恩集團所承接到的廣東幫醮務,都一律交由他們全權負責。

他表示,行內人都形容醮務工作為「失魂工」,因為工作日期不定,有時連續數天都不需出差,不然就是在同一天里接獲好幾單醮務。

「我們的人手相當充足,同時為多戶喪家提供服務絕對不成問題。」

據悉,在最高峰時期,茨廠街曾出現六間道院,不過是每位道士各開一間,旗下的道士也不多,因此,一旦接獲醮務時,就邀其他同行協助。

目前,大部份道士都集中在吉隆坡玄真胡道院,旗下共有二十多位道士。

「因為人手充足,我們也承接外坡、東馬及新加坡的醮務。最近有位香港行家去世,我們就曾特地到香港為他打醮。」

胡道長感嘆接班人難找,因為想要當道士,必定要背熟道教經文,很多年輕人學到一半即無興趣繼續學習。

「當道士可謂是做到老,學到老,因為道法繁複;如果再嚴格一些,依照唐山老規矩行事的話,每個鄉村的規矩都各異,我們都必須逐一了解。」

「年輕一輩在學習方面,確實一代比一代輕鬆,尤其對于很少用到的道法,他們更不會專心學習,例如出殯期間,若有家屬或來賓因沖犯而昏迷不醒,新一代的道士大都不懂得替沖犯者『贖魂』。」

根據前輩傳承下來的規矩,道長收學徒是不領學費的,因為一日為師,學生終生都必須尊敬老師。

原來,道士打醮講求積福,也算是一項公德,因此品格健全者,才會被正統的道長納為徒弟。

茨廠街出殯隊伍 曾經是觀光景點       

曾幾何時,出殯隊伍亦成為國內外遊客的「觀光景點」之一。當時,路過的遊客一旦遇上出殯隊伍由「積善堂」出發,沿著茨廠街尾端護送亡者走完人生最后旅程時,總會好奇地駐足圍觀。但,這些都已經成為歷史鏡頭了。

而擺放在香燭紙扎店,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紙扎品,甚至是專人在門前進行紙扎創作的景象,都深深吸引著外國遊客;然而,近幾年來,各式各樣的紙扎品亦已絕跡茨廠街。

德安號香燭紙扎店第二代接班人黎月娥解釋,由于租金上漲,她被迫遷移,幸好胡漢傑道長願以合理的租金,分租半間店舖給她,才能繼續經營。

鑒于地方狹窄,無法擺放紙扎品,更容不下工人在店內進行紙扎創作,因此他們另在沙叻秀租廠生產,一旦有顧客訂購,他們即按照顧客要求而生產。

「其實這樣比較好,以前但凡下雨,我們都要及時把擺放在門前的紙扎品收進店里面,非常麻煩,有時甚至會不小心弄破。」

她透露,現代人對于紙扎品比較講究,手機、電腦、飛機、太空船、DVD、VCD等等,樣樣都要。

手工扎的紙扎品比硬卡紙砌成者貴許多,例如紙扎電腦剛推出初期,售價高達一百零吉,因為,它需要設計及花費很多手工。

神料店指點迷津 但是不鼓吹迷信       

數十年來跟著父親打點香燭紙扎店的黎月娥,多少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因此對于道教的儀節也略懂一二,客戶都會請教她,但她不鼓吹迷信。

「神是要拜,但無需太誇張花費過多金錢在這方面,繁文縟節可簡化就盡量簡化。」

被顧客稱為娥姐的她透露,「積善堂」收盤后,確實對香燭紙扎行業帶來頗大的影響,不過目前他們已少做這類生意。

每逢農曆三月、七月及農曆新年期間,是他們生意最旺盛的季節,而一般的神誕或顧客要作福,或婦女生孩子后要「洗蘇」,娥姐都可以給予指示及代看「通勝」,選擇良辰吉日。

「附有蜡燭那一袋是拜Sky God(天公)的,拜祖先的則有多件配件,里頭有紙條註明。」

這是娥姐與客戶的對談。

除了老顧客外,附近一帶受英文教育的上班族大都愛光顧該店,因為娥姐對道教的風俗禮儀瞭如指掌。

很多時候,顧客只要透過電話訂購,她即會將元寶等代為摺疊整齊,並用英文註明某一疊是拜哪一位神明,儼如時下的「便利店」般,非常方便。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11-2006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顶一个...



To 所谓茨厂街怎样怎样的人...
只能说... 走这个地方要很用心... 只把重心放在那些翻版上面当然谁都不喜欢... 但是仔细的走一圈... 其实很多很值得去注意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茨厂街其实涵盖整个地区了... 思士街, 谐街, 苏丹街文化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06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記載先賢開埠歷史
茨廠街生命力十足


傍晚四時許,每晚在茨廠街夜市擺賣的小販便陸陸續續出現了,從不起眼的后巷檔口存放之處,推著各自的檔子前來。

他們邊吆喝著用力推著重甸甸的檔子,一邊留意道路狀況,橫越車水馬龍的道路,一路避過車輛及路面坑洞,不時提醒路人讓路。

與此同時,他們又能分神與路上的同僚打招呼、開個玩笑什么的,練就一身眼觀四方,耳聽八方的本領。

檔口一開門做生意,他們更是顯現出各自獨特的看家本領,又殷勤又能言善道,輕易打動遊人的心,心甘情愿掏出腰包買下其產品。

「學習外語的最佳方法,就是常用。」這句話應用在這些小販身上,屢試不爽。

有好幾名小販未上過一天日語課,卻因經常接觸日本旅客,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

至于其他外語,許多小販也會幾句常用語,作為基本溝通之用,屆時再加上肢體語言,便能無阻地做成一單單生意。

「茨廠街小販是華人適應生存環境,與擁有過人毅力的上佳寫照。」六十余歲的老吉隆坡李強如是形容。

他指出,茨廠街充滿特色,記載著華人先賢開埠的歷史,我們有必要將這段歷史記下,以免為后人所遺忘。

「茨廠街是吉隆坡華人先賢最集中之地,是商業、文化、教育及宗教中心,早期政經文教都在此區發展。在百余年前,這裡便衍生小販行業,不過,初期的茨廠街小販並不集中,而是零零星星散佈在這一區,人數也不多。」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副會長拿督洪細弟說。

「小販人數與人口成正比,隨著首都人口的增長,茨廠街也越來越熱鬧,有些小販祖孫三代都在茨廠街擺檔。」

這些堅守崗位的中堅份子,情繫茨廠街,深情不移,例如早期薄有名氣的金蓮記炒麵檔,一炒便炒了六十多年,初時小檔經營,后期則移進店舖內。

十九世紀末,茨廠街便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一條街。即使是在四、五十年前,吉隆坡華人要買東西,也要到茨廠街這一帶。

作為吉隆坡最早的小販公會,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已有五十年的歷史。

洪細弟細說重頭,他說,隨著人口增加及經濟發達,吉隆坡各地逐漸增加及發展,商店如雨后春筍般冒起,各地都可買到各類商品,茨廠街作為華人商品總匯的角色才漸漸褪色。

無論如何,這條街道現今已成為旅客必遊的重要景點。

只是,我們今日在茨廠街所見到的小販,很多都賣緊貼潮流的服飾,而非富中華色彩或傳統的物品,自製的茶粿及涼水也買少見少了。

「有些行業已經被淘汰了,這是時代的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洪細弟搖頭說。

也許,我們能做的,只是在緬懷舊日美好時光的同時,也抱著開放的心態迎接新事物。

武術團體傳薪火 一代新人換舊人       

外移的華人,也把中國功夫帶到世界各地,包括我國,唐人街這一帶有好幾個國術團體,如慶同樂、精武體育館等。

「慶同樂慈善國術團」為吉隆坡最早擔待宣揚中華武術的機構,至今已有八十年歷史,以往在雙十節時,還有舞大關刀的表演,好評如潮。

雖然該團已在蕉賴琪琳花園購置了新會所,但主要活動仍在位于茨廠街尾端的會所進行。

該團總務蔡有權表示,茨廠街不但交通方便,會員練武時也不需顧忌聲響會干擾到他人,畢竟這裡不屬于住宅區,入夜后四周街道特別寧靜。

「我們的會員當中,年輕人較少,而且流動性蠻大,他們大都是參加了新年團拜過后,就各自專心于工作或求學,很少會定期來練武。」

但,他們不擔心會員凋零,因為沉寂一段時間后,總會有新血加入,可見武術「香火」不怕沒人延續。

長久以來,該國術團都以慈善為主,每逢農曆新年皆組舞獅隊向社會人士拜年及籌款,回饋社會。

舞獅團體陷財困 學員減少受衝擊      

位于鬼仔巷的真龍體育會,則是國術團的后起之秀,于十余年前成立,組織資齡尚淺,卻面對兩大困擾。

「人才及經費不足,是我們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馬來西亞真龍體育會會長的洪細弟說。

他指出,如今吉隆坡各種各類的活動繁多,使舞獅舞龍活動難以吸引到新的生力軍,偏偏這些都是涉及多人的團體體育活動,一隊約要有二十至三十人,學員減少,體育會直接受到衝擊。

「體育會的收入有限,舞獅活動只集中在春節,平日除了偶爾有公司開張邀請助興外,並沒有什么機會出隊。」

他呼籲財團或會館領導人撥出營利的一小部份,領養陷入財務困境的舞獅團體,使這項中華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為吸納新血,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真龍體育會已開始接觸學校。

以往,談起這類體育會,人們會有「黑社會」的印象,這一點洪細弟希望父母們放心,這種現象已不復存在,相反的,他們受促培養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美化計劃終落實 十年辛苦不簡單  
     
茨廠街美化計劃,是一項費時曠日的工程,從有關概念提出到真正落實,前前后后約耗費了十年的漫長歲月,最終在拿督斯里黃家定的協助下,才成功定案。

美化工程並不需要如此長久的時間,唯,協調工作卻是艱難而充滿挑戰,殊不容易。

看著美化工程逐步落實,洪細弟總算放下心頭一塊石。回首來時路的崎嶇曲折,他不無感慨,不過現今是安慰的心情多于一切。

「美化工程是我的心願,現在小販們終于可以有一瓦蓋頂,刮風下雨一樣可以開檔營業,無須再忍受日晒雨淋了。」

「只要認為對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就要堅持目標,努力去做。」

小販易被有心人搧動,唯在公會的努力斡旋下,與市政府開了八次會,終于排除萬難。

美化后,當局主辦一系列的活動,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于剛過的農曆新年,茨廠街便舉辦了團拜撈生活動,邀請副首相參與其盛。

早期燒鴨香四溢 楊桃甜桔引客來       

如今,茨廠街街頭的「四眼仔鹵鴨檔」遠近馳名,但是,可知早期的茨廠街其實是以燒鴨著名。

李強指出,二、三十年前有很多燒鴨小販,推著小攤位在街上擺賣。

李強的父親在蘇丹街做生意,在他印象中,有些燒鴨小販租用店舖后段烘製燒鴨。

下午四時,新鮮滾熱辣的燒鴨上市了,燒鴨小販開始營業,到晚上七時左右便已收檔。

「除了燒鴨檔,茨廠街也一度成為楊桃小販集中地。當時,新街場那一帶有許多楊桃園,所生產的大量楊桃通過茨廠街銷售。」

隨著社區發展及楊桃園的消失,楊桃檔也減少了,貨源也不再來自新街場。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甜桔方面。數十年前,吉隆坡陳秀蓮路種有纍纍的桔子樹,為醃製甜桔工業提供了充足貨源。

園主將桔子晒干后,以糖醃成甜品──甜桔,包裝成一包包推出市場。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06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人廟宇對外開放
印度廟慰藉遊子心



對于市中心的印度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就在廣肇會館的對面,建築宏偉、色彩艷麗,是遊客必到勝地,每逢大節日,虔誠的教徒從各個角落湧至,擠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相比之下,坐落在諧街警察局后面的錫克警察廟,吸引力較遜,藍白相間的建築物,雖然不是很搶眼,然它的可貴在于外觀百年來保持不變,仍然帶有濃濃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建築色彩。

有人可能因而發出疑問:為何在如此熱鬧繁華的黃金地帶,會有兩家印度廟存在?

除了華工之外,印度同胞對吉隆坡的貢獻也不可忽略,當時的英國政府引入大量的印度勞工參與開辟工作,這些漂泊在外的人需要通過膜拜來慰藉他們的心靈,從而得到精神寄託,于是,神廟應運而生。

當然,在外貌上,最早期的神廟與我們今日所見的神廟可能有點出入,但是成立背景卻是大同小異。

斯里瑪哈瑪麗亞曼廟(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 Dhevasthanam)宗教事務負責人珈瑪透露,英國政府在十九世紀時,引入大批印度勞工,造就了印度廟的存在。

「來自印度的勞工參與開路、園坵和基本建設工作,還有來自馬德拉斯(Madras) 的富翁來此做貿易,他們可以說是最早來此做生意的人之一。」他追述說。

而位于富都車站對面和敦李孝式路的印度廟,說明了當時來此的印度人數目可不少。

「這家廟約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最早期時,並沒有所謂的唐人街,而是各種民族一起生活,當時的印度人喜歡聚集在一起。」他道出。

至今,印度街仍然是印度人的聚集地。

若要尋根溯源的話,這座印度廟的成立歷史很久遠,它原為吉隆坡開國功臣之一打布三米比萊(Thamboosany Pillai)的私人廟宇,直至十九世紀廿年代末期才對外開放,並在一九七三年展開重建工程,以新面貌取代舊廟宇。

與此同時,警局街(文化街)的錫克警察廟(Gurdwara Sahib Polis)主席柏淡星表示,與印度廟的成立歷史大同小異,錫克警察廟也是因應需要而出現的。

「要知道,最早的警察不是其他民族,而是錫克人,以前的英政府僱用了大量的錫克警察,協助維持地方上的治安。」

身為一名警察,不時以身涉險,常常出入于槍林彈雨之中,生命不時受到威脅,他們更加迫切的追尋心靈上的安慰,英政府遂于一八九六年建設了這家廟。

不過,隨著錫克警察的人數減少,這家廟的會員也不多,目前,只有兩百五十名會員,「我們的會員也概括了警察的家屬,所以日后會員人數還會提高。」

今年已經七十歲的他,是一名退休警官,他透露,這么多年以來,這間廟的建築設計保持不變,自有它的特色。

「這家廟依然保持原狀,多年來,我們並沒有大事修葺,有的也不過是小型的修復,如修補屋瓦破洞、進行粉刷等等。」

傳承歷史的腳步,如今印度廟已經成為城中印度教徒參拜的熱門地點;而錫克警察廟依然屹立其中,繼續為少數族群的錫克警察服務。

一度被要求搬遷 以地易地未獲准       
據錫克警察廟主席柏淡星表示,早在三、四十年前,政府一度要求這家老廟搬遷,但被他們拒絕了。

「當時我們曾經向政府建議,若果要我們搬遷的話,不是不可以,但要撥回一塊地段給我們充為廟宇,我們不能夠白白失去一個可供膜拜的地方。」他說。

由于地點適中,附近又是諧街警察局,這家老廟為會員們提供了不少方便,易于出入。

在一九八二年,該委員會再度向城市發展局提出撥地要求,但迄今沒有下文。

「我們一再向政府重申,除非是另尋地段給我們,否則的話,我們是不會搬走的。」他強調說。

這家廟的日常營運費用多是靠會員們捐獻,一直以來,它的財政都是獨立的,並不特別依靠哪一個團體。

他也透露,全馬並不只一家錫克警察廟,在檳城和霹靂怡保也各有一家,都是英殖民地時期的遺留下來的。

若論歷史和年份的話,它屬于第二古老的錫克警察廟,最古老的是檳城那家。

在特別的大節日中,它還會準備素菜和素飯,免費招待各界人士,算是對社會的回饋和佈施。

關帝廟古意盎然 傳統藝術價值高     
已經被大馬政府宣佈列為受保護的古蹟,設于廣肇會館內的關帝廟,歷史可以追溯至一百一十七年,也是市內少數得以保存的古建築物之一。

所謂的關帝廟,即是供奉關聖帝君,同時它也供奉觀音菩薩、金花娘娘、何大仙姑、財神、當年太歲、伏虎玄壇、趙公元帥、文昌星君、福德正神、陰陽察理和五方五土龍神,滿天神佛。

這間廟宇的珍貴之處在于一磚一瓦都是通過專人在中國採購,並以水路,費時一個多月才運抵吉隆坡。

它是以當年傳統的中國廟宇方式建成,傳統得來古意盎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廟裡頭的雕樑畫棟,已經不多見了。

而它的屋瓦、屋簷、門口兩旁的對聯、供奉的神龕、匾額、雕刻品,也充份流露出古色古香的色彩。

廟內的銅香爐、一對銅花瓶和一把大關刀,分別刻有「光緒戊子年、光緒十四年」以及廣東省城元和制造的字樣,都是無價之寶,見證了百年以來的歷史變遷。

廣肇會館,顧名思義,它是由廣州府(十六縣)和肇慶府(十六縣)聯合組成的會館,在近代史上,雖然廣東省是開發較晚的省份,但同樣的飽受多次災難的折磿,使到人民貧苦交迫,不得不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下南洋。

由于廣肇府人來馬已有一定的歷史,思鄉情深,勞工們在工余之際需要一個場所來互通訊息,遂興起成立雪隆廣肇會館的念頭。

在同鄉群起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下,廣肇會館于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廿五日落成,初時人們稱它為「大公司」,為了表揚忠義,並在正面大堂供奉關帝爺。

百年仙四師爺廟 葉亞來感恩創建       

吉隆坡仙四師爺廟特殊之處,乃在于其所供奉的主神,是本地的神祗──仙師爺和四師爺。

基于風水因素,仙四師爺廟位于敦李孝式路和惹布富都(Lebuh Pudu)交界處,隱藏于店屋的后方,不容易被察覺。

它是由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一手創辦的,旨在供奉他的兩位恩人及戰友,盛明利和鐘炳來。

盛明利原為惠州人,在芙蓉擔任華人甲必丹,不幸的被對頭暗殺身亡,相傳被砍頭之后,他流出的是白血,而非鮮紅色,引發了他已成仙的傳言,故有仙師爺之稱。

他原本被供奉在芙蓉千古廟,這也是第一家奉祀仙師爺的神廟,而當時的葉亞來繼盛明利之位,出任芙蓉甲必丹,過后他聽從仙師爺的顯靈報夢,決定到吉隆坡發展,果然獲益不淺。

當時也有人傳出,仙師爺也顯靈協助葉亞來在「雪蘭莪內戰」中打敗敵人,葉亞來于是在一八六四年前往芙蓉迎接盛明利的神靈至吉隆坡立廟供奉。

在那時期,仙師爺廟的規模很小,只是一間小屋,他在一八八二年撥地重建仙師爺廟,同時也奉祀他的結拜兄弟鐘炳來,由于鐘炳來在家中排行第四,因此被稱有四師爺。

另外,他也在廟的側旁建立義勇祠,以紀念在內戰中不幸罹難的兄弟們,至于仙四師爺廟的右龕供奉葉亞來,則是后來加上去的。

早期,許多本地礦工都流行膜拜仙四師爺,基于背景特殊,仙四師爺廟的香火一度很鼎盛,據說,一八八三年廟宇正式落成時,前來進香膜拜的人超過一萬名,場面十分浩大,一時引為佳話。

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華人傳統廟宇已經逐步被人們忘卻,在發展洪流下,它的光芒也黯淡下來。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06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次在翻查我公工的遗物时曾经看到有一本很旧的书,里面有记载茨廠街一些历史的。
还有提到以前有赌场,然后到叶阿来死前几年的事物
还有什么和政府官员争地的。
不知道那本书还有没有流在我的家里
我还有看见有一本是关于2战事件,里面是述说日军当年如残暴的时期,由于里面带有一些血腥和比较暴露的照片,所以给妈妈藏起来好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06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送你一张私人照片。。。
那时很久以前的水果档。。。
照片里有我的外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6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の幻影 于 14-11-2006 12:11 AM 发表
我上次在翻查我公工的遗物时曾经看到有一本很旧的书,里面有记载茨廠街一些历史的。
还有提到以前有赌场,然后到叶阿来死前几年的事物
还有什么和政府官员争地的。
不知道那本书还有没有流在我的家里
我还 ...



那你是时候把它找出来讲古仔给我们听了


原帖由 smeiyee 于 14-11-2006 08:33 AM 发表
送你一张私人照片。。。
那时很久以前的水果档。。。
照片里有我的外婆。。。。


谢谢分享,水果档现在还有在营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06 0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蒲公英^^ 于 14-11-2006 10:25 AM 发表



那你是时候把它找出来讲古仔给我们听了


谢谢分享,水果档现在还有在营业吗?

我会尽我的能力去找它出来
因为我的公公已经去世10年了,所以也不知道能否找回那2本书
顺带一提的就是,我自13岁开始就长长去jln petaling了,在那儿也认识了不少朋友,而且我的姑姑在那个买粽子也卖得挺出名的,好像卖了20多年了

*刚刚才发觉原来你的avatar是一个印章
你是自己雕刻吗?用什么石?
我曾经和一位师傅学过雕刻,但很就没有雕过东西了

[ 本帖最后由 神の幻影 于 15-11-2006 02: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天没有上来,没想到升精华了呢!谢谢vinc666版主喔!!

原帖由 神の幻影 于 15-11-2006 01:49 AM 发表


我的avatar不是雕刻的啦!我哪有那么本事
而且耶找不到别人能帮我刻这朵蒲公英吧??

为什么不继续刻东西呢?荒废了很可惜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建會館繫鄉情
推動華教不遺余力


在時間的巨輪下,如今會館的重要性已經大為減低,特別是對年輕一代而言,它已成為舊時代的過氣產物,無法與現代發展融合。

但在早期,會館的角色可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它,才能夠凝聚同鄉人的力量,他們不但可以互捎訊息,團結一致,還可以維護彼此的利益。

深明歲月不留人,為了追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一些會館本身也努力的作出改變,例如重建會址、推廣文化活動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目前,許多會館都設有青年團、婦女團,逢週末還舉辦文化活動,如書法班、閱讀班、散文比賽和篆刻班等等,在推廣中華文化上盡一份力。

雪隆嘉應會館會長梁聯興認為,現代人的時間分配緊湊和生活習慣不同,導致會館不受重視。

「上一代的人鄉情濃厚,現代年輕人的鄉情已轉為淡薄,加上繁忙的生活節奏,造成他們分身乏術,無法參與會館的活動。」他道出。

無論如何,今日的會館仍然默默的為社會作出貢獻,不但聯絡同鄉之間感情,同時也推動華文教育。

翻閱吉隆坡部份會館的歷史,可以發現到,當時的會館還扮演著華教推手的角色,義不容辭的興校辦學,這對日后的華教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以雪隆嘉應會館和雪隆惠州會館為例,這兩家會館不約而同的視興校辦學為大事,前者創辦了中國學校,后者則是循人學校(循小及循中)的創辦者。

原本中國學校的校址是在蘇丹街嘉應會館,過后才輾轉獲得政府撥地,搬至陸佑路一塊佔地二畝半的地段,間中歷經日軍的破壞,直至一九九零年,才完成增建四層樓十六間教室的校舍,造福華人子弟,為華教盡綿力。

梁聯興透露,至今,該會每年固定撥出兩萬零吉給中國學校,若再加上建校基金的話,總撥款數額已達八十萬零吉。

據雪隆惠州會館的館史顯示,該會館可算是最早辦校的華人組織,其辦校歷史可追溯至一八八五年。

在當時,它是以蒙館(即私塾)的形式來辦學,並從中國聘請教師前來執教,直至一九一三年,才創辦了循人學校,而「循人」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惠州在古代被稱為「循州」之故。

早期時,只有循人小學而已,起先是在陸佑路建校,一九六二年遷往甘榜班登,而原址則保留給循人中學。

這么久以來,這兩家華校都培育了不少優秀的人才,而惠州會館及理事們在過去也不斷的資助這兩家學校,另外,它們還分別捐款給超過十家華文小學、中學和學院。

另一方面,為了達致財政獨立,大部份會館都採取「以會養會」的政策,即是通過出租屬下產業,利用租金收入來充為營運和發展資金。

以嘉應會館為例,其在一九六五年完成的四層樓大廈,除了作禮堂和辦公自用之外,其余的出租以實現以會養會的目標。

而惠州會館也是採取相同的策略,其在市區內有兩座五層高的店舖,店租再加上屋租收入,足以應付日常開銷。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它還舉辦一些活動如象棋比賽、成立羽毛球隊、交際舞等等,吸納了不少年輕的會員。

在新的一年裡,該會館希望可以與雪隆地區的社團合作,整合華社的資源,為社會作出貢獻。

雪華堂歷史回溯 南下豬仔關禁處  

談到吉隆坡的開埠,無法不談及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簡稱雪華堂),它也提供了華人參與開發吉隆坡的有力證據。

十九世紀中期,雪州錫礦的成功開採,需要大量的華人礦工,當時所有的華工都是由「客頭」籌足船費,由水路運來馬來半島,這些華工都被稱為「新客」,而一些被客頭用利誘手段騙來的,就是俗稱的「豬仔」。

隨船到了馬來半島之后,這些新客先被關在唐人街一間房子裡,為了防止他們逃跑,門窗都上了閘欄,直至「錫務公所」的成立。

所有的華工聚集在會所內等待被僱用,他們得等到僱主出錢為他們贖身之后,才能夠被帶到礦場工作。

據了解,每「賣出」一名新客,客頭會得到數十元的酬勞。

如果要追尋「錫務公所」的歷史,可以發現它就是「礦務公會」和「錫礦總局」的前身,而后者也是「華人大會堂」的前身,簡單而言,雪蘭莪錫礦總局現址正是雪蘭莪華人大會堂。

會館林立唐人街 遷離原址各有因      

古早時期,唐人街可說是會館林立的地方,來自同一籍貫的人,成立了屬于自己同鄉的會館,唯,基于種種人文和經濟因素,許多會館已經遷離原址,還留下來的會館數目相當有限。

目前還保留下來的會館包括:

★ 雪隆惠州會館
它是吉隆坡的開埠功臣葉亞來所創立,其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八六四年,前身為惠州公司,坐落于羅爺街巴生河畔,專提供南下拓荒的同鄉歇息,一八六八年才遷至茨廠街。

一八八五年,葉亞來去世之后,葉致英不但出任華人甲必丹,還將原本的簡陋會所改建為富麗堂皇,富有中國氣息的館宇,過后創辦的循人學校附設館內。

它經歷兩次變動:一九三九年改建為四層商業和辦公大廈,第二次則是一九六一年,擴建至五層。

而八十年代的拆館重建計劃,把它捲入漩渦,當時不但爆發合作社風波,且遇上經濟不景,整項重建工程被迫停頓,計劃中的十三層高商業中心,由于地基積水而被譏為「惠州魚塘」,且還鬧上法庭。

被擱置了接近十年,新的雪隆惠州會館在一九九五年才再聳立于市中心。

★ 雪隆嘉應會館
嘉應會館的創建,也與當時雪蘭莪的錫業發展大有關係,當時從中國來馬的華工當中,嘉應同鄉的數目不少。

在一八四零年末期,嘉應同鄉已經在吉隆坡以北十二哩的小地方康情建立起一個華人礦區,而該館的四名創辦人,張運喜、姚德勝、鄭安壽及李桐生,都是當時的大礦家。

根據該館的館史所記,該會館位于蘇丹街的地段,是先賢張運喜和潘阿岳一八九八年從政府的手中購入,並在一九零四年才開始建館工程,花費了五年才正式落成,並在一九一七年創辦中國學校,為同鄉提供教育機會。

★ 雪隆會甯會館
在一九二四年成立的雪隆會甯會館,源自廣東省四會縣與廣寧兩邑族人,而把兩縣的人結合組成起來,即為會甯會館。

相同的,它也視興校辦學為已任,一九三八年先后在孟沙律(現在的班底)和文良港四會村設立力行華小及育才華小。

目前,這兩家華小已經各別被遷至梳邦再也和八打靈,也培育了不少人才。

迄今,該會每年仍然會捐款給力行小學,兩者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

長久以來,會甯會館坐落在中華戲院街(現為文化街)的店舖樓上,創立初期,其會址是二號,過后購入門牌八號的整棟店屋,共有五層高,其中二樓充為會所,余者則供出租。

另外,其在半山芭也擁有一棟兩層高的店舖,這些租金都充為該會館的日常開支。

★赤溪公館
與嘉應會館同一排,位于蘇丹街的赤溪公館,成立于一八八五年,雖然歷史久遠,但所留下來的資料不多,因為其所有的資料和文件在吉隆坡淪陷期間(一九四一年至四五年八月)被毀。

它是由開埠功臣之一的葉觀盛所創辦的,早年時,他在赤溪會館的現址搭起亞答屋,讓他的同鄉居住,當時這些華工大多是賣身工作的「豬仔」。直至一八九零年,有關當局設立了勞工站之后,才易名為赤溪公館。

★雪隆瓊海同鄉會
由于現有的會址狹窄,雪隆瓊海同鄉會決定在本月杪遷至半山芭的自置會所,不再租用位于文化街的會所。

據了解,其位于半山芭的新會所,高達四層,為永久會所,加上又是自置產業,不論是開會、遇有喜慶,都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會員。

比較起其他的會館,它的成立歷史較短,是在一九八零年九月卅日正式被批准註冊。

原本它的最初會址在諧街,后在一九八四年遷往文化街,隨著它的遷出,這也意味著茨廠街的華人會館又少了一間。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地生根開拓江山
宗祠牽系家族根源

就在市中心盤谷銀行的對面,超過一個世紀的歲月,葉氏宗祠悠然在其中。

在大馬,「葉」算是大姓,連吉隆坡最主要的開埠功臣也是姓葉的,由此可知,早年來此打拼的葉姓人可不少。

其實,葉氏宗祠並不是葉亞來成立的,因為在葉亞來時期,所有的葉氏宗親皆獲得他的良好照顧和安排就業,當時並沒有成立宗祠的需要。

直至他去世之后,家族事業不復盛況,加上當時的企業家葉連,也因為資金週轉不靈,無法妥善照顧葉氏宗親,遂有成立葉氏宗祠之意。

在他的弟弟葉城的努力下,一八九二年,葉氏宗祠正式成立,當時它由店屋改建成祠宇形式,過后在一九七二年重建成現有的面貌。


目前,六樓是用來供奉祖先的神龕,當中也有葉亞來的神位,神龕被安置在六樓,精工繪刻成山石草、亭閣樓台、仕女漁樵、蟲魚鳥獸等景象,更是栩栩如生。

而五樓是宗祠辦公室,底層及其余四樓全供出租。

葉氏宗祠總理葉石金透露,他有意提升內部設備。「六樓是祭祖神龕和安置祖先牌位的地方,需要重新美化和裝修,俾使前來考察的外國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他也有計劃要重新裝修其五樓辦公室,「無論如何,此項計劃需要理事會和會員大會的通過和批准。」他強調。

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葉亞來立下的汗馬功勞,他希望能夠把現有的葉亞來追思活動擴大至公祭活動,並計劃在廣東義山的葉亞來墓園舉辦公祭,公開給有意參加者。

目前,葉氏宗祠是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在會所禮堂舉行葉亞來的誕辰紀念追思。

「為了進一步肯定葉亞來的歷史地位,以及把翔實的文載呈現出來,我們已經著手收集葉亞來的資料,以編輯『葉亞來傳』。」

在這裡,他也呼吁所有擁有葉亞來資料、文獻、照片和古物的人,可以聯絡他們,俾使這些資料可以編入新書內。

另外,為了聯絡宗親們的感情,以及加強溝通,他透露,該理事會將會組團,前往各地拜訪宗親,加強彼此之間的連繫。

「我相信,不論是地緣性還是血緣性的組織,都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應該故步自封,反而是趁機招收新的會員,新會員的加入,有利于宗祠的未來發展。」他娓娓的道出一些要進行的計劃。

當然,推動中文教育和文化,更是該宗祠義不容辭的事情。

另一方面,他也針對鄉團組織是逐否漸漸被淡忘或是淘汰的事情發表看法。

「我相信,宗親組織是不會被淘汰的,因為無論身在何處,華人是不會改變姓氏的,所謂的血濃于水,所以宗祠能夠長久存在。」他解釋說。

事實上,在走訪了會館、廟宇和宗祠之后,深切的了解到每一個組織和建築古跡,都是先賢們歷經辛苦,既費時又費力,注入許多心血才能夠完成。

死者已矣,能夠保留下來的古建築物也越來越少,但願我們在祭拜、緬懷和追思的時候,也能夠用心的愛護這些百年來默默承受著歲月洗禮的古建築物。

團結華商護利益 樹膠公會扮要角   
雪彭樹膠公會,位于禎祿街麗豐茶冰室的樓上,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話,往往會忽略它的存在。

自大馬經濟成功轉型之后,樹膠的重要性大減,膠價的低迷,導致這個行業長期疲弱,連帶的,該公會也逐漸為人們所忽略。

其實,在以前樹膠好景時,它扮演推動本地樹膠業發展的角色,不論是穩定膠價,還是避免業者之間的惡性競爭,它都有一定的貢獻。

由于它的會員包括了大盤商和二盤商,所以能夠維持膠價的穩定,此舉不但避免業者的惡性競爭,同時也可以維護業者之間的利益。

另外,當政府提出一些不利華商的條例時,它也挺身而出與政府展開對話。

在英殖民地時期,要成立一個屬于華商的公會並不容易,雪彭樹膠公會的成立也遇上一些阻難,當時的政府以及外國大園主,擔心一旦華商團結起來之后,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因而不批准它的註冊。

于是,當時的華裔膠商折衷的成立了一個名為「商余別墅」的組織,以聯絡和團結所有的華人樹膠商。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一九四六年,知名企業家李成楓發動組織樹膠公會,並被選為第一屆會長,雪彭樹膠公會才算是正式成立。

而雪彭樹膠公會的名字來源,是基于當時的雪蘭莪和彭亨州的生意來往密切,彭亨運至供出口的樹膠都交由雪蘭莪的吉隆坡樹膠商處理,所以一旦決定成立公會,順理成章的,雪州和彭亨連成一體,稱為雪彭樹膠公會。

陳氏書院夠精彩 考古學家紛考察    

其實,市中心還有一座獨樹一幟、古色古香的宗祠坐落在茨廠街的巷尾,中華大會堂的正對面,它就是「陳氏書院」。

在喧嘩、車水馬龍的鬧市中,它那不凡的建築格局、精緻的雕工和彩繪,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理所當然的,它也成為國內外考古學家考察的對象。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何是陳氏書院,而不是陳氏宗祠?答案可以追查至中國清末,當時大批洋人前來中國,而廣州是其中一個最多洋人聚集的地方,首當其沖的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

加上,當時的清廷懦弱無能,任由外國人宰割,于是反清思想在民間大為流行,而廣州是其中一個反清色彩濃厚的省份,各宗祠紛紛散播反清思想,導致清廷十分留意廣州的宗祠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廣州陳氏宗祠就以「書院」來命名,而吉隆坡的陳氏書院也源自這家宗祠。

在資源不是如此充足的年代,它的築成殊不容易,過程歷經波折。

話說當時的大錫礦家陳秀連在廣州西關參觀了陳氏書院之后,對它的建築、彩繪以至磚雕、瓷塑,大為驚歎,所以當他在一八九七年購入八打靈大街七家相連的店舖地段之后,隨即派人前往廣州的陳氏書院考察,並繪成圖測,返馬后按圖建造。

除了陳秀連之外,合力集資和策劃的還有陳春和陳新禧,當時他們從廣州請來畫師、雕工,還訂了大批陶瓷,石料則從馬六甲運至。

由于工程過于浩大,財力和物力耗損甚巨,據說,在每月發薪時,陳秀連必須用馬車載送白銀來分配給員工。

不過,由于各種因素,整項建築工程一再延誤,遲遲無法完成,直至另一名礦家陳在田挖到錫產豐富的「錫米倉」之后,才出資完成書院的建築工程。

其時已是一九零六年了,相隔了十年歲月之后,陳氏書院才巍然落成。

先賢略傳
★陸佑(1846─1917年)
陸佑這個名字,可說響遍了大馬、新加坡和香港,當年的他,可是一名傳奇人物。

他十一歲那年就離開家鄉,遠渡新加坡,后因為錫米的關係,才前來拉律,經營雜貨店,供應糧食給當地市民和礦工。

唯在一場華人幫派惡斗之后,他十年苦心經營的事業,就此毀于一旦,痛定思痛之后,他南下來到吉隆坡,得到趙煜的提拔之后,就此平步青雲。

他的事業遍佈全馬,經營廣泛,有礦業、種植業和工廠,廣益銀行也是他創立的,另外他還擁有廣大的地皮和產業。

在發展事業的同時,他也熱心解民困、做慈善,他是同善醫院的重要創辦人之一,另外還辦校興學,熱力贊助教育。

★陳秀連(1845─1927年)
對居住吉隆坡的人而言,不會對陳秀連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因為許多人都知道舊飛機場的對面有一條陳秀連路,既有路名紀念,這個人自是對吉隆坡有莫大的功勞。

他也是第一個經營鐵廠的華人,吉隆坡第一家華人鐵廠是建設于安邦路的美利鐵廠,開始創業時,他特地派人從廣州聘請熟練技工到吉隆坡協助設廠和開採工作。

美利鐵廠的成功,激勵了其他商人的跟進,先后設立了許多機器廠,而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紀念他倡導設立機器廠的功勞,不但把舊飛機場旁的地區,辟為工業區,並把該路段命名為陳秀連。

他一生樂善好施,除了與陳新禧、陳春和陳在田合資興建陳氏書院之外,也參與興建積善堂、同善醫院和尊孔學校等等。

★趙煜(1843─1892年)
由于家貧,趙煜十七歲就隨兄乘船南來,他先在檳城落腳,為一名傭工,過后在太平做礦工,聽聞雪蘭莪處處有錫礦,于是他輾轉跑到雪蘭莪並在巴生尋到一塊蘊藏豐富錫苗的礦地,便急託人到太平、檳城召募同鄉故舊共同經營。

雪蘭莪內戰的爆發,導致他的礦場在戰火中被摧毀,不過他因此認識了葉亞來,並深得他的歡心,自此發展一帆風順。

發跡之后,他有份協助吉隆坡鐵路正式通車,同時也是廣肇會館的倡義人之一,除了捐贈地皮之外,還墊出九千多零吉作建館費用。

而今日古木參天、園林深秀的吉隆坡湖濱公園,也是他的功勞,當年他捐贈了好幾牛車的樹秧美化公園。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營古早味有代價
不矯情冒險下重本


吉隆坡市中心,茨廠街與思士街交叉的十字路口,豎立著世界著名的新潮連鎖咖啡店Coffee Bean。位居策略性地點的Coffee Bean,前身也是咖啡店,不過卻是迥然不同的傳統本地老咖啡店,名字也很華人式──「振東」。

沖泡咖啡是海南人的拿手好戲,振東的咖啡令人回味,贏得食客捧場,客似雲來。患有咖啡癮的老街坊,更是一日沒喝振東的咖啡,就覺得無精打采。惟,小小的咖啡店卻敵不過全球化的洪流,全球響噹噹的名字前來叩門,老咖啡店最終讓路,數十年不變的咖啡香,變換了新味兒,一杯咖啡也由數十仙,激升數十倍。

當老店頻頻換新貌,唐人街的「中華古早味」也日愈稀薄,在這當兒,卻有人在費心地經營著古早味,企圖把曾擁有過的舊夢留住。

一推開 Old China Cafe 兩扇古式木門,伴隨著陣陣涼意,濃濃的古早味襲人而來,那一瞬間,令人幾乎懷疑自己墮入時光隧道,重回五十年代或更早的三十年代。

餐廳內,一律採用昏黃的燈泡,營造出懷舊氣息。兩邊牆上,掛滿古照片及古畫,兩個一塵不染的鏡子兩相對,配著暗棕色的木框,簡簡單單中自有一股古樸之美。

隨便一坐,椅子的年齡都比自己大,這裡的桌椅,都是古董。

踏著古老的木樓梯上樓,依稀仿彿聽到木板發出的「吱吱」聲,那是回憶中的聲音,記憶中的古樓古梯。

「我等著你回來……我等著你回來……」悠揚又帶點哀怨的歌聲在耳邊音響起。

這個環境產生了化學作用,讓每個進來的人勾起昔日回憶。

Old China Cafe 于今年步入第七個年頭,雖說室內一景一物都很古典,然而她的起步,其實很偶然,也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

餐廳的前身,是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雪蘭莪洗衣公會,改成餐廳后,硬體並沒有什么重大改變。

「當初,我們只是聽聞牆上兩幅風水鏡要賣,來到這裡,見到整間店屋環境古色古香,才興起租下做餐廳的念頭。」餐廳負責人鄭雄城說。

機緣巧合之下,一間深具特色的峇峇娘惹餐廳因運而生。

他說,基本上,他們盡量保留其原來的面貌,不過卻也加了一些元素,例如將白光燈換上黃燈泡,並配上古董家具,盡情揮灑古早味。

古早味是有代價的,將價格不菲的古董擺出來待客,就要冒著被刮花弄壞的風險,事實上,他在古董家具上,下了很重本。

「這些都是投資,壞了就再維修,在維修方面我們下了很多功夫,幸好古董所採用的都是真材實料,比較耐用。」

雪蘭莪洗衣公會集合了來自各地的會員,提供洗衣服務,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當年該會不只提供會員一個避風港,也是年老無依的會員晚年棲身之所。

這一個歷史背景,是一個無法改變或塑造的事實,也正是其迷人之處,引起外國遊客的好奇,在他們的國家,找不到這樣的公會。

鄭雄城指出,太過刻意的塑造懷舊氣息,將失之于矯揉造作,Old China Cafe並非只是空洞地販賣古早味,這間老建築本身有其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

「我們設立Old China Cafe,是希望能把先賢的精神傳承下去,原汁原味的古早味應予以保留。」鄭雄城說。

對他與伙伴來說,那是發自內心的衝動,只因理解老建築物價值所在,不想它的歷史在發展洪流中煙消雲散。

惟,可惜的是,洋人要比華人本身,更懂得欣賞本土的文化遺產。

目前,鄭雄城正積極籌劃開分店的工作,預料第一間分店將在亞羅士打。

地點雖冷門,他卻充滿信心:「我們的要求是每一間建築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必須原汁原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認知,以確保先賢的精神將傳承下去。」

唐人街形象不彰 妥善規劃助發揚   
新加坡的牛車水是一條古味濃郁的街道,規劃得好,是個可供本地參考的對象。

吉隆坡卻缺乏妥善的規劃,垃圾、排水、交通、防火措施等,都有待提升。

以文化街為例,如今,書店、懷舊餐館、茶坊、民歌餐廳並排林立,倒也有稍具規模。

不過,這一份文化氣息是否能維持,甚至進一步加強?曾經一度,顯眼的角落,卻出現娛樂場所,簡直大殺風景。

相同的,唐人街也予人賣舊貨或贗品的印象。

「政府在美化硬件設施以外,似乎忽略了軟件方面。我們的唐人街地區性形象不夠強。」鄭雄城說。

「作為華人集中地,這裡應該設有個華人博物館,以提升唐人街的文化層次。」

他指出,遊客不是專來買影片光碟的,他們來到這裡,如果不購物,應該也還有其他活動。

「必須有原因讓遊客前來,展示館可以是個賣點,在館外可以擺有賣傳統糕點的小攤位。」

在華人傳統節日,應舉行富有中華文化氣息的表演節目,可把街道化妝成復古街,安排舞獅、踩高蹺之類街頭活動。

他以「古早味」為例說,單憑個人的實力並不足夠,當局的應該扮演主導的角色,而業者則應給予良好的合作。

「好的規劃很重要,當局可以分區劃分為飲食業、批發市場等,把相關業者集中在一起,使整體風格統一。」

辦餐廳兼賣古董 古色古香引顧客     
Old China Cafe 的鄰居「名館」,同樣經營古早味,同樣賣海峽殖民地的華人餐──峇峇娘惹食物,也同樣在因緣巧合下開店,不過兩者卻有不同的風格,吸引的顧客也不相同。

「我的朋友為這間店進行裝修,問我是否有意租下做生意。」名館負責人任素貞說。

任原任職城市策劃師一職,有廿年收集古玩的經驗,再三考慮后,與娘惹籍的朋友合作辦餐廳,兼賣古董,如今已有四年的歷史。

「在文化街的店舖,一般上是樓上樓下一并出租予同個租戶,租金可觀,難得這個單位只出租樓上,無需龐大的租金。」

店舖位于樓上當然也有其吃虧的地方,任素貞坦承,地理位置不那么顯眼,業務有待提升。

無論如何,名館花了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上軌道,如今生意穩定,成績可算不錯了。

初期,該店派傳單吸引客人,其后憑其特色獲得多家媒體報導,廣為宣傳。

擺滿古玩的名館,古色古香,氣氛不錯,獲得顧客的良好反應。目前其顧客群中有八十巴仙是本地人,七十巴仙是常客,新客通常都是熟客介紹過來。

任素貞認為,位居文化街這個策略性地點,對其店舖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當然希望文化街有更多具文化氣息的店舖,不過,店舖要租給誰,最終的決定權仍在屋主手上。」

針對當地的文化活動,她說:「這類活動出發點很好,但是若純粹由私人界推動,會比較難。」

作為城市策劃師,她以其專業知識談論唐人街的規劃:「政府在規劃時,應劃分出特定地區,保留該區的舊建築物。」

她說,這些建築物一旦消失,就永遠消失,無法仿製,吉隆坡有必要保持其特色。

專門小組管廟務 開放廟宇供研究
隨著歲月的推進,傳統生意固然有必要轉變,神廟也一樣,不能與時代脫節。

經過了一年余的研究后,位于吉隆坡唐人街的仙四師爺廟終于決定跨出第一步,決定取回廟宇的管理權,不再採用原有的方式,即通過投標交由廟祝管理。

坊間有關該廟搬遷的消息甚囂塵上,不過,理事會在平面媒體上發表聲明,堅稱不會搬遷。

「管理權易手后,信眾的膜拜照舊,然而我們將致力提升,增加文化活動,使它成為一個吉隆坡文化中心。」仙四師爺廟受托人主席黃茂桐說。

社會變遷對師爺廟有一定的衝擊,信眾的人數不復當年,轉型為文化中心,不失為應變之舉措。

他指出,理事會成立廟務小組,直接管理廟宇,有助于鼓吹正信宗教,並以提供公眾方便為已任。

「我們也計劃安排講解人員,介紹廟宇的歷史及資料以及解答觀光客的疑問,使他們不至于產生空有滿腹疑問卻找不到適合人選提問的困惑。」

除了熱心于一直以來的慈善及教育工作,該廟將會鼓勵獨中生在此進行研究工作或擔任義工。

「廟內有許多載有歷史性的東西,我們鼓勵人們研究,並且也計劃出特刊,介紹吉隆坡及葉亞來的歷史。

理事會也希望成立一間迷你博物館,陳列具紀念價值的物件,包括與葉亞來有關的東西。」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型成為旅遊景點
政民合力提升形象


社會的繁榮,城市重心的分散,導致吉隆坡華人對茨廠街一帶唐人街的依賴日愈減少。

在此營業的傳統行業業者都面對重大衝擊,生意額減少,再加上近幾年來租金暴漲,更是百上加斤。一間接一間消失的老店,更清楚顯現出「時不我與」的情勢。

轉型,成了不可扭轉的趨勢。事實上,茨廠街的確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昔日百花爭鳴的多元商業及服務模式不再,趨向潮流性強、高利潤及以遊客為導向的行業,例如服裝店、鞋店、快餐店、餐飲店、手工飾物,以及后來居上的首飾批發店。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唐人街也從中受益,該地區已成為遊吉隆坡者必到之處。

這十余年來,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一直不遺余力鼓吹開發茨廠街為旅遊區,並獲得文化、藝術及旅遊部大力支持,在宣傳小冊子上加以推介。

而多位部長也給予實際支持,外國部長來訪時,都會攜帶他們參觀茨廠街。

「我們于十二年前便萌生轉型的念頭,不再以本地市場為重,轉向為外國遊客市場。」公會副會長拿督洪細弟說。

他透露,前首相敦馬哈迪當時建議,指茨廠街有成為旅遊區的潛能,唯有三點須加強,即:街道加以美化、保持干淨,及小販有禮貌。

隨著美化茨廠街計劃的落實,洪細弟指公會將加緊配合旅遊部,促使小販成為旅遊大使,並致力推行禮貌運動。

「我們要求小販及商家合作,提升公民意識,照顧環境的清潔衛生,禮貌對待客人,這不但有助于提高大馬的國際地位、茨廠街的聲望,同時也可幫助小販增加收入。」

他說,對外國旅客來說,「茨廠街」這個名字難記而陌生,但是「唐人街」則四海都有,因此把茨廠街這一帶稱為吉隆坡唐人街,是方便旅客,並沒有矮化的意思。

既然唐人街轉型為旅遊區已成不可扭轉的趨勢,作為旅遊業最前線的導遊,同樣肩負著旅遊大使重任,那么,他們又可以如何推銷唐人街呢?

「我們要懂得介紹唐人街有特色的店,以有趣的方式推介吸引外國人來此消費。」大馬導遊公會秘書李玉珍說。

教旅客怎樣吃龜苓膏、告訴他們飲料除了咖啡和茶以外,還有許多涼水,以及熱帶水果的果汁,如芒果汁、紅毛榴槤汁等,讓遊客有這種種體驗,滿載而歸。

她指出,導遊可建議旅客在一天的行程完畢后,晚上不要躲在酒店內,應出外走走,年輕的旅客可能對夜店有興趣,年老的則可能偏向看戲劇表演。

「鼓勵旅客出來活動,就等于間接地鼓勵他們花費,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整個地區保持活力。」

無論如何,在致力發展旅遊業的當兒,茨廠街的歷史不應被遺忘。它的角色,不應只是「一條擺滿琳瑯滿目商品、具有中華色彩的街道」。

在吸引外國旅客的同時,我們也期望,它同樣獲得國人的青睞,而且並非只是來此買紀念品,還該品味這條街的滄桑與風韻,細心聆聽它的故事。

唐人街不應只淪為一個旅遊景點,如果真的這樣,未免辜負了我們的先賢。無論時代怎樣變,他們所滴下的血汗,不應被塵封埋沒。

保留古蹟有阻礙 文化素養待提升      

唐人街的店舖面貌迅速地改變,建築物也不斷拆舊更新。

這些戰前舊建築及舊古董,落在不懂欣賞的人眼裡,視它為過時難看而輕易拆除,孰不知,它卻是歷史最佳的記載,運用得當,還能化腐朽為神奇。

「文化是最賺錢的生意」,現今世界,這句話很管用,卻仍有人將深具潛能的文化遺產恣意破壞,這實在是很可惜及可悲的事。

古蹟保存的牽涉廣,不限于一個層面的問題,涉及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文化、人民的意識、衛生、交通等等。

國人文化資產素養不足及古蹟擁有者無法獲得相當的補償,都是保留古蹟的一大阻礙。

屋租法令限制了租金及古屋的用途,是保護古屋免遭拆除命運的一個方法,然而,過于低廉的租金,卻無法支付昂貴的維修費,最終爛屋難逃廢棄的命運。

而解除有關法令的后果,卻是租金大漲,迫使無能力的租戶搬遷,以茨廠街為例,便是「七十二家房客」及無法維持的行業急速消失,形成當地空留硬體設施,珍貴的人文景觀消失。

「屋租法令解除的調整時間太短,準備工作不夠。」檳城古蹟保存工作者陳耀威點出問題癥結所在:「吉隆坡快速發展,導致缺乏實質建築文化的反映。」

檳城喬治市的優勢,在于老房屋的擁有者以大公司、宗祠及會館具多,同時發展也不及首都快速,所以仍推持其原來特色。

他指出,東方人對城市美學及藝術缺乏重視,有待加強。

「古蹟的重點,不只在大城市,由廿世紀開始,大大小小,由華人先民開埠的城鎮,都面對很大的問題,即原貌被破壞。這關係到居民有沒有相關的意識、政府是否有足夠的保護以及資金問題。」

藉旅遊業救古跡 以變應變防淘汰   

隨著全球化世紀的蒞臨,西方品牌搶灘唐人街,把傳統行業排擠出局的情況日漸普遍。

「這是西方文化侵蝕的現象,美國文化影響太深,本土品牌難以抗衡。」談及唐人街古老行業日愈絕跡、古早味逐漸消失,本地權威歷史學者拿督邱家金教授如是說。

他笑說那是咖啡(西方)與茶(東方)的對壘,西方品牌進軍東方,相同的,東方品牌如美食也可朝西方發展。

物以稀為貴,在本土,本地品牌要與對方對壘就殊不容易了。

無論如何,他指出,在這種情形下,藉著旅遊業的發展或許是保留古早味的好出路。「老式行業得依靠旅遊業,西方遊客的增加,可利惠這些行業。」

以變應變是必要的,面對激烈的競爭及不利的環境,現有業者如果想繼續在唐人街生存,則必須與時并進,在原有基礎上尋求突破,找出其賣點及為其服務或產品增值。

舉例,製造傳統糕點的小販,可能一向以手觸摸糕點,但現代人講究衛生,何妨在衛生環節上多下功夫。

再者,就是包裝,原來的味道宜予以保留,但卻可通過包裝來加強東西的本質與特性,例如增添其懷舊的感覺。

唐人街一帶擁擠的交通,是使一些本地人士止步的原因,適合的行業或可考慮增設載送服務或送上門服務。

福興長生店便提供委派專人上門將顧客載到店舖的服務,不另收費,給予喪家貼心服務,減低他們的憂慮。

對洗衣店來說,「送上門」或許是項可考慮的增值服務。

一些經營或轉型成功的例子
★Old China Cafe餐廳
以中式古早味為賣點,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縱使西方餐館紛紛林立,它仍有自己一席之地,並且成功奪取西方遊客的歡心,佔總客源的八十巴仙。

★建發藥行
傳統的中藥店,創新其營業方針,朝多元化發展,由純粹的中藥店,增設中醫醫療服務,吸引客源,與此同時,它也興辦中醫學院,積極培養中醫人材。

★德安號香燭紙扎店
吉隆坡唐人街碩果僅存的紙扎店,也在其第二代傳人黎月的用心經營下,吸引了一批英文源流的熟客。

她深明這些受英文教育的人士雖信仰道教,卻對拜祭品不熟,于是,顧客只需掛一通電話,她便體貼地代客人將拜祭不同神祗的香燭神料分別包裝好,宛如時下的「便利店」一般。

多一份用心,多一點的努力,換來顧客的激賞。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6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乘今天有时间,把剩下的文章都转载过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06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那里找的啊!还厉害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0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开心看到这个贴。。。
它证明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价值。
不然,很多人都还会对茨厂街的存在质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6-2007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山人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是叫茨场街,叫外劳街或砍人街。。
还有楼主你知道茨场街里面有一条街叫《烟厂巷》吗?以前买鸦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7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c0w 于 10-6-2007 10:12 AM 发表
现在不是叫茨场街,叫外劳街或砍人街。。
还有楼主你知道茨场街里面有一条街叫《烟厂巷》吗?以前买鸦片的



真的吗?
我以前补习会比较常去,现在都很少去了....
那现在不卖鸦片卖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7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蒲公英^^ 的帖子

早上卖烂铜烂铁,二手货。。下午买超贵的经济饭和面食,晚上卖阿细煮炒世家。。凌晨卖白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10:03 AM , Processed in 0.0725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