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26|回复: 14

戏剧演出与观众支持的对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3-2006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积极认为大家对于戏剧的保守观望是一种欠缺参与及关心的表现。基于艺术在这个国家似乎还未提升到一个稳定的水平,所以大家都没有察觉其存在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对某些事物有想要认识的意图多来自兴趣,如果兴趣不及则觉得事不关己。那么,自然的就不会想要提高自身对于该事项的了解。

据争论性的拉扯“主动的拒绝到场支持还是被动的因为表演素质所影响”是现今很多仍然关心剧坛的人士所表现的矛盾。目前在于北马所存在并仍然积极在搞活动、演出的剧团来去就是那几个。青艺、造心厂、戏园子、银河系、Noise,是大家仍然看到的例子。对于这些关切槟岛文化及艺术发展的剧团,他们都交出了他们的呼吁与行动表现。但是,由于这几个剧团都是非专业团体,以至他们能够交出成绩单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财政拮据导致他们必须无时无刻在挣扎“做还是不做?”的窘况里。社会给予文化以及艺术的存在空间提供太少的养份,所以做也做得不起眼,愿意来支持的也就那么一小撮人士。多闻的尽是“浪费时间与精神”的回应。结果一旦有演出,却经历半岛以北的小地方那空前盛况之下却是让人心痛的反应 - 来者不是支持艺术,而是纯找娱乐的时候,可是乐也乐不起来的。

所谓的婴儿时代,就像育婴的过程一样,培养的成份直接影响婴儿长大后的素质。所以为什么成长过程中,专家都说“脑部发育直接影响孩童长大后的表现”。培育的过程固然无法百分百的肯定孩子将来是否成龙成凤,但是如果没有引导孩子走向正途,孩子踏上歪路的巴仙率肯定较高。同样的,如果这个婴儿时代都没有好好的规划,那么分岔太多,反而专注不了视线,进而无法提升全体性的水平。

对于戏剧,这分属“生活必需以外的额外开支”,大部份人还是没有真正的去看待它。对于他们来说,文化的警觉性似乎不在他们关心的课题里。情愿在夜店狂欢、与三五朋友聚集咖啡厅、到戏院里享受感官刺激等等,都比安安静静的去感受戏剧背后所带出的讯息简单且直接。如此一来,有什么可以让戏剧真正走进他们的脑海里?这类属于老掉牙的课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因为真正在于背后给予推动的 - 政府,没有真正的提供力量,去致力推崇有素质的演出。

我说一个比较简单且直接的例子,吉隆坡的艺人馆,或者说KLPac。两者的主要操作人是拿督Faridah Merica以及Joe Hasham。他们可是私人界人士喔!他们就是经营,他们就是朝那个方向前进。我们暂且不去研究他们两夫妇如何维持英语剧场的固定支持者,可他们的致力维持演出水平是有目共睹的。那些有心支持文艺活动的人士自然寄予厚望,希望有演出就是有水准的演出。敢情我们槟城的演出素质就是缺乏了这个原则 - 坚持做有水准的演出。所以演出的品质参差不齐,谁要看到水准欠奉的演出谁倒霉。久而久之,谁还要是赌徒?赌大开小,花钱买罪受,多少人有那份情操?

当然,人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总不能寂寂无闻但仍要人家支持你。除非你能一炮而红,除非你能挣一个翻身的机会,除非你能找到有力的后盾帮你打开这个大门,否则就是只有一点一点累积。不管是平地一声雷,还是默默耕耘,“素质”都是一个不能豁免的重要课题。

终归到底,既然演出不多,大家也就寄望那几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如果这些演出单位一直无法提升自己的水平,那么大家当然很自然的把不堪的经验放大,进而一旦听到该剧团的演出时候就马上有“吓?要咩?要去看咩?我已经失望很多次了喔!”

心不甘情不愿的,想说不支持又冠上“同行也不支持”的罪名,支持又担心自己脆弱的心又再次受创。就这样,拉扯久了,凝聚力渐渐的被分割,结果演出的出席人数也逐见凋零。

整个画面,如果仔细一点的去解剖分析,其因素是双方的。换句话说,是的支持力不够所以搞艺术的就搞得很吃力;同时却也别忽略,“支持力是被动的”,这是先进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要他们改观,搞艺术的就要有那份坚持 - 要做就要做有素质的演出。好,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何谓有素质的演出?如何评定演出是否有素质?”这是一个很个人的话题,但是最低限度,其演出是否带出其背后的讯息、是否让人看到其诚意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

当然,多看才能学会看出端倪。可多看的是观众,做的那个要如何让观众满意,那就是做者的诚意与功力了。

“鸡生蛋,蛋生鸡”的话题是没有结论的。搞艺术的要自强不息,触角伸出去,才能洞悉实况。搞有品质的演出,才来担心为什么支持欠奉吧!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9-3-2006 03: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3-2006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的说到点上了。
槟城华语剧团扪心自问从十年前到今天进步了多少?答案是原地踏步。
固然我们的硬件并不落后,如灯光、服装由专人设计、音乐不再用磁带播放,有条件的还请专人在录音室制作;节目单制作、海报等也美轮美奂,看来颇为专业。一些剧团演出时还有同步字幕。这些都花了不少心思、劳力、金钱成本吧?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只是在跳过了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来着力在这些外在形式,使演出看来就像一个没有文化而又打扮得花枝招展美女一样,一举手开口就让不忍卒读。
那么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吧?就是表演与剧本。
试问我们连最基本的把声音传出来把台词说清楚都无法胜任,还遑论什么演技?或许我们可以说部分新演员有待磨练(但观众可不管你这些),但那些演了十几年戏的“老戏骨”为何还不是口齿不清阴阳怪气的呢?看这样的表演能不活受罪吗?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剧本,我们的题材、内容与今天的观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在戏剧发达的国家、地区(如美国日本香港等)吸引观众进场的卖点无非两个:艺术与议题,要享受艺术就看经典戏剧要关注社会议题就选创作剧(当然创作剧也有偏重在艺术表现上的--实际上,二因素对一个成熟的戏剧演出来说是缺一不可,只是不同戏剧有不同侧重而已。)
那么槟城的华语剧场要观众看什么呢?
要艺术你半生不熟,要议题你忙的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说得难听一点:槟城华语剧场一般还没断奶--与十多年前的中学生戏剧比赛的水平本质上无大区别。换句话说还在初级的业余水平,谈专业?远矣。
这怨不得人--你学艺不精你还要献丑,你要人家支持你又不“想”人家所“想”。
更坏的是,讳忌批评、互相吹捧已是多年来的剧团主旋律。如此风气,如何专业?
建议心有疑虑的剧场朋友去看看钟明德先生写的《凭什么叫人家来看戏》(《在后现代主义的杂音中〉〉191页 )或上网看天津相声演员郭德刚
http://ent.sina.com.cn/s/m/f/guodg/index.html如何从“一个观众”的窘境到今天成了出场费30万的“相声救星”或许就能豁然开朗了。(不好意思这篇才是完整的,另一篇由于按错键未完成就提前送出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4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6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向

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槟城的中文剧团或许应该聚集一起去讨论:“今天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槟城的中文剧团没有历史悠久,所以从青涩的年少走来,很多都依然停留在:“因为想做而去做”,没有成熟的去认真看待未来。

没有一个目标,没有鞭策。如果向槟城搞中文剧的朋友们做一个调查,询问他们“对于槟城中文戏剧的期待 & 自己所可以及愿意的付出与奉献”,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大家都很没信心。
大家都很想做,但是遇到了瓶颈,所以就退缩了。
大家说反应差,所以热情都被浇熄,做不下去。
当初年少时候,没钱,但是有干劲。
年纪大了,反而有很多理由裹足不前。

“生活”是最好的理由。“生活”是活生生的例子。

戏剧,是“调剂生活”?是“重温旧梦”?是“无可奈何的冷门兴趣”?
不管是什么,它都无法看到它的未来。
因为没有人赋予它生命。
它只是一个抒发管道。
没有方向的向前,就像抓着驾驶盘漫无目的到处开。
走到哪里就哪里,沿途看看风景,开到没有汽油了,开到抛锚了,下车。
“就让后来的人去操心吧!”

年前,我把戏剧与现代串起来,有人说我在哗众取宠。
表演艺术是要站在哪个奠石上才能看得远?
固步自封?我们还要摸索多少年?
我问:你看了这个演出有什么感想?
观众告诉我:我从来没想过交叉的感觉可以这么和谐。
出发点要明确,方向要明确,同僚的共识要明确。



共识

“我们不是专业团体”。
你可以成为专业团体啊!
没有人阻止你去达到这个成绩。

专业,可以是说工作,也可以是精神。
举个例子,今天你选择“护士”作为你的专业。
“护士”是你的工作但不代表是你的精神。
除非你把“护士”这角色扮演好,好好的履行职务,好好的对待病人。

除非所有中文剧团的工作者都把自己对于戏剧的“兴趣”与“意愿”看作一种“必需专业对待”的事情,否则大家得过且过的混。什么时候看过烂泥可以扶上壁?

我们不需要是受薪制才专业的对待“戏剧”。
我们很需要是一条心来专业的看待“戏剧”。

“我有工作”、“我有家庭”、“我没有这么多时间”。
大家都是业余的。
大家都有同样的问题。
但这是理由吗?

我们假设自己现在是学徒。
我们学的是一门手艺。
学徒的功夫是边学边做的。
我们同时也有工作。
有一天,老师傅说:“我退休了”。

我们有几个选择。
选择一、 既然老师傅不做了,我也就不做了吧!
选择二、 既然老师傅不做了,我就有空才做吧!
选择三、 即使老师傅不做了,我要继续做下去!
选择四、 竟然老师傅不做了,我得想办法传承!


表演是一种语言。
今天我说得诚不诚恳,大家都看得出来。
我可以有很多理由很多苦衷,但是没用。
我就是不诚恳。
这是不争的事实。

太多人想快跑,想跑在人家前头。
问他为什么要跑这么快?“因为我不想落人后”。
问他前面有什么?“谁管得了那么多?”
又问他跑向哪里?“谁晓得!”
再问他为什么跑这么快?“......”
没有锻炼身体、没有照顾饮食、没有了解身体状况。
跑个气喘吁吁的,心脏都差点衰竭了。
抬上担架,问他感觉怎样?“累死了”。

基本是一切的始。
基本是一切的根。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听不到心里的那个坚持了,那么所有的功夫都是枉然的。
因为没了最初的那个真挚,少了坚固的意念,缺了把坚持无止境的流传下去。
中文剧团只能沦陷,不可能振作。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8-3-2006 03: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6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剧团体再努力做到更专业,也只不过是吸引了更多喜欢戏剧的观众而已。
“必需专业对待”这个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效果并不大。

观众的来源
要更多观众的踊跃支持,就要先制造观众群。
要如何提起大家的兴趣让更多人参与,这个才是马来西亚艺术工作者必须背负的重大使命。

戏剧不如同画画。
本地教育自幼稚园已经开始学习画画。全国人民长大了都会去看画展是可能的事。
可是本地从事画家的行业,可观吗?
虽然已经拥有一个大舞台,但是效应并不大。
更何况是戏剧呢?

戏剧是国中生华文学会的某小组人的一种活动。
独中生周六的一个课外活动。
会延续校外戏剧活动的朋友多半是因为中学时期受到的影响而来的。
所以热心支持戏剧的应该只有那某小组人,其他被吸引得观众多半是支持朋友的心态而来的。
如果在那某小组人都无法达到反映“热烈”,而参与人数每况愈下,本地戏剧又怎能盛行呢?

如果在小学生时候已经开始培养起戏剧的兴趣,戏剧也好像画画,音乐一样,被编入学校课程内。我相信观众的踊跃和参与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贴圣大侠 于 28-3-2006 05: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06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剧演出与观众支持的对撼反思

表演艺术的素质要如何提升,最重要是来自艺术工作者的自觉性。就以槟城为例子,表演艺术工作者99.9%都是属于业余性质的。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表演素质?个人认为视野的开拓是首要条件。槟城表演艺术的发展史说长不长、说短,但起码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已经可以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变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青少年。若要把槟城表演艺术比喻为一个孩童的成长,很不幸的,十多年并没有看到一个健全成长发育的孩童,更可怕的是有“返老还童”的迹象!问题在哪里?就是足以影响往后发展的养分与环境。所谓养分,就是艺术工作者本身所能够吸收的技术、技巧、见识与修养。无可否认槟城表演艺术工作者的坚持是令人鼓舞的。几乎每一个表演团体都秉持着一股信念,坚持每一年搞一个演出、努力的推广本地表演艺术。但是在这股信念与坚持背后,却隐藏了一个很严重的危机。就是刚刚提过的技术、技巧、见识与修养。技术和技巧从哪里来?就是通过前辈的教导与经验的分享。在槟城这个小小的岛上所谓的艺术养分,就只能以自供自足来形容。很多表演艺术工作者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技术与技巧训练,或者只上过一些基本课程。大多数都是通过自我摸索、凭着经验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然后他们再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承传给下一代。就像刚才所说的“自供自足”。这种所谓自供自足的养分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够!

    外面的世界一直都在变化着、进步着。拿舞蹈为例子,只要努力鞭策自己,技术就可以得到相当的提升:漂亮的一字马、平马、良好的柔韧性……技巧呢?如何正确运用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如何顺利的完成一个动作、一个跳跃、如何在舞台把伤害减到最低……无可否认,这一些都可以凭着经验与自我摸索得来。但是,舞蹈就只有这一些吗?这些“自供自足”的养分够吗?外面那些所谓的 Graham 技巧、Cunningham 技巧、什么是 contract & release、什么是 fall & recovery……可能有听说过,可是到底对这些的了解有多少呢?有没有真正上过这些技巧课程?

    还有一样直接影响表演素质的就是艺术工作者本身的见识与修养。可恨槟城是一个艺术沙漠,专业水准的艺术团体很少、或根本不会考虑来这里做演出(这个跟观众素质有直接关系。或许应该反思,为什么本地的观众素质会如此?本地的表演艺术团体是不是该负上大部分的责任?这个稍候再谈)。所以那些在这个岛上演出的不是本地团体,就是一些三四流的国外团体。如果那些岛上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认为看这些演出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见识,那将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种完全把自己封锁在一个框框里的鸵鸟政策,连艺术工作者本身都不会让自己曝露在更广阔的表演艺术平原上,试问如何让本地的表演艺术素质提升?就不要说国外的团体,连外州的艺术演出也“没有时间”、或者是“不屑”去看。国内一些比较资深的的表演艺术工作者都叫不出一个名堂,或者是不认识,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除了会弄垮本地表演艺术的平台,我也看不到有任何作用了。

    秉持每一年做演出的坚持不失为推广表演艺术一个好方法。“教育”观众,让他们了解表演艺术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共同理念。筹备一个演出所需的财力物力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最大障碍。有了财力物力,就要看艺术工作者本身有多少“斤两”去让观众了解什么是“表演艺术”、如何去“教育”他们。所谓斤两,就是刚才所提到的技术、技巧、见识与修养。要让观众明白,艺术工作者本身就要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演出的的讯息,由表演者传达给观众。表演者传达给观众的讯息,由导演或舞编传达给表演者。那么导演或舞编的讯息从哪里来?这些都来至于本身的见识与修养啊!如果这些领导者没都有好好进修自己,没有一个很强的实力来带领身边的表演者,试问表演者如何能够散发出让观众信服的“说服力”、让观众感动的“感染力”?一个没有说服力与感染力的表演艺术团体,如何能够让观众们期待下一次的演出?如何能够让第一次进入剧场的观众有再次踏入剧场的欲念?十年前的剧情、手法、动作在十年后依然看到同样的剧情、同样的手法、同样的动作。除了“可怕”两个字,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做一个演出,演出单位就必须对该演出负责、对观众负责。相对的要领导一个表演艺术团体,身为领导者的也要对他的团负责、对他的团员负责。何谓负责?就是要提升自身水准、修养与视野。不要用“没有时间”出去看演出进修来作为藉口,有本事扛这个担子,就要承受这种压力、不断鞭策自己前进。因为你没有停下来权利!

    行政工作与人手上的调配也是影响一个演出素质的重要因素。我了解大部分表演艺术工作的参与者都是要享受站在舞台上的快意与满足感。如果每一个参与者都盲目追求这种所谓“快意与满足感”而忽略了行政工作与技术工作的重要性,那么本地表演艺术的末期不远矣。每一个参与者都只是要“演”,要他们做幕后就诸多推搪,“没有时间”、还没有走出“上一次的演出阴影”的理由而拒绝参与幕后工作。可是一找他们站舞台,时间都可以“逼”出来、什么“阴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筹备工作的错误,每一次都检讨,但是每一次都重犯同样的错误。试问到底如何进步?如何提升演出素质?光靠一股莽劲能够撑到几时?现在表演艺术演出还有一个很“不健康”的现象。你们认为筹备一个“可能”算是有水准的演出需要多少时间?一年?六个月?三个月?一个月还是三个礼拜?在我的认知里面,要筹备一个演出,没有起码的三个月是不可能成事、不可能有素质的。而这只限于小型的演出。大型的,没有半年到一年或更多的筹备工作是不可能成型的。这还不包括整个演出的概念与构思。如果是戏剧演出的话,剧本的成型所需的时间也不少。
   
可能现在的速食文化已经侵略了表演艺术,一两个月、甚至是一两个礼拜的作品也可以摆在舞台上让观众买票进来看。到底这些所谓“演出”的意图在哪里?为了什么要办一个这样的演出?有多少的诚意在里面?这是每一个表演者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很忙真的是一个理由吗?如果这样忙,为什么还要搞演出?因为热爱表演艺术?还是热爱在舞台聚光灯下的快感?抚心自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搞一个演出的责任在哪里?它所会带给表演艺术界的影响?还有对观众如何看待表演艺术的影响?如果没有考量这些因素而去搞一个演出的话,对不起,我不能,也不会认同这种演出的存在!

    很多表演艺术工作者都一直在埋怨没有观众支持本地表演艺术,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所谓的“表演艺术”。问题在哪里?真的是完全出在观众身上吗?我不否认真的有这一种观众群。但是每一次表演艺术的演出,我相信也有不少第一次踏入剧场的观众。可悲的是第一次,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就是刚才我所说过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一个演出感染与说服不到他们,休想他们会再次踏入剧场!在他们眼中,所谓表演艺术也不过尔尔,根本不值得花钱去看!所以,这也间接影响了国外专业团来本地公演的意图,因为没有观众要看啊!为什么他们不要看?因为看了本地的表演艺术素质后,他们的信心已经跌入谷底了啊!最可笑的是表演艺术搞了那么多年,还是停留在卖友情票的方式。还有一种更绝的方式,就是找来一大堆的表演者,再把他们的亲戚朋友拉进剧场来“填”观众席。请问这样的观众素质在哪里?这样的演出意图到底在哪里??

    要制造观众的话,我恳请各位表演艺术工作者与领导者做好自己的本分,不断努力进修自己,不要再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先提升自己,才来说有没有观众愿意进来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1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6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贴圣大侠 于 28-3-2006 04:04 PM 发表


也许效果必须留待做出成绩之后再来评断。
毕竟如果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的开拓以及看待,那么即使从小学来开始培养兴趣,最后也是让乌合之众把这个艺术谋杀掉而已。

也有人开始着墨去铺排“从小就开始了艺术熏陶”来培育将来的戏剧人类(包括工作者与观众),但是毕竟根基不是很好,地桩打得欠稳,孩童是有了兴趣,但是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导与引导。

所谓的右脑开发,引出孩子更多的想象潜质,这是否又意味着他们就可以成为“制造更大观众群”的希望?

我想,除了教育小的,老的也要自我反省。我认同佐一的一段话:


做一个演出,演出单位就必须对该演出负责、对观众负责。


以及

何谓负责?就是要提升自身水准、修养与视野。


如果戏剧的水准不定,身为观众者,又如何有信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3-2006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多麗絲 的帖子

非常认同阿左和多麗絲的看法!
要传承一门学术,是需要花费众人多年累积的经验和努力;而且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存在。更别说要维持水准或提升水准。简直是难之又难的事!
所以非常的敬佩目前还在为艺术在努力着的朋友。非常敬佩!

戏剧演绎的幕后和制作都是必须非常有责任感,所以必须对演出负责、对观众负责。
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大家更多好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但是观众的品质也是对一个演出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就好像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那样。
我们有了更有水准的演出,更“专业”的制作,但是只要没有适合的观众,也可以说这个演出还不够成功。
我们有了更多的观众,但是却没有更好的制作,结果可能就如你所说的,最后也许也是让乌合之众把这个艺术谋杀掉。

培育人才是希望更多人能参与。
培养观众并不只是让更多人有兴趣来看演出,而是要有一群懂得看戏剧的观众。

较好和较作这个问题,其实也关系到观众的品质和演出的水准问题。
无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圈子永远都跑不远。

一个太深奥的演出,看得懂的观众不多;看不懂的人就贬低它,看得懂的人就赞扬。
比较深奥的作品,或许只有一些有参与戏剧的朋友才会明白。所以我们难免一些观众会认为搞戏剧的朋友只是在搞小圈子之类的。因为我们排的戏剧大家都看不懂。
如果为了迁就观众群的消化能力而排一个比较大众化的戏剧,可能又会被圈内人说不够水准之类的。
譬如n年前有一个宣传比较大型的戏剧演出《头家》。
许多人对这部剧的评语都觉得很好,很棒!但是一些圈内的学生,朋友,我自己也认为这个作品表达的缺乏深度。
但是我也非常的赞赏这部剧,因为这部戏剧对戏剧界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改变。
经过了这个演出后大家都意识到,一部适合家庭观赏的戏剧,老人和小孩都容易看得明白的戏剧,不是更意味着被接受的范围广大了吗?
要培养观众,首先就是要先让观众看得明白。
要令更多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搞戏剧,搞演出;就要令自己的父母都喜欢看戏剧!
当大众都开始喜欢看戏剧了,然后再慢慢导入更深入的层面。循序渐进。
所以只要更多的孩子都有接触过戏剧,就算他们不一定会置身于戏剧这个领域,至少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当然也会鼓励孩子们接触戏剧。
所以目前为了要让更多孩子接触戏剧,就要让更多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搞戏剧。要是父母对戏剧毫无兴趣,或思想不够开明,那么就会抹杀了孩子学习戏剧的机会。

换句话说,
要提升演出者的水准,不是也应该兼顾观众群和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吗?
如果有太多表达范围比较狭窄或偏激思想的演出在进行着,恐怕会让更多的父母有“搞戏剧的孩子会变坏”的误会。

以前有听一个朋友的爸爸说过一些对搞戏剧的孩子的看法;他会认为,搞戏剧的孩子多半会在接触吸烟,然后接触同性恋之类。
或许是因为当时戏剧团体的一些坏风气的影响。譬如其中有两个人抽烟,可能就被别人误会为该戏剧团很多人都抽烟的。譬如其中有三个是同性恋的,就被说戏剧团在宣扬同性恋之类。所以戏剧团的风气和纪律非常的重要!!
我觉得导师本身因该有一个很好的典范。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由或什么性格想法,身为一个导师,更应该为自己的形象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演出负责,为观众负责。
如果连导师也无法做到这点,更别说什么管制学生,让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搞戏剧,等。
导师和戏剧团的形象不好,无法让更多的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搞戏剧,其实也不是在间接谋杀艺术?

[ 本帖最后由 贴圣大侠 于 29-3-2006 02:36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8 颇有见地的言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06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大侠也对表演艺术有一番如此深入的见解!

星期六大概午餐后的一点多阿佐会去 YL 跑一趟,有空过来一起吹吹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3-2006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贴圣大侠 于 29-3-2006 11:35 AM 发表


在第一帖中,我也已经发出了同样的观点:“鸡生蛋,蛋生鸡”的话题是没有结论的

郭德纲,一个最近在中国红得不得了的一位相声艺人,是一个好例子。
他曾几何时做过只有1个观众的演出。
他苦了很多年,但是他坚持去做。
而且是尽能力去做。

我们要人家进来看,我们就得做好的表演。
做好的表演尚且没人看了,那么做差的表演又怎么有人看呢?

今天依然有很多演出是爆满的。
观众群怎么来?演员拖来的。
如何让这爆满持续下去?不断用新演员,让他们去给票房卖命。
票房好啦!演的高兴,因为欢呼不断,都是自己的拜把;制作的也高兴,“不只甭亏,还有赚,而且轻轻松松的又快乐一次。”
谁苦?也不是很多人。反正他们是来捧朋友的场。
只有一小票的人说:“我以为来支持本地艺术,怎知...”
然后那些来捧场的,朋友不再演的时候就不来,然后说:“我有看过戏剧,戏剧就是怎样怎样怎样...”。

当然,观众是直接影响观众心情的因素。
我到过像卖场的剧场去看演出,闹哄哄的,都不晓得该用什么心情去看。
看到出来的时候,脸还臭过大便!

我最记得一次到艺人馆去看一部英语剧。
那是一个非常有本地色彩的演出。很多人演。
全场,除了笑声,没有喧哗,没有嘈杂。
看完了之后,观众和颜悦色地跟演员们或笑笑示意,或向前握个手感谢他们的表演,然后才离开。

我说咱看戏剧的朋友,常常不都呼噜哈啦的喊个什么劲儿?
你说看完了谢幕的时候来个热情的吹哨子或者大力鼓掌给他们致意,我接受。
人家在演的当儿,你说话、你电话响、你制造怪声、你吃东西,这什么意思?

台上的没好过,台下的也没好过。
这种两面不讨好的事情,谁会做得开心?
什么时候看见过快乐的凯子?

所以这里不应该有什么“鸡生蛋,蛋生鸡”的争论。那是为自己找藉口。
做的,就该做好自己的本份。
看的,也该做好自己的本份。

关于演出是否深奥,观众也分种类。
就像电影观众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无论如何,终归到底,还是有走进场看才能知道端倪。
电影,也是看多了,才能归类自己喜欢何种类型。

其实作者的出发点很重要。
能力不及,是因为眼高手低,还是手法影响,都是关键。
所以大众化的题材没关系,只要好好的去做,把讯息说得明白,那也算是尽责了。
即便是深奥难懂也没什么,有些东西毕竟是需要思考的,有些东西毕竟是需要凸显的。如果可以深入简出,那当然最棒。如果真的遇上手法的关系,观众也可以抱着增加认识的角度去看戏。最重要的是,两者的平衡,在于是否用心。

观众群,其实有分类。
今天,你不可能做一个“释迦摩尼佛传”打算叫3至80岁的人都喜欢。
做演出应该针对性选择要达到的观众市场,不是贪心的为了票房而希望通吃。
当然观众也该先了解好是否接受,别像是被逼着进去,然后苦着出来,还要抱怨:
"什么来的?!?!?!"


当大众都开始喜欢看戏剧了,然后再慢慢导入更深入的层面。循序渐进。所以只要更多的孩子都有接触过戏剧,就算他们不一定会置身于戏剧这个领域,至少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当然也会鼓励孩子们接触戏剧。


当然,我非常认同这席话的。毕竟要有足够的视野,才能更妥善的去教育后代接受不同的学习与事物。

顺理成章的,
“要提升演出者的水准,不是也应该兼顾观众群和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吗?如果有太多表达范围比较狭窄或偏激思想的演出在进行着,恐怕会让更多的父母有“搞戏剧的孩子会变坏”的误会”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力量。

爱子心切,人之常情。如果孩子还是要学恶习,哪里都可以是温床。戏剧团体的风气与纪律,那也看当事者本身。比如我在戏剧圈子里面,不代表我也要抽烟。呵呵,况且,有多少呼喝孩子不许抽烟的爸爸自己不是烟民?而同性恋的问题,如果当事者的性取向是乖离向异性投好的,那么不需要戏剧也会往同性堆跑。可以推卸所有责任给戏剧,因为它就是一门没有给父母亲看到“保障将来”的艺术。

导师,为师者,当然有其所必需要扮演的角色。人说“先齐身,成家,治国,平天下”。齐身,其首要条件!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29-3-2006 03: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责任感

其实每一个参与戏剧的朋友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然导师需要付上比较大的责任,但是责任不应该只是在与导师,而是参与的每个人。

因为每场前来捧场的观众都可能因为看了这场演出而对自己的人生观念或对戏剧的看法有所改变。
说得那么严重并不是要恐吓参与的朋友,
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在舞台上的重要性,在舞台上的每一秒每一刻,都带有一定的影响力;研究戏剧的朋友会从中分析,学生们会从中学习,欣赏戏剧的朋友会从中消化。你在舞台上的每个动作,都可能成为一个模仿及学习的对象。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也是个令大家能更认同你更认识你的见证。所以大家必须要尽力演出,对自己的参与要负责任!
要知道,你在演着一场戏剧的时候,你看到观众席乌漆麻黑的,可是一群观众是在看着你。就算你的一个小动作小失误,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要对自己的演出负责任,就要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
你在舞台上的20分钟,是幕后工作人员的90天努力,观众的RM20块钱。
要令幕后工作人员觉得付出是值得的,要令观众觉得值回票价,就要更努力。

创作人要是创作出一个具有误导性的题材,也许就会令一群观众被误导了之类。
虽然观众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是在大家的控制范围以外;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能力的范围内,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比较偏向中庸化,健康化。要表达偏激的思想也尽量点到即止就好了。
要令戏剧演绎变成一个更健康的园地,就要看大家如何去朔造自己的形象。
因为艺术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地方,艺术是有感染力的。
要是大家将戏剧变成了一个不够健康的地方,恐怕就更难以“发扬光大”了。

先齐身,成家,治国,平天下。
搞好自己,搞好演出,搞好剧团,搞好戏剧。

齐的是健康的身心,
成的是美满的家园,
治的是富强的国家,
最后才会天下太平。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3-2006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这是很基本的条件。
我就有一个同事,正确来说她是我最近演出的头头。她不管自己怎样忙,怎样乱,即使不舒服,还是坚持把工作做好。整个演出,或许她的岗位不及其他人显眼,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她是竭尽所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她说:“因为那是我的责任”。

做好自己的本份,知道自己的立足地,了解自己的岗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如果每个工作者都如此看待及尊重自己,那么很多岔枝就不会存在。如果每个工作者都这样看待及尊重他人,那么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3-2006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者与表演者:尊重演出的理念、尊重观众、尊重自己,认清搞演出的目标与其影响。

观众:尊重表演艺术、尊重剧场、尊重表演者、也尊重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3-2006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一古 于 30-3-2006 12:10 PM 发表
领导者与表演者:尊重演出的理念、尊重观众、尊重自己,认清搞演出的目标与其影响。

观众:尊重表演艺术、尊重剧场、尊重表演者、也尊重自己!


说到关于理念、目标以及影响,我相信槟城的剧团工作者对Janet Pillai这个人一点都不陌生吧!她是州内非常有名气的艺术工作者,在首都也当红不让。在这之前,她是槟城理科大学表演艺术系的导师。退出了执教鞭之后,她致力于推动儿童剧场、社区活动,推广槟城的文化、艺术、古迹,接触较落后地区的观众,把表演艺术带到剧场也鞭长莫及的地方。不局限表演的空间、多样化的表演方式,让跟他合作的人都学到了很多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槟城,她敢认是佼佼者,也没有人有意见。

她除了致力推广,她也同时致力维护槟城的表演艺术。她不懈的向州文化部争取更多的利益给表演艺术,希望推广表演艺术,推动本地表演艺术的大齿轮。试想想:她忙到头发泛白,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尚且都不吭声。我们还算年轻力壮的,凭什么喊无力承担?

要背起这担子就不要为自己找藉口。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地方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吧!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31-3-2006 10:2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006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大家的感想或"理论",我都赞成!!!!

我认为"人"都喜欢看戏!! 不管是电影,连续集,或以前歌台中场的时候有的搞笑短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 只要是戏,大家都很想看!!

但是问题是 : 在大家还没去看过戏剧的时候,应该怎样叫大家来看戏?
对于认识戏剧的人有时候大家都会自动买票进场.但是那些人数少之又少.合起来也不到一场. 有时想想也蛮悲哀的.

身为一位戏剧工作者,当然要时常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就是那一句我最爱讲的: 活到老,学到老.

而现今,我觉得观众对戏剧的认识不够(我的意思是指一般的观众,不认识戏剧的),如果你想叫他拿钱出来买一张票去剧场看戏,他会问你 : 好看的吗? 什么戏来的?如果不是他会对你说 : 我甘愿拿去看两场电影!! 有些观众来了,看完了整场表演,你问他 : 好看吗? 有时候你得到的答案是 : 我不知道他们在演什么!! 多伤人的一句话.

在现今我觉得观众群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家对于什么是戏剧完全不知道,不明白.对于这群人,他们要的东西或许就是笑料百出,看完后哈哈两声这群人要的是剧情简单易明白,一针见血的交代剧情,没有拖拖拉拉的剧情.就称为好看!!

而另一群的观众就对与剧情的铺排,导演的手法,灯光,音响,演员的功力有要求的话,那又另当别论....... 顾得了一,就顾不到二....

所以就如大家所提过的: 要认清搞演出的目标与其影响。如果我们把自己设定在正确的位子上. 何谓是正确的位子呢? 继续演一些浅白易懂的戏呢?还是继续的提升自己做一些有水准但是没有几人能看得懂的戏呢?

大家都知道,对于槟州的观众们,对戏剧的认识不深,怎样要在这群观众取舍呢?

认识戏剧的那一群我认为只占了一小部份,而不认识戏剧的却占了大部分,如果以一个商人来说,我当然想要在这么大的市场里卖出我的产品.那样就会很多人认识我的产品.大众化,便宜又实用!!如果我想走高档路线的话,那就不能那么的大众化,消费者(观众群) 就得设定在一群人身上.如果设定在一群人的身上,那么又有谁能够带一群不认识戏剧的人来看戏剧呢?

但是我认为在目前为止,在我们的国家里还是不能那样...因为大家(艺术工作者&观众)都处在摸索的阶段. 就好像我们要一个婴孩还不会走路,就学跑! 还不会认识字,就要他读书!!那样的话,我觉得这婴孩一定会抗拒.就好像你演了一部很深奥的戏,让大家模不着头脑的回家.下一次你叫他来看戏,他会跟你说 : "不好搞我!!"

如果给我看戏,或搞演出,我只想看到能让我感动的戏!! 在现实的生活里,或许看到了很多人生的不完美,只想在我喜欢的戏剧里,至少可以让我看到感动!!

对于槟城的剧团, 我还是充满期待!! 因为大家都是热爱戏剧的一群!! 朋友们要加油喔!! 戏剧这条路那么难走,但是还是有人愿意走下去!! 加油!!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多麗絲 + 4 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06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厘清--深奥、共鸣、大众化、水平
一个太深奥的演出,看得懂的观众不多;看不懂的人就贬低它,看得懂的人就赞扬。

这很正常呀!深奥与否是指作品的义涵,与表达这个义涵的手法吧?
历史上不缺这样的例子呀:例如《等待戈多>>这部名剧的观众反映分歧就特别大,但不妨碍它成为经典而名留青史。

比较深奥的作品,或许只有一些有参与戏剧的朋友才会明白。

这可不一定,从接受的角度来说,受众本身的阅历往往是引起共鸣的必要条件,这与他是不是剧场中人并无必然关系。

所以我们难免一些观众会认为搞戏剧的朋友只是在搞小圈子之类的。因为我们排的戏剧大家都看不懂。

小圈子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创作意图与制作质量。就是说你有无明确思想及是不是严谨的制作,并且是确实无误的对外开放给好此道者,(哪怕他们只是一小撮)这一点至关重要。许多演出压根儿就是“家庭聚会”自已做自己爽,演技不怎么样,却也不怕丢人,硬是要把外人拉进来(公开卖票),这难怪要遭人白眼。
“不懂"的戏,有可能是精品也有可能是垃圾。投大钱但主题思想模糊的戏常常是精品垃圾。
总之,不能如此简单区分。

如果为了迁就观众群的消化能力而排一个比较大众化的戏剧,可能又会被圈内人说不够水准之类的。

大众化怎么与没水准画上等号了呢?《无间道》够大众化了吧谁敢说它没水准呢?
大众化(并受大众欢迎)不易为,成功的大众化作品必定制作精良。不要以为大众是傻瓜,随便站几个所谓俊男美女,抛几个媚眼,说几个半生不熟的黄色笑话就要卖个满堂红?
如果槟州出现大众化戏剧那才是槟州剧坛之光呢。


多丽丝:谢谢你的发表。以后请把引用利用quote来区别。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多麗絲 于 11-4-2006 01:3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4-2024 10:51 PM , Processed in 0.08155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