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3|回复: 1
|
台湾“黎巴嫩化”解读:背后的玄机
[复制链接]
|
|
特朗普和蔡英文之间一通出人意料的电话,使两岸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基础属性越发凸显出来。虽然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依然表现的十分冷静,但随着特朗普上台带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迫近,北京必定会在两岸问题上有所动作。
而具体做什么,做的程度、范围如何,则可能使两岸现状出现巨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蔡英文出席公务人员杰出贡献奖(图源:多维记者:王士荣/摄)
作为有着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尽管很多人不认为环时能够代表官方态度,但却无法否认其对于北京的影响力和可能的官方意味,自从特蔡通话以来,该报连续刊发社评作出评论,呼吁北京在中美关系与两岸问题上有更多作为,日前的一篇文章更是抛出一个可以称作为“语惊四座”的观点——将台湾“黎巴嫩”化。
文章表述,“北京需要加大对台独的全面施压,探讨通过非和平手段给台独不同惩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有能力在必要时将台湾‘黎巴嫩化’,并且让通过武力彻底收复台湾成为真实的选项之一。”
该文并未对台湾“黎巴嫩化”作更多解释或阐述,但其意味无疑是丰富的,背后是否有北京的指意,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两岸关系趋冷,当台湾不断冲击底线,使北京逐渐失去耐心甚而不耐烦之下,类似选择未尝不会摆到中南海的会议桌上。
那么,什么是“黎巴嫩化”?
黎巴嫩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一个中东国家,相较于沙特、伊朗等国,黎巴嫩的西化程度很高,一度曾是区域内最稳定、富有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该国多次被周边大国统治,1943年独立之后也不平静,频生内乱。
1975年,巴勒斯坦游击队与基督教长枪党爆发冲突,随后迅速演变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穆斯林与基督教、黎民族主义者之间混乱的内战,延亘长达15年,几乎完全摧毁之前黎巴嫩在国家建设方面的所有成就。
内战之后,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虽然暂时平定,但各势力、教派、国家在黎巴嫩的争斗仍未停歇。2005年的雪松革命,2006年以黎冲突,2007年巴里德河冲突,2008年内乱……
自此,黎巴嫩变成了一个角逐场,场中除了有黎巴嫩,还有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西方各国、真主党、法塔赫伊斯兰组织……简而言之,如果从字面理解,“黎巴嫩化”就是内乱。
沙海林:两岸关系要持续和平发展(图源:新华社)
对于台湾而言,“黎巴嫩化”意味着什么呢?黎国和台湾没有太多可比性,两地的历史、政治、文化、地缘都不同,在台湾复制黎巴嫩式的内乱,缺乏现实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将“黎巴嫩化”的涵义做更广泛的外延,就找不到可以扎根的土壤。
台湾目前虽无武装冲突,但内斗也不是新鲜事了,岛内各种势力派系杂陈,期间的利益媾和与仇怨嫌隙交织,台湾社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实际上并不低。
更要注意的是,自从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的上述特征在一度程度上有所加强。不光是蓝、绿较劲,浅蓝和深蓝、浅绿和深绿,各自在内部的观念隔阂也渐趋扩大,而在蓝绿之外,还有近于红的亲民党和已见成长的红统力量。
社会构成方面,分化也在加剧,不少群体对蔡英文政府的怨怼增加,甚至站到对立面上。这些群体伴随着蔡英文强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开始产生一些集体意志,比如被砍走七天假的劳工群体,屡被无视的渔民群体,生计萧条的观光业从业者,受惠于两岸安定的台商等。
在诉求得不到回应的前提下,长期的阶层分化通常意味着疏于交流或是拒绝交流,这给外部介入提供了一些可能性,也即通过扶植某些力量进行社会运动的可行性有所加强。
当然,这只是基于一种猜想的描绘,《环球时报》的文章很大可能上只是一种单向的呼吁,对具体措施与产生影响没有谨慎的推演。不过也要看到,两岸关系正在恶化是不争的事实,扁李时期两岸虽剑拔弩张但始终未有过激举动的局面不太可能出现了,当时北京受制于自身实力有限,很难在现实层面做出有效的反制,而今天的大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某些考虑或是顾忌都在减淡,这里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各方都不应忽视其兑现的可能。
https://goo.gl/oy4TdH
*摘自《华闻头条》
|
|
|
|
|
|
|
|
发表于 16-12-2016 03: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yak5155 于 16-12-2016 03:39 PM 编辑
黎巴嫩化是很民主的做法,送枪送炸弹给他们,让台湾人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