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1219|回复: 289

至诚恭敬感恩黄念祖大居士慈悲开示~'~《淨修捷要報恩談》暨世尊49年說法释疑解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8-2015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3-2024 06:09 PM 编辑

   

念老菩萨.jpg


心声录.jpg



黃老居士〈1913年--1992年〉法號蓮華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祖籍湖北省江陵縣,公元一九一三農曆癸丑年三月初六日生于上海。祖上五代單傳,代代信佛,至念公一代同胞四人,念公居長,自幼異於常,幾不喜嬉戲玩耍,而原跟從舅公(舅公梅光羲老居士為著名佛教宿德與夏蓮居老居士同被尊為『南梅北夏』)聞薰佛法聆聽眾多禪宗公案,從小就顯示出了超人的志趣,深厚之慧根。

  念公性純孝,七歲喪父,父病危彌留之際,囑念公尋求往生咒正音傳授。梅太老夫人篤信佛法、禮敬三寶,念公常隨侍廟中,恭敬念佛,往往至人散後獨自一人繞殿經行不已。後來見到多年念佛仍然只求世間福,個人名利之心絲毫不減旁人者,則十分反感,視為迷信以為拜佛無用,曾一度不信佛。

  一九三二年入北平大學工學院學習,性格開朗活躍,學業成績優異,名列全系榜首,大三暑假中偶讀《金剛經》至于「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受大震動,覺一次次甘露灌頂,從頭至踵,陣陣清涼,久久不已,深切體味到「無住生心」之妙,以凡夫心欲臻此境,除念佛或持咒別無它途,從此深信佛法。

  畢業後被校方推荐至開灤煤礦工作,身處異地,思家心切,一次夢中覓家,了不可得,與空中問答之際,思想頓斷,身處大光明中,初步開悟。

  抗戰期間,黃老工作于重慶,輾轉由同事齊昌鼎老居士尋訪到諾那呼圖克圖嫡傳繼位弟子王家齊上師,一九四二年初與鄭崇武等五人同時皈依王上師,賜三字法號,唯獨賜與黃老四字法號,曰”蓮華龍尊”。

  於重慶求法修持,恭敬刻苦,公務下班後,經常步行四十餘里山路聽法,深夜返家,幾次遇險,均安然渡過,每次傳法前,按王上師指示,均日叩百遍以上大頭,百日後方予傳授,法本手自恭錄,于此得到黃老之先父欲求之往生咒正音,並接受了全部阿彌陀無上密法

  一九四三年念老皈依當代禪宗大德虛雲老法師,深受法要,直達禪宗巔峰,得無上妙諦。一九四六年皈依白教大德貢嘎活佛,活佛曾多次于北京傳授其大法。在一次傳法後極高興地說:「金剛種子撒在了北京」。于交談中,貢師發現念老頗具「大圓滿見」,從此對念老如獲至寶地看待,成為貢師最得意弟子之一。其後,又皈依了大寶法王與督嘎上師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經梅光羲老居士引荐禪淨大德夏蓮居大師,深蒙獎掖,成唯一入室弟子。夏大師著作宏富,悲智並運,艱苦卓絕,會集《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黃老親聞大師講解此經,直探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寫大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大師鑒核,得到充分肯定並讚歎具超師之見,囑託弘揚大經,允其直抒己見,講解中可任意發揮。儘管如此,黃老不敢稍懈,註解中引經據典,一字不苟

  一九五三年,黃老任教于天津大學教授,精進修法持經,一次讀到「佛法無多子」公案時,心地豁然開朗,大笑不能自制,繼而大哭也不能自止,從大光明中自然流出三段偈子,後恭錄兩份,分轉呈王上師、夏大師。夏大師見後拍案大呼「念祖開悟了」!王上師見後說:「汝如是,我亦如是。」其後督嘎上師也印證說:「你可以接受頂禮和傳法了,可以收弟子和接受供養了」

  一九五九年,王上師圓寂時留下正式遺囑,將諾那祖師傳承衣缽之佛像(諾那祖師從西藏土牢中脫險時,身上僅帶此一尊佛像,別無它物。)及蓮華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傳給了黃老,是為紅教第三十四代祖師。夏大師並印證說:「實際上國內紅、白密與顯教大統均歸于念公一身」

  在文革動亂中,黃老數次遇死,均安然持誦,將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過。一次在河南幹校駐地遭遇龍捲風襲擊,剎時房屋物件一掃而空。眾人驚呼奔逃,死傷多人,獨黃老直立原地持誦如常,獲大飛躍,印證了夏大師懸記:唯艱難困苦備嘗之已,方可成就

  文革後,念公發願完成《大經解》以圖上弘下化總報四恩。自一九七九年起閉門謝客,專心註釋大經,一九八四年完成定稿,其間稿經三易,一九八七年流通於海內外。其中之甘苦非文字之所能言表者

  念師堅持世事克減的原則,將生活減至再減,始終恪守不從佛法營私利,不受頂禮之初願,拒收一切禮品,實在無法拒絕者,則勸其轉贈寺廟,國內講經一律拒收報酬,不受為講課所供饌食,國外講學所得全部捐中國佛協。當有人違背告誡而頂禮時,必定頂禮還報,無論身體如何不適也不廢止。念公日課持真言四至五萬,修一座以上大法,撰稿中帶病忘身,廢寢忘餐均非虛譽,實更有甚者

  念公著作尚有《淨土資糧》、《谷嚮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心聲錄》、《大經白話解》前半部,計劃中尚有《淨修捷要報恩談》、《禪、淨、密三法一昧論》與《隨筆》三種,惜眾生福薄,未能實現。

  終因長年積勞成疾,延誤醫治,加之寢食減廢,為法忘身,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即壬申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往生。臨終前欲語不能之際,但洒然一笑,全無牽掛。念佛七中,家屬與海內外弟子雲集,種種祥瑞稀有殊勝,念師最後以身心性命供養大眾,作了無言開示,震聾發聵,今眾弟子從刻骨悲痛中猛然驚醒,各自獲取真實利益,策勵精進。(以上資料感謝 [見愚居士] 提供)

                                                                                                              
念公一生精進修持,主張禪、淨、密「一體不二」,強調「習禪修密者,須發願往生淨土」,推廣淨土宗的稱名念佛法門,在國內外佛教界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他在臨終前一年所作的《七十九齡自述偈》,則像一盞明燈,引導著後世佛子們精進修持,悲智雙運,弘法利生。偈曰:

                浮世滄桑幻夢中,皤然鬚髮一耄翁。虛名嘩眾慚實德,弱燈無罩懼微風。

                掩扉鬧市堪藏拙,捨智如愚始大通。報恩無術仍思報,試演心聲應遠鐘。

http://www.budaedu.org/ghosa/L00106/

附:黄念祖老居士简介、追忆录
http://new.amtb-shizihou.org/news/?2000.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9 收起 理由
王俊英 + 4
逍遙 + 5 法喜充满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8-2015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8-2015 07:52 PM 编辑

寿佛1.jpg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其存世五譯差互頗巨,令行者有遍讀為艱、單持掛遺之困,是以宋朝王龍舒、晚清魏默深皆有會集本之作,清代彭際清則出節要本以弘揚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謂為善本。

逮至民國,夏蓮居老居士發大願心,重行會集,遍參五譯三本,苦心孤詣十載,終成精當詳贍之善本,是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又復悲心良深,憫末法淨業淺學,未諳小本唐譯,復不誦淨土大經,由不明理而致信願未深,難得真實受用。遂編集經文,副以祖意,成《淨修捷要》,亦名《五念簡課》,攝天親菩薩「禮讚願觀向」五念於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

淺言之,乃修淨土大經之捷徑,入寶王三昧之津樑。深言之,實融淨土五經一論於一編,攝禪教淨律密要義而無遺。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勝,歎莫能窮!

黃念祖老居士者,蓮公傳人,梅公親甥,受蓮公囑咐而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廣集中外經論祖訓百九十餘部以釋大經,遍攝禪教律密深旨以弘淨土,妙銓奧義,暢舒幽玄,厥為淨土大經善本之善註,是乃淨宗「善中之善」也。


復以餘暇為眾宣講《淨修捷要》,闡法要於頃刻間,發微言於笑談中,融顯密於片語裡,解頑惑於妙喻上,是乃淨修「要中之要」也。傳世者為其講解《淨修捷要》第三遍之錄像,名曰《淨修捷要報恩談》。老人諄諄教誨,愷切叮嚀,情深意摯,令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

今日流通之《淨修捷要報恩談》各種視頻音檔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刪削,難窺全貌。又聞錄像母帶不復可尋,遂使校準失據。雖歷有淨業同修將念公講解內容記錄編整,並付印流通,裨便學修,功德難量!然其於言語勿速處、辨義微細間,仍難免理解疏誤,未盡善旨。


茲有中華華藏淨宗學會同修,遍集六種音檔,整理相當完整之文稿。復有北京淨宗同修,為熟諳念公口音,深悉講解意趣,將《淨修捷要報恩談》反覆恭聆八、九十遍,於模糊處甚至聆聽上百遍。

以此至誠精勤之功行,修訂華藏整理之文稿,所願者乃最大限度還原念公之本意,結成《淨修捷要報恩談》之善本,以饗大眾,並傳後世。其堅毅卓絕,耐煩耐勞,善願善行,誠難能可貴也!

欣見斯編即將付梓,爰略述其因緣始末,以為之序,聊致讚歎隨喜之意焉。

公元二○一五年歲次甲午季冬釋淨空謹序於香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5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11:00 AM 编辑

夏老居士.jpg
淨修捷要

(一名五念簡課)

夏蓮居一老居士著

(一 夏蓮居,原名夏繼泉,字溥齋,號渠園,山東鄆城人,中年以後專修淨業,改名蓮居,又號一翁。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日生於新疆于闐,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於北京西逝,享年八十二歲。乙丑年(一九二五)因山東軍閥張宗昌加害,避居日本,備受日本朝野尊重,各宗耆宿無不親晤,傾談心要,賢俊之士多來問學。歸國後,掩關津門,會集《無量壽經》五種譯本,冥心孤詣,三年不下樓,稿經數易,方慶告成,普海同欣,稱為善本。後來京弘法,應廣濟寺方丈現明老和尚之請,宣講淨土法門。蓮公在京大弘淨宗,廣育英才,數十年如一日,沾法益者不可勝數。一九四六年紅白教大德貢噶活佛曰:「此間堪任無上密法金剛阿闍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解放後宗門耆宿虛雲老法師讚其曰:「不意為北方能會晤如是之大善知識」。一九六二年,蓮公八十歲,為表達愛國之心,將一生撙衣節食所收藏之歷史珍貴文物三百餘件,分別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和鄆城縣。《光明日報》、《大眾日報》曾刊登報導。有關單位並在人民大會堂設宴答謝,同時國務院有關領導人習仲勛、夏衍等亦出席參加。)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二,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持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

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三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識於燕京四寓廬五歡喜念佛齋

(三 一九四五年,蓮公發起各界聯合普遍祈禱息災法會,作「聯合祈禱法會緣起」,廣列當世眾生種種罪惡,及因果報應之理,呼籲同人各盡所能,聯合祈禱,以挽回時運,又論及念佛法會之意義,為各方所傳誦。此次聯合普遍祈禱法會,於夏曆四月初八(公曆五月十九日)釋迦聖誕在北海團城啟建,為大型畫夜佛七道場。法會前後凡七畫夜,佛聲不斷。道場四眾,不但無一倦容,而且聲情激越。(參考夏老居士生平介紹恭錄)

四 燕京,指現在的北京,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五 一九三六年,蓮公已定居北京,稱在京寓所為「寄廬」。寓所位於北京帽兒胡同六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5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8-2015 11:37 PM 编辑

本师释迦牟尼佛.jpg
香 讃

戒定真香  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  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  加護恒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婆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5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11:15 AM 编辑

阿弥陀佛.jpg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一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二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三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四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五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12:30 AM 编辑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jpg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七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九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恒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一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二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三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12:27 AM 编辑

大势至菩萨.jpg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五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六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繫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七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八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九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一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12:41 AM 编辑

阿弥陀佛接引.jpg
無量壽佛讃

無量壽佛甘露王  威德願力難量   

洪名虔稱消災障  化火宅為清涼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長   

一向專念莫徬徨  勤熏戒定香   

信願行三是資糧  苦海得慈航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 願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民無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並願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親  現世業債  咸憑法力  悉得解脫   

現在者增福延壽  已故者往生淨土  同出苦輪  共登覺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8-2015 12:59 PM 编辑

念老德相.jpg

淨修捷要報恩談.png

                                          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老居士講解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哪。


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序」。《淨修捷要》一開始這一篇,就知道是「序」。(《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

佛教,這個天親菩薩呀,是「五念法門」哪,這個《淨修捷要》裡頭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就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五念簡課》),就有兩個名字。所以現在,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

總之,圓瑛法師啊,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

那麼我這個第三次也比前兩次一比呀,因為它這個老本子,這個裡頭也有一些記錄。這一比之下呢,覺得老的裡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現在我們今天談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報恩哪,這麼來談的。


這個「序」裡頭,我們不全部把這個「序」統統的介紹完,我們側(重)它這個重要的部分。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這一上來它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呀,是難信哪,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邊際。

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裡面,親自去探討,(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這個岸邊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麼能夠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麼樣可以……它的邊兒有多廣大呀,無邊哪,這種就不知道了。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

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到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嘛。所以淨空法師一直到處講經,到處講經,到後來講到《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

這個最高的經典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眾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呀。

所以就是說,現在淨空法師就是一個例子,就是從這個「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指到的啊,他就是這樣。(編者按:此處呼應前文「十大願王」指明極樂世界為歸宿,故「指到」表示依止「十大願王」之指歸而到達極樂世界之意。)

教海裡面,他(淨空老法師)也說這個「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啊。雖然《華嚴經》是這樣了,有給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個「五念」作為法門。

「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所以,全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這是「五念」。

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為「門」哪,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這個「門」哪。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了,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個佛曆來計算,算是三千年了。

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二千幾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個「貝葉經文」那個點兒數出來的。它集結一次,一年集結一次點個點兒,數點兒數出二千五百多個。

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很多戰亂,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兒?不一定,這個點的點兒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它這個(看起來)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

但是中國這三千多年怎麼來呢?從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那個當時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麼什麼年,什麼什麼年。中國用這個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麼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沒有錯。那個時候兒折合是對的,到現在應該還是對的。所以就是按中國那個時候兒折合,就是在講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

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根據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集結,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作為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所以現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哪,所以這個是(法並沒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根機愈來愈差。

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你這個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哪。所以就是說,現在有很多自稱為「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還都沒有深入。怎麼才能深入呢?

「必須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必須熟讀大經」。所以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熟讀大經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讚歎哪!並不多啊!他帶了個頭,「熟讀大經」而且倡導。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的明白一點這個淨土法門的「綱要」啊,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義,這樣只是略(明),「熟讀大經」只是「略明」啊。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03:50 PM 编辑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

可是現在的修淨業的人怎麼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彌陀經》,不知道念《無量壽經》。


於小本呢,這個小本裡頭就只誦(《秦譯》),現在大家所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

那個時候兒南北分,鳩摩羅什在北邊,它叫姚秦,國號叫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是六朝時候兒的秦,姚秦。讀《秦譯》就是(讀)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現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連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編者按:此本乃唐三藏·玄奘法師奉詔所譯,經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玄奘大師他是很聰明啊,他從印度回來時候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這個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他已經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剛經》。

《金剛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為《能斷金剛經》;還有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所以他要翻譯的話,它就是說(明),他這裡頭、他所翻譯的本子有重要的補充嘛。

但現在大家關於《阿彌陀經》,修淨土的人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一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

所以現在能夠持《唐譯》,在這個淨業裡頭能夠不僅僅持《秦譯》,而且能夠持誦《唐譯》,能讀誦玄奘所翻譯的本子,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

那不但夏老師當時,現在也很難看到啊,現在淨空法師重視夏老師的會集本《無量壽經》,把它列在(淨土)《五經》書本裡頭了,所以這個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看起來、說起來說是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
所以修淨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所以你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啊。

現在修淨業者,號稱是淨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切、迫切這樣的發願的很少啊。

信願不深,而想要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啊,那就難了。所以藕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哪。

你念得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啊。你現在理解得太少,你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04:33 PM 编辑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讃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這個病中就發願,這是夏老師他自己了。發了一個很大的願哪,要很恭敬的來集結一些各種經裡頭的文句。


「副以祖意」,這個就是夏老師的淨土宗的特殊不同之處,就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學、一念淨土,一搞禪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專了。」這也有必要,因為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你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

但是絕對的不(是)讓你學淨土的人,你就不許去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戴角虎」了,沒有戴角虎。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對於藕益的讚歎。


他說:那是佛再作這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藕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所以是大祖師的話,我們是很尊敬、很讚歎六。但是對於禪這一方面說,跟夏老師的態度這裡有點出入。

夏老師明白(的)就說,我這裡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的禪宗的這一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

「祖師意」呀,所以常常問,「什麼是祖師意呀?什麼是西來意呀?」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這個《淨修捷要》裡面。

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裡頭,因為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一九四一年冬,印光老法師於蘇州靈巖山寺安詳西逝。蓮公敬集秦、唐兩譯《阿彌陀經》經文,作聯句《挽印光法師》以悼:「法音宣流,令得殊勝利益安樂;慈悲加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詩亦收錄於《淨語》中。由此證實念公所言,蓮公對於印祖的的確確是萬分景仰和敬重。)

那麼,作為一個簡單的課,攏共就三十二拜嘛(編者按:攏共:共計,總計),很簡單,沒有幾篇兒。利初機呀,讓初機有得修啊。


那麼這一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麼回事兒呢「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啊。

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了,這是最好的事情了。

怎麼能得到感應呢?我們這個「身」、「口」、「意」,這是我們作業,這稱為「三業」。就在「身」、「口」、「意」這個三業(裡頭),人就是在這個「三業」裡頭啊。

可是在這「三業」裡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啊。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義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嘛。

「括」就是包括,「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就是「五念法門」。

「五念法門」是禮拜,第二是讚歎,觀察,發願、迴向。禮拜,這是「五念法門」。所以「讚觀願向」,把這個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都在這一個頭裡頭。

你要就是磕這一個頭,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這裡頭有讚歎的話,發願也在裡頭,迴向也在裡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這就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裡頭了,所以稱為「五念簡課」。

這麼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呀,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因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一個頭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觀禮」了。


這裡文句文句都很緊湊,磕完之後,你又是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哪。那妄想沒有機會,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啊。

「正念自得現前」嘛,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嘛,這個就是多麼直截了當。

「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了,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跟別的相比「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所以在現在,大家都忙啊、都緊張啊,而且大家都是這個(精力有限)。


就是出家人也不閑哪,有的出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旅遊點了,他這個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就是來了遊人,就是糖、香煙頭兒、包糖的紙......在一天這條帚掃掃,他説還什麽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麽都動弹不了了。

大家就是忙啊,時間(有限)。所以出家,(有)人想出家,我説你到哪去出家去,現在?所以現在就是説,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啊,美国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鬥啊、在爭啊,兢爭啊,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

就要有這樣兒的法門,简單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们要谋求那個高效率的法門哪。

「行者」「稱便」所以前前後後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
我看見一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来不坐車子,幾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这個。一邊走,一邊……他當然不能磕頭,心裡觀想著我在磕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5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8-2015 04:54 PM 编辑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這麼樣的話,你「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你心就是在這兒隨著它(運轉),心之運轉跟《淨修捷要》裡頭的文一致啊。


「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

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裡頭,這很重要啊。

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這個境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和這個智慧,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兒的。

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有個矛盾哪,《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虛妄,你看《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這兩個經矛盾哪!

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以後都要發揮。

那麼,這個時候再念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你就在順水在乘船,也順風啊,帆也掛起來了,直接就渡過了。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 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
就再交代一下,說這裡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哪,不要大意呀,恭恭敬敬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


「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

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跟這個經中這些如來聖眾的名號,不去摻雜其他的,就是無餘修。

(第三「無間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哪。

(第四「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為期,我這一生啊,到我命終了,我才給它念完啊,這叫「四修」。

「五念」剛才說的那五種。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個「四修五念」自然就獲到密益了。

底下不說了,這個(是)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裡知道,要修淨業,要知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啊,種種的。

這個裡頭最簡易的呢,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哪,就開始大家在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15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8-2015 01:33 AM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jpg
                                                      第一拜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辮,授法眼,杜思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三稱)」

第一條,這一條就是介紹我們這個世界的導師。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師重道」啊,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師」。


所以我們對於師,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這樣,這種不是釋迦牟尼如來,誰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的、重要的一個問題,而且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呀。

不但是導師,(還)是我們的恩師,這個恩勝於父母啊。父母生了我們的這個肉身,是佛生了我們的慧命,給了我們慧命啊。所以我們要禮拜的話,第一個禮拜(是)禮拜本師啊,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

下面磕頭的時候兒,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的名號,「佛」是通號。都稱為佛,阿彌陀佛是佛,藥師佛是佛,佛是通號;但是「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別號,是單指釋迦牟尼這個佛所獨有的,這稱為別號。所以這一拜就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

而且我們在拜、在讚歎裡頭讚歎什麼呢?我們所讚歎的正是他告訴了我們淨土法門哪。

那麼,這個大家會不會懷疑呀,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種種的功德,為什麼只提這一點哪?是不是因為你是淨土宗的立場,所以只談淨土啊?

這個裡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善導大師說,善導大師是唐期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兒,他的教化使得長安的人幾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錢他都拿來寫經啊,現在在敦煌出土的,還有很多就是人家供養他的錢,他請人家寫經,還有他自己寫的經。

他非常莊嚴,看見婦女不露齒笑,笑不露牙齒。所以這個戒律啊,種種的,大家都是(對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對他是恭敬極了、也景仰極了。

那麼都是傳說啊,說這是彌陀化身哪。蓮池大師說,「大家尊稱善導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導大師,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導大師,稱念阿彌陀佛」,這是一位大德。

中國人不恭敬,因為中國人把歷史弄錯了,以為他是自殺了。其實記錯了,當時給他問話的人,他(在)那兒上了樹,跳下來摔死了,善導大師並沒有這一回事啊。所以台灣有位懺雲,知道這個人嗎,懺雲法師,前兩天不就坐在你這兒?我問他這件事,他不知道。

他說:「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導大師(自殺)死了,他還以為(善導大師是自殺的)。我把我那個(《善導大師新傳》)給他,他說他拿去宣傳七。

所以這些事情啊。這個善導大師,我們恭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怎麼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如來他所以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他唯一要說的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大願的功德海呀。

所以,一切佛他出現到人世來,出現到世間來救度眾生,他所唯一要說的就是淨土法門、念佛法門哪。

所以我們這一點要把淨土宗要足夠的重視。我就是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要離開了求生淨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脫生死、要超出六道輪迴,我就可以說是不可能啊!所以這個來說,淨土法門是大恩大德。

十方的佛都在讚歎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他什麼呀?讚歎他能夠在這樣兒的世界說這樣兒的法。所以夏老師這麼做就不是偏見了,跟善導大師是一鼻孔通氣呀。不但和善導大師一鼻孔通氣呀,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氣)。

十方的佛就讚歎釋迦牟尼佛這一點哪,沒有稱讚他別的,這《阿彌陀經》裡頭有。因此我們也是一樣的,先要明白這個精神。

所以我們這裡頭要知道有幾個重點:一個重點我們必須要尊師,我們要依教奉行,這給我們一個啟發;第二個就說這彌陀本願海,這(是)十方如來所同行的,阿彌陀佛做到這點,也是十方如來所同讚,共同讚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5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8-2015 12:56 AM 编辑

第一句是「一心觀禮」,每一條都有個「一心觀禮」。「一心」說得很深的話,「一心」就是離言説了。

我們都是在「二心」裡頭,我們都是有矛盾的、有對待的。所以陳真如給毛主席上書論佛法,說:「你說出來一個絕對,已經是相對了。」絕對本身就跟那個相對是一個對立的,所以言語是不行的。

「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沒有對待呀。所以佛教常常說「絕待」,這個「待」不是絕代佳人那個「代」,是等待、對待的「待」,沒有對待了。

所以我們世間一切法,好跟壞是對待的,邪跟正是對待的,佛跟眾生是對待的,你跟我是對待的,男和女是對待的,都是對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維摩詰經》就是不二法門。

「本來不二」啊!他有「二」是因為眾生糊塗了、妄動了就變成了無明了,無明之後才出現這個「二」。

所以我們最恭敬、最清淨就是恢復到本來,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此。

現在我們如何下手呢?你在這兒(修),你的心裡頭把別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這兒念這個文,在這兒做觀想,在這兒拜,這就是「一心」哪。剛下手就(用一心)。


這個時候不要再想別的事,還要想今天我這個教案要怎麼改一改,這個時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壞事,這個時候你不要想了。想壞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這個時候就是在這兒專心一意的。這麼做也就是可以了,從這地方下手。

「禮」就是禮拜,因為三十二拜,他以禮拜為中心拜佛。

但是這個「禮拜」對於我們知識分子很有用,因為現在國外還有許多運動,在國內好多人(沒有什麼運動)。你這個禮拜而且不是過量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點拜,拜佛是最好的運動。

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寧在監獄裡頭他就禮拜,他是做運動,他說對於身體是有好處。而且我們這磕頭(要)自個兒隨心的、恭恭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禮,罪滅恆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個頭,可以消滅恆河沙子那麼多的罪。

從得福說,你好好兒的磕一個頭,從你腳底下一個微塵,你有一個,將來都轉輪王的位呀。所以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個因很小,這果是大極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惡事也是如此。

我們都要知道這(個)問題。(有人說)我這不是什麼壞事啊!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說善也是如此,惡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5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8-2015 01:11 AM 编辑

「觀」,上等的就是「觀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觀想」,低一點的;「觀想」還是做不到的話,就光從「想」字入手。

我心裡「想」的是什麼,現在「想」的是這個內容。我們這個「想」之中,隨著這個文字很細的、很(專〉心的,沒有別的事了,也叫「隨文入觀」。

隨著這個文進到「觀」裡面去了,這一句是什麼?我的心就在這個上面。又一句是什麼?心裡始終沒有離開這個。久而久之,這所謂「觀想」的「觀」就是進到「觀」裡面去了。

真正到了「觀照」,觀照這個「觀」就比「觀想」的「觀」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

「照」字,這個「照」就是離開了心,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如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留痕跡。不管是誰,我喜歡、不喜歡,清清楚楚。男來,就男就現出來;女來,女就現出來。你有一個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

它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捨。誰走了之後,它一點兒不留痕跡。這就是「照」,打個比方什麼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

我們也念《心經》,念了之後我們照樣兒煩惱,一點兒沒度,是不是啊?因為你在「想」嘛,「想」沒有那麼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還是能減輕一些。

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薩了。菩薩有多少種等次啊,大菩薩、小菩薩。

所以「一心觀禮」就是這樣子,這個可以說,可以從初機開始,大菩薩也可以這麼修。所以「一心觀禮」這四個字,適應度很寬。

我們「觀」誰、「禮」誰?「禮拜」誰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含義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個甚字兒。我還可以,我還堪能這樣子。

「堪忍」就是還能忍受,(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種種苦,大夥兒還能夠活,還有人還活得很高興。等到生病來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叫地哪;等到病過去之後,出來了,又跳舞又高興了,喝酒了。他可堪忍,還可以忍受。

苦是很苦,都苦,沒有不苦,但是還可以忍受,就是這個世界的特徵。

這個世界它是有善有惡,所以人都在當中啊,一半兒善一半兒惡啊。每個人都帶了一些善、帶了一些惡,是這樣兒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為只是一個地球,而(是)具有地球這麼一個小的組織,最小的一個基層組織,就有四個像地球這樣的星球,四大部洲,它還有它的中心。現在還很難跟那個天體完全能結合在一塊兒,反正至少至少是個太陽系。

這是一個小世界呀,(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由於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個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個大千。

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大是大極了,是說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國土,都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

那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南瞻部洲又稱為「瞻部」,就是我們地球的名稱,屬於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8-2015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8-2015 01:32 PM 编辑

這是我們的「教主」,佛教。「九界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導師。

六道: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這六道,這是六種了;再上就是聲聞(這是阿羅漢)、緣覺,再上一種就是菩薩,這三種是屬於超凡的,是聖。加起來,上頭有三個,底下有六個,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

那麼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釋迦牟尼佛他統不光是咱們人的導師,他是天的導師;不光是天的導師啊,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導師,這是九界的導師。

我們「觀禮」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導師,「如來世尊」。

「如來世尊」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了,就以為如來就是說的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錯誤,如來是通號。

你比方說這個人是教授、學者,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通號。你有學問都可以稱為學者,你能到大學當老師,給你教授的聘書,都可以稱為教授,通號。必須加上張某某、黃某某,或者什麼,你才知道這是誰。

所以大家把如來當成釋迦牟尼,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現在很多和尚也都這麼(認為)。

「如來」是佛的十號裡頭的第一個號。這個十號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指的比較最廣泛一點的說法。

第一是如來;第二是應供,受供養;第三是正遍知,無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圓滿了;第五是善逝,能夠善於逝去;第六是世間解,這個就解脫了;第七,無上士;第八,調御丈夫天人師,有的就把這個分成兩個,這個地方是《大智度論》裡頭的分法,這合成一個;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這個八分成兩個呢,世尊就在十號之外了。分成十號之外怎麼辦?總體來(講),稱為「佛」;尊重的(講),「世尊」也是佛的一號。

不過總之,這個開列沒有什麼關係,佛其實也是千號萬號都可以。這個十號是大家綜合起來的,十種最殊勝的美德,十種美稱。

「如來世尊」,剛才我不是念過了,「如來」是十號中的頭一號,世尊是十號中最末的一號,所以就不把這十個名號全部寫出來,拿一個頭兒、一個尾代表全部。所以如來世尊就等於我們說十號圓滿的佛;十號是什麼,文字都簡省了。

釋迦牟尼佛功德在何處呢?這都是通號,共有的,而釋迦牟尼佛所獨有的功德是什麼呢?「於五濁世,八相成道」啊,在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稱讚也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這種「五濁惡世」能夠成道,在這種「五濁惡世」說這個淨土法門。很難那,稱為甚難稀有啊!

「五濁」是哪五濁泥?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時代,這個劫很壞,「劫濁」;「命濁」,大家眾生的壽命很短;眾生都是壞人多,心都是不良善,眾生也很濁;壽命很短,眾生煩惱很重,都在煩惱之中。

大家知道煩惱,不要以為發愁(才)是煩惱,你在狂歡、你在高興也是煩惱,都使你這個本心不能清淨,這都叫做煩惱。有人只知道,我的愁是煩惱,我的歡樂不是。歡樂也是煩惱,煩惱很重啊。

更根本的是「見濁」,這個「見」字兒很重要,這個「見解」是糊塗的、是混濁的,不清淨、顛倒的;不知道什麼叫好、什麼叫壞,應該得什麼,不應該(得什麼),要避免什麼。這個就是不好教化呀,他不理解,所以五濁惡世就是這個現象。

所以大家我們弘法感覺到困難,這個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這麽大力,而没有取得什麽成绩。这個就是很難,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種種的。所以,这個事情不是這麽容易呀。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在这個世界中「八相成道」了。

「八相成道」也有幾種不同的説法,我们也是説最普通的,以八種(相),这是成佛的一種规律。

這種成佛就是像釋迦牟尼是這様兒成佛的,下面彌勒来也是这様兒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説他已经修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到人間一次就成佛,他這個来成佛他就示现「八相」。

所以第一相就是,從兜率天下降,捨兜率是第一相。他本来在兜率,他要從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胎,到母親胎裡頭了,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轉法輪說法;第八,入涅槃。

這八相成道,這裡也有開跟合稍有點不同,這無關大雅。我們不再說,還介紹其他的還有別的不同。

在《大經解》裡頭都非常詳細,十號各具好多種,八相成道各種都介紹了,我們就知道一種就夠了。那麼在這「五濁惡世」也示現了「八相」成佛。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8-2015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8-2015 01:45 AM 编辑

他是「興大悲」,興起了大的慈悲心哪。

「慈」和「悲」的含義不同,「慈」是與樂,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麼給你什麼,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

所以大悲觀音是千手千眼上頭現出一個威猛相,第一個頭是紅的是阿彌陀佛,第二個頭就是青面獠牙那個瑪哈嘎拉的金剛相。要給眾生拔苦啊,所以(是)大悲啊。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對於眾生把苦拔出來,給他快樂那不就都好了嗎?所以慈和悲略有不同。

讚歎釋迦牟尼佛,是興了一個不是普通的「悲」呀,是「大悲」呀,是看眾生等同一子啊,都跟自個兒一個獨生子一樣,這種「悲」。

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獨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的救度,所以這是「大悲」呀,而且是要讓他們得到徹底救度啊。

「憫有情」,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眾生啊,悲憫這一切。


那怎麼做呢?就「演慈辯,授法眼」。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佛法沒有人跟你說,你雖然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所以輾轉的去「解說、教授」,中間的很重要。

有的時候一缺人,一個時代沒有人哪。中間的「雖慧不能解」,所以有的時候佛菩薩就現化身,再來度脫,再來培養一些人。

所以佛來就是要「演慈辯」,要給大家說。這個「慈」是給大家快樂,像慈母的心,而這種的演說就稱為「演慈辯」。是出於關懷眾生的心,救度眾生的心哪。

「授法眼」給眾生,把「法眼」給眾生。眾生離這個「法眼」的程度差得很多很多。

「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種,一種是「肉眼」,咱們都有,咱們都是肉眼。

眼睛很重要,咱們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什麼好的都不知道,花開你也不知道,我這蘭花就要開了,你也不知道,(心想)「啊,花嘛,這個是」,連錄像也沒用。眼睛很寶貴,肉眼也有肉眼的寶貴,這是最低的一種眼睛。

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不用修那就是「天眼」。天眼就洞達,他就是(能)從這個星球看到那個星球,沒有什麼東西能擋住它的,什麼牆壁,什麼什麼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它。所以天眼就洞達嘛,知道嘛。當然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等,比肉眼稍微高一點。

再有就是「慧眼」,慧眼就見真,(就是)真實。眾生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麼?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麼?怎麼叫真空?真實。(慧)眼就見真。

這個見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就無我了,他也證涅槃了,也沒有煩惱,斷見思惑了,但是他沒有徹底就是了。不能說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徹底。

你要真正見到像佛那樣的真,那就是大徹大悟了,所以(是〉「慧眼」哪。

「法眼」就是知道決策。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要應病與藥啊。


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種病,你給他什麼藥。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淨土法門,當我們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的特點來應症的,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這個要是做錯了還是不行的。

你雖然是一個簡單的,你今天正好傷風感冒,你上火,我給你吃補藥;我那個女婿就吃藥吃錯了,他病剛好他就吃了補藥,吐血現在又住醫院了。

補藥不是誰都能吃的,補藥當然是好,最養人,你吃壞了就是毒藥;砒霜是毒藥,但是你對症是好藥,能治病,所以應病與藥。「授法眼者知所決策」。

「慧眼見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別智」。所以就是說你能知道哪一些法最好,哪一些法最差,應該學什麼。眾生哪裡有這個水平啊!還能遍知一切法,(知道)哪個法最適合於我們?這是佛給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告訴你之後你能夠相信,就等於你自個兒有「法眼」一樣。

佛把最好的(給你),(就像)你雖然不懂醫,可是我醫生告訴你,這個病吃這個最好,你肯吃,那你吃這個藥,你和那個懂得醫理人的吃不是一樣的效果嗎?

而你這個智慧不是你從研究醫學得到的,是醫生給你的。他做了種種的檢查,很多科學的、醫學各種的設備,又是超聲波、又是X光,各色各樣種種的心思都給用了,給你肯定你吃這個最合適。

你沒有這個能力,但你只要照吃,照吃就好了,這就相當於「授法眼」的意思。

「授」,這一個字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我們要感恩也是,我們今天能夠這樣兒,為什麼?這是佛的恩哪!

佛給了我們這個眼晴。不但給了我們,告訴我們,而且鞏固我們。十方佛都在稱讚,千經萬論都這麼給你指出這一點,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這個。

你承認了,等於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認了也就是信下來了,就跟你自已做對了的一樣。

比如做數學吧,你自個兒不會做,別人給你做了之後,你自個兒看懂了,你也就會了。(因為)你自個兒做,做不出來呀,這還都是有很多(這樣的情形)。

所以佛的恩,授給我們「法眼」。這一步一步深入。這些句子都是《無量壽經》裡頭的。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5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9-2015 12:49 AM 编辑

「杜惡趣」,就把惡趣(堵塞)。

六道裡頭,一般說「三惡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獄是惡;人、天、修羅是善。

「惡趣」當然都知道不好,「惡趣」的門給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這個門給你封起來了,此路不通啊,通「惡趣」的門不通啊。

這個地方(的)「惡趣」不能只當「三惡趣」講,這個地方的「惡趣」就是指「六道」。

《無量壽經》是講「橫截五惡趣」,所以你就是把天、修羅、人,這一切一切都列為「惡趣」。

為什麼說他們是「惡趣」呀?你輪轉不休,你在這個六門裡頭轉,轉來轉去你就會轉到地獄裡面去了。

所以外道,(如)基督教、回教,他們以生天作為他們最後的目的,生了天在我們佛法看還是惡趣呀,這個惡趣就是進一步的惡趣。你總是在這六道中輪迴的,和往生極樂世界(相比)這就是惡。

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把在生死中的輪轉、六道當中的輪轉這個路給我們堵住了,我們不會再輪轉在惡趣裡頭去了

所以說是大家在辯論帶業往生啊怎麼怎麼,很多人不承認。沒有帶業往生(的話),淨土法門就沒有了,沒有什麼殊勝了。

就是帶業往生啊!你本來還要經歷六道、經歷三惡道地獄什麼這種種子,這種業呀,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帶著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

這個消除是到了極樂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後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對於這個想不通啊。

「杜惡趣」就是說,在我們現在就給我們「杜」了,不是說你必須自個兒達到這個惡趣的因素你都消滅才能去,這是很多人的一種誤解。所以在目前難也(就)難在這兒啊。他有人來干擾你,故意做一種說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善門」就不是三善道的門了,這個「善門」就是淨土法門與往生極樂世界呀,這個門給你打開了。要出六道輪迴,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以世間就是這三個情況,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眾生、動物那情欲很盛;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說王母娘娘還有七仙女呀,這都是欲界;沒有欲(的話),怎麼會有娘娘,怎麼有公主?這都是欲,這是「欲界」。

但這個還是低,我們一般的知道欲界,許多其他的宗教也是只知道到欲界這個境界呀。

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離欲了,這稱為「梵」,「梵天」,清淨;就沒有這個肉身了,沒有肉欲了;但是還有形相,所以稱為「色界」,還有各種看得出來的樣子。再上就是「無色界」。稱為「三界」。要出「三界」才出六道輪迴,這個善界、善道。

要出「三界」需要把見惑、思惑全斷了,思惑就是貪瞋痴慢:貪心、瞋恨心、愚痴、我慢。不但要把欲界的、人類裡這一類東西斷了,(還)要把天界的貪瞋痴慢都斷乾淨了。


我們一個人自己想想,能夠完全沒有貪瞋痴慢嗎?嚮往一件好東西,老盼望著買到,這個就是貪心哪。

不但只是算計人才是貪心,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求之不得,就念念在茲,這都是貪心。所以你很難得擺脫。

貪、瞋恨、痴,一句話不順耳,馬上心裡就不高興。所以完全免除很難哪;完全不免除你就沒法子出三道啊。

怎麼「杜惡趣、開善門」哪?所以這個往生法門就是殊勝。打比方,它是「橫出三界」。


你要豎著出,像麥稈裡頭要長了一個蟲子,牠要想跑出來,(可是)牠已經生長在裡頭了。牠生長,麥稈也生長,等牠長成熟,麥稈也形成了。

牠出來的一個方法,就是順著麥稈一節一節、一節一節咬,要咬好多節才出得來;但是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你橫著一咬,咬破一個窟窿就出來了。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橫出三界」,就如麥稈裡頭的蟲子,橫著咬一個洞。雖然是辛苦一點兒,這個厚一點兒,費一點事兒,咬破一個洞就出來了。

那個順著(的)、咬那一個還有一個、一個還有一個,而且在你咬的過程之中,它又長了兩節兒,所以很難哪。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9-2015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9-2015 12:50 AM 编辑

現在就是說我們用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橫出三界」就是「開善門」,大家都是可以(做得到)。

當然你豎出也是能達到善門,但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啊。所以(佛)普遍為一切眾生開了這麼個門哪,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成佛呀。

有的人念佛,他也沒有說想成佛,只是想求一點保佑,這佛就說這是很可憐,佛憐憫大家。佛是希望人人都恢復你的本來。

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糊塗了,你在作夢啊,夢見苦惱,多少人在追你呀,要殺你呀,恐怖極了。你醒來就好了嘛,沒有這些問題呀。

所以佛並不是只有我成佛,你們都不能成佛,不是要唯我獨尊哪,不是那個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徹底覺悟的,所以才開這個「善門」哪。這一氣呵成,「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那怎麼做呢?就是「宣說易行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說了一個「易行難信之法」呀,這是淨土法門最大的一個特點。所以也向大家慶賀,這個難信之法,大家現在能信,這是多生的善根哪,這很不容易。

《無量壽經》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得的裡頭的難得,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所以(是)難信之法。而這個「難信之法」在小本裡頭是稱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指人類,就(是)天界種種他們比我們智慧更高,都是「難信」哪。

「一切世間」,九界都是難信。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唐譯》),加了個「極」字兒,「極難信法」,所以這個是非常難信哪。

大家就是說,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夠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哪。這個道理極其微妙。

「易行」就是說這樣能出三界、出生死,這跟一切八萬四千個法裡頭來比,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


其他都各有各的難,當然密宗你如果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淨土宗難的地方,(就是)你(修)密法,你怎麼能認識一個師父啊!

這個師父他不是魔啊!魔就要破壞佛法,這個裡頭他容易來混、來破壞。就是這兩方面是最殊勝的地方,一個就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這裡頭他很可以來冒充啊。

他密宗,(讓)你不大理解,其實他們戒律還是很重,他自個兒不尊重啊。他一般都是說又是吃葷、又不講戒律,所以他這個冒牌起來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經典,實際上是研究很深的經典,但現在我們不知道。

另外他有顯一點什麼神通,什麼種種的,所以這一種欺騙性就特別強了,大家認識不清楚,你也沒有法子辨別。禪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隨便可以回答你。

古德問佛,「什麼是佛?」「麻三斤。」
編者按:有學僧請示洞山守初禪師八「如何是佛」?禪師正在廚房量胡麻,便答「麻三斤」)。

「什麼是佛?」「新娘子騎驢她丈夫牽」;「新娘子騎驢阿家牽九」;(前一句)就是新娘子騎這條驢,她丈夫在後頭趕著這驢,他回答。編者按:「阿家」是婆婆的意思。)你這個話冒牌不是很容易嗎?隨口說吧,誰知道你是深是淺哪,所以他們容易在裡頭藏身。
。。。。。。。。。。。。。。。。。。。。。。。。。。。

八 洞山守初禪師:洞山位於襄州;宗慧是禪師的法號。守初禪師乃雲門偃禪師法嗣,北宋太宗淳化元年秋七月,無疾跏趺而化。《五燈會元》卷十五有記載「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

九 新娘子騎驢她的婆婆牽著或者她的丈夫在後面趕著驢,皆比喻事理顛倒反常。《五燈會元》卷十九:「顛倒顛,顛倒顛,新婦騎驢阿家牽。便憑麼,大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9-2015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9-2015 12:49 AM 编辑

那淨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個師父,是不是?經典都有,法不(是)都跟這兒嘛(編者按:跟這兒,指在這兒。)你自己按著這個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書,它就穩當嘛。

而且淨土宗的師父起碼他要講戒律,他要知道經論,懂多少還是你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來觀察。

所以總(的)說起來,這個容易,又加上穩,加上不易於上當,就沒有更超過淨土法門的。

但是另一點又誤會了,有人說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的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這個又是錯誤。

所謂「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這個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達到佛來接引,你達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幹兒了、都替你承當了,能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哪!

你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你對於這個娑婆世界無所留戀了。(如果)你很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

所以這一切擱在一起的話,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願,而且很好的在念經、念佛,真能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真的要自個兒的覺悟、自個兒的努力。所以這個「易」是比較來說,還是需要「一番寒徹骨」。

「若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啊。所以夏老師也是從張宗昌要抄家,要殺他,他逃亡海外,說他是宣傳赤化。張宗昌就是一個軍閥,實際是個土匪,他做了山東督軍。

他就逃亡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那只好閉關修持。到這時候兒才明白啊,只有淨土宗才是真實的,所以就閉關修法。很精勤,不下樓,就是一個人在樓上,幾年工夫啊,都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

是「易行難信之法」,而這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也是《無量壽經》的話。


阿難跟佛在一塊兒,看見佛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從來沒有見過。

他說問佛:「佛今天為什麼這樣的放光,從來我們都沒有見過,是不是佛在念佛呀?」

釋迦牟尼佛就稱讚阿難說:「你問得很好啊!你這個問的功德勝過其他做很多很多事情啊。為什麼?因為你這一問,將來的眾生都因為你這個問而能夠度脫。」因為他這個問,佛就說出《無量壽經》來了,所以《無量壽經》也就是重要在這。

阿難當時問的,因為佛放特別希有的光明,他跟著多少年沒有見過呀。所以他提問為什麼放這個光啊?

佛就稱讚啊,也就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從釋迦牟尼佛說到現在,包括到我們,包括到咱們以後。

「當來」就是以後要來的,那咱們不正是嗎?在佛以後來的嘛。「一切」,沒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夠度脫,都是依照這個法,你都要相信淨土、求生淨土。要離開這個法,沒有法子度脫啊。

「皆依此法而得度脫」,說這一句就是讚歎,讚歎了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八相成道,來給我們關閉了惡趣的門,開了善的門,怎麼開的呢?就給我們宣說了這個法呀!

宣說了這個法,將來一切的有靈性的,「含靈」就是眾生,有時翻譯為「有情」,連細菌都在內,都依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眾生是無量的,無有窮盡的。

「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是大恩,不可思議的,沒有可以對待的。這樣的恩、這樣的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這四個字可以翻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靜,「能仁」是興一切仁事,仁愛的事情,這也就是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中、寂默,寂中能照。兩個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麼這一段念完了之後,就開始又拜了。在這個拜的過程之中,就念三句,這三句跟你那一個拜的時間應當恰好是一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從站著開始念這個三句,在念的過程之中完成了磕這一個頭。完了之後又站起來了,這又「一心觀禮」。


所以這個很緊湊,就不給妄想留空隙。你依持你所念都是專注在這個殊勝法門裡頭。很簡單、很易行,而效果是無限大。

所以第一拜我們就要拜我們的本師,而且也就說明本師我們稱讚他,正是他說了這個淨土法門,正是他告訴了我們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經是釋迦牟尼說的,說了之後,我們「尊師」就「依教奉行」啊。

大家說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念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呀?我們聽師父的話呀,師父教我們要念阿彌陀佛呀,師父沒有說你們都要念釋迦牟尼佛呀。

所以佛不會見怪,說你們怎麼不念我,念阿彌陀佛?我們聽佛的話呀!所以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

真正要遇到了善知識,最要緊的就是依他的這個指導而好好的去做。中間可以反覆,可以匯報情況,可以做一些調整,但總是都需要很重視。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1:52 PM , Processed in 0.09345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