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而言,“宗教”“苦修”这些词汇或许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然而,在我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阿察乡,却真实地存在着这样一座小岛。
这里地处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四周群山环绕,山脚河流蜿蜒,虽然占地仅为0.15平方公里,却聚集了超过两万多名“觉姆”在此修行。
“觉姆”一词来自于藏语音译,其翻译成汉语的意思的“尼姑”,“圣女”,“女修道者”,正因如此,这座小岛也被人们称之为“觉姆岛”。
觉姆岛:真正的“人间圣地”觉姆岛地处于高原之上,距离最近的甘孜市区也有着超过120公里的路程,方圆百里之内,几乎没有任何人烟。
出发到觉姆岛需要一路越过荒芜的草原,绵延的丘陵,再翻过两座海拔四千米的雪山,卓达拉山和海子山,渡过蜿蜒在岛外的昌曲河,才真正进入到岛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女性修行地,觉姆岛从诞生伊始便已立下规矩,禁止一切男性入内,而这也为这座小岛,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觉姆岛是亚青寺下辖的一个修行地,这里并非是没有任何男性,男性修行者“扎巴”(汉语意为:和尚)通常会在山坡上的亚青寺里修行,女性修行者“觉姆”则在觉姆岛上修行。
两者以昌曲河为界,互不打扰。平日生活里,男女修行者活动区域完全分开,即便是偶尔在平日里见到也不会说话。
即使是出现必须让男性进入岛内(例如修建房屋、急救治疗)的情况,男性也必须在天黑之前离开。
即便是近年来作为景区允许游客进行观光,男性游客也只能在岛上外围的公路上走一走,不允许深入到岛的内部。
觉姆岛条件艰苦,在此苦修并非易事。这里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环境恶劣,除了供给游客的观光区域以外,岛上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
不通水电、也没有网,修行的觉姆也从不携带任何现代的电子设备,直至今日,她们依然保持者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每天用手提肩扛的方式打水,用来洗衣,做饭。
在饮食方面,觉姆们通常会以主食青稞和土豆为主,搭配一些蔬菜,杜绝荤腥和辛辣食物。
在这里,她们没有婚姻,亦没有娱乐,在日常生活当中,觉姆们还要受到348条戒规戒律的限制,大到“爱恨嗔痴”小到“穿衣如厕”,“苦修”成为了她们生命的主题。
随着现如今基建技术的进步,岛上并非是没有条件来改善生活,但不通水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修行者们自身的选择,她们通过这种刻意降低自己生活水准的方式,来真正实现清苦诚佛。
在如今物欲纵横的当代社会里,觉姆岛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身着红色僧衣的觉姆,便开始了一天的修行,或走或跪拜,整片土地上回荡着诵经的声音,经声混乱又响亮,整座岛都透露着一种天然的纯净和空灵,仿佛身处于此便是对灵魂的一种洗涤。
在当地僧人们的观念里,世间的苦难是一个“定数”,他们通过清修来多经历些苦难,世人便可以少些苦难。
而这也是驱使着这两万多名赤诚的女性修道者,在这片雪域高原与贫苦共处的根本原因。
觉姆岛人口问题:觉姆来自何方?按照戒律,觉姆们是不允许结婚生子的,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岛上的人口却从未有过任何衰减,反而逐年缓慢增长,始终保持稳定。
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些觉姆究竟来自何方?是什么在维持岛上人口数量?岛上的人究竟又如何生活?
虽然觉姆岛在世人眼中生活清苦,但实际上每年都会有来自各地的修行者进入此地。新来者与去世者和还俗者数量大致相仿,悄然构成了觉姆岛上的人口均衡。
在这里进行修行是需要付出莫大勇气的,来到这座岛上修行的人,不论俗家身份如何,不论决心要在这片小岛上修行几年,从踏入这片土地开始,就意味着要抛开世俗的一切杂念和欲望。
觉姆岛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漫山遍野、错落有序的“低矮红楼”,初到此地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些红楼是统一规划修建而成的。
但事实上,这些红楼在修建过程当中没有任何规划,全部都是由修行者自行搭建的。每当有外来修行者决定在此修行时,只需向寺庙进行报备,便能在岛上修建一处自己的房子。
修行者的房子不限大小、不限方向、不限位置,完全自由。
受修行者个人经济条件的影响,建造房屋所用到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俗家身份上经济条件好者,房屋或许会用到砖头和水泥,次一级的也会用上石头和木头,如果条件实在有限,也可以“就地取材”捡一些铁板和油布。
所有房子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外墙上都被涂成了红色。经过多年来无数修行者的“添砖加瓦”,如今的觉姆岛上已然汇聚成一片红色花海,景象颇为壮观。
所谓红房子并不神秘,由于在这里的觉姆大都报以清修的目的前来,其个人生活需求并不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拮据。
这些房子大多也都很矮小,占地面积只有1—2平方米,高度也只有一米多,在房子内部甚至连直立都无法做到,仅仅只作为一个睡觉休息的场所。
红房子的建造风格,正是修行者们清心寡欲的最好体现:没有任何对于外物的追求,可以容身,能够用来打坐诵经已经足够。
连绵不断的红房子散落在觉姆岛上,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觉姆的个人生活方面,由于交通不便,各种的生活物资也十分匮乏,每一件在岛外看似简单的生活用品,在这里都需要花费大力气从一百公里外的县城运来。
寺庙方面会定期进行统一的生活用品采购,向觉姆们分发必须的生活物资,一些外来的修行者也可以自发到甘孜州进行采购。
由于觉姆们不事生产,没有经济来源,寺庙还会定期给每人发放300块钱用于生活。
这笔钱看似少,但岛上的觉姆作为修行者,衣食住行都十分简单,在吃住问题解决以后,几乎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通常情况下,这份津贴是够用的。
甚至绝大多数时候,这笔钱又作为善款捐回到了庙里,用于庙堂和佛像的修建。
虽然岛上戒律森严,但是在觉姆的个人去留方面,寺院没有强制要求,觉姆岛奉行着国家“信仰自由”的政策,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或是不信仰的自由。
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是觉姆们的精神状态普遍都相当不错。
觉姆毕竟也是女孩,自然有着“爱美之心”,在修行之余,她们常常会给自己的红房子装扮一番,或是在窗户上贴上窗花,或是在墙壁上画上图案,一些漂亮的石头,一枝简单的花朵都寄托着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这里人人都能感受这里依然保持着最纯粹的样子,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工业的污染。这一点,尤为可贵。
在每天早晨太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时,岛上的觉姆们便开始了一天的修行,她们穿好僧衣,进行每天的修行第一课“转山”。
在佛教当中是认为有“神山”存在的,修行之人找到神山,并绕着神山走一圈,便可净化身心,洗净一生的罪孽,绕着神山转十圈,便可免受轮回之苦。
除了每天的转山之外,她们需要诵经礼佛,行各种仪式。
对于每一个觉姆而言,每年的11月份的闭关考试是最为重要的。
修行者并不是人人都能闭关的,在闭关前需要受到亚青寺大师的考核,考核通过的才能够闭关顿悟更精深的修行方法。
届时的觉姆会前往山上特定的房子里进行闭关修炼,一直持续到开春。觉姆岛本身气候寒冷,再加上没有丝毫的取暖设施,这些用来闭关修行的房子冷如冰窖。
修行者往往在房内打坐一天,便会冻到手脚麻木,考虑到闭关条件更为艰苦,为了修行者的个人健康着想。
修行者在通过考核之后,会被送下山,去医院进行体检,只有考核和身体素质全部达标的修行者才有闭关的资格。
修行者们开始闭关之后白天的全部时间都在山上的房子里打坐修炼,杜绝和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以达到心无旁骛。
如今的觉姆岛,旅游与慈善的交织觉姆岛毕竟是宗教修行地,在唯物主义社会当中,这个标签并不讨喜,经常会有人认定此地仍处于“封建愚昧”,但事实上,这种看法难免过于主观。
很多前往觉姆岛旅游参观的游客或许会注意到,虽然岛上严禁男性入内,但是也会有一些十岁以下的小男孩在此生活,他们的身份便是岛上觉姆的弟弟。
觉姆岛当地平均海拔四千米,在这一条件制约下,现代社会的工业商业难以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当地都有着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
他们无法读书,无法学习,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而对于这些贫困家庭而言,把孩子送到觉姆岛上寄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在这里,有一口饭吃,还能够诵经识字,勉强填补了教育的空缺。
这些男孩们可以在岛上生活到十二三岁,等到过了这个年纪以后,便需要搬出觉姆岛。
如果愿意继续修行,便会到河对岸的亚青寺,成为一名扎巴,如果不愿修行,也可以离开此地,并不强求。
对于当地人而言,修行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如果家中人选择修行,其余的家人也会为此而感到光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觉姆岛才会应运而生,并繁荣至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姆岛是不对外公开的,近几年,才作为著名的文化符号,慢慢开放允许游客参观。
如今,阿察乡已经是四川境内著名的景区,每年全国都有很多到四川藏族自治州去游玩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重新注入了活力。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仅仅是在今年7月1日至7月20日,甘孜州共接待游客4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带动数万就业人口。
这也充分说明,觉姆岛在现代社会当中,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觉得他们出于修行的必要,对于游客并不会过于迎合,谈不上热情好客,但是,也正是由于修行者这一重身份,她们对待游客更多的是友好与善良。
觉姆们每日除了念经以外,也会学习自己的专长,在当地每一年在6月份的过程中会举行商业活动,跳金钢舞。
金刚舞是一种民族舞蹈,也是象征着可以除去水逆期,在当地文化里有着特别的实际意义,每年这个时节,觉姆们的表演都会吸引住成百上千的香客来此赏析收看。
女性和未成年男性的游客是有资格自由进出岛内的,在这里,她们可以跟随觉姆一起探讨佛法,倾诉心中的苦闷,排解忧愁,亦或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节奏。
旅游业高速发展,并没有影响岛上的风气。
两万名虔诚的修行者在这里追求身心的平静,她们身着红色的僧衣,每天伴着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与理想。
她们远离世俗的纷扰,避免了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在很大的程度上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这是一个美丽与落后并存,神圣与野蛮共生的地方,她们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忍受身体的辛苦、物质的匮乏。
随着旅游的兴起,觉姆岛距离最初的高原孤岛已然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穿着红色道袍,剃着光头的女性修行者们那饱受风霜雨雪摧残却依然鲜艳的面庞,那一心向佛吃苦修行的坚毅的眼神。
参考资料:
亚青寺空行母度众生轶事--学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